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一期 99年6月

戰後臺灣佛書贈送及助附印

──《菩提樹》所見的印經事業(1952-1972)

闞正宗 菩提長青雜誌社發行人


【摘要】戰後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研究,釋自正以有組織、系統的印經會為核心,取得相當成果。唯個人或寺院等印經會以外的印經,由於零散與範圍廣大,缺乏研究。本文透過《菩提樹》雜誌所刊載的贈經及助附印消息,嘗試分析1952年至1972年的二十年間,臺灣印經事業的趨勢。

關鍵詞:助印;臺灣刻經處;菩提樹;佛教書局;大專學佛運動


一、前言

  佛經的刊刻,在活版印刷未興之前,一般說法以木雕版翻印,其起於隋代。入唐後印刷術漸盛,佛教以藝術為傳教方式,大量板畫流傳於民間,至唐末,僧惠確募化雕刻律疏。(註1)無論是雕版或活版印刷,正是讓佛經普及化的重要手段。

  雖然唐人姚崇(650-721),對於當時佛教盛行的抄經造像「作功德」頗不以為然,但也反映出中國印經事業之源遠流長:

且佛者覺也,在乎方寸,假有萬像之廣,不出五蘊之中,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惡,則佛道備矣。何必溺於小說,惑於凡僧,仍將喻品,用為實錄,抄經寫像,破業傾家,乃至施身亦無所吝,可謂大惑也。亦有緣亡人造像,名為追福,方便之教,雖則多端,功德須自發心,旁助寧應獲報?遞相欺誑,浸成風俗,損耗生人,無益亡者。假有通才達識,亦為時俗所拘。如來普慈,意存利物,損眾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餘,必不然矣。且死者是常,古來不免,所造經像,何所施為?(註2)

文中提到「抄經寫像」、「所造經像」,正表示當時抄經、印經作為功德布施的一種。近數十年在臺灣出現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被日本學者福原信玄考證為疑偽經,其最早的原型《父母恩重經》,是出現於武周時代,後逐漸分化出數個版本,《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則是集大成者。(註3)雖說為疑偽經,但是畢竟也是流傳千年以上,其經文亦提到造經報恩的功德: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造此經典,是真報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見一佛;能造十卷,得見十佛;能造百卷,得見百佛;能造千卷,得見千佛;能造萬卷,得見萬佛。是等善人,造經力故,是諸佛等,常來慈護,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諸快樂,離地獄苦。」(註4)

這裡的「造經」當包括抄經與印經。據1956年出任《中華大藏經》總編纂的蔡念生(1901-1992)居士指出:「佛教的習慣,印造經文,後面多有題記,寫著印造的人名,或者申明廻向。」(註5)造經申明回向或集體捐資合印或獨資之事,自古皆然,而抄印經書被視為具有的功德是毋庸置疑的。

  隨著活版印刷的普及,印經事業又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特別是明末清初以來,集資或個人刊印佛經以祈現世平安或先人冥福則甚普遍。如打敗鄭氏收復臺灣的施琅以「靖海侯施祈求回京平安敬刊印送」刊印《金剛經》流通,(註6)就是一明顯的例子。

  日本殖民時代,經典的助印也頗有多見,只是留下來可供研究的版本沒有戰後來的豐富與多元,如1941年11月,基隆靈泉寺禪林就發起助印沈萬教的《觀音經講話》(如圖一所示)。

圖一:《觀音經講話》的「施經印送者芳名錄」


  1945年至1949年間,戰後臺灣社會文化十分不振,這一階段的佛教情況至今研究仍不明朗,直到1970年代之後,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逐漸起飛,佛教蓬勃發展,佛經的刊印蔚為大觀,印經事業之興盛,恐怕在中國佛教史上未曾多見。但在解嚴前達到高峰之後,逐漸走下坡,其原因之一是,各方集資印經的供過於求,加上品質參差不齊,嚴重打擊印經事業。不過,隨著資訊的發達,環保意識的抬頭,印經事業不振,亦恐是意料中的事。

  本文以《菩提樹》雜誌為中心,旨在探討解嚴前(1952-1972)臺灣印經事業的情況。

二、「臺灣印經處」、佛教雜誌社與書局的成立及其影響

(一)「臺灣印經處」

  從《菩提樹》雜誌自1952年12月創刊後,以「助印」經書為招徠的資料並不多,但以個人名義印贈的佛書卻琳瑯滿目,其原因為何?頗值得探究。竊思,應與佛教雜誌社及書局的成立影響有關。

  在談佛教雜誌社與書局的成立影響之前,對戰後臺灣佛教集資「助印」經書有影響的,首推「臺灣印經處」。其影響是在日常課誦經典方面,如1953年7月間,「臺灣印經處」的新版書目有《印光大師嘉言錄》、《金剛經‧普門品‧心經‧大悲咒合訂》、《大乘起信論科判》,(註7)另就以1954年12月,「臺灣印經處」已印出的經書如表一所示:(註8)

表一:1954年12月「臺灣印經處」出版經書

經名經名
金剛經、心經、大悲咒、普門品合訂本圓覺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遺教經合訂本
在家學佛法三要合訂本增一阿含經節本
淨土經咒品章八種合訂妙法蓮華經
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闡教篇
佛法要領雜阿含經節本
十善業道經六祖壇經
永嘉禪宗集中阿含經節本
印光大師嘉言錄梵網經
地藏經大乘起信論科判
資料來源:《菩提樹》第25/26期(1954年12月)

