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四阿含經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錄音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四阿含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錄音資料等資料為主。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內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Chizen Akanuma by。《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Agamas & Pali Nikayas》。2nd ed。Delhi,India:Sri Satguru Publications,1990。
Yoshifumi Honjo。《俱舍論所依阿含全表. I》。Kyoto, Japan,1984。
チボイグビ原作;古城武司漫畫。《真理ソれ經阿含經》。東京:鈴木出版,1993。
三枝充[直/心]著。《йЧФソ入滅:現代語譯「阿含經」》。東京:青土社,2000。
三枝充[直/心]著。《阿含經メ讀ハ. 上、下卷》。東京:青土社,1989。
山田巖雄文;箕田源二郎畫。《阿含ソ詩:詩畫ザやツホペ佛ソ教り》。日本東京:鈴木,1989。
內觀教育編譯組編譯。《基本佛經選集. 一∼二》。第一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1999。
友松圓諦著。《阿含經:現代意譯》。東京:佛教經典叢書刊行會,大正10。
友松圓諦著。《阿含經》。再版。日本東京都:大東,昭和53。
友松圓諦著。《阿含經》。東京:大東出版社,1935。
友松圓諦著。《阿含經入門》。東京:講談社,1981。
友松圓諦著。《阿含經講義:佛教聖典》。東京:第一書房,昭和9。
友松圓諦著。《阿含經講義》。新版。東京:雪華社,1982。
友松圓諦譯著。《新譯阿含經》。再版。東京:進教社,1934。
石川海淨著。《阿含經成立ソ研究》。東京:現代社,1982。
安井廣度著。《佛陀ソ教化阿含篇》。京都:丁子屋書店,1921。
安井廣度著。《阿含經講義》。複刻版。東京:名著出版,1976。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阿含藏. 1~16》。初版。高雄市:佛光,民74。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阿含藏總索引》。初版。高雄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民77。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阿含經菁華節錄》。初版。台北市: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民92。
佛教說話大系編集委員會編著。《阿含物語》。日本東京:鈴木出版,1984-1985。
何世亮著。《阿含經的人生智慧》。初版。台南市:平易,民89。
呂應鐘原著。《阿含經大世紀:佛陀的宇宙觀和幽浮的秘密》。第一版。台北縣中和市:百善書房,2001。
李元松。《阿含 般若 禪 密 淨土--論佛教的根本思想與修證原理》。台北縣:現代禪,1998。
赤沼智善著。《阿含ソ佛教》。新潟縣:赤沼智善著作選集刊行會,1997。
赤沼智善著。《阿含乃佛教》。第3版。東京:三星社,1924。
赤沼智善著。《阿含之佛教》。京都:丁子屋書店,1921。
赤沼智善著。《阿含經》。東京:東方書院,昭和8。
赤沼智善著。《阿含經講話》。東京:東方書院,1931。
赤沼智善著。《聖典物語.阿含經》。新潟縣:赤沼智善著作選集刊行會,1998。
赤沼智善著。《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復刻版。日本京都市:臨川,昭和60。
赤根祥道著。《向阿含經學習新生:運用智慧, 突破世間苦難風波尋求幸福》。初版。台北市:武陵,民74。
赤根祥道著。《阿含ズ學ヅ新ウゆ生わ方:21世紀メ生わセゑ發想:жЖбЗс⑦ソ佛教入門》。東京:興陽館書店,1984。
赤根祥道著;欣如編譯。《阿含經與現代生活》。再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7。
東年著。《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初版。台北市:聯合文學,民85。
林崇安。《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台北市:大千文化,2000。
空海(郭永進)編著。《阿含解脫道次第》。初版。台南縣:慈蓮寺倡印,2000。
金岡秀友著。《生シゾスズろ:阿含經》。日本東京都:集英社,1984。
金岡秀友著。《密教成立論:阿含經典シ密教》。東京:筑摩書房,1981。
金岡秀友著;心靈雅集編譯組譯。《何謂「生」:阿含經》。台北市:大展,民80。
《阿含講話集》。東京:平河出版社。
海應撰。《四阿含條目, 2卷 ; 異部宗輪論述記海應錄, 4卷》。京都:智山全書刊行會,1965。
張大卿著。《阿含聖典的解脫心法》。初版。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民87。
莊垣內正弘著。《『觀音經ズ相應ウゆ三篇ソAvadana』及ヂ『阿含經』ズコゆサ》。神戶:神戶市外國語大學外國學研究所,1982-1985。
莊春江編述。《阿含經隨身剪輯》。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陳信行。《阿含部及俱舍宗成實宗目錄》。:編者刊,1957。
飯田南山著。《平易ズ說ゆギ阿含經》。東京:中央出版社,昭和4。
圓念輯著。《阿含輯要》。初版。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民86。
楊郁文著。《阿含要略:阿含學與阿含道》。修訂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7。
楊郁文編註。《佛教聖地隨念經註解》。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甘露道,2000。
增谷文雄。《阿含經典ズプペ佛教ソ根本聖典》。日本:大藏。
增谷文雄著。《「阿含經典」メ讀ハ. 1-4》。東京:角川書店,1985。
增谷文雄著。《阿含經典ズプペ佛教ソ根本聖典》。新訂。東京:大藏出版,1993。
增谷文雄著。《阿含經講話》。東京:河出書房,1955。
增谷文雄著。《原初經典.阿含經》。東京:筑摩書房,1970。
增谷文雄著。《根本佛教:阿含經典講義》。東京:筑摩書房,1980。
增谷文雄著。《智慧シ愛ソアシタ:阿含經》。新裝版。東京:筑摩書房,1974。
增谷文雄譯。《阿含經典. 第1~6卷》。東京:筑摩書房,1979-1987。
曇摩難提譯。《四阿含經. 第一∼十冊》。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6。
藤田宏達編。《<俱舍論>所引ソ阿含經一覽》。日本北海道:北海道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研究室,昭和59。
釋永海著。《佛陀的人間佛教(上、下):來自阿含經的真理》。初版。台北市:國際佛光會,2003。
