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40──阿賴耶識

◎釋悟因

在十二因緣之中,「觸」是很重要的一個心所。怎麼重要呢?雜阿含經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這意思是說眼、色、識和合生「觸」,眼根觸對境界時生起眼識,同時就加進了我們受、想、思的心所,這是佛法很重要的心理學,也是教育原理要探究的。

教育在探究一個人的心理、人格形成,除了環境的影響、原生家庭的形塑,還可能要探源個人的潛意識。在心理學對於潛意識是什麼、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有不少的研究。但潛意識是怎麼生成的呢?這就涉及到佛教的「唯識」思想。

唯識思想的理論,人們在現在、過去種種的起惑造業,會成為業識種子,潛藏在我們的「阿賴耶」,也就是八識田中,所以阿賴耶也稱為「一切種子識」;由於業種不失壞,在觸境的當下,潛藏的業識種子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起現形,這就是「觸」俱生受、想、思。

我舉一個例,我的眼前有一台錄影機……最好、最縝密的錄影機是我們的眼睛,眼睛可以攝像,因為它有視神經可以傳導影像,同時加進你的注意力、調好正確的焦距、距離,再加上光線等等條件。

錄影機是現代的科技,而眼睛攝像的理論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說明了眼睛攝像的因緣條件,其中眼根(猶如現在的視神經)是最重要的條件,如果眼球好好的,沒有視神經,也不能起到攝像的作用。

如果你的眼球很好,視神經很好,問題是看的時候沒有專注,這在佛教的專有名詞叫「作意」,也是一種心所,心理的活動之一。

我們觸對境界的入口有六個,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從六根接觸六境,在觸俱生受想思的當下,我們可以好好的觀察,你在意的是什麼,你不在意的是什麼,你的內心是潛藏了怎樣的潛意識、下意識,也許你可以從這裡發現真正的自己。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之VTS_03_0之03_0之11:03-13:1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