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七期 97年6月

概述《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
提要彙編》之編製

釋自正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的編輯方法及編輯相關作業,如內容選錄、分類、資料著錄、紙本與電子資料庫銜接等問題,更針對《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與《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2000∼2006)》之差異作一比較。

關鍵詞:學位論文;提要;工具書編輯;佛教工具書


一、前言

  《圖書館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對「提要」一詞作如下定義:「提要即內容提要,在中國古代又稱敘錄、解題。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作者生平,敘述文獻的中心內容,評論著作得失,版本優劣,有時還指出閱讀方法。」所以,提要的功用在於協助讀者描繪文獻資料的輪廓。

  在中國佛教史上,與藏經相關的重要佛教提要著作,有《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大明釋教彙目義門》、《閱藏知津》等,這些作品的流傳,讓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概略認識佛教大藏經的內容;另外,陳垣(陳新會)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一書,將中國六朝以來重要的史學著作,一一分類撰述其大意,成為後人認識「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著作,該書是文獻解讀的指引,完善揭示文獻的中心思想,協助讀者鑑別、選擇文獻,節省閱讀時間,發揮文獻傳播的功效。由此可知,提要編輯的重要性與影響性。

  當今若要瞭解一學門的研究概況及未來發展趨向,透過「學位論文」是最便利的管道。近年來佛教學研究儼然成為一門顯學,佛教學研究方法與範疇也有顯著的發展;加以大學獲准設立宗教系所,因此以佛教學為研究領域的論文逐年增加,且這些論文大抵從研究者的專業學科出發,進行研究、觀察、探討,所以無論方法學或主題的選擇,與過去對佛教學的研究顯然有所差異。有鑑於此,本館編輯《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以下簡稱「2000年版《彙編》」),提供專屬佛教學的學位論文篇目及提要,供研究者參考,並於今年(2007年)再續編《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2000∼2006)》(以下簡稱「2006年版《彙編》」)。

  本文將概述《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的編輯緣起及目的、編輯的方法,並就編輯的相關問題,作一概述,供有心編輯專科提要者參考。

二、編輯緣起及目的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為提供讀者完善的圖書資訊,便利使用者檢索佛教資訊,故歷來編輯《佛教圖書分類法. 1996年版》、《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藏佛學相關期刊聯合目錄》等工具書。1991年時,有感於博碩士論文在學術研究上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乃實地至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採地毯式的讀架選取與佛教相關之博碩士論文,影印摘要,邀集大批志工建檔核校,如此進行了好幾年,也累積可觀的資料數量,但因受限於「摘要」有著作權法保護,因此一直延滯未能出版。直至1998年,著作權法公布可重製博碩士論文摘要,才將歷年來整理之摘要一一查核,針對內容進行分類及編製索引,進而結集彙編成書。

  博碩士論文在圖書資料的分類中是屬於未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獻,論文資料分散於各校,蒐集不易;雖有規定呈繳國家圖書館統一典藏,且國家圖書館也建置「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提供查閱,但並未針對學位論文各研究主題加以分類整理,而且許多博碩士論文是跨學科或超領域的整合研究,若能針對學位論文編製專題領域的分類索引,將可便利研究者進行查檢。

  因此,耗費了近十年的時光,終在2001年5月編輯出版2000年版《彙編》,並於同年6月20日假國家圖書館舉辦「《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新書發表暨臺灣佛教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共同參與並探討「佛教工具書的編輯」與「臺灣佛教的學術研究」,會中得到各界的好評與迴響。與會者對本書有系統的文獻分類,都一致認為是提供優良的學術研究參考之重要指標。其後更有學者以本書之分類系統進行研究,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陳美華研究員於《台灣宗教研究年鑑. 2004》以2000年版《彙編》的分類類目為依據,統計1950-2000年佛教學術研究期刊,並進一步指出2000年版《彙編》的分類體系完善,類目涵蓋面廣泛。總之,透過學者專家的學術研究與使用體驗,不僅肯定2000年版《彙編》在編輯及出版方面的意義與價值,更加認同工具書的編製,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繼2000年版《彙編》出版後,本館建置「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資料庫的內容更收錄了臺灣、香港、大陸兩岸三地之佛教學位論文,自2001年出版紙本之後,本館定期於每年10月整理最新學年度的佛教相關學位論文篇目,並於當年10月份的「佛教圖書館電子報」提供瀏覽,且同步更新至資料庫中,博得各界青睞、好評與迴響。