釋印順著。《空之探究:「阿含」.部派.「般若經」.龍樹》。二版。台北市:正聞,民75。
釋從信著。《阿含經的疑難》。初版。[台北縣汐止鎮]:阿含精舍,民79。
釋從信解釋。《心經--阿含經入門》。台北市:圓明,1990。
釋從信解釋。《阿含經止觀》。初版。[台北縣汐止鎮]:阿含精舍,民80。
釋從信選註。《阿含經選讀》。台北縣汐止鎮:阿含精舍,民75。
釋惟明著。《法海點滴. 上輯:阿含經選粹》。第一版。台北市:圓明,民80。
釋智海選。《阿含六經》。台北市:原泉,1981。
櫻部建著。《阿含ソ佛教》。京都:文榮堂書店,2002。
 
[圖書論文]
小川貫[式-工+一]等著。「阿含部解題」。《大正大藏經解題(上)》(台北市:華宇,1988)。
山崎次彥。「阿含經典ズれんペ『見』ズコゆサ:ガソЫЧД⑦」。《伊藤真城.田中順照兩教授頌德記念:佛教學論文集》(日本大阪市:東方,1979年):頁91-102。
今津洪嶽。「阿含經解題」。《佛學思想譯叢》(美國加州:佛教正信會法印寺,1986)。
孔維勤著。「四阿含之空慧思想」。《真空妙有》(台北市:新文豐,民69)。
方廣錩著。「什麼叫阿含經」。《佛教典籍百問》(高雄縣:佛光,民80)。
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阿含經》」。《佛典成立史》(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5)。
任繼愈主編。「早期佛教基本經典《阿含經》的傳譯」。《中國佛教史. 第二卷》(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1988)。
朱世龍著。「四阿含中緣生法」。《佛教哲理與中西文化》(台北市:獅子吼,民65)。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顯現於阿含中的業論」。《業的研究》(台北市:法爾,1988)。
李世傑著。「阿含經典成立史要」。《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李志夫著。「阿含經的法印說」。《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5)。
林崇安著。「阿含經中的中道」。《佛教教理的探討》(台北市:慧炬,民79)。
林崇安著。「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的源流」。《印度佛教的探討》(台北市:慧炬,民84)。
金岡秀友著;許洋主譯。「《阿含經》研究」。《釋迦牟尼的生與死》(台北市:法爾,民78)。
韋志林編著。「為什麼說《阿含經》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釋迦牟尼創教時期的教義?」。《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宮元啟一著;楊鴻儒譯。「阿含經」。《佛學經典指南》(台北市:大展,民80)。
宮元啟一著;鴻儒譯。「阿含經」。《佛學經典指南》(台北市:大展,民80)。
宮本正尊。「阿含ソ中道說」。《[女*市]崎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1942年7月):頁427- 。
宮本正尊。「涅槃シ問ソ限界:阿含シヨеЯЁцЧЭシ大乘ソ思想的展開」。《宇井伯壽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印度哲學シ佛教ソ諸問題》(1951年):頁503-528。
泰本融。「阿含ズ於んペ無我分別シ止揚」。《印度學佛教學論集:宮本正尊教授還曆記念論文集》(1954年):頁121-130。
能仁正顯。「菩薩思想ソ形成シ展開:阿含ろヘ大乘デ」。《親鸞シ人間:光華會宗教研究論集. 3》(2002年4月1日):頁183-222。
梁啟超。「說四阿含」。《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1) : 經典研究論集》(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梁啟超著。「說四阿含」。《中國佛教研究史》(台北市:新文豐,民64)。
莊春江。「《阿含經》的思想」。《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說》(台北縣:圓明,1993)。
莊進宗著。「四阿含之特色與關係」。《佛法論》(台北市:新文豐,民84)。
莊進宗著。「四悉檀與四阿含」。《佛法論》(台北市:新文豐,民84)。
莊進宗著。「判攝四部阿含各小經」。《佛法論》(台北市:新文豐,民84)。
陳士強著。「《阿含經》注疏」。《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壹 : 經典卷》(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2001)。
陳士強著。「四阿含•五尼柯耶」。《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壹 : 經典卷》(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2001)。
程熙。「四阿含經『現世安樂』與『現法安樂』的『福慧』價值論」。《白公上人八秩嵩慶頌壽論文集》(台北市:中國佛教,民72)。
黃公偉著。「佛藏第一結集與『阿含經』」。《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論史》(台北市:臺灣商務,民61)。
楊郁文。「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的我與無我」。《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 我, 無我, 空》(台北縣:甘露道出版社,2000):頁153-251。
楊郁文。「阿含經上的道」。《佛心流泉》(台北市:靈山講堂,民79)。
楊郁文。「最實用的安心法門--我與阿含經藏的因緣」。《生命中的不可不讀—影響16位名家的一部經》(台北市:圓神,1997)
楊惠南著。「以阿含經為主的政治思想」。《佛教思想新論》(台北市:東大圖書,民71)。
楊曾文著。「佛經的最早結集和《阿含經》」。《佛教的起源》(中國北京:今日中國,1992[民81])。
董璠。「四『阿含』中的龍」。《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00) : 佛教文史雜考》(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褚柏思著。「阿含之空」。《玄奘學概論》(台北市:新文豐,民70)。
德岡亮英。「阿含經ソ念佛ズコゆサ」。《坪井俊映博士頌壽記念:佛教文化論攷》(1984年10月):頁715-742。
蔣維喬撰。「四阿含五大律之翻譯」。《中國佛教史》(台北市:史學,1974)。
蔡耀明。「判定《阿含經》部派歸屬牽涉的難題」。《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縣:正觀,2001)。
羅偉國著。「阿含有哪些重要經典」。《話說佛教》(中國[寧夏省]:寧夏人民,1994)。
釋力定。「四《阿含經》之提要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1) : 經典研究論集》(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釋妙境述。「小乘阿含經佛說四食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民92])。
