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期 104年12月

編纂臺灣佛教史志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侯坤宏 前國史館纂修


【摘要】戰後臺灣重修方志得到各方注意,在這股臺灣修志風潮中,有多少是屬於佛教方志?據筆者個人所見,只發現有《台灣佛學院志》、《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獅頭山百年誌》、《打鼓巖元亨寺志》6種佛教寺志。臺灣號稱佛教極盛,為何只見如上區區可數的佛教寺志,其因何在?本文想探討的是:在當代的臺灣,有沒有需要再從事於編纂佛教寺志?佛教寺志這種屬於古老傳統的文獻,在當代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與必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編撰使之符合當代的需要?本文先談有關編纂臺灣佛教史志之史料問題,接著就編纂佛教史志的體例問題進行分析,最後再就這兩方面問題,略述個人的一些想法,以就教於方家。

關鍵詞:臺灣佛教;方志學;佛教方志;方志體例


壹、前言

  2012年8月,筆者在杭州發表〈從巨贊法師《靈隱小志》看中國佛教方志〉一文,特別整理了1949年以後出版的佛教方志,主要有:1. 《法源寺志》(上、下冊):一誠主修,戈劍主編,2009年3月出版。2. 《普陀洛迦山志》:王連勝編,1999年11月出版。3. 《峨眉山志》:《峨眉山志》編纂委員會編,1997年11月出版。4. 《九華山志》:《九華山志》編纂委員會編,1990年9月出版。5. 《祥符寺志》:釋無相主編,2009年3月出版。6. 《國清寺志》:丁天魁主編,1995年10月出版。7. 《天台宗觀宗講寺志(1912-1949)》:方祖猷著,2006年12月出版。8. 《大佛寺志》:釋悟道主修,2001年3月出版。9. 《法門寺志》:李發良著,2000年1月再版。10. 《焦山志》:《焦山志》編纂委員會編,1999年8月出版。11. 《南普陀寺誌》(上、下冊):廈門南普陀寺編,2011年5月出版。12. 《福州開元寺志略》:《福州開元寺志略》編纂委員會編,2010年10月出版。此外,另見有以一個地區為範圍之佛教志,如《廈門佛教誌》(廈門市佛教協會編,2006年5月出版)、《寧波佛教志》(寧波市佛教協會編,2007年5月出版);以及以一個佛教寺院相關人物為範圍之佛教志,如:《七塔寺人物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0月)。(註1)佛教方志在中國有其傳統,改革開放以後,在較承平安定的時代,中國大陸興起的重修地方志熱潮中,佛教方志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重視,所以有上述的成果。

  戰後臺灣,重修地方志也得到各方注意。據尹章義估計:《臺灣省通志》有五修,各縣市志也多五(臺北市)、四(高雄市)修,鄉鎮志更是大放異彩──1960年以前有兩種,1961年至1970年5種,1991年至2000年89種,2001年至2008年有76種,正進行中之新修、續修方志也不在少數。(註2)但是,我們關心的是:在這股臺灣修志風潮中,有多少是屬於佛教方志?據筆者個人搜尋及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提供的書目資料,發現有:1. 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之《台灣佛學院志. 壹:福嚴佛學院志》,2. 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之《台灣佛學院志. 貳:圓光佛學院志》,3. 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之《台灣佛學院志. 參:中華佛教學院志》,(註3)4. 王見川、釋道成著《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註4)5. 黃鼎松總編輯之《獅頭山百年誌》,(註5)6. 釋忠定等編輯之《打鼓巖元亨寺志》,(註6)7. 閻亞寧、王明蓀總撰之《嘉義縣第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寺誌》,(註7)8. 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在2013年出版的《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註8)臺灣佛教極為興盛,戰後至2015年,只見上列8種佛教寺(山)志。

  為什麼臺灣佛教史志數量這麼少?其原因有多種:有的寺廟是在戰後才建立,其發展未達一定的規模,所以會覺得沒有寫寺志的需要;而一些比較大的教團(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等),彼等雖常被稱為可以代表臺灣佛教,分支道場多,遍及海內、外各地,但也未見有寺志出版。不知是覺得沒有必要?還是覺得還不到修志的時候?或者還沒有意識到需要修志?大教團如此,那就更遑論其他較小的教團或是寺院了。

  這裡想提出一個根本性的大問題,亦即在當代臺灣,有沒有需要再從事編纂佛教寺志?亦還是佛教寺志這種屬於古老傳統的文獻,在當代已經沒有再存在的價值與必要?如果它還有繼續存在的價值,又應該用怎樣的方式編修,以符合時代的需要?

  關於第一個問題,個人的想法是:作為地方志內涵之一的佛教史志,在過去已經存在好長一段時間。中國佛寺史志目前可見者,主要是下列兩種叢書:其一是1980年至1985年間,杜潔祥主編之《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收錄明清至民國佛教寺志、山志97種。其二是1996年,白化文、張智主編之《中國佛寺志叢刊》,收錄171種佛教寺志。(註9)當我們翻閱這些佛教史志的時候,除了可以了解該寺志所描述的佛教史事外,這些寺志也記錄了與該寺相關的歷史與人物,有助於吾人了解過去的佛教歷史;有時候其中記錄的是其他史料所欠缺的。所以,站在保存史料的立場,過去的佛教史志,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何況當今海峽兩岸編修地方志(如省市志、縣市志、鄉鎮志等)的工作,也一直未中斷過。那麼作為方志內涵之一的佛教史志,還是應該持續下去,不能使之中斷。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展開編修當代臺灣佛教史志的工作?以下擬先從有關編纂臺灣佛教史志之史料問題談起。

貳、有關編纂臺灣佛教史志之史料問題

  在撰寫本文之前,自衍法師提供一份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的「臺灣寺志相關研究書目」,內容包括:「圖書」、「學位論文」、「研究計畫」等項。這一份書目資料說明了臺灣佛教界還是很重視出版自己寺院的相關資料,也可以用來說明有關臺灣佛教史志之史料問題。以下就以之為基礎,(註10)再就個人蒐集所得,進行必要之分類與分析。

  經筆者重新檢視「臺灣寺志相關研究書目」後,將之分為:一、佛教寺志(含山志),二、紀念專刊、專輯、特刊,三、年鑑,四、寺院簡介、寺院總錄、通訊錄,五、其他,共五大類,列出如下:

