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大智度論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研究報告 | 視聽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大智度論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視聽資料。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Etienne Lamotte par。《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Tome I》。Louvain-la-Neuve, Belgiq: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1970-1981。
Etienne Lamotte par。《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Tome II》。Louvain-la-Neuve, Belgiq: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1970-1981。
Etienne Lamotte par。《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Tome III》。Louvain, Belgique: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1970-1981。
Etienne Lamotte par。《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Tome IV》。Louvain, Belgique: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1970-1981。
Etienne Lamotte par。《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Tome V》。Louvain-la-Neuve, Belgiq: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1970-1981。
K. V. Ramanan。《Nagarjuna's Philosophy as presented in the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Tokyo:Charles E. Tuttle Co., Inc., Rutland, Vt,1966。
K. Venkata Ramanan by。《Nagarjuna's philosophy : as presented in the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1st Indian ed。Varanasi, India:Bharatiya Vidya Prakashan,1971。
K. Venkata Ramanan by。《Nagarjuna's Philosophy as Presented in the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New edition。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87。
K. Venkata Ramanan。《Nagarhuna's philosophy as presented in the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1st ed.。Rutland, Vt:Published for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by] C. E. Tuttle Co,[1965]。
Mitsuyoshi Saigusa(三枝充惪) vorgelegt von。《Studien zum Mahāprajñāpāramita(upadeśa)śāstra = 獨文大智度論研究》。Tokyo, Japan:Hokuseido Verlag,1969。
Tadeusz Skorupski。《The six perfections : an abridged version of E. Lamotte's French translation of Nāgārjuna's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chapters XVI-XXX》。Tring: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2002。
一誠老和尚著。《大智度論摘錄一誠老和尚手抄本》。香港: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三枝充惪原著;劉欣如中譯。《大智度論的故事(一)~(二)》。第一版。臺北新店:圓明,民81。
三枝充悳著。《大智度論の物語(1)》。東京:第三文明社,1992。
三枝充悳著。《大智度論の物語(2)》。東京:第三文明社,1994。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唐人書大智度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凡夫譯。《大智度論. 第一~五十冊》。臺北:九品班印經坊,民86-94。
大坪併治著。《石山寺本大智度論古點の國語學的研究. 卷上》。東京:風間書房,2005。
《大智度初品中文光釋論》。臺北:新文豐,民75。
《大智度初品中現普身品第十一釋論》。臺北:新文豐,民75。
《《大智度論》講義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一期課程》。新竹:福嚴推廣教育班,2001。
《大智度論要義條目 三卷》。東京:日本大藏經編纂會,大正6。
《大智度論要義條目集》。京都:松葉屋市兵衛,1653。
《今日同遊上碧天詩、梵網經智度論等佛經集鈔》。臺北:新文豐,民75。
日崇編。《大智度論類聚標目, 3卷》。貞享4[1687]。
王麗芳,王海明等編著。《大智度論(敦煌寫經歷代小楷精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王麗芳編。《敦煌寫經. 大智度論》。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4。
