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四期 89年12月

締造佛教電子出版的新紀元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採訪整理



  身為佛教徒總是希望能多瞭解一些佛法,而閱藏是最直接的管道,然而一套百冊每冊千餘頁的大藏經,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更何況我們沒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效法祖師大德長期於藏經樓中閱藏,如果藏經能隨身帶著走,那該有多好!此外,當我們遇到有不同解釋的佛學名相,而想知道佛陀的看法時,靠翻閱藏經,恐怕曠時廢日也不一定能找到答案;此時,若有電腦輔助將藏經中相關的資料全都展示出來,方便我們比對、查考,知道佛陀是在何種情況作這樣的闡釋,又在何種時機作了那樣的說明,幫助我們瞭解佛法的內容與意義,那將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事實上,以現今的科技文明來講,只要把藏經電子化之後,上述的想法都能漸漸實現。可是問題是誰願意幫我們做?況且要做好藏經電子化絕不是憑個人之力就能成就的!還好現在已經有不少人正如火如荼進行中,並已做出不錯的成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發起緣由,眾緣和合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以下簡稱CBETA)得以成立的遠因應追溯到前幾年,經過眾人的努力,網路上已有不少佛教經典在流通,帶動了佛典電子輸入的熱潮;近因則是一九九七年十月蕭鎮國提供二十五冊CCCII《大正藏》電子稿,授權當時於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建構「佛學網路資料庫」的杜正民老師進行後續的處理。網路上電子佛典討論版(buda-tech)的朋友們草擬了「電子版大藏經輸入計畫」,開始有計畫的進行經典輸入。同年十一月在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成立的「25T小組」,得以著手籌設大規模藏經電子化的作業,後經由恆清法師奔波籌募經費,獲得「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大力支持贊助後,於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正式成立。

  成立不到三年的時光,已於二○○○年四月完成《大正藏》第一至三十二冊經文的光碟。預計於西元二○○一年發行《大正藏》第一至五十五冊及第八十五冊普及版經文光碟,而目前在網路上已完成四十五冊,據說正確率達99.99%。高品質的電子經文可供免費下載,也就是漢文佛典已可透過網路流通至世界各處,供需要者瀏覽或使用。而在技術方面,整合全文檢索工具,具備正確迅速的檢索、查詢等功能,展現人性化的視窗操作介面,加強電子佛典的應用功能,並提出電腦缺字的有效處理方案,解決漢文古籍的難題,這種成績著實讓人驚嘆!

任重道遠,默默耕耘

  我們都知道《大正藏》一冊經文有多厚重,字小而密,每冊字數約有一百三十多萬字,單就輸入而言就是一項大工程。雖有一些現成的電子檔,但真正的重頭戲是在校對工作。從事出版的人就會明白校對所花的時間與人力,是輸入的好幾倍,且還不能保證不會出錯。想想三年的時間要完成五十六冊的經文輸入編排,等於一個月要完成約1.5冊的工作量,這要花多少的人力呢?而這還只在初步的基本資料處理階段,後續的處理工作--讓藏經成為活的資訊、有用的教材,則更非我們所能想像。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CBETA的工作人員從初期十多人,漸漸增加,但至今還未超過二十人,這麼少的人員,他們是怎麼合作完成這麼龐大的工作?

  CBETA的成員都是學有專長,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從事佛典電子化的工作?為什麼他們能夠心甘情願地在CBETA研究開發,讓辛苦設計出來的程式與成果,透過網路免費提供下載,做非商業性使用?這些成就在在提醒我們,這是個不同於我們一般認識的團體。是什麼樣的因緣與理念,讓他們毫無怨尤地捨棄高薪工作,從事保存與流傳藏經的任務?是什麼樣的管理方式發揮了成員的力量,讓他們不分彼此無私地奉獻所長?是什麼樣的組織型態凝聚了這些人的共識,使工作成效達到相加相乘的效果呢?我們可先從CBETA的組織結構談起。

