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鷄」的佛教典故(七) 金雞啄破碧琉璃

◎「鷄」的佛教典故(七) 金雞啄破碧琉璃
文:釋見晉 / 紙雕:邱金瓶
07-106_0131
明代萬曆年間的元賢禪師(A.D.1578~1657),福建人,幼時由於家學淵源,鑽研儒學。少年時期頗負大志,曾有詩曰︰
「道德師顏閔,文章宗游夏;
其餘二三子,不願在其下。」

後來某一機緣聽聞佛經,感嘆曰:「周孔之外,果別有一大事!」於是博覽群經,深究義理,隨而參禪以求悟道。父母辭世後,於四十歲落髮、受具足戒。一次在歸還福建的舟船上,偶聞舟中僧人誦《法華經》,當下廓然大悟,作了這首偈子:

「金雞啄破 碧琉璃,
萬歇千休 祇自知。
穩臥片帆 天正朗,
前山無復 雨鳩啼。」

「金雞啄破碧琉璃」,悟法是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修習、觀照的過程,啄了又歇,歇了又啄,然而一旦時機成熟,金雞當下啄破了碧琉璃,猶如自己清淨的智慧光明顯發,頓時之間破除了「無明」。

至此,「萬歇千休祇自知」,千般萬般的煩惱妄想也就完全歇止了,而所證悟的境界,只有自己知道,並不是他人所能猜測、意會的。

「穩臥片帆天正朗」,安穩地臥息於孤帆一片的舟子上,此刻,天空正是清朗。「前山無復雨鳩啼」,而前方的山也不會遇到雨(鳩鳴主雨)。這是形容元賢禪師悟後,疑滯盡釋,前程清朗光明的境界。

於弘傳禪法之外,元賢禪師還建寺安僧,致力於僧人素質的提升。又因應民眾學佛的需求,應機教導禪修或念佛法門;對於期望皈依受戒的人,開堂授法、傳授戒律;又對有心習學佛典教義的人,往復討論教理並鼓勵印經流通。師之住持,令當時福建鼓山湧泉寺百廢俱興。

元賢禪師廣納各系教法,但主張無論是戒律、淨土,乃至各種善行,都只是禪法的前行方便。所有的修持,都必須繼續深化而至禪悟的階段。

元賢禪師對於庶民也相當關懷。在他圓寂前二年(A.D.1655),鄭成功與清兵交戰於福建,當地災荒,饑民大批流入福州,困苦萬分。元賢即率領徒眾,設粥賑濟,並為死者準備棺木加以安葬,據說受到濟助者超過二千餘人。

臨終前,元賢禪師索筆書曰:「三界內外,無可尋處。」三日之後的中夜,師引首座之手,書曰:「不有病了。」令侍者扶起,遂以坐姿入定而圓寂。世壽八十,戒臘四十。

從「道德師顏閔,文章宗游夏」到「金雞啄破碧琉璃」,乃至「三界內外,無可尋處」。元賢這樣一位積極入世的禪僧,在廣納多元的思想而堅持純正禪法的同時,還以應化利世的慈悲情懷,透過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來濟度世人。元賢禪師在明末佛教有其地位與貢獻。
(文:釋見晉)

——-經典——

《新續高僧傳》卷63
〈清鼓山白雲峰湧泉寺沙門 釋元賢傳〉:
「金雞啄破碧琉璃,
萬歇千休祇自知。
穩臥片帆天正朗,
前山無復雨鳩啼。」
–(CBETA, B27, no. 151, p. 456, a14-15)

《為霖道霈禪師秉拂語錄》卷2:
「幼業儒,負大志。有詩曰:
道德 師顏閔,文學 宗游夏;
其餘二三子,不願在其下。」
–(CBETA, X72, no. 1438, p. 590, c18-19)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23:
「【臨終偈】
末後句,親分付:
三界內外。無可尋處。」
–(CBETA, X72, no. 1437, p. 517, c15-16)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30:
「首座問曰:
『末後一句,如何分付?』
師索筆書曰:
『末後句,親分付:
三界內外。無可尋處。』
越三日中夜,謂首座曰:
『不有病了。』
令侍者扶起。坐定脫去。」
–(CBETA, X72, no. 1437, p. 577, a21-24)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