一、佛教寺志(含山志)
1. 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台灣佛學院志. 壹:福嚴佛學院志》,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民國83年12月。
2. 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台灣佛學院志. 貳:圓光佛學院志》,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民國84年4月。
3. 釋悟因總纂;釋見重撰述,《台灣佛學院志. 參:中華佛教學院志》,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民國86年10月。
4. 王見川,釋道成著,《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出版,民國88年8月試刊版,民國93年5月2版,民國95年12月又出三版。
5. 黃鼎松編,《獅頭山百年誌》,苗栗:財團法人苗栗縣南庄鄉獅山勸化堂,民國89年8月。
6. 釋忠定等編輯,《打鼓巖元亨寺志》,高雄:元亨寺,民國99年1月。
7. 靈鷲山教育院彙編,《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寺院建築篇》,初版,新北市: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3年。
8. 靈鷲山教育院彙編,《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宗師法教篇》,初版,新北市: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3年。
9. 靈鷲山教育院彙編,《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宗博志業篇》,初版,新北市: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3年。
10. 靈鷲山教育院彙編,《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國際交流篇》,初版,新北市: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3年。
11. 靈鷲山教育院彙編,《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教育傳承篇》,初版,新北市: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3年。
12. 靈鷲山教育院彙編,《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護法弘化篇》,初版,新北市: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3年。
13. 閻亞寧,王明蓀總撰,《嘉義縣第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寺誌》,第一版,嘉義縣番路鄉:半天岩紫雲寺管理委員會,民國94年10月。