組織架構,兼籌並重

 ▲CBETA主任委員惠敏法師(中)、顧問維習安博士(右二)、
  總幹事杜正民老師(左二)及各組組長:李志強(右一)、
  吳寶原(左一)、周海文(前排右)、周邦信(前排左)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以「委員會」方式組成,旁設「顧問團」,由諸山長老及學術單位所組成的。「顧問團」下設「執行顧問」一員,目前是由中央研究院謝清俊教授擔任;「委員會」下設「常務委員」一名,代表委員會監督協會事務之進行,目前由恆清法師擔任。而CBETA的作業組織則分為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總幹事,並依工作流程之所需而區分研發組、資訊組、缺字組、輸入組、校對組、網路組、發行組、財務組等。協會事務則由「主任委員」,負責整體事宜;於其下設「副主任委員」,以協助主任委員辦理協會各項事務。目前由惠敏法師與厚觀法師分別擔任主委與副主委的職責。

  行政組織工作則由杜正民擔任「總幹事」,負責協調各組工作及對外行政事宜。其下共分八組,共同擔負起整個協會的作業流程,分別為:控制進度及規劃經典輸入的「輸入組」;將「輸入組」送來的成品予以電腦比對及人工校對的「校對組」;提出具前瞻性、國際性及學術性整體規劃及進行標記工作的「研發組」;處理電腦缺字的「缺字組」;開發技術程式以及網路、單機應用程式的「資訊組」;利用網路呈現各組工作近況及成果的「網路組」;推廣電子佛典及發行成品事宜的「發行組」;以及總管財務運用的「財務組」。每組設組長一名,各組組員人數多寡不一,其中陣容最龐大的當屬「輸入組」與「校對組」。至於CBETA平日如何運作,還需實際造訪才能瞭解。

管理制度,無分彼此

  CBETA的辦公室設立在慧日講堂的三樓,不到四十坪大小的空間,其內部的陳設僅有六部電腦及相關週邊設備,幾套大藏經及一些工具書整齊地陳列在櫥櫃中,還有幾張辦公用的桌椅,非常簡單實用的設備。而只有幾部電腦,那十來個工作人員的組群是如何運作的呢?

  透過深入訪談後才明白,這正是這組群的特色之一:可以在家裡進行工作,一個月固定開會一次,討論進度及發展,平時則用e-mail溝通交流。個人的發心動力比外力強,同時組織成員對自我要求都比較高,並且很重要的是程式設計實在是無法用時間來衡量的,因此自律與自動自發是進度上良好的催化劑。通常工作進度不是由主管在要求,因為組間的工作環節已形成良好的循環,都是自我要求,在品質及速度上總是不能太差,以免影響下一個環節,卡到大家都不能工作。這正是杜總幹事所謂的最高管理哲學--「沒有管理的管理」。


▲CBETA工作團隊合影


因時制宜,解決難題

  在這種開放式的組織管理上,CBETA給予成員自我學習成長的空間,團體中的每個人都是leader,平日遇到問題大家先以e-mail彼此交換意見。e-mail的好處是可以把意思完整的表達,避免許多面對面時不好意思或個人情緒的干擾。由於工作人員平時已用e-mail達成協議,因此月會時大家歡聚一場,輕鬆報告,又節省時間。雖然剛開始運作時仍是意見分歧,但最後依然彼此尊重彼此的專業知能,工作得以圓滿順利進行。

  因各組的自我要求高,故在成品數量及品質的要求上,難免會遇到無法突破的障礙。事實上,從事創新開發的工作,每跨一步都是荊棘與挑戰,CBETA從來不迴避困難,遇到問題就是想辦法解決,用群體的智慧與力量彼此協助。當有絕佳的呈現構想,但限於技術無法達成時,則退而求其次採用目前適宜的軟體來用,因此不會卡在一個瓶頸上難以往前推動。再加上在工作流程裡即考慮到品質問題,也就是只要按著流程步驟執行,即可保證一定的品質水準,各種精確的經文版本,就這樣一冊一冊地誕生。怪不得各組組長都很自豪地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難倒我們的問題產生。」

