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青年德能 莊嚴人間淨土

推薦

桃園大溪香光山寺於民國一一四年六月八日上午九時,舉辦一年一度的「香光教育青年獎學金」頒獎典禮。本活動蒙桃園市政府大家長張善政市長的鼎力支持,當天將特別指派王明鉅副市長代表出席,並與教育局劉仲成局長一同蒞臨會場致詞勉勵,為現場獲獎青年加油打氣,為典禮增添光彩。

香光山寺方丈悟因長老尼表示,這份獎學金不僅是金錢上的援助,更是一盞為青年照亮前路的心燈。「我們想用行動傳遞一個訊息:無論背景如何,只要努力、善良,就值得被看見與支持。」這份獎學金象徵的是信任與陪伴,傳遞社會對下一代的溫暖關懷。

同時,長老尼亦誠摯感謝桃園市家長會長協會呂朝福榮譽理事長的熱忱支持,偕同龍潭分會林秀雪總會長及幹部們,在活動籌備期間全力協助與指導,使活動得以順利推展、圓滿進行。

並感謝李麗花督學、桃園高中徐宗盛校長、平鎮高中許唐敏校長於甄選過程中的積極協助與專業參與;亦感恩桃園市各公私立高中職校長的熱情響應與支持,讓本次頒獎典禮更具意義,光耀青年。

香光山寺秉持著悲願、力行、和合的理念,以尊重生命為起點,關懷時代為志願,推展佛教生命教育。希冀將佛法對社會的關懷,落實於民間各個角落,讓生命的各個層面活潑潑地展現,共同創建多元祥和的人間淨土。

當今AI大數據時代來臨,訊息傳遞迅速、意見交流便利,香光山寺願盡棉薄之力,滋養更多品格良善的青年,運用多元而有創意的媒體平台,開展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邁向成為社會的優秀青年領袖之路,為國家與社會開創未來的無限可能。

這次桃園市計有25個公私立高中職共推薦56位學生參加甄選活動。各校推舉的青年,不僅品格優良,更都曾經參加市級或市級以上特別才藝的比賽或表演,是資訊科技、體育、藝術、烘焙、工藝、民俗技藝等各項領域中才華洋溢的佼佼者。當天這些有為青年將共聚一堂,與現場的大眾分享他們努力奮鬥的生命歷程,把他們從血汗中淬煉出的光與熱,散播給更多有緣人。

乘著這群青年勇敢逐夢的力量,也點燃了社會賢達們溫暖的回響。香光山寺由衷感謝——進懋有限公司、穩健貿易有限公司、林燕鈴女士等發心護法,慷慨捐助獎學金,實現了「以善培才、以愛育人」的信念。

同時也致上深深謝意予劉正保、李國瑞、龍玉貞、洪志遠、李怡華等諸位居士,慷慨捐贈禮品與物資,惠及獲獎學生與現場來賓。他們的慈悲善行,不僅為典禮注入溫度與祝福,讓這次的活動引起更多的共鳴,並牽動起更多人間的善舉。這份善的循環,正是社會溫情與良善力量的展現,令人深深敬佩。

香光山寺期盼藉由這份獎學金所凝聚的力量,串聯青年社群,讓這份善的循環持續下去,成為未來更多生命的貴人。悟因法師溫暖寄語:「香光山寺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
1140608-0

1140608-1

1140608-2

1140608-3

1140608-4

1140608-5

1140608-6

相關報導
香光教育青年獎學金頒獎典禮 王明鉅感謝香光山寺扶助桃園學子

香光山寺114年佛學研讀班期中活動「香光傳承 尋根之旅」

229_news_cover114年6月22日一早香光寺的大寮好不熱鬧,香積菩薩們在見航法師和見蔚法師的帶領下,個個使出獨門絕技,只為歡迎香光山寺114年「香光傳承 尋根之旅」的到來。

由香光山寺監院見竺法師所帶領的佛學研讀班法師和學員,共乘三輛遊覽車於10:10抵達香光寺,在佛學院師生和常住法師的引導下依序進入大殿禮佛銷假。

悟因長老尼開示:香光寺是授課法師的「出生地」⸺他們在這裡出家,在這裡修行,也在這裡讀佛學院,佛學院畢業後,到各處弘揚佛法,為大眾服務,所以見竺法師今天帶您們回到香光寺,這尋根之旅也就是傳承。悟因長老尼說起了出家因緣,也談到香光寺和香光山寺的成長史。如悟因長老尼所說有一個所在(地方)讓我們停留腳步、學佛,這因緣是多麼的殊勝,您我怎能不好好保護!。

