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齊聚香光山參與「佛法輔導理論與實踐工作坊」

隨著佛法弘揚的普及,現代的僧人,有時也扮演著解答信眾心理、情緒等問題,但僧人是否具備「輔導知能」呢?這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香光尼僧團執事人有感於「輔導知能」是現代僧人需要具備的重要知能,特於2025年5月23日至5月25日「僧眾成長營」,假桃園香光山寺舉辦「佛法輔導理論與實踐工作坊」,邀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李堅翔博士帶領。

李博士目前是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高級講師暨佛法輔導碩士課程主任,著有英文版的佛法輔導手冊,今年七月會有一本中文版的《覺.悟.行 佛法輔導手冊》問世。

這次研習參與對象為香光尼僧團僧眾、香光尼眾佛學院校友及在校學僧。今5月23日早上開營典禮揭開序幕,行政中心副都監自範法師特別指出:本次工作坊旨在讓參與者深入了解佛法輔導專業的發展現況,增廣弘化的視野,借鑑跨領域的善巧經驗,將佛法輔導應用於弘化服務中。香光尼眾佛學院校友會會長有暎法師提點:學習輔導是在長養大悲心,積聚菩提資糧,希望藉此活動共同推動佛法的弘揚與實踐。

這是一個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課程,希望三日的研習,大家都能認識與學習到「佛法輔導」精要,運用在弘法,推動法輪常轉。

1140523_01

1140523_02

1140523_03

1140523_04

為什麼要結夏安居

226_class_cover
結夏安居的制戒因緣是為了惜護生靈,而其真正旨趣卻是在修道用功,在結夏安居期間,以九十天為一期,我們可以作用功的計劃,使方向明確,設定具體的目標來檢核自己。

佛陀制定僧眾於夏天三個月要安居一處用功,這制度又稱為「雨安居」。因為每年這時節印度正逢雨季,大雨滂沱,外出遊行不免傷生害物,比丘們穿著攜帶的衣缽物品常會遭大水漂溺,狼狽不堪,有時還會發生意外,甚至連個人的身命也會不保,所以佛陀制定僧眾要夏安居三個月。

再者,早期佛教剛成立僧團,尚未規定安居的作法時,就有社會人士批評佛教「諸外道沙門、婆羅門,尚知三時夏則安居,眾鳥獨作巢窟,住止其中,不應一切時遊行」(《五分律》),於是佛陀制定出家僧人要夏安居三個月。這種結夏安居制度的產生,顯示佛教在弘傳的過程中,有採納印度外道團體的習慣作法,也接受社會的批評建議,與考慮地理環境氣候的因素,而能有所調整,制定合宜的共修制度。

而現在的台灣佛教環境,是否仍有當時印度環境的因素存在呢?台灣的僧團是否仍要依循結夏安居的制度呢?有法師詰問:「我們現在還要安居嗎?」

香光尼僧團的規範是仍要年年結夏安居,依戒律而行,過合於律制的修道生活。因為佛制「比丘尼不前安居,不後安居者,波逸提」。結夏安居的制戒因緣是為了惜護生靈,而其真正旨趣卻是在修道用功,這是佛制戒律的本懷,規矩背後所具備的功用我們不可不知。尤其每年此時,對沿襲的規矩、制度,一定要重新提攜、詮釋,在我們確實去實踐它時,自然有它的新生命。聖人設教自有其大義存在,在實踐的同時也是在複習我們的本願,肯定它是不可輕忽、不可放棄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58期「天乙法師: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下)」專輯:〈律制-談戒說律:結夏好用功〉

《那先比丘經》釋192─釋迦牟尼佛的梵行與梵天的梵行有什麼不同?

◎釋悟因

佛陀以希達多太子之身出家,出家之後就不再與婦女行淫欲。於是彌蘭王就問那先:「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為第七天王梵弟子。」1假如佛陀沒有世間的性生活,跟梵天王一樣,梵天王是離開欲界更上一重天的天王,那佛陀豈不是梵天王的弟子?

這不對啊!彌蘭王的邏輯似乎合理,可好像那個地方弄錯,弄顛倒了。

那先為了讓彌蘭王明白,佛陀與梵天王的不同,就問彌蘭王:「梵天王有念無念?」王言:「有念。」有念就還是有漏、有煩惱的凡夫。色界天在三界之內,當然還是有漏的。這裡要說的最大的不同,佛陀的念是無漏的。

梵天王由於果報的關係生在梵天,在三界的色界第一重天的第三天,可是如果離開這個地方,他的業報還是會現行的。「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諸天皆為佛弟子。」2從有念無念、有漏無漏來判斷,佛陀的境界比梵天王高,所以梵天王以及諸天都是佛陀的弟子。

接著那先又舉個例子來說明:那先問王言:「鳥鳴聲何等類?」王言:「鳥鳴聲如鴈聲。」3「鳥鳴聲何等類?」鳥的叫聲要怎麼歸類呢?王言:「鳥叫聲如鴈聲。」那先就說「如是鳥為是鴈,弟子各自異類。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4如果籠統的說鳥叫聲是鴈聲,而其實各種鳥有各種鳥自己的類別,佛陀也是這樣,不是修梵行就可以籠統的說是梵天王的弟子。

那先指的「各有其類」,意思是各自有各自的修行法門、宗旨,各有所思、各有所行,宗旨歸趣都不一樣,不是修梵行就統一歸類說是誰的弟子。

佛陀對弟子的教誡、對弟子宣說的教法之中,也有修學梵行的教誡,而這類的教誡是與修行「無念」、「戒斷煩腦」有關,是從因地說的;而梵天的梵行是一種「果報」。同樣是梵行,卻是兩種類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5:36-09:45。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 同上。
(3) 同註1。
(4) 同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