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六期 96年12月

現有專科目錄體例的檢討

林慶彰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海峽兩岸編輯專科目錄正方興未艾,尤其臺灣地區,自從《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成為專科目錄較理想的參考格式以來,許多專科目錄或多或少都受影響。中國大陸編輯專科目錄的歷史,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近二十年來編輯的風氣逐漸興盛起來,但卻很少符合規範的專科目錄出現,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事。因此,本文擬從兩岸新編專科目錄中各選五種,從凡例、內容編排、輔助索引三方面作比較,作為今後編輯專科目錄之參考。

關鍵詞:專科目錄;凡例;輔助索引


一、前言

  專科目錄,又稱專門目錄。是將某一學科、某一人物、某一研究主題的文獻條目蒐集在一起,按一定的編排方法排列而成的目錄。以前有許多學者因分不清楚目錄與索引的差別。很多目錄稱為「xxx分類索引」、「xxx索引」,都應改稱為「xxx分類目錄」、「xxx目錄」。這裡討論的專科目錄,是包括以前弄錯名稱的「專科索引」在內的。

  海峽兩岸編輯專科目錄正方興未艾,這是可喜的現象。尤其臺灣地區,自從筆者所編的《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成為專科目錄較理想的格式以來,許多專科目錄或多或少都受影響,如:黃文吉教授主編的《詞學研究書目》,林玫儀教授主編的《詞學論著總目》,陳麗桂教授主編的《兩漢諸子學論著目錄》、林麗真教授主編《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吳展良主編《朱子學研究書目新編》等都是。這些目錄當然不完全按照筆者所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的體例,亦步亦趨,也有後出轉精的地方,這是專科目錄編輯進步的現象,否則只停留在筆者編輯的水平,躊躇不前,畢竟不是好現象。

▲林慶彰教授(編輯組提供)
  中國大陸編輯專科目錄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的劉歆,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像朱彝尊的《經義考》、謝啟昆的《小學考》,都是赫赫有名的專科目錄。民國以來,編輯嚴謹的專科目錄,如《國學論文索引》、《文學論文索引》等都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編輯專科目錄的風氣逐漸興盛起來,但卻很少符合規範的專科目錄出現。原因如何,有待深究。又因大陸幅員太大,大家各行其是,符合規範的也未能取得帶頭的作用。所以,討論專科目錄的論著雖多,所討論的內容也很符合需要,但卻沒能起規範的作用,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事。

  本文擬從兩岸新編專科目錄中各選五種,從凡例、內容編排、輔助索引三方面作比較,這些專科目錄的優劣得失,也自然呈現出來,其目的不在對某人作批評,而是作為今後編輯專科目錄之參考。

二、用來作檢討的專科目錄

  要作檢討必須先採樣,採樣必須有個標準,才有公信力。本文採樣的標準是:1. 在某學科中具有代表性者;2. 體例比較合乎規範者;3. 體例比較不合乎規範者;4. 近二十年間編輯完成者。根據這四個標準,在海峽兩岸諸多專科目錄中各挑選五種,作為檢討的對象:

(一)臺灣新編專科目錄

1.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 林慶彰主編 臺北 漢學研究中心 1989年(以下簡稱《經學目錄》)
2. 詞學論著總目 林玫儀主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5年6月
3. 朱子學研究書目新編 吳展良編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1月(以下簡稱《朱子書目新編》)
4. 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 劉文清、李隆獻合編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3月(以下簡稱《訓詁學目錄》)
5. 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 (1884-2004) 林麗真主編 臺北 漢學研究中心 2005年11月(以下簡稱《玄學目錄》)


(二)大陸新編專科目錄

  大陸新編專科目錄,種類很多,筆者所挑選的五種是:
1. 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 寇淑慧編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1年7月(以下簡稱《詩經目錄》)
2. 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著目錄 鄺健行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0月(以下簡稱《香港古典文學目錄》)
3. 1945-2005年臺灣地區清史論著目錄 周惠民主編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以下簡稱《臺灣清史目錄》)
4. 1971~2006年美國清史論著目錄 馬釗主編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以下簡稱《美國清史目錄》)
5. 二十世紀宋史研究論著目錄 方建新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6月(以下簡稱《宋史目錄》)