伊藤丈著。《大智度論による佛教漢文讀解法》。東京:大藏出版,2003。
印順述意;昭慧整理;岩城英規譯。《『大智度論』の作者とその翻譯》。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3。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上)(下)》。福嚴佛學院,2004。
宇野順治著。《大智度論講述》。京都:永田文昌堂,2000。
김 성구 옮김(Kim Sŏng-gu omgim)。《大智度論》。Sŏul Tʻŭkpyŏlsi:Tongguk Taehakkyo Pusŏl Tongguk Yŏkkyŏngwŏn,1994。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般若藏. 注疏部 : 大智度論. 一~五》。初版。高雄:佛光,1997。
李子寬纂述。《聖揆錄. 第4冊]:淨土仁王.法華肇論.圓覺.菩薩學處.大智度論手稿印製》。臺北:李子寬,1971。
宗海法師著。《大智度論導讀暨宗海弘法創作詩篇. 第1冊》。臺中:大寶冠文化,民96。
宗海法師著。《大智度論導讀暨宗海弘法創作詩篇. 第2冊》。臺中:大寶冠文化,民97。
宗海法師著。《大智度論導讀暨宗海弘法創作詩篇. 第3冊》。臺中:大寶冠文化,民98。
松原哲明著。《生きぬく力となる言葉 : 心をゆたかにする「大智度論」八十の教え》。東京:講談社,1984。
武田浩學著。《大智度論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
昭和新纂國譯大藏經編輯部。《大智度論》。東京:名著普及會,1977。
昭和新纂國譯大藏經編輯部。《大智度論第六 -- 中觀論 -- 百論 -- 十二門論》。東京:名著普及會,1977。
美國教會編。《大智度論》。香港:美國教會,民59。
海應。《大智度論條目, 1卷》。京都:智山全書刊行會,1965。
郟廷礎釋譯。《大智度論》。初版。高雄:佛光文化,1997。
國民文庫刊行會編輯;山上曹源譯。《大智度論解題》。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昭和10。
陳柏達譯。《大智度論曇無竭品今譯》。再版。臺北:天華,民76。
陳朝棟作。《大智度論概要易讀》。初版。臺北汐止:大千,民93。
渡邊章悟翻譯。《大智度論の物語(3)》。東京:第三文明社,2001。
圓香著。《佛與般若之真義》。初版。高雄:佛光,民81。
鳩摩羅什;芳川。《常行一直心-大智度論的故事之2》。臺北:圓明,2007。
鳩摩羅什;劉欣如;芳川。《明明祖師意:大智度論的故事》。臺北:圓明出版社,2007。
鳩摩羅什原典漢譯;芳川語譯修訂。《常行一直心 : 大智度論的故事之二》。初版。宜蘭三星:中華護生協會,2007-。
鳩摩羅什原典漢譯;劉欣如白話語譯;芳川語譯修訂。《大智度論的故事》。第3版。臺北新店:圓明出版,民86。
鳩摩羅什原著;芳川語譯修訂。《明明祖師意 : 大智度論的故事之一》。初版。宜蘭三星:中華印經協會,2007-。
월운。《大智度論》。동국대학교부설동국역경원,1994。
徹聖阿闍黎引禮。《大智度論偈言引禮》。初版。臺北:新文豐,2000。
熊十力著。《讀智論鈔》。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福嚴佛學院。《《大智度論》講義. 中華民國八十六學年度》。新竹:福嚴佛學院,1997-1998。
福嚴佛學院。《《大智度論》講義. 中華民國八十八學年度》。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2000。
福嚴佛學院。《《大智度論》講義. 卷001-卷018》。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
福嚴佛學院。《《大智度論》講義. 卷019-卷034》。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
福嚴佛學院。《《大智度論》講義. 卷035-卷050》。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
福嚴佛學院。《《大智度論》講義. 卷051-卷067》。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
福嚴佛學院編。《《大智度論》講義(一)(二)》。新竹:福嚴佛學院,2005。
福嚴佛學院編。《《大智度論》講義(三)(四)》。新竹:福嚴佛學院,2006。
福嚴佛學院編。《《大智度論》講義(五)(六)》。新竹:福嚴佛學院,2006。
歐陽淨宏著。《空谷回音 : 大智度論的扣應》。初版。高雄:諦聽文化,2008。
歐陽竟無編。《藏要. 5, 第一輯(五) : 大智度論初品. 卷一至十八》。台一版。臺北:新文豐,民77。
歐陽竟無編。《藏要. 6, 第一輯(六) : 大智度論初品. 卷十九至卅四》。台一版。臺北:新文豐,民77。
龍樹;玄奘。《大智度論》。野田庄右衛門,1661。
龍樹;鳩摩羅什。《大智度論》。臺北:佛教慈濟文化,民77。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10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初版。香港:佛慈淨寺,1979。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佛教原書 124)》。金陵刻經處,1995。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佛教原書 125)》。金陵刻經處,1995。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全100卷34冊(佛教原書 127)》。金陵刻經處,1995。
龍樹造論;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臺中:青蓮,1996。
龍樹菩薩原著;鳩摩羅什,劉欣如譯;芳川修訂。《大智度論的故事》。第1版。廣州:花城出版社,1995。
