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六期 102年6月

《慧炬雜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盧又榕 慧炬雜誌社執行編輯
周寶珠 慧炬雜誌社執行長


【摘要】民國50年,《慧炬雜誌》創辦人周宣德居士為導正一般大眾對佛教消極迷信、神佛不分的狀況,決定接引知識青年學佛,培養青年正知見及通達教理。在加拿大僑領詹勵吾居士的資助下,於該年發行《慧炬月刊》(《慧炬雜誌》前身)創刊號,內容以介紹佛學義理、修行法門為要旨,並提供學佛青年一個發表心得論文,互相砌磋的園地;藉由《慧炬雜誌》燃起的佛法之光,點亮一個個陸續成立的大專校院佛學社團。五十年來,《慧炬雜誌》參與並記錄了臺灣佛教的發展與蛻變;雜誌大小也由創刊時的八開報紙型,歷經三十二開袖珍本,而改版為目前的十六開本。慧炬之光輝映照在臺灣近百所大專校院佛學社團及超過十餘萬人的社員上;而五十年來接受慧炬獎學金的青年學子、僧俗四眾更超過萬餘人,頒發金額高達數千萬元。周居士擎起的智慧之火,不僅開啟佛教接引大專知識青年學佛的首頁,同時也為居士弘法樹立典範。

  半世紀以來,《慧炬雜誌》蒙諸方大德的鼓勵與支持,每期有數千份《慧炬雜誌》紙本與電子報,分送到國內外緇素大德手中,而輾轉傳閱受益者,更不計其數,這是慧炬全體同仁引為欣幸且淬礪來茲的。創刊五十一周年以來,慧炬機構身為人間淨土的園丁之一,將繼續堅守在菩提道上辛勤耕耘,讓慧炬之光如同無盡燈一般,燃亮千千萬萬的佛法燈火,照亮人間光明。

關鍵詞:慧炬;周宣德;大專佛學社;慧炬雜誌


壹、《慧炬雜誌》成立緣起

  民國41年,慧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見圖1-1)在環島參訪各道場後,深感一般大眾對佛教消極迷信、神佛不分的普遍現象,決定透過廣播電臺推動空中弘法來接引知識青年學佛,宣揚正信佛法,引導大眾對佛法正知正見。


圖1-1:慧炬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圖為周老居士在印順法師座下受菩薩戒後留影)

  周居士為鼓勵知識青年學佛,於民國47年印贈《八大人覺經》贈送大專青年閱讀,並徵求心得報告,編印成《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前後共四輯,贈送各大專校院師生(見圖1-2、圖1-3)。


圖1-2:民國51年刊印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圖1-3:民國69年刊印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圖片來源:慧炬雜誌社資料照片

  民國48年,周居士與南亭長老、印順法師及丘漢平居士等人共同成立「中國佛教會國際文教獎學基金董事會」,以獎學金方式,獎勵大專青年研究佛學;這也是「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徵文獎學金」的前身(見圖1-4)。


圖1-4:(左起)許君武教授、星雲法師、南亭長老、周宣德居士、傅益永居士等大德審核論文。

  而後,在周老居士的鼓勵輔導下,臺灣大學晨曦學社於民國49年成立,這是國內大專校院第一個成立的佛學社團,首開大專學生研究佛學的風氣。其他大專校院聞風興起競相仿效,在周居士的指導下,包括師大、政大、中興大學等在國內共九十七所大專校院先後跟進成立佛學社團,社員人數累計超過十餘萬人受到佛法的薰陶,蔚成國人所豔稱的「大專青年學佛運動」;周居士親自參與、輔導佛學社團活動(見圖1-5、圖1-6),大專學佛青年因而親切地尊稱周居士為「周老師」。民國100年以102歲高齡圓寂的悟明長老曾公開讚揚「當年大專青年學佛運動實為奠定今日佛教興盛之基礎」,而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也曾稱讚此為「中國佛教的近代史上,是應予大書一筆的勝事」(註1)。


圖1-5:第一個大專佛學社團──晨曦學社成立大會,周居士(中間左方坐者)與學生合影。


圖1-6:為增進佛學社團間彼此的了解和觀摩,周居士每學期親自主持「社團負責人座談會」。

  由於大專佛學社團相繼成立,知識青年學佛蔚為風氣,周老居士為提供大專青年一個發表佛學研究心得及互相交流的園地,在旅居加拿大僑領詹勵吾居士(見圖1-7)的贊助下,於民國50年創辦《慧炬月刊》(今稱為《慧炬雜誌》)。


