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緣起即見法,見緣起即見佛」意思是什麼?

148_class_cover

〔緣起在身心行止的深化〕

佛世時,有這麼一段記錄。一回,佛陀在王舍城,有二位外道對於自己的修學,有一些瓶頸而無法突破的地方,因此希望能再找到幫助他們修法的地方。其中一位叫舍利弗,他已經收了很多徒弟,有很多學生,而且有他們自己的主張。一天,舍利弗上街,他在街上看到一位比丘,我想,舍利弗應該已經觀察這位比丘一段時間了吧。他看一看這比丘的行止,看著他的舉止動作,於是便走近比丘,向他問道:「這位修行人,你的老師是誰?」

比丘平靜地回答說:「我的老師就是瞿曇——釋迦牟尼佛。」

「你的老師教了你什麼呢?」

「我的老師教我『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舍利弗聽了以後,說:「你的老師在那裡?我可以去親近他嗎?」

結果舍利弗就去見佛陀,他在聽了佛陀跟他所說的偈頌後,馬上皈依佛教的僧團,出家成為比丘。他出家以後,很快地就證得聖果。同時,他另外那一個朋友——目犍連,也跟著出家。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徒眾們也跟著他們倆,一起在佛教僧團出家修行,很快地也都證道。外道可不可以學佛?外道應該也會看到佛教修行者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由外道看到佛教的種種,與他們原來不同之處,然後再進入佛教的修法,這修法使他們證道,而這修法是內的東西。舍利弗就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那時吸引舍利弗的比丘是誰呢?就是馬勝比丘。舍利弗跟目犍連除了聽到緣起頌外,他應該也是看到,這位比丘舉手投足行止的安詳,也就是緣起的法在馬勝比丘的身心已經深化,而且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緣起法中,這是很重要的。

〔須深盜法〕

另外還有個例子。當年佛陀帶著弟子們修行,弟子們都在緣起法中,得到佛法的安住,也得到自在。當時,很多國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據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對佛教團體的供養也就慢慢地多起來。其他外道發現,奇怪,怎麼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兒,不要說佛教的徒眾愈來愈多,外道的徒眾愈來愈少,連供養也跟著減少。這些外道們便集合起來,共同討論個解決的辦法,認為需要到佛教那兒看一看,學學他們的東西,再回來自己這裡運用,這樣就有衣食了啊!他們討論之後,便公推比較聰明,向心力也比較強的,去做這個盜法的工作,那個人的名字就叫須深。

須深身負重任,來到佛教的僧團,請求出家。於是須深剃度、受戒,也接受修法。須深跟著一群比丘們修法,過了半個月後,有位比丘對須深說:「我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須深感覺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師問道:「你們怎麼都沒有修初禪,初禪修完後修二禪,二禪修完修三禪,三禪以後修四禪,卻說你們的梵行已立,生死已了。若大事都已成辦好,應該是先修初禪、二禪、三禪,最後四禪,然後才是梵行已立啊!怎麼會差這麼多呢?」結果那幾位比丘回答說:「我們確實已經得到慧解脫了呀!」須深還是很懷疑,又去問其他的人,但答案幾乎都是一樣。雖然他發現這些比丘們的智慧確實不同凡響,但問題是他們所說的跟傳統修證太不一樣。

於是須深便跑去問佛陀:「那些比丘們到底有沒有梵行已立呢?怎麼會前後矛盾呢?怎麼會差這麼多呢?」佛陀安詳地回答說:「他們沒有矛盾,而且他們確實是如此地修行,並且已經得到了慧解脫。因為他們得到法住智,他們已經得到法住這樣的智慧,所以得到了解脫。」

須深聽佛陀這麼說之後,生起求得法住智的心,佛陀便跟他講緣起法、因緣法,先問他:

「人為什麼會有老死?」

「因為有生。」

「那把生去掉,還會有老死嗎?」

「當然不會有了。」

佛陀慢慢地對須深講緣起法,也就是講十二因緣法。

「生跟老死是不是同時存在?」說完十二因緣法,須深得到法住智,同時他也得到慧解脫。

得道以後,須深向佛陀懺悔,說他原本出家的動機是為了盜法,是要來這裡學怎樣得到衣食,現在他確確實實已經得到法住智,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佛陀並不生氣,他向須深說:「盜法是有罪過的,這個動機不正。動機不正,後面的因果就會不好。」須深作大懺悔,在懺悔清淨後,便留在佛教僧團裡繼續修行。

〔見緣起、修緣起〕

這個故事在說什麼?那時須深跟佛陀說:「我見了法,得了法,自己覺悟,而且超度了疑惑,見法而且得法。」所以緣起的修行,就是見法。在佛教的經典裡常常說:「見緣起就是見法,見法就是見緣起。」大家試著想想,所謂修行,聞思修佛法,到底要修什麼?其實就是修法。那修法又是修什麼?就是修緣起。所以佛陀在經典中常說:「見緣起即見法,見緣起即見佛。」緣起在佛法中非常重要,而且它是可以立即體證的。只要你願意修,能夠透視這些因緣,就能得到佛法的好處。像須深,他的法眼打開了,他的智慧打開了,開智慧以後,就得到佛法的正法的好處。

◎節錄:釋悟因,〈只此更無迴避處〉,《香光莊嚴》,77期(民93年3月),頁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