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六期 102年6月

佛學學報的概況

──以中華、法鼓佛學學報為例

莊國彬 法鼓佛教學院助理教授、學術出版組組長


【摘要】《中華佛學學報》的前身是《華岡佛學學報》,於1968年創刊,出版八期之後,在1987年正式更名為《中華佛學學報》。自第21期(2008年7月)開始改為英文版。而2006年成立了法鼓佛教學院,為了讓法鼓佛教學院有一份期刊,就創辦了《法鼓佛學學報》。另外,還有相當於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報,就是《中華佛學研究》。《中華佛學研究》原先在1997年發刊,在2006年停刊,共發行十期;之後,又在2009年復刊,於2010年發行第11期。

  以上所提的幾份學報都是On-line Journal,都可從網路上下載。未來的願景是能做到強大的檢索功能,以及無紙本的E-Journal。

關鍵詞:華岡佛學學報;中華佛學學報;法鼓佛學學報;On-line Journal;E-Journal


  主持人、諸位法師、諸位師長,以及各位佛教期刊的前輩們,大家好。說實在話,我接這個《法鼓佛教學報》的主編才一年多,這個是行政職,而在我的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真的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今天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以及就我所知道的範圍來跟大家分享。

中華佛學學報、法鼓佛學學報

  我先簡單談一下《中華佛學學報》與《法鼓佛學學報》的關係。《中華佛學學報》的前身是《華岡佛學學報》(Hwakang Buddhist Journal),於1968年創刊,出版八期之後,在1987年正式更名為《中華佛學學報》。自第21期(2008年7月)開始改為英文版;2012年7月出版第25期。之所以改為英文版,是因為我們在2006年成立了法鼓佛教學院,為了讓法鼓佛教學院有一份期刊,就創辦了《法鼓佛學學報》。成立《法鼓佛學學報》之後,我們就討論原先的《中華佛學學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形式?我們就想說,新的《法鼓佛學學報》以中文為主;《中華佛學學報》就改為英文版;改為英文版之後,主編是一個美國的教授William Maggie。我們知道改版英文後,邀稿很重要,還好他認識的學長滿多的,到目前為止,稿源相當穩定,但是最近有聽說教授可能要辭職,我們也是很擔心,希望這是謠言啦!

  在《法鼓佛學學報》裡面,除了臺灣學者的論文外,也有大陸學者的論文,同時也利用我們所主辦的一些國際會議,不定期的發表在《法鼓佛學學報》上。自2007年12月發行第1期《法鼓佛學學報》,到今年已發行第10期。

On-line Journal

  基本上我們的學報都有上網,《中華佛學學報》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7.html,《法鼓佛學學報》http://www.ddbc.edu.tw/zh/tocs/tocs_new.html。不過大家翻到最後一頁的時候,會發現我們還是有定價的,定價500元(美金30元)。講到這裡,我就要講去年我們辦的IABS國際佛學會議,就像《人生》總是要把過期的期刊拿出來賣,我們學報也是一樣;我們就把所有過期的學報攤開來,你知道我們一本賣多少錢嗎?賣20元,不是美金,是臺幣,結果一個禮拜的會議結束了,你知道我們賣了幾本?沒半本,每個學者都來問你們學報有上網嗎?有,然後他們轉頭就走了,不過沒關係。

研究生的學報──《中華佛學研究》

  除了原先的《中華佛學學報》、《法鼓佛學學報》之外,也有一個相當於碩士生跟博士生的學報,就是《中華佛學研究》。《中華佛學研究》原先在1997年發刊,在2006年停刊,共發行十期;之後,又在2009年復刊,並成立獎學金辦法,以鼓勵國內外在學博、碩士生與碩士畢業生從事「漢傳佛教」之學術研究,可以利用他們的論文來發表。於2010年12月出版第11期。

  我們也發現,最近幾年有一些新的佛學學報,如《福嚴佛學學報》、《華嚴學報》等。

問題與展望

1. 更多的佛學學報能提升佛學研究嗎?

