結夏安居的制戒因緣是為了惜護生靈,而其真正旨趣卻是在修道用功,在結夏安居期間,以九十天為一期,我們可以作用功的計劃,使方向明確,設定具體的目標來檢核自己。
佛陀制定僧眾於夏天三個月要安居一處用功,這制度又稱為「雨安居」。因為每年這時節印度正逢雨季,大雨滂沱,外出遊行不免傷生害物,比丘們穿著攜帶的衣缽物品常會遭大水漂溺,狼狽不堪,有時還會發生意外,甚至連個人的身命也會不保,所以佛陀制定僧眾要夏安居三個月。
再者,早期佛教剛成立僧團,尚未規定安居的作法時,就有社會人士批評佛教「諸外道沙門、婆羅門,尚知三時夏則安居,眾鳥獨作巢窟,住止其中,不應一切時遊行」(《五分律》),於是佛陀制定出家僧人要夏安居三個月。這種結夏安居制度的產生,顯示佛教在弘傳的過程中,有採納印度外道團體的習慣作法,也接受社會的批評建議,與考慮地理環境氣候的因素,而能有所調整,制定合宜的共修制度。
而現在的台灣佛教環境,是否仍有當時印度環境的因素存在呢?台灣的僧團是否仍要依循結夏安居的制度呢?有法師詰問:「我們現在還要安居嗎?」
香光尼僧團的規範是仍要年年結夏安居,依戒律而行,過合於律制的修道生活。因為佛制「比丘尼不前安居,不後安居者,波逸提」。結夏安居的制戒因緣是為了惜護生靈,而其真正旨趣卻是在修道用功,這是佛制戒律的本懷,規矩背後所具備的功用我們不可不知。尤其每年此時,對沿襲的規矩、制度,一定要重新提攜、詮釋,在我們確實去實踐它時,自然有它的新生命。聖人設教自有其大義存在,在實踐的同時也是在複習我們的本願,肯定它是不可輕忽、不可放棄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58期「天乙法師: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下)」專輯:〈律制-談戒說律:結夏好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