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六期 102年6月

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

──以「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為例

陳美君 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幹事
丁培峰 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幹事


【摘要】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旨在提供佛學期刊論文、灰色文獻等書目全文學術資料索引,以推廣並促成佛學研究教學之工作。本館於1995年由前臺大哲學系釋恆清教授肇創,十八年來,定期追蹤全球19個大型資料庫及2,771種佛教相關期刊,已收錄45國語言、15種資料類型、多門相關學科領域之書目近23萬筆,全文逾2萬篇;更提供832種佛學線上工具等學術資源;並開發檢索引擎及各項相關服務功能。網站提供中、英文版,支援多國字型,使用者遍及全球199國,每月平均點選參觀率約12萬人次,已發展成佛學主題資訊與交流中心,為學界與教界所倚重。本文將試探對佛學數位圖書館當代發展因素,概介規模與使用者分析,並特別針對資料庫中收藏的臺灣地區佛教期刊資源與功能使用及未來發展作介紹,最後以核心價值的探討作為本文結語。

關鍵詞:佛學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 of Buddhist Studies);佛學研究(Buddhist Research);
    佛教期刊(Buddhist Journal);臺灣(Taiwan)


一、前言

  想要瞭解臺灣近代佛教文化發展,首當重視作為佛法推廣和知識傳播載體的佛教期刊,它們保存著從日治時期、戰後以來臺灣佛教弘化方向與格局的轉變,記載了先輩大德如何引領臺灣佛教改革的思潮,致力走出佛教現代化的新道路等歷史發展脈絡,這些數十年乃至百年的期刊,匯集成了臺灣珍貴的文史資產。每一種佛教期刊,除了內容中承載的時代特徵及學術主張外,在不同時期及背景下的創刊與停刊事件本身,也承載了大量的文化和歷史資訊,這些從創刊到停刊的過程,都是傳奇本身。如何將這些珍貴的資訊資產能為今人所用,乃至再保存綿延至再百年後,為後人所知,而不是成為逐步消失的文化遺產,是身處資訊時代你我的使命。

  「數位典藏」為資訊時代佛教期刊的發展趨勢之一,本文將以致力於匯集全球佛學書目、全文之佛學主題資料庫──「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為例。首先,自其歷史沿革,探究其當代發展的重要成因,介紹整體館藏規模及使用者分析;隨後具體介紹館藏當中「臺灣佛教期刊」的數位典藏現況、數位加值服務內容與未來展望;最後,以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經驗,提出數位化時代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之核心價值為本文結語。

二、「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當代發展因素試探

(一)時代背景改變──資訊時代來臨

  古代的藏經閣,僅限佛教僧侶及王公貴族使用,今日佛教圖書館則無此限制,除了服務佛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更向普羅大眾開放;除保存經典與文化、推動佛學教育外,也肩負提供及傳播佛學知識,促進佛學研究發展及民眾的教化等多重功能;館藏的內容,從實體經論教典的收藏,增加收錄佛學研究文獻、佛教期刊雜誌,近年更增加相關電子資源的提供;自使用族群擴大至民間以來,帶動了藏品內容、型態,及功能、服務的變革,現今佛教圖書館開始重視使用者的需求。

  隨著科技媒介的日新月異,資訊時代來臨,資料可經由數位化或是影像化等不同的方式加以儲存與使用,數位材料更易於資訊系統解析、編輯和檢索;網際網路更打破了時空藩籬的限制,加上多元發展的資訊媒體,使用者與知識、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縮短,取得資訊與分享的管道和型態增加,新的媒介途徑也能更快速地進行資訊的交換和整合。

  新時代裡,使用者的需求與資料使用的習慣已然改變,過去傳統的閱讀與研究的進行模式變異,生出無限創新的可能。數位典藏不但能更加妥善保存原件,甚至使之獲得更好的重現,乃至永續庋藏,且更利於公眾使用。如何將佛學文獻進行數位典藏,更快更好的管理愈來愈多的數位資源,並提供數位資訊服務,是當代佛教圖書館重要的議題。

(二)肇創者──恆清法師

  首先提出「佛學網路資料庫」(即「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之前身,以下簡稱「佛圖」)這個構想,多方奔走到成立,乃至持續不斷地為資料庫的永續經營,尋求資金奧援與技術協助的,是臺大哲學系榮退教授──恆清法師。恆清法師於1992年、1993年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進行佛學研究時,曾代表臺灣參與「國際電子佛典聯合會」(Electronic Buddhist Texts Initiative),初次接觸科技與佛法結合──佛典數位化的新興浪潮,體認到現代化的資訊通訊科技,將對佛學研究和推廣傳播產生極大助益。在電腦網路等資訊通訊科技發明以前,早期的研究環境十分不便,法師回憶當時為收集研究所需的學報文章,經常得要辛勤地跑圖書館,翻閱紙本製作的書籍編目卡片,並多方查找書籍文獻的館藏所在地。由於深知查找資料的艱辛與不易,因此萌生建立佛學網路資料庫的構想,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透過網路,輕鬆查詢、獲取研究所需的佛教相關書目及文獻資源。

  1994年恆清法師回到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同時擔任「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由於對佛學研究資料的匯集念茲在茲,特於1995年成立佛圖,四處蒐羅全球佛學相關期刊論文的書目;全文方面,從聯繫作者取得授權,到論文的影印、掃描、打字及校對,亦費了很大的工夫。法師帶領少許的工作人員篳路藍縷的辛勤工作,透過其勞動成果的累積,以及不斷地嘗試與修正,終於開啟知識的山林,使得國內外幾種重要期刊學報的論文,得以全文補齊、上傳網路。這些大量的收集與累積,為佛圖的藏量,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三)助緣

1. 環境──卓越的學術背景與雄厚的人才資源

  佛教傳播至今兩千五百年來,與世界各國傳統學術、文化及固有宗教思想發生衝擊與融合,產生的影響涵蓋甚廣;人文學科中,如文學、歷史、哲學等與佛學相關的研究,俯拾即是;近代天文、物理、醫學等科學領域研究發展一日千里,此中與佛學相關之研究成果,更是與日俱增!

