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六期 102年6月

佛教Mook裡的科學小飛俠與變形金剛

梁崇明 大千出版社


【摘要】本文以資訊化時代反觀現在佛教期刊改版的可行性或必要性,以及如何創造被需要的佛教期刊內容為主要的探討目的,其中包括總讀者數、發行數量、期刊定位、內容與選題、流通之發行及傳播方式,建立反饋機制等等問題的討論。

關鍵詞:Mook;應用佛學;載體


  以個人的觀察,臺灣地區佛教期刊甚少有Mook型態的出版品。如果把臺灣地區佛教期刊影響力劃分為教內與教外兩個場域,我認為目前臺灣地區佛教期刊在教內這個部分,必須重新找回流失的讀者群,再擴展新的讀者群。首先應以問卷的方式,調查現在佛教讀者真正的訴求是什麼,找到問題點加以改善,讓佛教期刊讀者重新活絡起來。在這裡暫時將佛教教內訴求內容稱為期刊的母體(明確標記),教外的訴求稱為分子體(不貼標記);也就是說,母體化整為零,分子體是化零為整。這個分子體我以Mook的概念來定位它,而這個分子體是可以入世,開創新讀者群,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回歸到母體。

  就雜誌期刊而言,內容選題通常是很多樣的,但並不深入。因此,Mook的概念就由此訴求應運而生,Mook的型態,是將雜誌(Magazine)與書籍(Book)兩個字合在一起,顯示其性質介於書與雜誌間。一般來說,Mook具有雜誌的情報速度與大量圖片等特性,又具備書籍製作的深度與保存價值。Mook又譯為雜誌書、墨刻、慕客誌,是一種日本人所創造的出版品類型,通常圖片占版面的很大比例,內容以主題式情報為主。

  在這裡我要談的概念是將佛教期刊的部分內容,定位為「應用佛學」Mook;就入世法這部分而言,「應用佛學」可在生活實用的內容上加重比例,增強佛教對外的影響力,滿足教外多元的不同訴求,令廣大群眾真正見識到佛教智慧的力量,重振外界對佛教正面的印象,讓各界紛紛到佛教來取經。

一、資訊化時代反觀現在佛教期刊改版可行性或必要性的思維與檢討

  如果一份雜誌的發行歷經十年,每半年或是每一年還能維持10%的成長,那表示它所提供的內容符合讀者的訴求。相反的,若是低於這個最基本的水準,就必須檢討編輯群所提供的內容,為何無法達到以上發行門檻。以下閱讀調查所得出的數據,正是提供給編輯部思維是否需要調整選題內容,或者重新定位改版的可行性或必要性的決定。

(一)總讀者數與流通量(發行數量)

  首先應調查實際訂閱讀者數量,是否至少占總發行量70%以上,及另30%的發行是否為目標讀者群(如何有效贈閱),並檢視總發行量是否符合期刊製作之經濟效益,及訂閱讀者數量與護持善款是否成正比。若無法成正比,應考慮組織專責護持委員會,且護持善款必須足以支付期刊總製作費至少維持半年或一年以上,每期發行回流善款,除了扣除應付總製作費款項外,應維持30%以上的善款,作為應用研發及組織發展的儲備金。

(二)訂閱讀者數量低於70%,應立即做讀者訴求問卷調查或訪談

  問卷調查或訪談表之製作,必須經過專業設計,如對刊物的封面,選題、內容、版型、字體、視覺等等。刊物的選題與內容,針對讀者群分類在家與出家的不同訴求,出世法與入世法的比重,依老中青年齡層劃分所占的比例。依上述不同的對象與訴求設計問卷題目,讓讀者勾選與作答。為了提高作答的意願,最好能提供反饋的誘因。閱讀調查表可附於期刊內,請讀者提供意見,或者採抽樣式的訪談表做訪談,實際瞭解讀者之閱讀訴求。

(三)檢討讀者調查結果

  經過調查後的反饋資料,應逐一針對讀者意見及訴求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後,再檢討刊物內容優缺得失,將理想的部分繼續發揚光大,不符合時代訴求的部分,應立即提出改進方案,或是重新定位。假使整個調查顯示大部分內容已無法因應時代,則有重新改版的必要性。改版前必須思維是否有可能性,亦即是否有足夠的人才規劃新期刊,具備開闢新稿源的能力,開闢新讀者群的發行能力,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資金(護法的支持)運作新期刊。