  以上十種目錄,各從凡例、內容編排、輔助索引等三方面來比較其得失,經過下面的比較程序,一部專科目錄編輯的好壞,已可了然於胸。

三、專科目錄「凡例」的檢討

  編輯和整理文獻,成書時往往在書前設有「凡例」。什麼是「凡例」?簡單地說,是對該書編輯體例的說明,其目的是要藉凡例來進一步了解該書的內容。可能因「凡例」用語太過深奧,有的書改作「編輯說明」;「編輯說明」當然比「凡例」容易懂,但兩者的內涵是否相同,還有待深究。

  本小節檢討兩岸專科目錄「凡例」撰寫之相關問題,特別著重:1. 凡例之有無;2. 凡例能否涵蓋目錄中所訂的體例?3. 凡例中舉例說明時,是否恰當?4. 凡例中是否夾雜非凡例所需的文字?編輯專科目錄,「凡例」最詳盡、最有涵蓋性的是張錦郎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共有19條,篇幅占10頁。這19條如果加以歸納,約可分為七大項,茲條列如下:

1. 第1條,說明編輯目的。
2. 第2-6條,說明收錄文獻之範圍。
3. 第7-12條,說明內容編排之方式。
4. 第13、14條,說明條目著錄方式。
5. 第15、16條,說明著者索引之編排。
6. 第17、18條,說明附有一覽表。
7. 第19條,請求指正。

  大體來說,一篇好的「凡例」至少必須對一至四項有所說明,說明的好壞是另一個問題。最重要的,既是工具書,就該有工具書的編輯體例,把這些體例歸納成幾個條例,就是「凡例」。要判斷凡例撰寫的優劣,就得將該書的凡例逐條與張先生的凡例核對,好壞就一目了然了。

  近年臺灣學術界所編的專科目錄,大體都有編輯「凡例」,只是沒有張先生《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的「凡例」那麼詳細,而比較趨向於簡單扼要。

  筆者所編的《經學目錄》(1912-1987),「凡例」有7條。

1. 第1條,說明編輯目的。
2. 第2-5條,說明收錄文獻之範圍。
3. 第6條,說明內容編排方式。
4. 第7條,說明編輔助索引之目的。

  以上四點,大抵符合張錦郎先生對「凡例」的要求,惟第6條內容編排之說明稍嫌簡單,原文如下:

  本目錄所收之專書與論文,皆採混合排列。純經學之論文集,除在書下將全部篇目列出外,並將其中各篇目分析散入各類。至於收有經學論文之一般性論文集,則逕將所收篇目歸入各類。

  這條「凡例」僅說明專書和論文條目的編排方式,以及論文集條目的處理方式而已,並沒有說明目錄是如何分類的。此後《經學目錄.續編》(1988-1992)、《三編》(1993-1997),「凡例」雖增加到10條,第6條的內容基本上沒什麼改變。將來《四編》出版時,對分類的體系,應該有較詳細的說明。

  林玫儀教授的《詞學論著總目》,「凡例」分:收錄範圍、收錄方式、分類標準、附錄內容等五大項作說明,各大項下又分數小項,條理頗為清晰,可見撰寫之用心。此一作法不囿於《經學目錄》的說明方式,頗有創新的意味。吳展良教授《朱子書目新編》把「凡例」稱為「序例」,共有10條,每條下又分數項說明,撰寫也相當用心。可惜,吳教授把序的文字和凡例合在一起,體例有點不純。劉文清、李隆獻教授的《訓詁學目錄》,凡例有9條,大抵符合要求。

  林麗真教授《玄學目錄》的「凡例」,分為收錄範圍、分類結構、著錄體例、附錄四大項說明。分類結構又分三大項說明,第一項說明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法,第二項說明大、小類目項下條目的編排,第三項說明條目在四大部分的分類中如何取捨。就分類編排來說,它的說明已相當詳細清楚。