  臺灣大學是一個以學術研究為主,並不偏頗任一宗派的中立機構,雖無佛學研究之專門系所,但具有相當成熟的學術環境,因此能為佛學研究者提供最客觀與宏觀的學術資訊。1995年春,恆清法師與臺大多位教授組成「臺大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TU),其設立宗旨即:「以研究佛學為宗旨,凝聚校內、外從事佛學研究的專家和學者,藉由現代學術研究的方法,對佛學之特質、流變、潛在價值、現代意義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這一群學者積極地推動並整合國內佛學相關的合作研究,也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並集結論文,出版學術期刊,此刊即為榮獲國科會評選為一級期刊的《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4期起更名為《臺大佛學研究》),並將此學術研究之碩果,全部授權予佛圖收錄。

2. 財力、物力──臺大挹注資金、設備

  臺灣大學雖非佛教教育單位,仍本著文化保存與學術成果全球共用的精神,挹注經費予佛圖營運,提供所有辦公所需,及系統設備的維護與網路安全的管理,迄今已十八個年頭。在臺大長年的支持下,佛圖才得以成長、茁壯、穩定發展至今,進而獲得大量的使用者,並積累了豐富的使用者數據。透過數據統計分析佛圖的優劣勢所在,對需要提升的功能服務作出改善後,再透過數據觀察使用者後續反應加以調整;這些反饋,匯聚成了佛圖反省、修正與前進的積極力量。目前佛圖由臺大文學院維持運作執行,臺大圖書館提供網站首頁連結網址、辦公空間及設備維護。

3. 人力──各界學者專家與佛教職志工的投入

  若能跨國、跨領域、系統性地徵集佛學研究文獻,並轉化為數位材料進行典藏,將對佛學研究有極大助益。而這項跨領域的大工程,需要結合佛學研究及資訊科技等專家學者通力合作,並善用網路及資訊科技的力量,才能打造具權威性的佛學資料庫,讓原先封閉而片面的資源,得以整合、開放與分享,有效輔助當代佛學的教學研究,及佛法的推廣弘揚。

  國內外佛教界數位資源的專家、從事佛學研究的學者如:惠敏法師、杜正民先生等人早在十餘年前即意識到資訊科技對於傳統佛教研究的便利性;而臺大幾位資工相關背景的學者,如:陳文進教授、歐陽彥正教授、許清琦教授、項潔教授,亦前瞻地覺察到數位典藏將多元普及之趨勢。恆清法師凝聚上述兩種背景的專家學者共同打造佛圖。他們在全球佛學資源數位化將興之初,便全身心投入佛圖數位化工作的開創、促進與維護;深入探索佛圖與一般圖書館作業上的區別,建立起資料庫專屬的工作流程。並帶領一群專業資訊科技人員和一群極具熱誠的職志工,投入資料收集與建置的過程,從確定編目規則、到建立書目內容,完成數量浩繁的文獻資料數位化,於佛圖的創建初期,發揮巨大的影響與積極作用。

(四)領航者──主持人項潔教授

  佛圖多年來得以發展,除多方大德的無私奉獻,更因有位關鍵人物──項潔教授的鼎力支持。他是臺大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同時也是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與出版中心主任,投入臺大數位典藏工作及相關研究應用已十餘年,2002年擔任臺大圖書館館長,2003年起兼任佛圖主持人,另啟佛圖新頁。他認為,佛圖的功能在於匯聚全球佛學研究的菁華,將佛學多元化研究的成果,透過網路廣泛傳遞予全世界的使用者,進而達到傳播佛學知識的重要使命。初期指示有系統且持續地收集、保存佛學主題相關書目、全文、電子書、經典,以期提供使用者、研究者最完善的參考資訊。在佛圖穩定增收各類佛學資源為館藏的同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進行佛典數位化技術已有了顯目的成績;他進一步指出,電子佛典的誕生,意謂佛學研究者要取得一手資料的困難已排除,故力陳佛圖的收錄方向,需聚焦至二手文獻的完整收集為最要!另一方面,項教授擅長數據分析與資訊科技,深知透過資訊技術將原生資料重建、組織,將創造巨大的價值;故不僅重視二手文獻的收集,更著眼在佛圖這樣的資料庫,能否與相關學科領域對話、發生作用。因此,不斷地與國內佛教界,以及在資工、圖資、佛學等各種相關領域深耕之學者專家們,進行談話與探討,在長期觀察和深入瞭解學者們如何運用佛圖進行研究後,更確信必須將佛圖的發展航向引領至數位資源品質的提升。因為龐大且易於使用的數位資源,將能輔助研究者跨時段、跨地域的觀察事象的本質與脈絡,進而開創嶄新的佛學研究視野或研究方法。項教授慧眼獨具,十年掌舵引領佛圖成為全球特有佛學研究專業資源,更讓佛圖成為佛學相關學科領域彼此溝通及整合研究與文化成果的重要工具,得以為佛學文化與思想的保存、研究與發展,貢獻一份實在的力量,不致迷失航向。