二、紀念專刊、專輯、特刊
1.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佛光山美國西來寺落成典禮紀念特刊》,初版,高雄:佛光,民國77年。
2.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山開山廿週年紀念特刊》,初版,高雄:佛光,民國76年。
3.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山開山30週年紀念特刊》,初版,高雄:佛光文化,民國86年5月。
4.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1:佛光宗風》,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5.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2:新春賀函》,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6.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3:僧信教育》,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7.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4:文化藝術》,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8.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5:慈善弘法》,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9.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6:國際佛光會》,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10.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7:國際交流》,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11.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8:佛光道場》,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12.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9:佛光山大事記》,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13. 釋永芸總編輯,《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10:創意與第一》,初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2008年。
14. 慈濟文化出版社選編,《金剛菩提心:三十周年慶紀念專刊》,臺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民國80年8月。
15.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編印,《回首5年來時路:慈濟醫院五週年特刊》,民國86年8月。
16.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遷館週年暨圖館週紀念特刊編輯小組編,《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遷館週年暨圖館週紀念特刊》,臺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2003年6月。
17. 藍吉富等編輯,《耕耘播種:中華佛學研究所廿週年特刊》,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年11月。
18. 中台文教基金會著,《小星辰望中台:八十四年「小星辰夏令禪修營」紀念特刊》,南投:中台文教基金會,民國84年12月。
19. 中台文教基金會著作,《小星辰望中台(二之一):八十五年度小星辰夏令禪修營特刊--活動記實》,初版,臺北:中台文教基金會,民國86年2月。
20. 《中台禪寺慶祝三零二七年佛誕特刊》,南投: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民國89年5月。
21. 《中台禪寺慶祝三零二六年佛誕特刊》,南投: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民國88年5月。
22. 《中台世界. 第二輯:中台禪寺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紀念專刊》,南投:中台禪寺,民國90年7月。
23. 《中台世界. 第三輯:中台禪寺新建工程介紹專刊》,南投:中台禪寺,民國90年。
24. 《中台禪寺新建工程落成啟用暨佛像陞座開光灑淨大法會紀念專輯》,南投:中台禪寺,民國91年。
25. 蓮華學佛園十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輯,《風送蓮香:蓮華學佛園十週年紀念特刊》,初版,臺北:原泉出版社,民國69年9月。
26. 蓮華學佛園二十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輯,《華開蓮現:蓮華學佛園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9年7月。
27. 蓮華學佛園三十周年誌慶編輯組編著,《蓮華學佛園三十周年誌慶》,臺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9月。
28. 蓮華學佛園四十週年誌慶編輯組編著,《蓮華學佛園四十週年誌慶》,臺北:蓮華學佛園,民國99年10月。
29.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華梵佛學研究所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華梵佛學研究所,民國79年。
30.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華梵佛學研究所二十周年紀念專輯》,臺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9月。
31. 華梵大學公關室編,《華梵大學校慶特刊:第三屆至第十屆校慶特刊(民國八十一年至八十八年)》,臺北:華梵大學,民81-88年。
32.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公關室編,《活水源頭:華梵第七屆校慶特刊》,臺北: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民國85年10月。
33. 華梵大學公關室執行編輯,《山光雲影:華梵大學第八屆校慶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86年。
34. 華梵大學公關室執行編輯,《華梵大學第九屆校慶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87年。
35. 華梵大學出版部執行編輯,《華梵大學第十二屆校慶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0年。
36. 華梵大學出版部執行編輯,《精緻華梵:華梵大學第十三屆校慶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1年。
37. 華梵大學公關室執行編輯,《華梵大學校慶特刊:第14屆校慶特刊至建校17週年校慶特刊(民國92年至民96年)》,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2-96年。
38. 呂健吉總編輯,《覺之教育:華梵大學建校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89年10月。
39. 華梵大學公關室執行編輯,《創新華梵:華梵大學建校十四週年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3年。
40. 華梵大學公關室執行編輯,《華梵大學建校十五週年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4年10月。
41. 華梵大學公關室執行編輯,《華梵大學建校十六週年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5年。
42. 華梵大學公關室執行編輯,《華梵大學建校十八週年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7年。
43. 華梵大學秘書室公關組美術編輯,《華梵大學建校十九週年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8年。
44. 簡江儒總編輯,《二十風華.儒梵陞揚:華梵大學建校二十週年校慶特刊》,臺北:華梵大學,民國99年。
45. 釋圓誠等編輯,《雲山依舊映我心:曉雲導師圓寂週年紀念專集》,臺北:蓮華學佛園,民國94年10月。
46. 呂健吉總編輯,《千古雲山覺夢長:創辦人曉雲導師圓寂十週年紀念特刊》,新北:華梵大學,民國103年10月。
47. 華嚴專宗學院二十週年院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華嚴專宗學院二十週年院慶特刊》,臺北:華嚴專宗學院,民國84年10月。
48. 編輯委員會編輯,《專研專修專弘:華嚴專宗學院三十週年特刊》,臺北:華嚴專宗學院,2005年10月。
49. 華嚴蓮社四十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輯,《華嚴蓮社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初版,臺北:華嚴蓮社,民國83年。
50.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著,《60th華嚴甲子慶.蓮社六十年:華嚴蓮社六十週年慶紀念特刊》,初版,臺北:臺北市華嚴蓮社,2013年。
51. 《中華佛教青年會十五週年紀念特刊》,臺北:中華佛教青年會,2004年9月。
52. 曾菱炤總編輯,《歡喜做自己:台北市觀音線協會10周年特刊》,臺北:台北市觀音線協會。
53. 《繼祖傳燈:華藏淨宗學會成立二十周年念特刊》,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09年。
54. 行政院中諦禪學社編,《慈心悲願傳法情:行政院中諦禪學社成立兩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行政院中諦禪學社,2003年10月。
55. 中華五眼護盲協會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小組編,《五眼之光:中華五眼護盲協會週年紀念特刊》,臺北:中華五眼護盲協會,民國84年10月。
56. 闕美華等編輯,《頓開五眼:中華五眼護盲協會十週年紀念特刊(一)》,臺北:中華五眼護盲協會,佛曆2546年4月。
57. 闕美華等編輯,《五眼之光:中華五眼護盲協會十週年紀念特刊(二)》,臺北:中華五眼護盲協會,佛曆2547年3月。
58. 闞正宗總編輯,《台北市佛教會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台北市佛教會,民國98年。
59. 供佛齋僧編輯委員會編著,《供佛齋僧: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十周年紀念特輯. 1:吉祥語錄》,初版,新北: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2014年。
60. 供佛齋僧編輯委員會編著,《供佛齋僧: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十周年紀念特輯. 2:供僧行跡》,初版,新北: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2014年。
61. 供佛齋僧編輯委員會編著,《供佛齋僧: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十周年紀念特輯. 3:海會雲集共齋僧》,初版,新北: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2014年。
62. 《慧日五十週年》,臺北:慧日講堂,民國100年5月。
63. 釋傳妙主編,《福嚴精舍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3年10月。
64. 釋真華等撰,《福嚴精舍重建落成紀念特刊》,新竹:福嚴精舍,民國81年。
65. 南普陀寺五十週年紀念特刊編委會執行編輯,《南普陀寺五十週年紀念特刊》,臺中:台中南普陀寺,民國96年。
66. 臺中市佛教蓮社六十週年紀念專刊編輯委員會編,《蓮花一瓣分台中:臺中市佛教蓮社六十週年紀念專刊》,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1年。
67. 《愛無我沐白毫光:白毫十週年誌》,南投:白毫禪寺。
68. 釋明迦總編輯;釋自淳,釋見憨,釋見豪執行編輯,《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初版,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民國81年。
69. 釋圓智等編輯,《珍惜人間.典藏妙心:妙心寺建寺50週年紀念特輯》,初版,臺南:妙心出版社,民國99年10月。
70. 寶塔山編輯小組編著,《寶塔山噶瑪噶居寺開山十週年紀念特刊》,第一版,臺南:心靈藝術社,1997年。
71. 元亨寺編輯會執行編輯,《菩妙和尚晉山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高雄:元亨寺,民國84年6月。
72. 元亨寺編輯會編校,《元亨寺大雄寶殿落成特刊:菩妙法師晉山二十週年紀念》,高雄:元亨寺,民國74年7月。
73. 釋隆道等撰,《淨心大法師五秩華誕暨晉山光德寺十五週年紀念專輯》,高雄:光德寺贈閱,民國67年8月。
74. 釋淨明總編輯,《眼淨和尚圓寂二十五週年紀念集》,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國85年4月。
75. 釋淨明總策劃,《高雄市佛教會65週年紀念特刊》,初版,高雄:高雄市佛教會,民國101年。
76. 淨覺之聲製作小組,《慶祝淨覺之聲空中佈教三十週年特刊》,初版,高雄: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民國84年11月。
77. 林蓉芝總編輯,《中華佛寺協會十週年紀念特刊》,初版,高雄:中華佛寺協會,民國91年5月。
78. 千佛山雜誌社編輯,《千佛山三十週年特刊》,初版,高雄:白雲廣播,民國87年。
79. 圓照寺大乘同修會編輯,《圓照寺十周年慶祝特刊》,高雄:圓照寺大乘同修會,民國82年。
80. 金輪佛學教育學院編輯,《九華:圓照寺特輯--閱讀圓照寺89年至93年大事紀》(封面副題名:敬定法師晉山圓照寺二十週年特輯),初版,高雄:九華圖書社,民國94年5月。
81. 吳秋金文字編輯;鄭曜昌美術編輯,《隆峰寺建寺40週年紀念特刊》,高雄:隆峰寺,1999年。
82. 慈恩拾穗編輯委員會編輯,《慈恩拾穗:宏法寺建寺二十週年紀念特刊》,高雄:宏法寺,民國65年11月。
83. 許益誠主編,《荷擔如來家業:高雄宏法寺建寺三十週年專刊》,高雄:慈恩會訊雜誌社,民國75年10月。
84. 許月雲,張惠琦,李淑美編輯,《如是行過:高雄宏法寺慈恩婦女會十五週年特刊》,高雄:高雄宏法寺慈恩婦女會,民國79年。
85. 地藏慈訊編輯部編著,《歷史的腳印:走過花佛16年》,花蓮:花蓮太魯閣祥德寺,民國98年4月。
86. 李金土主編,《金門縣佛教會復會四週年紀念特輯》,金門:金門縣佛教會,2008年12月。

