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期 98年12月

慧燈無盡

──大陸佛教印經會發展概覽

溫金玉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哲學院博士生導師


【提要】佛教典籍乃如來之慧命,人天之眼目。佛教兩千五百年來生生不息,慧燈長明,能夠繼承和發揚光大,與歷代佛教經典的弘傳、翻譯、印製、流通是分不開的。本文謹就目前大陸地區較具規模且有一定影響力的佛典印製流通處作一簡略介紹,以企讓更多的人瞭解大陸佛教發展狀況。

關鍵詞:大陸佛教;印經;流通處;佛經;經版


  諸佛出世一大因緣,就在於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陀菩提樹下悟道,鹿野苑初轉法輪,講經說法四十九載,敷演三藏十二部,蔚成大觀。在眾多文化和宗教體系中,佛教經典獨樹一幟,其內容之宏富、流傳之廣、影響之巨,足可稱道。印光大師曾指出:「大藏經者,如來之慧命,人天之眼目。無明長夜之智炬,生死苦海之慈航。覺先覺後之法源,世出世間之道本。」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聖口親宣的言教,是佛教智慧、慈悲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依據。《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法華經》說:「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諸大乘經中,處處廣讚經典功德。

  中土對於佛經之求取,其實有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九死一生取回了七百多部真經。義淨律師曾寫下一首感嘆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他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評價東晉末年的法顯和唐代的玄奘說:「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辟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其間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滄溟以單逝。……然而勝途多難,寶處彌長,苗秀盈十而蓋多,結實罕一而全少。寔由茫茫象磧,長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鯨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獨步鐵門之外,亘萬嶺而投身;孤漂銅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義淨這番話,說出了晉、唐當時求法僧人往來中國和南亞間旅程中的困苦和危險。

  這些從遙遠的國度帶回的經典,在經歷了像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不空等高僧的翻譯整理,經籍逐漸系統化、完備化,並構成為中國佛教宗派的立宗之基。在佛經的翻印方面我們今天可以說到《開寶藏》、《崇寧藏》、《毗盧藏》、《思溪藏》、《契丹藏》、《趙城金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嘉興藏》以及《龍藏》等。其實我們也應提到一個延續千年的房山石經故事,由靜琬大師在隋朝大業年間創刻起,師徒相傳,代代接替,從隋一直延續到明,共經歷六個朝代、一千年的時間。當房山石經山上封於九個石洞中的四千餘塊石經板和山下雲居寺地穴裡一萬多塊石刻經重見天日的時候,我們明白了,正是歷代祖師的辛苦經營、王公百姓的虔誠護持,使得法寶留存,薪火相傳。所以佛經的印製流通是弘揚正教的一個根本基石,佛教兩千五百年來生生不息,慧燈常明,能夠繼承和發揚光大,與歷代佛教經典的印製、流通是分不開的。本文謹就目前大陸地區較具規模且有一定影響力的佛典印製流通處作一簡略介紹。

一、金陵刻經處

  金陵刻經處從中國近代佛教史開始,一直到今天始終如一地保持著其在佛經印刷流通領域的巨大影響。金陵刻經處是晚清著名學者楊仁山先生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一手創辦起來的,位於南京市白下區淮海路35號。楊仁山早年曾以參贊身分,隨外交家曾紀澤出使歐洲各國,因此他是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楊仁山移居南京時,看到江南久歷兵燹,加之太平天國極端的宗教政策,使佛教典籍損毀殆盡,據說甚至連最普通的《無量壽經》和《十六觀經》也難以覓得。由此他萌發了建立一處刻經處的想法,遂與志同道合者十餘人募捐集資,創辦了「金陵刻經處」,經營刻經事業,並把在延齡巷的住宅六十多間及宅基地六畝多,無償捐給刻經處,作為永久刻印經像、收藏經版、流通佛經的莊嚴場所。在楊仁山的精心策劃下,金陵刻經處除先後從日本和朝鮮等國尋回約300種國內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布,還先後刊刻了《大藏輯要》,選佛典465種,計3,300卷,另印刷佛像十萬餘張。金陵刻經處刻版採用經文與注疏會合的方式,且劃分段落,添加句讀,並經嚴格校勘,各方信士皆譽其為「最精善之佛典版本」。