三、館藏規模暨使用者分析

(一)館藏規模

  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自1995年成立迄今,十八年間,追蹤具公信力權威性之資料來源,共計19個大型資料庫及全球2,771種佛教相關期刊,提供中、英、日、德、法等多國語言文獻資料,為跨45國語言之佛學主題資料庫;所收錄佛學研究文獻種類並具多樣性,囊括15種資料類型,蒐羅跨多門佛學相關學科領域書目229,180筆、全文23,417篇,佛學研究書目文獻藏量居全球之冠。同時開發「佛學著者權威檢索」、「全欄位檢索」、「進階檢索」、「延伸檢索」等服務,擴大書目資料的可利用性與其價值。佛圖並整理「關鍵字庫」和「主題書目」兩大專區供使用者取用。「關鍵字庫」比對整理漢、英、日、德、法5種語文對照之3,297個佛學關鍵詞彙;「主題書目」則收錄文學、歷史、哲學、外語等佛學相關領域學者專家推薦之6大類21個佛學專門主題書目近萬筆。以幫助不同國籍的學者,以及初入門的一般使用者,都能夠利用控制詞彙進行辨識,更快速地搜尋到所需的主題與相關文獻資料。站內並將7套數位化藏經整理分類進行典藏、72種線上佛學研究工具、144所國際佛學學術單位、606個相關網站學術資源,以全方位收集佛教相關資料文獻並保存為數位材料,使之能被充分再運用為發展職志。(以上數據統計至2013年5月底)

(二)使用者流量統計分析

1. 穩定的使用者,回流率高,被連結數高

  佛圖自2006年開始統計網站使用者數據,截至2013年5月底止,參觀總人次已達1,036萬餘人次,瀏覽總頁數共計7,690萬餘頁,站內各種功能被點擊的次數更已高達1億8千多萬次!而參訪者每次進站停留時間方面,逾4,000人停留一小時以上。2012年每月平均參訪人次約12萬,高於歷史平均,可知使用者持續增加之趨勢,佛圖已成為佛教研究者的長期使用工具之一。(見表一)

表一:使用者報告
 參觀人次瀏覽網頁數點擊次數網站流量
歷史累計10,361,681人次76,909,519頁182,503,721次22,941.00GB
每月平均116,423人次864,152頁2,050,604次148.00GB
2012單一年度總計1,445,305人次13,156,048頁23,175,412次4,137.18GB
每月平均120,442人次1,096,337頁1,931,284次344.77GB

  使用者進入佛圖網站的方式,主要有:「我的最愛」、「外部連結」、「搜尋引擎」3種。由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所統計3種方式之歷史流量資訊(如表二)顯示:平均每月有66.25%的使用者藉由「我的最愛」網頁頁籤回訪,此方式之流量比例最高,占2/3,評估該族群對佛圖提供資料之參考價值具相當程度的認同,故樂意再次造訪。同時,由於佛圖館藏資料被全球各大網站連結量亦高,每月也有21.96%的使用者,透過其他網站提供的外部連結或推薦而進入佛圖,比例上超過1/5。

表二:使用者進入佛圖方式流量(每月平均)
 我的最愛外部連結搜尋引擎未知
回訪量461,907153,08872,9159,325
比例66.25%21.96%10.46%1.34%



  分析近五年使用者回訪情況,根據使用者數據得知自2008年開始,將「我的最愛」加入連結者有逐年攀升的趨勢,2012年以此方式回訪有9,131,486人次,較2011年增加326,274人次,再創流量新高。觀察2012年進入佛圖網站所有方式累積總量達11,408,667人次,相較於2008年已成長2倍以上,使用者回訪數量成長得相當快速。(見表三)

表三:使用者近五年(2008-2012)進入佛圖方式統計表
路徑年度我的最愛外部連結搜尋引擎未知總量
網頁數百分比網頁數百分比網頁數百分比網頁數百分比
20081,988,11441.51%1,812,03537.83%902,44818.84%87,3591.82%4,789,957
20092,209,00838.45%2,744,30647.77%787,64513.71%3,8160.07%5,744,776
20107,714,59079.26%1,220,79012.54%671,6796.90%126,4691.30%9,733,528
20118,805,21279.41%1,446,46513.05%651,6125.88%184,0061.66%11,087,296
20129,131,48680.04%1,515,62613.28%754,7486.62%6,8070.06%11,408,667

  而「外部連結」的點擊人次自2009年的2,744,306於隔年下降至1,220,790;「我的最愛」的人次,則自2,209,008於隔年拔尖拉高至7,714,590,推估是使用者在透過其他外部連結進入佛圖網站後,因發現佛圖好用而加入「我的最愛」,於下次使用時,改自「我的最愛」連回佛圖使用館藏。由此數據可知,佛圖提供的資源對使用者而言,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見圖1)


圖1:2008年至2012年使用者自「我的最愛」回訪佛圖成長曲線圖

2. 國際能見度高:使用者遍及全球199國

  佛圖為跨多國語言之佛學主題資料庫,收集資料語言種類高達45種,所有數位資料以Unicode格式儲存於關聯式資料庫中,內部字元處理亦採Unicode,以支援多國語言的字型的檢索與資料輸入,網站提供使用者中、英兩種語言瀏覽介面。至2013年止,使用者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共199個國家或地區。(見表四)

表四:歷年參訪本站的國家或地區數量統計(統計期間:2006年至2013年5月底止)
地區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總計
國家數量5349393820199


  2012年自歐洲地區來訪國家數量最多,瀏覽網頁數也以歐洲為最多;然而,觀察點擊數可以發現,在同一網頁中進行點擊查詢的數量統計,卻是以亞洲國家(包括臺灣、中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印度等)的用量最高,高達64.69%,顯示亞洲地區的佛學研究者或佛教徒,使用佛圖查找資料的頻率最高;歐洲次之(包括德國、英國、荷蘭、法國等),占全體的28.48%;美洲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則占4.35%。(見圖2)