釋妙境述。「依小乘上座部阿含經中說『有分識』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民92])。
釋妙境述。「依小乘化地部阿含經中說『窮生死蘊』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民92])。
釋妙境述。「依小乘阿含經佛說十二因緣法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
釋妙境述。「依小乘阿含經密意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
釋妙境述。「依小乘阿含經聲聞四聖諦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
釋妙境述。「依小乘說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經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
釋妙境述。「依小乘雜阿含經之央掘魔羅經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
釋宏印。「阿含經與人間佛教」。《佛教人間關懷的向度》(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1996)
釋依淳。「阿含經中的本生談」。《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高雄縣:佛光,1989)。
釋東初。「阿含概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1) : 經典研究論集》(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釋昭慧;釋性廣。「出世與入世的無諍之辯--評如石法師之〈台灣佛教界學術研究, 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世紀新聲 -- 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市:法界,2002):頁27-149。
釋昭慧作。「《阿含經》中的緣起法」。《初期唯識思想 : 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台北市:法界,民90)。
釋星雲講。「從四阿含經談小乘羅漢簡單樸素的修道生活」。《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縣:佛光,民66-80)。
釋悟慈述。「阿含的教法」。《佛法僧三寶講話》(台北市:佛教世界,民66)。
釋傳悟。「七覺支之探究--以南北傳四部《阿含經》為主」。《佛教青年論文集》(高雄市: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8):頁98-117。
釋聖嚴著。「《阿含經》的念佛方法」。《法鼓全集. 第五輯第八冊 : 念佛生淨土》(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序楊郁文居士《阿含要略》」。《法鼓全集. 第三輯第五冊 : 書序》(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戒律與阿含」。《法鼓全集. 第三輯第八冊 :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滿睿。「安那般那念-以<清淨道論>與<阿含經>內容做淺述之比較」。《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頁379-395。
釋繼欣。「阿含之無我觀」。《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頁314-322。
鹽入良道。「漢譯阿含經典ズれんペ悔過.懺悔」。《壬生台舜博士頌壽記念:佛教ソ歷史シ思想》(1985年):頁421-440。

□學位論文
呂玉珍撰。「前期如來藏經典中「法身」概念的釐清 : 以阿含經的「無我」與「法身」為進路」。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2。
阮清珠(釋行平)撰。「《舍利弗阿毗曇論》的研究 : 從佛教的最早文獻《阿含經》到《舍利弗阿毗曇論》的修道觀念」。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柳庚[女*可]撰。「以《阿含經》的緣起法探討佛教的認識及其認識對象」。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
陳紹韻撰。「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8。
楊素英撰。「《阿含經》中有關佛陀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
楊琇惠撰。「《阿含經》業論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民90。
趙淑華撰。「《阿含經》的慈悲思想」。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6。
蔡耀明。「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6。
羅耀明。「《阿含經》之禪定——以佛陀成道的禪定為脈絡」。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2。
釋開弘撰。「五蓋之研究 : 以<四阿含經>、<五尼柯耶>為主」。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4。
釋慧命。「《阿含經》之『六隨念』初探」。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3。

□會議論文
Mukherjee, Biswadeb。「依阿含經及奧義書看無為與有為之間的關係」。《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第二集》:頁113-125。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央圖書館、教育部主辦,1993年6月10日至12日。
王立文,蕭麗華。「阿含經中的行政倫理觀」。《第三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新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1995):頁141-159。
楊琇惠。「論自由意志在《阿含經》業論中之展現」。《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民89):頁301-316。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2000年5月27日。
蔡耀明。「《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現代佛教學會2003年年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52。現代佛教學會2002年年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現代佛教學會主辦,2002年3月2日至3日。
