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一期 105年12月

我們都在寫歷史

──編輯《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的回顧

釋永芸 佛光山傳燈會


【摘要】民國84年是臺灣光復五十年,在朝野一片彰顯「政治奇蹟」、「經濟奇蹟」的慶祝之際,卻忽略了「佛教奇蹟」!臺灣光復五十年來,從光復初期的百廢待興,幸蒙教界長老、十方緇素續佛慧命,在臺灣傳燈興教,落實人間佛教理念。如今,佛教蓬勃發展,涓涓清流深入民間各階層,形成一股龐大的社會巨流,展現另一隋唐盛世,更開創空前國際弘法盛況。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普門》雜誌、佛光出版社共同發起執行編纂《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一書,以圖文記錄臺灣佛教五十年來的歷史足跡,辛苦備嘗,收錄、整理出民國34年至84年的佛教界主要紀事二千多筆,配以各方蒐集來之數萬張照片中篩選出的菁華;此書不但為臺灣佛教的發展沿革作見證,也提供了教界、信眾親炙歷史的絕佳史料。

關鍵詞:臺灣光復;佛教;歷史;佛光山;《普門》雜誌


從印度恆河的源頭汩汩流洩
二千五百年的梵唱 橫越雪山 行經絲路
菩提種子在中土一花開五葉 分燈到臺灣
佛法東來 大法西去 光光相照五大洲
有前人慈悲的播種 有今人艱辛的開山
跨越世代交替 鑑往知來
歷史 是最好的明鏡

一、緣起

  從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後,一千五百年沒人再寫過「後續」;而我對佛教歷史有興趣,正是這本書的牽引,所以想回到源頭去探索歷史的發展脈絡。民國104年,當我正在洛陽進行寺院田野調查,無意間收到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的信:

敬邀請您參與民國104年10月25日「寺院史志與大眾史學發展研討會」之論文發表。

  我對這主題很有興趣,但礙於人在外地而婉拒了。沒想到民國105年6月,又接到自衍法師的邀稿:

本刊近期主題「口述歷史」,誠摯的邀請您撰寫有關編輯《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一書回顧史之文章。

  自民國85年《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出版,時隔二十年,當年那些沒有說的事,現在還有機會提一筆,要非常感謝自衍法師不斷的追蹤。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有一則言:

《洛陽伽藍記》云:「史書皆非實錄,今人生愚死智,惑亦甚矣!」蓋言史多溢美,不足信也。但「皆非」二字,立言太過。古號史為直筆,則焉得非實?……故洛陽記有激而發此論,切中末世之弊。……

  正如我在《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一書的「編後語」〈我們都在寫歷史〉的第一句話:

看得到的,是已經過修飾的歷史,
看不到的,是更多被遺忘、湮滅的歷史……

  重新回顧那段編書的情景,很多事早已淡忘或只記得自己以為的那一面,於是聯繫當年幾位參與的編輯,請她們「回憶」一下,以納入這篇回顧,補我「遺珠之憾」。而當年所採訪的錄音帶和拍攝的照片等等珍貴資料,因工作交接後,如今也不知流落何方。坦白說,這些「集體遺失的歷史」,才是真正後人想一窺究竟的「歷史真相」吧!

  我未出家前就是文藝青年,入佛門的初心亦發願「以文字弘法」。有次聽聞家師星雲大師講說民國佛教史,那些大德興教護僧、講說著作的風範,在我的心田播下菩提種子,因緣際會,歷史自然成就我的願心!