  這些經典如《金剛經、心經、大悲咒、普門品合訂本》、《地藏經》、《淨土經咒品章》八種合訂等,都是日常課誦所用,也是日後許多緇素所常助印的經典,當被拿來流通之後,勢必影響一般的助印意願。而有關「臺灣印經處」的刊印佛書過程及出版書目,請參見拙稿〈解嚴前(1949-1976)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註9)

(二)佛教雜誌社與書局

  《菩提樹》雜誌社作為一個佛教雜誌社之外,它還經營出版事業,甚至是書局的角色,如它除了代理佛書的銷售外,本身也出版佛書,如1953年12月當期雜誌廣告,代售《歧路指歸》(戰德克)、《回頭是岸》(大凡法師)、《勸修念佛法門》(圓瑛法師)、《彌陀經義蘊》(李炳南)、《彌陀經摘註》(李炳南)、《初機淨業指南》(黃慶瀾)、《龍舒淨土文》(王日休)、《淨土五經合訂》、《菩提心影人生篇》(慈航法師);自己出版流通《八識規矩頌筆說》(默如法師)、《無聲息的歌唱》(星雲法師)、《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煮雲法師)、《佛學常識課本》。(註10)往後,《菩提樹》雜誌社還不斷地出版佛書,成為其經濟來源之一。

  在佛教書局方面,臺灣老牌的佛教出版社有臺中市瑞成書局、基隆自由書局、高雄慶芳書局等,在戰後仍持續運作,特別是瑞成書局出版流通佛門常用經書,如1953年12月,發行出版《標準課誦本》,由獅頭山會性法師依照江蘇蘇州靈巖山寺念誦儀軌,配合臺灣規制所編印,每本定價6元,與此同時,「臺灣佛學書局」在臺北市萬華開幕。(註11)甚至連佛寺本身也影印佛書流通,如1954年5月,屏東東山寺即翻印《大悲心陀羅尼經》,成本價15元;(註12)又如慶芳書局1954年8月自印出版《金剛經》(13元)、《彌陀經》(7元)、《普門品》(7元)、《六祖壇經註解》(20元)。(註13)

  1955年8月,臺北市萬華菩提書局再版黃慶瀾編的《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同時流通興慈法師的《二課合解》;(註14)1955年11月,基隆自由書局開始預約《印光法師文鈔》、《八指頭陀詩集》、《人生漫談》(蔡念生著)三書。(註15)1956年2月,瑞成書局出版了11本佛書,分別是英國安羅支博士《博士界之論辯》、溫光熹《觀音菩薩本迹因緣》、慈航法師《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李圓淨《新編觀音靈感錄》、李圓淨編、王雲軒作畫《人鑑》、尤雪行《法味》、汪道鼎《坐花誌果》、《格言聯璧》、《梁皇寶懺》、《皆大歡喜》、《物猶如此》。(註16)由於這些書沒有版權,或作者放棄版權,在1970年代之後有一部分被視為善書廣為助印流通。

  1953年至1956年間,臺灣佛書的蓬勃氣象大致可從瑞成書局所流通的經書目錄中得見,如表二所示:

表二:1956年3月臺中市瑞成書局經書目錄

一、初機入門佛學問答類編、學佛問答第一.二集、回頭是岸、佛教感應篇、兩個世界的味道、人生的真諦、佛教是什麼、當生成就之佛法、歧路指歸、學佛淺說、光明畫集、佛法導論、人生之最後、佛學常識課本、佛化兒童課本、初機學佛讀本、觀音靈感錄、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本迹因緣、法海搜珍、皆大歡喜、人鑑、法味、佛教研究法、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佛教科學觀、博士界之論辯、信仰的轉移、佛化基督教、佛教與基督教比較、佛教是否比基督教崇高偉大、知己知彼
二、一般佛書安士全書、陰騭文廣義節錄、萬善先資.欲海回狂合編、學佛編、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佛教與禪宗、佛法要領、永嘉大師禪宗集、憨山大師年譜、禪林頓悟入道要門集、慈航法師全集、慈航法師言論集、慈航法師十訓述要、弘一大師演講集、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煮雲法師講演集、八指頭陀詩集、人生漫談、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三、淨土必讀印光法師文鈔正續編、印光法師嘉言集、念佛四大要訣、勸修念佛法門、龍舒淨土文、西歸直指、淨法概述、禪話與淨話、初機淨業指南、自知錄、念佛入門白話解、省庵法師念佛往生淨土詩、念佛歸家路引
四、律學在家菩薩戒本、梵網經菩薩戒本、沙彌學律要略、學佛行儀.毘尼日用切要
五、經典解釋二課合解、大乘起信論科判、八識規矩頌筆記、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別行略解、六祖壇經註解、阿彌陀經要解、阿彌陀經要解講義、阿彌陀經摘註接蒙.名數表解合訂本、阿彌陀經義蘊、觀音普門品圖證、觀音菩薩普門品講話、維摩經講話、解深密經體釋、地藏經白話解釋、釋教三字經、般若心經要解、般若心經淺解、般若心經思想史、金剛經.心經詮釋合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金剛經輯要
六、經典(書本)大寶積經、十善業道經.善生經.玉耶經合訂本、阿彌陀經.普門品.往生咒.大悲咒.金剛經.大勢至念佛章.心經.普賢行願品、金剛經.普門品.心經.大悲咒合訂本、佛說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合刊、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圓覺經.四十二章經合訂本、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往生咒.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華嚴經淨行品.大勢至圓通章.楞嚴清淨明晦.佛說轉輪五道罪福報應經合訂本、佛說慢法經、大乘起信論、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六祖壇經、彌勒佛下生經、壽春本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無垢稱經、仁王護國經、觀音普門品、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無量壽經、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念佛三昧寶王論、藥師經、增一阿含經節本、雜阿含經節本、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金剛三昧經.莊嚴菩提心經合訂本、梁皇寶懺、瑜伽燄口施食要集、佛門必備課誦本、楞嚴神咒、新編佛教聖典、金剛科儀寶卷
七、經典(梵本摺本)大乘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觀音普門品、藥師如來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妙法蓮華經、地藏菩薩懺願經、八十八佛懺、大悲懺儀合節、金光明懺齋天科儀、金剛般若寶懺、慈悲十王懺、慈悲血盆懺、慈悲藥師懺、慈悲三昧水懺、三千佛懺、梁皇寶懺、淨修捷要、朝暮課誦、念佛大回向、楞嚴咒、佛說阿彌陀經.觀音菩薩普門品.佛說延命地藏經
八、傳記小說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無聲息的歌唱、佛菩薩的戶籍、南海普陀山異聞錄、大唐西域記、觀音魚籃寶卷、悉達太子畫傳、舍利弗、目犍連
資料來源:《菩提樹》,40期(1956年3月)