  中國大陸寇淑慧的《詩經目錄》,沒有「凡例」,有「編輯說明」。編輯說明有5條:第1條,說明編輯目的;第2條,說明編輯方式;第3條,說明基本著錄格式;第4條,引用報刊說明;第5條,感謝及請求指正。這「編輯說明」的前4條符合「凡例」的體例,第5條有點像「序」的最後一段。因《詩經目錄》沒有編者的序,所以把序中要說的話在「編輯說明」第5條中說明。第3條著錄的說明,相當詳細,頗為可取。

  鄺健行教授的《香港古典文學目錄》有「體例說明」,僅1條三百餘字,說明該目錄的編排方式而已。在大陸各種目錄中最為簡單。周惠民主編的《臺灣清史目錄》,有「編輯說明」,分數項:1. 研究概況,下分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研究主題三小項;2. 編輯說明,說明資料條目的蒐集方法;3. 分類說明,說明目錄分類方式;4. 收錄標準,說明所收錄大都是與歷史有關的條目;5. 體例說明,各條目著錄項之說明。其中第一項研究概況,不屬於「凡例」的範圍,應獨立成一篇論文。馬釗教授所編的《美國清史目錄》,有「編輯說明」,但標題作「編輯說明,代前言」,這有點不通。如果「編輯說明」是全書體例的說明,怎麼可以用來「代前言」,如果是把「編輯說明」寫成「前言」性質的文章,那也不可以稱為「編輯說明」。馬教授的「編輯說明」分為收錄時限、論著收錄與體例、分類和翻譯、編校過程四項。除「編校過程」外,其他三項雖屬於「凡例」的範圍,但馬教授有點將「凡例」作「前言」來寫,如「論著收錄和體例」一節,一直強調編目錄的困難,這點就不是「凡例」所應有的。

  方建新所編的《宋史目錄》,它的「凡例」稱為「編輯體例」,共有8條。第1、2條說明收錄範圍,第3、4條,說明分類編排方式;第5、6、7條說明著錄方式;第8條說明書後附有作者索引。大體來說,方先生的目錄是中國大陸專科目錄中「凡例」較符合標準的著作。可見,大陸編專科目錄也日日在進步中。

四、專科目錄內容編排之檢討

  專科目錄內容之編排,由於各學科性質不同,很難有統一的標準,惟編輯者仍應遵守幾項原則:1. 按學術常理,編排時應先大類後小類,先通論後各論,先概論後分論;2. 分類不可太過寬泛,否則失去分類之意義;3. 各條目著錄項越完備對讀者越有幫助。

  根據上述幾點原則來檢視臺灣新編的幾種專科目錄,大抵都符合這些規範。有要提出討論的是,劉文清、李隆獻教授的《訓詁學目錄》,時間的斷限為何設定在1994年?有何學術上的意義?編者並沒有說明。內容編排比較值得檢討的是林麗真教授的《玄學目錄》。該目錄分玄學家研究、玄理與玄風研究、玄學與六朝經、史、子、集之學、玄學與六朝道教、佛教等四部分。由於第二至第四部分也都是玄學家活動的結果,所以第一部分的某些條目,也可以放入第二、三、四部分,這時最好採「互見」來解決分類上的問題,但林氏之書卻說:

  本目錄為避免「互見」的情況發生,故優先擇入第一部份者,即不再出現於第二部份以下;已出現於第一、第二部分者,即不再出現於第三、四部份。大抵而言,第一部份係目前學界投注於魏晉「玄學家研究」之成績表現;第二部份針對「玄理與玄風研究」之重要主題分就十五門類以述,顯見其日出轉精的研究概勢。第三、四部份,所蒐條目涉及與玄學較具關聯性或延伸性的六朝學術課題及宗教課題,一方面展現出玄學園地的多元化研究績效,另方面也指示出種種開放性的研究面向。

  「互見」主要是方便讀者找到資料,為何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如按林氏的原則,要查找第二、三、四部分之論題者,顯然非回過頭來查找第一部分的條目不可。這樣的編排方式,雖有編者的理念在內,但對讀者並沒有什麼好處。

