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二期 100年6月

探討臺灣地區的佛學研究

──以「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為例
(1990∼2010)

釋自衍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摘要】「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每年舉辦一次,自1990年開始至2010年已舉辦了二十一屆,是一個提供佛學院所及大學院所學生論文發表、鼓勵學生進行佛學研究的園地,歷經二十一年之後,本研究發現很多發表者後來都成為佛教學領域的研究者、指導者。因此,本文擬就已舉辦過的二十一屆論文發表會進行研究分析,瞭解二十一年來佛學論文發表會的研究主題,藉此探討二十一年來臺灣地區的佛教研究概況。全文共分前言、會議概況、發表論文分析、結語四個部分。

關鍵詞:佛學研究;佛學院;佛學研究所;佛學論文


一、前言

  臺灣地區的佛學研究指標有: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學報論文等,透過這些指標可以約略掌握臺灣地區的佛學研究概況。而這些發表平臺所產出的研究成果及對人才的培育,是不容忽視的。「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以下簡稱「發表會」)是一個提供佛學院所及大學院所學生論文發表的平臺,也是鼓勵學生進行佛學研究的園地,自1990年起,每年舉辦一場,迄2010年,歷時二十一年,已舉辦了二十一屆會議。這樣的發表會能在臺灣地區相續二十一年,由不同單位負責輪辦,實屬難得稀有。因為這樣的平臺孕育了不少佛學研究人才,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麼因緣、什麼願力,能讓一個會議持續二十一年而不輟?

  緣於2010年香光尼眾佛學院(以下簡稱「本院」)負責主辦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本館特將歷年來所發表的論文進行整理,編製論文的分類目錄、作者索引等,於會議當天提供各協辦單位參考。筆者閱讀了這些資料,從中發現了很多寶貴的研究資訊,故在此擬從相關文獻資訊整理該會議舉辦之緣起及就已舉辦的二十一屆論文主題進行研究分析,據此瞭解二十一年來佛學院所及大學院所的學生佛學研究的主題趨勢,希望能藉此探討臺灣地區二十一年來佛學研究概況,以勾勒出未來佛學研究的動向。

二、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議概況

  「發表會」的會議緣起,於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十屆時(註1),邀請會議的發起人恆清法師於會中致詞,她說「『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成立於1989(民國78)年,當時任教於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及擔任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有感於要培養佛學研究人才,使佛研所及佛學院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學術論文發表,藉此培養訓練學生發表、討論和研究的能力,並讓國內各佛學研究機構可以相互交流,達到互相切磋之目的,故成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由此可知,此會議的成立目的在培養佛教學術研究之人才及促進國內各佛學研究機構之廣泛交流,歷經二十一年,確實已達成目的。另外,也發現經過二十一年的歲月,很多與會的發表者如莊國彬、莊崑木、越建東、黃俊威、黃國清、黃連忠、黃繹勳、廖本聖、賴賢宗、關則富、釋見曄等,今日都成為佛教學領域的研究者、指導者。

  發表會的名稱隨著大專院校的參與也產生改變,如第一屆會議名稱是「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之後曾改為「佛學研究所學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至第十四屆(2003年)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為主辦單位時,即改為「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屆會議於1990(民國79)年9月,由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財團法人慧炬雜誌社主辦,各參與單位為協辦,假高雄元亨寺舉辦第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中邀請聖嚴法師、菩妙法師蒞會致詞勉勵學人。部分屆次於會後在雜誌上有整理成專文或專頁的會議報導。(註2)

  其後,每年由各佛學院所或大學院校輪流主辦,至2010年第二十一屆為止,筆者整理歷年來的主辦單位,計有十二個團體(依團體名稱排序):中國佛教學院(靈山禪林、靈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中華慧炬佛學會(財團法人慧炬雜誌社)、元亨(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元亨寺慈仁文教基金會)、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文理學院籌備處)、佛光大學佛教研修學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光尼眾佛學院、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福嚴佛學院(註3)。主辦地點主要集中落在中、北部,少數在南部。其中,同一個單位主辦三次,共有五個單位:(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中華慧炬佛學會(財團法人慧炬雜誌社)、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二次的,共有一個單位:元亨(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元亨寺慈仁文教基金會)。

