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逢「人日」

「立春」逢「人日」,
今晚「立春」。
◎釋見晉
1060203  2017年,農曆丁酉雞年,「立春」的時間為陽曆二月三日(農曆正月初七)晚上11時34分。由於「立春」也預示著一年農事的開始,台灣將立春定為農民節。

  「立春」表示春季的開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陽曆每年二月三日至二月五日之間,當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注1)。

  「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復甦,有了生氣。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變長、太陽回暖。氣溫、日照或降雨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處處蘊含著無限的生機。

  「立」是開始建立的意思。明代植物學著作《群芳譜》這樣解釋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左傳》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春」是四季之首,「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標誌著新的一年開始,而「立春」則真正揭開了春天的序幕。

  今年的「立春」頗為特殊,因為剛好逢到了「人日」(注2)。唐代詩人盧仝(約795-835) 在〈人日立春〉詩中說道:
「春度春歸無限春,
 今朝方始覺成人;
 從今克己應猶及,
 願與梅花俱自新。」

  年復一年,春去,春又回。如今放眼望去,春天的景色,無邊際地彌漫人間。
  在正月初七「人日」兼「立春」的這一天,深刻感覺到自己已經是個成熟的成年人了。
  既已成年,從今開始,要努力克服過去的缺點、陋習,這一切應該還來得及重新開始啊!
  願自己能如同年年綻放的梅花般,隨著時節推移,不斷地重新,活出最美麗的人生姿態!

———————————————
(注1)太陽從黃經零度的「春分」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運行360度, 共有二十四個節氣。
(注2)人日:正月初七,是傳說中「女媧造人」之日。早在兩千年多前,先民即將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別指定為八種生物的「生日」。漢代東方朔《占書》載:「歲後八日,一為雞,二為犬,三為豕,四為羊,五為牛,六為馬,七為人,八為穀。」女媧開天闢地,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六畜後,於第七日造人,故正月初七為「人日」。

「鷄」的佛教典故(一) 金雞解銜一粒米

◎「鷄」的佛教典故(一) 金雞解銜一粒米
106_0125  禪宗以「金雞」比喻祖師菩提達磨,「一粒米」比喻禪法。「金雞解銜一粒米」,金雞銜來一粒米於震旦繁衍,說的是菩提達磨將禪法傳至漢土。

《景德傳燈錄》卷6記載「馬祖」禪師的事蹟中,夾注了一首詩:
震旦雖闊 無別路,
要假姪孫 脚下行。
金雞解銜 一顆米,
供養十方 羅漢僧。

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也作「支那」。「無別路」,指唯有禪門心法。「震旦雖闊無別路」,是說震旦雖遼闊,然而除了禪門心法外,無有其它道路。
無別路」,其道一也,又隱喻俗姓馬、本名「道一」的馬祖禪師(709~788)。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門下,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等二大禪師,其座下分別又出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等兩位禪師。「要假姪孫脚下行」,要靠著這些傳法弟子們將禪法流佈於天下。
脚下行」,也隱喻馬祖將禪法廣播天下。這應驗了般若多羅尊者曾預言懷讓禪師座下將出「一馬駒子,踏殺天下人」。

供養十方羅漢僧」指法供養。隱喻於「漢州十方縣羅漢寺」出家的馬祖道一,領受其師南嶽懷讓禪師法食之供養,而此法食又來自菩提達磨傳來之禪法。
當年馬祖道一於南嶽衡山學習禪坐。懷讓禪師問他︰「坐禪圖什麼?」道一答︰「圖作佛。」
懷讓禪師故意拿塊磚在石頭上磨,說要︰「磨作鏡。」道一疑惑的問︰「磨磚豈得成鏡?」懷讓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道一言下領旨,豁然契悟心法,成為其法嗣。

後來,馬祖禪師大弘禪風。他據六祖慧能的主張,倡導「即心即佛」。又主張「平常心是道」,若悟得此平常心(本來具足的聖心),護持不染,則行住坐臥、應機接物都是道。

馬祖創設禪宗叢林以安頓習禪的法侶,令宗門益盛,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等百餘人。其後人開展出臨濟宗和溈仰宗二大禪宗法系。

達摩、慧能為禪宗之祖,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對禪宗影響深遠。所以禪宗祖堂多立達摩祖師的塑像於中,慧能或馬祖位左,百丈位右。
(文:釋見晉/圖:邱金瓶紙雕)

