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量應不應布施

如何考量應不應布施?──見晉法師

四種情況不應布施:
一、自身考量:
考慮自己的能力,如果這項付出很勉強,導致負債,或令至親好友生惱、起譏嫌 ,則不應施予。
大菩薩們之所以能不惜身命財物的布施,是經過漸次修學,令忍力增強,悲心轉深,正見及空慧堅定。否則好比力氣小的人想挑起重擔;或還不熟習經典佛法者急欲為人說法;或不會游泳卻跳下水救人,這些狀況都不宜勉強施捨,以免不但沒幫上忙,反而畏怯退心,於自他的道業有損。
又如果有其他更重要的利生大業待自己完成,也不應施捨己身。
此外,如果是以有情眾生作布施,絕對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與福祉。

清淨檀波羅蜜

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不憶念,滅一切取相,是故於受者不求恩惠,施中無高心,如是具清淨檀波羅蜜。 《大智度論》

二、求非法物:
所要求的物品違背國家法律、佛法,如禁藥、毒品、違法的槍砲彈藥等;或要求我們幫助供給的目的,是助成他的殺(自殺、殺人) 、盜、淫、妄等不如法的惡業,皆不應布施。

三、不益彼物:
布施的內容反而會損害了眾生。如烈酒、傷生器具、淫亂之具等,或助成賭博遊蕩等不正當的用途。  這些是沒有福德的布施,於他無益,理應謝絕。

四、以方便令彼調伏:
如果求布施的人是故意來搗亂;或者喪心病狂,提出不正常、不如法的要求 ;或貪婪幼稚、需索無度等等 ,都不應給予。布施了,增長對方的惡習,反而有過失。

布施的原則,是令受者得到真實的利益,於自己的道業有益。最清淨的布施,是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平等施),不但自己不貪求果報與功德(不住施),心中沒有眷戀執著,不求回報(開捨施),不將功德佔為己有,迴向無上菩提(迴向菩提施),還能與無所得的空慧相應,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不取我相,不取法相(三輪清淨施)。如此,則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名為出世間的「檀波羅蜜」。
——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pp.156_15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在呼吸的波濤上衝浪
  自然的呼吸就像衝浪板滑過生命的波浪,滑過生命的波峰和波谷。在海洋的水波上衝浪是一種娛樂的活動,而在自然的呼吸裡衝浪,則是生活中一項平常又神聖的活動。

當處在一呼一吸的和諧中,我們享受了生命的清淨、喜悅。

  我們呼吸的方式就是生活的品質及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管道,藉著每一口呼吸,在生命消失於宇宙的海洋之前,我們騎乘在生命能量的波濤上。生命中的浪濤,有時平緩無波,有時卻是驚濤巨浪,我們不能平息海浪,但可以學會衝浪。同樣的,我們迎接生命的各種浪頭,面對、處理、放下。
  生命在出生之前即在爲第一口呼吸做準備,出生後即經由呼吸,供給生命能量。覺知呼吸,在呼吸的波濤裡衝浪、享受,能讓我們發現生命每一刻的真相,它給我們一種完美的體驗。當處在一呼一吸的和諧中,我們享受了生命的清淨、喜悅。瑜伽行者藉由呼吸的訓練,達到身、心、息的合一。覺悟者佛陀透過呼吸的觀察,修習止觀,開展定慧,達到解脫。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5650181775583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陳致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