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九期 86年 3月

唯識書目略舉(上)

昌林佛教語文.翻譯專修學院 提供


  佛滅後數世紀間,許多部派先後成立。彼此雖有種種異見,但全體極端傾向實在論亦即有說。一世紀時,大乘佛教興起,以《般若經》和龍樹諸著作中的空思想為依據,批判小乘佛教,說一切法無自性。但此空說有陷於虛無論(惡取空)的危險。後瑜伽行派出,企圖綜合有說與空說,而提出第三說: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是空(非有),圓成實性是有。此瑜伽行派與中觀學派對立,前者稱為有宗,後者則為空宗,構成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思潮。瑜伽行派以唯識說為主要的理論基礎,故亦稱為唯識學派。佛教典籍中不乏闡述唯識理論者,但本文只擬就《唯識三十論》、《攝大乘論》和《百法明門論》三種,列出其相關的書目。每一種各以下分三部分:一、印度(西藏)之部;二、中國(朝鮮)之部;三、日本之部。

壹、《唯識三十論》

一、印度(西藏)之部:以下共列相關典籍十六部。

1. 《轉識論》一卷
  世親(Vasubandhu,五世紀時)撰述。真諦(Paramartha,A.D.499-569)譯於:一、陳永定元年∼大建二年(A.D.557-570)(cf.歷代三寶紀九);二、梁太清二年∼陳大建元年(A.D.548-569)(cf.續高僧一);三、陳天嘉四年(A.D.563)(cf.印哲研究六)。現刊:大正藏(31).No.1217

2.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
  世親撰述。玄奘(A.D.600-664)譯於唐貞觀十二年(A.D.648)(cf.開元錄八)。現刊:大正藏(31).No.1215。

3. 梵本《唯識三十頌》
  世親撰述。現刊:Sylvain Luvi刊本。有Sylvain Luvi的法譯;Hermann Jacobi和Erich Frauwallner的德譯;高楠順次郎、狄原雲來、宇井伯壽、山口益與野澤靜證、及長澤實導的日譯。

4. 藏本《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撰述。勝友(Jinamitra)、戒主覺(Wilendrabodhi)、智軍(Ye-wes-sde)譯。現刊:北京影印版目錄(No.5556)、東北目錄(No.4055)。

5. 《唯識三十頌釋論》
  親勝(Bandhusr,五世紀)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6. 《唯識三十頌釋論》
  火辨(Citrabhana,五世紀)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7. 《唯識三十頌釋論》
  德慧(Gunamati,六世紀)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8. 梵本《唯識三十頌釋論》
  安慧(Sthiramati)撰述。現刊:Sylvain Luvi刊本。關於本書的日譯,請參照上揭梵本《唯識三十頌》條。

9. 藏本《三十頌釋疏》
  安慧(Blo-brtan,Sthiramati)撰述。勝友(Jinamitra)、戒主覺(Wilendrabodhi)、智軍(Ye-wes-sde)譯。現刊:北京影印版目錄(No.5565)、東北目錄(No.4064)。有寺本婉雅的日譯。

10. 《唯識三十頌釋論》
  淨月(Suddhacandra,六世紀時)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11. 《唯識三十頌釋論》
  難陀(Nanda,六世紀時)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12. 《唯識三十頌釋論》
  勝友(Viwesamitra,六世紀末)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13. 《唯識三十頌釋論》
  勝子(Jinaputra,六世紀末)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14. 《唯識三十頌釋論》
  智月(Jnanacandra,六世紀末)撰述。譯或未譯,不詳。現已佚失。(cf.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15. 《成唯識論》十卷
  護法(Dharmapala,六世紀後半)等撰述。玄奘譯於唐顯慶四年(A.D.659)。現刊:大正藏(31).No.1197。

16. 藏本《三十頌註疏》
  調伏天(Dul-bahilha,Vinitadeva)撰述。勝友(Jinamitra)、戒主覺(Wilendrabodhi)、施戎(Danasila)譯。現刊:北京影印版目錄(No.5565)、東北目錄(No.4064)。

二、中國(朝鮮)之部:以下共列相關典籍七部。

1. 《轉識論》一卷
  世親撰述。真諦(Paramartha,A.D.499-569)譯於:一、陳永定六年∼陳大建元年(A.D.557-569)(cf.歷代三世紀);二、梁太清二年∼陳大建元年(A.D.548-569)(cf.續高僧傳一);三、陳天嘉四年(A.D.563)(cf.印哲研究六)。現刊:麗(力)、宋(忠)、元(忠)、明(沛)、縮(來10)、卍(22.2)、大正藏(31).No.1217。