甘心奉獻,快樂成就

  會來到CBETA工作的人對佛教多少都有點認識與瞭解,但並未設定非得佛教徒不可。對於CBETA的成員,大家總是抱著好奇的眼光想瞭解,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願意捨棄高薪而留在CBETA工作?從成員的回應中,讓人很平易地就能感受到他們參與這份工作的愉悅與成就,這真是金錢所無法衡量的吧!這種敬業精神,除了靠初始的感動與興趣外,重要的是大家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所以能一直做下去。

  雖然有人也曾想換個工作,然也眷戀這兒的工作環境比外面好,而且進度與理想都是自己調整,挑戰性高,且在家工作無時間壓力,並節省上下班交通往返的時間,只不過一個月見一次面,少了點同事間親近的感覺。有人尚未加入CBETA前,即把佛典電子化當作休閒來做;在加入CBETA後,將休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因此工作起來很愉快,且心中的理想也已慢慢呈現,所學有用,這種成就感,是別處所不能得到的。

獨具慧眼,取得授權

  日本在編輯《大正藏》所作的編排形式與校勘,早已獲得國際上學術界的認同,且也具有公信力。由於CBETA的初期藏經電子化是以學術界通行的《大正新脩大藏經》為底本,為了能朝學術版發展,以及將佛典電子化的努力成果能無阻礙地傳播至世界各地,並與國外進行技術交流。因此,CBETA主委惠敏法師、常委恆清法師、總幹事杜正民及顧問維習安博士則於一九九八年六月間風塵僕僕趕至東京,與SAT及「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洽談電子佛典的合作與版權問題。經雙方多次交流後,於同年九月三十日完成簽約,順利取得可以使用《大正新脩大藏經》的版權,以及《大正藏》電子版之網路版與光碟版的發行權,CBETA的工作也因此項授權才得以順利進行。

  取得授權之後,CBETA立即於網頁上聲明:「免費提供電子佛典資料庫,以供各界作非營利性使用」,並註明CBETA電子資料庫是以《大正新脩大藏經》(大藏出版株式會社(C))第一卷至第八十五卷為底本,且正式取得該底本版權者「大藏出版株式會社」之授權,取得合法使用權,使CBETA日後能順暢朝向國際性、學術化發展的重要基石。

多方推廣,足跨國際

  曾有熱心人士建議是否製作一支多媒體來介紹CBETA,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組織、所做的事與未來發展概況,然主事者認為那不是重點,而深信「成品就是最好的推廣者」與「使用者就是最佳的代言人」。因此,CBETA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成品的呈現上,希望使用者覺得實在好用、容易用,而能將好東西和好朋友介紹分享。因此,目前僅利用舉辦推廣會的方式來廣宣,但也不放棄任何可以自我介紹與交流的機會。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日於中央研究院活動中心第二會議室舉行說明會,對國外學者介紹「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工作,與會人士皆為從事佛典電子化多年的學者專家,如Dr. Lewis Lancaster、 Dr. Tetsuya Jatsumura、 Dr. John Lehman、 Dr. Matthew Ciolek、 Dr. Charles Muller 及謝清俊教授等,得到很多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同年十二月一日,CBETA全體同仁於中研院資訊所演講廳,與中研院各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以及計算中心資訊人員交流分享,十二月二十日於慧日講堂舉辦的「成果發表會」,CBETA的展示獲得與會人士相當的肯定與讚嘆。

  首次正式向國際展示「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成果,是在一九九九年元月由惠敏法師於國際「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 EBTI)發表"CBETA and Taisho Tripitaka Project"一文。CBETA的成果、作業方式與方針,得到許多國外與會專家、學者的肯定、讚美並確認其正確性。本場發表促使台灣佛典電子化正式步入國際舞台。