  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在最近幾年,就像今天我們在討論的,在佛教期刊的情況是逐漸縮減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在學術界這一方面,看到佛學學報卻愈來愈多。我們要問一個問題是:更多的佛學學報能夠提升整個佛學學術研究嗎?很明顯的,答案是:不能。我們可能要回過頭來看目前的學術環境,因為假如從目前的學術環境來看,恐怕整個臺灣的學術環境都要加油。可能要像美國的那句話 “Publish or Perish?” 每個在大學教書的老師,除了教書及負有行政職之外,還有固定出版的一些壓力。像這樣的時間的壓縮下,有沒有辦法寫出好的文章,可能是天知、地知、菩薩知了。

2. 審核制、書評的建立

  目前我們看到的一些佛學期刊,以法鼓或中華為例,或是像圓光或福嚴等,基本上還是有審核制。我滿肯定這種審核制的。一個老師在學校發表文章之後,至少需要兩個至三個審核老師的意見。我們也有所謂的答覆書,因為有時候你研究的主題,審核員不一定那麼清楚,審核的意見有時候並不是那樣的客觀,你有機會去答辯。以目前來講,有審核制的這些學報,我想是朝向比較正面的發展。

  另外,在一些佛學學報裡,似乎還沒有看到書評。我在接了《法鼓佛學學報》以後,也積極的在推。我們也知道要找人寫書評是很難的。為什麼?因為一旦寫了書評之後,就很難做人了,就是說你想要很良心寫的話,怎樣去拿捏。所以,現在還在找可以寫書評的老師。

3. 群體式的研究

  雖然有滿多的學報,其實我們也發現到還是會有缺稿的問題。就是說學報越多,其實市場就那麼大而已;學報越多的時候,在某程度上來看,我們也發現好像論文的品質就不會那麼好。我當了一年多主任,我們是有接受很多大陸的來稿,但我的體驗是大陸的稿件似乎沒有那麼好,不過這不代表大陸的佛學研究不如臺灣。我自己的感覺是,有可能大陸好的論文在大陸的學報已經出版了,然後可能那邊沒辦法投稿了,才來我們這裡。這是我的感覺,可是我在其他有些專書,特別是他們那邊有很多到德國、歐美去留學的留學生,回來之後,他們的論文實在是不錯的。

  我們需要的是固定的稿源,有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是,可能有一個主體性的或是群體式的研究,例如像政大的林鎮國老師,他有一個國科會的計畫,在他的計畫底下,他會邀請學者,或是舉辦類似主題的討論會,在這樣的討論會下,我想就有滿多的論文可以出版,不光只是可以發表學報,一樣可以集結成書。

E-Journal的展望

  目前大部分的學報都有上網,而且用PDF的格式,這個是非常方便,全部都可以在網路上下載。我對於未來在網路上的小小期許有二點:

1. 強大的檢索功能

  假如可以的話,我們要做到比較強大的檢索功能。檢索當然不光是Keyword的檢索、全文的檢索。目前我發現中研院的文哲所學報做到了,可檢索到內文的詞句。昨天晚上我到能夠上網的佛學學報去找,好像還沒有一個做到這一點,包括我們,所以目前大部分佛學學報的檢索功能還是不夠,這是可以再加強的部分。

2. 無紙本的E-Journal

  另外,提到的一點是所謂的E-Journal。我對E-Journal的定義很簡單,就是無紙本。在我當《法鼓佛學學報》的主編時,每一期起碼要印超過500本。在我接之前,可能要印到六、七百或者八百本;我上任之後,儘量降到500本,我的想法是希望還能夠再降低。為什麼呢?就是實際上除了印500本之外,我們還要再寄國內各大專院校以及國外的。但我們也發現已經有一個例子,1994年時,國外有一個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http://blogs.dickinson.edu/buddhistethics/),這是一個非常出名的E-Journal,它完全沒有紙本,在國際上的學術聲望也是相當高,它該具有的學術規範、學術標準全部都有,可是它沒有發行任何的紙本。我希望我們未來能夠朝向這個方面走,起碼法鼓的學報可以,當然這要經過我們校長同意。其實這個在人力方面不是問題,在人力方面是會節省,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在閱讀方面可能要改變一下,回到那個老問題,傳統閱讀習慣的問題。簡單報告到這裡,謝謝!

【編者按】本文為2012年10月13日「佛教期刊發展研討會」綜合討論與談之錄音謄稿,經編輯組整理,講者審閱後刊載。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