  發表會最初只由佛學院所主辦,然而隨著大專院校宗教系所的成立,主辦單位也擴及到教育部所設立的院校,自2001年第十二屆開始有「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03年第十四屆「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文理學院籌備處」、2008年第十九屆「法鼓佛教學院」、2009年第二十屆「佛光大學佛教研修學院」加入主辦的行列。由此可知,發表會的主辦單位雖隸屬於教育部所設立的院校,但仍是以佛教單位所創辦的學校為主。(詳見表一)

表一: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議資訊
屆次主辦單位時間地點
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財團法人慧炬雜誌社1990年9月6日至9日元亨寺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1991年9月6日至7日法光寺
中國佛教學院(靈山禪林)、靈山文教基金會1992年9月2日至4日靈山禪林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1993年9月10日至13日華嚴蓮社二樓最吉祥殿
圓光佛學研究所1994年9月1日至3日圓光佛學研究所
中華佛學研究所1995年8月25日至27日中華佛學研究所
元亨寺慈仁文教基金會、元亨巴利佛教研究所、中華慧炬佛學會1996年7月26日至28日元亨寺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9月5日至7日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1998年7月31日至8月2日華嚴蓮社
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年8月20日至22日圓光佛學研究所
十一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至27日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十二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01年9月7日至8日南華大學藐姑射會議廳、成均館會議廳
十三中華慧炬佛學會2002年9月14日至15日逢甲大學
十四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文理學院籌備處2003年9月6日至7日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白聖樓國際會議廳
十五福嚴佛學院2004年9月11日至12日福嚴佛學院
十六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2005年9月10日至11日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十七華嚴專宗研究所2006年11月24日至25日台北市華嚴蓮社
十八圓光佛學研究所2007年9月15日至16日圓光佛學研究所
十九法鼓佛教學院2008年9月20日法鼓佛教學院
二十佛光大學佛教研修學院2009年9月26日佛光大學雲水軒
二十一香光尼眾佛學院2010年9月25日香光尼眾佛學院


  而協辦單位則由各屆參與單位組成,每年要推薦論文給主辦單位。自第十屆「南華管理學院佛教學研究所」開始參與之後,計有逢甲大學教職員工佛學社、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等隸屬教育部的大學院所參與。由於參與因緣不同,每年的協辦單位也經常變動。

  發表會的舉行是由各參與協辦的單位輪流主辦,舉辦的天數及方式皆由各主辦單位自行決定。此外,由歷屆的議程表可以得知,發表會也有策畫其他相關活動,如書展、佛教資訊展等,提供與會觀摩交流。

  發表會的主持人,早期是由發表的研究生擔任,近幾年來才開始聘任學者專家,使得會議規模逐年增大,會議的主持費、講評費、食宿費及其他庶務費,亦由主辦單位負擔(註4)。一個發表會每年由不同單位主辦,又能維持每年舉辦一次,未曾間斷,甚屬難得。

三、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發表論文分析

  為瞭解發表會所發表的議題與佛學研究發展的相關性,本文收錄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發表會之發表論文,篇目的資料來源以各屆會後論文集的資料為主;若無會後論文集,則依會議當日所發的論文集為主;若議程之論題與全文不同者,則依全文所載論題為主。以下分為發表論文篇數統計、主題分析兩部分進行說明。

(一)發表論文篇數統計

  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1990年至2010年)發表的論文篇目資料,計470篇。各屆發表篇數大部分都在20篇以上。其中,以第七屆發表36篇,為二十一屆之冠;其次,是第六屆的32篇;第三屆及第五屆最少,各只有15篇(見表二)。由發表論文篇數大部分都在20篇以上,可見此發表會確實持續提供研究者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

表二: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發表篇數
屆次發表篇數百分比
204.3%
163.4%
153.2%
173.6%
153.2%
326.8%
367.7%
224.7%
296.2%
306.4%
十一306.4%
十二245.1%
十三214.5%
十四265.5%
十五214.5%
十六204.3%
十七204.3%
十八224.7%
十九173.6%
二十194.0%
二十一183.8%
總計470 


  另外,就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參與論文發表的作者進行統計,共有390位;其中,有1位自第十一屆至第十六屆連續六年都有發表論文,為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劉靜宜,其論題都是研究敦煌本的佛經文獻,如《佛說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等,該同學由碩士班開始一直到博士班每年持續的發表,如此也成就了研究敦煌文獻的學者(註5);發表三屆的有15位;發表兩屆的有49位,其中有一篇是同一個論題發表兩屆。由上述發現,重複參與的發表者只占全部發表者的六分之一,其重複性可謂不高,參與意願相對是蠻高的。

