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十/十一期 86年 6/9月

英文佛書選介(一)

莊耀輝


前言

  佛教在西方的發展,已漸成為顯學,研究佛教的學者增多,佛教文獻之出版日益普遍。而佛教文獻是研究佛學之重要工具,因此,筆者不揣簡陋,特別選輯英文佛書相關資料,針對內容作摘要介紹,以便利國內佛學研究者解讀,企盼能有助提昇國內佛學研究風氣。若用字遣詞有疏漏之處,敬請不吝指教。



書 名: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 Teachings, History, and Practices
    (佛法簡介)
著 者:哈維(Peter Harvey)
出版者: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1990
ISBN:0-521-31333-3


  哈維是桑得連綜合技術學院(Sunderland Polytechnic)宗教研究與哲學的資深講師﹐也是巴利聖典學會會員。

  本書主要是在介紹佛法在亞洲不同文化環境發展出來的三大派系,以及目前在西方發展的狀況。它除了作為宗教研究或亞洲研究學生的課本,也可作為想了解佛法人士的參考書。

  本書不同於一般介紹佛法的書,它不僅探討佛法的世界觀,更解說佛法修持受用上的功能。因此,其章節含有皈依、戒律、靜坐,從佛教教義與歷史源流發展來探討這些主題。在介紹思想與修持時,本書同時也在傳達佛法的格調與風味,儘管隨著文化環境的殊異,佛教各個派系顯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實際上各個派別間基本信念、行持、歷史源流,仍是一致與共通的。

  哈維認為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宗教,因此「佛」這個字不單指某一特定的創教者個人,這一點是跟基督教不一樣的(見本書頁1)。佛教強調佛陀的教義與人性的覺醒,才能使人人達到成佛的境界。佛教主要即是瞭解、修持與體踐法。每個人都得如法修行,才能達到解脫的境地(見本書頁2)。

  哈維博士試著從初次接觸到佛法者的立場來回答初學者常有的問題,並且儘量把佛法和現代思潮、現代佛學研究適當的結合在一起。

  全書總共分成十三章,共374頁。目次如下:

  前言與序文。第一章 佛陀及其生長的印度環境:佛陀誕生的環境背景、佛陀的生平、佛陀的性質與角色、佛陀教化的性質與風範。第二章 早期佛教教義——輪轉不息與業力:輪轉不息與宇宙觀、業力、輪轉不息與業力的信仰。第三章 早期佛教教義——四聖諦:第一聖諦苦、第二聖諦集、第三聖諦滅、第四聖諦道。第四章 佛教的早期發展:早期的僧伽、阿育王與佛教、皈依與早期佛教圖騰象徵、經論、早期派系與其教義、大乘的興起。第五章 大乘哲學:般若經典與the Madhyamaka school、The Yogacara school、Tathagata-garbha thought、The Avatamsaka Sutra與華嚴學派。第六章 大乘聖者:菩薩道、大乘佛法學、大乘聖者、密乘觀點。第七章 晚期歷史與佛法的流傳:佛法在印度與中亞、斯里蘭卡、越南以外的東南亞、北傳佛教的領域、中國、越南與韓國、日本。第八章 佛教的儀規——禮拜皈依:禮拜皈依的時機與場合、頂禮、供養與唱誦、皈依、對佛像的態度、加持唱誦、禮拜觀世音、禮拜阿彌陀佛、禮拜Bhaisajya-guru、禮拜蓮華經、朝聖、節慶。第九章 佛教修持——戒律:戒律在佛法中的角色與基礎、布施、持戒、慈悲、關懷臨命終者與亡者、社會關係的倫常。第十章 佛教的修持——僧伽:寺院角色、受戒種類、女尼、寺院清規、寺院生活的經濟基礎、研究與靜坐、社區生活、與俗家眾的關係。第十一章 佛教修持——定與慧:定的方法、南傳佛法的定心澄慮靜坐法門、南傳佛法的內觀靜坐法門、北傳佛法與東傳佛法止觀法門、淨土與觀想、密乘觀想、密乘自性顯現技巧、禪坐。第十二章 佛教在亞洲的現代史:共產亞洲——佛教陰霾晦暗的時期、舊有派系及新衍生的派系、復興。第十三章 亞洲之外的的佛教:學術研究、佛教經由文獻及哲學的影響、神智會(Theosophical Society)--東西方的橋樑、移入、海外戰爭與旅遊、佛教弘教與機構。附錄。經典。參考書目。索引。



