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八期 103年6月

佛法弘傳與網路電視臺之關連

方智輝 佛陀教育基金會資訊組組長


【摘要】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是從面對面教育開始,再經由佛陀的弟子弘揚;隨著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展,便開始用紙將佛法記錄下來流傳。現代傳媒技術更加進步,可以藉由廣播、電視甚至網路,將佛法傳送給閱聽大眾,並透過錄音帶、錄影帶、VCD、DVD及網路資料庫保存下來,廣為流通。

  在傳播過程中,隨著技術與工具的進步,訊息的載體會一再改變,但傳播的目的仍然是要將內容流通出去。因此,最好的載體與傳播媒介所應具備的特質,就是要能夠讓傳遞內容最不失真、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令閱聽者直接接收到欲傳遞的內容。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傳播工具與媒介,數位時代的媒介則是網際網路。因此,網路電視臺於焉誕生。

  網路電視臺設立的成本較傳統電視臺低許多,收看方式可分為下載、點播及直播三種。佛法弘傳方式也從傳統的單向教學,走向雙向互動學習,甚至是朝向「數位學習」的方向進行,而網路電視臺比傳統電視臺能扮演更好的數位學習平臺角色。

  另外,本文也對現階段各道場網路電視臺應用方式,分析其應用內容與概念。最後,介紹本會網路電視臺的應用方式,以及提供其他道場弘法課程完全免費的技術支援。希冀能幫助各地道場的弘法事業,並讓佛法藉由網路廣為流傳,利益十方有情。

關鍵詞:佛教弘傳;網路電視臺;數位學習;行動佛學院;數位時代的佛教


一、前言

  主辦單位、法師、各位與會的大德,大家午安。參與這次報告很榮幸,因為早期我都坐在臺下聆聽,了解每一位講者在如今的數位時代,是如何致力推行佛法的弘傳;而今天,我也身為一分子。這次原本是邀請本會的法務組組長參加,但法務組長看了題目後說,數位資訊的部分應該找資訊組出席;我回答他說:「沒關係,還是由法務組參加,而我可以在旁邊幫忙調整音色、操作PowerPoint,由您站在前面報告。」因為我常覺得,做資訊的人就像是藏鏡人,永遠是在線路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家才會想起我們的存在。因為我們的職責,就是把基礎的建設與機器布建好,讓法師及老師們的說法內容能順利傳遞出去;打造一個穩定的平臺,讓好的內容能夠存放與流通,就是我們資訊人存在的意義。因此他說:「那就告訴大家你們是怎麼打造的吧!」

  回想過去,每次我聽完這樣的會議報告時,時常會想:我得到了什麼、學到什麼、可以怎麼應用在自己負責的道場?所以,看到這次的主題時,我就決定,這次我要將報告的重點放在應用上。因為假如實作技術層面說明太多,大家可能在實務應用上的概念會較為模糊;但假如都採取實際應用案例,又可能會產生沒有技術架構概念之問題。我的主題是:「佛法弘傳與網路電視臺之關連」,希望藉此主題傳達技術架構及實務應用之概念。

二、佛法弘傳方式的演進

  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是從面對面教育開始的,經由佛陀的弟子弘揚,此時還未使用傳媒工具;到了後來,發展出造紙術與印刷術的技術,便開始有了用紙印刷的佛經。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聲音可以藉由廣播發送出去,甚至連影像也可以通過電視傳送給閱聽大眾,並透過錄音帶、錄影帶、VCD、DVD的方式保存下來,廣為流通。

  簡單來說,佛法弘傳方式的演進,一開始是佛陀的親授、弟子的廣傳,接著是書籍的傳達。而書籍正是佛陀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二十幾年來主要使用的傳播媒介,以印經的方式來弘揚佛法。到了後來,佛法的弘傳也開始應用廣播電臺、錄音帶、MP3、VCD、DVD、電視等各種方式與工具。但隨著新方式的推廣,較早期的幾種傳播工具並未完全被取代,學佛的大眾仍持續地在結緣書籍、錄音帶、MP3、VCD、DVD。

  我們反反覆覆地想:「真奇怪,怎麼這麼多人都仍透過結緣的方式來學佛,收看電視直接聽講應該是更清楚才對,為什麼還要再去結緣?」後來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些結緣法寶有一個特性──原來它們都可以用來反覆收聽、學習。因為聽廣播電臺或看電視的時候,由於它是事先安排好的節目、必須守在收音機或電視前等待節目開始,學習便會受到時間與地點的限制;若因忙碌而錯過節目時間,很多人就會選擇改用結緣法寶的方式,將課程內容請回家收藏,自己再安排時間進行學習。當走到數位時代的網路電視臺,它是否也能具備反覆學習的特性呢?

