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三期 107年6月

從圖書館的角落陳列到一個博物館的建成

──以中原大學全人校史博物館的創新思維看國際策展趨勢

林志峰 博物館產業研究室主持人暨交通大學應藝所兼任副教授


【摘要】在面對一個新展示議題,非常重要的原則是要從「參觀者的角度」來展示。我們可以重新認識展示設計,想一想何謂「展示」。在了解設計展示的概念後,會更清楚事情並不單純。透過取材自觀眾的生活經驗或共同記憶,甚至是流行或是新聞等不太需要解釋就能意會的媒介,可見好的展示其實是有方法可遵循的。中原大學多年來都在圖書館的一角設有校史陳列室,幾經修改陳列與檢討定位、方向,在2015年學校整修完校園中具代表性的舊行政大樓,其最為亮眼的一樓,偌大空間卻閒置至今年。期間經過策展思維的激盪,展示主題的萌發,經過當代設計方式的鋪陳之後,原先苦無展示物件的窘狀,已經被縝密的展示工作計畫成果給豐富了,並成為中原大學最值得親近的校園空間,也是一窺學術殿堂大小事的任意門!在學術品牌彰顯的時代,大學不再只是教育場所,同時也必須是展演空間。透過博物館展示的角色記錄創校歷程,也藉此形成長遠的辦學風格。校史博物館,是大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鍵詞:擺放;取材;目的性


一、博物館使命的複雜性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國力如日中天,1851年由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亞伯特親王所發起的萬國博覽會,展示十萬件以上的時代發明,而如何「擺放」一整個水晶宮展場的物件,令人十分好奇。關於「擺放物件」,Leonard Koren說:第一是選擇物品,二是排放物品。又說擺放的方式也有一套像語言一樣的體系,來作為視覺溝通的目的。(註1)

  在面對一個新的展示議題,非常重要的原則是要從「參觀者的角度」來展示,這也是真正做好展覽的好方法。(註2)談起展示時,過去我們所提供的「教育」訊息做得很多,同時也相當具有「專業」的參考價值,遊客們可說是目不暇給。但是,博物館的從業者應該用「溝通」來取代教育。(註3)「溝通」如何不同於我們熟悉的教育呢?為了達到溝通的目的。「感動」成分的加入,讓博物館的展示顯得與自身有關,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人到博物館。博物館的展示如何做到有感動的成分,可以用「距離」來說明其改變。(註4)例如印象中博物館傳遞訊息的方式不外乎文物陳列、文宣品等等,這些方式的共同特徵就是與觀眾存在距離感。如果可以考慮透過「共鳴」或「觸動」,也就是零距離的方式,如動手操作、製造、對談或扮演等,不就精采多了嗎?2004年,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本山五坑坑道體驗,便是採用感應式語音展示,由充滿鄉土口音的虛擬人物阿金伯親切帶領,還原時代感。(見圖1)

  


圖1:2004年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本山五坑坑道體驗,採用感應式語音展示,由充滿鄉土口音的虛擬人物阿金伯親切帶領,還原時代感。

二、認識展覽──新世紀的多元化策展

  Burcaw在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註5)一書中提到,博物館設計中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多設計師把自己當成一個藝術家勝過一個工程師,往往創造一個美麗但功能只一點點的展示。若不能發揮博物館展示功能,空有絢爛的外表者,充其量只是個景點,看不看也就無所謂了。這不僅是研究人員的職責,也是設計師的使命。因為他們負責研究出傳播知識既有趣又能使大眾得益的方法。訊息傳達也需要更專門的編輯人員用大眾化的語言,將太專業的資料與參觀者溝通。當中負責專案的協調人員,不停整合各領域之專業也可以引領工作人員正確方向,以期達成展示最好的完整度。

  博物館展示發展數百年了,我們可以重新再認識展示設計,想一想何謂「展示」?McLean在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s中提到,以參觀者作為服務的對象有幾項特質。首先,非常需要知道誰來看我們的展覽?他們如何來了解展示?這個觀念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和其他媒體不一樣的是,「我們有真正的東西」。小說或電影也都可以傳遞訊息給讀者及觀眾,但卻沒有真正的東西來得感人,是吧!進一步提到,展示的原則就是呈現事物,即擺放。任何展示不外乎想傳遞一些希望大眾知道的事物或觀念,簡單如畫展,複雜如科學展;量少如私人收藏,大者是彰顯國力的博覽會。再來要認清楚它是一種溝通的媒介,技巧很重要。一旦展示主題確定後,如何扣人心弦,就得仰賴千奇百樣的媒介了。至此,展示被當成一種經驗,一般人會說「看」展覽,但除了「看」以外,如果在展覽中還被賦予多重的感官經驗,展示設計就可以更有想像力了!