三、年鑑
1.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2》,臺北:慈濟文化,民國82年。
2.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3》,初版,臺北:慈濟文化,民國83年。
3.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4》,初版,臺北:慈濟文化,民國84年。
4.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5》,初版,臺北:慈濟文化,民國85年。
5.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6》,臺北:慈濟文化,民國86年。
6.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7》,臺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1998年。
7.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8》,臺北:慈濟文化,民國88年。
8.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1999》,臺北:慈濟文化,民國89年。
9.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2000》,臺北:慈濟文化,民國90年。
10. 王端正總策畫,《慈濟年鑑. 2001》,臺北:慈濟文化,民國91年。
11. 王端正總策劃,《慈濟年鑑. 2002》,臺北:慈濟文化,民國92年。
12. 王端正總策劃;何日生總編輯;林碧珠主編,《慈濟年鑑. 2003》,臺北:慈濟文化,民國93年。
13. 王端正總編輯;林碧珠主編;黃基淦等編撰,《慈濟年鑑. 2004》,臺北:慈濟文化,民國94年。
14. 何日生總編輯;何日生等撰述彙編,《慈濟年鑑. 2005》,初版,花蓮: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95年。
15. 何日生總編輯;林碧玉等撰述彙編,《慈濟年鑑. 2006》,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96年。
16. 何日生總編輯;謝明珠,翁培玲主編;翁培玲等撰述,《慈濟年鑑. 2007》,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97年。
17. 何日生總編輯;謝明珠,翁培玲主編;邱淑絹等撰述,《慈濟年鑑. 2008》,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98年。
18. 何日生總編輯;謝明珠,翁培玲主編;王勝德等撰述,《慈濟年鑑. 2009》,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99年。
19. 何日生總編輯;謝明珠,翁培玲主編;沈昱儀等撰述彙編,《慈濟年鑑. 2010》,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100年。
20. 何日生總編輯,《慈濟年鑑. 2011》,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12年。
21. 何日生總編輯,《慈濟年鑑. 2012》,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13年。
22. 何日生總編輯,《慈濟年鑑. 2013》,初版,花蓮: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014年。
23.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1989-2001:總論》,初版,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年。
24.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1989-2001:大事記》,初版,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年。
25.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1989-2001:記事報導》,初版,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年。
26.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2002》,初版,臺北:法鼓山基金會,2003年。
27.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2003》,初版,臺北: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
28.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2004》,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年。
29.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2005》,初版,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年。
30. 釋果毅總編輯,《法鼓山年鑑. 2006》,初版,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7年。
31. 法鼓山年鑑編輯組編輯企畫;梁金滿主編,《法鼓山年鑑. 2007》,初版,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8年。
32. 法鼓山年鑑編輯組編輯企畫;陳重光主編,《法鼓山年鑑. 2008》,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9年。
33. 法鼓山年鑑編輯組編輯企畫,《法鼓山年鑑. 2009》,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10年。
34. 法鼓山年鑑編輯組編輯企畫;陳重光主編,《法鼓山年鑑. 2010》,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11年。
35. 法鼓山年鑑編輯組編輯企畫;陳重光主編,《法鼓山年鑑. 2011》,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12年。
36. 法鼓山年鑑編輯組編輯企畫;陳重光主編,《法鼓山年鑑. 2012》,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13年。
37. 法鼓山年鑑編輯組編輯企畫;陳重光主編,《法鼓山年鑑. 2013》,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14年。
38. 中華佛學研究所主編,《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第一輯),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民國91年12月。
39.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世紀三十一年,法水遍灑五大洲:佛光山開山31週年年鑑》,初版,臺北:佛光文化,1999年。
40. 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編,《光德寺四十年來大事記實》,再版,高雄: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2008年7月;2009年四版。
41. 慧炬通訊社著,《1990年慧炬佛教年鑑》,初版,臺北:慧炬出版社,民國80年3月。

四、寺院簡介、寺院總錄、通訊錄
1. 黃慶生編,《全國性宗教團體法人名錄》,臺北:內政部,民國94年4月。
2. 黃麗馨總編輯,《全國寺廟名冊》,第二版,臺北:內政部,民國93年。
3.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上),臺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
4.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中),臺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
5.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下),臺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
6. 朱其昌主編,《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初版,高雄:佛光,民國66年。
7. 朱其麟主編,《中華佛教寺院通訊錄》,臺北:世佛雜誌社,民國85年。
8. 朱其麟主編,《臺灣佛教名剎. 前部》,臺北:華宇,民國77年。
9. 朱其麟主編,《臺灣佛教名剎. 後部》,臺北:華宇,民國77年。
10. 楊國連,呂秋豐主編,《台灣佛寺導遊《一》:大台北地區》(上),四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1年。
11. 楊國連,呂秋豐主編,《台灣佛寺導遊《二》:大台北地區》(下),初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79年。
12. 楊國連主編,《台灣佛寺導遊《三》:桃竹苗地區》(上),三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1年。
13. 闞正宗主編,《台灣佛寺導遊《四》:桃竹苗地區》(下),再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2年。
14. 闞正宗主編,《台灣佛寺導遊《五》:中部地區》(上),初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2年。
15. 楊國連主編,《台灣佛寺導遊《六》:中部地區》(下),初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4年。
16. 闞正宗主編,《台灣佛寺導遊《七》:雲嘉地區專輯》,初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3年。
17. 闞正宗主編,《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縣市專輯》,初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5年6月。
18. 闞正宗主編,《台灣佛寺導遊《九》:臺南地區》,初版,臺北:菩提長青,民國86年5月。
19. 徐壽編,《臺灣全臺寺院齋堂名蹟寶鑑》,影印本,昭和7年。