書 名:The World of Buddhism(佛法的世界)
著 者:Heinz Bechert and Richard Gombrich
出版者:Thames and Hudson
出版年:1984
ISBN:0-500-27628-5


  本書是龔不力奇(Richard Gombrich)等人的文章合輯而成。全書作者是來自九個國家的佛學者,他們由各個不同角度來探討佛法的多樣性,佛法的恢宏國際文化資產特色。但該書出版前一年,西方國際公認最權威的著名佛學家拉摩(Professor Monseigneur Etienne Lamotte),仍抱病為本書撰寫兩篇文章,他還來不及看到此書的出版,已於1983年5月5日往生。

  全書分十一章,共308頁,是由包括兩位編輯在內的學者等十一位佛學家與出版社長期密切合作的成果。有些文章原來是用法文、德文寫的,再改譯為一致的英文,並經原作者之認可然後付梓的。本書是就佛法過去兩千五百年來的興衰過程,作一探討,主要目次如下:

  前言,由貝恰(Heinz Bechert)主筆,序言,由龔不力奇(Richard Gombrich)主筆。

  第一章,佛陀:他的教義與僧團。第二章,古印度的佛法:含僧團的演化、大乘佛法、寺院對佛教藝術與建築的貢獻。第三章,北向擴展:阿富汗與中亞。第四章,尼泊爾:印度佛法在喜馬拉雅山王國的倖存。第五章,諸佛對於島國的注照:佛法在斯里蘭卡。第六章,緬甸人即是佛教徒:佛法在緬甸。第七章,僧侶與世界:佛法在泰國、寮國、高棉。第八章,「玉門關之外」:中國、越南與韓國。第九章,此世界與他力:日本解脫之道的比較。第十章,西藏:寺院傳統的興衰。第十一章,佛法在東方與西方的復興。

  最後是語彙、參考書目、圖表來源、索引。

  佛教在世界主要宗教信仰中,算是相當古老的宗教,佛陀的降世比耶穌基督早五百多年,比穆罕默德早一千多年。佛教雖然源於印度,但正如基督教源於巴勒斯坦一樣,都被逐出原來發源的地方。貝恰氏在該書序言中說,中國雖然歷經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腥風血雨,狂亂壞寺、毀佛、滅僧的年代,他於1982年到中國時,目睹佛法依然也沒有完全被根除。可見壓抑、迫害佛教的工作是失敗的。

  佛法是個世界性的宗教信仰,因它很容易適應各個不同文化領域的風俗習慣,即使最落後的農牧地區,或是高度發展的工商社會一樣適應。佛陀的教義是為全人類舖設的,但它並不鼓勵迷執於世間,而是要從世俗的迷執中解脫出來。

  本書除了對佛法歷史發展做一縱的敘述外,第十一章更值得注意,旨在舖陳佛法的契理契機,適合現代的社會,能止息煩惱,安頓人心。它代表一個仍然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以及流傳到西方的情形。

  目前世界佛教徒的總人數比起基督教與回教的總人口還多。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僧團在北印度的成立到今天,佛法的理性、寬容、慈悲、誠實與自制依然非常吸引西方人士,這是歐、美佛法漸風行的原因。



書 名:The Buddhist Handbook : A Complete Guide to Buddhist Teaching and
    Practice(佛教徒手冊)
著 者:John Snelling(史內林)
出版者:Rider(倫敦賴得公司)
出版年:1989年再版
ISBN:0-7126-9861-2


  本書作者史內林,西元1943年出生於威爾斯,成長於威爾斯、倫敦、坎特貝里(Canterbury),獲得英文與哲學雙學位後,在美得史東藝術學院(Maidstone College)任教多年後,赴東方遊歷,深喜東方的宗教與哲學,成為非常虔誠的佛教徒。1980-84年間擔任英國佛教學會祕書,並擔任西方歷史最久、流通最廣、最具權威的佛學刊物《中道》主編多年。

  史內林寫了很多成年人與小孩的書,許多故事、文章、劇本,及電台、電視講稿。他在佛法方面的著作,另有一本佛法要義(The Elements of Buddhism),也很值得參考,我在英留學期間曾與他書信往返,他在信中提到應多研閱華嚴經,其字體工整,令人嘆為觀止。他於1992年49歲,罹患癌症病逝時,一直住在狄芒郡(Devon)夏樸罕北區(The Sharpham North Community)多年。如果天假以年,一定能有更多建樹。