蔡耀明。「《阿含經》的禪修在解脫道的多重功能」。第四屆天台宗學會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主辦,2001年9月28日。
蔡耀明。「《論語》和《阿含經》透顯的因材施教」。《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1998):頁71-85。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文學院哲學系主辦,1998年12月26日。
釋宗麟。「《阿含經》念佛法門初深」。《一九九九年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 : 念佛與禪》(台中縣太平市:慈光禪學研究所,民88):頁321-343。一九九九年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民國佛教禪淨協會主辦,1999年10月23日至24日。

□期刊論文
Honjo, Yoshifumi。「The Agama and the Abhidharmakosa」。《Nanto Bukkyo, Nara-shi》54期(1985年):頁1-17。
Kudara Kogi, Zieme Peter。「Uigurische agama-Fragmente(3)」。《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34期(1995年):頁23-1(L)。
Tokiya, Koki。「On the Peta (egui) in the Agama-sutras」。《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卷2期(1992):頁12-18。
上野順瑛。「阿含經ズれんペ緣起ソ論理的構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卷1期=7期(1956年1月30日):頁112-113。
久野芳隆。「西域出土梵本阿含經斷片シ現存聖典以前ソ言語」。《大正大學學報》28期(1938年12月):頁61-83。
大竹晉。「『入大乘論』ソ引用阿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1期=103期(2003年12月20日):頁130-133(L)。
小米。「從《黃蘆園經》談阿含的禪」。《法光》30期(1992年3月)。
山本快龍。「阿含ズ現ゾホギ外教」。《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8期(1936年7月):頁255-284。
山田法胤。「取締役.執行役員ヵㄧЗ(1)阿含經ゎ教りペ『自分ソ器メ堂堂シ生わプ』--實踐經營塾取締役.執行役員ヵㄧЗ第6期.講話『經營ソ心シ佛ソ心』」。《Omni-management》11卷12號=通號128號(2002年12月):頁22-25。
山田龍城。「阿含ソ小波」。《佛教學研究》5期(1951年6月15日):頁1-10。
山極伸之。「律藏シ阿含ソ關連性--иьヨ③юЮㄧズプペ律研究ソ重要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1號(1994年12月):頁419-422。
中村瑞隆。「阿含經典ソjatarpa喻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卷2期=22期(1963年3月31日):頁116-119。
今津洪嶽作;印海譯。「阿含經解題」。《海潮音》67卷4期(民75年4月):頁4-11。
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岩松淺夫。「SHT Kat.-Nr.33中ソ未比定ソ梵文阿含斷簡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卷1號(1989)。
王振復。「原始佛學經典《阿含經》」。《內明》236期(1991年11月):頁3-8。
王開府。「《阿含經》中的涅槃義(上)」。《法光》61期(1994年10月)。
王開府。「阿含經中的涅槃義(下)」。《法光》62期(1994年11月)。
出本充代。「Avadansasatakaズ插入イホギ阿含經」。《еㄧэ學佛教文化學》11期(1998年5月):頁31-40。
司鐘。「特別企劃--『遠古傳來的法音─阿含學簡介』:吃果子,拜樹頭」。《普門》206期(民85年11月):頁65。
平子泰弘。「阿含經典ズノペ臨終ソ救ゆ--佛ソグろヘシ佛ソ智慧」。《宗教學論集》22號(2003年):頁77-91。
平子泰弘。「阿含經ズれんペ佛教УㄧтЮю.ンヤソ一考察」。《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通號32號(1999年7月):頁228-212。
平野真完。「阿含ズ於んペ四梵住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卷2期=16期(1960年3月30日):頁154-155。
平野真完。「阿含Яロㄧчソ偈頌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1期=19期(1962年1月25日):頁286-289。
本莊良文。「Ratnavaliソ阿含的表現」。《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報》2期(1985年3月31日):頁24-23(L)。
本莊良文。「三世實有說シ有部阿含」。《佛教研究》12期(1982年12月15日):頁49-61(L)。
本莊良文。「阿含シ俱舍論:界品(1)」。《密教學》通號20.21號(1985年3月):頁27-40。
本莊良文。「阿含シ俱舍論:界品(3)」。《佛教研究》20期(1991年3月30日):頁107-124(L)。
本莊良文。「阿含シ俱舍論--界品(2)」。《南都佛教》通號54號(1985年7月):頁1-17。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世品(1)」。《佛教文化研究》通號35號(1991年3月):頁17-28。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世品(2)」。《佛教史學研究》33卷1期(1990年7月31日):頁1-17(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世品(3)佛ソ相好」。《神戶女子大學紀要(文學部)》24卷分冊(1990)。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世品(4) [25]-[49]」。《神戶女子大學教育諸學研究論文集》5期(1991年3月1日):頁89-106。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世品(5)『梵網經』」。《神戶女子大學教育諸學研究論文集》6期(1992年3月31日):頁51-66。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世品(6)〔51〕∼〔75〕」。《佛教研究》21號(1992)。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世品(7)[3076]-[3090]」。