圖1-7:旅居加拿大僑領詹勵吾居士
圖片來源:慧炬雜誌社資料照片

貳、《慧炬雜誌》簡介

一、內容特色與版型

  《慧炬雜誌》的創刊緣起,是為了鼓勵大專青年研讀佛學、提供學佛青年發表佛學專文的園地,並定期舉辦「社團負責人座談會」,促進大專佛學社團之間的交流。內容除報導大專佛學社團活動訊息及國內外教界新聞外,還有佛教義理、佛教藝術、經典論譯、佛門人物、佛學論文徵文入選作品及詩詞、散文等佛學文創作品,為國內外學佛人士提供佛學交流及資訊的平臺。刊頭「慧炬」二字為書法名家于右任先生題字,版型因應時代變化與讀者的需要,歷經八開報紙型、三十二開的雜誌袖珍型及十六開型刊物,名稱則由早年的《慧炬月刊》改為現今沿用的《慧炬雜誌》。

(一)八開報紙型的《慧炬月刊》:創刊號至第17期

  民國50年11月15日發行創刊號(見圖2-1),直至民國52年6月第17期的《慧炬月刊》,採用八開報紙型,一張報紙設置四版,共4頁;第12、13期合刊則因慶祝創刊一周年,擴增版面為八版、共8頁。自民國51年4月15日出刊的第6期開始,報紙型月刊皆固定於刊頭放上火炬的圖案(見圖2-2)。


圖2-1:《慧炬月刊》創刊號,民國50年11月15日創刊,此為第一版。(圖片來源:慧炬雜誌社資料)


圖2-2:《慧炬月刊》第6期(局部),民國51年4月15日出版,於刊頭固定增加火炬圖案。(圖片來源:慧炬雜誌社資料)

  報紙型的《慧炬月刊》內容包括:

1. 第一版內容主要為海內、外重要佛教界訊息、新聞、大專青年佛學社團交流與演講活動報導,詳實地記錄各大專佛學社的成立、邀請演講者與講演內容摘要的新聞。除此之外,不定期會放上「社論」文章。自第15期起新增「活動畫頁」,記錄大專佛學社團精彩的活動與表演照片。
2. 第二、三版以佛學專文為主,作者大多為大專青年,專欄名稱及內容包括「論述」、「論著」、「論菁」、「讀書心得」、「演講」、「讀書指導」、「研究心得」等。自第14期開始,第二、三版中間設置「嘉言菁華」,摘錄祖師、大德名言。
3. 第四版內容多元豐富,專欄及內容包括「學社簡介」、「名人小傳」、「詩選」、「慧炬詩壇」、「海外來鴻」、「新書簡介」、「藝苑清賞」、「學人書簡」、「優秀同學訪問記實」、「新聞畫頁」等,並不定期刊登各界的賀字墨寶,本版的「啟事」與「編後記」則是提供後人了解當時編務情況的紀錄。

  除上述主要專欄內容之外,《慧炬月刊》廣發徵稿訊息,包括佛學廣播、佛曲等徵稿,並以特輯呈現。慧刊第二至四版的文稿,幾乎全為大專佛學社團青年所撰,表現了學佛青年活潑興盛的朝氣,為當時學佛青年的重要交流媒介,而詳盡的教界訊息及活動報導,亦為教界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此時期的發行人及編輯群均由各大專校院師長與學生擔任,故發刊時間也配合大專校院學程,於寒、暑假時休刊,假期結束後再復刊。《慧炬月刊》編者群既為學校師長及學生,內容自是貼近於大專學佛青年的需要。此外,第14期《慧炬月刊》第三版更整理刊出〈本刊第一年的作者〉,作者群多為學生,可見《慧炬月刊》與大專學佛青年與時並進的足履痕跡。

(二)三十二開的袖珍型雜誌《慧炬月刊》:第18期至第229期

  由民國52年10月出刊的總號第18期(即革新號第1期)開始,《慧炬月刊》力求革新,在封面、版型、內容專欄皆有突破與增加。第18期至民國72年7月第229期的版型更改為三十二開的袖珍型雜誌,每期頁數由二十多頁逐增至一百多頁不等。袖珍型雜誌每期均特地保留數本,每六期裝成合訂本,便於查閱及收藏。「革新號」開始增加中英對照文摘,文字由左至右排印。

