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殊勝

1070916

云何人道說名摩菟沙。一聰明故。二者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故說人道為摩菟沙。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第六~

◎「摩菟沙」:人的梵文音譯,又名「摩兔沙」或「末奴沙」。人具有此八種性質故稱為人。佛法是以人為中心而開展,在六道中可以修行、實踐佛法者唯有人而已。但願我等珍惜人身並自我提醒:「此生不向今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佛法要解決人生的苦迫,是在此生此世就可以踐行、獲得的,不必等到來生來世或是他方世界。透過親自實際的踐行,解脫就在今生。

《那先比丘經》釋34──「道」是什麼?

◎釋悟因

出家人,是做一輩子的修行人,在未證得道果之前,難免會憂心:「為什麼我還未得道?」「我什麼時候可以得道?」這時,反而要問自己:「『道』是什麼?」

既然,『道』是一輩子努力的目標,總得弄明白,這目標的圖像是什麼。

經文:「自念身及萬物無常」。無常是世間的真理,拜醫學發達之賜,現代的人均壽命可能達到七十、八十,可最終還是不免一死。現在,有人躺在那裡,死了,如果那又是我們的家人、親友、同事,內心難免會難過、不捨。

人活在世間,儘管有很多的苦,可是當我們要離開世間,或者看別人離世,我們內心還是相當捨不得的。可是,捨不得又能怎麼樣呢?有生必有死,死亡是必然,最終只能學習接受、放捨。

所以,什麼是「道」?「道」,是世間的真理、法則,所以,遇見死亡,看看我們的反應是什麼?是被這種生離死別的「愁」吞噬、患得患失,還是能將這種情緒轉化成為一種修道的助力?生命力的轉化、蛻變,就是修道力量的增勝。

看看別人死,我心熱如火。有人就戲稱,看見別人死,是閻羅王給自己的一封信。這封信在告訴自己:在世間大家都一樣,都免不了一死;現在,自己還可以活著是值得大大慶幸的。

活著做什麼?還可以修行就多用功些。投生來人間,保有人身,就是用來修行的。修行怎麼修?就是不斷地去體解「道」是什麼?

歷練世間道,向前看、向前走,沒有猶豫,這就是「修道」。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之VTS_02_1之10:56-13:10。

慈心樂活go green,淨化山林與心靈-紫竹林精舍107年佛學研讀班期中活動報導

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自民國74年7月21日創辦迄今已34年,創辦人悟因長老尼秉持「推動佛教成人教育,開創信眾教育志業」的理念,始終堅持舉辦期中活動。今年僧團法師帶領香光志願服務隊,融入巧思創意,精心規劃設計佛學研讀班期中活動—慈心樂活go green,讓學員暢走自然綠地,感受身心靈舒活的快樂與自在,進而慈心關懷周遭生態環境,淨化山林與心靈,為淨化地球、愛護家園貢獻一己心力。

慈心樂活go green活動於9月2日假南臺灣最大的自然生態園區—衛武營都會公園舉辦。感謝天公作美,當天太陽一大早就露臉,立秋後的陽光照耀大地,好溫暖、好光明、好美麗,學員們在藍天碧野間,享受金色陽光洗禮,心情歡樂飛揚。12個班級各個卯足全力練習,精神抖擻、青春熱情的隊呼練習聲,讓衛武營都會公園的清晨,充滿活力正能量。主持人吳明洲老師妙語如珠、風趣幽默的開場白,帶動現場熱鬧歡樂氣氛。全體學員齊聲高唱活動主題曲-<慈心樂活go green>:「慈心淨化好山林,慈心樂活go green,好山好水我珍惜,淨化山林我樂意,慈心淨化好山林,慈心樂活go green」,大家跟著八位志工學長的示範動作,一起帶動唱。人人運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慈心淨化好山林,不論男女,不分長少,熱情參與、全心投入、動作流暢、快樂無比。

唱完主題曲,就是各班期待已久,摩拳擦掌的隊呼表演時刻。每班使出渾身解數,在服裝、頭頂、雙手裝扮大做文章外,配合耳熟能詳歌曲與絞盡腦筋創意發想的隊呼,更是吸引眾人關注眼神。「三年修學真用心……成佛之道笑哈哈,○○○班頂呱呱,師父學長人人誇」、「走走走走走,我們來到衛武營,走走走走走,樂活go green,白雲悠悠,陽光柔柔……愛物惜福做環保,世世代代沒煩惱」、「佛陀佛陀我們敬愛您……我們大家一起來學佛……伸出你的左手,讚!讚!讚!伸出你的右手,棒!棒!棒!伸出你的雙手,一級棒!」各班隊呼除了好記、好念,正向有意義,動作一致的響亮隊呼,充分展現團隊精神。

面對眾生,要有熱情的心,更要有冷靜的頭腦,清明的智慧。在熱鬧的隊呼後,全體虔誠唱誦《華嚴經淨行品》:「若見叢林,當願眾生,及諸天人,所應禮敬。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每位學員誠心唱誦,神情專注用心,歌聲清亮,迴盪在遼闊的大草原上。大家坐在大樹之下透過經文,感受大自然的樹蔭、微風、芳草、花朵、落葉、……,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感謝大自然的恩寵。