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師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第1-10冊》。香港:佛慈淨寺,1979。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法師譯。《大智度論(第一~十冊)》。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民68。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100卷》。上海:有正書局,光緒9[1883]。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上冊)》。臺北:普門文庫印贈,民68。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下冊)》。臺北:普門文庫印贈,民68。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第一冊, 卷一~卷廿》。初版。臺南:和裕,民82。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第二冊, 卷廿一~卷四十》。初版。臺南:和裕,民82。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第三冊, 卷四一~卷六十》。初版。臺南:和裕,民82。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第四冊, 卷六一~卷八十》。初版。臺南:和裕,民82。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第五冊, 卷八一~卷一百》。初版。臺南:和裕,民82。
龍樹菩薩著。《大智度論六度品節錄》。再版。中壢:圓光寺印經會,民73。
龍樹菩薩著;黎玉璽譯。《大智度論(白話)共50冊》。臺北:大千出版社,。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卷一至卷廿十》。初版。臺北:世樺,民77。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卷廿十一至卷四十》。初版。臺北:世樺,民77。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卷四十一至卷六十》。初版。臺北:世樺,民77。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卷六十一至卷八十》。初版。臺北:世樺,民77。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卷八十一至卷一百》。初版。臺北:世樺,民77。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釋印順述意;釋昭慧整理;岩城英規翻譯。《大智度論の作者とその翻譯》。初版。南投:正觀,民82。
釋印順述義;釋昭慧整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初版。臺北:東宗,民81。
釋厚觀(葉德生)著。《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初版。臺北:慧日講堂,2006。
釋厚觀。《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福嚴佛學院,。
釋開印。《大智度論般若波羅蜜講義》。民86。
釋開印編。《『大智度論.般若波羅蜜』講義》。1997。
釋隆根著。《隆根文集. 8 : 讀《大智度論》筆誌》。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2009。
梶山雄一,赤松明彥譯。《大智度論》。再版。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

□圖書論文
丁敏著。「《大智度論》中的五神通」。《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7)。
八力廣喜。「『十住毘婆沙論』と『大智度論』比較再考」。《インド思想と佛教文化:今西順吉教授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96):頁331-344。
三友量順。「『大智度論』に見られる善知識」。《木村清孝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東京:春秋社,2002)。
三友量順著。「大智度論の菩薩觀:菩薩觀の種種相」。《インド學佛教學論集:高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87):頁293-306。
三枝充悳。「十住毘婆沙論への引用と物語 大智度論との比較」。《龍樹.親鸞ノート》。(增補新版。京都:法藏館,1997)。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に引用された諸經典」。《龍樹.親鸞ノート》。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に說かれた六ハラミツについて」。《龍樹.親鸞ノート》。(增補新版。京都:法藏館,1997)。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入門」。《龍樹.親鸞ノート》。(增補新版。京都:法藏館,1997)。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所收偈頌と中論頌」。《龍樹.親鸞ノート》。(增補新版。京都:法藏館,1997)。
大矢透編。「大智度論—石山寺」。《假名遣及假名字體沿革史料:全》。(縮刷版。東京:勉誠出版,2005)。
大谷大學圖書館編。「大智度論」。《燉煌出土經卷》。(京都:大谷大學圖書館,1935)。
「大智度論 卷1 (北敦05850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78》。
「大智度論 卷2 (北敦02695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36》。
「大智度論 卷3 (北敦06869B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94》。
「大智度論 卷8」。《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20》。
「大智度論 卷11」。《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7》。
「大智度論 卷13」。《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31》。