  雖然從前述統計分析中,可見該論文發表平臺有被持續使用,不過從歷屆論文發表篇數的變化來看(見圖一),該平臺疑似有重要性逐漸下降的趨勢。於1995年第六屆發表數量從之前的15篇激增為32篇,隔年又增加為36篇,但至1997年第八屆論文發表的數量就呈現波動式地下降。此現象可能肇因於,隨著佛學學術交流平臺的增加,使本平臺有部分功能被取代。如1997年除了《中華佛學學報》之外,另創刊《中華佛學研究》,提供青年學者學術發表的園地,是否有關,值得探究。

圖一: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發表論文數


  相對的,國內宗教研究所的成立是否增益了學生利用此平臺,亦值得關注。國內九所宗教系所的成立,除了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1988年)、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所(1997年)之外,其他宗教所都在2000年以後成立。(註6)但這些宗教系所的成立是否有增加論文發表會的篇數呢?由以下發表單位的統計可以瞭解。

  曾經參與發表會的發表單位高達四十九個,計有四個單位發表的篇數最多,分別為:中華佛學研究所66篇,發表的屆數從第一屆至第十八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54篇,發表的屆數從第一屆至第十六屆;圓光佛學研究所53篇,發表的屆數從第一、三屆至第二十一屆;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47篇,發表的屆數從第一、三、四、五、七屆至第二十一屆;其他發表單位發表之論文篇數,則可參閱表三。另外,由發表會的資料可以得知,發表的篇數和發表會之主辦單位有關,發表篇數較多的單位,如「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此四個團體,都分別主辦過三屆。而由佛教團體所辦的宗教系所,亦有帶動發表論文篇數增加,如玄奘大學12篇、佛光大學18篇,南華大學36篇。由此可知,發表論文的篇數與各佛學院或佛教團體參與主辦有相關。

表三: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發表單位統計
(依發表單位名稱筆畫排序)
發表單位篇數
中山大學3
中央大學13
中正大學2
中國文化大學7
中國佛教學院1
中國佛學院2
中華佛學研究所66
中興大學2
元亨佛學研究所20
台北科技大學1
台灣大學4
台灣師範大學4
玄奘大學12
玄奘學術研究院4
成功大學3
佛光大學18
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5
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1
佛教學研究所1
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3
東方專校2
東海大學2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54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1
法鼓佛教學院7
南京大學2
南華大學36
政治大學2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1
香光尼眾佛學院8
財團法人慧炬雜誌社3
國立空中大學1
妙雲講堂1
崑山專校1
淡江大學4
清華大學1
淨覺佛學院2
逢甲大學9
華梵大學22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47
圓光佛學研究所53
慈光禪學研究所3
慈明佛學研究所1
彰化師範大學1
福嚴佛學院28
輔仁大學7
銘傳管理學院1
靈山講堂中國佛教學院1
靈泉寺1

*註:有4篇論文之作者掛名兩個單位,因此篇數總計變成474篇,這4篇論文分別為:
1. 第六屆,釋德志,國立空中大學、妙雲講堂,〈增一阿含與大乘思想〉。
2. 第八屆,劉嘉誠,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中論》解脫思想之論證邏輯〉。
3. 第十一屆,梁麗玲,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高雄東方工商專校講師,〈《賢愚經》在敦煌的流傳與發展〉。
4. 第十六屆,吳明興,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天臺智顗學統研究〉。

  然而發表的論文數,自第十二屆開始,呈現下降後維持穩定的發表量,由「圖一」可以瞭解,此曲線繼續下降後又上升,這和主辦單位有關,或是學生人數減少,或研究佛學相關主題的減少,或是還有其他原因造成此平臺逐漸喪失功能,值得進一步觀察。

  另外,由參與發表者之單位,於「圖二」圓餅圖可以得知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佛學院所與大專院校論文發表數之總計,佛學院所發表篇數占64%,大專院校36%。由此可知,發表會仍是以佛學院所為主,來自一般大專院校的亦有二十多所,顯示此平臺也受到大專院校學生的認同。

