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楞嚴經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錄音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楞嚴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錄音資料等資料為主。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Charles Luk (Upasaka Lu K'uan Yu) trans. by。《The Surangama Sutra (Leng Yen Ching)》。1st India。New Delhi,India:B.I. Publications Pvt. Ltd,1978。
Etienne Lamottetraduit et annote par。《La concentration de la marche heroique = Suramgamasamadhisutra》。Bruxelles,Belgium: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1965。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海:上海佛學書局,2000。
子璿集。《首楞嚴經長水疏》。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
山上曹源著。《首楞嚴經要義》。東京:東方書院,昭和9。
丹靈源編。《首楞嚴經講義》。東京:國母社,1898。
今覺記。《妙法蓮華經五味玄記; 楞嚴略要論》。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5。
元音老人著。《楞嚴要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王治平著。《楞嚴經白話注解》。上海:佛學書局,1991。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譯。《白話佛教經典(二)--大佛頂首楞嚴經》。台北市:博遠出版社,1993。
弘學編釋。《楞嚴簡注》。第一版。中國成都:巴蜀書社,2002。
《白話楞嚴經》。中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伊凡作。《楞嚴經驚豔之旅》。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唵阿吽,民89。
伊凡著。《自性的解脫-楞嚴經的故事》。台北:希代出版社,1992。
全佛編輯部主編。《楞嚴經》。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1996。
吳光耀,華峰著。《楞嚴經大義. 卷1至5,補附勘誤》。成都:聚昌公司,昭和6。
吳芝瑛寫本。《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第1至卷第10]》。香港,1981。
呂不韋著。《楞嚴經》。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妙因(張圓成)編。《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科會》。台北:佛教教育基金會,民79。
李士鉁解。《首楞嚴經解義 十卷》。刻本。天津刻經處,民國19年(1930)。
李子寬纂述。《聖揆錄--楞嚴》。
李志夫。《楞嚴校釋》。台北市:大乘精舍,1984。
李富華釋譯。《楞嚴經》。初版。高雄縣:佛光,1996。
李圓淨著。《楞嚴經白話講要》。初版。上海:佛學書局,[民14]。
李榮祥(李圓淨)編述。《楞嚴經指要;科會;表解合刊》。台中市:台中佛教蓮社贈,民79。
李榮祥編述。《楞嚴經科會指要表解合刊》。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1925。
良達無缺道人撰。《楞嚴略要論》。台北市:大乘精舍,民74。
東方橋。《楞嚴經現代讀》。中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東方橋。《釋迦佛之楞嚴經=釋迦牟尼之楞嚴經》。台北市:玄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東方橋著。《讀楞嚴經的方法學》。台北:正一善書,1998。
林中治講述。《<<楞嚴經>>. 1, 七處徵心》。初版。台北市:大圓,民93。
林中治講述。《楞嚴經之觀音法門》。初版。台北市:大圓,民87。
法成出版社編輯。《楞嚴經白話註解》。二版。花蓮縣吉安鄉:法成,民92。
邱少萍編輯。《楞嚴經》。初版。台北市:文殊,民77。
長尾雅人,丹治昭義譯。《維摩經.首楞嚴三昧經》。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2。
南懷瑾述著。《楞嚴大義今釋,又名,宇宙人生真理探原》。臺灣十七版。台北市:老古文化,1989。
南懷瑾著。《楞嚴大義今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洪緣音。《如何修持楞嚴經》。台北市:全佛文化,1995。
原坦山著。《首楞嚴經講義》。東京:華藏界萬拙,明24。
唐一玄編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自課》。高雄縣:菜根香文教基金會,1993。
唐一玄編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概介》。高雄縣:菜根香文教基金會,1993。
唐一玄編講。《楞嚴選講》。初版。高雄市:一玄老人紀念會,民82。
孫仲霞著;楊完生等校。《楞嚴直解》。3版。上海:佛學書局,民23。
孫仲霞講釋。《楞嚴經直解》。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2。
孫劍鋒編記。《楞嚴讀記》。臺一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3。
般刺密諦原譯。《語體文大佛頂首楞嚴經》。香港,1997。
般刺密諦譯;彌伽釋迦譯;釋真界纂註。《大佛頂首楞嚴經纂註》。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9。
般刺蜜諦譯。《大佛頂首楞嚴經》。韓國:海印寺僧伽學院,。
般剌密帝。《楞嚴經》。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般剌密帝譯。《楞嚴經》。台北市:台灣印經處,1973。
般剌密帝譯;惟則輯注;崔世勛校點。《首楞嚴經》。中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
般剌密帝譯;釋惟則輯注;崔世勳校點。《首楞嚴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
張玄祥編著。《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台北市:法爾禪修中心,民93。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
張圓成。《楞嚴正脈疏摘科會》。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
淨覺之聲空中佈教中心編。《楞嚴經》。高雄縣:編者,民67。
莫正熹譯。《楞嚴經淺譯》。三版。台北市:佛教慈濟文化服務中心,民78。
莫正熹譯述。《楞嚴淺譯》。再版。台北縣樹林鎮:福慧寺,民82。
郭榮麟白話註解。《金剛無相禪學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九、十卷》。第二版。桃園市:傳承,民84。
陳法培著。《楞嚴經淺說》。北平:中央刻經院,1933。
陸劍剛主編。《大乘楞嚴華嚴法華觀音經集普門圖證》。台北市:黃孟林,1963。
曾鳳儀著。《楞嚴經宗通》。臺初版。台北市:老古,民83。
黃墩岩編著;陳中坤圖畫。《楞嚴經入門:開悟篇》。台北縣永和市:法輪會佛教文化,民86。
黃墩岩編著;陳中坤圖畫。《楞嚴經入門:圓通篇》。台北縣永和市:法輪會,1997。
圓香。《大佛頂首楞嚴經》。高雄縣:佛光文化,1997。
圓香語譯。《語體文大佛頂首楞嚴經》。三版。台北市:獅子吼,民71。
圓香譯。《白話楞嚴經》。台北:金剛,1986。
圓淨(李榮祥)述。《楞嚴經指要科會表解合刊》。台中:臺中佛教蓮社,民79。
《楞嚴經》。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
《楞嚴經易讀簡註》。香港:香港佛教法喜精舍香港佛經流通處,1997。
《楞嚴經指掌疏》。台北市:大乘印經會,1983。
溥畹著。《楞嚴經寶鏡疏(上、下)》。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3。
葉若舟述著。《大佛頂經妙玄要旨》。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1998。
董國柱著。《楞嚴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
鳩摩羅什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3。
劉棟雄編。《楞嚴經》。初版。臺中市:善德堂贈送,民78-79。
劉道開述。《楞嚴貫攝》。上海:佛學書局,1935。
劉道開述。《楞嚴貫攝》。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3。
澄觀著。《心的闡微》。桃園:澄觀精舍,民85。
蓮歌子著。《楞嚴經》。初版。台北市:多識界圖書文化,民89。
蕭振士編譯。《楞嚴經全譯易讀 : 破妄顯真》。初版。台北縣汐止市:大千,民93。
賴永海,楊維中注譯。《新譯楞嚴經》。初版。台北市:三民,2003。
錢謙益撰。《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目錄後記 不分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3,1993)。
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大佛頂首楞嚴經》。高雄市:慈慧印經處印贈,民71。