圖2:2012年各洲使用者瀏覽佛圖的點擊數比例圖

  依2012年瀏覽網頁數量可知,單日使用量高達11G以上!觀察可識別網域的前十名國家中,以亞洲國家名列前茅,瀏覽本網站最多的國家為德國,臺灣次之,排名第三為中國,日本與美國緊追在後。(見表五)

表五:2012年度使用者網域別統計
 使用者的網域
或國家(地區)
瀏覽網頁數點擊數網站下載流量
1Unknown8,011,889頁10,615,185次327GB
2.net1,989,503頁6,435,982次3,207GB
3.com1,168,170頁1,778,098次138GB
4德國923,869頁994,775次305.89GB
5臺灣594,408頁2,064,197次106GB
6中國大陸47,809頁145,404次14.56GB
7日本39,536頁160,104次2.98GB
8美國32,666頁86,019次1.25GB
9ADSL29,138頁40,383次10.64GB
10澳洲28,668頁75,518次1.53GB
11新加坡23,444頁94,238次2.82GB
12印度20,172頁66,783次810MB
13香港18,914頁81,237次1.84GB
14泰國16,163頁55,463次923MB
15其他國家211,699頁482,026次15.98GB
數量總計13,156,048頁23,175,412次4,137.18GB


四、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內容及使用

  佛圖的館藏範疇種類繁多,以下介紹其中「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的具體內容、數位加值服務內容,指引使用者正確而快速地利用「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網站功能,查詢到所需要的臺灣佛教期刊相關資料。

(一)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現況

1. 概況簡介

  至2013年5月底止,佛圖定期追蹤的臺灣佛教期刊共計372種,建立書目共27,795筆,全文10,320篇。由於地處臺灣,加上母語優勢,此份臺灣佛教相關期刊之清單,彙整得相當完整。清單中「純佛教類」期刊有249種;由於出版內容與佛教聯屬性高,此類刊物中每一篇書目均採全部入藏。全文收集方面,由於較他國易取得臺灣期刊及學者之授權,已完成收錄並上傳的全文已達10,320篇,將近佛圖期刊全文總量的一半,占44.07%;而「非佛教類」期刊的文章內容,則會依據其主題相關性進行審查,再依學術價值與影響力排序收錄,無逐一收錄至佛圖館藏中。

2. 臺灣各時期的出版情形及特點期刊(以下數量均統計至2013年5月底止)

  目前臺灣出版的佛教期刊,歷史淵源最早的,可追溯回日本統治時期。佛圖所藏臺灣地區佛教類期刊,主要可以二次戰後1945年作分割,分為「日治時期(1895-1944)」和「戰後時期(1945-2013)」兩個時段,以下簡介各時期之時代背景及館藏特色期刊,考慮到篇幅限制,筆者僅公開佛圖館藏中「書目藏量相對完整的臺灣佛教期刊」之創刊年代、佛圖收錄狀況、數量、有無全文、刊名變更、是否停刊等資訊。

(1) 日治時期(1895-1944)

  日治時期臺灣的佛教情形,以漢傳(閩南)佛教與日本佛教為主體;早期臺灣移民多來自於大陸沿海,尤其是閩、粵兩省一帶,這些遷入臺灣的移民深受原鄉信仰影響,閩南佛教隨之傳入;甲午一戰割臺後,統治者改易,已發展千餘年之日本佛教輸入,日本佛教與中國傳統佛教迥異,深具自身特色,這些異質性因素的輸入,豐富了此時期臺灣佛教的多元性。

  此時期較具代表性的臺灣佛教期刊,如:反映了日治時代末期以來臺灣佛教的改革與發展情形,由中國近代佛學集大成者──太虛法師於1920年創辦的《海潮音》,以及當時管理臺灣佛教最高當局「南瀛佛教會」自1923年發行的機關刊物《南瀛佛教會會報》。

表六:佛圖日治時期(1895-1944)臺灣佛教期刊收錄概況
年代刊名收錄狀況數量有全文附註
1920海潮音32:12(1951),35:4(1954),36:8-9(1955),37:11(1956),40:8(1959),48:4(1967),49:2-3,6(1968),51:9(1970),52:8(1971),54:7-8(1973),55:5(1974),57:3,10(1976),58:1,4,6,11(1977),59:2,6,7,12(1978),60:1(1979)-72:4,6-7(1991),72:9(1991)-73:12(1992),74:4-5,7-8,10(1993),74:12(1993)-78:2(1997),78:4-12(1997),79:3-8,10,12(1998),80:3,7,10(1999),81:2-5(2000)694V1. 原為月刊,v.32 (1951.03)改為季刊
2. v.34:3(1953.03)起,改回月刊
1923南瀛佛教會會報1:1(1923)-4:6(1926)6,861V1. 原刊名為《南瀛佛教會會報》
2. 1927年改刊名為《南瀛佛教》
3. 1941年改刊名為《臺灣佛教》
4. 已停刊
南瀛佛教5:1(1927)-19:1(1941)
臺灣佛教19:2(1941)-21:12(1943)
註:收錄狀況卷期的表示方式,如:第一卷第一期(1990年),表示為1:1(1990),表七、表八亦同。

(2) 戰後時期(1945-2013)

  二次戰後時代又可以分為光復至戒嚴時期(1945-1986),以及解嚴以來(1987-2013)兩個部分來討論。

(I) 光復至戒嚴時期(1945-1986)

  戰後臺灣佛教的發展型態,與前期隨閩粵移民傳入的閩南佛教型態,無論在宗派或教義上有極大之差別。光復後隨著日本人的撤離,與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臺,這些原來大陸漢傳(蘇北)佛教不同淵源的宗派、僧侶,也一齊遷入臺灣,在政府支持下,除了獎勵學佛、輔導大專青年創立佛學社團,也透過思想、文化及戒律推動,對臺灣佛教進行重整,加以隨行而來的各省移民響應,一時之間百花齊放,日本式佛教的影響痕跡,也逐漸於臺灣的土地上消失蹤影。臺灣佛教進入下一個時期,以大陸佛教為影響力最大的主體。