  以上這些經書,許多經書後來成為「助印」常態經典,這些現象顯示1970年代之前,臺灣佛書助印遠遠不及佛書出版,而佛書出版流通恐占有重要比重。

  不要說佛教書局或雜誌社,甚至一般書局也來搶攻佛書市場,如南一書局、建康書局;南一書局在1956年就出版《佛學辭典》、《僧伽尺牘》,(註17)又如建康書局出版《大乘起信論真偽辨》、《禪學講話》、《禪七開示錄》等,(註18)後來還陸續推出《淨土聖賢錄》、《萬法歸心錄》、《道德經憨山註》、《梵音字典》、(註19)《華嚴疏鈔》、《淨土經疏》、《大涅槃經集解》、《大涅槃經義記》。(註20)甚至連香港也搶攻臺灣正在萌芽的市場,如1956年底,香港佛經流通處影印《實用佛學辭典》徵求附印。(註21)而此時寺院或個別法師也透過佛教雜誌宣傳影印某些古本經書,這就使得佛教的印經事業,在1970年代之前為書局、雜誌社及寺院個人所分割。

  書局、雜誌社如前述,寺院個人方面如1956年臺北市善導寺倡印《彌陀疏鈔》定價流通、臺灣佛教律學研究院影印《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師),(註22)新店竹林精舍發行《禪門日誦》等。(註23)

  從上述瑞成書局流通的書目來看,屬淨土書籍及一般常用經本如《佛說阿彌陀經》、《觀音普門品》之類的單行經本較多;不過,當時整個佛書影印有一特色,就是禪宗典籍的流通,金粟軒在〈為影印「指月錄」感言〉說:「近以談禪與研究中國本位哲學思想之風熾盛,學者欲窮歷代諸家語錄,頗非易事,深感此書精要,尤為難得。」(註24)1953年間,胡適〈禪宗史的一個新看法〉對佛教引發衝擊,以及後續一連串有關禪學爭議,乃至後來印順法師在1970年獲得大正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禪宗史》,都是在這種氛圍下產生的。

  總之,1970年代之前,除了「臺灣印經處」有系統地刊印佛書外,佛教與非佛教書局或雜誌社,亦不斷地出版佛書流通,甚至寺院或個別法師也投入經書影印出版流通,但大多數是定價流通,而非助附印。於此之外,為因應大專青年學佛風氣的熱潮,個別人士印經贈送各界也成為普遍現象,也就是說在1970年代以前集體助印佛書的時機尚未成熟。

三、佛書贈送與經書助附印

(一)佛書贈送的風氣

  大約在1960年代初,寺院或個人贈經的風氣漸興,版本有古有今,作者有古人有時人,且索書人數十分踴躍,如1960年9月,泰國華僑廖振祥、陳永章贈送《安士全書》百部,在《菩提樹》發出消息後,索書者超過二百人,只好依索書者先後時間,向隅者改贈他書。(註25)又如1960年10月,臺北市蓮友念佛團在《菩提樹》發出贈送《地藏經白話解》,很快就被索取一空,《菩提樹》只好發出〈贈書已罄,請勿再索〉的啟事。(註26)不僅是臺灣本地,來自海外華人世界所贈送的佛書亦是琳瑯滿目,如表三所示。這其中重複的部分不多,為臺灣佛教的興盛帶來契機。

表三:《菩提樹》刊載贈經一覽(1957-1972)

