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期 104年12月

【編輯手札】

佛寺生命史的印跡──寺院史志與大眾史學發展研討會

釋自衍


  人們期盼佛教「寺志」擁有一份溫馨而遙遠的親切,是一種貼近古德開展生命的脈動,因此也期待「寺志」淡淡的書香,能讓歷盡滄桑的寺院悠悠然起身,穿越漫漫的時空,向人潺潺細數自家生命的本有風光。傳統史學中,「寺志」是「方志」的一種,而在佛教史料裡,「寺志」則是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文獻。其中,除了記錄寺院自身的建築風格、歷史沿革、法脈傳承、住持傳記、法語詩偈等等,也記述了寺院所在地的地理、人文與風俗。因此,翻閱「寺志」既可重沐寺院的古樸道風,又可從寺院歷史全貌中,窺見當地所經歷的興衰與風情。

  然而,傳統史學中的「寺志」,卻是十分生硬冰冷而與人疏離的。它只專屬於「歷史專業」,既由少數的「專業史家」來撰述,又強力側重於「史料詳實」與「方法嚴謹」,記載的也是極為少數的「菁英或代表人物」。面對當今臺灣都會佛教多元而又茂盛的生命力,如何讓「寺志」在詳實嚴謹之餘,還能以「嶄新而鮮活親切的面貌,重新走入人群」,是香光尼僧團法師們時時刻刻反省的課題;且收集、記錄臺灣當代佛寺的「寺志」,豐富臺灣佛教史,更是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的重要使命之一。

  因緣際會之下,在2014年到2015年間,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分別於臺北印儀學苑、臺中養慧學苑、嘉義安慧學苑、高雄紫竹林精舍,各舉辦了一場研習營,主題是「時光旅行:口述歷史工作坊」。有四百多名學員報名,參與研學「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作,為佛寺「寺志」的現代化、親民化工程,邁開了極為關鍵的第一步。

  「大眾史學」所提倡的:書寫大眾歷史、為大眾書寫歷史、由大眾來書寫歷史,「讓人人參與寫歷史、一起建構集體記憶、留下大眾生命的發展史」,拓寬了「寺志」的歷史視角,成為重要的理念與指標。一向秉持「人人皆可成佛」信念,推動佛法教育的紫竹林精舍法師們,在這個理念的感召下,希望從「做中學」、「學中做」當中,成就「人人都是史家」。於是,他們召集了「文化志工」,進行長達十六個月12次培訓,終於在2015年10月間,完成《紫竹林精舍故事集》(試行本)。這是以實際行動,完成運用「大眾史學」書寫「寺志」的成功驗證。

  為了更進一步引發大眾對「寺志」現代化、親民化工程的重視,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更於2015年10月25日,與臺北市立大學一起合辦「寺院史志與大眾史學發展研討會」。會中,也發表了《紫竹林精舍故事集》(試行本),用以分享並就教於佛教界、歷史學界的先進,獲得不錯的迴響。而今,本期特以「寺院史志與大眾史學」為專題,刊載了此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以饗大眾。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6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