《神戶女子大學教育學諸學研究論文集》9期(1995年5月1日):頁157-173(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世品(9)[3094]-[3110]」。《神戶女子大學教育學諸學研究論文集》10期(1996年5月):頁157-172(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破我品註」。《佛教研究》13期(1983年12月28日):頁55-70(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業品(1)」。《神戶女子大學紀要》26期(1993年3月10日):頁169-185。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賢聖品(2)」。《佛教研究》19期(1990年3月30日):頁161-180(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 賢聖品(3)」。《神戶女子大學教育諸學研究論文集》4期(1990年3月1日):頁41-59。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佛教研究》21期(1992年3月30日):頁77-98(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界品」。《佛教大學佛教學會紀要》7期(1999年3月25日):頁1-19(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根品(1)[2001]-[2048]」。《神戶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通號32號(1999年3月):頁53-70。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根品(2)[2049]-[2055]」。《神戶女子大學教育學諸學研究論文集》13期(1999年5月):頁85-99(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根品(3)[2056]-[2083]」。《神戶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通號 33號(2000年3月):頁91-101。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破我品(下)」。《神戶女子大學教育學諸學研究論文集》12期(1998年5月):頁75-84(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破我品(上)」。《神戶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通號31號(1998年3月):頁91-104。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智品(下)」。《神戶女子大學教育學諸學研究論文集》11期(1997年5月):頁21-29(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りペ阿含資料補遺 隨眠品.定品」。《神戶女子大學教育學諸學研究論文集》14期(2000年5月):頁55-70(L)。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 世品(3) 佛ソ相好」。《神戶女子大學紀要》24L卷文學部教育篇號(1990年11月):頁247-257。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 世品(8)(3091)-(3093)」。《神戶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通號29號(1996年3月):頁237-246。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 業品(2)」。《神戶女子大學教育諸學研究論文集》7期(1993年3月31日):頁92-105。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 業品(3)[4053]-[4083]」。《神戶女子大學紀要》27期(1994年3月10日):頁55-70。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 業品(4)[4084]-[4100]」。《神戶女子大學教育諸學研究論文集》8期(1994年5月1日):頁37-51。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 業品(5) 4101-4115」。《神戶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28卷第2分冊號(1995年3月):頁139-147。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 賢聖品(1)」。《三康文化研究所年報》21號(1989)。
本莊良文。「ЁцсУЫㄧ⑧ャソ傳デペ阿含資料補遺 智品(上)」。《神戶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通號30號(1997年3月):頁91-103。
白土マろ。「梵網經シ阿含部梵網經ズコゆサソ試論」。《大谷學報》198期=53卷2期(1973年8月30日):頁14-24。
石川海淨。「阿含經ズれんペ授記思想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卷1期=9期(1957年1月25日):頁51-58。
向井亮。「<空>ソ二面性ズコゆサ 阿含經ズれんペ考察」。《印度哲學佛教學》15期(2000年10月30日):頁1-20。
向井亮。「阿含ソ〈空〉ズ對エペ大乘ソ解釋シガソ展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期=62期(1983年3月25日):頁300-303。
向捨。「法海一滴--阿含經的根本解脫之道:觀五陰」。《普門》218期(民86年11月):頁65-68。
向捨。「阿含講座1--直探法源談佛法」。《普門》206期(民85年11月):頁66-70。
宇井伯壽。「阿含ズ現ホギペ佛陀觀(完)」。《思想》61期(1926年11月1日):頁1-60。
宇井伯壽。「阿含ズ現ホギペ佛陀觀」。《思想》60期(1926年10月1日):頁219-311。
宇治谷祐顯。「阿含經所說ソ『六念』說:『別譯雜阿含』所譯ソ問題提起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期=46期(1975年3月31日):頁70-74。
宇治谷祐顯。「阿含ズれんペ稱名行ズコゆサ」。《日本佛教學會年報》30期(1965年3月):頁51-70。
守屋友江。「清澤滿之ズれんペ『四阿含』 『教界時言』シソ關係メ中心ズ」。《親鸞教學》69期(1997年1月31日):頁55-65。
安藤正見。「四部 四阿含ズれんペ四念處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期=60期(1982年3月31日):頁138-139。
寺本婉雅。「西藏所傳梵巴《阿含經》ソ諸典」。《佛教研究》9卷2期=30期(1928年5月15日):頁159-185。
朱國能。「『阿含經』之要義及其在原始佛教之貢獻」。《靜宜人文學報》8期(民85年7月):頁15-32。
