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五期 101年12月

【編輯手札】

佛教期刊的未來

釋自衍


  猶記二十六年前剛到圖書館領執的第一件事,就是管理期刊。在那年代(1987)佛教期刊幾乎都是贈閱的,需要花錢訂閱的期刊不到五種。最常見的雜誌型期刊有《獅子吼》、《菩提樹》、《普門》、《文殊》等;報紙型期刊有《慈航》、《菩提長青》、《慈濟道侶》等,其中又以報紙型的期刊居多。那時沒有網路,要瞭解佛教大事、弘法資訊或活動訊息,全要仰賴這些佛教雜誌。對於身居山中的我們,「佛教期刊」成為修道上,學習、研究與瞭解佛教資訊的重要來源。

  因此,每次佇足於過期佛教期刊區時,總企盼這些寶貴的資料可以再次被利用,發掘它的可貴。尤其有幾份佛教期刊,自1949年至今仍持續發行,儼然一部臺灣佛教發展史,不但可以瞭解臺灣佛教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更是認識戰後臺灣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資訊媒體多元發展,佛教期刊在當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漸被學術性學報及廣大有效的傳媒所取代,無論是刊期的改變、內容主題、編輯方式、閱讀、檢索方式,都迥異於過去。受到數位資訊媒體即時性、加值性的衝擊,紙本期刊所承擔傳遞大眾化訊息的角色,愈趨向於小眾化,佛教期刊的未來發展,頗值得令人思索。

  鑑於此,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於2012年10月13日,假臺北印儀學苑舉辦「佛教期刊發展研討會」,本活動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承辦。會議有來自全省各地的佛教雜誌社代表、佛教圖書館工作者、學者專家近百人參與。本次研討會現場並以「佛教期刊創刊號」為主題,展示1949年至2012年於臺灣地區發行的佛教期刊近五十種,以及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製作的《臺灣地區佛教期刊指南2012年版》電子書,提供與會者瀏覽。會議最後安排綜合座談,邀請負責學報出版、研究臺灣佛教史及佛教出版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資訊化時代佛教期刊所面臨的瓶頸及未來展望提供建言,以喚起大眾對佛教期刊未來發展的重視。

  本次研討會發表之專文分期刊載,本期專題「佛教期刊發展(一)」收錄闞正宗老師介紹日本殖民時期臺籍僧侶創辦的《亞光新報》及《赤道報》,楊書濠老師談戰後在臺灣復刊發行的《海潮音》,大陸法師來臺創辦的第一份佛教雜誌《人生》,佛光山發行的《覺世旬刊》、《普門雜誌》及《普門學報》,以慈濟志業為主的《慈濟月刊》及傳布佛教弘法資訊的《慈雲》。藉由這些專文,讓我們一起認識佛教期刊的發展歷史,並關心佛教文化的發展。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