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授課有如導遊,要為不同身份背景的遊客安排不同的景點(教學目標)、行程及旅行方式(教學程序及方法)。本課程採用主題式的教學法,將教學內容分為八個單元,引導學生參訪《唯識三十頌》中的美麗風光。

◎單元安排

  單元一簡介唯識歷史脈絡及《唯識三十頌》綱要。

  第二至第七單元介紹頌文中重要的思想。考慮初學者的程度,教學程序上未依頌文次序,而是依理論的深淺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安排單元內容。例如先介紹日常經驗中就能察覺的前六識,接著從成立末那及阿賴耶識的背景,引出思量能變、異熟能變兩個單元;當學生對三類能變識各自的性質有基本概念後,才進入核心的第五單元賴耶緣起及識轉變。

  單元六說明三種存在(認識)的狀態——三自性、三自性彼此的關係,再從「無」的角度看三自性。

  第七單元簡介瑜伽實踐與唯識的修道階位,並由對頌文結構的解析,再次回應世親要引導證悟人、法二無我的造論要旨。總結課程時,依據學生四週來的學習狀況,選擇從對法——明析正理的態度,對人——了解人人思考、感受的世界有所不同,對時代——關心佛法的時代性等三個角度作歸結與提醒。

◎ 前七單元之內部設計

  關於各單元主題、結語及作業的設計,以導引至修道的契機、回應時代為主。問題討論以引發思考、提供有興趣者自行深入為目的。教學目標、大綱內容、問題與討論,則從義理解析,思想淵源及時代意義,落實生活等三個層面來設計,其中,義理解析的時間長於另兩個層面。

  此處設計的原理就像騎腳踏車上山。路途上花費的時間力氣,有如課程中學生費盡辛苦,點滴理解義理。當學生累積所學到達某種程度,可以了解每個單元中的唯識思想重點,就像騎單車已登上小山坡。課程結語時,單元主題的回應及課後作業的設計,都導向修道及回應時代。此時,正如站在小山坡上,省思上山途中乃至人生經歷的來時路,及觀察眺望四周美麗的遠景。所以,後二個層面需要的時間不必長,只要適時點化即能顯出效果。

◎ 單元八之設計

  單元八是由學生自選主題作書面及口頭報告。由於「人人思考、感受的世界不同,唯識所現」,所以提醒學生口頭報告時應考慮「要讓聽者了解」而非「表現我所了解的」。鼓勵學生將之當成溝通、教學的演練,依對象設計教學目標、大綱、方法及程序,寫出簡要的教案表,並回收同學學習成果及回應作檢討。

  雖然期末報告會動用不少上課時間及學生個人時間,基於「為用而學的學習效果最良好」的考量,仍安排這項教學活動。因為當學生必須在眾人面前講解、必須完成一篇報告時,他自然會開始獨立思考及不斷澄清觀念,授課者也可透過個別指導的方式與學生有較深入的互動,如此一來,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容及深度將會更勝於只是上課聽聽、隨意問問或寫些簡單的作業整理內容的方式。

◎ 上課方式

  本課程以講授為主。其次是學生報告及個別指導。研討、會談為輔,並保留部份時間讓學生自行運用。

  講授上,儘量將複雜的觀念,漸進式地介紹出來,最好先舉例再說理。如說明三種識轉變彼此關係時,可用眼前看到樹上的鳥為實例,依序引出取境的眼識、分別的意識、儲藏經驗的賴耶、不離我執的末那,再總說三能變彼此的關係。但有時,反而要故意先講違反一般人日常經驗的深奧理論,引起好奇心,讓學生展開思辯、發問後,再採上述漸進的方式。

  有時宜用比較對照的方法。如介紹異熟能變的所緣、相應心所……等性質時,可對照複習了境能變、思量能變的性質,以加深印象。

〔學習評量〕

(一)學生自行互相背誦重要頌文。

(二)有兩次消文及名相解釋的小考,三次以應用為主的作業。不重成績好壞,在於學生透過消化整理、授課者批閱及相互討論後,更了解自己清楚或不清楚之處。

(三)期末考以三種識轉變的性質、唯識重要思想,及生活應用為主。

(四)期末書面及口頭報告以《唯識三十頌》中某一重要唯識觀念為範圍,撰文一篇並作25分鐘之簡介。題目由學生自由選擇,報告字數、格式不限,內容包括觀念說明及個人體會的例子,重在令學生更深入的獨立思考及內化所學。授課者藉由學生報告再澄清其唯識觀念、思考理路、文字及口頭的表達等。