二、創造被需要的佛教期刊內容

  只有被需要才會存在,佛教期刊應徹底檢視被需要的實質性,才能落實利益眾生的真實性。前面提到母體與分子體的概念,以下就按此劃分佛教期刊的定位與內容:

(一)以佛教教內為訴求的期刊內容(稱為母體:明確的佛教期刊標記)

  期刊之定位:

1. 讀者年齡:讀者群之年齡層設定,從最低年齡到最高年齡層。老、中、青所占的比例(例如老年比例占1,中年比例占2,青年比例占3)。
2. 閱讀對象:內容含出家眾與在家眾,或者只針對出家眾或在家眾。若是選擇前者,應注意內容之比重。
3. 內容:可分為解門與行門,行門涵蓋實修與生活實用。

  解門方面:例如經典翻譯,應降低佛教名相的門檻,以現代人最容易讀懂的用語,來解釋經論,不但可避免閱讀障礙,更易於流通普及,但前提是要有真才實學的譯者,才不至於迷誤眾生。當然應設置把關的守門人,來檢視譯稿,將不妥之處加以修正。

  行門方面:
(1) 實修:應分清楚佛教思想之相關系統,例如唯識、中觀、如來藏、上座部、原始佛教。傳布上的系統,如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
(2) 生活實用:以不說教的「應用佛學」為主,例如佛法與人際關係、佛法與親子關係、佛法與夫妻關係、佛法與主僱關係、佛法與家庭倫理、佛法與社會倫理、佛法與企業倫理、佛法與管理、佛法與經營、佛法與經濟、佛法與理財、佛法與情感、佛法與婚姻、佛法與健康等等。

(二)以佛教教外為訴求的期刊內容(稱為分子體:不貼標記的佛教期刊)

  內容最主要以生活實用為主,其目的不外乎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以入世法開拓新讀者,最終回歸到佛法的究竟母體。因此,既然是以不貼標記的方式置入佛法,就必須以世俗的元素為主題,導入佛法成為可解決俗諦的方案。以下佛教Mook裡的「科學小飛俠」宗教科學化的概念、「世間善法」好人好事的典範,「時勢議題」主導的影響力,這三個選題方向皆是為了讓「分子體」成為誘餌所設計的。

佛教Mook裡的科學小飛俠

  這裡所指的佛教Mook裡的「科學」,即是宗教科學化的概念。由於西方科技的進步,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的研究已經有相當的成就,加上現代人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佛陀教育的科學化正是順應此潮流的時刻。例如從佛教禪修的功能,用科學根據導出實際效果,應用在現實生活層面;又。以世界奧運射箭比賽的案例分析,其實世界各國選手在技能上的差異並不大,最主要關鍵在於臨場的情緒與專注力,也就是佛教禪修裡所談的定力。因此,有智慧的教練是教導這些選手平常如何坐禪,而不是高壓式的訓練。

  另外,這裡所說的佛教Mook裡的「小飛俠」,指的是多元議題的訴求滿足。例如教育與學習應用,如何讓學生透過佛教禪修,有更良好的專注力在於學習效果上獲得進展;在情感與婚姻上,如何利用佛教禪修對抗小三;在職場與工作上,如何應用佛教禪修創造更高的績效;還有如何應用佛教禪修的定力與智慧在投資理財上,讓自己更有創造財富的眼光;在養生方面,如何應用佛教禪修開啟自我療癒的健康生活。

佛教Mook裡的世間善法

  這裡所指的內容,例如好人好事典範,就像陳樹菊「積德不積財」,「赤腳善人」賴士田先生捐送超過300萬元來購置2萬冊圖書的感人事蹟。報導這些平常默默付出不為人知的平民英雄,讓整個社會充滿善與愛的良性循環。

佛教Mook裡的「時勢議題」主導

  佛教應走在時代尖端,率先主動討論國際議題或社會議題,及領先主導公共性議題的討論,讓佛教的智慧與觀點,對資訊化的時代產生影響力,導正諸多似是而非的不健康觀念,領導大眾走向正確的道路。

  例如可談談近幾年所發生的美國縱容「CDS衍生性金融商品」流通事件,讓雷曼兄弟買空賣空的行為害了全世界,也就是少數人造惡,卻要讓多數人來受罪。還有看歐債危機談各國領導者的智慧,例如德國總理梅克爾以實際行動教化德國人,體認生命共同體的實際案例;再從最近的日本釣魚台事件,看到日本政府急於改革的錯亂政策與內部派系自私的互相矛盾,撕裂了日本正向的力量,影響區域性安全的愚蠢行徑。

