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五/二十六期 90年6月

【編輯手札】

《館訊》電子化的故事

編輯組


  六年前,《佛教圖書館館訊》創刊時,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將紙本期刊電子化置於網路上提供閱讀。到了第四期雜誌發行時,不少讀者回溯索取過期期刊,在無存書的狀況下,有些讀者為了完整典藏就影印留存。此時亦適逢網際網路的興起,接獲許多讀者建議將過期期刊上網,以方便閱讀。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如何上網呢?看來似乎是一件簡單的事,做起來卻相當繁瑣。

  記得那時候作者的來稿,還是以PE Ⅱ軟體一個字一個字打字,再使用word 5.0排版,之後我們經歷了word 6.0、word 7.0、word 97乃至現在使用word 2000。這一路走來,我們面對資訊科技的不斷改變,也擔心使用word存檔資料的「壽命」難以確定。因此,每期雜誌出版後,會再以txt純文字檔保存資料。當決定以html檔案格式上網時,txt檔案格式就發揮相當大的功效。然而,我們運用記事本方式編寫html檔案格式,平均一期六十四頁的刊物,也要花上三至四日的工作天。

  同時,我們也發現到進行期刊電子化,不是將資料轉檔撰寫程式碼就算完成,資料編好能否上載還牽涉到作者願不願意授權的問題,就以《館訊》為例,只是回溯性的電子授權就足足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作者授權之後,網頁要放在哪裡?早期網頁空間不易取得,經常為「網站遷址」所擾,當開始尋覓網路空間時,恰值國內寬頻網路的興起,好不容易擁有固定的位址及網頁空間,終於可以將資料上載。直到八十七年二月,籌備近二年的時間才將紙本期刊電子化作業上軌道。

  《館訊》至今已刊行二十四期,回顧電子化的歷程:從《館訊》決定電子化之後,編輯組關心網頁編製品質,如造字或轉檔的問題,是否要採用PDF檔案格式才不會讓原貌走樣?電子化後應該再增加哪些功能?檢索程式怎樣設計才能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隨著電子化產生的問題,很多是當初未能設想到的,儼然像在辦另一份刊物一樣。這段歷程,可以說由「需求」開始,因緣際會,猶如開創了另一種出版事業,也讓我們了解到邁向數位出版的時代,讀者的閱讀方式在改變、發行者的角色與作者的關係和圖書館的典藏方式也跟著改變。

  網際網路的興起,顛覆了傳統的出版型態,愈來愈多的電子期刊在網路上發行,因此,本期專題除了特別探討:「佛教電子期刊」,讓大家一起來關心臺灣地區佛教期刊電子化概況,期盼資訊科技的進步帶動佛教的傳播外。另外,與大家久違的廖又生教授專欄,也將自本期起以「經典管理與圖書館」為題,闡述管理的理念如何與圖書館運作結合,提供圖書館發展一個寬廣的思惟空間。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25/2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