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來家,不動相應

初地菩薩的無始生死之苦,幾乎已經滅盡,所滅的苦如大海水那樣的多,而所剩餘的苦,猶如二、三水渧而已,所以此地名為「歡喜」。

生如來家,不動相應──見晉法師

  初地菩薩所證得的境界是什麼情況呢?
  菩薩行者一旦證悟法性,發起如上的勝義菩提心,即具有八種功德勝利之相:

  一、地位超過:「超凡夫地,入菩薩位」。這時,他超越凡夫的修行境界,部分證得佛的法身,登入初地菩薩的聖位。
  二、家超過:「生如來家」。他生於「如來家」,行如來道,相續不斷,必成如來。
  三、種族超過:「無能說其種族過失」。由於以六波羅蜜等為如來家法,故其種族清淨,無有過失,其種姓無可譏嫌。
  四、道超過:「離世間趣,入出世道」。他出離凡夫有漏的世間道,進入無漏智所行的出世間正道,得以出離三界。
  五、法超過:「得菩薩法」。他得到以大悲為心髓的菩薩法。
  六、住處超過:「住菩薩處」。他善巧的住在菩薩正處──不捨世間方便,而又不染著世間。
  七、行超過:「入三世平等」。他入於三世平等,不住著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入於空性的境界,與一切聖者的空性智慧平等。
  八、決定超過:「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他被視為是出生於如來家的真實佛子,從此能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種,令不斷絕,而且必當證得無上菩提。

  安住於這樣的境界,名為住於初地「歡喜地」(梵pramudita bhum),又譯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初地菩薩的無始生死之苦,幾乎已經滅盡,所滅的苦如大海水那樣的多,而所剩餘的苦,猶如二、三水渧而已,所以此地名為「歡喜」。 由於初地菩薩的志樂如大山王般不可動搖,所以是「以不動相應」。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pp.75-77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hai

《經集》〈毀滅經〉- 05

《經集》〈毀滅經〉
106 沉湎於女色,愛喝酒,
好賭博,將一切所得揮霍一空,
這種人是毀滅的原因。
──郭良鋆譯《經集》(Sutta-nipāta) 〈第一品 蛇品.第六章 毀滅經〉
To be a rake, a drunkard, a gambler, and to squander all one earns — this is a cause of one’s downfall.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Narada Thera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kn/snp/snp.1.06.nara.html

《經集》〈毀滅經〉-04

《經集》〈毀滅經〉
102 有很多財產,有金子,有食物,
但獨自享用這些好處,
這種人是毀滅的原因。……
104 以出身自傲,
以財富自傲,以家族自傲,
看不起自己的親友,
這種人是毀滅的原因。
──郭良鋆譯《經集》(Sutta-nipāta) 〈第一品 蛇品.第六章 毀滅經〉

葉子

生生滅滅

葉子──安然

  上完課為了要消化、沉澱,想一想要如何寫對五蘊的了解,與對自己修學的幫助,很自然就走向觀音殿與後山間的小徑。

  剛好看到一片枯葉掉落地上,心想:這樹葉有它生長的過程──新芽、綠葉、枯黃,當中也需要面對種種考驗。例如:遇到大風大雨來侵襲、小鳥來啄食,一直到現在的掉落。如同這五蘊身心的狀況,不論是色(物質指色身)或心念、感受、思惟與意志,及其所積聚的種種都在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也能接受。

  若看自己五蘊的變化也如同葉子,從新生到掉落,生長歷程必經大風大雨的洗禮,這是大自然中,生命成長不可抗拒的真實現象;葉子沒有抵抗,只是自然的領受風雨一次次的來去。因風雨終究會停止,為何要去抵抗它?看著它就可以了。

  面對五蘊的生滅變化,不也可以自然的看著它,一直看到自己接受後,自然就放下了,不再抓取,真正讓心安住於一個所緣中,真正的心甘情願精進修學,修行的力道將不斷增長。

摘自:香光尼眾佛學院《青松萌芽》第18期

http://www.gaya.org.tw/hkbi/

photo by Jenjin

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爾者,不應名為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
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卷29,T25p.190a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