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九期 86年 3月

藏經閣溯源

香光尼眾佛學院 釋自樸


釋名

  佛寺收藏佛經的殿堂,稱為「藏經閣」。自古至今,因收藏方式和建築結構的不同而有許多相異的名稱,如:經藏,經庫、經房、經閣、藏閣、藏殿、法寶殿、修多羅藏、大藏經樓、毗盧殿等。

收藏與建構

  收藏經典有不同的方式,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普通的書架,排排並列,採此方式的建築,一般在佛寺的中軸線最後一進,如有二層正殿(或一層的),下層為「千佛閣」,上層居中設三世佛,並沿壁立櫥櫃安置藏經,中間設條桌供讀經用。這種安排建構稱為「壁藏」。有稱毗盧殿(或閣)的,即採此方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供法、報、化三佛及萬佛之像,左、右庋置大藏經,後設觀音大士;下層奉毗盧遮那佛,旁列十八應真羅漢、二十威德諸天。

  另一種是於經棚中設置機軸,以供旋轉,相傳由南北朝善慧大士傅翕(A.D.497-569)所創。他因看到文盲不能讀經,便造了這種機制,讓他們推轉,轉一圈就等於讀經一遍,含有自轉法輪之意,這方式稱「轉輪藏」簡稱「輪藏」。安置輪藏的建築物,須特建一間殿閣,常為兩三層高,在地下設一大轉輪軸,軸上安一八面(六面)大龕,龕上每面置一抽屜儲經,這個龕能推著轉。轉輪藏殿即用此方式收藏,殿前皆設有傅大士像,又列有八大神將運轉其輪,表示天龍八部,或四大天王乃至手持刀箭之天魔鬼神等像,皆表護持經法,不使轉輪停止之義。因此建築費工,只有大寺才有,如河北省正定龍興寺、北京萬壽山等處可為代表。

淵源與流傳

  佛教收藏經典,最早淵源於印度迦膩色迦王(A.D.130)曾令五百賢聖造三藏的注釋各十萬頌,並以赤銅作鍱,鏤寫論文,緘封於石函,建窣堵波,藏於其中。(見《大唐西域記》)

  而我國則於南北朝開始盛行設立藏經的地方。五代時,由於吳越王篤信佛教,曾敕令天台宗的德韶國師建立經藏,數年之後,僅杭州便有十所經藏(見《十不二門指要鈔》),可見當世各大寺院漸於伽藍增建經樓,為總彙一山一寺歷代相承法寶經典的館庫。

  其後佛教傳入韓國、日本,也仿照我國設立藏經的地方。如韓國《高麗史》記載,高麗宣宗四年(A.D.1085)三月,王臨幸興王寺,慶祝大藏殿落成。又高宗三十八年(A.D.1251)九月再刻大藏經,舉行經板堂的落成儀式,現今伽耶山海印寺有大修多羅藏,內藏有《高麗大藏經》的板片。

  在日本,因佛教的傳入,寫經風氣漸興盛,各大寺也紛紛造立經藏,其形態:有單層式的,如京都府醍醐寺經藏、岩手縣中尊寺經藏;有雙層式的,如奈良縣法隆寺;又有「校倉(高架倉庫)造」的,如東大寺本坊、法華堂、勸學院等經庫。其規格有方五間、方三間、三間三面、三間二面等不一而足。堂內多仿我國經藏安置傅大士及脅侍二菩薩像,傳教大師像等。

現代藏經閣

  自南北朝直至宋代以後,因大藏經的開版,各地珍藏歷代相承法寶經典的建築更屬必要。隨著科技文明的推進,藏經的廣為流傳,通常較大規模的藏經閣,內部所珍藏的並不限於佛教典籍,凡能資益研習內學的傳統世典,亦為藏納的範圍。尤其現代各大佛教道場中所收藏的,除藏經、一般佛典、佛教叢書、期刊雜誌、辭典、類書及傳統世典外,更蒐集大量當代有關思想、宗教、語文、科學等中外名著。其性質、藏書範疇、管理、使用方式,負責管理的執事權責乃至建築結構與設備,則與現代圖書館相似,故有漸改稱佛教圖書館的趨勢。

【參考書目】
1. 《佛祖統紀》卷三十四。
2. 《護法錄》卷四、卷五。
3. 〈塔廟志〉,《釋門正統》卷三。
4. 《歷代三寶紀》卷十二。
5. 《廣弘明集》卷二十二。
6. 〈無為軍崇壽禪院轉輪大藏記〉,《鐔津文集》卷十二。
7. 釋慈怡編,《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1989。



 □書訊

法音叢書(7)——《無我》將於五月底出版

  本書是泰國高僧佛使尊者的精彩著作之一,被泰國佛教界譽為「近代論述
《無我》最詳盡的著作」。本書除了詳盡解說佛陀的無我教義外,也和印度哲
學中的吠檀多哲學、奧義書哲學及西方哲學的無我觀做比較;同時也說明了無
我的精義和究竟境界,因此,不論有心研究哲學、宗教的學人或想精進修行的
人都不可忽視它。此外,本書有助於辨別及去除存在於現世中的許多邪見,使
我們長養智慧,消除煩惱和痛苦。

  無我是佛教的核心要義,但由於具義理精深縝密,有時些微的偏差和執取
,就遠離佛陀所說的無我的本義,但許多人誤執邪見而不自知,因此,佛使尊
者在《無我》一書中,詳列實例說明種種的不同,對有心想認識「無我」深義
者,這是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本書歡迎助印、索閱、來函請附回郵二十元,寄:嘉義市文化路 820號,
香光書鄉出版社收。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