五、其他
1. 王端正總編輯,《心蓮萬蕊:慈濟影像三十年》,初版,臺北: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民國86年。
2. 佛教慈濟基金會編製,《大愛灑人間: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花蓮:佛教慈濟基金會,2004年。
3. 何國慶著,《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回應》,第一版,臺北:商智文化,2000年。
4. 張榮攀整理,《慈濟語彙. 新版》,初版,臺北: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2年。
5. 葉子豪等編撰,《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初版,臺北: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1年5月。
6. 釋德傅著,《慈濟學初探》,初版,花蓮:慈濟大學,2013年。
7. 釋證嚴著,《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第一版,臺北:天下遠見,2008年。
8. 釋星雲著,《佛光山開山故事:荒山化為寶殿的傳奇》,初版,高雄:佛光文化,2012年。
9.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製,《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做了些什麼?》,初版,高雄:佛光,民國80年。
10.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印,《我們的報告》,修訂版,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民國80年。
11. 釋妙開主編,《2014佛光山:我們的報告》,高雄:人間通訊社,2014年。
12. 釋妙開主編,《2015佛光山:我們的報告》,高雄:人間通訊社,2015年。
13. 釋聖嚴口述;胡麗桂整理,《法鼓山故事》,初版,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
14. 釋聖嚴著,《法鼓山的傳承: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初版,臺北:法鼓山文化中心,2006年。
15. 釋聖嚴講述,《法鼓山的方向》,三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民國86年。
16. 胡麗桂編著,《分享法鼓山:幸福白皮書》,初版,臺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005年。
17. 中台文教基金會著,《靈泉到中台》,初版,臺北:著者,民國84年。
18. 中台佛教學院編著,《中台世界》,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民國90年。
19. 蔡采秀著,《臺中縣的佛寺》,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
20. 陳嘉彰總編輯,《梵宇僧樓:大台北地區寺廟采風錄》,臺北:傳莘,民國85年。
21. 施並錫畫;陳清香文,《清淨聖地:台灣佛寺巡禮》,初版,臺北:慧炬,民國90年。
22. 闞正宗總編輯,《一脈相承:華嚴蓮社弘化事蹟彙編》,初版,臺北:台北市華嚴蓮社,2012年。
23. 《東和禪寺滄桑史》,臺北:世佛,民國82年。
24. 陳木子編輯,《東和禪寺》,初版,臺北:台北市東和禪寺,民國93年。
25. 華嚴學會編輯小組編輯,《華嚴妙海》,臺北:空庭書苑,2003年。
26. 釋惠義主編,《蓮風法雨26年》,臺北:西蓮淨苑,民國87年12月。
27. 《圓光禪寺:佛教青年的搖籃》,初版,桃園:圓光,民國88年。
28. 易水編撰,《大湖法雲禪寺法派(上):覺力和尚時代》,初版,臺中:太平慈光寺,2012年。
29. 釋常謙,釋常涵,釋真明編,《佛顏依舊青山在:萬佛寺九二一塵影》,臺中:台灣省築願青年協會。
30. 姜貴著,《護國寺開山記》,臺中:護國寺印贈,民國68年。
31. 戒一文教基金會主編,《娑婆世界之旅》,雲林:斗六湖山寺,民國80年。
32. 香光尼僧團史料室主編,《我看香光:香光尼僧團研究文獻(1980-2010)》,初版,嘉義:香光書鄉,民國100年。
33. 闞正宗,陳劍鍠採訪;釋德謙,陳淑霞整理,《走過妙雲蘭若五十年:慧理、常光妙雲弘法記》,初版,新北:常春樹,2015年1月。
34. 李政隆主持,《台南縣白河大仙寺研究及修護計劃》,民國83年。
35. 黃明惠攝影;黃文博,涂順從撰文,《關仔嶺大仙寺》,臺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4年。
36. 釋證授編製;釋振法編審,《火山大仙寺》,再版,臺南:台南縣火山大仙寺,民國93年。
37. 黃明惠攝影;黃明雅撰述,《關仔嶺碧雲寺》,初版,臺南:台南縣政府,民國92年。
38. 闞正宗等撰稿,《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初版,臺南:臺南開元寺,2010年12月。
39. 釋開證主編,《大崗山法脈傳承史:通訊錄》,高雄:高雄宏法寺,2000年。
40. 《走過半世紀:財團法人鳳山佛教蓮社》,高雄:鳳山佛教蓮社,2004年。
41. 邢福泉著,《臺灣的佛教與佛寺》,初版,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0年。
42. 楊書濠著,《從戒嚴到解嚴的中國佛教會》,臺北:中國佛教會,2010年。
43. 闞正宗著,《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臺北:中國佛教會,2009年。
44. 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的寺廟與齋堂》,初版,臺北:博揚文化,2004年。

  以上所分五大類,當然不足以包括全部,但卻可以從中看出如下問題:

一、佛教寺志有13筆資料;紀念專刊、專輯、特刊有86筆;年鑑有41筆;寺院簡介、寺院總錄、通訊錄有19筆;其他類有44筆;總計203筆。佛教寺志僅占其中13筆,亦可顯現其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在13筆佛教寺志中,有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的《台灣佛學院志》3冊、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出版的《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獅山勸化堂出版的《獅頭山百年誌》、元亨寺出版的《打鼓巖元亨寺志》、半天岩紫雲寺出版之《嘉義縣第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寺誌》,以及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出版的6冊《靈鷲山30週年山誌》。這表示嘉義香光尼僧團、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獅山勸化堂、元亨寺、半天岩紫雲寺及靈鷲山,比較重視臺灣佛教寺志這一工作。
三、紀念專刊、專輯、特刊這一類的出版品最受各佛教團體青睞,在種類及數量上,均頗可觀。舉其要者如,佛光山編輯出版之《佛光山開山廿週年紀念特刊》、《佛光山開山30週年紀念特刊》、《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慈濟出版之《金剛菩提心:三十周年慶紀念專刊》、《回首5年來時路:慈濟醫院五週年特刊》,法鼓山出版的《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遷館週年暨圖館週紀念特刊》、《耕耘播種:中華佛學研究所廿週年特刊》,中台山出版之《小星辰望中台:八十四年「小星辰夏令禪修營」紀念特刊》、《中台禪寺慶祝三零二七年佛誕特刊》、《中台世界. 第二輯:中台禪寺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紀念專刊》、《中台世界. 第三輯:中台禪寺新建工程介紹專刊》、《中台禪寺新建工程落成啟用暨佛像陞座開光灑淨大法會紀念專輯》,華梵(蓮華學佛園)出版的《風送蓮香:蓮華學佛園十週年紀念特刊》、《華開蓮現:蓮華學佛園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蓮華學佛園三十周年誌慶》、《華梵佛學研究所二十周年紀念專輯》、《活水源頭:華梵第七屆校慶特刊》、《華梵大學建校十五週年特刊》等。
四、年鑑類以《慈濟年鑑》及《法鼓山年鑑》,最為齊備。《慈濟年鑑》從1992年起,每年編為一冊;《法鼓山年鑑》除1989年至2001年編為三冊外,自2002年起,每年也出版一冊。另外,佛光山編有《佛光世紀三十一年,法水遍灑五大洲:佛光山開山31週年年鑑》、光德寺有《光德寺四十年來大事記實》、中華佛學研究所主編之《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第一輯),對於史料之蒐集與保存,亦有一定之貢獻。
五、寺院簡介、寺院總錄、通訊錄類,除內政部編印之《全國性宗教團體法人名錄》、《全國寺廟名冊》以外,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之《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上)、(中)、(下),楊國連、呂秋豐、闞正宗主編之《台灣佛寺導遊》(一)至(九),提供了部分寺院的簡史。
六、其他類有屬於傳記性質的,如《大愛灑人間: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回應》;有屬於報告性質的,如《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做了些什麼?》、《我們的報告》、《法鼓山的方向》、《分享法鼓山:幸福白皮書》;有屬於史料彙編的,如《一脈相承:華嚴蓮社弘化事蹟彙編》、《我看香光:香光尼僧團研究文獻(1980-2010)》;有屬於寺院簡史的,如《東和禪寺滄桑史》、《東和禪寺》、《護國寺開山記》、《關仔嶺大仙寺》、《火山大仙寺》、《關仔嶺碧雲寺》;有屬於口述歷史的,如《走過妙雲蘭若五十年:慧理、常光妙雲弘法記》;有屬於學術研究的,如《臺灣的佛教與佛寺》、《從戒嚴到解嚴的中國佛教會》、《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而闞正宗等撰稿之《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一書,有學術性之研究,也有「石質文物調查」、「文物圖版」、「開元寺歷史影像回顧」,其質量雖高,但就其內容來看,也不能視為佛教的志書。


