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竹崎遊化記實

/釋堅衍

♣前言

出家快四年了!生活的重心除了常住事務外,其餘時間都投入於解、行門。來到學院,日子過得更單純,專注於各種學習,未曾在生活上擔心過。日子少了塵世的逼迫,在平淡中,發覺初心好像快被淡忘了。社會上的一切逐漸被遺忘而成為遙遠的歷史,單純的共修生活,幾乎忘了自己也是來自社會,來自人群。世間的一切一切彷彿都與我不相干了。

但真的不相干了嗎?當然不!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我們是生命共同體。我必須走出來,去了解人們的生活,去感覺社會的脈動。也為了體會佛陀時代遊化的生活方式,學習敦親睦鄰,所以我來到學院附近的竹崎街上。

♣對象一 —— 賣水果的婦人

下車後,您是我決定訪談的第一個對象,直覺反應可從這位賣水果的婦女身上找到想要的東西。確實如此,您除了送我們一大袋荔枝外,從您樸實的臉上及緩緩的敘說,得知您生活的重心及方式。

婚前,您在新莊當作業員,後來回到故鄉相親、結婚。婚後,家庭成為您的一切,丈夫及二個小孩是您關注的焦點。先生工作,您獨自開著小發財車賣水果、接小孩上下學,還要照顧家庭,但您滿意這樣的日子。未來也將如此安分地守著先生、小孩及這一車水果,外界的風雨絲毫撼動不了您對所擁有的堅貞。從您身上看到女性為家庭全力付出後特有的氣質,是堅毅及溫柔的混合。對您如此知足平實地過日子,心中湧出莫名的感動。

您同他人一樣,對出家人充滿著好奇。您問我幾歲、為何要出家?出家要不要送錢到寺院?寺院的生活方式?簡單地回答,您卻出現了不解的表情。面對您的困惑,我有些心虛:無法清楚地說明自己的身分,不知如何介紹佛教。您刺激我去面對這些問題……。

♣對象二 —— 賣筍子的老人

在五百萬大傘的遮蔽下,您獨自守著自己種的二簍鳳梨、一堆麻竹筍。您看起來短小精幹,雖然已經六十八歲了,但精神、氣色仍是很好。直接與您說明談話的原因,您有些靦腆卻欣然接受。

每天清晨,您與兒子將所要賣的東西載到此處,由您看著攤子,直到中午。若賣不完,再載到「黃昏市場」繼續賣,日子就這般週而復始的過了。

談話中,發覺您常不自覺地眺望遠方或低頭視下,或許不習慣正視我們,或許另有心事。但從您的眼神中,讀到您一生的打拼及滄桑,現在生活穩定了,您是否仍無法淡忘從前的艱困?來不及問您其他問題,就被顧客打斷談話。老伯伯,希望您能慢慢放下身、心上的擔子!

♣對象三 ——  莫名的第三者

稱您為第三者是因為您莫名地插入我與賣筍子老人的談話。您原是要買筍子的,卻又嫌筍子太大,無法與老伴一次吃完。您好奇地傾聽我和老人的談話,偶而插入幾句,驀然發覺情勢已變,您已欲罷不能地侃侃而談,訴說從前。

您由於生活艱苦,五個小孩全在小學畢業後就去學手藝了。而現在,您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及事業,唯一遺憾是沒有住在一起,二老有時會感到孤單。雖是如此,您還是認同這種現代的家庭結構,孩子長大自有他們生活的方式,繁華的都市才是打拼的天地,拘謹的小鎮只會讓男孩的壯志壓抑而無法舒展。

從您身上感覺到一股現代老人所共有的氣息——寂寞,看著您滔滔不絕的表情,發覺您的寂寞已移轉給了我。

♣對象四 —— 素食自助餐的老闆娘

看到您臉帶笑容,歡喜地合掌,我與同伴一句「阿彌陀佛」,拉近了我們的距離。簡單的自我介紹,也問了您一些生活狀況,得知您母親也是出家眾,目前安住在妙法寺,這個因緣使您開始賣素食。您一邊與我們談話,一邊將桌上的炒粉條、筍子粥及豆豉苦瓜裝到便當盒中,原來您已經開始打包您的心意,要以這些齋食與我們結緣,我們當然歡喜地接受了。

您逐一介紹桌上的菜,若講到較暢銷的菜樣,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那是您與顧客的交集,彼此的默契。詢問最近豪雨對您的影響,您說菜很貴,成本提高了,但仍是按原價賣給顧客,所以負擔比以前重。從中看出您對顧客的體恤之情,感受到您熱切與人結緣的用心,這也是行菩薩道啊!

♣對象五 —— 載香蕉的婦女

細雨中,您載著二籃香蕉來到老人中心。我們不期而遇,只想問您:「竹崎公園在何處?」您清楚地指引後,便向我們介紹老人中心的特色及安排的課程。車上的香蕉是要送給裡面的工作人員及來上課的人享用的,這是您一點小小的心意,感謝中心所安排的一切活動。的確,在這小鎮裡能有一個軟、硬體兼備的老人活動中心,且安排課程,免費讓民眾來學習,主事者的用心實在令人讚賞。而你也讓我稱歎,不厭風雨輕騎一乘,載來了滿心的感恩。原來人世間還是有如此真性情的人啊!

您要我們隨意取用香蕉,我們滿心愉悅地拿了八條,然後歡喜祝願,希望所有享用到香蕉的伙伴們,都能藉著香蕉與您結下一份特殊因緣。

♣想說的話……

佛教講「遊化」,是指四處遊行,教化眾生。目前在台灣,這種度眾方式已不多見,尤其是女眾基於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更是難以走出寺院。弘化的地點通常是在自己的常住,因而度化的對象也被圈囿住了。但現代的宗教師,身上背負的是如來家業,終日封閉於常住,如何體會佛世時比丘安詳托缽、教化徒眾之行?藉著此次佛概課程,讓我們的理想與憧憬實現於竹崎街上。

出發前,心中充滿著不安及害怕。在陌生的小鎮與陌生人交談,這是多麼大的挑戰!不知自己可否堪任?不知開頭的第一句話將如何說?但純樸善良的人們化解了我的恐懼。如實說明交談動機,他們沒有拒絕,也非熱情的迎上,而是用他們慣有的率性不著痕跡地與我談了起來。這是他們的體貼,也是智慧,以此避免因陌生引起的尷尬。交談中分享了他們的喜樂,但對他們生活上的困境或疑惑,對佛法的陌生及渴求,卻無法使上力,那種無力感,刺激著自己要再放寬心量、增長悲心,及更深入的學習。

封閉的環境很容易造就封閉的心靈,然而宗教師的心是要開放的,否則何以度那無數的眾生。在短暫的時間裡,交談的人有限,但收穫卻菲薄。從這些人身上看到他們對生命的尊重,不管對自己或是他人,總是一味地包容、勇敢面對。他們啟發了自己生命上的一些盲點──唯有先看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更深的刺激則是憑什麼一介青衫能換取眾人的供養及尊重?我是在透支三寶的庇     蔭及祖師大德的遺產啊!

想想前人,再反觀自己,千言萬語,只得一句—— 多用功、多修福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