《唯識三十頌》單元主題及目標

單元主題

單元教學目標

相關頌文

時數

單元一

鳥瞰

《唯識三十頌》

1.掌握唯識思想發展之歷史輪廓及本論綱要,進而理解論主造論的旨趣,並省思目前佛教的處境。

第1-2頌

4

單元二

升沉於感官世界中——了境能變六識

1.了解第三能變——前六識的特性,及意識為升沉樞紐的要旨。

2.能實際觀察自己的行為、語言及思想,探尋修道的契機。

3.了解唯識對存在萬有的分類。

第8-16頌

6

單元三

生死的根本——思量能變末那識

1.了解第二能變——末那識的特性,試圖探索執我、執法的根源。

2.從自己身心的變化,省思修練「無我」的道場何在,探尋體會「無常」、「無我」的方法。

第5-7頌

4

單元四

一切法的因與果——異熟能變阿賴耶識

1.了解第一類能變——阿賴耶識的特性。

2.思索佛教對生命倫理的看法。

第2-4頌

5

單元五

賴耶緣起及總結三種識轉變

1.了解諸法依三種識轉變而生起的理則,及有情相續的緣由。

2.在賴耶緣起的種現熏習間尋找修道的契機。

第1-2頌第17-19頌

8

單元六

創新的般若空思想的展開——三自性

1.了解「三自性、三無自性」說的產生背景。

2.明白在依因緣所生的三種識轉變上,除去遍計所執,則能證悟唯識實性。

第20-25頌

3

單元七

邁向人法二無我的體證——瑜伽

實踐(修道五階位)

1.了解頌文對實踐過程的描述,以之對映個人經歷,增益躬行菩提行願的信念。

2.從「無我」概念的演變,略窺大、小乘之差別。

第26-30頌

3

單元八

期末報告及考試

1.能針對《唯識三十頌》中某一重要唯識觀念,撰文一篇並作25分鐘之簡介。

2.藉期末考加深對唯識重要概念的印象。

隨報告題材而定

8

 

〔教學檢討〕

(一)教材方面,學生反應:閱讀安慧疏釋之漢譯本,有直接接觸論典的喜悅,且解說簡要,易於初學者掌握《唯識三十頌》的架構及精神;然文字內容艱澀難懂,須花許多時間消文;但若比起《成唯識論》中諸多名相、繁細的問題,尚可稱幸。筆者未來努力目標,是編輯適合課程對象的補充教材及教本。

(二)期末報告部份,學生相當認真地深入其有興趣的主題,在歸納重點、學理解析、實踐、深度思惟反省等方面各有所長,截長補短後,顯得內容豐富。同學大多能因自己及他人的報告而增益觀念的瞭解,得到修道上的鼓勵和啟發。

(三)學生反應:留時間讓自己唸書真好,因為課堂上只能做觀念重點的澄清或簡單消文,架構與思想的整理仍得自己下功夫。有些學生因時間壓力、不喜背名相等因素,希望取消期末考。筆者的心得:同班學生消化吸收程度及學習習慣差異愈大時,愈要保留自修時間,設想可隨個人程度自主學習的方案,讓學生彈性運用。

(四)有人建議可增加整理觀念,及以唯識觀念對照生活經驗的作業。

(五)筆者在唯識學瑜伽實踐的部份尚待用功,並需與其它禪觀法作比較,方能帶領學生實演。

(六)課程設計尚需與學院的五門課程作更緊密的連貫。並多採用學生在執事、弘護、生活等各門上的生活體驗及狀況作例子。

(七)未來可運用更多元的教學法,如各類會談、小組討論,以及運用多媒體教材等。

n 結語

  感謝藏二法師與我共同走過本學期的唯識課程,探索唯識的理論、修道的關鍵,及對人與社會的關懷。筆者只是處於凡夫階段的學習者,仍無法確認自己教導內容的正確性,然值得寬慰的是,此次課程結束後,學生普遍對唯識有繼續深入的興趣,過程中他們的認真也帶給我許多觀念上的啟發。

  我再一次想起世親?我素未謀面的老師。他於有部出家,而能採經量部之觀點修正有部《大毘婆沙論》之失,寫成《俱舍論》,後又轉習大乘,完成多部論著,更正自己過去的看法。世親的行止是自己學習唯識時,不斷更正錯誤認識的楷範。

  所以,不必憂慮眼前的不足,只要我們抱持著願意學習的態度,不斷挑戰、澄清自己的觀念與行為,更正錯誤的認識,必有化解無明煩惱,以智慧照破暗瞑的一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