圖二: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佛學院所與大專院校論文發表數總計圓餅圖


  由「圖三」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佛學院所與大專院校論文發表數歷屆百分比區域圖,可以瞭解論文發表的篇數仍以佛學院所為主,快近一半,不過自第十二屆(2001年)開始,一般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本發表的篇數明顯比佛學院所多,幾乎超過一半以上的篇數,推測其中原因可能和很多宗教所於2000年以後成立或一般大專院校學生研究與佛教主題的增多有關。

圖三: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佛學院所與大專院校論文發表數歷屆百分比區域圖


  另外,發表會由各單位輪流主辦的型式,間接使臺灣不同佛教團體所成立的研究單位能齊聚一堂,避免各自閉門造車,也提供集體性知識創造的條件,藉由意見交流而形成不同的詮釋,應是發表會具有的重要功能。

  因此,下文擬由各論文主題分析,觀察發表會是否促使佛學研究在意見交流中,浮現新的詮釋傳統。

(二)發表論文主題分析

  本文對發表論文進行分類,分類表的擬製,主要以《佛教圖書分類法. 1996年版》為參考藍本,必要時並斟酌文獻實際情況調整增補之,以符合「文獻保證」原則。分類表共分為二十個一級類目。一級類目下如有必要,再細分二級類目,如「02佛教思想」一級類目下細分「佛教思想(史)總論」、「因緣論、空有論」、「唯識思想」、「與各思想比較」、「中國佛教思想」五個二級類目。二級類目下若有必要,再細分三級類目,如「0601阿含部」二級類目下細分「北傳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南傳經典」五個三級類目。(詳見本期〈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分類目錄(1990∼2010)〉一文)

  依所擬分類表將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發表論文進行分類,統計各類篇數如表四,並製成長條圖(見圖四)。

表四: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發表論文分類統計
類別篇數百分比
01佛教文獻學30.6%
02佛教思想5211.1%
03佛教史132.8%
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7115.1%
05佛教地誌30.6%
06經典研究14130.0%
07戒律研究81.7%
08論書研究4710.0%
09僧制及僧制史71.5%
10信仰、修持、儀制367.7%
11佛教事業40.9%
12佛教語文40.9%
13佛教文學71.5%
14佛教藝術91.9%
15佛教應用51.1%
16佛教各宗5211.1%
17西藏研究40.9%
18敦煌學20.4%
19宗教與信仰10.2%
20其他10.2%
總計470 


圖四: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發表論文分類統計長條圖


  就分類結果得知,以「06經典研究」主題為最多,有141篇,占所有發表論文的30%;其次為「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有71篇,占所有發表論文的15.1%;第三是「02佛教思想」與「16佛教各宗」,各有52篇,占所有發表論文的11.1%。前述四類主題所發表的論文,占全部發表論文的67.2%。透過此分類統計可以約略觀察到,利用此佛學論文發表平臺所發表的論文主題,明顯集中於佛教相關思想或理念之詮釋。

  推測其原因:參與發表會最積極之單位,如:中華佛學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或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都是由佛教團體所成立的研究所。在此情形下,發表會之論文主題明顯集中於佛教思想之詮釋,可能是因為佛教團體是佛教知識的承載團體,詮釋佛教思想乃是其傳承、發揚佛教理念之基本方式有關。

  關於論文的各類內容,略述如下:

  「01佛教文獻學」有3篇,研究主題以佛學研究法為主,如探討數位時代的佛學研究、印順治學方法的理解與詮釋和當代的佛學方法論。

  「02佛教思想」主要以總論性質文章為主,計有25篇,內容多屬部派佛教思想與大乘佛教思想的論述;其次是論述中國佛教思想的文章有10篇,論述範疇包括末法思想、報應思想等;此外,還有研究因緣論、空有論10篇,唯識思想6篇,與各思想比較有2篇,如大小乘思想等。

  「03佛教史」有13篇,研究地區包括印度、中國、菲律賓。其中主要以研究中國歷代佛教史為主,計有9篇,其論述範圍包括民初佛教史對時代之回應、帝王與法王、達賴的政教關係等。

  「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主要以中國佛教人物為主,有60篇之多,就歷史年代來看,以研究隋唐人物的傳記及思想為最多,計有27篇,其次是民國的10篇;就研究的人物而言,以智者大師的6篇為最多,其次是憨山德清、宗密的各4篇。其他地區佛教人物及思想的研究有印度8篇,日本2篇,泰國1篇。

