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年表資料庫查詢系統
條列式查詢結果:共6410筆、321頁記錄  Page : 1
序號 佛曆 西曆 各國紀年 國別 事件
1   A.D.    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大月氏王使節伊存口授浮屠(佛)經給博士弟子景廬。 
2   3000-1000B.C.前後    印度  印度文明肇始(3000〜2000B.C.)。
雅利安人(梵Arya)入侵五河地方(約2000B.C.)
雅利安人移居恆河流域(約1000B.C.)。 
3   1000-400B.C.前後    印度  編纂「黎俱吠陀」(梵Rg-Veda)。
成立四姓制之雛形。
成立「吠陀」本集、「梵書」文獻、初期「奧義書」(梵Upanisads,1000〜500B.C.)。
憍薩羅(梵Kosala)、摩揭陀(梵Magadha)、阿般提(梵Avanti)、跋蹉(梵Vatsa)四國興起,諸都城工商業發達。
六師外道輩出,各倡唯物論、快樂主義、懷疑主義等思想。 
4 -79  623B.C.    印度  佛陀釋迦牟尼誕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屬尼泊爾)藍毗尼園(一說565年。由於南傳與北傳佛教對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歲等史實記載有差異,故1950年第一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會議作出共同的規定。本表採用的是這一規定的年代。 
5 -50  594B.C.    印度  釋迦牟尼出家,時年29歲。 
6 -44  588B.C.    印度  釋迦牟尼於五月月圓日夜在古印度菩提伽耶(今屬印度比哈爾邦)睹明星悟道,明年35歲。 
7 -34  578B.C.    印度  佛陀在鹿野苑(今屬印度貝那勒斯城)弘法,是為"初轉法輪",時年45歲。 
8 -22  約566B.C.    印度  誕生
吠舍佉月十五日(中國夏曆四月八日),釋迦牟尼誕生於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藍毗尼花園中,父親為淨飯王,釋迦牟尼是長子,原名為喬答摩.悉達多,屬剎帝利王族。母親摩耶夫人生子七日後逝世。
喬答摩.悉達多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 
9 -15  約559B.C.    印度  7歲
喬答摩.悉達多太子開始接受婆羅門學者有關文學、哲學、算學等方面的教育。 
10 -10  約554B.C.    印度  12歲
隨武士學習擊劍、騎射,成為文武兼備,天資聰慧的王位繼承人。
悉達多太子幼年即有沉思的習慣,所讀吠陀書(VEDA,婆羅門經典)未能解決他的苦惱--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於是產生了出家的欲望。 
11 -5  約549(或547)B.C.    印度  17(或19歲)
悉達多太子納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 
12 0  544B.C.    印度  佛陀入滅(錫蘭所傳,眾聖點記說486)。 
13 1  約543-43B.C.    印度  佛陀涅槃後第一個五百年時期,小乘佛教盛行,大乘教尚未形成主流,史稱"小行大隱時期",又稱"正法時期"。 
14 1  543B.C.    印度  釋迦牟尼於五月月圓日夜半在古印度拘屍那伽(今屬印度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優婆伐檀那林雙菩提樹下涅槃,時年80歲。信徒分其舍利建塔貯之。3個月後,,迦葉在阿闍世王支援下,在王舍城(今屬印度比哈爾邦底賴雅)靈鷲山七葉窟內召集500比丘舉行"第一次結集",以整理佛教經義。該次結集又稱"王舍城結集"、"五百結集"、"靈鷲山結集"等。
富蘭那長老(跋波)等率領近千名比丘在七葉窟外舉行結集,世稱"大眾部結集",亦稱"窟外結集"、"大眾部小乘結集"等。是為部派分裂為始。
又傳阿難曾在鐵圍山舉行大乘佛教結集。世稱"鐵圍山大乘結集",亦稱"大乘結集"。 
15 7  約537(或547)B.C.    印度  29(或19歲)
悉達多太子出家。淨飯王阻止不成,便派五名侍從憍陳如、摩訶跋提、阿舍婆誓、摩男俱利、十力迦葉跟從。
悉達多太子拜訪了頻婆娑羅王、阿羅藍仙人、鬱陀仙人,但仍未得到答案和解脫。
悉達多太子進入尼連禪河畔的森林中與苦行人一起苦修,歷時六年,千辛萬苦,卻一無所獲。遂決心重新選擇。 
16 13  約531B.C.    印度  35歲
悉達多太子渡過尼連禪河向波羅奈城進發。在伽耶山麓(今印度比哈爾省伽耶城南郊)一棵畢羅樹下,他面對東方盤腿端坐,思考解脫之道。經過四十九晝夜的苦思冥想,終於戰勝煩惱魔障,大覺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成為佛陀。 
17 14  約530B.C.    印度  36歲
佛陀開始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傳教生涯:
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今稱那勒斯城),佛陀初轉法輪,說服憍陳如等五名侍從皈依佛教。後又說服拜火教迦葉兄弟率弟子一千餘人皈依佛門。
在摩揭陀國,宣教於頻婆娑羅王及其臣屬,後又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及靈鷲山傳教,入教者眾多,其中有三位弟子輔助佛陀,對佛教昌盛、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們分別是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等。
在憍薩彌羅國舍衛城祇園精舍(又稱「祇樹給孤獨園」)傳教,佛教影響日漸擴大,遠播中印度各地。
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國傳教,佛陀的異母弟難陀,堂兄弟阿難陀、提婆達多,兒子羅候羅,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等人,皆皈依佛教。
佛陀傳教足跡北至迦比羅衛,南至波羅奈斯,東至瞻波,西至拘睒彌,遍及中印度。佛陀弟子不可勝計,其中證得阿羅漢果並跟從佛陀的眾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內中最為突出者為十大比丘。 
18 58  約486B.C.    印度  80歲
佛陀傳教至拘尸迦羅(今印度聯合省伽夏城),在河邊娑羅雙樹的繩床上涅槃。火化後,佛的舍利(即遺骨)被摩揭陀國和釋迦族等八國分別帶去一部分,各自建塔安奉。 
19 101  443B.C.    印度  耶舍長老在古印度毗舍離城(今屬印度比哈爾邦穆查發普爾)召集700僧眾舉行"第二次結集",亦稱"毗舍離結集"、"七百結集"。
佛滅後100年,大天被耶舍長老等逐出上座部長老僧團,乃另立大眾部。從此原始佛教在組織上出現分裂。 
20 154  390B.C.    印度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梵Ajatasatru)即位(另有異說)。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