2.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
  世親撰述。玄奘譯於唐貞觀22年(A.D.648)五月二十九日(cf.開元錄八)。現刊:麗(力)、宋(忠)、元(忠)、明(沛)、縮(來9)、卍(22.2)、大正藏(31).No.1215。

3. 《唯識三十論要釋》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唐。現刊(敦煌本):大正藏(85)。

4. 《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
  西蜀沙門明昱撰述於明。現刊:卍續(1.83.2)。

5. 《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
  蕅益沙門智旭(萬曆27年∼永曆9年,A.D.1599-1655)選述於明代。現刊:卍續(1.83.2)。

6. 《唯識三十頌詮句》
  清淨撰述於中華民國十四年(A.D.1925)。現刊:龍谷(研佛)。

7. 《唯識三十論紀聞》一卷
  太虛法師(清光緒十六年∼民國三十八年,A.D.1890-1949)講演、如如記錄於中華民國。現刊:龍谷藏。

三、日本之部:以下共列相關典籍三十九部。

1. 《唯識三十論略釋》一卷
  護命(法相宗學僧,壺阪寺、元興寺住持,天平勝寶二年∼承和,A.D.750-834)撰述於奈良末期∼平安初期。現已佚失。(cf.永超錄護命僧正記)

2. 《注唯識三十頌》
  解脫上人(元壽二年∼建保元年,A.D.1155-1213)撰述於平安末期∼鎌倉初期。現刊:全書(79)。

3. 《唯識三十頌抄》一卷
  貞慶(久壽二年∼建保元年,A.D.1155-1213)撰述於源平時代(建仁元年,A.D.1201)。現寫:青蓮院藏。

4. 《唯識三十頌略記》一卷
  良遍(法相宗學僧,生駒大聖竹林寺住持,建久五年∼建長四年,A.D.1194-1252)撰述於鎌倉時代。(cf.佛教全書續刊預定書目)

5. 《唯識三十頌聞書》一卷
  選述者及撰述年代都不詳。現寫:睿山文庫.天海藏。

6. 《唯識三十頌聞書》一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江戶時代。寫於萬治元年(A.D.1658)。現寫:大谷(餘大.1964)。

7. 《成唯識論頌科解》
  沙門松譽撰述於江戶時代。刊於元祿二年(A.D.1689)。現刊:高野山大學藏(233.1∼13.щ.86)。

8. 《唯識三十頌略解》一卷
  聞證(淨土宗學僧,武藏淨國寺住持,寬永十二年∼元祿元年,A.D.1635-1688)撰述於江戶時代(延寶二年,A.D.1674)。現刊:延寶二年刊。

9. 《唯識三十論直解抉講記》一卷
  獄西沙門慈山(比叡山安樂律院學僧,寬永十八年∼元錄七年,A.D.1641-1694)撰述於江戶時代。現寫:大谷(餘大.2164)

10. 《唯識三十頌略釋》二卷
  沙門圓明選述於江戶時代(元祿四年,A.D.1691)。現刊:元祿四年刊。

11. 《唯識三十頌錦花》一卷
  法相大乘沙門真敬(慶安二年∼寶永三年,A.D.1646-1706)撰述於江戶時代(元祿五年,A.D.1692)。現刊:明治二十六年(A.D.1893)刊。

12. 《唯識三十頌撮註》一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江戶時代(?∼寶永七年,?-A.D.1710)。現刊:寶永七年刊。

13. 《唯識三十頌講錄》
  玄同撰述於江戶時代(安永八年,A.D.1779)。現寫:長谷寺藏。

14. 《唯識三十頌略釋》一卷
  惠隆(新義真言宗豐山派學僧,常陸肋樂法寺第二十三世)撰述於江戶時代(寬政十一年,A.D.1799)。現寫:長谷寺藏。

15. 《唯識三十頌略解考記》一卷
  攝陽沙門勵巖撰述於江戶時代(文化六年,A.D.1809)。現寫:大谷(餘大.3662)。

16. 《唯識三十頌略聞書》二卷
  德成(真宗大派,伊豫圓光寺住持)撰述於江戶時代(文化、文政時,A.D.1804-1829)。存否不詳。(cf.佛教大辭彙、真宗學匠著述錄)