  楊仁山逝世後歸葬於刻經處的庭院中,並建塔紀念。日本侵略軍攻占南京時,金陵刻經處之經版、房舍損毀殊甚。1952年上海佛教協會成立金陵刻經處護持委員會,趙樸初任主任委員,推徐平軒主持恢復工作。同年,呂澂結束四川江津支那內學院來南京,把內學院收藏的佛教文物、資料、經版等一併交刻經處。並首次刻補齊全印行《玄奘法師譯撰全集》共76種,1,347卷。1973年政府下達保護恢復金陵刻經處的指示。1980年刻經處得到完全恢復。1981年恢復刻印流通業務,深受國內外佛教界的讚賞。

  金陵刻經處自1866年創立以來,一直使用中國傳統木刻雕版印刷術刻印佛教經像。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在宋代發明以後,木刻雕版印刷術繼續發揮作用,並且它的實際使用仍然一直比活字印刷術更普遍、更廣泛、更通行。「金陵刻經印刷技藝」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7年3月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7年12月又分別被列入南京市、白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底,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協調下,廣陵古籍刻印社聯合金陵刻經處、德格印經院,將三家傳承使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捆綁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金秋時節,經過聯合國有關機構評議,成功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了最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其中包括金陵刻經處與廣陵古籍刻印社、德格印經院捆綁申報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自此,金陵刻經處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保護單位之一。金陵刻經處所流通經典大致分為華嚴部、方等部、淨土部、法相部、般若部、法華部、涅槃部、阿含部、祕密部、大乘律、聲聞乘律、大乘論、聲聞乘論、西土撰集、禪宗、天臺宗、傳記、纂集、弘護、旁通、導俗、專集、懺儀、藏經、膠印本、書畫26類。其中有較大影響的是從1929年至1940年間,主持支那內學院的歐陽竟無、呂澂,從大藏中選出各類最重要的典籍,並廣為搜集不同版本,甚至用梵文、巴利文、藏文等不同文字的版本,進行精確的校勘整理,所編出的《藏要》。1964年,為紀念玄奘法師圓寂一千三百周年,將奘師全部譯著,拾遺補缺,彙刻成書,名《玄奘法師譯撰全集》。民國時期,我國編印一部大藏經《普慧藏》,還有《楊仁山居士遺著》、《歐陽竟無內外學》等。金陵刻經處目前擁有各類經版十三萬餘片,佛像版18種,每年有幾十萬冊經書流通至世界各地。

二、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以下簡稱廣陵刻印社),位於揚州鳳凰橋畔,始建於1958年,主要以保存、整理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工藝為特色,經過五十多年的艱苦奮鬥,今天的廣陵刻印社已形成集研究、編輯出版、生產發行於一身的經營性單位,是大陸最大的線裝書生產基地,年生產能力達五十多萬冊。1978年以後,經國家新聞出版事業管理局批准,該社以影印、複製的形式進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99年,更名為廣陵書社。2002年底,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成立廣陵書社出版社。廣陵刻印社生產的線裝書,因其起步早、標準高、規模大、質量好,享有「國書」的美譽。廣陵刻印社已成為目前大陸線裝書生產的「龍頭」。廣陵刻印社近年來所刻印、流通的佛教類圖書有《中國佛寺志叢刊》130冊。