  三十而立那年,發願要為臺灣佛教寫歷史。一個出家未久的年輕比丘尼,不知天高地厚,一頭栽進這「深淵」,雖不致萬劫不復,但五年人事浮沉,猶如百年生死。那時還年輕,「不願回頭、不甘放棄、不想認輸」的堅持,感動龍天護法,五年後終於完成。

  當年我同時身兼《普門》雜誌、佛光出版社的社長,從「寄居」尚在重建工程中的基隆極樂寺裡三年,又搬遷到松山台北道場。那美麗的緣起,那想編大套叢書的雄心壯志──原策畫是以人物、道場、文化、教育、大事紀、綜論分類編成;因當中的變數太多,最終從「走過台灣佛教四十年」演變成「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只完成了圖文大事紀寫真一本。

二、過程

  民國80年,我以《普門》雜誌的編輯為班底兼著做,我們曾數度公開徵求或發函全臺灣寺院道場、佛學院、雜誌社,祈請十方大德提供相關資料、照片,回應者寥寥無幾;最後不得不用最笨的方法,展開地毯式的行腳,拜訪佛教界、學術界的長老大德,聽取各方意見。一開始先蒐集相關資料 ,這期間很感謝鄭振煌居士將朱斐居士結束《菩提樹》雜誌後轉移給他的照片,任我「自由挑選」;而他和朱斐也親任我們的顧問,幾次參與我們開會,提供寶貴的意見。

  我利用工作之餘,每天排滿行程,環島拜訪諸山長老、居士學者,從北到南、由西至東……現在才知道,年輕真好,精力充沛,不知什麼叫「累」,凡事充滿熱情、希望和美好嚮往。

  採訪的法師中,臺中慈明寺的聖印法師是最崇拜星雲大師的。他不諱言他所做的,都是學習大師。他熱烈的接待我們,不但請我們吃飯,還任我們搬走他的資料。但我們這項巨大工程尚未結束,就傳出聖印法師往生的噩耗;後來他的弟子為了要幫他編紀念集,還從我們這兒要回資料。

  抵達華雨精舍時,正巧印順導師上山避暑不在,但他的弟子非常友善的接待,並讓我們參觀導師的書房。

  行程中唯一掛單在外的,就是埔里靈巖山寺。住在靈巖山那晚,與妙蓮長老夜談,雖然他的湖南鄉音非常「難聽」,但他對大師的推崇、對晚輩的愛護,可說苦口婆心。半夜躺在床上,清晨三點多就聽到那些沙彌跑山,口中念著「阿彌陀佛」的佛號,踏破夜空、迎來晨曦。這佛號聲一直在我心裡,想必當年那些沙彌如今都已是「大法師」了。

  去臺北十普寺拜訪時,白聖長老的弟子非常親切,帶我去看長老的寮房,還有堆放遺物的倉庫,任我自由挑選。後來我讓編輯去挑,她們戴著口罩在蒙塵的倉庫抱回很多寶貝。

  和林清玄一起去法鼓山農禪寺採訪聖嚴法師,與長老同桌吃著「粗茶淡飯」,聽他說影響他的一句話「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這是他父親對他說:「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能夠走的路,如果你的力量很大能走出大路,你也不要覺得了不起,當你到達河的彼岸,別人也能夠到達那邊。如果你的力量很小,你也不要難過,不必羨慕別人的大路,不必認為自己沒有用,因為你也還是能夠到達彼岸……」。聖嚴法師說:「人各有因緣,自己能做多少算多少,只要目標沒錯,不違背初心即可。」

  由四維高中的老師陪同去花蓮慈濟靜思精舍,我與證嚴法師也同桌吃了一餐飯。我一直以為她沒有出家弟子,其實她身邊有幾位非常優秀的比丘尼,引導我們參觀的就是《隨師行記》的記錄之一,我們相談甚歡;我也看到那些在角落做著一些加工品的卑微出家女眾……

  那期間,做做停停,大大小小會議不下百次,幾度易手,很多人「自動退出、不再參與」,我也幾乎想放棄了,而還能繼續做下去的最大關鍵,是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聽到我的呼喚,派出了千手千眼菩薩:

  有一天,一位自稱許素琴的女孩出現在我們辦公室,她參加過我們的「義工營」,聽到我要做的事很感動,她說她認識一些企業老闆,也許可以幫助我們。

  當時我去向中聯信託的總經理作簡報,並未寄予厚望,沒想到幾天後,許素琴來說,他們宏國集團的「觀音媽」林謝罕見願意贊助(實際的數目我忘了)。這個轉折,讓我信心大振、重燃希望。後來又加上日月光集團的張姚宏影張媽媽的贊助。有了這筆錢,再也無後顧之憂。於是重啟爐灶,將這些錢大膽的用在人事費、印刷費上,還有餘款,再辦了系列的相關活動:文學獎、攝影獎、台灣古寺溯源之旅、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歷史文物展、踏著玄奘的足跡絲路之旅……

