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三期 100年12月

【編輯手札】

走過編訂佛教圖書分類法的歲月

釋自衍


  1987年1月,我來到圖書館領執事。第一天進入圖書館,映入眼簾的是堆積如山等待分編的佛書,心中有種驚慌與不知何時才能完成的焦慮。每天捧著李世傑先生編的《佛教圖書分類法》,翻了又翻,不過是一連串數字與中文字的組合,卻無法理解其中的關聯及涵義,而深感「無知」的苦。在當時資訊相當有限的時空裡,只能憑著自己摸索,仰賴佛教詞典一一查詢類目的「名詞解釋」,小心翼翼的安立一個自認為最合適的分類號,誰知幾天之後,再閱讀到相關書籍時,才發現所給的類號並不妥當,只好又重新給一個類號。如此獨自留在館內,過著「書編錯了,撕下書標,再重來」的日子,不斷地在錯誤中學習成長,但也因而對「佛教圖書分類」培養了一種特別的情感。

  1992年參與「佛教圖書館自動化研習會」的機緣,得知佛書分類的問題存在於每間佛教圖書館。因此,在佛教資源共享的共識下,擬訂一套共同的佛教圖書分類法,乃時勢所趨。於是,本館責無旁貸於會中接受各佛教圖書館的推舉,擔起分類法編訂的召集工作。由於之前那段自我學習的歷程,促使自己發願投入推動「佛教圖書分類法」的擬訂,希望可以藉此節省後人摸索的時間。自1993年起,一群對佛教分類法擬訂有熱誠的人士,紛紛投入編訂工作,歷經近四年的時間,完成了《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

  在《1996年版》出版後,本館擔任分類法諮詢的窗口;十五年後,本館仍承接了眾人的期待,持續編訂的工作,於2011年編輯出版《佛教圖書分類法(2011年版)》三書。然而時空因緣更迭,這次編訂分類法時,有人對我說:「分類法在這個時代存在的價值,幾乎只剩排架的功能,您們出版的目的為何?」也因此激發我們思考「佛教圖書分類法」應不僅是排架的功能而已,更希望它能呈現佛教的知識體系。因此英文版的編輯,結合了各方學者專家,將類目加上英、梵、巴、藏文、漢語拼音等,完成時,此書儼然成為一本多語的佛學詞彙書。而《使用手冊》是將各單位的提問及本館累積多年的「分類寶典」彙整起來,將類目逐一解釋、闡述分類要點、分類釋疑,成書後又如一本佛學概論書。以上這些在在都顯現出編訂分類法的價值與意義。

  回首來時路,歷時二十餘年,很慶幸自己能持續參與「佛教圖書分類法」的耕耘。在過程中,一直秉持著參與分享的心境,如今分類法三書出版了,自己更從中體會到記錄與傳承歷史的重要性。

  本期專題「資訊時代佛學知識管理」,是將2011年10月28日舉行「資訊時代國際佛學知識的管理基礎──2011年佛教圖書分類法新書發表暨知識組織研討會」會議內容結集成冊,希望提供大眾更認識「佛教圖書分類法」,它可說是資訊時代的佛教目錄學,藉由這些控制詞彙,讓讀者的資訊檢索更精確、更有效率,發揮檢索的廣度及深度,使它成為一個可用、能用又好用的佛學知識組織工具及佛學知識庫。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