——–經典——–
《景德傳燈錄》卷6「江西馬祖條」之夾注:
「震旦雖闊 無別路,
 要假姪孫 脚下行。
 金雞解銜 一顆米,
 供養十方 羅漢僧。」
— (CBETA, T51, no. 2076, p. 245, c28-29)

《祖庭事苑》卷8:
「此讖馬大師得法於讓和上之緣:
 『無別路』,其道一也。故馬大師名道一。
 『兒孫』,嗣子也。
 『脚下行』,所謂『一馬駒子,踏殺天下人』也。
 『金雞銜米』,以讓和上金州人,雞知時而鳴,以覺未寤。
 『羅漢僧』,馬祖生漢州之『什仿』縣,受讓師法食之『供』。」
–(CBETA, X64, no. 1261, p. 426, b19-24)

《指月錄》卷32:
「南嶽和尚 知其不凡,
 故將磚 去他庵前磨。
 祖云:『和尚磨磚作甚麼?』
 南嶽云:『磨作鏡。』
 祖云:『磨磚豈得成鏡?』
 南嶽云:『磨磚 既不成鏡,坐禪 豈得成佛?』」
–(CBETA, X83, no. 1578, p. 758, b19-22)

不愁冬至夜偏長

不愁冬至夜偏長
◎釋見晉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云:
高山最早得曦光,懸鼓餘輝亦倍彰。
海底立身如泰嶽,不愁冬至夜偏長。

高山最早得曦光」──
高山絕頂,最早迎得晨曦第一道曙光。

「懸鼓餘輝亦倍彰」──
落日餘輝映照下,巔峰亦是光采倍加彰顯。
(注)「懸鼓」比喻落日。典故出自《觀無量壽經》「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海底立身如泰嶽」──
猶如泰嶽(武當山)根基穩固地立身於海底。

不愁冬至夜偏長」──
即使處於最漫長的冬至夜晚,依然毋須煩惱憂愁。

一年將盡,光陰往來,譬諸逝水。
生命 不斷地浮沉於
得失、毀譽、稱譏、苦樂之間,
隨波濤而起落。

光明、黑暗的輪轉,
是生命此刻的必然。

若能「高高峯頂立,深深海底行」,
將能如泰嶽立身海底,
「高山最早得曦光,懸鼓餘輝亦倍彰」!
1051221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白鎧源

【經典故事】寒夜裡,安樂而寐的佛陀──見晉法師

「三漏總斷已,止息苦痛心;  寂靜而樂寐,心得安靜故。」

「三漏總斷已,止息苦痛心;
 寂靜而樂寐,心得安靜故。」

【經典故事】寒夜裡,安樂而寐的佛陀──見晉法師

有一回,世尊住在一處尸舍婆林中。
一位王子經行徘徊到那兒,恰好見到世尊,於是前往問訊:「世尊住在這兒,晚上是否能睡得安穩快樂呢?」
世尊微笑著說:「是啊,王子!我安樂而寐。」

關心又好奇的王子問:「大德!冬季的夜是如此寒冷,而冬季至孟春之間最冷的八日,正是降雪的季節,大地被牛蹄蹂躪而草木荒蕪,世尊您僅用落葉敷設的薄座,樹葉如此稀疎,您身上僅著袈裟,看來會冷的。可寒冷的空氣裡,又不停吹著迅猛的寒風呀!」
世尊說:「誠然如您所言,然而我真是安樂而寐呢!我是世上那些能安樂而寐的人(指阿羅漢)之一。倒是想問問您,對這樣的情況是如何思惟的:
「想像世間有這麼位富貴長者,他家裡的樓閣全部塗上防風的材料,關閉門閂、闔上窗戶。屋裡的牀鋪,敷上長毛的黑毛氈、白色羊毛毯、有花紋的羊毛毯,還敷上卡達里鹿的最長毛毯。牀鋪上面具備覆帳,兩側有丹枕。屋裡點上胡麻油之燈,還有四位婦人近身侍奉著,盡所有讓自己悅意的物質享受。王子!對於此,您如何思惟呢?您認為他能得安樂而寐嗎?還是不能?」
王子答:「我想,這樣的生活品質下,他一定能安樂而寐!」

世尊又說:「喔,雖然如此,假若那位長者尚有從貪欲所生的身或心之苦惱,尚有由瞋怒、由愚癡所生的身心苦惱,他必將為這些苦惱所逼迫,這樣一來,他的睡眠會是安樂的還是苦惱的耶?」
王子若有所思的答:「誠然是苦惱的啊,大德!」

