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二期 91年12月

【編輯手札】

選擇合宜的知識組織工具

編輯組


  有位讀者到圖書館服務台向館員抱怨,現在入口網站的「搜尋引擎」愈來愈難使用,隨意鍵入一個關鍵詞彙檢索,所得資料都是上萬筆,但真正需要的又很少。話鋒一轉他說:「圖書館員,不是很擅長分類編目嗎?為什麼不將網路資源做分類整理呢?」

  的確,自從網際網路興起,資訊取得的管道更為多元,但面對變化快、範圍廣、類型多、資料量大的網路資源,要將它有序的組織整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圖書館工作者實是一大挑戰。因而近年來圖書資訊界也不斷在探討如何將大量又快速變化的網路資源做有效的組識整理、再加以過濾、評鑑,希望能提供專業化的資訊服務。

  因此,許多探討網路知識組織方法,如傳統的分類表、標題表、索引典到新近的Metadata(後設資料)、Data Mining(資料探勘)、Topic Map(主題地圖)、Ontology(知識本體)、Semantic Web(語意網)等知識組織方法不斷出現。無非希望透過這些資訊科技工具,將複雜的資料加以組織化,以揭示文獻的內容,便於利用,讓知識產生價值,衍生成有系統的學問。

  但面對不斷變異的科技,各個知識結構的不同,圖書館工作者如何選擇合宜的知識組織方法,實是一大學問,這也不禁讓人想到禪宗的「應機施教」──因應眾生根機的差別,而有不同層次的施教內容,而方法本是一種工具,因此組織知識工具的選擇,不也要「應機」──因應不同的需求而有所差別,清楚選擇工具的目的,認識工具的用途、特色、學門的屬性,考慮讀者的需求,分析讀者使用資訊的模式和習慣,來選擇最合乎需要的知識組織方法,將無序或分散的網路資訊,根據一定的原則與方法,進行結構化,使之有序、集中、定位,以方便知識的提供、運用和傳播。

  很難得在「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有不少學者專家,以佛教文獻為研究對象,運用各種知識組織工具結構佛教的知識,實可以提供圖書資訊工作者作為選擇知識組織方法的參考與評量。因此,在「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二)」的專題,特別刊載這些文章,希望提供圖書資訊工作者藉此評估選擇合宜的知識組織方法,研發優良的知識組織管理工具,作為網際網路環境下電子資源的輔助檢索利器,以提高資訊檢索的精確度並節省大眾檢索資訊的時間。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3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