  目前科技與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資料呈現朝數位化資料庫的方向發展,紙本的編輯出版與資料庫的製作,兩者的取捨或並存,一直是本館不斷在思考的問題。然而近五年來我們收到許多讀者的建議,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再編輯出版紙本,比較能概覽佛學研究的面貌。因此,在2001年出版2000年版《彙編》之後,又於今年(2007年)續編出版2006年版《彙編》。此次的紙本出版,讓我們更深入思惟紙本編輯與出版的意義是:1. 可以階段性瞭解該學門的研究成果,作為未來研究方向的津梁;2. 容易全方位鳥瞰既有的研究成果;3. 便利習慣紙本的使用者。資料庫雖有檢索便利的功能,但紙本的優勢在於可以「整全式」的閱讀及隨時隨地翻查瀏覽,且紙本文獻又多有裝幀設計,不同的裝幀設計即呈現不同風采,如2000年版《彙編》的版式及設計,有許多學者讚賞裝幀設計典雅、大方,對雅好收藏的讀者而言,紙本出版品具有滿足擁有和收藏心理的雙重作用。

  由此可知,在今日熱衷發展數位出版的風潮中,紙本之出版,自有其不可抹煞的意義。

三、編輯方法概介

  所謂文獻整理有「一次文獻」的整理,如選編、校釋、影印等;也有「二次文獻」的整理,如編印目錄、撰寫提要、編製索引等。以此而言,2000年版《彙編》是屬於「二次文獻」的整理。

  隨著資訊時代的進步,「提要」存在的功能也隨著需求不同而有所改變。關於「提要」與「摘要」之別,張錦郎於〈二次文獻的編輯──專訪張錦郎老師談「提要」與「摘要」〉一文,即有針對此兩種文獻的定義、內容及寫法上的異同作一番分析討論(全文刊載於《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2期,頁87-104);另外,陳友民也曾論述提要與摘要之區別。由於本書的提要,有取自學位論文的摘要,也有取自學位論文的目次或節錄自序言、緒論等,故本書出版採用「提要」為名。

  以下就2000年版《彙編》與2006年版《彙編》之收錄範圍、資料來源、內容結構、分類系統、編排方式,簡介此二書在編輯上的差異。

(一)收錄範圍

1. 收錄時間、對象及種數

  2000年版《彙編》收錄1963年至2000年8月,臺灣、香港地區各大學及學院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共1,070種。

  2006年版《彙編》收錄2000年9月至2006年12月之臺灣地區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凡859種,並增收中華佛學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及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從創辦以來至2006年12月之畢業論文凡174種,兩者共計1,033種。

  由上可知,2000年版《彙編》與2006年版《彙編》之差異在於,後者未收錄香港地區學位論文,理由是因為早期香港地區的論文都會寄贈臺灣地區典藏,但近年已不齊全,由於收錄不易,故取消之。其次,2006年版《彙編》除收錄體制教育之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外,也特別收錄中華佛學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及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之畢業論文,主要原因是2000年版《彙編》出版後,有許多學者建議應收錄佛學院所之論文篇目,雖然這些研究所未被納入體制,但其學生對佛學研究的主題更專深,加入他們的畢業論文,可更完整的呈顯與概觀臺灣地區佛學研究的全貌。因此,收錄佛研所的畢業論文即成為2006年版《彙編》的特色之一。

2. 規範收錄內容

  2000年版《彙編》以佛教及佛教相關的學位論文為主。在結集過程中,曾對「佛教相關」的內涵進行界定,經請教專家學者,討論、抉擇後,決定以研究佛教主題為本,但因佛教的發展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互動的影響關係,如西藏佛教的發展與西藏當地的社會經濟、政策、語文及藝術有密切的關係,研究西藏佛教不能不瞭解西藏風俗民情,因此本書將研究「西藏」主題的資料全部收錄;同理,有關「敦煌學」研究的資料也是如此。另外,本書也考慮到宗教信仰與區域性的關係,所以特別針對發生在臺灣地區的各種宗教信仰活動、藝術等資料加以收錄,藉此提供佛教研究者參考。