時間書名作者/版本贈送寺院/個人
1957.11到光明之路李圓淨廖振祥
1957.12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遼]道[厄*殳]集廖心祥
1958.1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遼]道[厄*殳]集廖心祥
1958.2淨土懺法儀規[宋]遵式泰國中華佛學研究社
1958.6圓瑛法師演講集圓瑛廖心祥(泰國)
1958.7西方公據 臺中蓮社
1958.7繪圖護生痛言時人香港佛教圖書館
1958.8萬善先資集[清]周安士廖振祥(泰國)
1958.9臨終三大要印光陳寬恒(香港)
1958.9在家必讀內典歐陽竟無戴安國、戴家祥
1958.9-10地藏靈感錄時人謝鑄陳
1958.12淨土摘要印光廖振祥、陳永章(泰國)
1959.3繪圖護生痛言李圓淨臺灣印經處
1959.4楞嚴咒古本徐振
1959.5地藏經古本臺中蓮社
1959.6暗路明燈回明傅益永
1959.7泰北行腳記[泰]那伽廖振祥(泰國)
1959.8僧璨大師信心銘畧解倓虛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
1959.9佛說十善業道經、六祖壇經般若品古本泰國中華、龍華佛學社
1959.10虛雲和尚詩歌偈贊集時人詹勵吾(加拿大)
1959.11-12龍舒淨土文[宋]王日休陳克文(泰國)
1960.1地藏經古本無名氏
1960.3遺教三經[明]蕅益註陳桂、桂海
1960.4了凡四訓白話解釋時人顏佛榮(香港)
1960.5金剛經(江味農校本)古本丁黎炯珠
1960.5學佛初階時人陳林曛
1960.6大乘起信論古本顏佛榮(香港)
1960.7虛雲和尚見聞事略時人廖振祥(泰國)
1960.8八大人覺經講記時人演培法師
1960.9安士全書[清]周安士廖振祥、陳永章(泰國)
1960.10金剛經、普門品、心經、大悲咒合訂本古本師魯
1960.10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釋時人臺北市蓮友念佛團
1960.11因是子靜坐法續篇時人廖振祥
1960.12印光大師嘉言錄印光師魯
1960.12圓頓心要玄妙圓覺寺
1961.1絕餘篇[明]蕅益懺雲法師
1961.2徑中徑又徑[清]張師誠臺中蓮社
1961.3彌陀經、普門品合訂本古本朱斐
1961.4心經古本謝普揚(泰國)
1961.5心經講畧、信心銘註解合訂本鄭卓雲嘉義天龍寺
1961.6臺灣佛教(英文)李豪偉菩提樹
1961.7大佛頂首楞嚴咒古本常愧僧
1961.7學禪方便譚白聖中國佛教三藏學院
1961.8冥報記[唐]唐臨香港佛經流通處
1961.9月上女經古本楊乘光(泰國)
1961.11禪話與淨話方倫菩提樹
1962.1五乘佛法與中國文化朱鏡宙董文周、蔣葛妙信
1962.2證道歌講義許祖成菩提樹
1962.3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古本菩提樹
1962.4佛堂講話一、二集道源道源法師
1962.5虛雲和尚畫傳時人菩提樹等
1962.6楞嚴經、楞伽經、相宗八要直解、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竹窗隨筆、夢東禪師遺集、華嚴經要解、小止觀六妙門古本杜慧本
1962.7蕅益大師淨土集[明]蕅益會性法師
1962.8佛學問答類編李炳南菩提樹
1962.8心經添足[明]弘贊趙茂林
1962.8阿彌陀經古本南一書局
1962.9飭終須知世了臺中蓮社
1962.10心經講義陳克文陳克文
1962.11地藏經古本湛然精舍
1962.11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于凌波菩提樹等
1963.1觀經四帖疏[唐]善導十普寺
1963.3佛堂講話三集道源卞克安等
1963.4觀音普門圖 菲律賓隱秀寺清和
1963.4法華玄義釋籤[唐]湛然光普法師、李長波(泰國)
1963.5華嚴集聯弘一菲律賓華藏寺
1963.10地藏菩薩本願經古本李伍春華(檀香山)
1963.12滴水集玄妙永明寺
1963.12太上感應篇直講[清]不明金天鐸
1964.1觀音經咒靈感輯錄時人謝聯棠(檳城)
1964.2自殺以後之真相吳門紅葉聖智法師
1964.4智信入門(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之前三節)于凌波朴子靜修精舍
1964.5念佛論、徑中徑又徑 張寬人、香港佛經流通處
1964.9觀無量壽經古本泰國中華佛學研究社
1964.9-10新版四分比丘尼戒本、四分比丘尼戒本註解、毘尼日用切要註解、八識規矩頌註解 佛瑩法師(香港)
1964.11肺結核的預防和治療于凌波菩提樹
1964.12安樂集[唐]道綽香港智開法師等
1965.3白衣大士神咒古本朱殿元
1965.3十善業道經講記演培演培法師
1965.4護生百講選錄念生獅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
1965.5初機淨業指南黃智海基隆佛教蓮社
1965.5智信入門(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中前三節)于凌波菩提樹
1965.6佛教三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古本顧達一
1965.7蔬食之益 獅頭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
1965.7初機淨業指南黃智海隱名氏
1965.8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基隆佛教蓮社
1965.8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消災延壽藥師經懺、地藏菩薩本願經 謝普揚
1965.12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黃智海基隆十方大覺寺
1966.1金剛經(壽春本)古本孫振亞等
1966.3八大人覺經講記演培靈峰菩提學院(新加坡)
1966.3阿彌陀佛的說明太虛、范古農隱秀寺(菲律賓)
1966.4淨土五經古本趙茂林
1966.5金剛經古本趙忍庵(馬來西亞)
1966.5壽康寶鑑 涂貞光
1966.6淨土寶懺、大悲寶懺 美國檀香山三寶弟子
1966.7/8佛法在原子時代羅無虛香港佛經流通處
1966.7/8八大人覺經述記朱鏡宙徐可均、蕭青萍
1966.9思歸集如岑獅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
1966.10彌陀經要解講義圓瑛陳煌琳
1966.11靈岩法語匡時輯要印光陳煌琳
1966.11博士界之論辯、佛說延命地藏經 臺南開元寺
1967.1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弘一劉鴻超
1967.2金剛經校正本、慈愛畫集 菩提樹
1967.3金剛經概要演培演培法師
1967.5普賢行願品白話解、思歸集、金剛經校正本、壽康寶鑑、佛學撮要 菩提樹