  設計之初,把展示概念分成三類來看,會更清楚事情並不單純。(註6)第一類是面對展示主題相關的事項,有展示內容、關鍵聲明或意圖、展示需求、展覽定位、了解展品狀態與來源等。第二類是與參觀者相關的事項,有目標客群確認、訪客分析、博物館可以提供的教育方式等。第三類是硬體設備相關的事項,如空間因素、保存維護條件、參觀路徑及預算。

三、展覽的脈絡、層次、情境──用故事性創造經驗

  是否可以在展示設計中,賦予創意黏力學的精神?在檢討展示訊息如何能讓參觀者牢記的時候,可運用Heath的暢銷書《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註7)的幾項方法。這本書原本是提供創意工作者在傳達訊息的過程,如何讓接受訊息者記得住的參考書。將其概念結合到展示的手法時,可歸納成一定要「簡單」容易理解,最好有製造「意外」的驚奇。觀眾並非專家,千萬不要受限「專業知識」,應具體的舉例。可貴的展示是聰明的用細節來感動參觀者,進而變成「關心」起展示的議題。再不然就提出「可信」的數據或證據。(註8)「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據,經常在博物館中呈現出權威性(Authoritative)與冷靜(Dispassionate),人們面對歷史也都能謙虛和信任。如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羅瑟塔石碑」,就是埃及象形文字解密的重要證物。(見圖2)展示中,適切的模擬事實,用「故事」的方式呈現,比直接說出結果好,可以用「視覺的諺語」來形容原本不該出現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文物。(註9)因為它們的出現,就像是一句脫口而出的諺語般,引起共鳴或一目了然。這種符合博物館展示要求傳達訊息卻不教條,當然也沒有過當「娛樂」所造成對博物館的不信任。不妨「取材」自參觀者的生活經驗或共同記憶,甚至是流行或是新聞等不需要太多解釋就能意會的各種媒介。


圖2: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羅瑟塔石碑」,是埃及象形文字解密的重要證物。

四、中原大學全人校史博物館的創新即是回歸展示專業

  我們掌握幾項原則,這同時也是「敘事」設計的趨勢。(註10)風格不該定義在設計本身,而是取決於校史博物館展示的「目的性」;也就是說,應該把展示設計提升為「戰略」!這也是為了闡明展示在博物館當中,是有某種明示或暗喻的角色。(註11)如2017年開幕的非裔美國人博物館,正好趕上美國總統歐巴馬卸任前開幕,展示四百年來非洲奴隸爭取自由的過程,(見圖3)展覽的結尾便落在美國選出的第一任非裔總統。(見圖4)展示過程,可說是振奮人心,情緒完全被帶動,幾乎每一個非裔美國人都能細數他們的歷史,然而整件事只想聲明他們就是「美國人」。


圖3:2017年開幕的非裔美國人博物館,展示四百年來非洲奴隸爭取自由的過程。


圖4:非裔美國人博物館,展覽的結尾落在美國選出的第一任非裔總統。

  每一個設計者,都被教育來創造使人願意親近的空間。如柯比意在設計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見圖5)的時候,充分運用中央頂光的配置,讓參觀者掌握空間的主從關係,並採回字形動線,引導移動路徑,順時針的動線剛好符合日本人的左行習慣。中原大學校史博物館位於行政大樓一樓兩側,右側的篤信廳是以「歷史博物館」的概念作為目的性,用時間敘述中原的光陰故事,帶領參觀者走入時空閘門,作為中原故事的開端。首先,以多媒體沉浸式劇場介紹中原大學秉持教育理念、落實全人教育之辦學特色;(見圖6)接著,以時間軸的概念訴說中原大學創校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見圖7)參觀者將受邀來到中原校園的各個角落,甚至鄰近的社區及生活圈,感受校園的共同回憶,營造建構美好友誼的場所。另一側的力行廳,以「小型可變博物館」的概念作為目的性,強調中原多元知識傳遞的堆疊,(見圖8)以參與方式且可變動性的、具創意的展示手法,(見圖9)營造變動中的中原展示館,象徵日新月異的大學。


圖5:柯比意設計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圖6:篤信廳是以「歷史博物館」的概念作為目的性,用時間敘述中原的光陰故事,以多媒體沉浸式劇場介紹中原大學秉持教育理念、落實全人教育之辦學特色。


圖7:篤信廳以時間軸的概念訴說中原大學創校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第五屆畢業生鑄鐘贈校,是時代的證物。