三、上海佛學書局

  上海佛學書局於民國18年(1929年,也有說是1930年)由王一亭、李經緯等發起創辦,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較大的一所編輯、刻印、流通佛學典籍的出版機構。據1932年10月發表的《上海佛學書局概況》一文稱:由於「近百年來,世變日殷,風教日替,憂世之士咸以提倡佛教為補救之方,自清末楊仁山先生創刻經處於金陵,維揚、毘陵相繼奮起,雕刻漸眾。自是川、浙、湘、粵、北平等地,咸有流通之所。甚至國內各大書肆,亦常有佛學書籍之出版,是可見佛化運動已漸為國內學界所留意,而佛教蒸蒸日上之情形,尤令人生無限之欣慰也。雖然,吾人尚以為其間有一缺點焉,即各地佛經流通處,多因循舊習,其少新猷,印刷流通,各行其是,無偉大之規模,無精密之計畫,無組織、無聯絡。求其容納眾流,包羅一切,集全國各處佛經於一地,合編輯、印刷、流通為一事者,不能不推本局為創始。」編輯、印刷、流通三合一是創辦佛學書局的初衷,在書局中設立了四個相關部門:流通部,就是盡行羅致全國各地所出版的一切佛經及佛學書報,建立統一的流通渠道,使請購經典者免受輾轉求購之苦。出版部,是將大藏教典,分門別類,依次編訂,或者擇要單行,使初學佛者,能有循序入門的路徑。翻印部,就是將藏外孤本、研究名著、佛學院講義及中外佛典,或與翻刻,或為譯印。代辦部,為國內發心法施的善心人士,審擇稿本,計劃印送,使佛化普及,功德圓成。在出版流通的佛典中,既有木刻版佛典,也有鉛字排印本佛學著述;既有從漢文大藏經中輯錄出來的佛典(經、律、論)和各宗撰述,也有中國近代佛教學者撰著的佛教通籍。在流通的佛書中,既有書局自己編輯出版的佛典和著述,也有其他刻經處、書局所出版的佛典和著述。

  上海佛學書局,有其鮮明的現代特色,其一,創立之初就引入現代經營理念。上海佛學書局為股份有限公司,曾向社會各界發行股票,吸收投資。一反過去不計成本的免費流通功德,而是酌量收取,如此弘法與經營相促進,既使投資者資本無虧蝕之虞,又使弘法事業得永久持續之效。其二,為普及佛學、推廣營業起見,設立分局、特約分銷處。書局後來在國內設有8處分局、一百餘個分銷處,如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常州毗陵刻經處、揚州磚橋刻經處、蘇州瑪瑙經房、杭州慧空經房、北平庚申刻經處等處均設有分局或分銷處,在香港也設有特約經銷處。此外,還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緬甸、錫蘭等國也有業務來往。其三,書局附設贈書會和印書功德基金會。其中贈書會按月分向各地入會人士寄贈經書若干,印書功德基金會則向社會籌募印書基金,使得印贈之書可源源不絕。其四,書局除出版、發行佛學典籍以外,還出版和代辦發行佛學刊物,建立刻經部,設立造像所,附設佛學文會,創辦無線電臺廣播佛學,灌製佛化唱片,設立佛學研究函授社,附設流通圖書館。據《上海佛學書局第九期圖書目錄》(1937年5月編印)統計,該書局編輯出版發行的佛學典籍和佛教通籍共有3,319種。其中大藏輯要2,024種;佛教通籍1,295種。書局僅開辦的第二年印書即達20萬本之多,有平裝本、線裝本、精裝本等多種版本。流通的經籍中,最重要的有《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宋版磧砂大藏經》和《宋藏遺珍》。所編輯出版的書中,既有如《太虛叢書》、《圓瑛法彙》、《諦閑講錄》等近代高僧的專集,也有普及性的《佛學小叢書》,深受學佛者的歡迎。

  上海佛學書局到1949年前夕,由於時局動蕩,營業蕭條,已呈不景氣。1949年後,上海佛學書局在境外的銷售額一度曾上升到占全部營業額的一半以上。1956年,上海佛學書局與大法輪書局、弘化社改組合併,更名為上海佛教書店。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局內所有存書,皆被當作「四舊」悉數焚毀,上海佛教書店停辦。