17. 《唯識三十頌私記》一卷
  信惠(新義真言宗,大和長谷寺第四十六世,安永五年∼弘化三年,A.D.1776-1846)撰述於江戶時代。存否不詳。(cf.豐山小史)

18. 《唯識三十頌私記》二卷
  寶雲撰述於江戶時代。現收:大谷(餘大.2545)

19. 《唯識三十頌要解》二卷
  寶雲(真宗本派勸學,筑前長源寺住持,寬政三年∼弘化四年,A.D.1791-1847)撰述於江戶時代。現刊:明治二十二年(A.D.1889)刊。

20. 《唯識三十頌講義》二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江戶時代。寫於天保三年(A.D.1832)。現寫:龍谷(2434.146)。

21. 《唯識三十頌記》
  德龍(真宗大派講師,越後無為信寺住持,安永元年∼安政五年,A.D.1772-1858)撰述於江戶時代。存否不詳。(cf.真宗學匠著述目錄)

22. 《唯識三十頌帷中策》一卷
  泉南左海大圓(真宗大派擬講,近江晴明寺住持,姓安部,文化六年∼明治十三年,A.D.1809-1880)撰述於江戶時代(嘉永七年,A.D.1854)。現刊:安政二年(A.D.1855)刊。

23. 《唯識三十頌問答抄》一卷
  撰述者與撰述年代都不詳。寫於安政二年(A.D.1855)。現寫:東大寺藏。

24. 《唯識三十頌聞記》一卷
  司教學心師吼(真宗本派司教,能登勝圓寺住持)撰述於江戶時代(安政六年,A.D.1859)。現寫:龍谷(2434.140)。

25. 《唯識三十頌講釋》一卷
  播州義存述、若州蓮界記於江戶時代(文久元年,A.D.1861)。現寫:大谷(餘大.3049)。

26. 《唯識三十頌略解》一卷
  圓成院隆辨撰述於江戶時代。現寫:藥師寺藏。

27. 《唯識本頌俗詮》
  洪音(真宗高田派能化,伊勢本德寺住持)撰述於江戶時代。存否不詳。(cf.真宗學匠著述目錄)

28. 《唯識三十頌錄》
  圓輪(真宗大派,越後福順寺住持)撰述於江戶時代。存否不詳。(cf.宗學匠著述目錄)

29. 《唯識三十頌略解》一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江戶時代。現寫:長谷寺藏。

30. 《唯識三十頌科》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江戶時代。現寫:大谷(餘大.2071)。

31. 《唯識三十頌科本》一卷
  廣瀨守一(真宗大派講師,豐後善法寺住持)撰述於明治二十年(A.D.1887)。現刊:明治二十年刊。

32. 《唯識三十頌通解》一卷
  堀江慶了(真宗大派擬講,近江蓮光寺住持,?∼明治二十九年,?-A.D.1896)撰述於明治二十四年(A.D.1891)。現刊:明治二十四年刊。

33. 《唯識三十論講義》一卷
  齊藤唯信(真宗大派講師,越後念佛寺住持,元治元年∼昭和三十二年,A.D.1864-1957)撰述於明治二十八年(A.D.1895)。現刊:明治二十八年刊。

34. 《唯識三十論講義》一卷
  講師井上玄真撰述於明治三十八年(A.D.1905)。現刊:東洋大學出版部刊(明治三十八年)。

35. 《唯識三十頌講義》一卷
  佐伯良謙(法相宗興福寺學僧,法隆寺貫主,明治十三年∼?,A.D.1880-?)撰述於大正十三年(A.D.1924)。現刊:大正十三年刊。

36. 《唯識三十頌》
  世親撰述。寺本婉雅(真宗大派,大谷大學教授,?∼昭和15年,?-A.D.1940)譯於大正12年(A.D.1923)。現刊:內外出版(大正12年2月刊)。

37. 《唯識論解說》
  深浦正文(真宗本派勸學,龍谷大學教授,明治二十二年∼?,A.D.1889-?)撰述於昭和九年(A.D.1934)。現刊:龍谷大學(昭和九年十月刊)。

38. 安慧議法《唯識三十頌釋論》
  宇井伯壽(曹洞宗,東京大學教授,明治十五年∼?,A.D.1882-?)撰述於昭和二十七年(A.D.1952)。現刊:岩波書店刊(昭和二十七年四月)。