團體活動告一段落後,僧團法師帶領學員,進行慈心淨化好山林,引導學員誠心念佛,恭敬唱誦《心經》,虔心迴向祈願。現場學員們認真專注的神情,令人動容,數百人齊聲唱誦,莊嚴祥和。全體一同祝禱加持這片山林花草與一切有情眾生,更添生機,更增美麗。法師開示學員們,要感恩一切因緣示現的天候現象,從中學習成長,祈願人人有健康的身體與醒覺的心靈。活動最後,監院自晟法師請大家撿起身旁輕輕飄下的落葉,體悟萬物皆在說法,以水為例,水遇高山,水遇大石,皆能順勢而轉,法師藉此勉勵每一位學員,遇到生命中的人事物皆要能轉心念,善解包容。更以淒美的愛情故事,說明人與人的相逢,皆是千百年的修煉,然而,「花開花謝終有時,緣聚緣散終有時。」傾宇宙之力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對於緣分的去來也要心境淡泊,隨緣自在。以自然為師,從自然中領悟真理。

淨行乙班同學對今年佛學研讀班期中活動內容讚嘆不已,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存在,藉由活動得以覺察觀照自我與環境,感覺身心舒暢。遠從雲林縣南下上課的學員林秀玲,非常認同自晟法師「水在說法」的理念,秀玲非常珍惜每一次上課、學習的機會,覺得師父的開示,讓她十分受用,內心很相應,她要把握學習的因緣與機會。普願甲班的學員王淑冠,本身是舞蹈老師,很喜歡當天的活動,認為在身心靈方面都得到成長,覺得自己在學佛前較驕縱,透過佛法的薰陶,感覺個性變得隨和,比較能同理別人,她說很喜歡研讀班和樂的學習氛圍。今年相邀一起來當同學的陳秀花、陳秀枝、陳秀柳、陳春時四位姊妹,其中有兩位已經高齡八十,穿著桃紅色班服,跟同學一起參與,完全融入班級,絲毫感受不到年齡的限制。當天精采的活動,讓她們回憶起童年外出旅遊的快樂興奮,更加珍惜聞法精進的機會。慈心樂活go green,淨化山林與心靈,是您我的終極關懷,惟願珍愛大自然,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和諧自在,共創人間淨土。

40655691_1794501707253871_1738358150148390912_n 40685754_1794503277253714_6910738585561858048_n 40535891_1794503777253664_8031255940604887040_n 40549192_1794502117253830_1790872659442008064_n 40628842_1794501957253846_8512350783801393152_n

神秀與惠能二位大師所作的偈頌,修學時要以那一則為主呢?

問:神秀與惠能二位大師所作的偈頌,修學時要以那一則為主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神秀與惠能大師作偈的由來。此緣於五祖弘忍大師有意傳法,故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為。

神秀身為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有一天,惠能舂米的時候,聽到大家在誦讀此偈,他不知道偈頌書寫在哪個地方,就請一位童子帶他到布告欄前面。惠能看著大家高興地讀著偈頌,就說:「我也想寫一個偈頌,你們可不可以幫我寫?」有人問:「你不會自己寫嗎?」惠能說:「我不認得字啊!你們幫我寫,好嗎?」有一位做過官的張先生說:「沒有關係,你唸,我來幫你寫。」惠能唸了一個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與神秀的偈頌相對比,寫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拭」;一個「無」。一個是從正面看的;一個是否定的。惠能的偈頌一寫上去,群情譁然。五祖弘忍大師從公布欄前走過,他一看就知道惠能偈頌的境界,與之前的有很大的不同。他拿起鞋子,直接在那上面一擦,說:「這個也沒有開悟,你們還是背先前的那個偈頌就好。」五祖弘忍大師就這樣處理完這件事了。

在同一時間,布告欄上面出現過兩種智慧的經典語言,供大家來對比。大家朗朗上口,也知道都是修行的方法。但是,對比之下,卻有很大的不同。

這兩個偈頌許多人會背,也看得懂。這是修行的心境問題,我們只有用功,才能夠知道。一個頓悟;一個漸修。頓悟,不是要得到什麼東西;漸修,要慢慢地勤拂拭。這兩個偈頌,一個都不能少。一個是「勿使惹塵埃」;一個是「何處惹塵埃」。塵埃,在哪裡出現?還是出現在我們的身心上面。我們修法,本來就是「理要頓悟,相要漸修」,其中戒定慧絕對不能少。戒律也不是懂就好了,要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來,絕對不能夠一步登天;禪修也是要按部就班。

這兩個偈頌都有他們的境界,也有他們語重心長的悲憫,這兩位大德,都是我們的楷範。要說哪一個境界高,哪一個境界低?神秀也是得法的高僧,他和六祖惠能,對佛教的發展來說,他們都有彼此的攝受對象和貢獻。這兩個偈頌,彌足珍貴,都要背下來,並好好去踐行。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0期<禪機4 惠能偈—本來無一物>

068_class_cover

四正勤

1070912

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勤進攝心正除。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生欲勤進攝心正除。未生善法為生故,生欲勤進攝心正除。已生善法安住修集為增廣不失故,生欲勤進攝心正除。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

◎ 四正勤是一心精進勤勞,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故名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