午齋後,香光山寺佛學研讀班由快樂鼓隊領銜表演,文殊班演唱「佛的心⸺佛的淚」,普賢班演出戲劇「三昧水懺由來」,最後是觀音班的獻唱。

欣賞完香光山寺佛學研讀班精采演出後,香光寺安排三位師父引導研讀班學員走入時光隧道中的香光巡禮:觀音殿、佛學院、大殿、再到圖書館,最後回到中庭集合告假,結束充實的一日參訪賦歸。
1140622-1

1140622-2

1140622-3

【精緻蔬食diy】醃漬醬薑

229_food_cover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材料】

  • 嫩薑  600克
  • 鹽巴  2大匙
  • 豆腐乳 1塊
  • 冰糖  4大匙
  • 米酒  2大匙
  • 味噌  1茶匙
  • 豆粕  3/4杯
  • 白醋  1茶匙

【作法】

  1. 嫩薑洗淨切段,放入鹽巴醃漬約四小時,待軟化出苦水後瀝乾,冷水清洗乾淨。
  2. 滾水汆燙嫩薑一分鍾,撈出瀝乾、放涼。
  3. 將嫩薑與豆粕、豆腐乳、味噌、米酒、冰糖、白醋攪拌均勻,放入瓶罐中,冰箱冷藏至少三天入味即可。半個月內是最佳賞味期。

※ 豆粕或米粕最好買攤販做的新鮮製品。使用前要先搓揉篩掉粉塵,醬汁才不會混濁。可以以米酒清洗即用,或者是冷開水洗過再日曬乾燥使用。

《那先比丘經》釋195─佛陀證悟的真理(二)

◎釋悟因

驗證佛陀證悟的真理,人人都可以實行;就像科學實驗,每個研究員照著方法、步驟進行實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只是實驗的過程不盡相同,你的跟我的不一樣。驗證真理也是一樣。這樣,是不是另外有一套呢?也不是。佛法講的經典或理論,第一個要先講契理,與理相應,這個「理」不是另外創造的,是世間普遍、常見的真理。

佛法驗證真理,常用「三法印」印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請問諸位,你體驗過「無常」嗎?真理是普世性的,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常之外嗎?諸法無我,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無我之外嗎?涅槃寂靜,有任何一個人能置身於涅槃之外嗎?涅槃的境界是非常寂靜的,凡契入涅槃的人都可以體會到那份寂靜。

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法用來驗證真理的量尺。

同時,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法輪常轉、法住法位,是運用雙軌在進行。這雙軌就是理論與實踐兩門,一個是「經」,一個是「戒」。什麼是「經」?什麼是「戒」?「經」是原理、理則;「戒」是世間的生活習慣,也就是正語、正行,這就是佛法傳衍中一直要掌握的兩個綱領,經教與戒律。

戒律是什麼?「戒律」有兩種,「戒」與「律」。「戒」,講的是個人不可以做什麼,「律」講的是生活在一起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什麼是「律」,我舉一例來說明:

研讀班的課程有一課「敦倫盡分」,「倫」,倫理,社會上約定俗成、相互遵守的規範。倫理在每個地方不盡相同。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風土民情、習俗,相沿成習就形成當地的倫理,例如,在臺灣坐公車、搭捷運,民情都會讓座給老人家,這是敬老的習俗,是臺灣特有的文化特色。這個習俗在美國有沒有?沒有。

再舉一例,在東南亞國家,進入神廟或佛寺,要赤腳、鞋子放在外面才能進入。有時廟內的地板是乾的、有時是濕的,濕漉漉的也只能穿著羅漢襪踩著水走過去。

「倫理」是當地約定俗成、需要遵守的共同規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律」。

佛陀的弟子對於經教,需要聞熏修、奉行;對於戒律,則需要奉行至老。戒定慧三學,戒律是共世間,與世間的生活習慣重疊;禪定也是共世間;惟有智慧是不共世間。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1_01-13:55-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