39. 《世親唯識的研究》
  結城令聞(真宗本派,東京大學教授,明治三十五年∼?,A.D.1902-?)撰述於昭和三十年(A.D.1955)。現刊:東京青山書店刊(昭和三十一年一月)。

貳、《攝大乘論》

一、印度(西藏)之部:以下共列相關典籍十部。

1. 《攝大乘論》二卷
  無著(Asanga,四世紀時)撰述。佛陀扇多(Buddhasanta,A.D.511-539)譯於北魏晉泰元年(A.D.531)(cf.歷代三寶紀三.開元錄六)。現刊:大正藏(31).No.1184。

2. 《攝大乘論》三卷
  無著撰述。真諦(Paramartha,A.D.499-569)譯於:一、梁太清二年(A.D.548)(cf.論序);二、陳天嘉四年(A.D.568)(cf.歷代三寶紀三、續高僧傳一、開元錄七)。現刊:大正藏(26).No.1183。

3. 《攝大乘論本》三卷
  無著撰述。玄奘(A.D.600-664)譯於:一、唐貞觀二十二年(A.D.648)(cf.內典錄六);二、唐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年六月(cf.開元錄八)。現刊:大正藏(31).No.1247。

4. 藏本《攝大乘(論)》
  無著撰述。勝友(Jinamitra)、戒主覺(Wilendrabodhi)、智軍(Ye-wes-sde)譯。現刊:北京影印版目錄(No.5549)、東北目錄(No.4048)

5.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世親(Vasubandhu,五世紀時)撰述。真諦譯於:一、梁太清二年(A.D.548)(cf.論序);二、陳天嘉四年(A.D.563)(cf.歷代三寶紀三、內典錄五、開元錄七)。現刊:大正藏(31).No.1171(2)。

6. 《攝大乘論釋論》十卷
  世親(Vasubandhu,五世紀時)撰述。(達磨)笈多、行矩等譯於隋大業年中(A.D.605-616)(cf.內典錄六)。現刊:大正藏(31).No.1172(3)。

7. 《攝大乘論釋論》十卷
  世親撰述。玄奘譯於唐貞觀二十二年∼貞觀二十三年(A.D.648-649)(cf.開元錄八)。現刊:大正藏(31).No.1171(1)。

8. 藏本《攝大乘論釋》
  世親撰述。燃燈吉祥智(Dipamkawrijbana)、戒勝(Tshul-khrims gyal-ba)。現刊:北京影印版目錄(No.5551)、東北目錄(No.4050)。

9. 《攝大乘論釋》十卷
  無性(Awvabhava,五世紀後半∼六世紀前半)撰述。玄奘譯於:一、唐永徽年(A.D.650-655);二、唐貞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A.D.647-649)。現刊:大正藏(31).No.1171(4)。

10. 藏本《攝大乘論釋》
  無性(No-bo-nid med-pa,Awvabhava)撰述。勝友(Jinamitra)、戒主覺(Wilendrabodhi)、智軍(Ye-wes-sde)譯。現刊:北京影印版目錄(No.5552)、東北目錄(No.4051)。

二、中國(朝鮮)之部:以下共列相關典籍五十四部。

1. 《攝大乘論》二卷
  無著(Asanga,四世紀時)撰述。後魏北天竺佛陀扇多譯於北魏普泰元年(A.D.531)(cf.歷代三寶紀三、開元錄六)。現刊:麗(嚴)、宋(與)、元(與)、明(隱)、縮(來9)、卍(21.6)、大正藏(31).No.1184。

2. 《攝大乘論》三卷
  無著撰述。真諦譯於:一、梁太清二年(A.D.548)(cf.論序);二、陳天嘉四年(A.D.563)(cf.歷代三寶紀三、續高僧傳一、開元錄七)。現刊:麗(君)、宋(日)、元(日)、明(隱)、縮(來九)、卍(21.6)、大正藏(31).No.1183。

3. 《攝大乘論本》三卷
  異名《攝大乘本論》(cf.內典錄五)。無著撰述。玄奘譯於:一、唐貞觀二十二年(A.D.648)(cf.內典錄六);二、唐貞觀二十二年閏十二月二十六日∼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A.D.648-649)(cf.開元錄)。現刊:麗(嚴)、宋(與)、元(嚴)、明(情)、縮(來9)、卍(32.5)、大正藏(31).No.1247。