1967.6歷史感應故事選譯趙亮杰菩提樹
1967.7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朱鏡宙菩提樹
1967.7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煮雲基隆十方大覺寺
1967.8什麼是佛法張澄基菩提樹
1967.9觀音靈感近聞錄李圓淨游成文
1967.9地藏經古本劉冬妹
1967.10白尊者開示錄普仁菩提樹
1967.10妙慧童女經講記演培菩提樹
1967.11蒙山施食念誦說法儀興慈菩提樹
1967.11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佛事[元]中峰菩提樹
1967.11普賢行願品古本菩提樹
1967.12安樂妙寶金慧暢無名氏
1968.1金剛經闡說[清]白雲山人高新發
1968.1甚麼是佛法張澄基美國佛教會等
1968.2大悲心出相陀羅尼經 戴添丁
1968.3四分比丘尼戒本註解、毘尼日用切要解佛瑩菩提樹
1968.3初級佛學教科書補充教材鍾石磐鍾石磐
1968.3佛陀的啟示顧法嚴譯美國佛教會
1968.4徑中徑又徑、龍舒淨土文[清]張師誠、[宋]王日休為報佛恩居士(新加坡)
1968.4圓覺經古本美國佛教會
1968.5觀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現象贊[明]胡應麟嚴寬祜(香港)
1968.6蕅益大師年譜弘一菲港佛教同仁
1968.7大乘止觀述記諦閑趙忍庵(馬來西亞)
1969.1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朱斐
1969.1離苦得樂必讀玄空淨宗弘法社
1969.1菩提大道 臺東大智學苑
1969.1金剛經註解慈空新竹某居士
1969.2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趙亮杰趙亮杰
1969.3彌陀淨土法門集太虛菩提樹
1969.4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徐恒志慈善寺養老院
1969.5六波羅密多經皈依三寶品 總持精舍
1969.5禪林寱語白雲臺東大智學苑
1969.5觀世音菩薩修行方法及其過程沈家楨慧炬月刊社
1969.6藕益大師集三經古本江秀英
1969.6十善業道經講話南亭禰法藏(泰國)
1969.7五戒表解懺雲吳馥麟
1969.7學佛須知弘定柯文仁
1969.8金剛經校正本江味農煮雲法師
1969.9金剛經校正本江味農周曉安
1969.10金剛經、普門品、大悲懺、藥師經、藥師懺、彌陀經合訂古本大雄法師
1969.10念佛感應見聞記林看治林看治
1969.11名山遊訪記高鵬年南豐紡織公司
1969.11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吳馥麟等
1970.1/2般若與淨土余定熙陳子平
1970.1/2虛雲老和尚說法虛雲吳照軒
1970.1/2甚麼是佛法(六版)張澄基沈嘉英、陳聯珠
1970.1/2-3印光大師畫傳 香港佛經流通處
1970.3五眼The Five Eyes沈家楨慧炬月刊社
1970.4念佛感應見聞記(再版)林看治 
1970.5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徐恒志成豐有限公司(香港)
1970.6金剛經論 彰化縣佛教服務中心
1970.7蕅益大師淨土集、觀音經咒靈感輯略 成豐有限公司(香港)
1970.8金剛經講記演培演培法師
1970.8甚麼是佛法、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了凡四訓白話解、念佛感應見聞記 菩提樹
1970.9六祖惠能大師畫傳 林美攸
1970.9解深密經語體釋演培演培法師
1970.10為甚麼要學佛白雲白雲法師
1970.10在家學佛法要、居家士女學佛程序、人生之最後合刊 菲律賓緇素
1970.11科學心佛與和平史流音顏玉瑩(香港)
1970.12普門示現圖證黃覺觀成豐公司楊福和(香港)
1971.1/2花嚴經關脈義記、大方廣佛華嚴經綱目指要錄合訂本[唐]法藏、惟白(集)黃宏廣、黃新
1971.4印光大師永思集續篇 菩提樹
1971.6普賢行願品中英文合訂本邵心培菩提樹
1971.6普賢行願品白話解、怎樣防止犯罪、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普賢行願品(無注解)、唯識法相學要義導言論、靈岩法語匡時輯要、花嚴經關脈義記與華嚴經綱要指要錄合刊、誰救了我、科學心佛與和平、了凡四訓、四十二章經、念佛三要、藕益大師年譜 菩提樹
1971.7普門品講記(四版)演培演培法師
1971.7蕅益大師年譜、在家學佛法要三種合訂本、佛說四十二章經(無)、普賢行願品(無注) 菩提樹
1971.8藏密靜坐法 香港金剛乘學會
1971.9地藏經 無名氏
1971.9科學輪廻錄 顏玉瑩等(香港)
1971.9新編觀音靈感錄李圓淨圓覺寺
1971.9萍踪詩草、懺願室文集祥雲獅子吼月刊社
1971.10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唐]不空高明惇
1971.10誰救了我 顧瞻峰
1971.11為什麼要素食(中英對照) 香港佛經流通處
1971.11了凡四訓[明]袁了凡朱郁蘭
1971.11念佛三要 陳金財
1971.12心經密義闡述劉銳之香港金剛乘學會
1971.12心經釋要斌宗鳳山佛教蓮社
1972.1六祖壇經古本曾慧堯
1972.2太上感應篇直講佚名唐湘清
1972.2思歸集如岑陳煌琳
1972.3語譯觀音靈感錄劉慧時劉慧時
1972.4怎樣克服你的困難(中英文對照)、佛教徒日常生活指南合刊 劉勝欽
1972.4科學心佛與和平史流音 
1972.5八關齋戒十講演培演培法師
1972.6人性之覺悟文珠普門文庫
1972.6佛陀的啟示顧法嚴普門文庫
1972.6淨土百八贊、淨贊三百首合刊 千贊居士
1972.6佛說菩提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語體譯)蔡念生蔡念生
1972.7摩尼坤燭集要[清]善一美國佛教會
1972.8佛遺教三經、談入世與佛學、素食者延年益壽 圓覺寺
1972.8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朱鏡宙美國佛教會
1972.8金剛經口訣[唐]惠能嘉義縣佛教支會
1972.9佛門詩偈趣談祥雲獅子吼文庫
1972.10因果選集 獅山無量壽出版社
1972.10大悲咒古本張永昌、袁家詵
1972.11甚麼是佛法(七版)張澄基美國佛教會
1972.11因果選集、格言聯璧、為什麼要吃素 獅頭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
1972.12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慈航新加坡諸善信
資料來源:整理自歷年《菩提樹》(1957.11-1972.12)