「大智度論 卷13 (北敦03614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50》。
「大智度論 卷13,56 (北敦07385,92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96》。
「大智度論 卷14 (北敦03741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52》。
「大智度論 卷23 (北敦06638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91》。
「大智度論 卷23 (北敦08223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01》。
「大智度論 卷25 (北敦07357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96》。
「大智度論 卷30」。《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2》。
「大智度論 卷31,30,8,23,77 (北敦07657,58,723,764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98》。
「大智度論 卷34」。《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27》。
「大智度論 卷36」。《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8》。
「大智度論 卷39 (北敦05974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80》。
「大智度論 卷52 (北敦08095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00》。
「大智度論 卷52 (北敦08533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03》。
「大智度論 卷52,8 (北敦03533,64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49》。
「大智度論 卷54」。《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7》。
「大智度論 卷55,59 (北敦05776,83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77》。
「大智度論 卷56,76,22 (北敦06724,64,811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93》。
「大智度論 卷64」。《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0》。
「大智度論 卷66 (北敦06016,18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81》。
「大智度論 卷70 (北敦04611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62》。
「大智度論 卷71 (北敦06397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86》。
「大智度論 卷88」。《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26》。
「大智度論 卷91」。《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8》。
「大智度論(異卷) 卷23 (北敦02833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38》。
「大智度論(異卷) 卷26」。《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6》。
大智度論(異卷) 卷34 (北敦02901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39》。
「大智度論(異卷) 卷48 (北敦03729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52》。
「大智度論」。《佛藏輯要. 第十冊》。(初版。臺北:古亭出版事業,1993)。
「大智度論鈔(擬) (北敦03026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41》。
「大智度論鈔(擬)」。《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5》。
小妻道生。「智度論にのたまわく」。《淨土真宗現代法話大系. 14》。
小松邦彰著。「日蓮聖人と大智度論」。《日蓮教學の諸問題:淺井圓道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京都:平樂寺書店,1997):頁31-62。
川崎信定著。「『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に見られる一切智」。《一切智思想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平成4)。
川崎信定著。「大日經疏』と『大智度論』」。《一切智思想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平成4)。
中村元。「大智度論」。《龍樹》。(日本東京都:講談社,2002)。
中村元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五戒の論議」。《中村元選集[決定版]. 第21卷 : 大乘佛教の思想》。(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1997)。
中村元著。「『大智度論』に說く慈悲」。《中村元選集[決定版]. 第22卷 : 空の論理》。(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1997)。
中村元著。「ナーガールジュナの著作(『中論』;『大乘についての二十詩句篇』;『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親友への手紙』)」。《龍樹》。(東京:講談社,2002)。