  另外一個可推展至全世界的要口是利用網站,它同時也是組織的門面,在流通上是超越時空的。因此CBETA特別籌設「網路組」專門負責將各組工作的近況與成果利用網路呈現。目前這個網站除了提供已經精校過的藏經經文與校勘外,還藏有許多CBETA所使用的技術與技巧等妙法,諸如「去點程式」、「OCR Plus」、「經文大正藏格式化」、「檔案比對程式」、「看圖校對程式」、「文字分析程式」、「缺字處理」、「文件標記(SGML、XML、TEI)」……等實用的應用軟體,對於有心從事古籍電子化者,都是相當好用的資源。

磊磊願海,電子藏經

▲CBETA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有些人會擔心佛典電子化後,一小片的光碟如何能與富麗如整面牆的大藏經一樣,能撼動人的心靈,而生起無限的崇仰與敬慕。不可否認地,在浩瀚經海中這也是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然時代巨輪不停的往前推進,我們不可能永遠緬懷過去,反而要積極地迎向新載體的挑戰,才可能讓藏經以另一面貌呈現,展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華,在新世代中繼續扮演淨化人心的角色。就如同藏經剛開始以印刷本問世後,也有人憂慮少了書寫者一筆一畫的虔誠精神,是否會降低人們對經書的恭敬心。最後事實證明,使用新的載體後,反而使佛法更加的普及與流通,讓更多的人受益。就如同毛筆轉變為鋼筆時,不也很多人操心又少了一項人文培育的機會,但事實證明毛筆至今仍存在,並有其地位與價值。

  CBETA的主任委員惠敏法師認為古大德勇於嘗試新載體的精神,值得學習,並以石刻藏經為例,堅定地說:「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我們不放棄任何可保存、流傳佛法的機會。」並舉例說明,就像當初發現新大陸一樣,誰也沒料到,亞美利堅日後會發展出世界第一強國。因此,電子化既然是世界潮流,而且是無法避免的趨勢,所以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扮演文化傳播的角色,而不是找藉口自我綁手綁腳,反而限制了佛法弘揚的管道,更何況電子媒體的優點很多,如:查詢方便、呈現多元性、傳播效率高、節省儲藏空間、再複製又節省資源,可不斷地修正,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突破以往種種限制......等等,有這些優點存在,我們實在用不著去擔心未來「倒背如流、學富五車」的學者是否會消失,以及人文素養是否會有缺失等的問題。因為電子化以後,人類該學習的將不僅僅是知識而已,也就是我們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尋找查閱資料上,而可以將時間利用在訓練發展「分析思考整合資訊的能力」,如此人類的整體知識才會有相加相乘的成長厚實,進而創造出更璀璨的文化。在此,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在國際資訊連結交流上,少了漢傳佛法的滋潤,那或許是人類文明發展上的一大損失啊!

宏圖學術,遠略普及

  佛典電子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標準化,這是進入國際性合作的前提。因為個人智慧、能力、力量實在有限,電子佛典若不能標準化,則很難與國際上所有從事佛典電子化工作者分享、交換經驗,吸取國外的特長。而目前限於技術與人力,則僅能先處理基礎性的工作,也就是講求精確,並做好基本的標記。未來,則可順利地朝以下兩方面發展:

  第一是普及性。以一般人方便接觸使用為主,具親和性,例如可唱誦(國台語等)、有分段標點、白話翻譯、漫畫圖說、可選擇呈現方式(例如字形、大小等),乃至有法師帶領唱誦或講解並能自動翻頁等,或是將電子檔包裝設計成電子書,使經文的呈現更加精緻。滿足一般信眾對佛典的需求,讓佛典能親切地走入每一個家庭,老少咸宜,就好像電視一般地易於接觸。若能開發無線技術,利用大哥大或PDA把佛典帶著走,再與視聽結合,相信法音處處聞的日子就不遠了,那和極樂世界的境界又有什麼不同呢!