  從前面的推演我們可以了解,在傳播過程中,隨著技術與工具的進步,訊息的載體會一再改變,但傳播的內容仍然不變,主要都是為了將當時最原本的佛陀教育傳遞給後來的人。因此,最好的載體與傳播媒介所應具備的特質,就是要能夠讓傳遞內容最不失真,且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內容如實傳送給收看的人,就像親臨現場、對自己說法一般。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傳播工具和媒介,影響現今時代最大的傳播工具是電視,數位時代的媒介則是網際網路。因此,網路電視臺於焉誕生。

  這裡整理了一張「佛法弘傳方式演進圖」(見圖1),將剛剛所講的做一個統整。大家可以從左邊看到右邊。第一行,是代表佛法的傳遞,一開始是從佛陀傳給弟子、弟子再集結成書籍;到了現在,書籍已經慢慢轉向電子書;而廣播則慢慢轉向網路電臺,錄音帶、錄影帶轉向MP3、VCD、DVD,甚至直接用資料庫將電子檔案放在網路上。電視則轉向網路電視。這就是各種傳播媒體都在經歷的「數位化」過程。目前資訊時代來到「現在」這裡,但過去跟現在的傳播工具都還在並行使用中,到底現在運用的狀況如何?今天我們主要來分析電視與網路電視的部分。


圖1:佛法弘傳方式演進圖

三、傳統電視vs.網路電視

  剛開始接觸電視臺的架構時,光是每個月的維持費用就相當龐大。後來接觸網路電視臺後,我觀察到它具備一些傳統電視臺所沒有之優點,最主要是它竟然大幅降低了傳統電視臺的設立費用,因此我很積極的去了解該如何建置。我們先了解一下傳統電視與網路電視兩者的比較。(見表1)

表1:網路電視vs.傳統電視
 網路電視傳統電視
開設成本
流通範圍全世界地區性
收看方式多種選擇單一
佛法弘傳方式數位學習單向傳播


  第一是開設成本。在傳統電視的時代,佛教道場要設立電視臺的門檻非常高,需要大筆的資金與後續維運經費,且收視往往有地區侷限性;進入網路時代後,網路電視的成本很低,不再需要龐大的發送成本,而是依靠現有的網路線路傳遞到全世界各地。相對來說,門檻降低了許多,只需架設電腦伺服器及一臺高畫質攝影機即可。

  第二是流通範圍。網路電視是全世界性的,只要有網路的地方都可以收看;傳統電視因為有發射的衛星位置不同的狀況,只有該衛星的地區範圍內才可以收到訊號。

  第三是收看的方式。網路電視能讓收看者有多種選擇、自行安排並選擇節目,傳統電視只能按照電視臺安排好的節目進行單一收看。

  第四是佛法弘傳方式。網路電視比較偏向現代數位學習的概念,傳統電視則是單向傳播,一方是發送,一方是接收。

  除了特性之外,我們可以再從時間點來研究電視這種平臺、應用方式的轉變。電視弘傳佛法的應用趨勢圖,(見圖2)這張圖的橫軸是從電視發明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時間,縱軸則是傳遞訊息者與學習者互動程度的高低。


圖2:電視弘傳佛法的應用趨勢圖

  我以觀察到的現象先定義一下,假如互動的程度較低,就把此種傳播過程定義為「單向傳播」;若互動的程度較高,則此種傳播稱為「互動式學習」。傳播就是單純的單向傳遞訊息,一方傳遞,一方接收,沒有再進行互動或教學的反饋。而學習,則是可以進行即時的線上提問,或透過測驗的方式來驗證學習成效,進而改進教學品質。由圖2我們可以看到,在傳統電視剛發展的幾十年,不管是換成LED、LCD,有高畫質、高解析度,大部分都只是在進行單向的訊息傳播。而當「互動式學習」的概念,在愈來愈多人重視後,電視也開始會與觀眾進行互動,所以互動的曲線略為上揚;例如在Live節目播放時,透過觀眾Call-in進電視臺的方式,達到雙向的互動。