4.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異名《攝大乘論》(cf.內典錄五)、《攝大乘釋論》(cf.內典錄六)、《攝大乘論釋論》(cf.開元錄七註)。天親(世親)撰述。真諦譯於:一、梁太清二年(A.D.548);二、陳天嘉四年(A.D.563)(cf.歷代三寶紀三、內典錄五、開元錄七)。現刊:麗(日.嚴)、宋(嚴.與)、元(嚴)、明(枝.投)、縮(往8)、卍(20.10∼21.1)、大正藏(31).No.1171。

5. 《攝大乘論釋論》十卷
  天親撰述。北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於隋大業五年(A.D.609)(cf.內典錄六)。現刊:麗(與)、宋(敬)、元(敬)、明(交)、縮(往9)、卍(21.12)、大正藏(31).No.1171。

6. 《攝大乘論釋》十卷
  異名《攝大乘論世親釋》(cf.內典錄五、開元錄八)、《世親釋論》(cf.開元錄七.達磨笈多譯註)。世親撰述。玄奘譯於:一、唐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十七(A.D.648-649)(cf.開元錄八)。現刊:麗(敬)、宋(孝)、元(孝)、明(友)、縮(往9)、卍(21.2)、大正藏(31).No.1171(4)。

7. 《攝大乘論釋》十卷
  異名《攝大乘論無性釋》(cf.內典錄五、開元錄八)、《無性攝論》。無性撰述。玄奘譯於:一、唐永徽年(A.D.650-655)(cf.內典錄六);二、唐貞觀二十一年三月一日∼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十七﹙A.D.647-649﹚(cf.開元錄八)。現刊:麗(孝)、宋(當)、元(當)、明(連)、縮(往9)、卍(20.10)、大正藏(31).No.1171(4)。

8. 《攝大乘論義疏》八卷
  真諦撰述於梁太清二年(A.D.548)(cf.慧愷撰攝大乘論序)。現已佚失。

9. 《攝大乘論疏》二十五卷
  真諦、智愷共撰於陳天嘉四年(A.D.563)(cf.續高僧傳一)。現已佚失。

10. 《攝大乘論疏》十卷
  曇遷撰述於陳天嘉四年∼隋大業三年(A.D.563-607)(cf.續高僧傳十八曇遷傳)。現已佚失。

11. 《攝大乘論疏》四卷
  遷禪師撰於陳天嘉四年∼隋大業三年(A.D.563-607)(cf.大正藏經本、續高僧傳卷二十五法沖傳)。現已佚失。

12. 《攝大乘論疏》六卷
  靖嵩撰述於隋開皇十年∼隋大業十年(A.D.590-614)(cf.續高僧傳卷十)。現已佚失。

13. 《攝大乘論疏》
  智源撰於隋開皇∼大業(A.D.581-617)(cf.續高僧傳卷十、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智凝傳)。現已佚失。