  印順法師提倡「人間佛教」,強調「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先後出版《妙雲集》等四十餘部佛教典籍,廣受臺灣學界知識青年喜愛。而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四大佛教勢力在此時期發展、興起,成立佛學院,辦學育才,並大量發行佛教刊物。

  此時期的代表刊物有《人生》、《菩提樹》、《中國佛教》、《慧炬》、《獅子吼》、《新覺生》、《明倫》、《慈雲》、《因明》、《諦觀》、《香光莊嚴》等期刊,為化導人心,提高社會道德,注入穩定的力量。(見表七)

表七:佛圖光復至戒嚴時期(1945-1986)臺灣佛教期刊收錄概況
年代刊名收錄狀況數量有全文附註
1949人生n.104(1992)-n.128(1994),n.130-n.132(1994),n.170(1997),n.172(1997)-n.186(1999),n.197(2000),n.217(2001),n.225(2002),n.235(2003),n.242(2003)-n.246(2004),n.251(2004),n.349(2012)492V復刊第1期(1982.08)
1950覺生7:1-3(1956)1V1. 1963年改刊名為《新覺生》
2. 已停刊
1952菩提樹n.1(1952)-n.26(1954),n.28-n.32(1955),n.34-n.35(1955),n.37(1955)-n.60(1957),n.62-n.66(1958),n.70(1958)-n.99(1961),n.101(1961),n.103(1961)-n.526(1996)2,890V已停刊
1954中國佛教3:4(1958),4:2(1959),9:2(1964),14:5(1970),15:7,9(1971),16:12(1972),18:11(1974),19:1(1974)-4,6,7(1975),20:2(1975),8(1976),21:3,7,10(1977),22:2(1977),7(1978),23:1(1978)-26:2(1981),26:4(1982)-34:12(1990),35:3,5(1991)-36:3,6,8-10(1992),36:12(1992)-37:2,5-8(1993),37:12(1993)-38:8,12(1994),39:1(1995)-42:8(1998),43:5,10,11(1999),46:12(2002),47:1,6(2003),48:5-6,9-12(2004),56:9(2012)831V曾經休刊,1956年6月復刊,復刊第一卷第一期
1961慧炬n.18(1963)-n.283(1988),n.286(1988)-358(1994),n.360-n.361(1994),n.367(1995)-n.390(1996),n.393-n.396(1997),n.399(1997)-n.420(1999),n.433(2000)-n.440(2001),n.442-n.448(2001),n.451-n.453(2002),n.455(2002),n.459(2002),n.465(2003)-n.580(2013)2,096V 
1962獅子吼3:4(1964)-33:5(1994)846X1. 1940年至1942年原創於大陸廣西;1962年道安法師以學術季刊為號召,在臺復刊
2. 1977年曾停刊3個月
3. 1994年停刊
1963新覺生10:1-3(1972),14:5(1976)-22:9(1984)104X1. 原刊名為《覺生》
2. 1963年改刊名為《新覺生》
1968華岡佛學學報n.1(1968)-n.8(1985)96V1. 1987年改刊名為《中華佛學學報》
2. 已停刊
1971明倫n.0(1970)-n.2(1971),n.4-n.6(1971),n.16(1972),n.18(1973),n.21(1973),n.115/116(1981),n.148(1984),n.170(1986)-n.172(1987),n.174-n.177(1987),n.196(1989),n.203(1990),n.208(1990),n.222(1992),n.226(1992),n.240(1993),n.242(1994),n.250(1994),n.252-n.253(1995),n.259(1995),n.266(1996),n.270(1996)-n.272(1997),n.276(1997),n.279(1997),n.289(1998),n.302(2000),n.303(2000),n.313(2001),n.316(2001),n.318(2001),n.323(2002),n.339(2003),n.340(2003)-n.341(2004),n.353-n.355(2005),n.361(2006),n.426-n.427(2012)95V本刊於1970年10月另發行零刊號
1972佛教文化學報n.1(1972)-n.9(1986)65X已停刊
1976佛光學報n.1(1976)-n.6(1981)66X已停刊
慈雲n.285-n.290(2000),n.434-n.435(2012)41V
1977因明n.13-n.21(1978),n.23(1978)-n.47(1980),n.49(1981)-n.79(1986)289V已停刊
1983諦觀n.1(1983)-n.85(1996)384V已停刊
1985香光莊嚴n.1(1985)-n.111(2012)1,946V 
1986佛教藝術n.0(1986)-n.4(1987)57X已停刊


(II) 解嚴以來(1987-2013)

  戰後以來臺灣社經結構日趨穩定,受教育人口增加,政府大力輔導大專佛學社團興辦,不少高知識青年受到興盛學佛風氣影響,陸續進入佛門出家修學,興辦文化事業,透過期刊雜誌弘法利生。而臺灣解除戒嚴時期,各種社會運動相繼湧現,政府對佛教組織也放鬆管理,隨著報禁、黨禁的解除,出版業也開始蓬勃發展,更多的佛教期刊、報紙出版活動盛行,種類和產量均攀上發展的新高峰。此時,國外如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等各種佛教文化亦得以傳入臺灣,不少民眾信受奉行,各種思想的兼容並蓄亦為此時期特徵。

  臺灣佛教團體於民間長年扎根有成,配合教團組織的活動與宣傳,人間佛教的理念迅速開展,信徒的數量倍增,不僅帶動社會傳播與急難救助的影響力,也帶動臺灣佛教期刊的訂閱數量。近年科技進步,資訊內容可經數位化置入數位載體,供大眾進行閱讀;佛教期刊的出版方式已出現多元發展之趨勢。