  佛法不是權威式的宗教,有森羅井然的秩階,中央集權式的威柄,可以認可或駁斥某一教義、觀點。故沒有其他宗教常有的焚書、焚女巫等的集體虐迫性。因此,它端賴每個人以常識和智慧判斷,實踐在生活中,才會明白它受用與否。

  史內林任《中道》主編多年,學養深厚,文筆流暢、簡潔。本書成書於1987年,資料新穎,涵蓋範圍極廣,尤其對英國佛教發展現況的部分蒐集甚多﹐是本很實用的參考工具書,英國各圖書館都有典藏,研究佛學的人不可錯過。

  佛教是目前西方發展最快的宗教,本書屬於接引初學者的入門好書,讓對佛學有興趣的人了解世界佛教派系源流、觀念、教義、與機構。

  全書內容共分七章。
  第一章 前言,談何謂佛法及佛法要質。
  第二章 佛陀,談印度當時環境背景、佛陀早年、佛陀的弘法利生。
  第三章 佛法的主要教義與修持,談佛法的世界觀、佛法的主要教義與修持。
  第四章 佛法在印度的發展,談四次集結會議、十八大派別、大乘、密乘。
  第五章 佛法的流傳,談南傳佛教:斯里蘭卡、泰國、寮國、緬甸、印尼;北傳佛教:西北的跳板與絲路;北傳佛法:中國、越南、韓國、日本、西藏、蒙古、俄國、喜馬拉雅山區的尼泊爾與不丹。
  第六章 佛法到西方,談緩慢的開始、蓮花的盛開、重要的佛教團體地址、北美與佛法的關係、佛法與心理治療。
  第七章 佛教界名人,從現代西方觀點來看南傳佛法、藏密、禪、淨土、日蓮真宗、其他。
  另有附註、參考資料、附錄:佛教節慶、索引。



書 名:Liberation In Our Hands. Part Two : The Fundamentals(解脫即在我
    們手中. 第二部:基本要義)
作 者:Pabongka Rinpoche(巴芒卡仁波切)
出版者:Mahayana Sutra and Tantra Press(大乘經密出版社)
出版年:1994


  1921年夏天,西藏鼎鼎大名的巴芒卡仁波切作二十四天的菩提道次第論開示。第二部,解脫即在我們手中(Liberation In Our Hands),即是此一開示第七天到第十三天所說的。這些教法依據次第漸修法門開示,涵蓋所有大乘佛法。

  此書是延續第一部分:初階法要而來的,包含漸修的靜坐法門。除了皈依、守戒等基本佛教修持外,尚包括奉侍師長、生而為人的悠閒與殊勝、無常與三途惡道的苦楚等。

  此書尚包括巴芒卡的詩「怎樣冥思菩提道次第法要」,堪稱是靜坐修行中如何印證修行次第的最有用開示。

  此一完整譯文有詳細的附註,俾讀者得以了解專有名詞與歷史典故、梵文、藏文名詞與參考資料,並附有原文資料的殊勝書目,以便了解此一殊勝奧妙法門。



書 名:Encounters with Buddhism(遇見佛法)
編輯者:S. Dhammika(達米卡)
出版者:Buddhist Research Society(新加坡佛教研究學會)
出版年:1990
ISBN:981-00-1663-8


  在日漸世俗化的工商社會中,一個古老的信仰,教人看破、放下的教義,是否還是受用,還能贏得信眾,繼續發揚光大?本書即是十四位東西方文化背景成長的男女眾敘說他們聽聞佛法的內心感受,他們如何與為何信佛、學佛的心路歷程,以及佛法對於他們日常生活的轉變等心得,分享別人,並回答一般人常有的疑惑與誤解。由於他們各自來自不同的文化信仰,本書對於比較不同宗教,了解其他信仰上,便有啟導的作用。

  全書雖然總共才86頁,但篇篇都很感人,全部目次如下:謝言、前言、序、我何以成為佛教徒、從美國的公司到難民營、靜默之旅、內心傳記、快樂為尼、佛法的吸引人、護士的故事、我的快樂追尋、追尋的達成、你要變成什麼?佛法:挑戰與吸引力、選擇一條路、無價之禮物、佛教徒與喜悅。

(下期待續)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10/1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