圖8:力行廳以「小型可變博物館」的概念作為目的性,強調中原多元知識傳遞的堆疊。


圖9:力行廳以參與方式且可變動性的、具創意的展示手法。

  策展人則是被教會建構述說故事的驚奇旅程,中原大學校史博物館展示序列有八個不可混淆的前後關係:A區迎賓介紹、B區全人教育、C區中原大故事、D區來到校園、E區中原大數據、F區中原大生態、G區中原小角落、H區中原加油,分別安置在「篤信」及「力行」兩廳。當中並非使用單一動線的參觀方式,但參觀者行進中,會自然而然被接下來的主題給吸引,循序參觀。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有更好的方式來達成「故事線」。這裡我們運用的是人與主題的距離,離入口最近的最容易理解,訊息的傳遞會愈來愈多,愈來愈深層,最後再慢慢淡出,留下一抹難忘。這讓我們看到許多人在參觀後,在留言板上留下感動的字句。(見圖10)


圖10:H區中原加油留言板反應參觀者的心得。

  設計理念是哲學性的服務,非常不切實際,但產生空間形式因而振振有詞。我們在空間上運用「方」與「圓」的呈現方式,來引喻「亦圓亦方」是為人處世之最高境界,藉此詮釋「全人教育」為中原之核心理念。圓的意象運用在篤信廳,彷彿時間巨輪;方的意象運用在力行廳,代表知識傳遞的書本。在國際間,設計理念的極端案例,是最近才在倫敦科學博物館開幕的數學廳,(見圖11)由著名已逝建築師札哈.哈蒂設計,充滿空間哲理。展廳天花板懸掛的是1929年的Handley Page Gugnunc飛機,設計的靈感是根據飛行中包圍飛機的氣流,巨大的三維捲曲在空間上形成一個半透明的起伏形式被紫光照亮。無論是方圓之說或是飛行氣流,滿足空間哲理與使用者心理經驗的平衡關係,這絕對是「目的性」的空間重組。


圖11:最近在倫敦科學博物館開幕的數學廳,由著名已逝建築師札哈.哈蒂設計,充滿空間哲理。

五、結語

  博物館的展示主題發展愈來愈多元,展示手法也愈來愈先進、不傳統,已經到了再思考的時代了。過去有一些準則依然好用,如「展覽中要有真正的東西」;也有一些事情是該檢討的,如多年來故事線被解釋成單一參觀動線就是其一。(見圖12、圖13)中原大學全人校史博物館就是經過策展思維的激盪,展示主題的萌發;經過當代設計方式的鋪陳之後,原先苦無展示物件的窘狀,才被縝密的展示工作計畫成果給豐富了,並成為中原大學最值得親近的校園空間,也是一窺學術殿堂大小事的任意門!在學術品牌彰顯的時代,大學已經不再只是教育場所,同時也必須是展演空間。透過博物館展示的角色記錄創校歷程,也藉此形成長遠的辦學風格。校史博物館的確是現今優質大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12:我們有更好的方式來達成「故事線」,這裡我們運用的是人與主題的距離,離入口最近的最容易理解,訊息的傳遞會愈來愈多,愈來愈深層。


圖13:1619年英國神祕主義醫師羅伯弗拉德(Robert Fludd)用人體的比例來說明人與宇宙間的距離,越上面的層次越接近神聖。

【附註】
註1: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藍曉鹿譯,《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臺北: 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
註2:林志峰,〈以敘事為核心的驚奇之旅〉,《國家地理雜誌》,2015年9月號(2015年)。
註3:Eilean Hooper-Greenhill, "Museums: Ide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pp.140-170.
註4:同上註。
註5:Burcaw的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由五觀出版為中文《博物館這一行》。
註6:Aurelia Bertron, Urich Schwarz, Claudia Frey, Ausstellungen Entwerfen / Designing Exhibitions (English and German Edition), 2nd Revised Edition, (Basel: Birkhäuser, 2012).
註7:Chip Heath & Dan Heath著;姚大鈞譯,《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臺北:大塊文化,2007)。
註8:Sandra Dudley, Museum Materialities: Objects, Engagements, Interpret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0), p.205.
註9:林志峰,〈改變中的博物館展示──「弱文物」〉,《博物館簡訊》,68期(2014年6月),頁16-23。
註10:張婉真著,《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臺北:遠流,2014)。
註11:陳其澎,〈論展示在博覽會與博物館的角色〉,《建築學報》,76期(2011年6月),頁47-71。

參考書籍
1. Caan, S., Rethinking Design and Interiors: Human Being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London: Laurence King, 2011.
2. Hughes, P., Exhibition Design (Portfolio), London: Laurence King, 2010.
3. Lorenc, J., Skolnick, L., Berger, C., What is Exhibition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Singapore: Page One, 2007.
4. Weil, Stephen著;張譽騰譯,《博物館重要的事》,臺北:五觀藝術,2015。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6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