  但互動的程度大舉拉升還是在網路電視臺興起之後,因為互動式學習更強調讓學習者能自主掌握學習的步調,按照自己的狀況安排課程。所以,網路電視臺能完整提供學習者這樣的便利性。從將課程內容下載到自己的裝置上開始,學習者能自由選擇收看的時間與地點;再來進化到點播的應用,學習者不需要再將內容下載下來,而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路連結到雲端資料庫進行線上點播收看。最後,則是直播課程的開展,學習者甚至可以看到現在世界各地法師宣講的內容,沒有任何延遲的進行學習,並可透過網路電視臺的平臺功能,進行線上即時發問,立即就能看到法師透過直播回答問題。所以,網路電視臺弘法的互動性是可以很高、很即時的。

四、網路電視臺的應用方式

  由於網路電視臺弘法的互動性隨方式而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再來詳細介紹網路電視臺的三種應用方式:下載、點播及直播。

(一)下載功能應用方式

  網路電視臺一開始發展,就提供大眾能直接下載節目內容之功能。這就可以打破收看傳統電視時,為配合電視節目線性之安排,需要調整自己的時間來收看節目;有時候過了節目播送時間,就要經過漫長的等待重播。

  但網路電視提供下載的功能,就可以依據收視者的時間安排進行收看,不會再被節目的播放時間侷限。目前網路電視最常被使用的方式仍以下載為主,原因是檔案已儲存在電腦或各裝置中,在播放時不會受到頻寬的限制,產生延遲、無法播放等狀況。

(二)點播功能應用方式

  在提供下載功能之後,隨之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收視者需要很多的儲存空間來下載課程節目。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網路電視臺又產生了點播的應用方式,讓收視者直接在線上點播收看,不需要擔心裝置儲存空間的問題;甚而在不確定課程內容是否適合自己時,也可以先在線上預覽,確定想要學習時,再整批下載到裝置上,進行更有效率的學習安排。

  點播對於資訊提供者也有一項好處,就是當內容受到版權的限制而無法提供下載時,可藉由線上點選的方式提供收看,不會產生資料被下載流通的問題。但提供點播功能服務時,有一項需注意的問題,就是資訊提供者的網路頻寬很重要。當使用這個服務時,假如機房伺服器的頻寬不夠、機器不穩定,收視者的數量越多,服務可能就會中斷或是產生延遲。所以,假如要設置點播功能,一定要注意頻寬與流量的問題。

(三)直播功能應用方式

  除以上兩種方式外,今天最主要想跟大家分享的,叫做網路現場直播。目前傳播者與收視者互動性最高的,就是網路直播,應用方式為:傳播者將講師上課時的現場畫面,透過網路直接Live播放出去。現今的網路電視臺應用趨勢已逐漸朝向進行網路現場直播,法師的講演內容能跨越時空,進行即時的弘傳,讓世界各地信眾可以同時在線上收看。透過跨平臺的行動載具,讓人能隨時隨地熏習佛法,這就是現代「數位學習」的概念。

五、數位學習與網路電視臺

  數位學習是一種藉由數位工具來達到如同面對面「教學」的方式,讓教學者能與學習者建立互動關係,且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高,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時空背景與方式,不一定要和教學者在同時同地進行;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能透過意見交流與測驗來調整與驗證教學的成效。

  目前電視弘法應用趨勢,也是朝向「數位學習」的方向進行。第一,網路電視臺是透過數位工具為媒介來學習,例如運用Android及iOS的行動裝置(如手機及平版電腦)來收看節目。第二,是學習自主性高,可自由安排收看之節目內容。第三,是網路電視臺可整合數位學習平臺功能來互動與驗證學習成效。因此,網路電視臺能比傳統電視扮演更好的數位學習平臺角色。

六、各道場網路電視臺應用方式分析

  現在大家又是如何來應用網路電視臺的呢?由於各道場現階段的網路電視臺應用方式不盡相同,先以佛光山、慈濟、法鼓山及佛陀教育基金會為例,來分析其特色與應用內容概念之差異。(見表2)佛光山舉的實例為人間衛視,慈濟為大愛電視網路直播,法鼓山為網路電視臺,佛陀教育基金會也是網路電視臺。

表2:各道場網路電視臺應用數位學習方式分析
 佛光山
人間衛視
慈濟
大愛電視網路直播
法鼓山
網路電視臺
佛陀教育基金會
網路電視臺
特色整合至人間大學網路教學平臺與YouTube合作成立跨平臺大愛直播頻道以主題方式將影音與書籍結合眾多佛陀教育網路直播課程
應用內容生活技藝
文化教育
終身學習
新聞戲劇
人文慈善
醫療環保
科技
開示演講
道場訊息
課程演講
法會活動