羽塚高照。「阿含經典ソ發達過程シMilindapanhaソ成立ズコゆサ--特ズ信等ソ五根ソ發達メ中心シウサ」。《大谷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20號(2003年):頁147-170。
舟橋一哉。「阿含ズれんペ解脫ソ思想展開ソ一斷面--心解脫シ慧解脫」。《大谷學報》26卷1/2期=98期(1946年10月10日):頁16-36。
舟橋一哉。「阿含ズれんペ緣起說ソ二面ズコゆサ(下)」。《大谷學報》30卷2期=108期(1950年11月20日):頁33-59。
舟橋一哉。「阿含ズれんペ緣起說ソ二面ズコゆサ(上)」。《大谷學報》30卷1期=107期(1950年9月20日):頁45-74。
舟橋一哉。「阿含ソ實踐道ズれんペ自覺ソ問題--見 修 無學, 三道說ソ成立過程メ論ォ」。《大谷大學研究年報》2期(1943年3月20日):頁277-363。
佐藤哲英。「阿含ズ於んペ二諦關係ソ資料」。《宗學院論輯》10期(1976年2月15日):頁140-161。
吳永猛。「《阿含經》中的印度經濟社會」。《華岡佛學學報》6期(1983年7月):頁203-225。
吳老擇。「四阿含與部派佛教」。《妙林》6卷10期(1994年10月):頁20-25。
吳老擇。「阿含經之研究與出版讀後感」。《妙林》1卷9期(1989年9月):頁14-17。
吳老擇。「讀陳佾先生的『略論《中論》與《阿含經》的關係』」。《妙林》12卷4期(2000年4月30日):頁16-22。
呂勝強。「重建阿含的地位與價值--讀『古仙人徑 現代走法』有感」。《新雨》51期(1991年11月):頁10-13。
呂澂。「阿含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
杉本卓洲。「四部Яロㄧч四阿含ズ現マホギпДШ」。《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1期=23期(1964年1月31日):頁166-169。
赤沼智善。「阿含經 [第一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二卷: 聖典綱要卷 期:期(1927年5月10日 (昭和2年5月10日)):頁22 (面)。
赤沼智善。「阿含經 [第二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三卷: 聖典綱要卷 期:期(1927年6月10日 (昭和2年6月10日)):頁14 (面)。
周柔含。「《阿含經》之『信學』初探」。《妙林》12卷12期(2000年12月31日):頁57-63。
岡教邃。「阿含シ法華」。《大崎學報》72期(1927年11月1日):頁52-69。
岩松淺夫。「SHT Kat.-Nr.33中ソ未比定ソ梵文阿含斷簡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卷1期=75期(1989年12月):頁54-58(L)。
岩松淺夫。「梵文阿含經雜俎」。《三康文化研究所年報》22期(1990年3月30日):頁127-153。
東元多郎。「阿含ズ見りペ蓮華ズコゆサ」。《日本佛教學會年報》15期(1950年9月):頁158- 。
林宜華。「從阿含經中探佛陀的緣起觀」。《中國佛教》31卷12期(民76年12月):頁14-23。
林崇安。「《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佛教圖書館館訊》31期(2002年9月):頁10-22。
林崇安。「《阿含經》的成佛之道」。《法光雜誌》96期(1997年9月)。
林崇安。「《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中華佛學學報》4期(1991年7月):頁1-28。
林崇安。「中觀講座2--阿含的中觀見2:因果與中道」。《普門》206期(民85年11月):頁78-81。
武內義範。「現代ズ生わペ佛教--增谷文雄『智慧シ愛ソアシタ.阿含經』.紀野一義『ゆソグソ世界.法華經』」。《展望》通號79號(1965年6月):頁????。
牧達玄。「阿含經典中ズ散在エペ器世間關係ソ資料整理(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期=54期(1979年3月31日):頁202-204。
牧達玄。「阿含經典中ズ散在エペ器世間關係ソ資料整理(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2期=58期(1981年3月31日):頁150-151。
牧達玄。「阿含經典中ズ散在エペ器世間關係ソ資料整理(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1期=61期(1982年12月25日):頁120-121。
芳岡良音。「阿含經ズれんペ念佛ソ起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卷2期=18期(1961年3月31日):頁130-131。
金岡秀友著;劉素娟譯。「《阿含經》」。《諦觀》61期(1990年4月):頁39-63。
金岡秀友著;劉素娟譯。「《阿含經》」。《諦觀》62期(1990年7月):頁53-96。
長崎法潤。「阿含ズれんペ自覺ソ一考察--解脫シ想受滅」。《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44號(1979年3月):頁65-79。
侯傳文。「《阿含經》的文學意義」。《南亞研究》1999年2期。
前田惠學。「四部四阿含原形成立ソ先後ズ關エペ二三ソ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1期=3期(1953年9月30日):頁315-318。
秋本勝。「Agama論一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130-132(L)。
修山脩一。「阿含經典ソ表現根據ズコゆサ」。《佐賀龍谷學會紀要》5期(1957年12月30日):頁1-38(L)。
家村忠宏。「國王像メ通ウサノギ佛教徒ソ政治理念 南北阿含兩傳ズプペ」。《中央學術研究所紀要》2期(1972年4月5日):頁118-127。
宮田敦子。「動物シ人間--文明批判ソ視點ろヘ (ガソ二)佛教ズ見ペ動物觀--阿含經メ中心シウサ」。《年報人間科學》通號21號(2000年):頁57-75。
島善一郎。「佛典ズ見ヘホペ相好ソ研究(一):阿含部經典ズれんペ三十二相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2期=20期(1962年3月31日):頁211-214。
島善一郎。「阿含經典ズ見ヘホペ二三ソ異相疾病」。《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卷2期=18期(1961年3月31日):頁40-46。
「書籍紹介 三枝充[直/心]譯『йЧФソ入滅--現代語譯『阿含經』」。《東方》16號(2000年):頁182-184。
馬場紀壽。「北傳阿含ソ註釋書的要素 緣起關連經典」。《佛教研究》31期(2003年3月):頁193-219(L)。
高玉春,范玉鳳。「佛說之法門与邪教之法門的比較研究——讀《四阿含》后對《轉法輪》的沉思」。《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2期。
高峰了州。「心ソ根本課題 主シウサ阿含經典ソ中ズ」。《佛教學研究》14/15期(1957年10月5日):頁1-10。
張昭仁。「阿含經中的四禪」。《中國佛教》29卷6期(民74年6月):頁7-10。