  從上表看來,自1957年底以來,來自各界(包括海外)的贈經逐漸活絡,幾乎每一期的《菩提樹》都會刊載一本以上的贈經消息。不過,值得探究的是,這些贈經的單位或個人,大部分都不是屬於印經會,所以增加研究的困難。這些長達十餘年的贈經活動,一方面為臺灣佛教的發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也豐富臺灣贈經版本,有許多經書甚至在1972年4月「普門文庫印經會」成立後,成為印贈的書目之一。

  1970年代以後,由於贈送佛書的風氣蔚為風潮,許多贈送者都會指名送給大專佛學社團,讓1960年代漸興的大專學佛風氣獲得高度支撐(參下節)。從表三得知普門文庫成立後兩個月,就開始提供贈書備索,這是有系統的活動,也是臺灣贈經與印經事業的分水嶺,畢竟在普門文庫成立前,《菩提樹》所刊載的贈經都是無組織、無系統的。因此,普門文庫的成立,正是將贈經導向系統化、組織化與長期化。但1970年代以前的贈經背後的印經事業,無論是經目、數量或單位、個人,都太過零散,研究十分不易,且「表三」所統計的還不包括其他眾雜誌的情況下,《菩提樹》所刊載的贈經消息只是其中犖犖大者,故本文只能談一大概的印經趨勢。

(二)經書助附印的現象

  雖然1949年大批僧侶隨政府從大陸來臺,給臺灣佛教注入新的動力,但是,此一時期佛教印經事業仍是一片荒漠,其原因是多重的,但最重要者仍是經濟因素。

  1950年10月,臺北市東和禪寺住持心源和尚70歲壽誕,其信眾集資倡印《佛化家庭壽經佛友日誦課本》祝壽,其「回向」以「欲求」、「須知」代替。「欲求:國家永堅固民道德遐昌,佛日大光明法門開方便」;「須知: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見圖二),這是已知戰後臺灣最早的助印經書之一。該書除收錄《普門品》外,還有健康長壽的資料,以及東和禪寺、北投中和禪寺及心源和尚個人資料等,不是純粹一般經典。

圖二:《佛化家庭壽經佛友日誦課本》書後助印者芳名


  《菩提樹》雜誌社首次發起助印佛書是在1954年9月,書目為《佛學問答總集》、《淨法概要》,而這二書其實皆是在《菩提樹》上連載後,獲得一定讀者回響後才正式徵求助印。(註27)此一訊息十分重要,顯示臺灣戰後經書的助印可能不是以常用經典為主,而是以時人的佛學著作開始,這和前述古代「造經」是有極大差別的。雖然此時佛書助印風氣未開,但當時李炳南居士在臺灣佛教界的知名度,所獲得的回響必定不少。其後,《菩提樹》常有連載後徵求助附印或出版預約的情況。

  比起贈書,在《菩提樹》所公開徵求助附印的書目並不太多,這和釋自正的研究相符,其將臺灣印經會的發展歷程分為草創期(1949-1971)、萌芽期(1972-1987)、成長期(1988-1998)、轉型期(1999-2008),也就是說在草創期中,印經會的成立有限,僅有臺灣印經處(1949)、臺中市佛教蓮社(1951)、佛教文化服務處(1957)、華嚴蓮社印經會(1968)、善導寺流通處、獅頭山元光寺(1955)、十普寺(1955)、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委員會(1959)、慧日講堂(1963)、開元寺佛經流通處(1967)、光德寺(1968)等。(註28)正如前述,在普門文庫成立前,除了臺灣印經處為一具有組織、系統的印經單位外,其餘均是偶爾為之,就像「表三」所呈現的一樣,印贈經書以屬個人或非印經單位為主。因此,草創期中像臺中市佛教蓮社、元光寺、十普寺、開元寺等這些道場的印經事業,其具體成果與詳細書目均付之闕如,這正是印經事業難以研究的困境。

  從「表四」來看,徵求助附印的單位,符合草創期成立的印經會組織者,更僅有臺中市佛教蓮社、華嚴蓮社、善導寺(佛經流通處)三道場而已,而且經目極其有限。究其原因如前述,恐怕除了臺灣印經處定期印經的影響外,佛教書局、非佛教書局,以及個人、寺院等大量的出版及印贈佛書的因素亦不能排除,這些原因或許左右了印經事業在草創期的發展,讓萌芽期與發展期延後,也只有這樣才能說明1960年代起,臺灣佛教已蓬勃有年,有組織、系統的印經事業卻還在草創期。

表四:《菩提樹》刊載助附印佛書一覽(1954-1972)