參、有關編纂臺灣佛教史志的體例問題

  要有怎樣的條件,才能編纂完成一部理想的臺灣佛教史志?除了前面談到的史料問題外,寺院領導的大力支持,足夠資金以支付相應之開支,撰寫團隊的組成與工作分配當然都不能少;而且最好能夠找到具有良好史學訓練的人來參與規畫與執行。在理想團隊合作下,共同就本佛教史志的體例展開充分的討論。

  筆者以為,編修(訂)一部史志,應先確定其體例。體例主要是屬於「結構」問題,確定一部史志之結構,取決於該寺院之性質與特色,而這又要有足夠的史料來配合。讓我們先看看前面提到幾部臺灣佛教史志,它們是怎樣制定其體例的?

  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之3冊《台灣佛學院志》,在體例上頗為一致,每本志都有如下九章:第一章環境景況,第二章沿革發展,第三章教育理念與學制,第四章行政組織與人事,第五章教務與教學,第六章訓育與輔導,第七章總務與圖書管理,第八章學生概況,第九章人物事略;此外,均附有表、附錄及大事紀要、引註書目。(註11)

  圓光佛學研究所出版之《台灣北部佛教道場中壢圓光寺誌》,全書有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圓光寺的創建及其初期發展(1918-1933),第三章圓光寺的興盛期(1933-1954),第四章圓光寺的低潮期(1954-1974),第五章圓光寺的中興期(1974-1998),第六章圓光寺的現況;另有附錄圓光寺人物略傳、圓光寺的景觀與文物、圓光寺資料選輯三種,以及參考書目舉要。(註12)本志有學術論著之性質。

  《獅頭山百年誌》計九篇:第一篇境域,第二篇沿革,第三篇神祇,第四篇祭祀,第五篇建築與藝術,第六篇文物,第七篇勝蹟典故,第八篇管理,第九篇人物;另有撰述小組簡介、參考文獻、編後語。(註13)

  《打鼓巖元亨寺志》主要分為:元亨寺、勝景、建築、文物古蹟、元亨寺大事紀、人物略傳。(註14)

  《嘉義縣第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寺誌》計分:歷史與信仰、建築與文化、管理與維護三篇;另有附錄(紫雲寺歷年遶境路程、紫雲寺各角頭參與表等五種)及附圖(嘉義縣第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建築現況測繪圖)。(註15)

  由上述各志可知,除3冊《台灣佛學院志》,因性質類似,在體例上可以一致外,其他每一部志都不一樣。

  接下來再看看印光大師修訂之《四大名山志》。其中,《普陀洛迦新志》分:卷首(序、例目、山境全圖、名勝分圖)、卷一本迹、卷二形勝、卷三靈異、卷四檀施、卷五梵剎、卷六禪德、卷七營建、卷八規制、卷九流寓、卷十藝文、卷十一志餘、卷十二敘錄。(註16)《清涼山志》有:卷首(序)、卷一(一、總標化宇,二、略紀化主)、卷二(三、五峯靈迹,四、伽藍勝概)、卷三(五、高僧懿行)、卷四(六、菩薩顯應)、卷五(七、帝王崇建)、卷六(八、名公外護)、卷七(九、異眾感通)、卷八(十、名公題詠)。(註17)《峨眉山志》含:卷首(序、修山志說、補遺記、凡例)、卷一(一、星野圖說)、卷二(二、菩薩聖迹)、卷三(三、全山形勝)、卷四(四、寺庵勝概,五、感應靈異)、卷五(六、歷代高僧)、卷六(七、王臣外護,八、仙隱流域)、卷七(九、古今藝文)、卷八(十、動植物產,十一、蔣編志餘)。(註18)《九華山志》則包括:卷首(聖像、像讚、序、歷代修志銜名表、凡例、總目、山圖、圖說、圖記、考證、交通)、卷一(聖迹門第一)、卷二(形勝門第二)、卷三(梵剎門第三)、卷四(高僧門第四,靈應門第五)、卷五(檀施門第六)、卷六(營建門第七,流寓門第八)、卷七(藝文門第九)、卷八(物產門第十,志餘門第十一)。(註19)《四大名山志》之體例,各有其特點。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所修各佛教方志呢?先以「四大名山」志中之《普陀洛迦山誌》、《峨眉山志》、《九華山志》為例來看。1999年11月出版之《普陀洛迦山誌》,「全志由序、概述、專志、大事記、附錄五部分組成,以專志為主體,分《觀世音菩薩本跡》、《佛國風貌》、《教況》、《寺院》、《名僧》、《文物古蹟》、《文獻》、《詩頌》、《朝山攬勝》九卷,卷下設章、節、目,分門別類,橫敘縱寫,輔以圖表、照片。」(註20)1997年11月出版之《峨眉山志》,分志首、專志、志餘三部分,以專志為主體,分:自然環境、生物資源、風景名勝、千年史程、宗教、文物、藝文、建設旅遊、保護管理。「本志按詳今略古的原則,著重記述新中國成立以來44年間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以反映自然風光、風景資源、現代旅遊和宗教文化為特色。」(註21)1990年9月出版之《九華山志》,全志共分篇首、專志、篇末三大部分;專志設自然環境、勝景、佛教、文物、建築、人物、藝文、旅遊、管理、雜誌10篇;全書採志、傳、考、錄、圖、表等體,圖表隨文。本書「既可作朝山、旅遊者的指南,也可供科學文化考察之用,必將有益於九華山的開發和建設。」(註22)

