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

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師–見晉法師

———————————————--------------------
心識裏,含藏著生命流轉與還滅的奧秘,生命升沉的樞紐。
讓我們一同在心識中探尋修道的契機,身心變化中,探尋體會「無常」、
「無我」的方法。
———————————————--------------------

♦前言

  生命流轉與還滅的奧秘含藏在心識裡。所有奧秘的關鍵,在於我們內心深處如何看待這個世間。唯識學,正是一門探索內心與世間關聯的學問。比如說,有一朵花在手中,常識經驗者認為:花在手裏,心外有花;唯識學者會說:花在心裏,心外無花。這是為什麼?

  您能把花香拿在手上嗎? 花的形狀、顏色、香味、觸感、美感……,構成了「花」的要素,我們藉由眼見色、鼻嗅香、身觸摸花瓣、心裏感受美……等等,才認識到「這是花」,而在心中生起花的概念(相),被認識的「花」並不能獨存於心外。

  再者,被認識的「花」會隨著有情的主觀認知而呈顯不同的相狀。試想,同樣一朵花對您我有相同的意義嗎?當您讀著這段白紙黑字的文句時,心理是否曾出現花的影像或概念呢?因此,就認識作用而言,「手上拿著一朵花」其實是「心裏湧起一朵花」、「心裏湧起『手上拿著一朵花』的概念」(註一)

  在一般人的日常經驗中,見聞覺知等作用,是由主觀的我(或心)認識客觀對象(外在世界的現象)的心理活動,主、客是二元對立的。然而,唯識學將常識經驗所認知的外在現象及內在精神,全部攝入「識轉變」的範圍,認為存在的一切,其實都是因心識活動而顯現的表象。而且,當體悟到客觀對象原來並不獨存於精神領域(心識)之外,及滅除視外界事物為實在的錯誤認識,就能滅除伴隨這錯誤認識的種種煩惱與苦迫(註二)

  「心識」是佛法的核心論題。唯識思想貫徹原始佛教以來重視心識及瑜伽禪定的傳統,承接部派佛教對輪迴主體之探究,並創新《般若經》的「空」思想,發展成為大乘佛教的三大思想體系之一。

  香光尼眾佛學院歷年開設的唯識課程包括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唯識簡介(註三)、唯識三十頌、攝大乘論及唯識專題等。本文簡介「唯識三十頌課程」的教學設計,依八十八學年度教案為底本,從課程定位、教學目標、教材選擇、教學方法、學習評量、單元教學舉隅及教學檢討等七方面作介紹。

  ◎本文載於第六期《青松萌芽》頁42-63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