謝有為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語》。修訂二版。台北市:正中書局,民81。
謝維憲編輯。《楞嚴經 : 完全白化解說》。一版。臺中市:臺中善德堂,民79。
釋子璿集。《首楞嚴經長水疏》。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1。
釋仁岳集解。《首楞嚴經義海 三十卷》。北京:中國佛教協會:文物出版社,1989。
釋太虛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上海:覺社,民7。
釋太虛著。《楞嚴經研究》。台北市:文殊,民76。
釋太虛著。《楞嚴經攝論;楞嚴經研究合刊》。台北市:大虛大師八十壽辰紀念會,民58。
釋太虛著。《楞嚴經攝論與研究》。初版。台北市:中華大典,民58。
釋太虛著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大意研究》。臺中市:青蓮出版社,民90。
釋太虛撰。《楞嚴經攝論》。台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民58。
釋白雲著。《圓覺之道:楞嚴經抉疑 解深密經概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釋白雲著。《楞嚴經決疑》。彰化縣:佛印,民77。
釋白聖編;釋慧律校訂。《楞嚴經表解》。高雄:文殊講堂印,民81。
釋如濟編訂。《楞嚴經三十五圓通修法.圓覺了義經合刊》。桃園縣中壢市:寂光精舍弘法中心,1997。
釋守培。《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心疏》。台北:佛陀教育出版社,1993。
釋守培。《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心疏》。新加坡:南洋佛學,1967。
釋守培述。《楞嚴評義. 上、下卷》。南洋佛學書局,1984。
釋戒潤著。《楞嚴貫珠》。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9。
釋果懷注譯。《楞嚴經今譯》。2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釋知定著。《大佛頂首楞嚴經略述》。香港:虛雲寺印經會,1988。
釋宣化講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釋宣化講述。《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初版。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佛經翻譯委員會;法界,1996。
釋宣化講述;法界佛教大學佛經翻譯委員會記錄。《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上下)》。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民76。
釋悟慈述。《楞嚴經講話 五冊》。台南:開元寺佛經流通處,民82。
釋海仁主講;釋文珠筆記。《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台南市:和裕,民78。
釋真界纂註。《大佛頂首楞嚴經纂註》。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8。
釋真鑑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上下冊》。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
釋真鑒撰。《楞嚴正脈 十卷,卷首一卷》。廣州: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1996。
釋能學白話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第一~十卷》。初版。高雄縣:新超峰寺,民74-76。
釋倓虛主講;釋誠祥敬錄。《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上下篇,卷一至卷十》。再版。台北市:浩鼎印刷承印,民89。
釋倓虛著。《楞嚴經講義(上、下冊)》。加拿大:湛山精舍印,1999。
釋惟全譯。《楞嚴新語》。三版。台北市:淨光寺,民86。
釋通理述。《楞嚴經指掌疏. 上下冊》。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2。
釋祩宏(蓮池)述。《楞嚴摸象記》。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2。
釋智旭(蕅益)撰述。《大佛頂經玄義》。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
釋智旭撰述。《楞嚴經玄義; 楞嚴經文句》。南投縣鹿谷鄉:淨律寺,民82。
釋智諭。《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上、下)》。台北縣:西蓮淨苑,2000。
釋紫柏述。《釋楞嚴經》。台中市:青蓮,民86。
釋隆泉述;房濟舟恭錄。《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一~五冊》。初版。弘明寺美洲菩薩學會倡印,民87。
釋斌宗等著。《楞嚴義燈;楞嚴略要論;楞嚴經序指味疏合刊》。桃園縣:佛經善書贈送處,1977[民66]。
釋斌宗撰。《楞嚴義燈》。台北:菩提印經會,民75。
釋圓瑛。《楞嚴經綱要》。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93。
釋圓瑛法彙。《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台南縣:法舟文教基金會,2001。
釋圓瑛著。《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香港: 佛經流通處。
釋圓瑛著。《楞嚴經綱要》。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2。
釋圓瑛講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五十陰魔章》。高雄市:高雄市淨宗學會,200。
釋慈惠等總編輯;李富華釋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78 : 楞嚴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1998。
釋慈惠等總編輯;圓香語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80 : 大佛頂首楞嚴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1998。
釋愍生辨。《辨破《楞嚴百偽》》。1994。
釋聖量著解。《楞嚴經講義》。台北:中央圖書館。
釋慧因編。《楞嚴經易讀簡注 : [10卷]》。再版。哈爾濱:哈爾濱佛經流通處,1963。
釋慧因編。《楞嚴經易讀簡注》。初版。北平:庚申佛經流通處,民33。
釋慧律校訂。《楞嚴經表解》。台中市:南普陀佛學院,1981。
釋默庵著。《楞嚴經易知錄》。初版。台中市:台中佛教蓮社贈,民78。
釋憨山述。《楞嚴經懸鏡》。台中市:青蓮,民86。
釋憨山著。《楞嚴經通義》。台北市:釋迦佛印經會,民89。
釋蕅益述。《大佛頂經文句》。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6。
釋蕅益著。《楞嚴經玄義文句》。一版。台南市:和裕,2001。
釋懷迪證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9。
釋寶靜。《大佛頂首楞嚴經玄題集錄 一卷》。台北:佛教出版社,民64。
釋顯慈述。《楞嚴經易解疏》。香港:陳湘記書局,1975。
釋顯慈撰。《楞嚴經易解疏 十卷》。初版。澳門:大眾印務館,民64。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上海市佛教協會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國上海:上海市佛教協會,2000。
毛惕園(毛凌雲)譯解。《念佛圓通章今譯淺解》。初版。台北市:臺灣印經處,民74。
周那著。《念佛俗講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初版。屏東市:屏東農專智慧學社,民69。
般刺密帝譯;釋續法(疏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89。
曾中正書寫。《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民87。
黃陳琦華。《了凡四訓; 太上感應篇; 陰騭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聽聞記》。高雄市:千佛山高雄講堂,1982。
釋淨空講述;劉承符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7。
釋智海述。《念佛圓通章集解》。再版。美國加州:佛山寺般若講堂,1993。
釋靜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台北市:志蓮精舍,1977。
釋靜權講;倪宏證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公親書;靜公講義合本》。台北市:華嚴蓮社,民61。
釋靜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
釋顯明著。《顯明大師法集. 7 : 法華經玄題簡述‧普門品會解‧行願品集註‧金剛經正解‧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初版。台北市:觀宗別院,民72。
釋續法著述。《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觀音圓通章]