  至於中國大陸所編目錄的編排,問題比較多。先檢討鄺健行的《香港古典文學目錄》。該目錄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總類、出版時序、論文目錄〉,下分通論、詩經、楚辭、詩詞曲、小說、戲曲、賦駢文散文、書譯序跋校記等九大類。先看目次,看不出編輯結構,原來是按出版年月日的先後排列,即將香港研究古典文學的成果分為九大類,每類按出版先後排列,各條目的著錄項分別是出版時序、篇名、作者(編者)、刊物。而刊物卻不著錄卷期,讀者根本無法引用。二是〈刊物、論文、出版時序目錄〉,其下不再分類。這標題也不容易了解,原來是按刊物筆畫多寡編排的目錄。這部分除非要研究該刊物與古典文學之關係,否則用處不大。一如第一部分,仍舊未著錄刊物之卷期,由於本目錄僅分九大類,像詩經一類有130條,占篇幅15頁,其下並未再作細分,要查找某一主題,只好從第一頁起開始查閱,頗浪費時間。

  周惠民主編的《臺灣清史目錄》,該目錄將所有條目分屬出版書籍、學位論文、電子微縮數據、期刊論文四大類,各類下再分數小類,如期刊論文下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傳記與人物、文獻五小類。要查找某一主題的資料,至少要檢索四次,已很不便利讀者;且由於類目太寬泛,每類至少一、兩百頁,又沒再細分,查找起來既費時又費力,幾乎失去目錄的意義。馬釗的《美國清史目錄》,由於分類太簡略,所犯的毛病比起周氏之書更嚴重。至於兩書所收條目遺漏太多,但比起編排結構的缺失,已是微不足道。周氏能編《臺灣清史目錄》,可見臺灣出版的工具書也見過不少;馬釗在美國大學任教,臺灣的專科目錄,圖書館裡都有,編輯自己的目錄前,至少也應參考他人的目錄是怎麼編的,才能取長補短。

  方建新所編《宋史目錄》,情況稍好一點。該書分甲、乙兩編。兩編各分論文、著作,甲編收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之研究成果,乙編收臺、港地區之研究成果。甲編論文下又分二十一類,著作下分二十類;乙編論文下分二十一類,著作下分十六類。由於分類繁複,同一個人的資料條目,可能分散在全書的各小類中,查找相當不容易,如以歐陽脩來說,有可能著條的類目是:

甲編 論文類
1. 第四類經濟的「歐陽脩經濟思想」
2. 第十二類學術思想的「經學」
3. 第十三類史學的「歐陽脩」
4. 第十五類文學的「歐陽脩」
5. 第十六類文化藝術的「歐陽脩及其書法作品」
6. 第十七類文獻的「歐陽脩與《崇文總目》」
7. 第二十一類人物的「歐陽脩」

甲編 著作類
8. 第十一類學術思想的「經學與諸子學」
9. 第十四類文學的「歐陽脩」
10. 第二十類人物的「歐陽脩」

乙編 論文類
11. 第十二類學術思想的「經學」
12. 第十三類史學的「歐陽脩」
13. 第十五類文學的「歐陽脩」
14. 第二十一類人物的「歐陽脩」

乙編 著作類
15. 第十二類文學的「歐陽脩」
16. 第十六類人物的「歐陽脩」

  所有歐陽脩的研究條目分屬在全書的這十六類中,也有可能在這十六類之外者,時間不足,未能從第一頁起細細查閱。全書的分類體系如果分總論、分論兩大類,分論以人為綱,之下再依各人物的學問方向,分成數小類,繫入相關條目,檢索起來可能更方便。至於條目分類訛誤,未作「互見」,減低該目錄的利用功能,都已是微不足道,不再贅述。

五、專科目錄的輔助索引

  既知專科目錄不可稱為專科索引,那麼這裡的輔助索引,自有它指涉的對象,也不可把它稱為「輔助目錄」。因為功能不同的緣故。

  「輔助索引」顧名思義,是在輔助讀者檢索正文中的條目。因此,輔助索引大抵有關鍵詞索引和作者索引。關鍵詞索引,是從每一詞條中設定數個關鍵詞,再按一定的排序方法編排而成。讀者如能善用關鍵詞索引,也就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條目。至於「作者索引」,應該是一本目錄中最基本、最應配備的索引。加編作者索引最重要的是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得知某人研究此一主題的總成果。