  「05佛教地誌」有3篇,2篇探討單一寺院,圓山臨濟寺、開元寺,1篇是研究臺灣的宗教與通志中有關佛教的部分。

  「06經典研究」,就單一經典的研究而論,以《華嚴經》的研究為最多,有36篇,主要是研究該經某一理論為主,如四諦、信位、海印三昧、梵行等有16篇,其他20篇是針對該經單一品的研究,以〈十地品〉最多,計有6篇。經典研究的文獻量其次為南北傳的《阿含經》,有29篇,主要以《雜阿含經》為主,有10篇;第三是《大般若經》,有12篇,其中又以「第二會」的研究為最多,計有3篇;第四是《維摩詰經》有11篇。而《華嚴經》若加上12篇「華嚴宗」及1篇「華嚴思想」的研究,則共有49篇論文;其他經典的研究,如般若部經典有14篇,普遍流行的《金剛經》卻只有2篇文章;法華部經典有7篇;寶積部經典有14篇,主要以研究《大寶積經》為最多,有9篇;經集部有30篇,除《維摩詰經》11篇之外,《思益梵天所問經》卻意外的有4篇研究(包括一篇重複發表兩屆),較《解深密經》的研究篇數多;最後,密教部經典有4篇,其中《楞嚴經》就占了3篇。

  「07戒律研究」有8篇,研究主題包括五戒、菩薩戒、梵網經等,其中四分律及比丘戒的探討則有4篇,大乘戒有2篇。

  「08論書研究」,以研究「釋經論」14篇為最多,其中又以《大智度論》為主,有13篇;研究毗曇部的論典有7篇,中觀部有10篇(以《中論》及其注釋書《淨明句論》為主),瑜伽部有13篇(以研究《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為多),論集部有3篇。

  「09僧制及僧制史」研究的主題包括僧團、飲食、出家等,共計7篇。

  「10信仰、修持、儀制」計36篇,以「修持」15篇為最多,其中與修持止觀法門相關的有8篇。「信仰」有12篇,研究內容包括藥師、彌勒、觀音及明王等。「儀制」有9篇,研究內容包括懺法、懺儀、水陸法會等,其中研究「梁皇懺」的有3篇。

  「11佛教事業」有4篇,以佛教事業管理和佛教教育事業為主;其中,佛教教育事業以人物的教育思想及辦學為研究主題。

  「12佛教語文」有4篇,研究佛典語言、音義、語法等主題。

  「13佛教文學」有7篇,研究主題包括中國及東方的文學。

  「14佛教藝術」有9篇,研究主題包括圖像、書法、繪畫、雕塑、建築等。

  「15佛教應用」有5篇,研究主題包括素食、臨終關懷、醫學等。

  「16佛教各宗」,以「天臺宗」的研究為最多,計有25篇,其中以研究「止觀」主題最多;其次是「華嚴宗」、「禪宗」;其他還有淨土宗、地論宗及日本宗派的研究,但數量不多。

  「17西藏研究」有4篇,研究內容包括西藏歷史、派別等。

  「18敦煌學」有2篇,研究敦煌文獻。

  「19宗教與信仰」僅有1篇,內容是談佛教與基督教。

  「20其他」僅有1篇,是研究非佛學領域的「論語」。

  由以上研究主題分析得知,在佛學研究方面,以佛教文獻學、佛教地誌、佛教事業、佛教語文或佛教應用部分,文獻量明顯較少,值得關注。

  再者,論文的主題方向,本研究將發表者、指導老師及單位研究特色交錯比對,得知發表會的論文主題受指導老師專精領域及各單位開課內容影響最深,此以佛學院所最顯著,如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專精《大智度論》及該院開設《十住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因此歷來數屆,如第九屆至二十一屆幾乎每屆都有《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等相關論文的產生。同樣的,單位研究特色也是影響論文的產生的原因,如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亦是每屆都有「華嚴」研究的論文產生。然而一般的大專院校的學生,則無明顯持續有一主題在發展。

  另外,透過以上論文各類內容之介紹可以看出佛學研究主題的廣泛,其中有部分研究主題累積了一定數量之論文。由於新詮釋傳統能夠浮現,其前提條件是特定主題之研究有持續累積,否則廣泛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分散難以形成累積。