黃念祖著。《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高雄:高雄淨宗學會,民82。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義疏》。高雄市:慈慧印經處,民71。
劉顯亮註。《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自陳圓通章俗註》。台北:大乘精舍,民86。
劉顯亮註。《觀世音菩薩圓通章》。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8。
釋紹三講述。《觀音圓通章講章》。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5。
釋圓瑛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觀圓通章講義》。台北市:華藏精舍,1979。
釋圓瑛述。《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義疏》。高雄市:慈慧印經處印贈,民71。
釋圓瑛著。《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講義》。台北市:華藏精舍倡印,民68。
釋顯慈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易解疏》。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8。

[清淨明誨章]
釋文珠著。《四清淨明誨》。Los Angeles,Calif.:美西佛教會,2001。
釋宣化述。《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美國萬佛聖城: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民80。
釋悟慈述。《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合刊》。台北市:大覺印經會,1987。
釋淨空講述;傳淨摘錄整理。《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記》。高雄市:高雄市淨宗學會,2004。

[楞嚴咒]
大乘精舍印經會編。《楞嚴咒, 大悲咒, 十小咒, 虛空藏咒》。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90。
王智揚編著。《新編楞嚴咒注疏譯釋》。初版。高雄市:人生,民74。
《楞嚴咒(國語注音)》。一版。臺中市:瑞成,民86。
簡豐祺註譯。《古梵文楞嚴咒校註》。二版。宜蘭:佛教真言古梵文學會,民89。
釋本慧撰。《楞嚴咒》。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5。
釋妙覺編注。《楞嚴咒》。初版。上海:大法輪書局,民37。
釋恆道中譯。《楞嚴咒句偈疏解》。板橋市:板橋佛教蓮社,民75。
釋慧三撰。《楞嚴咒》。出版項 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
釋慧三鑒定;樂崇輝注音。《楞嚴咒 大悲咒 十小咒 虛空藏咒》。臺中市:臺中佛經善書贈送處,民67。
釋續法著。《楞嚴咒疏》。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2。
釋續法集釋;釋宣化偈頌講解;釋恒澤,釋恒文,楊維連筆錄。《楞嚴咒句偈疏解》。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民75。
櫻井文隆編。《首楞嚴神咒漢和譯》。東京:狗佛會,1956。

□圖書論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節錄〉」。《善用其心集 : 辟邪寶鑑》。(台南市:般若念佛會,2003)。
山上曹源。「首楞嚴經要義 [第一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五卷:聖典綱要》。(日本東京:東方書院):頁11。
山上曹源。「首楞嚴經要義」。《日本宗教講座. 〔第1-16〕》。(東京:東方書院,昭和8-10)。
山上曹源著。「首楞嚴經要義」。《日本宗教講座. 7》。(東京:東方書院,1934)。
川瀨和敬著。「首楞嚴經によりて大勢至菩薩和讚したてまつる」。《淨土和讚講話 : その風光と響き》。(京都:法藏館,1983.11)。
中島仁道。「禪林教育の心理學的考察(そのII) : 夏安居の期間中, 每朝大眾が同音に讀誦する楞嚴經」。《日本教育心理學會總會發表論文集. 7》。(1965):頁2-3。
水天。「《楞嚴》問題之研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81-389。
王靜蓉編著。「楞嚴意旨」。《本來面目 : 虛雲老和尚語錄》。(初版。台北市:皇冠文學,1993)。
吉津宜英。「華嚴教學の與えた宋代禪宗への影響:首楞嚴經信仰形成への要因」。《宋代禪宗の社會的影響》。(山喜房佛書林,2002):頁289-328。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楞嚴經》與禪思禪詩」。《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4 : 禪詩研究(一)》。(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何格恩。「房融筆受《楞嚴經》質疑」。《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15-320。
吳一正著。「七次辯心說楞嚴」。《有 : 唯識法相的奧秘》。(二版。台北市:萬年青,民65)。
吳言生。「《楞嚴經》與禪宗思想」。《禪宗思想淵源》。(1版。中華書局 2001年6月)
李治華。「楞嚴經>的業力觀-開顯染淨因果事理」。《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台北市:華嚴蓮社趙氏慈孝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民82-)。
李炳南著述。「首楞嚴經講述表解」。《講經表解. 上》。(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李炳南著述。「楞嚴經指掌疏序」。《雪廬寓臺文存》。(台中市:青蓮,民84)。
岩城英規。「蕅益智旭の『首楞嚴經』解釋」。《木村清孝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アジア佛教―その成立と展開》。(春秋社,2002):頁205-218。
岩城英規著。「蕅益智旭の『首楞嚴經』解釋」。《東アジア佛教 : その成立と展開 : 木村清孝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2002)。
林鈺堂著。「師之楞嚴經觀法分積極、消極及最後圓融原則」。《沐恩錄》。(美國加州:普賢王如來壇城,1986)。
長部和雄。「般刺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の成立過程に關する小考」。《那須政隆博士米壽記念:佛教思想論集》。(1984):頁132-146
侯秋東著。「楞嚴經所說突破五陰所達到的境界」。《無我的妙義》。(龍樹初版。台北市:龍樹菩薩贈經會印贈,民79)。
保賢。「《楞嚴》質疑」。《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65-372。
保賢。「三談《楞嚴》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73-380。
保賢。「問題《楞嚴》」。《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57-364。
南懷瑾著。「楞嚴大義今釋後記」。《序集》。(臺灣初版。台北市:老古文化,民75)。
南懷瑾著。「楞嚴大義今釋敘言」。《序集》。(臺灣初版。台北市:老古文化,民75)。
南懷瑾講述。「楞嚴經的密因」。《如何修證佛法》。(臺灣再版。台北市:老古文化,1990)。
南懷瑾講述。「楞嚴經普賢菩薩心聞法門」。《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臺灣初版。台北市:老古文化,民75)。
姜義華主編。「《楞嚴經》的來歷有七種不同的說法」。《胡適學術文集 : 中國佛學史》。(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7):頁560-564。
洪修平著。「《首楞嚴三昧經》與神通」。《中國禪學思想史綱》。(第一版。中國南京:南京大學,1994)。
洪啟嵩著。「《楞嚴經》世界的形成」。《宇宙的實相》。(初版。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
唐一玄著。「讀『大佛頂首楞嚴經』記」。《學佛餘言》。(初版。:一玄老人紀念會,民82)。
宮澤正順博士古稀尾崎正治記念論文集刊行會編。「古刊『首楞嚴義疏注經』私考」。《東洋 : 比較文化論集 : 宮澤正順博士古稀記念》。(東京:青史出版,2004)。
荒木見悟著;楊白衣譯。「易經與楞嚴經」。《一九七八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初版。台北市:佛光,1994)。
崔昌植。「戒環の楞嚴經教判について」。《大久保良順先生傘壽記念論文集:佛教文化の展開》。(1994):頁287-312。
常盤大定著。「『大佛頂首楞嚴經』に關する諸問題」。《支那佛教の研究. 續》。(東京:春秋社松柏館,1941)。
望月信亨著.如實譯註。「關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傳譯之研究」。《一九八○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初版。台北市:佛光,1994)。
梁乃崇等著;圓覺文教基金會主編。「《楞嚴經》中的『質礙』與物理中的『慣性質量』 《楞嚴經》中的『鄰虛塵』與物理中的『基本粒子』」。《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初版。台北市:陳國鎮,民80-)。
莫正熹著。「楞嚴經入中國的因緣」。《見性成佛》。(台北市:金剛,民69)。