  在配合五十年來臺灣佛教史蹟文物圖片展覽的同時,還辦了一場「看台灣佛教如何走過五十年」座談會,特別請到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傅偉勳、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瞿海源、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臺灣佛教史研究學者江燦騰、臺大教授楊惠南、慧炬雜誌社發行人鄭振煌等學者,來談臺灣佛教的發展史與社會的互動、國際佛教現況、人間佛教的實踐等議題,探討中國佛教在臺灣本土化、國際化後,所呈現一種無疆域的社會關懷與文化新面相。

  民國85年8月9日,這本書終於面世,我們在台北道場召開新書發表會,特別邀請到悟明長老、日本研究中國佛教史的權威鎌田茂雄教授、為《資治通鑑》新詮的柏楊一起主持。那是一場隆重、莊嚴又溫馨的發表會,第二天各大媒體都報導了這則新聞。所謂「含淚播種者,必將歡喜收穫」,我們誠惶誠恐,原先轟轟烈烈想做大套書,也說動了多少學者、作家參與採訪寫作,雖然只出版了一本,但我們所有的心血、嚴謹的態度,已無愧於「歷史」。

  下面是「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相關在網路上可尋的文字資料:

◎大師在其《星雲日記》民國80年9月9日星期一記載:

上午九時,到基隆極樂寺巡視,並慰問在《普門》雜誌工作的大家。

《普門》雜誌最近在社長永芸法師的領導下,正在籌畫「台灣佛教四十年」專集,請我為此提供一些意見。近四十年的佛教,進步最顯著者,不外──

1. 從寺院到講堂。 2. 從建寺到建校。
3. 從老年到青年。 4. 從出家到在家。
5. 從女眾到男眾。 6. 從本土到國際。
7. 從誦經到講經。 8. 從自修到弘法。
9. 從個人到大眾。 10. 從自利到利他。
11. 從佛法到世法。 12. 從經懺到事業。
13. 從受供到布施。 14. 從山林到社會。
15. 從理想到現實。 16. 從空談到力行。
……

又,從事文化工作,雖外表是靜態的,但內容變化很多,尤其和其他雜誌相形相較下,受到的指責批評也會相對增加,而一份「好」的雜誌,也大都是在這些壓力下成長的。身為編輯者,不是靠按時上、下班,由別人來鞭策,而是自己本身對工作有份狂熱,故培養積極活潑勇於挑戰的個性很重要。

◎《慈濟月刊》〈隨師行記〉在善會書苑民國80年8月20日的「日誌」記錄:

近午,普門雜誌永芸法師、林清玄居士、四維高中葉老師由四維高中黃校長引介來訪。

永芸法師特為該雜誌「走過台灣佛教四十年」的專題報導前來拜訪上人。

永芸法師表示,二十多年來,慈濟德澤廣被社會各個角落,因此特別商請林清玄居士執筆,對慈濟與上人做一深入報導,此文將刊登於普門雜誌,以饗廣大讀者。

……永芸法師又詳詢上人皈依上印下順導師的始末,最後並請問上人:「您對教界有何寄語?」上人答:「寄語諸山長老: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創立,希望接引有緣人由善門入佛門,它是屬於大家的,盼同道大德們多鼓勵與關懷。」

  這是「慈濟」的記錄,但林清玄沒完成此採訪稿,我們也沒刊出。我當時還問了證嚴法師與教界往來的情況,法師說,她很少和教界往來……如果當時我刊出這段,很多人可能以為我對法師有偏見或誤導,但一路走來觀之,慈濟確實與教界是少有往來的呀!