時間書名作者發起單位
1954.9佛學問答總集、淨法概要李炳南、方倫菩提樹雜誌社
1957.6歷史感應統記彭澤.許止淨臺北市蓮友念佛團
1957.12怎樣防止犯罪專輯時論集刊菩提樹雜誌社
1958.1西方公據沈清塵、周遠振臺中市佛教蓮社
1958.7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刊行委員會
1958.9淨土極信錄蓮根自由書店
1958.9晚晴山房書簡弘一懺雲法師等
1960.9禪學指南惠光法師基隆十方大覺寺
1960.12無量壽經通俗講話易陶天松山寺
1962.2佛學問答類編李炳南菩提樹
1962.4蒙山施食念誦說法儀慈舟等香港生西助念團
1962.8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于凌波菩提樹雜誌社
1963.11四分比丘戒本、四分律含註戒本、四分比丘尼戒本古本香港佛經流通處
1964.7-8空中行腳朱斐菩提樹
1964.8光明畫集豐子愷獅頭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
1964.11安樂集[唐]道綽聖智、知寂法師
1964.11佛教之特色及其價值、佛教與群治之關係梁啟超臺大晨曦學社
1964.11佛教之科學觀等合訂本尢智表臺大晨曦學社
1965.3智信入門(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節錄前三章)于凌波朴子靜修精舍
1965.11萬善先資.欲海回狂.西歸直指合訂本、印祖法語.遺教兩要合訂本[清]周安士陳煌琳
1965.11佛學大綱謝无量崔玉衡、姚崇
1966.3華嚴經疏鈔古本華嚴蓮社
1966.6楞嚴經、起信論、妙心疏古本南洋佛學書局
1966.9梁皇寶懺古本香港佛經流通處
1966.10天台四教儀集註[元]蒙潤樹林吉祥寺
1967.4歷史感應故事選譯. 第一集趙亮杰菩提樹
1967.5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朱鏡宙菩提樹
1967.6甚麼是佛法張澄基菩提樹
1967.7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煮雲基隆十方大覺寺
1967.11甚麼是佛法張澄基菩提樹
1968.2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趙亮杰獅子吼雜誌社
1969.4苦海甘泉 獅頭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
1969.5普門品示現圖江錦祥菩提樹
1969.5念佛感應見聞記林看治菩提樹
1970.3大智度論古本美國佛教會、菩提樹
1971.3妙法蓮華經古本善導寺
1971.4宗鏡錄[宋]永明延壽美國佛教會
1971.4西藏密宗靜坐法概要 香港金剛乘學會
1972.2仁王護國般若經古本護國寺
1972.11佛經集易 鐵爐寺
1972.11正法眼藏古本基隆十方大覺禪寺
資料來源:整理自歷年《菩提樹》(1954.9-1972.11)

  從《菩提樹》徵求助附印的經書來看,第一本為先人或個人祈求冥陽功德者應為1965年11月左右,陳煌琳為其先翁百歲及其本人七旬生辰而助印清周安士所著的《萬善先資集》、《欲海回狂》、《西歸直指》三書合刊,(註29)以及崔玉衡、姚崇各為紀念其令堂壽誕印贈《佛學大綱》一書。(註30)

  旅美學者張澄基博士所著之《什麼是佛法》一書,1967年8月透過《菩提樹》贈書各界後,引發大量索書潮,《菩提樹》於是徵求助附印兩次,第二版更達兩萬本,(註31)盛況空前。之後在《菩提樹》分期連載,更形推波助瀾之效,1968年11月,助附印已到第四版,(註32)至12月中,數量超過一萬本,第五版決定加印一萬四千本,(註33)之後加拿大沈嘉英、陳聯珠印贈第六版一萬冊,分贈大專佛學社,以及佛教文化團體等。(註34)可見認識佛教的入門書,在佛教漸興的當時是有相當的市場。

  在長達十數年來自各界的贈經與緩步前進的助附印經事業後,逐漸地淘汰與分離出「熱門」與「冷門」佛書,這些長年累積的市場經驗,為普門文庫的成立與往後的印經熱潮提供了重要的導向。

四、印經所引發的「大專學佛運動」熱潮

  在1959年年底前,臺灣佛書的助附印流通雖然還談不上熱烈,主要的原因正如前述。1958年7月,周宣德(1899-1989)居士以各方所贈60歲壽儀,印贈廖德珍與孫木納合註《佛說八大人覺經》,同時選錄梁啟超〈佛教之特色及其價值〉合印一千冊,送請《人生》、《菩提樹》等雜誌代為廣告,贈送大專青年徵求讀後心得,入選者每名新臺幣一百元。(註35)

  由於贈經徵求大專青年讀後心得獲得極大回響,1959年2月起,《菩提樹》雜誌開闢「大專學生園地」,並刊登徵稿啟事。(註36)同年,周宣德居士的倡議下,中國佛教會設置「大專學生研究佛學獎學金」,(註37)即是回應大專學佛運動的熱潮。

  在1960年代初來自各地的贈經風潮,不斷支撐著大專學佛運動,1970年代初達到高潮,之前已有臺大晨曦社與師大中道社要求贈書,1971年3月,更有臺中師專勵德學社、成大東方哲學研究社、淡江文理學院正智學社、中原理工學院慧智學社要求贈書,報導說:「邇來大專學生研究佛法之風氣熾盛,但精神食糧缺乏,佛學藏書不足,紛紛致函本刊要求贈書或代為刊登啟事,……。」(註38)