莫正熹著述;蘇逢田編選。「楞嚴經入中國的因緣」。《莫居士文選. 第一集》。(立文印刷,民70)。
莫正熹著述;蘇逢田編選。「關於『楞嚴淺譯』」。《莫居士文選. 第一集》。(立文印刷,民70)。
許文恭譯。「楞嚴經若見不見」。《白話碧巖錄》。(第一版。台北市:圓明,民80)。
陳允吉著。「李賀與《楞嚴經》」。《唐詩中的佛教思想》。(第一版。台北市:商鼎文化,1993)。
章利國著。「宋.王安石〈楞嚴經旨要〉」。《中國佛教百科叢書. 8 : 書畫卷》。(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彭紹升著。「書首楞嚴三昧經後」。《一行居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
華梵佛學研究所編輯。「天台華嚴二宗與《楞嚴經》的關係」。《天台學會研究會專輯. 第二屆》。(初版。台北縣:原泉,民85)。
黃公偉著。「釋『楞嚴經』、『楞伽經』、『維摩詰經』」。《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論史》。(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民61)。
楊白衣。「關於《楞嚴》的真偽辯」。《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43-350。
楊惠南著。「《楞嚴經》『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之禪法的比較」。《禪史與禪思》。(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4)。
楊惠南著。「從《楞嚴經》到《金剛經》」。《禪思與禪詩 : 吟詠在禪詩的密林裡》。(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8)。
聖禾著。「以因明論式解釋楞嚴經」。《因明文集. 第二冊》。(初版。台南市:智者,民81)。
劉果宗。「《楞嚴經》時地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51-356。
謝國河主編。「杜衍喜讀楞嚴經」。《大教東流記》。(初版。台北市:泰景陽,民82)。
羅香林。「唐相國房融在光孝寺筆受《首楞嚴經》翻譯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 :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7):頁321-342。
鏡島元隆。「道元禪師と首楞嚴經.圓覺經」。《道元思想大系. 15:思想篇. 第9卷:道元と經典.祖錄》。(同朋舎,1995)。
寶巖興隆撰。「楞嚴經問訣略選1卷」。《曹洞宗全書. 續 第8卷》。(東京:曹洞宗全書刊行會,1975)。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楞嚴經》為何能為台、賢、禪所高度重視?」。《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釋本空著。「為演宗月清諸小師開演楞嚴」。《煙水集》。(香港再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本空著。「詠楞嚴經全題」。《煙水集》。(香港再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印順。「楞嚴經研究、攝論合刊序」。《妙雲集下編之十:『華雨香雲』》。頁211-212。
釋守培著。「楞嚴評議」。《守培法師全集. 上冊》。(台北縣新店鎮:珠林,民65)。
釋守培著。「楞嚴經妙心疏」。《守培法師全集. 上冊》。(台北縣新店鎮:珠林,民65)。
釋明暘敬述。「楞嚴經的以戒助定」。《佛法概要》。(中國上海:上海市佛教協會,1990)。
釋明暘敬述。「楞嚴經的業果相續」。《佛法概要》。(中國上海:上海市佛教協會,1990)。
釋宣化講;法界佛教大學佛經翻譯委員會記錄。「楞嚴經是偽經嗎」。《釋宣化開示錄(上)》。(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民77)。
釋宣化講述;佛經翻譯委員會記錄。「楞嚴經 五十五陰魔開示選輯」。《釋宣化法語 : 經典開示選輯(一)》。(初版。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1997-)。
釋斌宗著。「楞嚴經義燈」。《斌宗法師遺集》。(三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7)。
釋聖嚴著。「《圓覺經》與《楞嚴經》中的開悟說」。《法鼓全集. 第四輯第十冊 : 禪鑰》。(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序愍生法師《辨破楞嚴真偽》」。《法鼓全集. 第三輯第五冊 : 書序》。(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序劉國香居士《語體文譯大佛頂首楞嚴經》」。《法鼓全集. 第三輯第五冊 : 書序》。(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序劉國香居士《語體文譯大佛頂首楞嚴經》」。《牧牛與尋劍》。(初版。台北市:東初,民77)。
釋聖嚴講。「《圓覺經》與《楞嚴經》中的開悟說」。《禪鑰》。(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5)。
釋僧懺輯。「首楞嚴經通議序」。《高僧選集憨山大師集》。(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釋蓮池撰述。「楞嚴房融所作」。《竹窗隨筆》。(台北市:法爾文教基金會,民77)。
釋蓮池撰述。「楞嚴圓通」。《竹窗隨筆》。(台北市:法爾文教基金會,民77)。
釋諦閑著;釋倓虛編訂。「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輯略」。《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 遺著 ; 語錄》。(台灣影印三版。台中市:僧伽,民87)。
釋諦閑著;釋倓虛編訂。「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味疏」。《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 經釋》。(台灣影印三版。台中市:僧伽,民87)。
釋寶靜輯。「重刻首楞嚴經通議序」。《諦閑大師語錄》。(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4)。
釋靈源著。「聽楞嚴經回憶往師講首楞嚴」。《靈源夢話集》。(初版。基隆市:十方大覺禪寺,民70)。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于凌波講述。「大勢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淨土與唯識》。(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88)。
中山大學行天宮人文發展中心編。「實相念佛人對於念佛圓通章的見地」。《行天宮人文關懷系列演講錄. 第一輯》。(初版。台北市: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2003)。
李炳南著述。「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要義」。《雪廬老人淨土選集》。(參版。台中市:青蓮,民86)。
李炳南著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筆記」。《講經表解. 上》。(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李炳南著述。「楞嚴圓通章筆記」。《講經表解. 上》。(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般刺密諦等譯;朱裴選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菩提文選》。(台中市:菩提樹,民66)。
釋宣化講述;佛經翻譯委員會記錄。「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開示選輯」。《釋宣化法語 : 經典開示選輯(一)》。(初版。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1997-)。

[楞嚴咒]
馮馮著。「楞嚴咒的神奇功效」。《禪定天眼通之實驗(上)》。(初版。台北市:天華,民73)。
釋慧廣著。「『楞嚴咒』與『大悲咒』,哪一個功能大?」。《佛法能幫助你 : 佛學問答》。(三版。高雄縣:解脫道,民83)。
釋慧廣著。「如何持誦『楞嚴咒』」。《佛法能幫助你 : 佛學問答》。(三版。高雄縣:解脫道,民83)。

□學位論文
王毅文撰。「楞嚴真心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7。
李治華撰。「<<楞嚴經>>哲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3。
胡健財撰。「《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5。
崔昌植著。「敦煌本『楞嚴經』の研究」。博士論文。日本:大正大學,2003。
張成鈞撰。「《楞嚴經》中身心關係之探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5。
陳由斌撰。「《楞嚴經》疑偽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7。
釋大清。「《首楞嚴三昧經》所透顯的修學理趣」。畢業論文。桃園縣中壢市:圓光佛學研究所,民91。

□會議論文
呂建福。「虛雲和尚與《楞嚴》」。《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頁333-335。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賓川縣人民政府主辦,2003年4月12日至17日。