14. 《攝大乘論章》
  慧頤撰述於唐貞觀十年(A.D.636)(cf.續高僧傳卷三、唐京師清禪寺沙門釋慧頤傳)。現已佚失。

15. 《攝大乘論章》十卷
  道基撰述於隋開皇八年∼唐貞觀十一年(A.D.588-637)(cf.續高僧傳十四)。現已佚失。

16. 《攝大乘論章》四卷
  道基撰述於隋開皇八年∼唐貞觀十一年(A.D.588-637)(cf.續高僧傳十四)。現已佚失。

17. 《攝大乘論抄記》十卷
  智正撰述於隋開皇十年∼唐貞觀十三年(A.D.590-639)(cf.續高僧傳十四)。現已佚失。

18. 《攝大乘論疏》七卷
  辨相撰述於隋開皇∼唐貞觀末(﹖)(cf.續高僧傳十五)。現已佚失。

19. 《攝大乘論章疏》
  僧辨撰述於隋開皇元年∼唐貞觀十六年(A.D.581-642)(cf.續高僧傳十五)。現已佚失。

20. 《攝大乘論指歸》
  法護撰述於隋大業三年∼唐貞觀十七年(A.D.607-643)(cf.續高僧傳十三)。現已佚失。

21. 《攝大乘論義疏》八卷
  法常撰述於隋開皇八年∼唐貞觀十九年(A.D.588-645)(cf.續高僧傳十五)。現已佚失。

22. 《攝大乘論玄章》五卷
  法常撰述於隋開皇八年∼唐貞觀十九年(A.D.588-645)(cf.續高僧傳十五)。現已佚失。

23. 《攝大乘論義疏》十三卷
  靈潤撰述於隋大業∼唐初(cf.續高僧傳十五)。現已佚失。

24. 《攝大乘論玄章》三卷
  靈潤撰述於隋大業∼唐初(cf.續高僧傳十五、唐京師弘福寺靈潤傳)。現已佚失。

25. 《攝大乘論疏》□卷
  景法師撰述於唐初(cf.永超錄、謙順錄)。現已佚失。

26. 《攝大乘論章》三卷
  景法師撰述於初唐(cf.永超錄)。現已佚失。

27. 《攝大乘論疏》四卷
  元曉撰述於唐初(cf.奈良朝現在錄、永超錄、興隆錄、謙順錄)。現已佚失。

28. 《攝大乘論章疏》
  道因撰述於隋開皇十四年∼唐顯慶三年(A.D.594-658)(cf.宋高僧傳卷二道因傳)。現已佚失。

29. 《攝大乘論章疏》十五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隋∼唐初(﹖)(cf.永超錄)。現已佚失。

30. 《攝大乘論義章》十四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隋∼唐初(﹖)(cf.奈良朝現在錄、永超錄)。現已佚失。

31. 《攝大乘論疏》七卷
  毘跋羅撰述於唐(cf.奈良朝現在錄、平祚錄、永超錄、法相法門錄)。現已佚失。

32. 《攝大乘論料簡》一卷
  撰述者不詳,或作毘跋羅。撰述於唐(﹖)(cf.永超錄)。現已佚失。

33. 《攝大乘論疏》八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隋∼初唐(﹖)(cf.永超錄)。現已佚失。

34. 《攝大乘論疏》二十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隋∼唐(cf.永超錄)。現已佚失。

35. 《攝大乘論十種散動疏》一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唐(cf.奈良朝現在錄、永超錄)。現已佚失。

36. 《攝大乘論義決》七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唐(﹖)(cf.平祚錄、永超錄、法相法門錄)。現已佚失。

37. 《攝大乘論疏》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六朝末∼唐(﹖)。現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982-990)。

38. 《攝大乘論義記》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六朝末∼初唐。現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990-999)。

39. 《攝大乘論抄》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六朝末∼初唐(﹖)。現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990-1011)。

40. 《攝大乘論章》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六朝末∼初唐(﹖)。現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1011-1022)。

41. 《攝大乘論章》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六朝末∼初唐(﹖)。現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1022-1036)。

42. 《攝大乘論章》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六朝末∼唐(﹖)。現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1036-1046)。

43. 《攝大乘論疏》七卷
  玄範撰述於初唐。現已佚失。(cf.奈良朝現在錄、平祚錄、永超錄、法相法門錄)。

44. 《攝大乘論疏》十卷
  神泰撰述於初唐。現已佚失。(cf.奈良朝現在錄、平祚錄、永超錄、法相法門錄、藏俊錄)。

45. 《攝大乘論疏》十卷
  玄應撰述於初唐。現已佚失。(cf.永超錄、法相法門錄)。

46. 《攝大乘論抄》十卷
  基撰述於唐貞觀二十三年∼永淳元年(A.D.649-682)(cf.奈良朝現在錄、平祚錄、永超錄、法相法門錄、藏俊錄)。現已佚失。

47. 《攝大乘論章》三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於初唐。現已佚失。(cf.奈良朝現在錄、永超錄)

48. 《攝大乘論世親論古跡記》一卷
  太賢撰述於中唐。現已佚失。(cf.義天錄、永超錄卷尾、興隆錄)

49. 《攝大乘論名教》一卷
  撰述者不詳。撰述時不詳。現已佚失。(cf.義天錄、興隆錄)

50. 《無性攝論疏》
  太賢撰述於中唐。現已佚失。(cf.義天錄、永超錄卷尾、興隆錄)

51. 《攝大乘論無性釋論疏》四卷
  智嚴撰述於初唐∼貞觀二十三年。現已佚失。(cf.義天錄、興隆錄)

52. 《攝大乘論疏》十一卷
  神廓撰述於初唐。現已佚失。(cf.奈良朝現在錄、平祚錄、永超錄、法相法門錄、藏俊錄、興隆錄)

53. 《攝大乘論》三卷
  神廓撰述於初唐。現已佚失。(cf.永超錄、法相法門錄、藏俊錄、謙順錄)。

54. 《攝大乘論無性釋論古跡記》一卷
  太賢撰述於中唐。現已佚失。(cf.義天錄、興隆錄、永超錄卷尾)

(下期待續)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