  目前為景文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系主任的高淑玲,是最後一年加入這套書的主編,因為學佛想更深入佛法,被我一席「為佛教寫歷史」的神聖性打動,而捨去原有工作加入我們的團隊。她說很多都忘了,簡言之:

在學佛習禪數年後,能以編輯寫稿的經驗為佛教做事,誠屬千載難逢。工作繁瑣的程度,我也曾出現放棄的念頭。但85年初舊曆年放假期間,突然靈光乍現,拜訪各地長老之後,他們陸續往生,因而認知到現在不趕緊做,後續想做的人更是困難重重。

在編輯的過程中,來自各地的佛教相關單位的文字記載,有農曆也有國曆的記載,因而有同一事件卻出現不同日期的情形,在資料彙整上耗費時間與體力。

85年7月4日我親赴印刷廠盯廠,待印刷油墨品質穩定後已是7月5日上午。就在那天,我接獲來自大學的聘書;閃過腦際的一抹彗星光芒∼為佛教做事龍天自有庇佑。

  編輯陳卓君的憶述(目前服務於美國洛杉磯縣政府):

民國84年5月接到永芸法師的邀請電話,了解到為臺灣佛教歷史文化留下紀錄的使命,內心十分感佩。

民國84年正逢臺灣光復五十年,在一片尋找臺灣本土文化的熱潮中,中國佛教跟隨國民政府遷移臺灣,許多法師也各自一方默默耕耘,將佛教從臺灣光復之初的日式佛教、齋教、菜教的型態驅邪導正,回歸中國正統佛教軌道,重拾中國佛教的宗風!

這五十年來,我們看到佛教僧才輩出,佛光山佛學院、福嚴佛學院、南普陀佛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及各道場大大小小的佛學院,是孕育僧才的搖籃;因此年輕的僧伽開始在社會嶄露頭角,恆清法師在臺大成立「臺大佛學研究中心」;昭慧法師在中國佛教會支持下成立「護教組」,以「護衛佛教、淨化人心」為佛教不平則鳴發聲;宏印法師、淨耀法師、明光法師等青年僧組織了中華佛教青年會;還有慧律法師的錄音帶弘法等等。

我想說的是,臺灣佛教各個道場都在為佛教寫歷史,但是有誰想過為整個臺灣佛教發展歷史留下紀錄?在臺灣佛教看似蓬勃卻是一盤散沙的情況下,要如何蒐集資料,要如何為每個道場作歷史定位、為每位法師書寫,著實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這五十年來,佛教出版的刊物也不下於幾十種,除了《海潮音》是從大陸遷移來臺、歷史最悠久的刊物,其他如:人生、獅子吼、覺生、中國佛教、慧炬、今日佛教、慈濟、菩提樹等等刊物,多側重於自己寺院的宣傳與活動報導,鮮有刊物是對臺灣佛教做全面性平衡報導。因此,當永芸法師策畫編纂這一套「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的套書,可以想見是多麼地困難了。

星雲大師是以文化起家的文化人,他熱愛文學,常寫文章投稿、編輯雜誌,又有多本著作,誓以文字弘法延續法脈為己任。永芸法師是一位雄才壯志的人,從小熱愛文學的他,即使出家了,對佛教文化有滿腔熱血,他像似年輕時的大師,繼承師志在佛教文化努力耕耘。而永芸法師對於文化的熱忱不僅僅是在編輯寫作,他有高瞻遠矚的氣魄、宏觀的視野,擁有世間文化人敏銳地觸角,他不囿於佛教領域,企圖將世間人文情懷的瑰麗色彩灌溉佛教文化這塊園地,讓佛教文化花園也多姿多采!這可從永芸法師接手《普門》雜誌之後,開始請專業美編設計、廣邀專家學者作家賜稿,並舉辦座談會、讀書會、旅遊等等,走出佛教寺院,與世間的學術界、藝文界交流,即可看出他承繼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

這套書在我們加入之前,所有的架構都已成形,永芸法師帶領編輯群跑遍全臺灣,拜訪諸山長老,商借文物史料,不下百次;我們加入後,永芸法師又不辭辛勞,帶著我們再拜訪各道場。