  此時期的專欄與內容,以合訂本第一集(雜誌期數由第18期至第35、36期合刊)的總目錄為例,大約包括:「社論」、「專著」(連載)、「論著」、「名人小傳」、「慧苑」、「小說」、「詩壇」、「特寫」、「其他」、「新聞」與「中英文摘」。其中,「論著」多為學生研學佛法的專文;「名人小傳」包含歷史上著名大師及居士的故事;「詩壇」多半刊登詹勵吾居士詩作;「特寫」刊登由佛學社團社員撰寫的社團活動訊息;「其他」類包含壁報講評、學社演講專輯等特殊主題文章,篇幅較少;「新聞」則各期皆有,主要以大專佛學社活動的報導為主,國、內外教界活動訊息也詳盡刊載;「中英文摘」亦各期皆有。

  三十二開本時期的《慧炬月刊》,除每月發行一期或二期合刊本之外,另於每年將每期保留的本數,以每六期為一單位裝訂成合訂本,除了令讀者有機會對本刊一年來的封面及內容,作客觀而完整的閱覽之外,亦提供編輯同仁有機會在撰稿、選材、編輯與印製方面進行思考、沉澱及檢討。每期合訂本總目錄前,除附有該年度雜誌經過整理分類後的內容,並有內容的評析與比較,包括觀察投稿的大專學生文章的觀點走向及發展,詳實記載該年度的專欄、各篇文章作者與篇數;不僅反映當時社會環境與研學風氣,同時記錄《慧炬月刊》的雜誌編務、成長歷程。《慧炬雜誌》提供的佛學園地,見證了臺灣大專學生研究佛學的發展。

  各期雜誌與合訂本封面統一風格設計。以合訂本第一集(總號第18期至第35、36期,即革新號第1期至第19期合訂本)及該年度各期雜誌封面為例,合訂本的封面採用報紙型內文為設計圖樣(見圖2-3),該年度各期雜誌封面(見圖2-4、圖2-5)圖片為各大專校院及國內、外佛學活動的黑白照片,照片與中、英文圖說則以蒙德里安設計樣式的幾何線條與色塊方格予以區隔,慧炬刊頭字樣及火炬圖案以紅色印刷呈現,封底為彩色英文目錄(見圖2-6);其他合訂本封面設計,有些是各期雜誌與合訂本封面皆採用相同圖案紋樣、不同顏色的設計,但也有一些各期雜誌與合訂本的封面設計,採用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總之,這些合訂本的封面圖案包括有佛學社團的活動照片、文化景觀建築、文化活動及圖案紋樣等。

 
圖2-3:《慧炬月刊》總號第18期至第35、36期,即革新號第1期至第19期合刊封面(左)、封底(右)。


圖2-4:《慧炬月刊》第18期封面


圖2-5:《慧炬月刊》第19期封面


圖2-6:《慧炬月刊》第18期封底
圖片來源:慧炬雜誌社資料

(三)十六開本的《慧炬》(即今日稱之《慧炬雜誌》):第230期至今

  民國72年9月起第230、231期合刊的《慧炬》,改為十六開本雜誌型。起因於大專學佛青年研讀佛學、發表文章之需要,以及本社舉辦之佛學講座講稿內容篇篇精彩,欲刊出以擴大影響力,接引海內外青年,故需擴增篇幅。改版之初的目錄分類有所更動,以第230、231期合刊為例,計有:學術、

  藝文、弘法、生活、拾穗、新聞、譯粹七篇,每篇之下再分子欄,逐期刊載(見圖2-7)。


圖2-7:民國72年9月第230、231期合刊《慧炬雜誌》目錄頁

  民國73年9月第242、243期合刊至74年7月第253期為止,合訂本的期數為第二十一集,在《慧炬雜誌》的發展歷史中,這是將年度各期雜誌裝訂成合訂本的最後一集。自民國74年9月15日出版的第254、255期開始,便停止將各期雜誌裝訂成合訂本,僅於各月發行單本雜誌。

  廿一集合訂本專欄增添更多生活中的應用文類,專欄包括:學術篇、生活(244期後改為初機)篇、弘法篇、藝文篇、拾穗篇(恭錄祖師大德名言)、新聞篇、譯粹篇,並附有「其他」類別的文章。所有類別中,以生活(初機)、藝文篇最為契機;藝文篇則包含藝苑、詩壇、佛曲、小說、散文等;學術篇則仍為本刊內容重鎮。而後《慧炬雜誌》專欄名稱多有更改,並加入更多佛法落實於生活應用的內容。在內文編排上,自改為十六開本後,標題採用擴大使用空間的新設計,各頁欄數變化多,採跨頁處理,或有直、橫排穿插運用,增加閱讀時的舒暢度。

