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1. 收錄中文、日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圖書資料、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等。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大內青巒著。《心地觀經報恩品講義》。東京:鴻盟社,明33。
大乘法契譯。《心地觀經報恩品:訓譯》。東京:十善會,明26。
不著撰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初版。美國:東禪寺,民71。
井上清純著述。《如來大悲門. 卷1: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他》。新潟:井上清純先生遺著刊行會,1987。
本多日生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通解》。東京:博文館,大正8。
全佛編輯部主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勝鬘經‧如來藏經》。台北市:全佛文化,1999。
吉水大智編。《心地觀經報恩品拔萃・天台四教儀拔萃・淨土三心章拔萃》。東京:吉水大智,明31。
吉水玄信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科註》。東京:四恩社,明17。
許堅雄主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初版。臺北市:總持,民70。
圓香語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92: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7。
圓香語譯。《語體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初版。台北市:獅子吼,民73。
福島政雄著。《聖典講義心地觀經報恩品講話》。大阪:日本放送出版協會關西支社,昭和10。
橋本惠光講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垢性品偈法衣十勝利》。第2版。津島:海善寺,1967。
釋太虛著述;勝濟,燈霞同錄;勝濟,澄霞,窺諦合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釋. 上、下冊》。初版。上海:佛學書局,民22。
釋太虛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初版。美國紐約:東襌寺,民71。
釋太虛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一版。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0。
釋玄奘等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宜蘭市:如來出版社,1999。
釋來舟淺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臺北市:浩霖法師,1994。
釋般若等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一版。台南市:和裕,2000。
釋般若譯;鳥尾小彌太點。《心地觀經報恩品》。京都:沢田文栄堂,明22。
釋顯明等。《佛法與孝道:心地觀經報恩品、盂蘭盆經等經》。台北:十方出版社,1987。

□圖書論文
「大乘心地觀經頌」。《戒律法要:濟濤律師遺集》。(初版。宜蘭縣:佛陀教育中心,民92)。
「心地觀經報恩品」。《日本精神文獻叢書. 第11卷》。(東京:大東出版社,昭13至15)。
一燈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如來」。《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邊」。《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小林芳規。「書陵部蔵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院政期角點」。《奧村三雄教授退官記念國語學論叢. 論文集》。(櫻楓社1989),:頁169-187。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太虛大師全書. 4:大乘通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太虛大師全書. 5:大乘通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全佛編輯部主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4)。
向井隆健著。「再び『心地觀經』について」。《空海の思想と文化:小野塚幾澄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 上》。(東京:ノンブル,2004),:頁427-442。
長谷川良信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金光明經:新譯》。(東京:北斗書院,昭和11)。
唐憲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圓明文集闡教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張廣湉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釋門真孝錄》。(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1)。
陳燕珠著。「校勘《大唐新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房山石經中通理大師刻經之研究》。(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3)。
道端良秀著;釋慧嶽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教與儒家倫理》。(三版。台北縣新店鎮:中國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實叉難陀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不思議文殊師利師子吼莊嚴法門經》。(台中市:莊嚴印經功德會,民90)。
蒲正信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摘錄」。《佛教道德經典》。(第一版。中國成都:巴蜀書社,2001)。
劉炳森。「本生心地觀經」。《佛教嘉言書法集》。(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3)。
藍吉富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文殊菩薩聖德新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迦陵,1995)。
譚明光編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藏經入門》。(。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7)。
釋般若譯。「心地觀經卷第二報恩品」。《大日本風教叢書. 第1輯》。(東京:大日本風教叢書刊行會,大正6)。
釋唯慈著。「語體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浮雲集. 第五篇:檢拾的花瓣.文叢(下冊)》。(台北縣板橋市:板橋宏法寺倡印,1995)。
釋默如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默如叢書(五):雜著》。(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8)。
釋濟濤劄記;釋廣化編輯。「大乘心地觀經誦」。《濟濤律師遺集》。(再版。台中市:南普陀佛學院倡印,民82)。
顧廷龍。「本生心地觀經」。《佛教嘉言書法集》。(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3)。

□會議論文
鄭卜五。「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談佛教的現代化」。《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1):頁115-124。1991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1991年1月1日至1月5日。

□期刊論文
向井隆健。「弘法大師と『心地觀經』」。《豐山教學大會紀要》17號(1989年11月):頁15-24。
余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末三品與藏傳即身成佛之異同(1)」。《慧炬》465期(民92年3月):頁34-45。
余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末三品與藏傳即身成佛之異同(2)」。《慧炬》466期(民92年4月):頁48-58。
呂怜瑱。「由心地觀經略窺『心』與『法』」。《獅子吼》25卷1期(民75年2月):頁26-30。
唯慈。「語體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獅子吼》23卷8期(民73年8月):頁7。
許勝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第十》讀後感(一)」。《慧炬》492期(94年6月15日):頁32-。
許勝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第十》讀後感(二)」。《慧炬》493/494期(94年8月15日):頁42-。
許勝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第十》讀後感(三)」。《慧炬》495期(94年9月15日):頁。
許勝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第十》讀後感(四)」。《慧炬》496期(94年10月15日):頁40-。
許勝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第十》讀後感(五)」。《慧炬》497期(94年11月15日):頁40-。
郭翠蘭。「《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心地法門』初探」。《慧炬》401期(1997年11月30日):頁56-66。
郭翠蘭。「《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心地法門初探」。《慧炬》401期(1997年11月):頁56-66。
陳漢洲。「『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與藏傳佛教即身成佛之異同(1)」。《慧炬》473期(民92年11月):頁44-56。
陳漢洲。「『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與藏傳佛教即身成佛之異同(2)」。《慧炬》474期(民92年12月):頁46-57。
「報父母恩、報眾生恩、報國土恩、報三寶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教文化》1993年2期(1993年)。
圓香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1-」。《獅子吼》22卷12期(民72年12月):頁7-10。
圓香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2-」。《獅子吼》23卷1期(民73年1月):頁15-19。
圓香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3-」。《獅子吼》23卷2/3期(民73年3月):頁27-31。
圓香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4-」。《獅子吼》23卷4期(民73年4月):頁20-23。
圓香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5-」。《獅子吼》23卷5期(民73年5月):頁13-20。
圓香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6-」。《獅子吼》23卷8期(民73年8月):頁23-27。
聖印。「語體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獅子吼》23卷9期(民73年9月):頁12。
賴富本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の成立について」。《密教學研究》8號(1976年3月):頁15-31。
默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海潮音》63卷1期(1982年1月1日):頁27-28、34。
謝冰瑩。「語體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獅子吼》23卷9期(民73年9月):頁11。
藤岡隆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にいう母の德の保育上の意義」。《札幌大谷短期大學紀要》14/15號(1981年10月30日):頁123-137。
舩田淳一。「中世の天台・法相における懺悔と戒律について--『觀普賢經』・『心地觀經』の『理懺』言說の展開を中心に」。《日本宗教文化史研究》9卷1號=通號17號(2005年5月):頁17-34。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