我記得當我們拜訪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晴虛長老總是對大師與永芸法師讚歎有加;松山寺的靈根長老及海明寺的悟明長老慈悲悅色的笑臉,十分愛護永芸法師;華梵的曉雲法師更是謙沖的長者,非常仔細的告訴;我也記得善導寺了中法師的冷淡相待及華嚴蓮社成一法師勉為其難;還有妙蓮長老、菩妙長老、開證長老、聖印法師都是慈悲滿懷的老和尚;我們還拜訪了臺北的東和禪寺、臺中寶覺寺、臺南大仙寺、開元寺;以及拜訪臺中于凌波居士、朱斐居士,臺北的陳慧劍居士等等。

以前我在擔任媒體採訪記者的時候,就曾聽過一句戲謔語:「北中佛南佛光」,據聞由於星雲大師的開創性與積極性不容於中國佛教會而遠走南部創建佛光山,與中國佛教會抗衡。雖說是戲謔話,但也帶著三分真實,而這也反映在我們去拜訪道場時所遭遇的對待!

猶記得每次借到珍貴古老的照片,總是會請楊永寶(阿寶已於前年因癌症往生)翻拍,阿寶常常是下了班,5點多走進了佛光辦公室來拍照片,好幾次都拍到很晚,他的敬業與專業攝影技巧,猶記在心。

闞正宗擅長以野外考察實地走訪的方式寫下臺灣佛教寺院的沿革,永芸法師找到他來擔任「古寺溯源之旅」的策劃與解說員是最佳人選。闞正宗謙和的敬業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這套書從當初的六本到最後只出版一本,並以照片寫真的方式呈現於世人前,永芸法師背負著太多壓力與責難,我真的很佩服他在那段時間的承擔,以纖纖瘦弱的身軀,默默地背負著千斤萬斤重的壓力,從沒聽到他說一句的抱怨。他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毅力,不是一般凡夫可以做到的!

  編輯宋芳綺的補述(目前是幼兒教育工作者、自由作家):

回想民國84年,我仍在高雄縣大寮國中教書。有一天,我接到陳卓君的mail說:「芳綺,芸師父請我代為問妳,要不要上台北,一起為台灣佛教寫歷史。」為佛教寫歷史?這句話深深打動我。當永芸法師再度來電邀約,我二話不說,立即負笈北上,準備一起為臺灣佛教寫歷史。

記得第一天開會,芸師父搬出一大堆資料,說明他所擘劃的叢書內容;然後,帶著我和卓君去拜訪長老,向長老們請益。佛教長老們也大多歡喜樂見其成。我還記得我們到海明寺拜見悟明長老,長老熱情接待,並備素齋款待我們,席間一直讚歎星雲大師。悟明長老說:「你們大師是佛門了不起的人才,才能夠承辦這麼多人間佛教事業。你們也是優秀人才,才有機會跟在大師身邊學習。」說得我們臉紅慚愧,又與有榮焉。

每一次的會議,有了一些具體結論,芸師父就會回山報告,然後帶回一些指導與修正。或許,身為編輯人想法很單純,就是把所蒐集的資料彙集成書。但是,山上總有一些全面性的考量。許多的問題,讓我們這幾個涉世未深的佛門小編輯,無從回答。幾次,在會議桌上,我感到無所適從,問芸師父:「我們還要做下去嗎?」芸師父總是立場堅定地說:「這個構想,從『走過台灣佛教四十年』到現在『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如果此刻不做,那些曾經發生在臺灣的佛教事件,有朝一日會變成斷簡殘篇,眾說紛紜。」

於是,經過一再討論、修訂,終於決定割捨,只出版一本單冊影集。這本影集按照片的年代編輯,不論道場大小,不分法師輩分,只是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來編年。許多老照片是翻箱倒櫃地從布滿灰塵木匣中翻出,極其珍貴。能借就借,不能借就翻拍。我們按圖索驥記錄地點、時間和當時的活動內容。一批批的照片帶回來,是一次次的感動與雀躍。因為,這些照片,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的編輯需要,它們將永遠塵封在暗無天日的角落。