  在臺灣,由於編者的編輯水平逐漸提高,編專科目錄而不編作者索引的已少之又少。要檢討的可能是作者索引按什麼順序編排,才最方便讀者?作者索引的編排,一般按筆畫的寡多編排,筆畫又可分為正體字和簡體字兩種。臺灣用正體字,筆畫由少而多編排。由於同筆畫的字很多,為了方便檢索,往往用點、橫、直、撇、捺來排列。

  《經學目錄.正編》作者索引的筆畫順序是以「中文目錄檢字表」為準。同筆畫的再以點、橫、直、撇、捺的順序來編排。《二編》的編輯情況和《正編》大抵相同,《三編》在凡例之後有「作者索引目錄表」,方便讀者檢閱後面的作者索引,此為前二編所無。

  林玫儀教授的《詞學論著總目》把「作者索引」放在第四冊,作為「附錄八」。一般來說,「作者索引」是屬於正文的一部分,當作附錄有點不十分妥當。作者索引並無編輯凡例,有關作者索引的種種問題是如何處理的,讀者也不得而知;且排單欄,太占篇幅。又作者名與流水號(順序號)間隔太大,檢索起來頗感吃力。

  吳展良教授的《朱子書目新編》(1900-2002)和劉文清、李隆獻教授的《訓詁學目錄》,都沒有編作者索引,無法作檢討。吳教授之書繼承本人《朱子學研究目錄》而來,本人之書有「作者索引」,吳教授之書雖增加兩千餘條,要重編作者索引並不難,不知為何省略不編?

  林麗真教授的《玄學目錄》,書後有五個附錄,「作者索引」是附錄五。此點與《詞學論著總目》觀念相同,不再贅述。「作者索引」標題下有兩項文字,可以說是簡單的編輯「凡例」,由於太過簡單,我們無從得知「佚名」和僧尼作者之條目是如何處理?本名與筆名並用,又如何處理?這是本目錄美中不足的地方。

六、結語

  本文挑選兩岸近年所編專科目錄各五種,依專科目錄通行的體例,如凡例、內容編排,附錄等項加以比較,可以發現下列幾點事實:

  其一,臺灣所編專科目錄都有較嚴謹的「凡例」(編輯說明),僅是吳展良教授《朱子書目新編》將序和凡例合為一文,稱〈序例〉,大概是吳教授之書沒有序文的緣故。至於大陸所編目錄,大都稱為「編輯說明」,內容和序相混者也不少。

  其二,內容編排,臺灣和大陸所編大抵皆能暗讀目錄之特色來編排條目。劉文清、李隆獻教授的《訓詁學目錄》每頁設表格,由於各著錄項之字數多寡不一,造成某些格子文字太擠,某些格子又太鬆,浪費篇幅。大陸的目錄編排的最大缺點是類目太少。周惠民的《臺灣清史目錄》僅有二級分類,馬釗教授之《美國清史目錄》更只有一級分類。以這麼少的類目,要容納數千條目,難怪有的類目下,條目多達數百條,且因為類目太空泛,原可分成數十小類的,全部混雜在一起,要檢索某一主題的條目,就得逐條審閱,頗浪費時間。至於鄺健行教授的《香港古典文學目錄》,全書著錄項皆無卷期,已是一奇,內容編排更不方便檢索。方建新的《宋史目錄》將論文和專著分為兩大部分,因收錄地區有中國、臺灣和香港,所收條目已分為四部分,也就是每檢索一主題,至少必須查閱四次,有點浪費時間。

  其三,臺灣所編專科目錄,大都附有輔助索引,僅吳展良教授和劉文清、李隆獻教授的書,沒有附索引,這是優良傳統的倒退。大陸所編的專科目錄大都沒有編作者索引;方建新的《宋史目錄》有「作者索引」,這是大陸相當罕見的作法,也是大陸編專科目錄有進步的象徵。

  如果設一份評比表,分凡例、內容編排、輔助索引等項,其下又分數小項,臺灣的專科目錄大抵在75-95分的水平,大陸大概在50-80分的水平。大陸的分數上下差距所以較大,就是因為有部分目錄的編者,不知目錄的作用是什麼所造成的。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