妙峰。「虛雲和尚與《楞嚴經》」。《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頁330-332。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賓川縣人民政府主辦,2003年4月12日至17日。
胡健財。「《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述義」。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年3月9日至10日。
胡健財。「從《楞嚴經》『七處徵心』試談佛法之修行」。《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頁179-239。
胡健財。「從《楞嚴經》『十番辨見』討論『真心』之體認」。《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2):頁219-242。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2002年5月4日至5日。
胡健財。「從《楞嚴經》論禪修對身心管理的啟示」。《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頁189-201。
馬遜。「論楞嚴經聞性法門證圓通與心性教育」。《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台北縣:華梵佛學研究所):頁55-56。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1994年7月16日至20日。
張馳。「試比較天然函式與憨山德清對《楞嚴經》的詮釋」。《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7日)》(2000)。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8月26日至27日。
通了。「虛雲大師的禪學思想與《楞嚴經》」。《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頁336-338。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賓川縣人民政府主辦,2003年4月12日至17日。
陳國鎮主持。「《楞嚴經》中的『質礙』與物理中的『慣性質量』及《楞嚴經》中的『鄰虛塵』與物理中的『基本粒子』」。《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2月):頁150-161。
聖凱。「雞足山釋禪《依楞嚴究竟事懺》初探」。《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頁28-40。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賓川縣人民政府主辦,2003年4月12日至17日。
釋覺燦。「《楞嚴經》『摩登事變』之考察」。第二屆宗教學與佛學論文研討會,1998年5月1日。

□期刊論文
一玄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概介」。《菩提樹》310期(民67年9月):頁19-22。
一鶴。「也論明心見性--楞嚴精要」。《禪》6期(1995年12):頁15-42。
下條正。「『瑩山清規』に引用される『首楞嚴經』の研究(其之壹)德巖養存『首楞嚴經略疏折衷』を中心として」。《宗學研究》46號(2004年3月):頁97-102。
下條正。「瑩山清規にみる『首楞嚴經』の考察--楞嚴咒を中心として」。《宗學研究》45號(2003年3月):頁139-144。
大松博典。「『首楞嚴經』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8號=39卷2號(1991年3月20日):頁130-133。
大松博典。「『楞嚴經要解』について」。《宗學研究》31號(1989年3月):頁157-161。
大松博典。「『楞嚴經義疏注經』について」。《宗學研究》32號(1990年3月):頁245-250。
大松博典。「宋代における『首楞嚴經』受容の問題點」。《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8號(1997年3月):頁135-149。
大松博典。「宋代における首楞嚴經の受容」。《宗學研究》29號(1987年3月):頁192-196。
大松博典。「宋代天台學と首楞嚴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3號=37卷1號(1988年12月):頁122-125。
大松博典。「首楞嚴經の研究(一)」。《曹洞宗研究員研究紀要》19號(1987年7月1日):頁34-38。
大松博典。「首楞嚴經註釋書考」。《宗學研究》30號(1988年3月31日):頁185-188。
大榮。「觀音法門--楞嚴經卷六探研之一」。《菩提樹》30卷9期=357期(1982年8月):頁32-33。
大榮。「觀音法門--楞嚴經卷六探研之二」。《菩提樹》30卷10期=358期(1982年9月):頁29。
大榮。「觀音法門--楞嚴經卷六探研之三」。《菩提樹》30卷12期=360期(1982年11月):頁31-32。
文珠法師。「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一)」。《美佛慧訊》70期(2000年1月):頁4-13。
文珠法師。「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二)」。《美佛慧訊》71期(2001年3月):頁18-28。
文珠法師。「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完)」。《美佛慧訊》72期(2001年5月):頁12-21。
方興。「略論《楞嚴經》的修和證」。《閩南佛學院學報》1990年2期。
方興。「略論《楞嚴經》的修與證」。《內明》226期(1991年1月):頁3-7。
木田知生。「王安石『楞嚴經』抄本をめぐって」。《東洋史苑》42.43號(1994年):頁33-61。
木村周誠。「『次第禪門』首楞嚴心--內方便」。《天台學報》34期(1992年930):頁131-135。
水天。「楞嚴問題之研討」。《海潮音》56卷10期(民64年10月):頁16-18。
火頭僧。「問題楞嚴」。《香港佛教》181期(民64年7月):頁3-5。
火頭僧。「楞嚴質疑」。《香港佛教》183期(民64年8月):頁3-5。
「王安石書楞嚴經」。《明報月刊》2卷1期=總13期(1967年1月):頁34。
「以因明論式解釋楞嚴經」。《因明》31期(1979年7月):頁1-2。
仙石景章。「天台三大部の引用書目について:『摩訶止観』と『首楞嚴三昧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9號=30卷1號(1981年12月31日):頁344-346。
仙石景章。「天台智顗の『首楞嚴三昧經』の受用について」。《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5號(1981年12月):頁53-60。
白聖。「大佛頂如來密因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表解」。《中國佛教》18卷10期(民63年6月):頁1-9。
寺本婉雅。「西藏文大佛頂首楞嚴經に就て」。《佛教研究》10號=3卷3號(1922年7月30日):頁73-77。
池田晃隆。「天台智顗首楞嚴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2期=98期(2001年3月):頁725-727。
西妙。「《楞嚴》真偽之辨與現代佛學研究的問題(上)」。《香港佛教》386期(1992年7月):頁6-12。
西妙。「《楞嚴》真偽之辨與現代佛學研究的問題(下)」。《香港佛教》387期(1992年8月):頁6-12。
佐佐木章格。「江戶期曹洞宗における楞嚴.楞伽の註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1號=36卷1號(1987年12月25日):頁235-240。
吳言生。「楞嚴三昧印禪心——續論《楞嚴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唐都學刊》15卷2期(1999年4月):頁38-43。
呂澂。「楞嚴百偽」。《中國哲學》4期(1980年2月)。
宏量。「對楞嚴經咒真偽靈驗的點滴意見」。《香港佛教》183期(民64年8月):頁2-3。
志部昭平。「鑄字本『楞嚴經諺解跋』殘(資料)」。《朝鮮學報》107號(1983年4月):頁212-220,圖4枚。
志部昭平解題。「乙亥字本楞嚴嚴諺解について (景印 鑄字本『楞嚴經諺解』(零本,卷五.卷六))」。《朝鮮學報》106號(1983年1月):頁1-24。
志部憲一。「天桂傳尊と楞嚴.圓覺經について」。《宗學研究》30號(1988年3月31日):頁216-221。
李志夫。「楞嚴校釋(一)」。《中國佛教》25卷2期(1980年11月):頁8-17。
李志夫。「楞嚴校釋(二)」。《中國佛教》25卷3期(1980年12月):頁16-30。
李志夫。「楞嚴校釋(三)」。《中國佛教》25卷4期(1981年1月):頁20-36。
李志夫。「楞嚴校釋(四)」。《中國佛教》25卷5期(1981年2月):頁28-40。
李志夫。「楞嚴校釋(五)」。《中國佛教》25卷6期(1981年3月):頁16-28。
李志夫。「楞嚴校釋(六)」。《中國佛教》25卷7期(1981年4月):頁31-38。
李志夫。「楞嚴校釋(七)」。《中國佛教》25卷8期(1981年5月):頁37-42, 46。
李志夫。「楞嚴校釋(八)」。《中國佛教》25卷9期(1981年6月):頁22-28。
李志夫。「楞嚴校釋(九)」。《中國佛教》25卷10期(1981年7月):頁22-24。
李志夫。「楞嚴校釋(十一)」。《中國佛教》26卷4期(1982年1月):頁42-45。
李志夫。「楞嚴校釋(十二)」。《中國佛教》26卷5期(1982年2月):頁35-40。
李志夫。「楞嚴校釋(十三)」。《中國佛教》26卷9期(1982年6月):頁44-46。
李治華。「《楞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2期(1998年3月):頁207-229。