既然把這本書定調為以照片編年,我、卓君和淑玲三人就分層負責,然後由芸師父編審。透過珍貴的歷史照片,我才知道,星雲大師從宜蘭雷音寺開始弘法,大師以活潑入世的方式帶動人間佛教。照片中的大師,相貌俊秀莊嚴;照片中未出家的慈莊、慈惠、慈容法師,年輕秀麗。這群年輕人跟著大師騎著單車下鄉弘法,那種快樂的神情,令人難忘。

編輯「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我才明瞭,大師創建佛光山所做的各項利益眾生的事業,都是佛教界的創舉。那過程,飽受多少誤解和辛酸,終於開創了佛教國際化的新頁。

我們在寫的是佛教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卻是發生在臺灣,真實的一段。

  民國85年,是我擔任《普門》雜誌、佛光出版社社長,主編《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的最後一年,也是我人生關鍵的一年。那一年,我似乎把多生劫未完成的工作都一次「受報」;在辦「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一系列活動的同時,還在做《普門》雜誌200期特刊,「新.心生活運動」系列活動(邀請名家在北、中、南做十六場演講,及「觀心讀書會」帶讀人、「佛光山淨心之旅」領隊……)。

  我的工作團隊最初就是《普門》雜誌的幾位編輯兼著做,那時包括與學者的開會、聯繫及活動都是我們自己承擔,後來加入的陳卓君、宋芳綺都是當年佛教青年會的青年,她們是目前在商訊文化專案部任編輯室主任的林美惠介紹來的。美惠任勞任怨,她負責帶領編輯規劃「佛教文物展」的商借和展場布置。一開始那些寺院還不敢把文物借出,經我保證,並幾次拜訪溝通,他們才放心。所以,包括汐止彌勒內院、北臺灣佛教四大法脈之一的基隆月眉山的靈泉禪寺等,都借出非常珍貴的佛教文物。

  這過程備嘗艱辛,直到展出前夕,我陪著她們布置到半夜,那時沒人喊苦也沒說要加班費或者不幹了,她們除了本身編輯的工作,假日還要負責帶車去「台灣古寺溯源之旅」……

  為了要寫這篇回顧,我從圖書館借回這本書,從頭再看一遍,我不得不說,我們這群「娘子軍」真是了不起!這些照片從臺灣早期映象、日據時期佛教、光復初期概況,大部分由國史館、聯合報、東和禪寺、世佛月刊雜誌社提供;到光復後的傳戒、講經、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除了大部分是佛光山、本社資料室,還有基隆極樂寺修慧老法師個人提供,及大仙寺、圓光寺、海會寺、慈明寺、湛然寺、松山寺、彌勒內院、華嚴蓮社、法鼓山等提供;從黑白到彩色,從百廢待興到傳戒、辦學、印經、人間佛教、兩岸交流;最重要的是,我們整理出臺灣光復後至民國84年臺灣地區傳授三壇大戒和佛學院的一覽表。這份資料是我們向當初有辦三壇大戒及開辦佛學院的寺院,一一寫信、打電話去要來的。傳戒,我們依年度、傳授寺院、地址、受戒人數、起訖日期、戒壇三師作成表格;佛學院依學院名稱、創辦年代、創辦人、地址等作成表格;這二張表格一目了然,確實費了不少功夫,得來不易、彌足珍貴!

  這本書的完成,可說是佛教界的一次大團結。他們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做出來,還是願意把那些寶貴的資料、照片布施給我們,我想這是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威德加持。

  那個清貧簡樸年代,我帶著這些佛教青年,我們年紀差不多,能說能罵還是照樣做,有歡笑、有淚水、有情有義……如今回首,真是一段美好回憶啊!

三、感謝

  其實,當年我拜訪的所有教界長老、學者都不看好,包括中佛會秘書長了中法師自己都說:「我們很想做,也做了,都做不出來,你能做得出來嗎?」但我心中坦然,了中長老對我也是一番愛護吧!