中島隆藏等著;釋印海譯。「羅什與《大智度論》」。《法印集. 21 : 亞洲佛教思想論》。(初版。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今津勝紀著。「既多寺大智度論と針間國造」。《律令國家史論集》。(東京:塙書房,2010)。
日本大藏經編纂會編。「大智度論要義條目」。《日本大藏經. 第29卷:三論章疏之余 掌珍智度宗輪論章疏》。(東京:日本大藏經編纂會,1917)。
日崇。「大智度論類聚標目 3卷」。《日本大藏經 第54卷:論藏部 掌珍智度宗輪論章疏 全》。(增補改訂。東京:鈴木學術財團,1975)。
比丘觀淨(Bhikkhu Sopaka)著。「《大智度論》的釋文」。《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初版。彰化縣員林鎮:正法律學園,2004)。
水野弘元等編。「大智度論」。《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臺北:地平線,民66)。
王雅慧編著。「衣服與食物―《大智度論》」。《佛經寓言的智慧 : 一百二十篇佛陀智慧的寓言》。(初版。臺中:好讀,2001):頁146-147。
王雅慧編著。「愚人吃鹽:《大智度論》」。《佛經寓言的智慧 : 一百二十篇佛陀智慧的寓言》。(初版。臺中:好讀,2001):頁28-29。
王雅慧編著。「獅子割肉:《大智度論》」。《佛經寓言的智慧 : 一百二十篇佛陀智慧的寓言》。(初版。臺中:好讀,2001):頁118-119。
王雅慧編著。「群獸過河:《大智度論》」。《佛經寓言的智慧 : 一百二十篇佛陀智慧的寓言》。(初版。臺中:好讀,2001):頁116-117。
王雅慧編著。「燈喻―《大智度論》」。《佛經寓言的智慧 : 一百二十篇佛陀智慧的寓言》。(初版。臺中:好讀,2001):頁234-235。
加藤純章。「大智度論の世界」。《講座.大乘佛教. 2:般若思想》。(東京:春秋社,1983):頁151-192。
加藤純章。「大智度論的世界」。《般若思想》。(第一版。臺北:法爾,民78)。
加藤精一著。「弘法大師と『大智度論』」。《日本密教の形成と展開》。(東京:春秋社,1994)。
布施浩岳。「大智度論に見える法華經の理解」。《東洋思想論集:福井博士頌壽記念》。(東京:福井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刊行會,1960)。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四種菩薩」。《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43)。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陀羅尼の意味」。《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43)。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に利用されている部派の教理」。《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43)。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四種菩薩」。《平川彰著作集. 第3卷 :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Ⅰ》。(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陀羅尼の意味」。《平川彰著作集. 第3卷 :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Ⅰ》。(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阿波陀那について」。《平川彰著作集. 第6卷 : 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9)。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に利用されている部派の教理」。《平川彰著作集. 第4卷 :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Ⅱ》。(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の八相示現の思想」。《平川彰著作集. 第8卷 : 日本佛教と中國佛教》。(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大智度論の立場」。《平川彰著作集. 第7卷 : 淨土思想と大乘戒》。(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出家菩薩の戒と『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十善戒の取り扱い」。《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43)。
平川彰著。「出家菩薩の教團的獨立と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十善戒の取り扱い」。《平川彰著作集. 第4卷 :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Ⅱ》。(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佛陀觀と心──大智度論を中心として」。《平川彰著作集. 第5卷 : 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團》。(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9)。
本田義英。「敦煌本智度論と現行藏經本その本文異同對校」。《佛典の內相と外相》。(東京:弘文堂書房,1934)。
本田義英著。「再び燉煌出土智度論に就て」。《佛典の內相と外相》。(東京:弘文堂書房,1934)。
本田義英著。「敦煌出土智度論に就て」。《佛典の內相と外相》。(東京:弘文堂書房,1934)。
伊藤美重子。「敦煌本『大智度論』の整理」。《中國佛教石經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社,1996):頁339-410。
全佛編輯部主編。「大智度論」。《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臺北:全佛文化,2004)。