  此時期發行的代表刊物有《中華佛學研究》、《法光》、《圓光佛學學報》、《佛教圖書館館刊》、《臺大佛學研究》、《中華佛學學報》、《正觀》、《法光學壇》、《佛學與科學》、《普門學報》、《法鼓佛學學報》、《西藏的天空》等。(見表八)

表八:佛圖解嚴以來(1987-2013)臺灣佛教期刊收錄概況
年代刊名收錄狀況數量有全文附註
1987中華佛學學報n.1(1987)-n.23(2010)387V1. 原刊名為《華岡佛學學報》
2. 1987年改刊名為《中華佛學學報》
1989法光創刊號(1989),n.1(1989)-n.48(1993),n.51 (1993)-n.87(1996),n.94(1997)-n.111(1998),n.116(1999)-n.198(2006),n.202(2006),n.204(2006)-n.223(2008),n.225(2008)-n.268(2012),n.270(2012)-n.284(2013)1,061V 
1993圓光佛學學報n.1(1993)-n.16(2010)149V 
1995佛教圖書館館訊n.1(1995)-n.40(2004)358V1. 原刊名為《佛教圖書館館訊》
2. 2005年改刊名為《佛教圖書館館刊》
佛教圖書館館刊n.41(2005)-n.54(2012)
蓮花會刊n.42(2000)-n.48(2001),n.69(2005)46V1. 原刊名為《蓮花會刊》
2. 2005年改刊名為《生命雙月刊》
生命雙月刊n.77(2006),n.79(2006),n.98(2009)
1996佛學研究中心學報n.1(1996)-n.13(2007)168V1. 原刊名為《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2. 2007年改刊名為《臺大佛學研究》
臺大佛學研究n.14(2007)-n.24(2012)
法光學壇n.1(1997)-n.8(2004)78V已停刊
1997中華佛學研究n.1(1997)-n.10(2006)129V 
正觀雜誌n.1(1997)-n.64(2013)243V 
1999慈光禪學學報創刊號(1999)-n.2(2001)29V已停刊
2000佛學與科學1:1(2000)-14:1(2013)253V 
2001普門學報n.1(2001)-n.45(2008),n.47(2008)1,339V 
2007法鼓佛學學報n.1(2007)-n.8(2011)39V 
2010西藏的天空n.1(2010)-n.11(2013)86X 


(二)數位加值服務

  佛圖早期即體認到詮釋資料(Metadata)對於佛學文獻資料電子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後端管理系統的「書目管理」上,參照了Dublin Core的15個元素,將每筆書目建立:「題名」、「作者」、「出處題名」、「卷期」、「出版日期」、「頁次」、「出版者」、「出版地」、「出版者網址」、「資料類型」、「使用語文」、「附註項」、「關鍵詞」、「提要」、「ISSN」、「全文連結」16個欄位的先製資料,作為檢索與交換的基準,以利後續進階加值服務的提供。以下並以「全文專區」及「檢索引擎」中,與佛教期刊相關的數位加值服務,分別舉例說明:

1. 全文專區

  全文專區擷取「出處題名」、「語言別」與「出版日期」,自動產生列表頁面,提供使用者線上閱讀「佛學期刊論文」、「佛教電子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專書」五類全文,並提供授權書下載。

(1) 佛學期刊論文

  「佛學期刊論文」為已獲得全文授權之期刊專區,此區中所收錄之期刊論文,皆由出版者無償授權,裨益廣大的使用者。目前收錄33種漢語期刊及16種英語期刊,共9,162篇全文(占佛圖期刊論文全文比例47.28%)。

  頁面上陳列期刊清單乃擷取自「出處題名」、「卷期」、「出版日期」等欄位,並自動加總具全文的書目數量,故能動態呈現「最近出版期數」、「最近出版日期」、「篇數」,讓使用者即時掌握最完整資訊。(見圖3)


圖3:全文專區「佛學期刊論文」清單部分截圖

  點閱「期刊名稱」,可深入詳閱每種期刊的內容,包含「期刊封面」、「出版資訊」、「各期收錄的書目及全文超連結」(見圖4)。其中,「出版資訊」為認識一個出版品的最初面貌的最快途徑,經由出版資訊的徵集整理,使得期刊資訊的完整度提高。佛圖整理的「出版資訊」列表,是擷取自書目欄位的「出處題名」(即刊名)、「出版者」、「出版地」、「ISSN」欄位資訊,並增補「出版頻率」、「卷期年月」、「網址」、「刊名變更」、「內容簡介」、「附註」資料後產出。「各期收錄的書目」則自動擷取同一出處、同一卷期之「題名」、「作者」資料陳列;並令其依「卷期」、「出版日期」由新到舊排序,使現刊內容保持置頂。


圖4:各期刊提供資訊畫面:以《中華佛學研究》為例

  佛圖為每種授權刊物附上期刊封面,並加入完整的出版資訊,方便使用者瞭解各刊物的內容特色、歷史和專業性、重要性,以及本館收錄的期刊年代、卷期。

(2) 佛教電子期刊

  提供157種佛教電子期刊之刊名、簡介及網站連結等資訊,共整理56種臺灣佛教電子期刊、27種中國大陸佛教電子期刊、51種外文佛教電子期刊及23種其他佛教電子期刊4類;使用者可直接點擊連結,到該網站線上閱讀全文。

2. 檢索引擎

  佛圖自行開發Java-based檢索引擎,採用以Java為核心的Lucene檢索技術,利用Inverted Files以加快系統搜尋速度。下面並以「全欄位檢索」及「進階檢索」中,與佛教期刊相關的數位加值服務,分別舉例說明:

(1) 全欄位檢索

  使用者可利用「全欄位檢索」的功能,從大量資料中快速地找到所需資料。若要查詢單一期刊資料,在空格輸入刊名,並勾選「出處」查詢,會出現該期刊的書目全文清單訊息條列。

  此處以輸入《香光莊嚴》為例。(見圖5)共檢索到2,071筆書目,可再進一步依「出版年」、「資料類型」兩種後分類進行篩選,縮小範圍。(見圖6)


圖5:「全欄位檢索」畫面


圖6:「全欄位檢索」結果呈現,並可縮小檢索範圍

(2) 進階檢索

  使用者可利用「進階檢索」的功能,從大量資料中較準確地找到所需資料。「進階檢索」提供查詢的欄位有:「題名」、「作者」、「出處」、「出版日期」、「關鍵字」,同時提供「使用語文」、「資料類型」、「僅顯示具全文的書目」的選項讓使用者勾選,並可進一步勾選需要的顯示模式及設定排序規則,進行查詢。

  若以下列條件進行檢索:「出處」為《香光莊嚴》,「使用語文」勾選「中文」、也勾選「僅顯示具全文的書目」。(見圖7)


圖7:「進階檢索」欄位畫面

  符合進階檢索條件的書目共有1,946筆,可再進一步依「相關性高到低」、「使用頻率高到低」、「日期新到舊(或舊到新)」、「作者筆劃少到多(或多到少)」、「題名筆劃少到多(或多到少)」共8種方式進行頁面排序(見圖8);也可切換至「詳細」顯示模式,增加檢視「出處」與100字的「摘要」。


圖8:「進階檢索」結果呈現,並可縮小檢索範圍與分享

  使用者亦可勾選書目與他人分享,並將此書目資訊郵寄至自己的電子信箱,或是將書目資訊轉入到Endnote軟體中進行管理,讓使用者從資料查詢,到取得及傳遞的過程,更加流暢。

五、未來發展

  未來佛圖在充實館藏資源方面,將優先將「臺灣地區佛教期刊」補遺,提供全球使用者更完整的臺灣佛教期刊資訊;同時在書目品質提升方面,擬推進「出處題名」欄位的權威控制,提高檢索期刊類型資料的精確率,並打造「佛教期刊權威資料庫」;系統方面,致力於強化「檢索引擎」的功能服務,第一階段將以開發「全文檢索」引擎為核心,方便使用者查詢全文資料;未來並計畫朝「期刊收錄暨排程管理自動化系統」等功能進行開發,讓館藏期刊的收錄進度保持最新。

(一)充實「臺灣佛教期刊」之館藏資源

1. 書目方面

  截至2013年5月底,佛圖蒐羅佛學主題文獻書目總量已達229,180筆、全文23,417篇,雖居世界之冠,但尚有眾多待收錄之書目全文,等待工作人員收錄、編輯、審核、上傳,故不以目前成果為滿足。以本次研討會的機緣,佛圖得以整理館藏臺灣佛教期刊之缺漏清單,未來將規劃優先回溯建檔,補遺過刊書目的工作排程,期待將臺灣佛教期刊之書目進行完整的收錄。

2. 全文方面

  由於智慧財產權中著作權明文規定,合理使用範圍不得超過全文的三分之一,因而難以收集、呈現最完整的全文資料予使用者。針對此一侷限,佛圖一方面將持續與臺灣佛教期刊積極洽談全文授權,另一方面擬整理年代較久、已超過著作權保護期限的臺灣佛教期刊書目全文清單,進行文獻收集與數位典藏,讓珍稀的歷史文本重新曝光,該時期的思想脈絡得以浮出水面,以提供大眾更完整的臺灣佛學研究資源。

(二)提升書目品質

  回顧過去大量快速擴張藏量的同時,也發現重複書目與書目資料不完整等品質問題。2009年起,佛圖決定釜底抽薪,暫緩擴張的速度,著手整頓全館書目全文資料,進行正規化作業。

  當書目資料的正確性提高,將能提供更多的數位加值服務,佛圖在完成「作者」欄位的權威控制後,2012年推出的「著者權威資料庫」即是一例;2013年起,佛圖將推動「出處題名」欄位的權威控制,藉由「出處題名」的權威控制,以及加強出版項(含出版者、出版者網址、出版地、出版年/月/日)、ISSN等欄位資料的正確性,來管控書目品質,並建立關聯性,打造「佛教期刊權威資料庫」。此項工程之目的在於完整聚集同一期刊之書目全文資料,保持標目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排除「異刊同名」、「同刊異名」問題,維護檢索點詞語的統一性,提高檢索結果的精確度。

(三)強化檢索引擎功能

  佛圖館藏量雖然龐大,然而目前佛圖的檢索引擎,僅能針對書目欄位資料進行檢索,為了提供更完整便捷的資訊檢索服務,佛圖2013年已進行第一階段工程:整理全文檔案格式令一致化,並開發「全文檢索」引擎功能及介面。第二階段擬將「全文檢索」引擎,與現有之「全欄位檢索」、「進階檢索」、「延伸檢索」3種檢索引擎進行整合。第三階段決定調整檢索結果之呈現介面;佛圖目前的初步構想,是具有「層面分析(Faceted Analysis)顯示」及「快速顯示(Quick View)」功能之介面。

  「層面分析顯示」具有彈性、有包容力、表達力強、可以表現不同的視角等特性,可協助將檢索結果依「關連作者」、「資料類型」、「出版年」、「關鍵字」、「語言別」加以分類並動態呈現,讓使用者在檢索結果的同一頁面中,直接受用層面分析之結果。而點擊「快速顯示」按鍵,將能先行閱覽「目次」、「摘要」、「全文」中符合檢索條件之詞彙的所在段落位置,節省另外開啟頁面的時間,也能提前判斷是否為所需資料,再決定是否進一步閱讀。當檢索結果過於繁多,使用「層面分析顯示」與「快速顯示」,將快速地導引使用者縮小、過濾查找的範圍,並呈現出資料庫強大的檢索效能。