  其他如同性戀婚姻法、伴侶法、死刑廢除問題、器官捐贈、腦死與安樂死、核電問題、節能減碳之京都議定書問題、校園霸凌問題、教育問題(老師跪學生的離譜事件)、臺灣社會走向無生主義的問題、面對老年化問題、國安問題等等,都是大眾所關心的議題。

三、流通(發行及傳播方式)

  佛教期刊如何有效性流通,如何增廣其利用性及保存性,是發行成功的最主要關鍵。

  佛教Mook裡的變形金剛(找得到母體)

  這裡所說的「變形金剛」,是指內容不變的多樣性「載體」,唯有透過多樣的「載體」,才能隨時滿足資訊時代的不同閱讀型態。

1. 將內容母體轉為不同閱讀載體型態

(1) 網路閱讀與網路下載閱讀。

(2) App頻道及App閱讀格式。

(3) 智慧型手機Epub閱讀格式。

(4) 平板電腦閱讀格式。

(5) 電子書閱讀器的閱讀格式。

(6) PDF閱讀格式。

(7) PPT簡報式的簡介閱讀。

(8) MP3用聽的閱讀。

(9) 其他入口網站、部落格及FB臉書的PO文分享等等。

  以上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載體,都可以互相交叉顯示不同載體的訊息,甚至直接連結;也就是當您在平板電腦閱讀的時候,同時能顯現App頻道的載體訊息,或直接與網路閱讀格式連結。而在其他入口網站或臉書等等各種場域的PO文,都可以反檢索至母體(找到文章最終的出處,讓讀者知道這文稿是來自佛教的某某雜誌)。

2. 實體期刊流通

(1) 已訂閱的讀者群發行。

(2) 公關書發行(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單位或人物)。

(3) 贈送發行(必須慎選贈閱對象是否為本書讀者群)。

(4) 圖書室或圖書館。

(5) 相關讀書會或道場。

(6) 學校相關科系或系辦公室。

(7) 公共場所寄放閱讀,如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國企單位等等。

(8) 異業合作,如醫院、診所、美容院、咖啡店、休閒場所等等。

(9) 其他。

3. 成立推廣種子部隊

  將佛法遍一切處的概念,導入現實世界,以超積極主動出擊的傳播精神,憾動周遭的人群。要感動別人要先感動自己,推廣種子部隊要先熟讀每期刊物的內容,先讓自己有所獲,再將心得應用現在各種網路工具分享出去。

  推廣種子部隊在行動力方面,個人認為可向一些超積極的團體取經,例如法X功、摩X教、正X教團等等,雖然這些團體在教理方面不一定獲得大眾的接受,但他們那種幾乎以身相許的推廣精神,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記得有一次我從洛杉磯要前往亞特蘭大,時間已經是深夜12點了,看見這時候竟然還有法X功成員在機場發傳單。「天啊!」我心裡想,如果佛教徒每個人都能用這種精神學佛,肯定成佛有餘。

四、反饋機制

  每期期刊都要附上讀者回函卡,成立讀者意見箱,讓讀者有反饋的管道,建立彼此雙向溝通機制。編輯部每期都應盡心檢討讀者回應的資料,確實按讀者的訴求進行改進,調整選題方向及訴求內容,如此才能隨時保持與時俱進的最佳狀態。

  我們要共同找回佛教編輯群的自覺能力,不要再自我感覺良好,否則等同自己將自己關起來無有差別。我們必須落實佛教不離世間覺的能力,佛教期刊的未來才有發展的曙光,才能大放光明。



【新書出版】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
2013年2月初版
978-957-8397-47-7(平裝)

  本書作者無著法師結合了在斯里蘭卡裴拉甸尼亞(Peradeniya)大學的博士研究,以及身為禪修僧親身實修的成果,試圖在初期佛教經典和哲學的脈絡下,依據《念住經》所解釋的念住修習,詳細探索「念住」的義涵及實修方法。

  本書特別以四部《尼柯耶》的主要經典和第五《尼柯耶》中較早期的經典為主要文獻來源,來考察佛陀對於「念住」的最初教導。期望書中的建議和省思,能為念住的修習開拓新視野,也鼓舞讀者進入念住的實修,追隨佛陀示導的解脫之道。

歡迎上網瀏覽,網址: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