  確定收錄原則之後,亦於「編例」中,針對「佛教相關」進行說明。所謂「相關」包括下列三種文獻類型:(1) 凡佛教與各學科、佛教與各宗教之關係及其比較,以及受佛教影響或與佛教有交涉之文獻;(2) 凡與佛教研究範圍有交叉或重疊之學科,例如西藏研究、敦煌學、宗教理論、印度哲學等文獻;(3) 凡在臺灣地區發展傳布之道教、民間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新興宗教等宗教信仰及宗教藝術之文獻。

  2006年版《彙編》的編輯時間,與2000年版《彙編》相距6年4個月,由於近年來學校系所陸續增設,佛教相關學位論文數量也大幅增加,雖有多位學者建議收錄的範圍應該寬廣一點,可是為了更完整呈現佛教領域之研究,收錄主題內容就限定於與佛教直接相關為主,如對2000年版《彙編》收錄「西藏研究」、「敦煌學」、「宗教與信仰」三個主題的文獻,2006年版《彙編》只限定收錄其中研究主題涉及佛教的論文,而不收錄臺灣地區本土所發生的各宗教信仰活動、藝術等資料;另外,對於當今與宗教有關的熱門及重要的研究議題,如「宗教教育」、「宗教政策及法規」等研究主題,與佛教有間接關係者,則特別予以增收。

  雖然2006年版《彙編》已調整收錄範圍,但收錄論文的數量仍有1,033種,與收錄期間長達37年的2000年版《彙編》相較,兩者數量幾乎相等。

(二)資料來源

  2000年版《彙編》的資料,是實地採訪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國家圖書館及各校系所之館藏資料,並參考「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國家圖書館)、「國科會科資中心碩博士論文目錄檢索系統」、「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資料庫」(漢珍資訊公司)、「中華博碩士論文檢索光碟」(飛資得資訊公司)四種資料庫。

  蒐集之初,即編製「佛教相關詞彙表」,作為查詢論文條目的基礎,提高檢索的精確率,且進一步選擇與佛教相關性較高的學校系所,利用各系所自行編製的論文目錄,或利用該校院館藏目錄,採用地毯式的方式查詢,並進行紙本原件影印,影印的部分包括書名頁、摘要或目次、序言等,作為篇目資料的主要著錄來源。

  隨著資訊科技及網路的發達,2006年版《彙編》的資料,主要仍是實地採訪國家圖書館及各校院系所之館藏資料,並參考「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國家圖書館)及各校院建置的學位論文系統。雖然「國家圖書館」是學位論文必然的呈繳單位,然而在編輯過程中,也發現「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中有些論文並未登錄或登錄錯誤,故學校系所就成為查核的重要目標。對某些與佛教研究領域相關的系所,則採地毯式查核,雖然資料缺漏在所難免,但仍希望能將漏失的機率降至最低;至於佛學研究所之篇目來源,則由本館發函,請佛學研究所提供學生的畢業論文篇目資料,以完整呈現臺灣地區佛學相關博碩士論文的面貌。

(三)內容結構

  2000年版《彙編》內容結構分為書前部分、論文提要、輔助索引三大部分。其中,書前部分包括序言、編例、分類表、分類目次四種。論文提要即本書主體。輔助索引則安排於書後包括題名索引、人名索引、年代索引三種。

  2006年版《彙編》內容結構分為正文前、正文、正文後三部分。與2000年版《彙編》相異之處是:1. 將「分類目次」改為「分類篇目」。2. 為便於概觀佛學研究,特別於書後編輯「臺灣地區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簡目」及「《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年版與2000∼2006年版分類對照表」二個附錄。前者是因為在「宗教研修學院」尚未開放前,有不少佛教研究所產出一些值得參考的畢業論文,可側面反映臺灣地區佛學研究的成果;後者分類對照表則提供了2000年版與2006年版兩種版本間分類體系的對照,以便於大眾瞭解本書收錄內容,並方便檢索不同版本的文獻。3. 2006年版《彙編》未編輯「年代索引」,理由前已述及。(詳見表一)