李治華。「『楞嚴經』『七番破處』的論辯過程與判教旨趣」。《正觀》14期(民89年9月):頁3+5-27。
李治華。「從『楞嚴經』論禪悟方法及其原理」。《新世紀宗教研究》3卷1期(民93年9月):頁134-172。
李富華。「關於《楞嚴經》的幾個問題」。《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3期(1996年9月):頁74-82。
村中祐生。「楞嚴經の解釋にみる天台教義」。《天台學報》26號(1984年11月5日):頁62-70。
杜雲,龍延。「《楞嚴經》對黃庭堅的影響」。《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8卷4期(2002年8月):頁12-14。
周叔迦。「楞嚴經」。《中國佛教》3期。
周綉鶯。「大佛頂首楞嚴經における如來藏思想」。《東洋學研究》7號(1973年3月20日):頁49-64。
尚永琪。「《楞嚴》真偽與《大唐舍利塔之碑》考辨」。《文獻》4期=82期(1999年10月13日):頁51-57。
岩城英規。「『首楞嚴經』の解釋--『圓覺經』注釋との比較に焦點を當て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卷1號=總105號(2004年12月):頁105-109。
岩城英規。「『首楞嚴經』注釋書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2號=總104號(2004年3月):頁638-642。
岩城英規。「『首楞嚴經玄義』から『首楞嚴經文句』をみる」。《天台學報》43號(2001年11月1日):頁71-80。
岩城英規。「智旭と山外派--『首楞嚴經』解釋に見る連續性と非連續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0卷2號=總100號(2002年3月20日):頁636-641。
岩城英規。「蕅益智旭の『首楞嚴經』解釋」。《天台學報》41號(1999年11月):頁113-120。
岩城英規。「蕅益智旭の『首楞嚴經』解釋」。《宗敎硏究》72卷4輯(1999年):頁257-258。
果利。「試析《楞嚴經》的三種相續」。《閩南佛學院學報》1992年2期。
果利。「論《楞嚴經》的二種根本」。《閩南佛學院學報》1991年2期。
林義焜。「大佛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研討發表(三)」。《中佛青會訊》45期。
松田和信。「中央アジア出土『首楞嚴三昧經』梵文寫本殘葉:インド省圖書館の知られざるヘルンレ.コレクション」。《佛教學セミナー》46號(1987年10月30日):頁34-48(L)。
河村孝照。「大乘涅槃經と首楞嚴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號=17卷2號(1969年3月31日):頁223-230。
采睪晃。「竺法護譯『首楞嚴經』と『勇伏定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卷1號=總105號(2004年12月):頁198-204。
采睪晃。「僧叡『關中出禪經序』中の『首楞嚴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2號=總104號(2004年3月):頁634-367。
金井崚純。「孤山智圓における首楞嚴經の講讚」。《天台學報》29號(1987年10月23日):頁150-153。
南亭。「影印﹤大佛頂首楞嚴經﹥跋」。《海潮音》61卷10期(民69年10月):頁17。
南懷瑾。「南懷瑾先生話《楞嚴經》」。《佛教文化》4期(1996年7月):頁30-31。
南懷瑾。「駁《楞嚴》偽造說」。《閩南佛學院學報》1990年1期。
「南懷瑾先生話《楞嚴經》」。《佛教文化》1996年4期:頁30-31。
度公上人講。「護持正法的首楞嚴經」。《菩提樹》24卷1期(民64年12月):頁26。
柳絮。「楞嚴經的真偽問題」。《菩提樹》310期(民67年9月):頁18。
郁永龍。「明代佛經碑刻——《首楞嚴經》」。《中國民族報》2004年1月20日:3版。
涌淵。「破妄顯真--《楞嚴經》大意」。《上海佛教》1990年1-3期。
病夫。「楞嚴佛說」。《香港佛教》230期(1979年7月1日):頁35。
荒木見悟;高正哲整理。「明代《楞嚴經》的流行(上)」。《人生》123期(1993年11月15日):頁32-37。
荒木見悟;高正哲整理。「明代《楞嚴經》的流行(中)」。《人生》124期(1993年12月15日):頁36-42。
荒木見悟;高正哲整理;釋慧嚴口譯。「明代《楞嚴經》的流行(下)」。《人生》125期(1994年1月15日):頁31-38。
荒木見悟著;楊白衣譯。「易經與楞嚴經」。《佛光學報》3期(民67年8月):頁133-140。
荒木見悟著;楊白衣譯。「易經與楞嚴經」。《普門》197期(民85年2月):頁52-56。
荊三隆。「《楞嚴經》色陰十禪境探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卷1期(2004年)。
高峰了州。「首楞嚴經思想史的研究序說」。《龍谷大學論集》348期(1954年12月20日):頁62-78。
高橋秀榮。「鎌倉時代の僧侶と『首楞嚴經』」。《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7號(1996年3月):頁95-117。
高峯了州。「首楞嚴經の思想史的研究序說」。《龍谷大學論集》348號(1954年12月):頁62-78。
崔昌植(法慧)。「敦煌本『楞嚴經』の校正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1號=51卷1號(2002年12月20日):頁184-191(L)。
崔昌植。「『楞嚴經』の韓國流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1號=41卷1號(1992年12月):頁127-132。
常盤大定。「楞嚴中の法華」。《大崎學報》30號(1913年9月30日):頁16-21。
望月信亨。「大佛頂首楞嚴經真偽問題」。《佛教學雑誌》3卷1號(1922年2月):頁-。
望月信亨著、如實譯。「關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傳譯之研究」。《佛光學報》5期(民69年10月):頁295-304。
梁寒衣。「以面識君, 悲欣交集--楞嚴經, 一部須以一生為註腳的經卷」。《人生》174期(1998年2月1日):頁54-65。
莫正熹。「《楞嚴淺譯》序」。《菩提樹》30卷2期=總350期(1982年1月):頁32-35。
郭勤正撰。「楞嚴經二種根本論:對形上又源初的原理之探討」。《中國佛教》30卷1期(民75年1月):頁18-26。
陳由斌。「談佛陀的耳根修行觀——舉《楞嚴經》為例(上)」。《慧炬雜誌》436期(民89年10月30日):頁51-56。
陳由斌。「談佛陀的耳根修行觀——舉《楞嚴經》為例(下)」。《慧炬雜誌》438期(民89年12月31日):頁36-47。
陳由斌。「談佛陀的耳根修行觀——舉《楞嚴經》為例(中)」。《慧炬雜誌》437期(民89年11月30日):頁44-51。
陳英善。「慧思的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3期(1998年7月):頁151-185。
陳重暉。「《楞嚴》十仙與氣功修練」。《禪》(1990年1月)。
陳健民。「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首楞嚴三摩地觀法」。《十方》1卷5期(1983年2月):頁1-4。
陳韻如。「吳彬『畫楞嚴二十五圓通冊』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期(民91年9月):頁167-199+278。
「景印 鑄字本『楞嚴經諺解』(零本,卷五.卷六)」。《朝鮮學報》106號(1983年1月):頁65-287,1-24。
曾印泉。「從《楞嚴經旨要》看王安石的書法成就」。《南方文物》1986年2期。
曾琦雲。「楞嚴經真偽之辯」。《十方》16卷6期(1998年3月):頁32-34。
湯淺陽子。「蘇軾の詩における佛典受容について--『維摩經』『楞嚴經』を中心に」。《中國文學報》59號(1999年10月):頁63-98。
程滄波。「跋楞嚴大義今釋」。《中央日報》民49年8月2日:3版。
菅野裕臣。「鑄字本楞嚴經諺解の校正部分に關する表 (景印 鑄字本『楞嚴經諺解』(零本,卷五.卷六))」。《朝鮮學報》106號(1983年1月):頁251-287。
虛雲和尚。「開慧楞嚴」。《明倫雜誌》329期:頁35。
馮永明。「約楞嚴經義簡述『真能破』」。《內明》10期(民62年1月):頁26。
黃國清。「以圓解起圓行--『楞嚴經』 - 上 -」。《人生雜誌》230期(民91年10月):頁112-117。
黃國清。「以圓解起圓行--『楞嚴經』 - 下 -」。《人生雜誌》231期(民91年11月):頁112-117。
斌宗大師。「楞嚴義燈」。《中國佛教》19卷8/9期(民64年6月):頁6-8。
圓香譯。「大佛頂首楞嚴經」。《獅子吼》19卷6期(民69年6月):頁6-10。
圓香。「大佛頂首楞嚴經(8-18)」。《獅子吼》20卷1-12期(民70年1-12月):頁11-15。
圓香。「語譯楞嚴經的因緣」。《獅子吼》20卷12期(民70年12月):頁10-12。
圓香。「語釋: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因緣」。《海潮音》63卷1期(民71年1月):頁16-19。
愍生。「楞嚴百偽辨」。《香港佛教》378期(1991年11月1日):頁8-11。
愍生。「楞嚴百偽辨(一)」。《香港佛教》379期(1991年12月):頁3-4。
愍生。「楞嚴百偽辨(二)」。《香港佛教》380期(1992年1月):頁8-9。
愍生。「楞嚴百偽辨(三)」。《香港佛教》381期(1992年2月):頁6-9。
愍生。「楞嚴百偽辨(四))。《香港佛教》382期(1992年3月):頁6-8。
愍生。「楞嚴百偽辨(五)」。《香港佛教》383期(1992年4月):頁8-10。
愍生。「楞嚴百偽辨(六)」。《香港佛教》384期(1992年5月):頁5-7。
愍生。「楞嚴百偽辨(完)」。《香港佛教》385期(1992年6月):頁7-8。
