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十七期 88年 3月

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研討會

--佛教論題摘要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目 黃惠珍


一、緣起

  近年來佛學研究興盛,與佛教相關的學術會議、研討會陸續在各地展開。這些會議召開的主要目的在於披露新近的研究成果,透過會議研討達到學術交流,促進學門的研究發展。但是大多數專題會議的舉辦,參加對象僅限於相關領域的某些群體,對於未參加會議的人,較難獲得會議訊息及其研究成果,加上會議論文集,極少經過正式管道出版,使有志於佛學研究者,無法取得最新文獻資料以供參考,實令人抱憾。

  筆者鑑於會議論文具有內容新穎、首次發表等特性,是各學門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源。因此,本文將介紹佛教相關會議的論文內容,願以此拋磚引玉,整理佛教文獻,提供佛學研究的資源。

二、會議主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於1999年3月5日至6日於該研究所第一會議室舉行「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研討會主題以探討宗教在民族、社會經由實踐的歷程,成為當地的宗教傳統,包括台灣及其他地區。會中論文發表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國內學者為主,共15篇。茲將15篇會議論文之發表人及題目,依發表順序列於下:

1. Steven Sangren Spirit Possession, Family Issu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Myth

2. 鄭志明 北港朝天宮附設神明會的組織形態與社會功能

3. 郭文般 臺灣歷史過程中的基督宗教:以天主教與長老會為例

4. 釋見曄 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型態--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精舍佛
      學研讀班為例

5. 陳美華 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

6. 盧蕙馨 慈濟醫院志工的身體思考和道德論述

7. 李玉珍 煮食與修行:構築台灣比丘尼的宗教經驗(1945-1998)

8. 李宜澤、余德慧 東昌阿美族的巫師祭儀的社會行事本體

9. 劉宏信 一個靈乩信仰者的宗教經驗分析

10. 蔡淵洯 閩粵移民與傳統台灣漢人社會民間宗教之發展(1624-1918)

11. 潘英海 為什麼我們要拜拜?

12. 蔡錦堂 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台灣的傳播與侷限

13. 松金公正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在台灣推行之「社會事業」(1895-1937)

14. 林安梧 迎佛牙事件的文化現象之考察

15. 賴鵬舉 佛教思想的傳統與僧團的實踐--以東晉羅什、慧遠兩僧團間的大論辯
      為觀察

三、佛教論題摘要

  今將與佛教相關主題之會議論文內容,做一摘述介紹於下:



 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型態--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精舍
 佛學研讀班為例


  釋見曄,27頁


  本文透過教育的管道,看身為宗教傳統之一的佛教理念在社會與生活中的實踐。以香光尼僧團整體有系統、次第的教育設計作為佛教理念與社會實踐的橋樑,就研讀班學員透過理知、情意的接觸、認識佛法,進而落實生活中,展現佛教理念與實踐融合的台灣佛教,建立另一條佛教與社會互動的管道。研究時間以八十、九十年代的台灣為主,對象以高雄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為例。內容大綱為:一、前言;二、以悟因及其僧團成員來詮釋「佛學研讀班」的起源;三、佛學研讀班的課程內容與特色;四、佛學研讀班學員的生活實踐;五、結論。



 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

  陳美華,22頁


  試圖在戰後台灣社會文化的脈絡下,將一群經由認識、了解、體悟佛教而選擇出家的當代台灣比丘尼,理論化為一種「另類典範」,從個體生命經驗的面向,來談論當代台灣比丘尼復甦的現象。本文大綱有:一、前言;二、問題與向度;三、比丘尼;四、比丘尼在戰後台灣漢人社會;五、佛教傳統裡的比丘尼;六、女性思潮脈絡下的比丘尼;七、結論。