世尊微笑著說:「王子!覺悟的如來已然永斷貪欲、瞋怒及愚癡,已截斷貪、瞋癡的根,猶如切斷樹頭,令之不再生,來世亦不能再生。就因為如此,我可以安樂而寐啊!」
王子歡喜答道:「誠然如此啊,大德!」

最後世尊以偈頌總結:
「三漏總斷已,止息苦痛心;
寂靜而樂寐,心得安靜故。」

–語譯自《增支部經典》〈三集.4天使品〉「34 Hatthakasuttam(阿羅毘)訶哆(王子,問安樂而寐)」(CBETA, N19, no. 7, p. 198, a5-p. 200, a7 // PTS.A.1.136 – PTS.A.1.138)

《大智度論》故事──阿育王與香氣比丘

◎《大智度論》故事──阿育王與香氣比丘

阿育王(阿輸伽王)在改過向善之後,虔心學佛,日日禮請比丘們入宮供養,而且每天依次第邀請一位法師在王宮中對眾說法。

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證,譬如澍大雨,火盡無餘熱。
《大智度論》第11卷

一天,依次應為阿育王說法的法師,正坐在國王身邊。這位比丘雖然年少,卻通曉三藏,聰明智慧,而且相貌端正,儀表堂堂。最特別的是,他一開口就傳出一股微妙的清香。
阿育王甚感疑怪,心想:難道這位年輕端正的比丘道心不堅,竟有非非之想,才故意口含異物,欲以香氣藉機吸引宮中美貌的宮女們嗎?

阿育王於是當場要求比丘張開口,確定其中沒有什麼東西;又拿水讓比丘漱過口,但比丘口中的香氣如故。而且經過這番考驗,年少比丘神色依然淡定,似乎絲毫沒有波瀾。

阿育王問:「大德!您口中的香味是最近才有嗎?還是過去就有呢?」比丘答:「喔,很久前就有的,並不是今天才如此。」

「那麼是多久了呢?」比丘答:「從迦葉佛在世以來,我就集成這樣的香氣了。如是歷久彌新,好多世以來,口中的香氣常若新出。」

當下,阿育王感到慚愧,誠心請求:「大德!請為我詳說其中因緣!」
比丘答:「往昔我於迦葉佛法傳世的期間,是位說法的比丘。當時我常在大眾之中,歡喜演說迦葉世尊無量功德,以及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和行持的無量法門。我不疲不厭的慇懃讚歎,並以佛法來教誨一切眾生,讓大家皈信佛陀,如法修行。自是以來,就常有妙香從口中而出,世世不絕,恒如今日了!」
比丘接著說偈:
「草木諸華香,此香氣超絕,能悅一切心,世世常不滅。」

這時阿育王愧喜交集,比丘又告訴他:「口中香氣,只是華報(得正式果報之前,過程所兼得的益處),還不是最終的果報。果報有十項:

[1]大名聞:讚佛諸功德,令一切普聞,以此果報故,而得大名譽。
[2]端政:讚佛實功德,令一切歡喜,以此功德故,世世常端正。
[3]得樂:為人說罪福,令得安樂所,以此之功德,受樂常歡豫。
[4]恭敬:讚佛功德力,令一切心伏,以此功德故,常獲恭敬報。
[5]威光如日月:顯現說法燈,照悟諸眾生,以此之功德,威光如日曜。
[6]為一切所愛:種種讚佛德,能悅於一切,以此功德故,常為人所愛。
[7]辯才:巧言讚佛德,無量無窮已,以此功德故,辯才不可盡。
[8]有大智:讚佛諸妙法,一切無過者,以此功德故,大智慧清淨。
[9]能盡一切結: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10]苦滅得涅槃: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證,譬如澍大雨,火盡無餘熱。。

這時,年少比丘又告訴國王:「您若有未解悟之處,今正是問時,我當以智慧之箭,破除汝疑惑之軍。」

國王表白:「法師!領受此法席,我心喜悅曉悟,對此沒有疑惑了。大德!您真是有福的修行人,善能讚佛啊!」

龍樹菩薩結語說:如是等種種因緣,說法度人,名為「法施」。

──Jenjin 白話語譯自《大智度論》卷11〈1 序品〉
———————————
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證,譬如澍大雨,火盡無餘熱。
《大智度論》第11卷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