  佛光山將人間衛視與教育結合,整合電視臺節目內容到人間大學的網路教學平臺,所以學習者可以直接從人間大學的網路教學進行學習,而平臺上的節目是以終身學習為概念來提供。慈濟電視網路直播是與YouTube合作,成立跨平臺的大愛直播頻道,運作方式是將內容發送到YouTube,然後由YouTube的平臺進行播放。這樣的好處是不必擔心頻寬的問題;不過,請YouTube處理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是否需要支付費用。法鼓山的網路電視臺是以主題的方式來做結合,將自己所擁有的各種內容資料進行資訊整理,再傳遞出要表達的內容。

  基金會的特點是有很多佛陀教育網路直播課程。為什麼說很多?因為要做直播,有幾項較大的挑戰。第一,要先取得授權,徵求法師、老師的同意進行影音錄製的播送與後製,因為有些講師仍不習慣面對錄影鏡頭。第二,另一個挑戰是來自授課者。講師會覺得使用網路傳播出去是面對全世界的,一旦播送出去就無法修正,對於網路直播的意願便不高。第三,頻寬與機器設備的技術及預算問題。假如要自建,就需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及後續維運人力;若選擇委外,則要考慮預算與後續維運費用。而基金會努力克服以上三種挑戰,盡力將所有開設的課程都進行網路現場直播,目前基金會直播課程的數量占總開設課程的一半以上。

七、本會應用方式介紹

  由於在規劃時,以及我們自建的實際過程中,有遭遇到各種狀況,我們總是希望能用比較穩定的機器、比較低的費用來進行,但那是一種理想,要有不錯的人和技術來支持。因此,我們歸納出很簡單的建置原則:

(一)基金會資訊服務建置原則分享

1. 先求有,再求好──確認大眾的需求

  很多時候一直在規劃,花費了相當多的人力與物力後,才發現有些服務是不如預期的。所以我們會先求有,這個意思就是將該階段的應用成品先推出來讓大眾使用,再藉由使用的意見反饋,進行修正、將成品的功能做得更加實用與完整。很多人會擔心這樣的方式,會不會讓大眾在一開始使用時,會感覺設計開發者在架構時並不完整。事實上的經驗是,藉由使用者回饋,將會創造一個更貼近大眾的設計,讓大眾更喜歡使用。而現階段資訊工具應用與汰換的速度愈來愈快,我發現大家的作法都是在不穩定中求穩定,從做中學經驗,再繼續改善。因此,若要建置,可以考慮這種作法。

2. 最低成本考量──資源來自十方信施

  再來是要考慮預算與建置成本,因為道場的資源來自十方,如何能Cost down費用,用最經濟的作法達成最實用的功能建置,是我們在提供服務時需要考慮的。根據我的觀察,若建置人員的技術越好,需要花費的費用往往都能降低許多;另外,資訊的設備都不便宜,所以也要考量這個設備的使用年限及未來當服務中止時,是否還能轉到其他用途上去的額外價值。

3. 操作簡單──利於傳承

  最後是操作要簡單。我們發現當技術人員一離開的時候,若沒有交接清楚,對於該服務的掌控度就立刻下降許多。所以,功能的設計能愈直觀了解愈好,接手人需要付出的學習成本會較低。並且規劃的人要將可能資料損失的風險降到最低,對於重要的資料要先進行保存的規劃。也就是把文字、影像、照片內容等素材保存好,因為資料庫可以等待技術人員學習完後再重建,但內容素材遺失很難再復原。

  所以,建議使用操作方式較簡單、利於傳承、市面上比較普及的技術與設備,等到傳承的時候比較不會有問題,毀壞後的重建也較容易。這是我們的一些建置原則與經驗分享。

(二)基金會網路電視臺內容

  本會網路電視臺的內容,主要分為網路現場直播、網路教學課程、佛陀教育學院三種,分別提供直播、點播與下載的功能,所提供的內容主要是來自於本會所開設的課程與活動、外借單位所舉辦的課程共修、各地道場弘法所傳回的影音訊號等。

1. 網路現場直播

  這是最主要的節目內容,我們將有進行網路現場直播的課程都收錄在這裡,只要在該堂課程的上課時間點選連結,就可以進行Live線上收看,目前一週有20門直播課程。

2. 網路教學課程

  這部分是網路電視臺的二十四小時輪播節目。主要的內容是各種課程或法會的錄影內容,由基金會推薦節目來讓大眾學習。這可以讓不曉得有哪些節目或活動的人,先了解我們提供的推薦課程,若看到想深入學習的,可以再回到影音資料庫去搜尋、點播、下載來收看。