(四)分類系統

  「分類表」是分類篇目及正文分類排序的依據。主要以《佛教圖書分類法. 1996年版》為參考藍本,必要時並斟酌文獻實際情況調整增補之,依循文獻保證原則,將各佛教相關領域的博碩士論文予以分類,建構一套適用於佛教學位論文之分類表。

1.分類表共設二十個一級類目,將2000年版《彙編》與2006年版《彙編》分類表一級類目列表對照。(詳見表二)

表一:2000年版《彙編》與2006年版《彙編》內容結構對照表
內容結構2000年版《彙編》2006年版《彙編》
正文前序言序言
編例編例
分類表分類表
分類目次分類篇目
正文論文提要論文提要
正文後 臺灣地區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簡目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年版與2000∼2006年版分類對照表
題名索引題名索引
人名索引人名索引
年代索引 


表二:2000年版《彙編》與2006年版《彙編》分類表一級類目對照表
2000年版《彙編》2006年版《彙編》
01 佛教文獻學01 佛教文獻學
02 佛教思想02 佛教思想
03 佛教史03 佛教史
04 佛教人物及其思想04 佛教人物及其思想
05 佛教地誌05 佛教地誌
06 經典研究06 經典研究
07 論書研究07 戒律研究
08 僧制及僧制史08 論書研究
09 信仰、修持、儀制09 僧制及僧制史
10 佛教事業10 信仰、修持、儀制
11 佛教語文11 佛教事業
12 佛教文學12 佛教語文
13 佛教藝術13 佛教文學
14 佛教應用14 佛教藝術
15 佛教各宗15 佛教應用
16 西藏研究16 佛教各宗
17 敦煌學17 西藏研究
18 宗教與信仰18 敦煌學
19 宗教藝術19 宗教與信仰
20 印度哲學20 宗教藝術


2.類目細分:一級類目下如有必要,再細分為若干二級類目,以2000年版《彙編》為例,例如「17敦煌學」一級類目下,再細分「1701敦煌文獻」、「1702敦煌文學」、「1703敦煌佛教藝術」、「1704敦煌字書」四個二級類目。二級類目下如有必要,再細分為若干三級類目,例如「敦煌文學」二級類目下,便細分「敦煌文學總論」、「敦煌韻文」、「敦煌變文」、「敦煌講經文」、「敦煌小說」、「敦煌應用文」六個三級類目。餘類推之,但以分至四級類目為止。
3.暗分類目:為了版面簡潔,部分級別的類目採「暗分類目」方式,具體作法是在「分類篇目」內不再註明類名,僅以空一行分隔之,以資識別。以2000年版《彙編》為例,例如「01佛教文獻學」類下便暗分「佛教目錄」、「佛教圖書」、「佛經翻譯」、「佛教文獻自動化」四個類目,唯類名不顯示於分類目次上。

  分類類目由於是依據「文獻保證」原則來設類立目,同時並依文獻多寡而調整其類目層級。因此,2006年版《彙編》對照於2000年版《彙編》分類表,最明顯的差異是:

1. 增設類目

(1)一級類目:2006年版《彙編》增加戒律研究的篇目,故增設「07戒律研究」一級類目。
(2)二級類目:由於2006年版《彙編》有部分一級類目下收錄的學位論文,其研究主題較以往豐富且數量也有增加,故再增設二級類目,例如:「06經典研究」類下增設:寶積部、大集部、經集部;「08論書研究」類下增設:釋經論、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南傳論典等二級類目。

2.刪併類目:由於2006年版《彙編》以收錄與佛教相關之學位論文為主,收錄範圍縮減,部分類目受影響,於是調整類目,如「西藏研究」、「敦煌學」、「民間信仰及習俗」等類目,其類下的子目皆略有刪併。以「西藏研究」一類為例,將其類下的「西藏歷史」、「西藏政教制度」二個子目合併為「西藏政教史」一個子目,保留「西藏宗教」、「西藏文學藝術」二個子目,刪除「西藏社會經濟」一個子目。另,2006年版《彙編》因無「印度哲學」一類的相關論文,故予以刪除。

(五)編排方式

  2000年版《彙編》與2006年版《彙編》所收論文的編排次序:首按內容分類排;次依內容時代或內容地區排,若同時有時代及地區者,先依時代排,再依地區排;第三依論文畢業年代排;第四依題名筆畫順序排。