  1978年以後,大陸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實,上海市佛教協會恢復工作。為滿足廣大信徒宗教信仰的需要,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了以明暘法師為組長,淦泉、薛鴻勛為副組長的教務組,經多次研究,一致認為應儘快印行《佛教念誦集》,以供教內流通。經多方尋覓舊本,反復修訂內容,確定版本,並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簽,交中華印刷廠印刷。《佛教念誦集》初版2萬冊。此後上海市佛教協會教務組又印行了《普門品、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三經合刊,以及線裝本《妙法蓮華經》。同時,又應佛教信徒的要求,以蘇州靈巖山寺珍藏的《西方三聖像》為樣張,印行四開、對開兩種《西方三聖像》在教內流通。

  由於法務活動日益頻繁,佛書流通的業務也日益擴大,上海市佛教協會於1989年成立了由吳企堯、朱幼蘭、鄭頌英、薛鴻勛、蔡惠明等組成的出版流通組。1991年,上海市佛教協會決定恢復上海佛學書局,地址設在常德路418號,並附設門市部。自1991年以來,上海佛學書局印行佛教典籍、教理、教規、基礎知識等各類佛學書籍已有一百五十餘種,各類佛像十餘種,總數達三百餘萬冊。

四、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福建省莆田市南山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始創於1983年。當時,圓拙老和尚正在廣化寺主持修復工作,應信徒要求,圓老開始手抄經書少量贈送。及至求者增多,圓老遂將信徒供養自己的供養金拿出作為流通經書的基金,有些地區較為貧困,信眾收到書後,就寄了一些當地特產來換經書,圓老對此甚為感動,勸他們不要寄,然後發起「福德因緣」助印經書的活動,解決經濟困難的信眾請書的問題。全國各地居士給予很大的信任與支持,紛紛寄款來助印,以推動經書的結緣贈送。後來需求量越來越多,資金無法滿足贈送,所以除了免費贈送外,也收取低成本費,廉價銷售流通,增加了流通的渠道。在流通處發展過程中,圓老看到流通事業越來越壯大,決定將此流通經書事業交於常住負責。1986年,圓老正式將流通處交付廣化寺常住管理。1989年,學誠大和尚升任方丈之後,不改初衷,明確宗旨,把流通處進一步發揚光大。

  廣化寺佛經流通處發展至今將近三十年,由最初使用刻蠟紙油印,到活字排版鉛印,再到現在的電腦排版膠印,其所印經書發往全國各地。如今的廣化寺流通處有了長足的進步,發展成為集策劃、編輯、製作、印刷、發行為一體的佛經流通處,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佛教書籍流通處之一。流通品種包括經類、戒律類、論著類、全集、傳記、語錄、開示、佛學辭典、經懺類、勸信類、各種佛菩薩彩色像等。這裡的書籍特點是價格低廉,在近二十年來,大陸各寺院所設流通處以流通廣化寺所印佛典為多。

五、四川德格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的盛名。德格印經院,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於1729年,總占地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近三千平方米,總建築面積九千餘平方米,坐落在德格縣城更慶鎮文化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是中國藏區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薩、甘肅拉卜楞、四川德格)之一,特別是德格印經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完備而嚴格的管理、原材料製作考究,精湛的創工技藝,高質量的印刷,以及對建築壁畫、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護,在藏區三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卜楞印經院、德格印經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印經院自創建以來,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院藏各類典籍八百三十餘部,木刻印版二十九萬餘塊,文字字數達5億之巨,這在當今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德格印經院從18世紀40年代至18世紀末,被稱為中興時期。這個階段主要是因為所刻製的印版數量之大,是此前和此後的所有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所以編輯和刻製的重要文獻數十部,共計三百四十多函,使德格印經院印版數超過20萬塊。僅《丹珠爾》的印版就達三萬二千餘塊。20世紀80年代以來,德格印經院一邊在進行維修,一邊著手對殘缺印版和新版本印版的刻製工作。從80年代前至2001年12月25日止,已補刻和新刻印版八萬多塊,相當於70年代末院藏印版總量的20%。如今的德格印經院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六、蘭州佛學書局