  另一個是以學術性為主,發展知識庫管理。例如加入其他語言的佛典時,可產生對照關係等,或設計推論程式;由於人為的邏輯推論,會有喜好偏見,不經意之下只注意到我們所期待的資料,而漏失許多重要訊息。倘若有推論程式的協助,經由電腦處理則能避免人為的缺失。因此佛典電子化有必要結合人文與資訊工程方面的專家彼此合作,創發知識庫,整合人腦、電腦,掃除人腦思考上的死角。

集思廣益,眾擎易舉

  一個團體能不斷成長,另一因素為具開放的胸懷,容納吸收他人所長,提升工作效能或靈感。因此,CBETA於工作進行中還與國內外許多團體聯絡合作,國內如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佛學院所、出版單位、宗教團體、佛典工作者等;國外則有國際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日本SAT組織、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日本花園大學及其他國外佛教團體與學術單位。另外,還有buda-tech 討論群、電子佛典編輯小組(EBTWG)、25T小組、缺字小組、力新國際科技公司等團體的技術協助與指導,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電子檔,並有諸山長老的指導,各大道場及佛教團體的支持,加上許多熱心的義工們默默的耕耘與參與,佛典電子化的工作才得以順利的開展。

  CBETA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除了外在諸因緣成熟,例如網路上已有許多現成的藏經電子檔;各佛教道場單位不吝提供經文電子檔以供比對;相當重要的是正式取得使用《大正藏》的權限,這是合法使用的;此外,發展方針正確、作業組織的目標明確、成員理念相同、嚴格的品管要求,以及管理制度扁平化使溝通管道暢通良好,易於達成共識,讓組織中所有成員的能力與智慧都得以充分發揮,彼此激盪,利用電腦的功能,創發出最佳的工作效率與成果,也研發出佛典電子化的技術。

  CBETA不但以數位化的形式保存了佛典,且拓展了佛典的應用範圍及閱讀方式,充分展現文字般若的魅力。另外,還本著「取之於十方,用之於十方」的原則,將辛苦所得的成果無條件地和所有的人分享,其分享的內容不單是藏經電子檔,還包括CBETA的作業系統與方法,以及作業過程所研發的程式工具;並藉由網路使佛典普及至全世界,讓任何想要閱藏的人都有機會如願以償,同霑法益。這種無私的態度,也是促使大家願意贊助的因素之一。而如今,CBETA的設立宗旨與理想已逐漸呈現、落實,著實令人讚嘆。

謙沖自牧,品精益世

  然在CBETA工作的成員們,幾乎都一致強調這些不是CBETA的功勞,而是匯集了眾人之力才得以完成的,並一再謙和地表明,如果沒有許多大德們把自己辛苦輸入的經文或設計的程式,無私地交給CBETA處理,完成的進度與成效將無法如預期的好。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CBETA這樣的團體,專門為佛典電子化研究開發,製作出高水準高品質的電子佛典,那麼漢文電子佛典進入國際舞台的距離可能仍是一段漫長的路。

  CBETA期望製作的成果具有高精確率(具學術引用公信力),並能做到標記(Markup)處理,及依據TEI(Text Encoding Initiative)準則,還能以SGML/XML的方式呈現,具人性化檢索功能、搜尋快速,含括結構與層級的索引典,並能建立使用者的資料庫等多功能,且符合學術要求及內含校勘的電子佛典。此外,若還能按鍵即搖身一變成為一般使用者所能接受的普及電子佛典,這樣的佛典足以流惠千百年後的子孫。而這些,正是CBETA電子佛典的殊勝特點。