3. 佛陀教育學院

  基金會為了弘揚佛教的十宗,特別設立了佛陀教育學院。學院的課程為期四年,在四年裡,十宗的每一宗都有規劃教學的次第、開設許多主題進行深入的研討學習。目前已經開辦到第二屆,所有的課程都用線上直播,學員可以選擇到現場或透過網路學院來上課。

(三)基金會網路電視臺的收看方式

  要收看基金會直播的方式非常簡單。因為要考慮各種平臺、裝置、用途,所以選擇步驟最少、最不會出錯的方法。首先,在網頁裡挑選一個現在正在上課的課程,播放器會立刻打開來接應,就可以收看了,如圖3、圖4。現在也將直播服務應用到行動裝置上,舉凡使用手機或平板、各家各種作業系統,收看直播的方式也如同電腦一樣,點選該堂課的連結即可收看。如圖5,這是法會活動直接轉播,使用行動裝置收看,更可以達到行動佛學院的目的──讓人能隨時隨地熏習佛法。根據到目前為止的觀察,比較少人會拿手機來長時間收看節目,因為螢幕較小;大部分會使用手機的人,是因為在移動通勤中只能用聽的,也就是把它當成廣播電臺,利用時間來學習,或者是臨時查閱資料。一般來講,平板螢幕才夠大,電腦當然更大,以後連網電視收看更沒有問題。現在的裝置都一直在改變,但始終不離人性的需求,所以個人會在什麼情況下去應用什麼裝置,也是設置時需要考慮的。


圖3:網路現場直播節目表


圖4:網路電視台畫面──電腦


圖5:法會現場畫面──行動裝置

(四)基金會網路電視臺實際應用架構案例

  基金會網路電視臺的實際應用架構,共分為本會教室、基金會機房、全世界收視端三個部分。前端本會教室的部分,是法師開示的場所,學生也在這裡上課,只要用攝影機把聲音跟影像的訊號轉到電腦,再由網路送到基金會的機房轉播,所有的大眾、全世界收視端透過網路就可以收看。(見圖6)


圖6:網路電視臺直播應用[基本]

  另外有一個特殊的案例,是透過即時連線互動的方式。法師在臺北用藏文講課,學生也在臺北,但翻譯的人卻在加拿大沒有辦法來臺北,這時我們透過Skype即時連線,把法師藏文講課的聲音傳到加拿大,翻譯的人再透過Skype即時將翻譯的中文傳回現場;現場的人聽了很開心,問法師問題,再由加拿大的翻譯即時將問題翻譯為藏文傳回來給法師。這是以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人完全分散在各地,上課的學生有的在高雄、臺中或西藏等其他地方,根本不在臺灣。所以,這就是透過網路,讓節目的形式產生各種的可能性。(見圖7)


圖7:網路電視台直播應用[特殊]

  最後是對於其他道場的弘法課程,基金會提供完整的技術支援,從規劃、評估、建置、啟用到檢討,不收任何費用,道場只需採購硬體設備,將訊號引回本會即可。假如您有這樣的需求,只要自行準備攝影機、混音器、頻寬、網路電視臺等設備,基金會就可以免費提供一個網路電視臺的伺服器,接收您傳上來的訊號,所有的人都可以來這邊看。這種方式,可以全部省掉技術及頻寬的問題。前端也很簡單,只要準備好現場的設備,再接上網路就可以Live了。(見圖8)


圖8:網路電視台直播應用[支援]

  基金會提供的支援有一些簡單的條件限制,如課程內容要正知正見、獨特深入、具影響力。因為假如轉播太多,很耗費頻寬,所以會對弘法內容加以精選。流程是經本會法務組審核核准,依實際人力時間配合。特色是不收費、提供技術支援、容納各宗各派。

  因為本會創辦人的理念,就是希望能幫助各地的弘法事業,讓所有的人能不被技術與預算限制、將佛法藉由各種工具廣為流傳、利益十方有情。這是基金會成立三十年來,從印經到現在轉向資訊,一直以來所秉持並且持續在做的。所以,假如各地的佛教道場想要建置網路電視臺,我們都能完整的技術支援,歡迎各位與本會聯繫接洽。今日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各位的聆聽。

【編者按】本文為2013年10月12日「佛教與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第二場研討論文發表之錄音謄稿,經編輯組整理,講者審閱後刊載。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