  將印光大師修訂之《四大名山志》中之《普陀洛迦新志》、《峨眉山志》、《九華山志》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所修之《普陀洛迦山誌》、《峨眉山志》、《九華山志》比較,確各具時代特色(中國大陸方面特別重視,修志要能彰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但在體例上卻有極大之不同。(註23)

  餘如:

1. 2000年1月第2版之《法門寺志》,全書凡8卷20目,時間上起漢魏傳說時期,下止西元1999年底。各卷目內容如下:法門寺地望、佛指舍利、真身寶塔(第一卷),塔寺建制、僧人、傳法源流(第二卷),藏經、造像、寺產(第三卷),法器文物(第四卷),感應事蹟、禮讚真身詩文(第五卷),人物(第六卷),金石(第七卷),紀事、法門寺歷史年表(第八卷)。(註24)
2. 2001年3月出版之《大佛寺志》,共分十章:境域、沿革、大佛、梵宇、僧團、宗系、人物、法寶、勝蹟、文存,記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內容包括:大佛造像的淵源、影響、造型變化,石城般若學的要義、特點、地位,天臺宗、律宗與早期石城佛教的關係,智者死因及生卒年考,大佛與千佛造像布局的由來。(註25)
3. 2006年12月出版的《天台宗觀宗講寺志(1912-1949)》,全志計十五章:寺院釋名、寺院位置、寺院沿革、寺院建築、宗派法統、寺僧和學僧、寓僧及居士、寺院機構及制度、弘法與實踐、法語論叢、文苑、追思文選、寺院影響、寺院經濟、大事記。(註26)
4. 2009年3月出版之《祥符寺志》,因在改革開放後,修建靈山大佛,重興該寺,為留下「佛教文化史卷」,特編纂本寺志,全志凡14篇:建置沿革、形勝古蹟、金石碑記、歷代住持、祖侶法誼、檀越護法、先覺法語、塔銘行狀、經籍序跋、真贊偈頌、經典著述、詩詞題詠、書信聯匾、祥符清規;另附祥符紀年和參考文獻。(註27)
5. 2010年10月出版之《福州開元寺志略》,全書計10卷:大事記、形勝、建置與沿革、法寶、僧侶、文物、藝文(分上、下二卷)、別記、外紀。(註28)
6. 2011年5月出版之《南普陀寺志》(上、下冊),包括:序、凡例、概述及大事記,主體部分計八章:歷史沿革、寺院建築、人物紀傳、僧伽教育、慈善實業、交流往來、文物史蹟、詩文規約。(註29)

  總之,佛教志書體例不拘,可以是屬於山志的,如《普陀洛迦山誌》、《峨眉山志》、《九華山志》、《焦山志》、《獅頭山百年誌》等;可以專記一寺的,如《圓光寺誌》、《打鼓巖元亨寺志》、《法門寺志》、《大佛寺志》、《天台宗觀宗講寺志(1912-1949)》、《祥符寺志》、《南普陀寺志》等;可以專記一佛學院的,如《台灣佛學院志. 壹:福嚴佛學院志》、《台灣佛學院志. 貳:圓光佛學院志》、《台灣佛學院志. 參:中華佛教學院志》。可見佛教志書體例之富有彈性,可因時、因地制宜,配合不同「主體」,在正式從事編纂時,做出最好的選擇,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也。

肆、結論

  前文分別就有關編纂臺灣佛教史志之史料與體例問題,進行了一些分析,以下擬進一步再就史料問題,以及臺灣佛寺如何展開編纂自己的寺志,略述個人的一些想法。

一、臺灣佛教寺院史料的多樣性

  本文第二部分依「臺灣寺志相關研究書目」,將其分為:一、佛教寺志(含山志),二、紀念專刊、專輯、特刊,三、年鑑,四、寺院簡介、寺院總錄、通訊錄,五、其他,共五大類。但這五大類並不足以含括所有的臺灣佛教寺院史料。筆者曾於2006年10月1日,中國佛教會在高雄光德寺所舉辦之「中國佛教會暨各佛教會史料管理研習會」上,曾以「如何編撰教會或自己寺院的歷史?」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將有關臺灣佛教寺院史料分成如下六項:

(一)檔案史料:含各種文書資料、會議紀錄等。
(二)佛門刊物:如《海潮音》、《人生》雜誌、《中國佛教》、《慈雲》雜誌、《臺灣佛教》等為數眾多之定期或不定期刊物。
(三)佛門傳記資料:如同戒錄、訃文、行狀事略、人物小傳、人物辭典等。
(四)口述歷史:過去筆者在國史館服務時,曾與幾位同仁對當代臺灣佛門人物做過口述歷史訪問,法師方面如:華嚴蓮社成一法師、新店妙法寺戒德法師、樹林海明寺悟明法師、臺南妙心寺傳道法師、臺北東和禪寺源靈法師、千佛山白雲禪師、中華佛研所惠敏法師、弘誓學院昭慧法師、香光尼僧團悟因法師、臺大哲學系教授恆清法師、豐原慈龍寺常露法師、三峽金光明寺慈容法師、嘉義妙雲蘭若慧理法師、臺中華雨精舍明聖法師等。居士方面有: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圓香居士、中華佛研所李志夫教授等。透過這些訪問,可以提供我們了解當代臺灣佛教更多的樣貌;撰寫寺院歷史的時候,也可以透過口述訪問的方式,以補足文字記錄所缺少的部分。
(五)照片:每一間寺院在過去每一階段,可能都留有一些照片,除了過去的照片,進行中的任何活動也應該留下照片。
(六)數位影音資料:隨著科技進步,錄音帶、錄影帶以外,數位相片、數位語音、影像等資料,也都應該隨時留意拍攝、錄製,並加以好好整理、典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二、臺灣佛寺如何展開編纂自己的寺志