吉津宜英。「吉藏における『大智度論』依用と大智度論師批判」。《三論教學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0):頁145-173。
宇井伯壽著。「大智度論に於ける法身說」。《印度哲學研究. 第四》。(日本東京都:甲子社,昭和2)。
安藤俊雄。「慧思の法華思想:智度論との關係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論叢:山口博士還曆記念》。(京都:法藏館,1955):頁233-244。
朱哲主編。「大智度論之部」。《巨贊法師文集. 上編 : 經論》。(第一版。中國北京:團結,2001)。
朱哲主編。「大智度論之部」。《巨贊法師文集. 中編 : 讀經筆記》。(第一版。中國北京:團結,2001)。
池田大作著;卞立強譯。「講說《大智度論》、《次第禪門》」。《池田大作佛教對話叢書 : 我的天台觀》。(第二版。中國成都:四川人民,2001)。
牟宗三著。「大智度論與大般若經」。《佛性與般若. 上冊》。(修訂版。臺北:臺灣學生,民82)。
何侃如著。「大智度論載念佛功德」。《出苦飛航》。(初版。臺北:聖國印刷承印,民83)。
佐藤心岳。「中國における《大智度論》の研究講說--とくに隋時代中心として」。《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京都:大谷大學東洋學研究室,1972):頁103-112。
佐藤信。「石山寺所藏の奈良朝寫經について:播磨國既多寺知識經『大智度論』をめぐって」。《石山寺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2):頁15。
佐藤信著。「文獻史料(古代國家成立期の傳承と史料;石山寺所藏の奈良朝寫經—播磨國既多寺知識經『大智度論』をめぐって ほか)」。《古代の遺跡と文字資料》。(東京:名著刊行會,1999)。
佐藤哲英著。「智度論における諸法實相」。《續.天台大師の研究 : 天台智顗をめぐる諸問題》。(日本京都:百華苑,昭和56)。
佐藤健。「『安樂集』における『大智度論』の引用について」。《佛教學淨土學研究:香川孝雄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永田文昌堂,2001):頁477-492。
佐藤密雄等著;釋印海譯。「大智度論之立場」。《法印集. 3 : 四分戒律與大乘戒之研究》。(初版。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呂宗儒撰。「圍繞《大智度論》的對應」。《《守護國界章》二乘作佛論爭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5)。
呂鐵鋼編輯。「房山石刻《大智度經論》整理記」。《房山石經研究(一)》。(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9)。
吹田隆道著。「大智度論に見る三十二相をめぐって」。《淨土學佛教學論叢:高橋弘次先生古稀記念論集. 第2卷》。(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4)。
戒幢佛學研究所編。「中偉:略論《大智度論》的淨土思想」。《戒幢佛學. 第二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
李安。「大智度論」。《中國佛教. 第三輯》。(第一版。中國上海:知識,1980-1989)。
李佳玲(釋仁聞)。「《大智度論》『等忍』意義之發揮」。《天台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民96):頁114-115。
李佳玲(釋仁聞)。「《大智度論》之無相三昧」。《天台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民96):頁59。
李佳玲(釋仁聞)。「《法華經安樂行義》與《大智度論》三忍之異同」。《天台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民96):頁102。
李佳玲(釋仁聞)。「《大智度論》忍辱之分類」。《天台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民96):頁94-101。
李幸玲撰。「大智度論──緣起性空」。《廬山慧遠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91):頁212-215。
李金郎。「迴心向大與意生身菩薩──以龍樹《大智度論》、《菩提資糧論》為主」。《意生身的內含與歷史開展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民95):頁87-92。
李冠慧(釋照量)撰。「《大智度論》的研究」。《佛教三乘布施觀之探討 : 以《大般若經.布施波羅蜜多分》為主要依據 菩提心思想》。(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6):頁15。
李冠慧(釋照量)撰。「大智度論」。《佛教三乘布施觀之探討-以《大般若經.布施波羅蜜多分》為主要依據》。(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6):頁12。
李政翰撰。「《大智度論》的四悉檀義」。《智顗對四悉檀的詮釋與運用》。(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李政翰撰。「《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大智度論》」。《智顗對四悉檀的詮釋與運用》。(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李桓撰。「大智度論」。《智顗三諦說之理論基礎及其開展》。(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民97):頁106-109。
李殷權撰。「大智度論」。《敦煌變文「雙恩記」殘卷及其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8)。
李順吉編著。「大智度論」。《佛教經典解說》。(臺北新店:常春樹,民75)。
村田治郎。「河北省タク県.雲居寺塔と智度寺塔」。《中國建築史叢考:佛寺佛塔篇−村田治郎著作集 3》。
沈謙,釋慧嶽,李世傑著。「《法華經》與《大智度論》的弘揚」。《陶弘景.智顗.吉藏.杜順》。(更新版。臺北:臺灣商務,1999)。