會性法師。「書鄉書香---明末四大師楞嚴經注疏」。《明倫雜誌》276期:頁46。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一)」。《普門雜誌》16期(1981年1月):頁14-17。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二)」。《普門雜誌》17期(1981年2月):頁12-16。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三)」。《普門雜誌》18期(1981年3月):頁25-29。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四)」。《普門雜誌》19期(1981年4月):頁15-19。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五)」。《普門雜誌》20期(1981年5月):頁13-16。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六)」。《普門雜誌》21期(1981年6月):頁14-16。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七)」。《普門雜誌》22期(1981年7月):頁19-22。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八)」。《普門雜誌》23期(1981年8月):頁14-17。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九)」。《普門雜誌》24期(1981年9月):頁14。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十)」。《普門雜誌》25期(1981年10月):頁14-15。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十一)」。《普門雜誌》26期(1981年11月):頁14-15。
楊白衣。「首楞嚴大義(十二)」。《普門雜誌》27期(1981年12):頁29-30。
楊溟諧。「我學習楞嚴經深義後的體會」。《正法眼》3-4期(1995年):頁78-82。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卷3期(2001年9月):頁70-76。
楊維中。「論《楞嚴經》的真偽之爭及其佛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1年1期=總50期(2001年1月)。:頁59-66
源慧。「重印桐城吳芝瑛寫楞嚴經後記」。《香港佛教》268期(1982年9月1日):頁32。
聖嚴。「語體文楞嚴經序」。《獅子吼》21卷4期(民71年4月):頁14-15。
鈴木祐孝。「天桂傳尊の研究--『楞嚴經』の受容をめぐって」。《宗學研究》40號(1998年3月):頁181-186。
鈴木祐孝。「天桂傳尊の研究--『楞嚴經』の受用をめぐって(2)」。《宗學研究》41號(1999年3月):頁205-210。
夢殊。「楞嚴經決疑. 一○六」。《千佛山》178期(2004年2月):頁6-9。
熊琬。「《楞嚴經》思想之特色——富有文學與哲學價值」。《法光》162期(民92年3月)。
熊曉平。「因獅子吼 成阿羅漢 《楞嚴經》——說獅」。《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1卷5期(2002年9月):頁99-102。
趙明濟。「高麗後期戒環解楞嚴經盛行과思想史的意義:麗末性理學과여」。《釜大史學》12輯(1988年):頁125-168。
德藏上師。「大佛頂首楞嚴三昧修持法」。《生命品質研究》3卷4期(民89年12月):頁36。
德藏上師講演;陳宏易撰稿。「楞嚴經之七大皈元 - 2 -」。《生命品質研究》1卷4期(民87年12月):頁35-40。
慶谷壽信。「敦煌出土の音韻資料-中-『首楞嚴經音』の文献學的考察」。《人文學報》91號(1973年2月):頁1-47。
慶谷壽信。「敦煌出土の音韻資料-下-『首楞嚴經音』反切聲韻考」。《人文學報》98號(1974年3月):頁119-160。
蔡宗志。「楞嚴經中七破妄心義解」。《中國文化月刊》110期(民77年12月):頁65-83。
蔡惠明。「圓瑛大順與《楞嚴經》研究」。《南洋佛教》359期(1999年3):頁1-5。
蔡耀明。「解讀有關『首楞嚴三昧經』的四篇前序後記--以『首楞嚴三昧經』相關文獻的探討為背景」。《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期(民92年7月):頁1-42。
鄭頌英。「《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注解》印行緣起﹙代序﹚」。《廣東佛教》1991年6期。
黎文松。「《楞嚴經》在越南佛教中的傳承與影響」。《宗教學研究》2004年2期:頁186-189。
樹玄静輝。「『碧巖錄』講義室(48)楞嚴經不見處.保福喫茶去」。《大法輪》68卷12號(2001年12月):頁214-217。
賴賢宗。「《寶性論》對早期如來藏說的繼承與發揮」。《法光》162期(92年3月)。
靜華。「圓瑛大師《首楞嚴經講義》料簡(上)」。《南洋佛教》288期(1993年4月):頁6-11。
靜華。「圓瑛大師《首楞嚴經講義》料簡(下)」。《南洋佛教》290期(1993年6月):頁8-11, 7。
龍延。「《楞嚴經》真偽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期=總103期(2003年5月25日):頁43-46。
龍延。「《楞嚴經》真偽考辨」。《宗教學研究》2002年2期(2002年):頁126-130。
龍延。「《楞嚴經》真偽考辨」。《益陽師專學報》23卷2期(2002年3月):頁45-48。
龍延。「《楞嚴經》與黃庭堅——以典故為中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4期(2002年):頁15-22。
篠田昌宜。「『慈悲地藏懺法』に於ける『楞嚴經』の引用について」。《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35號(2002年4月):頁133-145。
韓鍾萬。「《楞嚴經》在韓、中、日三國的流傳及歧見」。《佛學研究》3期(1994年):頁17-20。
藏頭。「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勘誤表及說明(上)」。《明倫雜誌》326期:頁36。
藏頭。「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勘誤表及說明(中)」。《明倫雜誌》327期:頁34。
藏頭。「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勘誤表及說明(下)」。《明倫雜誌》328期:頁38。
藏頭。「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勘誤表及說明補遺」。《明倫雜誌》329期:頁34。
龐祝如。「《首楞嚴經》中的佛家性功耳根圓通──氣功的高級層次簡介」。《氣功與科學》3期(1987年):頁30-31。
羅志正。「楞嚴經讀後」。《中國佛教》30卷10期(民75年10月):頁9-13。
羅香林。「唐相國房融在粵筆受首楞嚴經翻譯考」。《學術季刊》3卷1期(民43年9月):頁18-24。
釋了因。「管窺楞嚴之一斑」。《廣東佛教》5期=51期(1996年10):頁23-27。
釋首愚。「楞嚴經二十四圓通成道品觀世音菩薩成道品品章緣起序文」。《十方》15卷1期(1996年10):頁2。
櫻部建。「É. Lamotte: La concentration de la Marche héroīque (Śūraṃgamasamādhisūtra)」。《佛教學セミナー》13號(1971年5月30日):頁74-80。
靈根。「語體文楞嚴經序」。《獅子吼》21卷3期(民71年3月):頁29。
坂內龍雄。「首楞嚴經研究〔含譯註〕」。《宗學研究》15號(1973年3月):頁32-37。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毛昌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語評和闡釋」。《廣東佛教》1992年6期。
毛昌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語譯和闡釋」。《廣東佛教》1期(1993年2月):頁16-22。
毛凌雲今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譯淺解」。《獅子吼》24卷6期(民74年6月):頁6-13。
王龍智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廣東佛教》1991年2期。
佛日。「大勢至圓通章釋義」。《法音》1992年11期(1992年):頁7-15。
佛龍。「淺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浙江佛教》1期(1996年12月):頁167-168。
吳知紋。「細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要義」。《慧炬》262期(民75年4月):頁4-6。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一)」。《明倫雜誌》331期:頁14。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二)」。《明倫雜誌》332期:頁14。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三)」。《明倫雜誌》333期:頁14。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四)」。《明倫雜誌》334期:頁16。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五)」。《明倫雜誌》335期:頁14。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六)」。《明倫雜誌》336期:頁14。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七)」。《明倫雜誌》337期:頁16。
徐醒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八)」。《明倫雜誌》338期:頁14。
雪廬老人。「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要義」。《明倫雜誌》213期:頁10。