  國有史,方能顯現出「國格」;同樣的,寺要有志,才能彰顯出其「寺風」。以臺灣佛教史言,若其寺院發展超過五十年,就可以考慮進行修寺志。(當然,這只是大概的說法)若以規模來看,臺灣四大道場(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以及一些中型的佛教團體(如千佛山、香光尼僧團、華嚴蓮社、……),均應認真考慮:如何展開修志這一問題(靈鷲山、元亨寺均已完成修志)。此外,像形成於日治時期的寺院,如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大湖觀音山法雲禪寺、高雄大崗山超峰寺,以及戰後初期甚為活躍的新竹靈隱寺、臺中寶覺寺、臺南開元寺(前文述及《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一書,不能視為佛教之志書)、屏東東山寺等,都可以考慮編纂寺志,為自己的寺院留下一份更完整的紀錄。

  總之,「歷史其實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如果要依靠別人來寫,可能會被誤解、受到忽略。(註30)所以,除上述佛教道場外,分布在全臺各地大大小小之寺院,只要資料足夠,也都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各自展開為自己的寺廟(道場)編修一部史志。(註31)

【附註】
註1:侯坤宏,〈從巨贊法師《靈隱小志》看中國佛教方志〉,《靈隱寺與中國佛教──紀念松源崇岳禪師誕辰88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北京:宗教文化,2013),頁626-629。
註2:尹章義,〈台灣地方志的數量、品質與方志學的發展──《台灣地方志總目錄》試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輯組編,《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纂修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97),頁41。
註3:以上三志,均由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分別出版於民國83年12月、84年4月、86年10月。
註4:本書由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出版,民國88年8月試刊版,民國93年5月2版,民國95年12月又出三版。
註5:本志由財團法人苗栗縣南庄鄉獅山勸化堂民國89年8月出版。
註6:本志由高雄元亨寺民國99年1月出版,印刷精美,文圖並茂。
註7:本志由半天岩紫雲寺管理委員會於民國94年10月出版。
註8: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在2013年出版了:《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寺院建築篇》、《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宗師法教篇》、《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宗博志業篇》、《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國際交流篇》、《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教育傳承篇》、《靈鷲山30週年山誌. 1983-2013:護法弘化篇》,是近年來臺灣有關佛教山志的大手筆之作。
註9:曹剛華似將白化文、張智主編之《中國佛寺志叢刊》,誤植為白化文、劉永明主編。曹剛華著,《明代佛教方志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頁7。
註10:分析時不包含「學位論文」與「研究計畫」部分。
註11:參考三志之目次。
註12:參考本志目次。
註13:參考本志目次。
註14:參考本志目次。
註15:參考本志目次。
註16:釋印光修訂,《普陀洛迦新志》,(初版,臺南:和裕出版社,1993),頁27-28。
註17:釋印光修訂,《清涼山志》,(初版,臺南:和裕出版社,1993),頁8。
註18:《峨眉山志》卷八「十一、蔣編志餘」,係蔣虎臣輯全志之外,所錄之文。釋印光修訂,《峨眉山志》,(初版,臺南:和裕出版社,1993),頁18、356。
註19:釋印光修訂,《九華山志》,(初版,臺南:和裕出版社,1993),頁32。
註20:王連勝主編,〈凡例〉,《普陀洛迦山誌》,(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頁1。
註21:《峨眉山志》編纂委員會編,〈凡例〉,《峨眉山志》,(第1版,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頁7。
註22:方正全,〈序〉,《九華山志》編纂委員會編,《九華山志》(修訂本),(第1版,合肥:黃山書社,1997),頁8。
註23:1999年8月出版之《焦山志》,「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針,遵循實事求是原則,以黨中央宗教政策為依據進行編寫。」全志計分:概述、自然景觀、建置、定慧寺、高僧名僧、文物、藝文、雜識九章,前列「大事記」,以存大概。《焦山志》編纂委員會編,〈凡例〉、黃選能,〈序〉,《焦山志》,(第1版,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頁1、2。
註24:李發良著,〈凡例〉、〈目錄〉,《法門寺志》,(第2版,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註25:釋悟道,〈序(一)〉、陳百剛,〈後記〉,釋悟道主修,《大佛寺志》,(2001年3月),頁1-2、380-385。
註26:方祖猷著,〈目錄〉、〈自序〉,《天台宗觀宗講寺志(1912-1949)》,(第1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頁5-11。
註27:無相,〈序言(二)〉、〈編輯旨趣〉、〈總目錄〉,釋無相主編,《祥符寺志》,(第1版,合肥:黃山書社,2009)。
註28:《福州開元寺志略》編纂委員會編,〈凡例〉、〈序言〉,《福州開元寺志略》,(第1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註29:廈門南普陀寺編,〈目錄〉,《南普陀寺志》(上冊),(第1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註30:撰寫自己寺院的歷史,對維護寺院自身之權益也有幫助,尤其有關所有權發生爭議時。如過去臺北東和禪寺的源靈法師,他為了復興東和禪寺付出了相當大的心力,在爭取應有權益的過程裡,他所根據的就是寺院本身殘存下來的相關資料。又,撰寫自己寺院的歷史,也可以增加信徒的向心力。因目前臺灣的佛教,參雜大大小小不同教團聲音、構成不同版塊,談到臺灣佛教時,往往很容易被一些大山頭掩蓋,雖然很多信徒可能都護持不止一個道場,但很多信徒都是盲從的,很容易跟著別人走。如何增加自己信徒對寺院道場的向心力,對寺院發展是很重要的;而讓信徒了解教會或寺院本身的歷史,是可以增加信徒的向心力。
註31:修志時應該留意到:其內容應包括歷任住持(含開山祖師、開山時間過程)、歷次重建經過、住眾背景分析、信徒組成分析、經濟來源、弘法度眾方式、個人修持方法,以及如何與其他寺院之互動等項。這些都有賴平時多留意資料之蒐集與保存,否則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



【訊息】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心靈E站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ayalib

 為推廣圖書館利用,提供有志學佛者交流的園地,本館於2012年5月4日在「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成立「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粉絲專頁,邀請您上網閱讀。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部落格
 http://www.gaya.org.tw/blog/library/

這是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的部落格,願這座虛擬的知識殿堂,開啟智慧的泉源;在這裡尋訪到生命中的善知識,取得終身學習的資源。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6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