張昭仁。「阿含經教的人間義」。《慧炬》247期(1985年1月):頁7-10。
張慈田訪問。「根本佛法--阿含經的特色:訪楊郁文老師 (續完)」。《菩提樹》36卷10期=430期(民77年9月):頁25-29+。
張慈田訪問。「根本佛法--阿含經的特色:訪楊郁文老師」。《菩提樹》36卷9期=429期(民77年8月):頁28-31。
張慈田訪問。「根本佛法--阿含經的特色--訪楊郁文老師(下)」。《新雨》15期(1988年8月):頁44-50。
張慈田訪問。「根本佛法--阿含經的特色--訪楊郁文老師(上)」。《新雨》14期(1988年7月):頁25-29。
張鐵山。「《阿含經》在回鶻人中的傳譯及其社會歷史原因」。《西域研究》2003年4期。
採訪組。「阿含經成佛之道佛學講座」。《中國佛教》41卷12期=492期(1997年12月):頁26-27。
莊垣內正弘。「ヨユヲю語文獻《阿含經》拔粹佛典ズコゆサ」。《神戶外大論叢》31卷1期(1980年9月):頁1-22。
連永川。「阿含, 大乘與佛陀的本懷」。《法光》7期(1990年4月)。
陳士強。「原始佛教的聖典--《阿含經》」。《佛教知識》5(總期(1994年9月):頁10-13。
陳佾。「略論《中論》與《阿含經》的關係」。《香光莊嚴》57期(1999年3月):頁78-84。
陳美華。「佛教的婚姻觀─以《阿舍經》為主論」。《中華佛學學報》16期(2003年7月):頁23-66。
陳祚龍。「新校重訂敦煌古鈔舊從阿含經略集誦讚僧寶文」。《海潮音》57卷2期(1976年2月):頁16-19。
陳清惠。「《阿含》的正見理論」。《法光雜誌》91期(1997年4月)。
陳清惠。「阿含講座--略說阿含源流及其歷史意義」。《普門》206期(民85年11月):頁70-73。
割田剛雄。「阿含經典メ中心シウギ⑧цㄧロьЮソ譯語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卷2期=40期(1971年12月31日):頁138-139。
幅田裕美。「大乘<涅槃經>ズれんペ阿含ソ引用ズコゆサ」。《印度哲學佛教學》通號11號(1996年10月):頁77-93。
森章司。「Яロㄧч.阿含ズれんペ『無常.苦.無我教說』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2期=38期(1971年3月31日):頁338-341。
無常。「阿含經講話--守護六根」。《南洋佛教》213期(1987年1月):頁12-13。
無常。「阿含經講話--海水之量與眼淚之量」。《南洋佛教》211期(1986年11月):頁14, 21。
程文熙。「四阿含經:『六大』, 『十八界』, 『五蘊』, 『十二因緣』, 『四法本末』的『如真』實在論」。《華岡佛學學報》4期(1980年10月):頁71-95。
程文熙。「四阿含經『識識,從他聞,內自思維,自知自覺,明達』的『大智』知識論」。《東方雜誌》12卷9期(民68年3月):頁27-34。
程文熙。「四阿含經的正法政治論」。《中國佛教》23卷8期(民68年5月):頁6-17。
覃江。「《阿含經》中的安般念」。《宗教學研究》2003年2期。
賀勻。「阿含講座--阿含導覽:資源與工具書簡介」。《普門》206期(民85年11月):頁74-78。
雲井昭善。「阿含ズれんペ輪迴ソ問題」。《大倉山學院紀要》通號1號(1956年1月):頁????。
黃兆榮。「佛法是科學, 因緣法與四聖諦--阿含經義概說」。《內明》240期(1992年3月):頁17-20。
黃夏年。「《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佛學研究》2000年。
黃夏年。「《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宗教學研究》2001年2期=總第51期(2001年2月)。
黃夏年。「『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慈光禪學學報》2期(民90年12月):頁97+99-114。
黃啟泰。「阿含的魔術戲法」。《聯合文學》16卷3期=183期(民89年1月):頁78-81。
楊宗漢。「阿含經的禪觀與天臺止觀的研究」。《佛教文化學報》6期(民66年12月):頁33-67。
楊郁文。「《阿含要略》自序」。《人生》120期(1993年8月15日):頁38-39。
楊郁文。「《阿含經》上的『道』」。《新雨》18期(1988年11月):頁88-91。
楊郁文。「『阿含辭典』編輯體例說明」。《中華佛學學報》16期(民92年7月):頁67-108。
楊郁文。「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中華佛學學報》2期(1988年10月):頁1-63。
楊郁文口述;莊敬元整理。「從《阿含經》的觀點看非自然死亡」。《法光》19期(1991年4月)。
楊郁文主答;謝素鳳,陳素玉整理。「阿含學與阿含道 [問答篇]」。《新雨》46期(1991年6月):頁5-8。
楊郁文主講;李冷雪芬,姚玉芝整理。「阿含道性(下)」。《新雨》49期(1991年9月):頁4-10。
楊郁文主講;李冷雪芬整理。「阿含道性(上)」。《新雨》48期(1991年8月):頁5-12。
楊郁文講;郭曇昕整理。「以《阿含經》為主之無我論的研究(下)」。《中國佛教》24卷12期=30期(1980年9月):頁30-36。
楊郁文講;郭曇昕整理。「以《阿含經》為主之無我論的研究(上)」。《中國佛教》24卷11期=29期(1980年8月):頁23-31。
楊郁文講述;趙孟隆整理。「阿含學與阿含道」。《新雨》45期(1991年5月):頁17-24。
楊琇惠。「『阿含經』業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46期(民91年6月):頁935-939+941-1140。
楊惠南。「以阿含經為主的政治思想(下)」。《獅子吼》20卷9期(1981年9月):頁15-17。
楊惠南。「以阿含經為主的政治思想(上)」。《獅子吼》20卷8期(1981年8月):頁6-10。
楊惠南講;趙孟隆整理。「阿含的政治觀」。《新雨》47期(1991年7月):頁14-19。
溫宗[(方*方)/土]。「漢譯《阿含經》與阿毘達磨論書中的『慧解脫』--以《雜阿含•須深經》為中心」。《正觀雜誌》26期(2003年9月25日):頁5-51。
溫金柯。「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看法」。《法光》7期(1990年4月)。
萬金川。「〈判定《阿含經》部派歸屬牽涉的難題〉 一文讀後」。《法光雜誌》111期(1997年12月)。
雷慧兒。「阿含經中的寺廟」。《宗教哲學》4卷2=14期(民87年4月):頁173-183。
雷慧兒。「從『阿含經』看『迎佛牙舍利』」。《歷史月刊》131期(1998年12月):頁20-27。
雷慧兒。「從『阿含經』看臺灣的佛教人間化」。《歷史月刊》149期(民89年6月):頁28-32。
榎本文雄。「阿含經典ソ成立」。《東洋學術研究》23卷1號=106期(1984年5月):頁93-108。
劉美琴。「《阿含經》之彌勒與彌勒淨土初探」。《慧炬雜誌》401期(1997年11月30日):頁39-50。
德岡亮英。「九分十二部シ五部四阿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1期=11期(1958年1月10日):頁120-121。
稻津紀三。「回心メ記錄オペ阿含ソ一經シ中論ズやヘマホギペ有無ソ見ソ批評 一」。《大谷學報》13卷2期=46期(1932年4月25日):頁77-111。
稻津紀三。「回心メ記錄オペ阿含ソ一經シ中論ズやヘマホギペ有無ソ見ソ批評 二」。《大谷學報》13卷3期=47期(1932年7月25日):頁12-33。