  因此,本文將焦點放在較受到持續關注的研究主題,以最明顯有累積現象的華嚴相關研究為例,作進一步考察。發現研究華嚴相關論文雖然累積了49篇之多,但是彼此間沒有形成明顯而持續的對話關係。舉例來說,在「0605華嚴部」這個分類下,還有關於〈離世間品〉、〈十地品〉、〈入法界品〉等次級討論主題,不過如果考察圍繞著這些次級討論主題的研究論文就會發現,諸論文間各自處理各自更細的主題,並沒有形成對話關係。在此情形下,論文累積只停留在量上的累積,而沒有進入論點累積的層次,在此情形下,難以看到新的詮釋傳統(特定論點的鞏固成形)的浮現。

  華嚴相關研究除了累積只停留在量的層次上之外,臺灣不同佛教研究單位間的對話激盪關係也不明顯。華嚴相關研究論文大多是由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發表,以「0605華嚴部」共36篇文章來說,其中有34篇是由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發表,只有2篇是由別的單位發表。這也就是說,縱使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形成了詮釋華嚴經的特定觀點,但這個觀點並非在諸研究單位相互爭論激盪的考驗中浮現,而是仍停留在「不同觀點,各自表述」的層次。

四、結語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目的在提升佛學研究水平,為國內佛學研究團體建立合作的模式,除了致力於紮根佛教研究工作,藉此提高國內佛學院所學生的論文撰寫、會議主持、學術討論的能力,以增長研究實力之外,也是整合國內各佛學院所及佛學界青年學子們之研究成果與學術資源,促進彼此學術資訊交流的平臺,達到學術、教育加以整合的目的。概括而言,可說其目的就是希望提供臺灣佛學界集體性知識創造的條件。

  發表會之辦理確實達成了部分目標,由此可見發表會持續辦理了二十一屆,諸佛學院所的持續參與,累積了470篇論文,且論文的研究主題也十分廣泛。不過透過本研究的觀察,本發表會之發表論文數似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是否與其他佛學研究發表平臺的出現,如「南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台中市正覺堂佛學論文獎學金」、「印順導師論文獎學金」等各種藉由頒發獎學金徵選論文的方式出現有關,是值得再觀察。

  雖然如此,本文仍肯定發表會之目的,即提供臺灣佛學界集體性知識創造的條件,避免閉門造車,而能在意見交流中,透過引入西方學術工具以形成經得起考驗的當代佛學詮釋。

  從貫徹集體性知識創造這個目的的角度,觀察發表會中發表的論文,亦可以見到值得更努力之處。發表會的論文,數量龐大、主題寬泛,但出現研究主題分散的情形,只有少數重要主題持續有研究者投入,但是研究者往往只是各自針對更小的主題進行研究,而沒有彼此對話,建立爭論焦點。除此之外,諸佛教研究單位縱或有持續投入特定主題、建立特定的詮釋觀點,但也看不到不同研究單位對同一問題的對話,由此發表會容易流於表面上的交流而無實質交集。鑑於此,本文最後提出對於未來發表會舉辦的一點小小建議,亦即可規畫會議主題,邀請佛學院所學生針對議題提出看法,如此,應可讓發表會實際達到各單位間的切磋、交流與對話,也可以讓每一個佛學主題的研究更具廣度與深度。

  本文感謝林瑋婷小姐協助資料分析。

【附註】
註1:佛光大學佛教研修學院於2009年9月26日主辦「第二十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地點在佛光大學雲水軒。
註2:第一屆的報導有3篇:〈聯合論文發表會開鑼!〉,《法光》,12期(民79年9月10日),第1版;妙林月刊編輯室,〈第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妙林》,2卷10期=總22期(民79年10月1日),頁17-18;〈第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慧炬》,317期(民79年11月15日),封底裡頁。第四屆的報導:〈全國佛研所佛學論文發表會上月中假華嚴專宗學院舉行〉,《萬行》,106期(民82年10月10日),頁1。
註3:本文所整理之歷屆主辦單位資料來源是出自各主辦單位編印的會議論文集或會議手冊,實際上有些屆次屬同一團體主辦,但列出多個機構名稱合辦,因此本文計算單位時,視為同一單位計算,但亦分別列出,如元亨(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元亨寺慈仁文教基金會等。
註4:出自「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手冊」頁3。
註5:劉靜宜,目前服務於「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從事敦煌學研究,詳見網址:http://www.tcsl.ncnu.edu.tw/web/Liu%20Jing-Yi%20%20profile.htm
註6:國內於2000年成立的宗教系所有中原大學宗教所、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所;2001年成立的有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所、東海大學宗教所;2007年的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