 慈濟醫院志工的身體思考和道德論述

  盧蕙馨,21頁


  本文以慈濟基金會的信徒義工,在醫院服務的經驗為例,探討傳統佛教對身體、疾病的看法,這些看法在現代佛教信仰之實踐脈絡下的詮釋及引發的行為經驗。其大綱依序為:佛教對身體和疾病的看法、慈濟醫院志工服務的宗教背景、「肉身無常」的體驗與孝道關懷、慈濟醫院志工的「神聖連結」、討論與結論。



 煮食與修行:構築台灣比丘尼的宗教經驗(1945-1998)

  李玉珍,20頁


  台灣佛教界傾向界定煮食為女性宗教實踐的方式。本文以煮食這一性別化的範疇分析台灣佛教寺院的歷史發展與結構特質,並探討寺院的空間安排及儀式化行為,建構宗教婦女性別意識與團體認同的方式。大綱分為:一、台灣佛教寺院的廚房;二、比丘尼與台灣的寺院經濟;三、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四、煮食與修行:台灣比丘尼宗教經驗之建構;五、結論:女性宗教表達方式的擴展。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在台灣推行之「社會事業」(1895-1937)

  松金公正,37頁


  本文探討1895∼1937年日本領台以來,日本佛教如何推行、實踐社會事業,進而檢討其演變的特色。內容除前言及結語外,第一章一般性社會事業之實施,敘述一般性社會事業實施之概略及分類與變遷;第二章日本佛教在台灣社會事業設施概略,探討日本佛教在台灣社會事業之開展;第三章日本佛教如何推行社會事業,詳述各社會事業及其特色與變遷。



 迎佛牙事件的文化現象之考察

  林安梧,15頁


  本文針對「迎佛牙」事件,作為一文化現象之省察。其大綱分為:一、問題緣起,述說迎佛牙事件對佛教界、文化界、社會等的意義及所引發的問題;二、佛牙力量?由符咒式的神秘性思維,探討闡析「宗教象徵」與「巫術靈力」的語義脈絡之叢結;三、佛牙真偽?探討科學驗證、歷史考證、心性體證、教團驗證等諸多差異;四、「宗教信仰」與「政治權力」的叢結,以慈悲化解業力習氣、從煩惱生出菩提智慧來釐清二者之複雜性;五、結語,在作者強調隱含「問題∼答案」的邏輯下,由實際的感知提昇到概念,並上及於理論的構成來總說以上各節所述。



 佛教思想的傳統與僧團的實踐--以東晉羅什、慧遠兩僧團間的大論
 辯為觀察


  賴鵬舉,33頁


  本文藉中國東晉時期佛教南北兩大僧團所主張的思想--北方的羅什僧團,主張「空」思想;南方的慧遠僧團,主張「有」的思想,由二者間之論辯來了解佛教徒如何以不同的思想傳統出發,開展為義學體系、思想模式、修行方法及團體意識皆不同的佛教僧團,作為日後研究南北朝末期、隋唐初期宗派形成的基礎。除前言及結論外,共分七節討論:第一節慧遠向羅什的請問揭開大論辯的序幕;第二節僧肇對「法性論」所發動的第一、二波論破及慧遠將此論往般若的方向修正;第三節道生以《維摩經注》全面建立廬山「涅槃」的基礎;第四節僧肇以<涅槃無名論>破當時《成實》學者的小乘涅槃說;第五節僧肇在<涅槃無名論>中對廬山涅槃發動最後一波論破;第六節僧叡在論辯中由般若而轉入涅槃的陣營;第七節中國佛教義學第一次大論辯的結局。

四、結語

  由以上發表之佛教論題可知,近來研究內容由理論轉入生活實踐,如以僧團為題,探討對社會的關懷與互動等人間佛教之實踐。研究對象趨向本土化,以地區性為主,如探討台灣佛教的進展;另外有些主題逐漸成為顯學研究,如以比丘尼為題,探討其社會地位、宗教實踐、經驗等。因此,研討會議論文的發表,可窺見各學門之主題、內容及對象等研究領域的轉變與擴展,是提供研究實況的重要參考資源,值得我們共同來關注。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1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