稻津紀三。「回心メ記錄オペ阿含ソ一經シ中論ズやヘマホギペ有無ソ見ソ批評 三」。《大谷學報》13卷4期=48期(1932年10月25日):頁1-39。
稻津稔。「經•論ズノペ人間觀 I 『阿含經.相應部教典關係』」。《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33期(2002年10月):頁289-302。
蔡惠明。「《阿含經》研究的現實意義」。《上海佛教卷 期:期(1988年3月)。
蔡惠明。「《阿含經》論空」。《廣東佛教卷 期:期(1991年6月)。
蔡惠明。「四部阿含的次第和內容」。《香港佛教》335期(1988年4月):頁7-9。
蔡惠明。「原始佛教與阿含經」。《南洋佛教》231期(1988年7月):頁1-3, 6。
蔡惠明。「開展《阿含經》研究」。《香港佛教》332期(1988年1月):頁16-17。
蔡惠明。「會通《阿含》, 弘揚大乘」。《上海佛教卷 期:期(1990年1月)。
蔡耀明。「《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期(2002年7月):頁1-26。
蔡耀明。「《阿含經》的禪修在解脫道的多重功能」。《正觀雜誌》20期(2002年3月25日):頁83-140。
蔡耀明。「因材施教與教學上的人我分際--以《論語》,《阿含經》, 和《大般若經》為根據」。《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期(2000年7月):頁37-78。
蔡耀明。「判定《阿含經》部派歸屬牽涉的難題」。《法光雜誌》111期(1997年12月)。
霍韜晦。「《阿含經》第二講--徹入生命存在的真實」。《法言》4卷3期=28期(1992年6月):頁60-65。
霍韜晦。「《阿含經》講要--虛無中的信心」。《法言》4卷1期=26期(1992年2月):頁54-61。
霍韜晦。「如實之教--《阿含經》的性質(上)」。《法言》4卷4-5期=29-30期(1992年8月-10):頁59-66。
龍口明生。「戒律シ阿含シソ關係ズコゆサソ一考察」。《Dhammadipa》1-2期(1970年11月)。
龍口明生。「阿含經典ズ見ヘホペ布薩ソ研究」。《佛教學研究》53期(1997年2月28日):頁139-169(L)。
龍國富。「《阿含經》"V+(O)+CV"格式中的"已"」。《雲夢學刊》2002年1期。
龍國富。「『阿含經』『V+(O)+CV』格式中的『已』」。《中國語文通訊》61期(民91年3月):頁29-36。
魏道儒。「四《阿含》中的『緣起』和『無常』學說」。《南亞研究卷 期:期(1987年1月)。
龐朗琦。「關於《阿含經》研習的問題」。《上海佛教卷 期:期(1992年5月)。
羅正心。「遠離邪命非法:《阿含經》裡釋迦牟尼佛對出家眾所示占相, 咒術的態度--兼論他對神通的看法」。《東方宗教研究》新3期(1993年10月):頁9-28。
藤田宏達。「阿含ズれんペ多佛思想ソ一斷面現在他方佛シソ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2期=12期(1958年3月30日):頁64-73。
證觀。「從阿含經看佛教的無我思想」。《香港佛教》318期(1986年11月):頁7-12。
釋心行。「《阿含經》的『四念處』與《壇經》的『無念』」。《慈光禪學學報》創刊號(1999年10月):頁113-130。
釋心定。「從阿含經談數息觀的修行方法」。《普門雜誌》33期(1982年6月):頁12-16。
釋水月。「《阿含經》蘊法門試探(一)」。《圓光新誌》14期(1994年1月):頁6-8。
釋水月。「《阿含經》蘊法門試探(二)」。《圓光新誌》15期(1994年3月):頁4-9。
釋自範。「『有無』的探討--以『阿含經』、『中論』、『中觀論疏』為中心」。《諦觀》82期(民84年7月):頁65-83。
釋見愷。「『有無』初探--以『阿含經』、『中論』為主」。《青松萌芽:香光尼眾佛學院院刊》5期(民88年9月):頁12-15。
釋依仁。「以人本主義看阿含之道與果」。《普門雜誌》62期(1984年11月):頁7-11。
釋性演。「略述『阿含經』的業報觀」。《青松萌芽:香光尼眾佛學院院刊》7期(民90年9月):頁14-19。
釋舍幸紀。「阿含經ズやヘマホペ鬼ズコゆサ--恩思想デソ展開メパシバ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卷1號=81期(1992年12月):頁12-18。
釋悟因。「對雷慧兒<從『阿含經』看臺灣的佛教人間化>一文的幾點商榷」。《歷史月刊》153期(民89年10月):頁95-97。
釋從信。「如何閱讀阿含經」。《海潮音》77卷6期(1996年6月):頁4-8。
釋從信。「阿含經的邏輯形式」。《海潮音》75卷9期(1994年9月):頁4-8。
釋惠敏。「海內存知己--《阿含要略》出版感言」。《人生》120期(1993年8月15日):頁42-43。
釋會清。「《阿含經》與僧教育」。《法光》7期(1990年4月)。
釋聖嚴。「先行修持,親近善知識『阿含經』中七覺支修持及其功用 - 1 -」。《人生雜誌》249期(民93年5月):頁104-107。
釋聖嚴。「序楊郁文居士《阿含要略》」。《人生》120期(1993年8月15日):頁37。
釋達宗。「《阿含經》之禪林思想與園林文藝之研究」。《佛教文化學報》7-8期(1980年2月):頁49-56。
釋靜中。「《出曜經》和《阿含經》的別生經 [一]」。《妙林》12卷12期(2000年12月31日):頁5-9。
觀慧。「佛教業力之思想(2)--以阿含為主」。《海潮音》85卷2期(民93年2月):頁20-24。
[木*尾]芳光運。「阿含經シ般若經シソ比較」。《ユ⑦Э古典研究》1期(1970年5月15日):頁55-61。
[這-言+十]本俊郎。「阿含.Яロㄧчズ見ペ六師外道ソ傳承ズコゆサ」。《ヤЖヤ文化學科年報》3號=通號15號(2000年11月):頁1-7。

□錄音資料
陳重文主講。《阿含經選讀. 1~5》。向覺雜誌。50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楊郁文著。《阿含研習指南》。台北縣新店市:甘露道,1998。8捲卡式帶(9小時21分)。國語講演。
楊郁文著。《阿含道學佛三要(上、下)》。台北縣新店市:甘露道,1997。16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楊郁文著。《根本佛教的信學(上∼下)》。台北縣新店市:甘露道,1999。24捲卡式帶(21小時20分)。國語講演。
楊郁文著。《根本佛教的善學》。台北縣新店市:甘露道,1998。8捲卡式帶(8小時52分)。國語講演。
楊郁文講。《佛學的方法與資料 : 就阿含立場言》。2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楊郁文講。《阿含經(一∼七)》。71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楊郁文講。《阿含經論文發表討論》。嘉義縣:香光尼眾佛學院,民79。4捲卡式帶。79年12月14日、21日演講。國語講演。
霍韜晦主講。《《阿含經》講要. 1-9》。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12盒。粵語講述。
釋自懋講。《阿含導讀》。嘉義縣:香光尼眾佛學院,民83。4捲卡式帶。八十三年大專夏令營。國語講演。
釋見弘講。《阿含道次第簡介》。嘉義縣:香光尼眾佛學院,民78。3捲卡式帶。七十八年慧青學苑冬令講座。國語講演。
釋見熙講。《縱觀印度佛教 : 阿含簡介》。嘉義縣:香光尼眾佛學院,民80。2捲卡式帶。八十年大專夏令營。國語講演。
釋性廣主講。《阿含導讀. 1~3》。初版。台北市:法界,民85。75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