蘇用燾今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譯」。《台州佛教》1992年8期。
釋長信。「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基本思想」。《廣東佛教》4期=50期(1996年8月):頁24-25。
釋淨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錄記(一)」。《廣東佛教》4期(1994年8月):頁42-52。
釋淨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錄記(二)」。《廣東佛教》5期(1994年10月):頁39-45。
釋淨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錄記(三)」。《廣東佛教》6期(1994年12月):頁37-45。

[觀音圓通章]
王守益。「『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的佛學與科學式比較探究--以『楞嚴經』『觀音圓通』作補充闡釋」。《佛學與科學》5卷1期(民93年1月):頁9-18。
王慧琴,王智益。「論觀自在菩薩的圓通法門」。《華梵佛學年刊》6期(民78月):頁93-97。
王龍智隆。「聞思修解六結--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之六步反聞工夫」。《廣東佛教》1991年1期。
佛日。「觀音圓通法門釋」。《法音》1992年10期(1992年):頁3-11。

[清淨明誨章]
淨空。「《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之二」。《廣東佛教》6期=總52期(1996年12月):頁60-67。
釋宣化。「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金輪通訊》174-182期(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

[楞嚴咒]
木村俊彥。「楞嚴咒と白傘陀羅尼:還元サンスクリット本の比較研究」。《臨濟宗妙心寺派教學研究紀要》1號(2003年4月1日):頁156-138(L)。
宣化上人。「天地靈文 ─〈楞嚴咒〉」。《智慧之源》188期(民93年12月10日)。
病夫。「我亦談談楞嚴經咒」。《香港佛教》184期(民64年9月):頁10。
鄭泰爀。「首楞嚴三昧楞嚴咒不二性小考」。《佛敎學報》23輯(1986年):頁141-164。
臨濟宗妙心寺派教化センター教學研究委員會。「『楞嚴咒』を讀誦する功德--『楞嚴經』卷七.譯注」。《臨濟宗妙心寺派教學研究紀要》1號(2003年4月):頁81-134。
釋法藏。「楞嚴咒略考」。《僧伽》1卷2期(1992年1月):頁36-45。

□錄音資料
南懷瑾講。《楞嚴經(一~二)》。14捲卡帶。國語講演。
游藤。《楞嚴經》。台北:弘願蓮社。40卷卡式帶。台語。
葉曼。《楞嚴經》。台北:梵音出版。二十四套233卷卡式帶。國語。
《道勝諦.楞嚴經一小節》。香港。錄音聲帶1盒。
釋如本。《楞嚴經(第一~十卷)》。60分459卷卡式帶。台語。
釋依昱主講。《楞嚴經大義》。高雄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6捲卡帶。國語發音。
釋宣化。《正法的代表》。台北:法界佛教印經會,1995。2卷卡式帶。國語。
釋宣化。《楞嚴經》。台北:法界佛教印經會出版。六套120卷卡式帶。國語。
釋倓虛講。《楞嚴經(一~八)》。台北:文殊院佛學圖書館珍藏。78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淨空。《楞嚴經》。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33卷卡式帶。國語。
釋淨空講。《楞嚴經(一~十二)》。113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惠空講。《楞嚴經大義》。台中市:台中慈善寺。6捲卡式帶。講於高雄彌勒院(國語講演)。
釋會性。《楞嚴經》。台北:一心圓出版。八套177卷卡式帶。客家語言。
釋聖一宣講。《楞嚴經綱要》。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2捲卡式帶。粵語。
釋聖嚴講《楞嚴經》。台北:法鼓山。國語。86年講。
釋慧律。《楞嚴經》。高雄:文殊講堂。台北:梵音出版。六套175卷卡式帶。台語。
釋慧律主講。《楞嚴經(一~七)》。高雄市:文殊講堂。69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顯明。《楞嚴經》。高雄:亞洲唱片。三套22卷卡式帶。國語。
釋顯明主講。《楞嚴經略釋(一~三)》。28捲卡式帶。77年7月講於男齋戒(國語講演)。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吉隆坡:馬來西亞淨宗學會,199-。錄音聲帶2盒。
釋如本。《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60分8卷卡式帶。台語。
釋法藏。《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高雄:諦聽文化出版。8卷卡式帶。台語。
釋宣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台北:法界印經會發行。4卷卡式帶。
釋悟宗。《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台北:一心圓出版。6卷卡式帶。台語。
釋淨心。《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台北:梵音出版。6卷卡式帶。台語。
釋淨空。《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台北:梵音出版。6卷卡式帶。國語。
釋淨空。《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台北:梵音出版。10卷卡式帶。國語。
釋淨空。《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台北:梵音出版。28卷卡式帶。國語。
釋淨空。《勢至圓通疏鈔菁華》。台北:一心圓出版。5卷卡式帶。國語。
釋淨空主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高雄市:淨宗學會。10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淨空主講。《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3》。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淨宗學會,199-。錄音聲帶1盒。粵語翻譯。
釋淨空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台北市:一心圓。6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淨空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28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智海。《念佛圓通章集解(一)、(二)》。台北:一心圓出版。20卷卡式帶。國語。
釋慧律。《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台北:梵音出版。12卷卡式帶。台語。
釋慧律主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一~二)》。台北縣三重市:菩提樹佛教文物。15捲卡式帶。台語講演。
釋懺雲。《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蓮音學院。文殊院佛學圖書館。2卷卡式帶。國語。

[觀音圓通章]
洪啟嵩。《觀世音菩薩耳根圓法門》。台北:全佛文化。18卷。國語。
釋淨心。《觀音菩薩圓通法門》。台北:梵音。6卷。台語。
釋淨空。《觀世音耳根圓通章》。台北:一心圓。18卷。國語。

[清淨明誨章]
釋文珠。《文珠法師佛學講座. 楞嚴經之四清淨明晦. 一~三》。香港:寶蓮禪寺,1995。錄音聲帶1盒。1995年5月12日至14日香港佛教文化中心。
釋宣化講述。《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美國:美國法界佛教總會出版。4捲卡式帶。
釋淨空。《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章》。台北:梵音。7卷卡式帶。國語。
釋淨空。《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 1-2》。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淨宗學會,[199-]。錄音聲帶1盒。
釋淨空主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高雄市:淨宗學會。10捲卡式帶。82年2月11日至15日講於元亨寺梵音講堂(國語講演)。

[楞嚴咒]
奕睆恭誦。《梵音楞嚴咒》。高雄市:亞洲唱片,2001。1張唱片(約47分)。梵語發音。
淨津寺學佛院唱誦。《楞嚴神咒.心經唱誦》。台北市:梵音佛學視聽文化中心,2002。1捲卡式帶(約60分)。
《楞嚴早課》。台北市:法鼓文化,2002。1捲卡式帶(約60分)。
《楞嚴咒》。台北:法界佛教印經會。錄音聲帶1盒。
蔡介誠曲。《楞嚴咒》。台北市:普音文化,1995。1捲卡式帶。
釋妙慧主講。《楞嚴咒》。錄音聲帶1盒。
釋慧律教唸。《楞嚴咒.十小咒》。台北市:一心圓有聲,2002。1捲卡式帶。梵語發音。
釋慧律領眾敬誦。《總持妙德淨土來 : 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高雄市:諦聽文化,2002。1張唱片(約47分)。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