  我拜訪的陳慧劍、朱斐、鄭振煌、于凌波、樂崇輝、熊琬、林清玄……都對我寄予厚望,甚至給我諸多助力,但最後也都一一退出……

  很多人看到我一開始的狂熱,到後來一段時間「無聲息歌唱的沉寂」,以為他們早就不看好「不幸言中」,到最後書出來了的驚訝……包括我的師父,當我拿藍圖給他看,請他賜序時,師父也非常感慨,不久師父的序就來了。

(摘錄):
回想一九四九年,我初來台灣,目睹當時台灣社會經濟蕭條,生活落後,神壇廟觀充斥街頭,迷信邪教到處漫流,佛教寺院既缺乏大陸叢林恢宏壯麗的氣派,也沒有利生濟民的事業,不禁悲從中來。在感慨之餘,我長跪佛前立下弘誓,願以身心血肉耕耘這塊佛法沙漠。五十年來,在僧信二眾的齊心努力之下,今日的台灣佛教已煥然一新,與過去比之,竟有天壤之別,舉其犖犖大者有下列數點:

一、從日式受戒到三壇大戒
二、從線裝經典到精裝佛書
三、從勸世標語到書報雜誌
四、從梵唄讚偈到歌詠舞蹈
五、從齋飯聚會到說法聚會
六、從誦經拜佛到讀經慧解
七、從行善布施到教育化導
八、從頤養天年到醫療育幼
九、從經懺佛事到利生事業
十、從佛寺殿宇到講堂教室
十一、從山林修行到社會傳教
十二、從自修自學到聚眾研修
十三、從各宗各派到普遍融和
十四、從信眾弟子到輔助教化
十五、從本土佛教到世界同宗

  總之,五十年來的台灣佛教,由衰微到興隆,上繼佛陀弘傳真理於五印度之遺緒,超越盛唐以來中國佛教之巔峰,下開萬世百代國際佛教之新猷,於今佛光已遍照世界五大洲。一路行來,雖是篳路襤褸,艱辛備至,但成果驚人,足以為慰,所以當我接到佛光出版社永芸法師這本《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時,歷歷往事不禁浮現腦海,心湖也隨之激盪翻湧,於是信手拈來,發抒感想,但盼有志之士與我們一齊再接再勵,為佛教寫下璀璨的歷史,為社會留下不朽的貢獻。是以為序。

  還要感謝廣元法師為本書封面題寫「跨世紀的悲欣歲月」;另外,教界長老的推薦序,包括高雄元亨寺住持菩妙長老、宏法寺開山住持開證長老、華嚴蓮社董事長成一長老、世界佛教僧伽會理事長悟明長老、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臺灣靈巖山寺住持妙蓮長老、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心長老;居士大德的推薦:李炳南居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于凌波居士、慧炬雜誌社發行人鄭振煌居士、慈雲雜誌社長兼發行人樂崇輝居士、臺灣歷史學學者江燦騰、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會長陳慧劍居士、作家林清玄等人給我們寶貴的祝福和讚歎。

  那些長老的風範,像悟明長老曾有一次,一大早經過台北道場而來《普門》雜誌看我,他老人家慈悲的笑容永遠在我腦海中……

  時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的淨心長老來台北道場主持「佛教文物展」,與心定和尚、陳履安先生共同剪綵、參觀,給我諸多鼓勵、關懷……

  感謝贊助的「功德主」,沒有那些及時而到的財力支助,無法催生此書的完成。

  感謝與我並肩作戰、堅持到最後的工作夥伴,尤其約聘的美編是「天下文化」的美編,她為了參與這有意義的工作,下班後才來我們辦公室做,我陪著他們到半夜;感謝更多默默在後面的「小螺絲釘」,沒有你們,這部機器也無法運作。

  感謝國史館和聯合報資料中心,及各寺院、雜誌社或個人提供很多珍貴的照片、史料。

  感謝沈氏印刷找出最好的紙和油墨,為了斑駁的照片做出復古的感覺,一再測試,讓這本書更增添光彩和保存價值。

  我也要感謝自己沒有放棄,帶領著大家「一起寫歷史」。當年那些苦難、磨練都成為我的養分,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沒有虛度青春,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四、向前

  如今,二十年又過了……回望過去,覺得「年輕」真好。當年意氣風發、頭頂青天、腳踏大地,「雖千萬人,吾往矣!」那不讓鬚眉的巾幗氣概啊!