  大專學佛運動從周宣德的贈經開始,如星火燎原,迅速發展。而在臺灣印經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可喜的是,佛教無論是個人或單位組織,在倡印經書時皆不忘優先提供給大專佛學社團。隨著如雨後春筍的大專佛學社團不斷地成立,贈經的種類持續地增加,凡是大量印贈的佛書,均少不了大專學佛青年一份,他們是臺灣佛教的天之驕子。

五、結語

  在1970年代以前,臺灣地區屬助附印的佛經或佛書甚為稀少,一方面是佛教及非佛教書局,看準正起飛的學佛人口,不斷地出版古版或時人的佛教著作;另一方面則是個人或個別寺院也影印經書流通,這就壓縮了可能助印經書的人口。當然,在經濟尚未發達的年代,學佛人口恐怕還是以集中在知識階層為多,而印經事業卻要普羅大眾共襄盛舉才能長遠發展。以上因素皆是促成影印出版佛書成功的條件。

  臺灣的印經事業在1970年代以前,除了臺灣印經處外雖然還有幾處印經單位,甚至有部分是以道場而非以印經會名稱運作,而使得具體的印經成果難以追蹤,此是因為當時印經工作並不是主要的活動項目,但從「表三」來看,介入印經工作還包括個人、寺院等,完全是沒有組織系統的作為。所以要研究臺灣印經事業的發展歷程,若缺乏統計印經會之外屬個人印贈的經目,恐怕是難窺全豹。

  1972年普門文庫的成立,應該是總結了1970年代之前十數年助附印及贈經的市場趨勢,是沒有市場調查的市場調查,從而開啟印經事業高峰。1985年即普門文庫轉給慈濟功德會時,普門文庫公布〈長期再版之普門叢書〉高達155種,(註39)這還不包括不再版的經書。可見此一時期臺灣印經事業蓬勃的盛況。

  從1952年至1972年,二十年間《菩提樹》所呈現的臺灣的印經事業情況來看,給予我們極大的印象是,原來戰後臺灣印經事業,印經與贈經雖然是雙軌進行,但其實是二而一。從表三、表四來看,雖然贈經(1957.11)比起印經(1954.9)事業晚約四年,但贈經的熱潮是後來居上,其所引發的印經事業恐怕才是主流。至少在普門文庫未成立前,我們看不出印經事業是在有系統、組織下進行的。普門文庫總結二十年來贈印經的經驗,其異軍突起不是沒有原因的。

  另外,臺灣「印經」的事業與古代的「造經」有極大差異。所謂的「經」,其實大部分是「書」,書後雖也有「功德徵信」與「回向」,但「經書」所呈現的方便性與通俗性,恐怕在華人世界是風潮的引領者,解嚴後臺灣印經事業雖逐漸萎縮,但此一「臺灣經驗」近年似乎又找到出口,正在中國大陸掀起另一波熱潮。

【附註】
註1:戴蕃豫,《中國佛典刊刻源流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頁2-5。
註2:〈姚崇論佛教〉,收於杜斗城編,《正史佛教資料類編》卷4,原載《舊唐書》卷96〈姚崇傳〉(cbeta2010,0278a28)。
註3:福原信玄,〈關於「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http://www.fureai.or.jp/~fuku/log/p29.htm
註4:《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22.htm
註5:念生,〈跋「印藏紀略」〉,《菩提樹》,81期(1959年8月),頁18。
註6:蘇全正,〈清代施琅在臺刊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原因考述〉,收在顏尚文主編,《臺灣佛教與漢人傳統信仰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08)。
註7:〈臺灣印經處新版書目〉,《菩提樹》,8期(1953年7月),頁7。
註8:《菩提樹》,25/26期(1954年12月),頁44。
註9:「佛教印經事業發展論壇」,(2008年9月27日),頁2-1至2-10。
註10:《菩提樹》,13期(1953年12月),頁31。
註11:同上註,頁35。
註12:《菩提樹》,18期(1954年5月),頁32。
註13:《菩提樹》,21期(1954年8月),頁32。
註14:《菩提樹》,33期(1955年8月),頁43。
註15:《菩提樹》,36期(1955年11月),頁11。
註16:《菩提樹》,39期(1956年2月),頁41。
註17:《菩提樹》,46期(1956年9月),頁46。
註18:《菩提樹》,44期(1956年7月),頁33。
註19:《菩提樹》,51期(1957年2月),頁15。
註20:《菩提樹》,54/55期(1957年6月),頁7。
註21:《菩提樹》,49期(1956年12月),頁13。
註22:同註18,頁45。
註23:《菩提樹》,48期(1956年11月),頁11。
註24:金粟軒,〈為影印「指月錄」感言〉,《菩提樹》,78期(1959年5月),頁31。
註25:《菩提樹》,96期(1960年11月),頁33。
註26:同上註,頁42。
註27:《菩提樹》,22期(1954年9月),頁33。
註28:釋自正,〈臺灣地區佛教印經事業發展歷程之研究(1949-2008)〉,(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2010),頁43-44。
註29:《菩提樹》,156期(1965年11月),頁51。
註30:同上註,頁55。
註31:《菩提樹》,182期(1968年1月),頁52。
註32:《菩提樹》,192期(1968年11月),頁53。
註33:《菩提樹》,194期(1969年1月),頁53。
註34:《菩提樹》,206/207期(1970年1/2月),頁65。
註35:《菩提樹》,73期(1958年12月),頁11。
註36:《菩提樹》,76期(1959年3月),頁17。
註37:《菩提樹》,80期(1959年7月),頁42。
註38:《菩提樹》,220期(1971年3月),頁46。
註39:拙稿,〈解嚴前(1949-1976)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收在「佛教印經事業發展論壇」,(2008年9月27日),頁2-7。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