(四)打造期刊收錄暨排程管理自動化系統

1. 期刊收錄來源資料庫化

  佛圖收錄來源遍及全球約3千種佛學相關期刊及各大資料庫,於後端管理系統建立收錄來源清單並將之資料庫化,可定時提出各期刊出版通知、缺刊現象及收錄提醒,便於長期追蹤各種連續性出版品的發行狀況,方便定期維護與更新期刊最新資訊。

2. 收錄排程管理自動化

  擬定收錄排程之管理規則,能夠有效管理分配各類型期刊的收錄次序,掌握時間進度、收錄程度及授權狀況,不但減少人力工時等資源的浪費,更可透過控管工作進度流程,加快新刊書目全文在網站曝光之速度,讓使用者能夠更快獲得最新資訊。

六、結語

  「數位典藏」之於臺灣佛教期刊的重要性,在於透過將期刊文獻以全文輸入或掃描等方式數位化,並加上Metadata儲存為數位檔案資源,不僅讓文獻得以長久保存、資料的可用彈性也獲得增加。而臺灣戰後佛教相關史料,由於當時佛教團體、居士、學者均透過「期刊」進行弘法、辦學、法義之辯等思想申張的行動,佛教期刊雜誌一時大量興辦,其他形式如日記、回憶錄、年譜的出版,也是有力的研究參考依據,想對臺灣戰後佛教進行研究,需要蒐羅的資料較日治時期更為龐雜,若能透過一品質良好的「數位典藏」資源檢索查詢、深入分析,將收事半功倍之效。

  佛圖不僅對臺灣佛教期刊文獻進行數位典藏,其典藏目標在完整收錄全球佛學二手文獻,筆者試探其價值,在於嘗試對人類社會作出貢獻:

(一)將珍貴佛教文化資產進行完整的收集與數位化保存,令傳統資源得以被長久使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二)藉由資訊科技的處理,能夠全面、妥善且快速地檢索到需要的資訊,甚至是發掘以往從未曾發現的珍貴信息,進而開發新的研究領域,提升教育的發展,創造新的文化傳承。
(三)透過契合現代資訊媒介工具的傳播,佛法的教義與內涵將更普及民間,淨化社會風氣的同時也增進民族文化的發展,進一步推向國際,增長國際民間的理解、關懷與互信,為人類世界的和平發揮作用。


致謝

  感謝自衍法師的鼓勵和邀請,給予佛圖機會報告目前在臺灣佛教期刊數位典藏上的成果。當代佛教資源的數位化工作已開展十餘年,臺灣的佛教研究在國際學術界上,最顯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佛圖這樣的資料庫,在此要感謝恆清法師清淨廣大的發心,感謝臺灣大學文學院和圖書館所有長官同仁多年來惠予佛圖的協助,感謝歷來每一位諮詢委員,與曾經或正在這片沃土揮汗耕耘的前輩與同仁共同投注的心業力,尤其感謝項潔教授長年不懈的指導,予以佛圖最直接有力的支持。回顧十八年來,不同知識領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國家背景的人們,卻因佛教文獻數位典藏工作而相逢、合作,在佛學數位資源的收集、整合與分享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實驗,收穫了各項數位化工作的成功。

  感謝佛圖同仁吳姵瑩小姐及所有工讀生,協助彙整館藏資料並共同參與本文討論,本文如有錯謬之處,請不吝告知。希望透過本文,提升各界對佛學文獻數位典藏的認知與關心,並誠摯地邀請各位,登入「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http://buddhism.lib.ntu.edu.tw/),加入我們的行列,讓智者嘉言與研究成果不只存在單一時空,讓這些彌足珍貴的記憶與足跡,得以源遠流長地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2009。
2. 林巧敏,林淑芬,〈中文名稱權威控制合作發展初探──國外案例之借鏡〉,《圖書館、博物館與檔案館資源整合與分享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2010),頁63-94。
3. 侯坤宏採訪,《杏壇衲履──恆清法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7。
4.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編,《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史稿. 1928-200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5. 項潔,涂豐恩,〈導論──什麼是數位人文〉,收於項潔編,《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頁9-28。
6. 項潔,翁稷安,〈導論──數位人文的變與不變〉,收於項潔編,《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9-21。
7. 項潔,高巧倫,〈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緣起、建構、未來〉,《佛教圖書館館刊》,48期(2008年12月),頁99-111。
8. 黃連忠,〈人間佛教與二十一世紀教育的融和之價值與意義〉,《普門學報》,29期(2005年9月),頁109-135。
9. 黃德賓撰,〈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2001。

10.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1998),頁181-205。
11. 藍吉富,〈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中華佛學學報》,12期(1999年7月),頁237-248。
12.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後台灣佛教的動向〉,《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頁85-96。
13. 闞正宗,〈戰後台灣佛教史料的查找與運用〉,《佛教圖書館館訊》,39期(2004年9月),頁23-34。

【參考資料】
1. 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
2.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http://www.digital.ntu.edu.tw/



【訊息】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心靈E站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ayalib

 為推廣圖書館利用,提供有志學佛者交流的園地,本館於2012年5月4日在「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成立「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粉絲專頁,邀請您上網閱讀。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部落格
 http://www.gaya.org.tw/blog/library/

這是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的部落格,願這座虛擬的知識殿堂,開啟智慧的泉源;在這裡尋訪到生命中的善知識,取得終身學習的資源。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