  我太單純,一腔熱血、傻勁,記得那時成一法師問:「佛光山會要報導我們嗎?」

  我還反問:「為什麼不會呢?」

  聖嚴法師見到我時,說我「有文人的氣息,而沒有文人的習氣……」

  在佛門一路走來,我堅持「以文學寫佛學」,而不是把佛學世俗化,甚至我非常堅守修道的生活,讀經、抄經、拜佛,不管多忙多累,都有自己的「密行」,也是受到聖嚴法師那句話「要有文人的氣息,而不是文人的習氣」所警惕!

  以當年30歲的我,對佛門抱持一份崇高神聖的「精神潔癖」,我慶幸自己沒被「洪流」淹沒……而那時許多不能認同、理解的一些事,直至近年,才在大師所寫的《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中找到答案、得到印證……

  往者已矣,時間是最好的證明,體悟到佛法的「無常生滅」,這個四大五蘊假合的「我」,生生世世輪轉受報,會歸終將離散,誰還會記得什麼。

  只是很遺憾,當年那些企劃案、會議記錄、採訪的錄音帶和照片及手稿,不知何時還會「重見天日」?當年封箱好未出版的資料,我視為至寶的心血,後人誰還會珍惜、保留?

  無論如何,正如專研中國佛教史的日本學界大師鎌田茂雄教授,他特別遠從日本來參加我們的新書發表會,推崇備至的說:

編年體的中國佛教史,《佛祖統紀》和《釋氏稽古略》可為代表,但不如《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一書,除了詳實的文字記載,照片蒐羅的完整性到達高峰,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正足以彌補日本佛學研究資料的遺闕。循著書的軌跡,可以發現五十年來臺灣佛教的轉型,已成為世界佛教發展的指南針。我將於日本NHK宗教時間,特別對民眾、教界及學界鄭重推薦。(感謝依昱法師的翻譯)

  當年各大報都報導了這個消息,新書發表會看起來熱鬧風光,於我只是了了一樁心願,不負如來不負教;對自己、對佛光山、對佛教,我做了一個出家人,尤其是承擔佛教文化事業的出家眾,不計個人毀譽、成敗、得失,我應該為佛教留下歷史!

  這本書在萬千資料中,篩選、考證而精選出二千多筆大事紀、上千張珍貴照片,是親炙歷史的絕佳史料;內容蒐羅周廣、鉅細靡遺,是學術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書;呈現臺灣佛教本土化、國際化的盛況,是世界佛教發展的重要參考書……

  因為這本書的推出,爾後帶起的臺灣佛教相關議題研究,如今已蔚為林,成功不必在我!

  看到現在人間佛教遍地開花,雖然長老凋零、人天眼滅,但年輕一輩的僧伽繼起,千家寺院、百萬信眾,彼此和諧的交流友好,承擔佛教弘揚重任……

  唯有向前看、向前走,尊重與包容、同體與共生,佛教才有希望!




【訊息】

邀請您護持捐款,支持佛教文化志業
  助印《佛教圖書館館刊》可採線上信用卡捐款


《佛教圖書館館刊》創刊於民國84年,是一份關懷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的雜誌。旨在發展佛教圖書館事業,提供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的理論及分享實務作業資訊。

本刊創刊至今已發行59期,發行期間長達二十年,是一份非營利刊物。每期出版後寄贈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大學院校圖書館、佛教圖書館、佛學院所、佛教研究相關單位及人員,並開放海外地區圖書單位申請,邀請您共同為佛教文獻的保存、傳播而努力,支持佛教文化志業的發展。

護持捐款,不限金額,歡迎隨喜贊助。

線上信用卡捐款
 http://www.gaya.org.tw/library/donate/

郵政劃撥捐款
 帳號:19131030  戶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6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