  蘭州佛學書局,隸屬甘肅省蘭州市佛教協會,成立於1996年3月。蘭州佛學書局自成立以來,仰仗十方善信的熱心支持,以及書局工作人員與眾多義工的共同努力,所開展的印贈經書、放生護生、慈善公益、印行《佛學通訊》月報、創建「蘭州聞思學舍」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服務信眾、弘揚正信、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等方面,皆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書局成立以來,自印和接受外省弘法團體交流的佛學圖書,已達數百萬餘冊,這些書籍的流通不但滿足了本地信眾的需求,還應本省十幾個市、縣佛協的要求,設立了經書贈送點,實行常年贈閱。書局設在五泉山浚源寺、白塔山法雨寺的經書贈送點,除向信眾提供經書外,還向喜愛佛學的旅遊者贈送書籍,使不少遊人由此瞭解了佛教,減少了誤解。在全國,書局與3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佛教團體和個人保持著常年聯繫,按時向他們郵贈《佛學通訊》和經書等。此項活動的開展,對省內外佛教徒,尤其是對青年知識分子佛教群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意義深遠。

  為了傳播佛門信息、聆聽大眾心聲、交流思想、促進大眾在學佛道路上共同進步,在書局成立後的第二個月便創辦了《佛學通訊》(原名《書局通訊》)。《佛學通訊》主要以宣揚正信、普及佛學知識、修學法要等世出世間法為內容,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為方便大眾閱讀經、律、論三藏典籍,觀、聽高僧大德的講經錄像帶和錄音帶,便於舉辦「佛學培訓班」、「星期天佛學講座」和更有力地傳播佛陀的教育,引導佛教群體由「聞思」趨向「行持」,書局於1998年5月,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後,投資34萬元成立了「蘭州聞思學舍」。成立十年來,已開展了無償為信眾提供圖書借閱,講經錄像帶、錄音帶的拷貝等工作,受到了廣大信眾的讚譽。此外,書局編輯出版的《佛學文摘》,是大陸佛教界唯一的文摘類刊物,以其文風典雅、短小精緻,深受青年學佛者的喜愛,影響很大。

七、柏林禪寺流通處簡介

  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佛經流通處,始建於1991年,以趙州古佛道場為依託,以「弘揚正法、服務信眾、自利利他、回報社會」為經營方針。在淨慧法師的指導下,經過近二十年的艱苦創業,現已發展成為北方著名的佛經流通處之一。該流通處經營品種齊全,貨源充足,品種更新快,與全國各大寺院、印經處、法物製作處、流通處以及社會上不少正規出版社,均建立了業務聯繫。目前流通經書分為:經藏類、戒律類、論著類、懺儀類、經解類、禪宗類、淨土類、密宗類、專集類、傳記類、工具書類、綜合類。柏林禪寺生活禪夏令營活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21世紀的今年,已成功舉辦了十六屆。流通處在這樣的背景下,如影隨形,在大陸佛經流通處影響越來越大。

八、河北省佛教協會流通中心

  河北省佛教協會流通中心是河北省佛教協會下屬的一個綜合性弘法機構。堅持以淨慧老和尚提出的「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為弘法宗旨,努力發展佛教文化事業。近幾年來,流通中心努力加強自身建設,擴大業務,增加品種,同時由虛雲印經功德藏出版佛教內部圖書,現有自己出版流通的圖書數十種。

  流通中心主要流通各種佛教圖書、佛像法物、CD、VCD等,品種達二千餘種。本著感恩、分享、結緣的經營指導思想,同時,本中心所作的一切是為了弘揚正法,利益眾生,所以圖書法物以微利經營,在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儘量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以便讓更多的信眾能廣結法緣。目前中心已全面實現電腦化管理,高素質運行機制。更為方便有條件上互聯網的信眾瞭解、請購圖書法物,網上購物系統現已全面開通,以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為信眾服務,同時網上有更為詳細的說明,能讓大家更多瞭解每一種圖書法物。

  流通中心所開展的工作大致有:

1. 虛雲印經功德藏:負責接受海內外各地讀者、善信捐贈助印經書、佛像、錄音帶、CD、VCD的淨資及其印製、製作和贈閱工作。
2. 《禪》雜誌發行部:負責每期《禪》刊的發行工作,訂閱《禪》刊「讀者地址數據庫」的維護和更新,接受海內外各地讀者、善信捐贈的助印《禪》刊的淨資。
3. 《法喜》:《法喜》是《禪》刊的增頁報,配合《禪》刊的發行,刊登讀者助刊、助印的功德芳名、讀者來信、新書贈閱和流通消息及其編排、印刷工作。
4. 《禪》雜誌電子版:負責每期《禪》刊電子版的製作和上網工作。

  特別是在近幾年,流通中心印製了《龍藏》、《大正藏》、《續藏》,並分贈全國部分寺院與學者,影響甚為深遠,徹底改變了以往大陸佛教界與學界《大正藏》、《續藏》普遍缺少的狀況,為促進大陸佛學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

九、華典藏經館

  華典藏經館成立於2000年,隸屬於北京華典偉業圖書有限公司,數年來一直致力於佛教文化的傳播。在一誠長老、傳印長老等眾多高僧大德的關懷和指導下,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社、線裝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多家知名出版社,合作整理出版流通了許多佛教經典。如凝聚了雍正和乾隆兩代帝王心血的《乾隆大藏經》(168冊),如被譽為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鎮館之寶的《趙城金藏》(122冊),如堪稱「續藏經工程」的《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及其補編(共295冊),如傳印長老主編的律宗文獻大全《中華律藏》(60冊),如白化文教授主編的《中國佛寺志叢刊》(130冊)等等。多年來,華典公司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古籍的發掘、整理與出版工作。近年來,更將目光投向稀世經典的傳承與弘揚。流通功德藏,接續人天師,華典所整理的數部譽滿海內外大藏經,得到了佛教界與學術界的交口稱讚。

十、華嚴書局

  北京大方廣華嚴書局於2007年成立以來,設計印製佛教經典、佛教初級教理的書籍,共計15種。內部發行近50萬冊。其中《乾隆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淨土五經》、《金剛經》、《淨土聖賢錄》白話讀本、白話《阿彌陀經》、《宗教不宜混濫論講記》、《淨宗法語大觀》等,被教內外高僧大德及專家學者稱之為「上等經書」,受到教內外信徒及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書局還組織建立了以國內各大寺廟、流通處和各地居士林為主要發行對象的流通渠道五十多處。

  2009年,鑑於國家宗教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各地一大批中小寺廟陸續恢復。但由於部分貧困、邊遠地區的中小寺廟缺乏經濟來源,無力迎請全套的《大藏經》,為此北京部分三寶弟子委託北京大方廣華嚴書局印製《乾隆大藏經》,贈送國內部分貧困、邊遠地區的中小寺廟作供奉。目前在北京佛教協會、廬山東林寺、北京法源寺、北京廣化寺、北京藥師寺等寺院、佛教團體以及教內外高僧大德、專家學者的支持下,華嚴書局致力於印光法師盛德、思想、著作的研究整理、開發和弘揚,並重新編輯、注釋、出版流通《印光法師文鈔》以及印光法師鑑定流通過的近300種佛教經典及因果善書,並為此成立了《印祖文庫》編輯委員會。

結語

  綜上所述,大陸佛教界在佛教典籍流通印製方面,雖然還有許多不完善,如整合不夠、精緻性差,但就總體發展來看,寺院硬體恢復方面,目前可以說已是大功告成,那麼在佛教文化建設方面,大陸佛教界將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我們也可以看到,就佛典印製方面,可說是初具規模;在流通領域,大陸各寺院基本上皆有法物流通處的配置。我們相信,大陸佛教界在寺院建設上,將會出現硬體與軟件相結合、相配套的良好發展前景。已故趙樸初老人曾有詩曰:信知此土有深緣,聖教三車獨得全。誓續慧燈無盡際,時輪再轉兩千年。於此我們期盼著。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