眾志成城,流惠後人

  CBETA在短短數年中,展現優異的成果,這背後的推動力,除了組織成員與義工的努力外,尚有十方大德的襄贊與支持,才得以維持運作。目前主要經費來源是「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支持。然而藏經電子化的工作是件長期的事業,在有了精確的經文後,後續的工作重點--設計適宜的軟體工具。但軟體工具的開發,較難爭取到經費,實在是因為其成果展現不若經典文字明顯。「以我們目前的經費與能力,實無法做到太普及與太學術,這是目前發展上無法突破的地方,我們總希望工作中無後顧之憂。」杜總幹事輕輕地表達出CBETA依然需要所有關心佛典電子化的人士共襄盛舉,鼎力護持與鼓勵。

  確實佛典電子化的事業不是一個人或是少數人的事業,為了讓佛典電子化的工作能永續經營,培養新生代參與佛典電子化的作業,是件刻不容緩的事。因此,CBETA除了積極向外招募人才外,亦延聘數位佛學研究所學生擔任「研究助理」,直接參與佛典電子檔的校勘與標記(Markup)等工作,不但可加強佛學與電腦知識,尚能培育出兼具佛學學識與電腦技能的新一代學者,繼續為佛典電子化的工作貢獻心力,讓電子佛典的應用更為廣闊,更能符合學術研究的需要。

  當我們慶幸身處末法時期尚能閱讀到藏經,除了要感謝歷代朝野緇素大德們曾不辭勞苦地為佛典的蒐集、修撰、編纂、刻印付出心血外,更慶幸有CBETA這樣的團體肩負了薪火相傳的歷史使命,不至於讓後世佛弟子們失望時,我們怎好意思置身事外!

自出機杼,出版楷範

  近年來台灣學界、教界及民間從事佛典電子化的個人或單位,可謂不乏其人(註1),CBETA在時間內完成預期目標,其所投注的心力,絕非外人所能想像。例如大藏經電子化的基礎工作--輸入、校對,所下的功夫,更是讓人咋舌。為了讓藏經電子檔的錯誤率少於萬分之一,CBETA充分利用電腦的功能,不拘泥於原有的校對法,自創新意,透過程式設計的協助,將人工鍵入改成以OCR辨識,將傳統校對變成檔案比對。這段話講起來簡單,從早期的OCR到現今的檔案比對、看圖校對,卻已不知耗費多少測試員實務操作的心力,以及程式設計人員不眠不休絞盡腦汁的心血。

  電子佛典這條路,CBETA從實際作業經驗中摸索出一條可行的流程與步驟。從CBETA對成品的品質水準,敢打出「一字千金」(即找到一處錯漏,給新台幣一仟元)的口號來看,這套模式是可行的。CBETA在製作電子佛典方面,跌跌撞撞、披荊斬棘所走的每一步路,都秉持著勇於嘗試、勇於突破、勇於創新的精神,實已樹立了良好的楷範,足以提供未來所有想從事佛典電子化的單位,參考學習。

  此次的訪談,要感謝惠敏法師、杜總幹事,以及多位組長、組員,熱心地提供了他們親身參與電子佛典製作的寶貴經驗。在電子佛典進行的過程中,CBETA的每一位成員都是默默的耕耘著,獨自品嚐其間的甘與苦,這箇中滋味未曾與外人道,在在都只是為了能將完整、正確的電子佛典呈現給大眾,分享佛法的喜悅,讓讀經和佛學研究上有一個更便利的工具,也讓佛法能廣為流傳,不受時空所限。我們衷心期待有更多熱心人士投入佛典電子化的行列,共同締造佛教電子出版的新紀元。更期望在二十一世紀時,能自豪且驕傲地說:「我們把保存推廣藏經的棒子接下了。」

【附註】

註1:學界:1994年楊國屏教授等人策劃「電子佛典籌設會議」。教界:1995年佛光山成立「佛光山電腦大藏經」單位;1994年美國佛教會成立「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民間:徐言輝及幾位朋友組成的「電子佛典編輯小組(EBTWG)」。(資料取自:杜正民,<漢文電子大藏經的製作緣起與作業流程--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為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期,1999年7月,頁347-369。)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2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