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92─釋迦牟尼佛的梵行與梵天的梵行有什麼不同?

◎釋悟因

佛陀以希達多太子之身出家,出家之後就不再與婦女行淫欲。於是彌蘭王就問那先:「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為第七天王梵弟子。」 假如佛陀沒有世間的性生活,跟梵天王一樣,梵天王是離開欲界更上一重天的天王,那佛陀豈不是梵天王的弟子?

這不對啊!彌蘭王的邏輯似乎合理,可好像那個地方弄錯,弄顛倒了。

那先為了讓彌蘭王明白,佛陀與梵天王的不同,就問彌蘭王:「梵天王有念無念?」王言:「有念。」有念就還是有漏、有煩惱的凡夫。色界天在三界之內,當然還是有漏的。這裡要說的最大的不同,佛陀的念是無漏的。

梵天王由於果報的關係生在梵天,在三界的色界第一重天的第三天,可是如果離開這個地方,他的業報還是會現行的。「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諸天皆為佛弟子。」 從有念無念、有漏無漏來判斷,佛陀的境界比梵天王高,所以梵天王以及諸天都是佛陀的弟子。

接著那先又舉個例子來說明:那先問王言:「鳥鳴聲何等類?」王言:「鳥鳴聲如鴈聲。」 「鳥鳴聲何等類?」鳥的叫聲要怎麼歸類呢?王言:「鳥叫聲如鴈聲。」那先就說「如是鳥為是鴈,弟子各自異類。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 如果籠統的說鳥叫聲是鴈聲,而其實各種鳥有各種鳥自己的類別,佛陀也是這樣,不是修梵行就可以籠統的說是梵天王的弟子。

那先指的「各有其類」,意思是各自有各自的修行法門、宗旨,各有所思、各有所行,宗旨歸趣都不一樣,不是修梵行就統一歸類說是誰的弟子。

佛陀對弟子的教誡、對弟子宣說的教法之中,也有修學梵行的教誡,而這類的教誡是與修行「無念」、「戒斷煩腦」有關,是從因地說的;而梵天的梵行是一種「果報」。同樣是梵行,卻是兩種類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5:36-09:45。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 同上。
(3) 同註1。
(4) 同註1。

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出席大仙寺第十一任住持傳證長老圓寂傳供讚頌大典

114年5月10日上午8時,台南白河大仙寺隆重舉行「第十一任住持(退居方丈)傳證長老圓寂傳供讚頌大典」。現場梵唄悠揚、法音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四眾弟子同霑法益,齊聚一堂緬懷長老一生弘法利生、興建道場、護國衛教、熱心公益的卓越行誼。

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率眾前往大仙寺致意,致敬一代高僧的悲願行履。讚頌會中,長老榮獲總統頒授褒揚令、中國佛教會褒揚狀與「台南卓越市民」等殊榮,肯定其畢生貢獻。

悟因長老尼代表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團恭讀褒揚狀,表達對傳證長老崇高德行與深遠貢獻的無限敬仰與追思。褒揚狀由大仙寺現任住持圓智法師代表接受,現場氣氛感人至深。

傳證長老一生致力弘揚佛法,秉持弘法利生的初心,長年推動道場建設,並主持傳授三壇大戒,培育僧才無數。其悲智願行,深受信眾愛戴,足為當代佛門弟子之典範。祈願傳證長老:花開見佛,乘願再來,利益有情。

02_1140510_01_0

01_1140510_02

相關報導
大仙寺傳證長老 圓寂傳供讚頌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