  此時期的封面由佛像藝術專家陳清香教授設計,改版之初的封面圖案設計,以佛教藝術作品、佛像及寺院為主(見圖2-8)。陳教授原先撰寫的「封面介紹」專欄逐漸演變為至今的「藝苑精華」專欄。


圖2-8:民國72年9月第230、231期合刊《慧炬雜誌》封面

二、發行對象與數量

  《慧炬雜誌》為免費贈閱的刊物,自民國50年創刊開始,發行及贈閱對象為大專學佛青年、佛學社團及一般社會人士。早年主要的贈閱對象為大專學佛青年及佛學社團;近年來,由於佛學社團的一一停止運作,《慧炬雜誌》的贈閱對象也由學佛青年改為一般社會大眾及參與慧炬佛法修行活動與課程的學員。截至民國101年6月30日止,《慧炬雜誌》每月的發行及贈閱數量詳如下表:

類型/區域/方式國內國外合計
A、紙本雜誌個人1,2001001,300
團體400100500
合計A1,6002001,800
B、電子報個人  2,900
團體  500
合計B  3,400
總計(A+B)5,200


三、經營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

  《慧炬雜誌》原為一年出版10本十二期(1/2月及7/8月為合刊本),印製成本一年約需150萬元,由於每月15日出刊時間緊湊,經常在稿源不足的情況下,以轉載其他刊物的文章來填補不足的頁數,除了內容沒有特色,品質亦無法提升。此外,由於刊物是免費贈閱,捐款有限,經費入不敷出,為了節省人事成本,繁雜的文稿整理及編採工作全由一位專職執行編輯負責,其他工作同仁經常需要撥空協助文稿編校工作。為了節省印製及人力成本,《慧炬雜誌》經過董事會提案通過後,自民國101年8月開始改為雙月出刊,同時為了節源減碳,經過讀者問卷調查後,紙本寄贈本數由1,800本改為500本,減少的部分改為寄贈《慧炬雜誌》電子報或由讀者直接在慧炬網站點閱電子報取代。

四、人員的編制

  受到經費短絀的影響,《慧炬雜誌》目前的編輯部只能負擔一位專職執行編輯的費用,總編及潤稿工作則由志工發心協助。

參、凡走過必留下足跡

  《慧炬雜誌》自創辦以來,除持續發行《慧炬雜誌》、出版佛學書籍、頒發「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徵文獎學金」、定期舉辦各種佛學課程、佛法修行活動、及關懷社會的「身心靈整體健康系列講座」等活動外,為幫助弱勢家庭子弟,特設立「高中職校清寒學生獎助金」及「國小清寒學童作文寫作課程」等,鼓勵具有上進心的清寒子弟,繼續就學,並藉此提示佛法及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這些受到佛法薰陶的青年學子畢業後,投入社會,成為中堅、精英分子,對於振興佛教、淨化社會風氣及提振倫理道德等,均能發揮正面的作用,裨益世道人心至巨。

肆、展望與計畫

  慧炬機構在未來展望的藍圖中,有六個主要的發展目標與計畫。

一、《慧炬雜誌》為財團法人,主要的經費收入來源為基金利息,由於是居士團體,不易得到外界的捐款贊助,也從未對外公開募款,因為收入有限,經費常常入不敷出。為能持續推動各項弘法利生的工作,尋求自力更生之道,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的目標。
二、整理並建立早期佛學社團學員及歷年論文徵文得獎人通訊資料庫,作為邀稿對象或護持弘法利生的工作。
三、《慧炬雜誌》為配合一般大眾閱讀的習慣,內容將以生活化及通俗化的方式呈現。同時配合佛法活動與課程規劃主題,以提升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及增加可讀性。
四、順應數位化時代的來臨,除《慧炬雜誌》電子書外,運用網頁及臉書隨時更新內容或宣傳活動訊息,讓讀者能迅速、即時得到資訊。
五、邀請其他單位合辦活動或課程,可達資源分享及節省經費的功能。
六、恢復大學佛學社團接引青年學佛的功能,例如:舉辦適合年輕人的座談會或營隊活動,提供臺大晨曦校友會的晨曦學社復社經驗,並從旁協助與輔導有意復社的佛學社團。


【附註】
註1:仁俊法師,聖嚴法師等,《周子慎居士伉儷追思錄》,(臺北:慧炬出版社,1990),頁108。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