四、編輯相關問題

  以下將《彙編》編輯時遭遇到的幾個重要問題,依序分為內容選錄、分類類目、內容著錄、紙本出版與電子資料庫更新之整合等,作一討論。

(一)內容選錄

  《彙編》收錄的內容以佛教為主,但近年來佛學研究逐漸發展成為顯學,研究者眾多,為了能讓使用者瞭解佛教的交叉學科或跨領域之研究,凡論文與佛教相關的,皆為本書收錄的範圍。然而佛教相關的認定,究竟是要以論文篇章數量多寡還是以主題論定,這涉及編輯選錄的原則。為使編輯收錄原則統一,乃二者並重。凡論文章節有一章與佛教相關者即收錄,又,其主題與佛教有關的,皆在收錄範圍之內。如「唐代茶文化與茶詩」、「武則天的女性形象:以史傳記載為中心的考察」,光看篇目名稱實在無法判定應否收錄,但閱其內文,因有一部分和佛教有關,故符合《彙編》收錄的範圍。

  另2000年版《彙編》收錄許多臺灣地區發生的宗教信仰論文篇目,但編輯2006年版《彙編》時,考量收錄重點在於「佛教相關」主題之論文,故宗教信仰論文篇目非與佛教相關者,未予收錄。

  內容選錄應廣泛或是精要,是編輯者不斷要面臨的挑戰,收錄廣泛可以看到佛教研究的多元面與其發展應用;而收錄精要,則可以更準確看出佛教研究的成果及發展趨向。因「廣」或「精」各有其利弊,在難以決定的情況下,經過大量蒐集論文、分類內容、漸次釐清、多次討論後才議定了《彙編》的收錄原則。

(二)分類類目

  篇目的分類,是《彙編》對文獻整理加值最多之處。希望透過完善的分類,讓使用者可以很快掌握佛教領域的研究成果。2000年版《彙編》,是依文獻保證原則分類文獻,有文獻才設立類目;2006年版《彙編》,依然秉持此原則做篇目的分類。但是此一文獻保證原則,在2006年版《彙編》編輯時,面臨很大的考驗,例如,2006年版《彙編》新增戒律的文獻,按佛教藏經體系,應是經→律→論的順序,但礙於2000年版《彙編》既定類目的順序,是要增設「戒律研究」為一級類目,並排列於「06經典研究」與「07論典研究」之間,還是排列於一級類目的最後呢?或是要增設為「經典研究」的二級類目呢?另外,「經典研究」的二級類目,在2000年版《彙編》是以經名為類目名稱,如「0604維摩經」;但2006年版《彙編》由於文獻數量與經典主題增多,若依同一原則,勢必要有較大的類目才能涵蓋這些內容,因此依文獻保證原則,並根據《大正藏》體系依「部」設立二級類目,於二級類目下再細分各經,例如將2000年版《彙編》「0605楞嚴經」一類改分入2006年版《彙編》「0609密教部」一類下。

  分類類目的更易,在紙本出版是沒有問題的,但若考慮未來與資料庫結合,則會有同一系統類目相異的問題發生。所以,這也是將來更新資料庫時,必須面對的課題。

(三)內容著錄

  當本館編輯此書時,有不少人說,目前國家圖書館及各學校系所,皆有建置學位論文資料庫,功能也相當完整,非常便利查詢,為什麼還要編印出版紙本呢?來自各方的意見與想法,讓我們不斷思考:對這些既有的素材,我們所能做的是什麼?編輯的功夫在哪裡?出版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能比其他的資料庫提供更好的功能嗎?編輯內容能更具特色嗎?經過一連串的省思與激辯,獲得的答案是肯定的──雖然資料庫很便利,但仍有其有限性,編印紙本依然有其必要性及其貢獻。

