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一期 84年 3月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分類法的前輩

--李世傑居士

釋自衍採訪;黃惠珍整理


緣起

  提到「李世傑」三個字,台灣地區的佛教學術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的撰著如印度哲學思想史、印度部派佛教史,擴展了學子們學術領域視野,不再侷限於中國佛教的範疇;更透過他的譯著,讓我們領略到日本學術界如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等的研究風格。這些事蹟歷歷鮮明烙印在佛學者的心目中。再從佛教圖書館界來說,那更是親切。因為多年來臺灣地區很多佛教圖書館一直使用他編訂的「佛教圖書分類法」作為圖書分類的依據。

  但是近些年來,我們很少聽到這位長者的訊息,大家幾乎忘掉這位老人家了。前年由於幾個佛教圖書館聯合進行「佛教圖書分類法修訂」,以李世傑先生編訂的分類表為修訂藍本,由此因緣我們接洽到李居士。所以在館訊創刊號的「人物專訪」單元裡,我們特地走訪這位臺灣地區佛教圖書分類法的先輩──李世傑老居士。

  針對我們採訪內容整理如下,分享讀者。

治學之道-苦讀學習

  李世傑居士是台灣省新竹市人,出生於民國八年。現年七十七歲,育有二子。由於自小就跟隨母親出入佛寺,潛移默化的薰習,長養他宿世善根,奠定日後研究佛學的因緣。早年的台灣教育並不如現在普及,他能擁有中學程度的學歷,已經相當難得;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透過各種途徑,譬如參加大學函授方式,將蒐集得來的資料,自行研讀、消化成為他個人的見地,這樣的學習方式是相當刻苦。他就是這樣走過來。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自學成功的長者。也因為他這般的好學不倦,今天他在佛學研究上的造詣,絕非偶然。

「佛教圖書分類法」的前輩

  民國四十二年,李居士經由朋友的推薦進入台灣大學,從事圖書館的服務。在此期間他也接受李子寬居士的邀請,在善導寺附設「太虛佛教圖書館」兼差,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分類編目。鑑於佛學書籍日漸增多,卻未能有一套適用於佛學典籍的分類法可以適用;所以在公餘之暇,以太虛佛教圖書館的館藏為依據,參考各種資料,將所需之類目一一寫下;約莫一年左右的時間整理完畢。這就是目前通用的「佛教圖書分類法」底稿,並於民國五十一年六月底出版發行。在此期間為了使「太虛佛學圖書館」得以完善整理,且更加方便利用、收藏,曾經編製了書名、著者、期刊論 文等多套卡片目錄;這些資料由於乏人管理,目前已不知去向,筆者除了感嘆圖書管理的不易長久維持以外,更是噫噓人事的變遷!李居士在太虛佛教圖書館一共服務約二至三年之久,由於諸多因緣遂中止這份差事。此後專心任執於台大圖書館,歷經二十五年左右。於民國六十七年退休,時為六十歲。

致力於佛學的研究

  在佛學研究方面:李居士認為最有興趣的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其次是史學、哲學方面。他認為作學術研究者,倘若沒有史料的依據,那麼思想研究必然掉入玄談。所以,史料是檢擇思想的利器,無論中外學者都是如此。也因為這個原因,思想必需配合歷史進程才會有基礎,也才信實可徵。

  李居士在二十七歲時開始研究各宗派,並參加駒澤大學函授課程學習西洋哲學。經過二、三年以後,又接觸中國、印度哲學的研究。李居士在印度哲學方面的研究更是獨占鰲頭,在台大圖書館服務時,同事間常戲稱他是介紹印度哲學到台灣的第一個人。如:印度奧義書、六派哲學、原始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思想等印度哲學思想都是在李居士研究、翻譯論著下,引進臺灣佛教界。

  談及為何會走上教學的因緣,李居士謙虛的說:「由於當時佛學師資缺乏,而自己在史學、哲學、佛學有點心得。因此當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前身)開立佛學課程時,就有人來找我去授課。」李居士還提及當時印順法師講般若學,他上印度哲學史與佛教概論。此後他也在五、六所佛學院兼課。約莫八年前(民國75年)礙於體力關係,逐漸中止佛學院的授課,而淨覺佛研所的教學也在五年前停止。

  問到曾經開過那些佛學課程?李居士說,曾經在佛學院開過的課程差不多有十幾門課。但他認為以俱舍、唯識、大乘起信論、因明學、華嚴要義、三論玄義等課程,算是比較有特色。李居士在佛學研究上的博學,聽了真令人嘆為觀止。

  在寫作方面:李居士在二十歲即開始用日文發表一些基礎佛學的文章,最早的文章刊載於日據時代的「臺灣佛教」,當時純粹是為興趣投稿。三十歲以後,更致力於佛學寫作及翻譯。以張曼濤教授發行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李居士的文章就有45餘篇之多。另外李居士也常以慈斌為筆名投稿,其文章性質涵蓋翻譯、解題等方面;以如碧、真諦為筆名,則為一般非學術性之文章,若為學術性的研究則以本名刊登。這些恐怕鮮為人所知吧!近來由於年齡、體力及家庭因素,已經很少從事寫作,近期發表的則是四年前應淨心法師邀請,於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學術會議時,以中 日文寫了一篇有關台灣佛教圖書出版概況,在大會發表。

  關於著作方面,不勝枚舉。最早的著作是在民國三十八到四十年之間出版的「中國佛教哲學概論」,此書是將他自己所學及參考文獻整理發表,該書的出版對佛學、思想都有很大的啟發。在著作歷程上早期多為創作,約有五、六冊;晚期則多為翻譯性作品,約有十多冊。問及最得意的著作是「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較遺憾的是「印度哲學史」之第一冊約二十一萬字,內容含奧義書、原始佛教史,卻因經費因素而無法再版付梓,僅以講義稿之形式存在。

  在藏書方面:由於李居士好學,因此個人典藏有近千冊的佛學書籍,目前仍置於台大宿舍;手邊亦有很多講義因乏人整理,而閒置著,如:成實論講義、因明學講義、唯識學講義等。聽了頗為可惜。

所敬仰的人•人生的座右銘

  談到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人。在日本方面有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鈴木大拙等。因為他們研究佛學的態度及思想觀念開拓了他研究的領域。在中國方面:太虛大師思想的圓融成熟、印順法師中觀空的思想都是他學習過程中的典範。

  對人生的信念。李居士言,他一生的信念是佛教所講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此即佛教所說的緣起中道思想。李居士表示此一觀念比較合乎佛陀的旨意,不會有直觀主義的偏頗,也常勉勵自己要發揚佛教思想;讓社會了解佛教的偉大,及弘法的精神,使佛教能普遍到全世界。

未來期許及展望

  問及對未來有何計劃,李居士言,目前一切隨緣,並無特別計畫。

  對現代佛教圖書館的建議與展望,李居士認為圖書館的管理要有專門的圖書館人才,及了解佛學的人來投入,這樣的圖書館管理才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而且未來圖書館會愈來愈進步,因為將來人人求智慧的心愈高,對圖書館的需求就會愈大,所以會慢慢進步。

  最後談到對佛教圖書館的期許。李居士言,在採訪方面,應多為初機學佛者選擇有益的圖書,引導他們的正知見;而後再引進較深奧的佛學書籍至中上層的佛學研究者。

結語

  李老居士的苦讀好學,致力寫作、著書宏揚佛法,並就其工作經驗整理出「佛教圖書分類法」,為從事佛教圖書館者開創出一條指引大道。此等菩薩身行,正是我們的最佳楷模。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