  《彙編》的編輯目的與特色,正是在於透過分類整理學位論文,提供研究者助益。編輯的過程,為了求資料的正確性,耗費許多時間、人力做基本資料核對,令編輯組困擾的問題有非常多種情況,例如:1. 紙本原件論文缺摘要,但網路資料庫有摘要,是否採用?2. 篇目題名或出版年度,封面與內文不符。3. 篇目題名中的專有名詞與摘要中的用字不一致。4. 錯別字、重複輸入、電腦輸入選錯字等,如《大毘婆沙論》輸入時誤植為《大昆婆沙論》。5. 標點符號使用不當,以致閱讀不順暢,錯解詞意。由於要求資料的正確性,只要有不符或可疑之處,編輯組總是花費許多心思求證、改正。

  2000年版《彙編》秉持「照錄」之原則,保留作者原件之內容,僅就明顯之錯別字、漏字等加以改正,但在編輯2006年版《彙編》,為求全書編輯的統一,針對章節之標點符號、專有詞彙、通用字、錯別字等加以修正,希望透過內容分類、文字編輯及附錄、索引的編製,讓使用者能更便利及正確使用資料。

(四)紙本出版與電子資料庫更新之整合

  紙本與數位的工具書編輯,是迥然不同的媒體型式,編輯方式不同,資料的整理方式不同,呈顯方式也有所不同,數位有其方便性,但數位出版仍無法完全取代紙本的使用價值,雖然二者同樣都希望能達到資訊的有效取用,再創知識的價值,但不同的媒介,滿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2000年版《彙編》與2006年版《彙編》的紙本編輯,讓我們省思紙本出版與電子資料庫製作的銜接,如何不受限於載體,又能便利的同步更新,互享其利益。例如編製人名索引及題名索引,在人名索引中,除了收錄論文的著者、指導教授外,並針對篇名中有被研究者的人名,也列入人名索引之條目;題名索引除原論文題名外,並就有意義的副題名也列入題名索引排列,這種需要人工智慧判斷的工作,對傳統的編輯而言,是費時又耗力的。輔助索引,可說是工具書重要的引門人,也是紙本工具書的特色之一,但就數位的資料庫而言,透過查詢,資料一目了然呈現,然而紙本又有優於資料庫分類瀏覽概觀的功能。如何將紙本與數位資料庫這兩種不同媒體的工具書編輯做整合,使二者的功能相輔相成,以利益編輯者及使用者,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五、結論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及網路的盛行,資料的蒐集比以往更加便利,然而要能精準找到有效的資訊,是需要花費時間整理的。在現今時代,編輯專科學位論文提要工具書,可運用的工具及蒐集的管道,是比以前更加便利,然而編輯方法正確、內容適宜、合乎使用者的需要,是編輯工具書的重要課題。《彙編》的編輯出版,由於有2000年版的經驗,本館著手編製「編輯工作手冊」,內容包括收錄關鍵詞表、內容著錄規則、缺字處理方法、索引編製方法等,希望可以提供未來續編之參考。

  另外,也由過去的經驗中改善不足之處,如2000年版《彙編》是以學年度切割收錄時間,收錄起迄為1963至2000年8月,而編輯2006年版《彙編》時,為考慮讀者查資料銜接問題,故收錄起迄為2000年9月至2006年12月,因此將書名定為2000∼2006年,這個事件讓我們學到,凡是與時間有關的資料切截,最好以一完整年度為宜。

  未來《彙編》的出版,希望將紙本的出版與網路資料庫結合,運用網路立即更新的優勢,讓資料庫的使用更便利,並以五年為一期,定期出版,方便概覽階段性的佛教研究。在收錄的內容上,希望可以擴大到亞、歐、美等地區的國家,將研究佛教的學位論文完整收錄。另外,《彙編》的出版及資料庫編製,希望能因為本館對資訊的加值整理,提高使用價值,更有助於研究者瞭解佛教學研究發展的脈絡,也可以從論文的質、量分析、分類統計,看出全國各研究所對相關佛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與特色,或以此為基,開展出佛教學研究更寬廣的未來。

  本文的撰述,也希望可以提供各專門領域在編輯該領域學位論文提要時的參考,以豐富各學門的研究資源,增益學術研究。



▲書影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2000∼2006)
編輯者: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出版者:香光書鄉出版社
出版日期:民國96年9月初版
ISBN:978-957-8397-27-9(精裝)
頁數:880頁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
編輯者: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出版者:香光書鄉出版社
出版日期:民國90年5月初版
ISBN:957-8397-10-0(精裝)
頁數:944頁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