林盈璋。「《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一位自閉症兒童父親的生命故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民96):頁168-。
林錫全。「『中道實相』乃《大智度論》所謂通者 」。《吉藏《中觀論疏》實相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頁70-73。
板本幸男著;田村芳朗,梅原猛著;釋慧岳譯。「法上之十如是解釋與智度論」。《法華至上思想之展開. 佛教之根本真理合刊》。(初版。臺北石碇鄉: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6)。
松濤誠達。「インド文學よりみた大智度論の說話內容:尸毘王說話の背景としての施與の思想」。《龍樹教學の研究》。(初版。日本東京都:大藏,1983)。
松濤誠達著。「インド文學よりみた大智度論の說話內容」。《古代インドの宗教とシンボリズム》。(東京:大正大學出版會,2006)。
河村孝照。「大智度論における『空』について」。《中村瑞隆博士古稀記念論集:佛教學論集》。(東京:春秋社,1985):頁283-318。
芳村修基編。「大智度論の立場」。《佛教教團の研究》。(日本京都:百華苑,昭和43)。
邱湘凌撰。「《大智度論》有五種發心層次」。《《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5):頁95。
前田惠學著。「『智度論』等の例示經典とその特徵」。《原始佛教聖典の成立史研究》。(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9)。
厚觀法師。「《大智度論》是否為龍樹所造」。《空之探究》。(新竹:福嚴推廣教育班,2005):頁206-207。
洪啟嵩著。「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節錄)」。《十種遍一切處禪觀 : 使心量廣大週遍的禪法》。(初版。臺北:全佛文化,1996)。
洪啟嵩講授。「大智度論卷九十四(節錄).釋四諦品第八十四」。《四諦十六行禪觀 : 現觀四諦修證十六正行的禪法》。(初版。臺北:全佛文化,1997)。
洪啟嵩講授。「大智度論卷六(節錄), 大智度論卷五十(節錄)」。《大悲如幻三昧禪觀 : 大悲示現菩薩如幻妙行的禪法》。(初版。臺北:全佛文化,1997)。
洪啟嵩講授。「大智度論卷第二十(節錄),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三三昧禪觀 : 證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的禪法》。(初版。臺北:全佛文化,1997)。
范古農集。「大智度論十八空義」。《大乘空義集要》。(初版。臺北:佛教,民67)。
宮本正尊著。「大智度論の記事」。《根本中と空》。(日本東京都:第一書房,1943):頁164-168。
氣賀澤保規編。「敦煌本『大智度論』の整理」。《中國佛教石經の研究:房山雲居寺石經を中心に》。(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6)。
海應撰。「大智度論條目1卷」。《智山全書. 第16卷》。(京都:智山全書刊行會,1965)。
高明道(Friedrich Ferdinand Grohmann)著。「菩薩熊──《大智度論》引《本生經》一則」。《算沙夢影(上)》。(初版。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6)。
涂慧娟撰。「《瑜伽論》與《智論》中忍辱之實踐」。《忍辱的意義與實踐 : 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發展》。(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民96)。
國民文庫刊行會編。「論部 第1卷 大智度論 卷1至21(山上曹源譯) 第2卷 大智度論 卷22至43(山上曹源譯) 第3卷 大智度論 卷44至71(山上曹源譯) 第4卷 大智度論 卷72至100(山上曹源譯)」。《國譯大藏經. 論部 第1-15卷》。(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大正8-10)。
國民文庫刊行會編。「論部 第1卷 大智度論解題,國譯大智度論 第1-21 第2-4卷 國譯大智度論 第22-100」。《國譯大藏經. 經部,論部,附錄》。(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昭和2-3)。
國民文庫刊行會編。「論部 第1卷 大智度論解題.國譯大智度論 第1-21 第2-4卷 國譯大智度論 第22-100」。《國譯大藏經. 經部 第1至14卷,論部 第1至14卷,附錄》。(版表示 3,4版。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昭10-11)。
國譯大藏經編輯部編。「第3至7卷 大智度論 第1至5」。《國譯大藏經:昭和新纂. 經典 第2卷》。(東京:東方書院,昭和3-7)。
張廷榮編。「龍樹學四種之二──大智度論要旨」。《歐陽大師治學選述. 第一冊》。(初版。臺北:易學研究,民68)。
張治江,成剛,汪澤源主編。「大智度論」。《佛教文化(上)》。(初版。高雄:麗文文化,1995)。
理查 H..羅賓遜(Richard H. Robinson)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縣名間鄉:正觀,民85)。
陳仕蘋。「聲聞乘與菩薩乘分別應予對治的無明層次:以《大智度論》與《解深密經》為經證」。《《阿含經》與《大般若經.第二會》裡的無明觀:從聲聞乘到菩薩乘的銜接與超越》。(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04):頁77-81。
陳平坤。「『三智一心中得』論釋《大智度論》義與天台宗學」。《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五)》。(初版。臺北:臺北華嚴蓮社,2005):頁145-199。
陳平坤撰。「『三智一心中得』論釋──《大智度論》義與天台宗學」。《佛門推敲 : 禪.三論.天台哲學論著集》。(初版。臺北:文津,2007)。
陳兵。「《大智度論》論證人死非斷」。《生與死:佛教輪迴說》。(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陳英善著。「四悉檀之根源──《大智度論》」。《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初版。臺北:東初,民84)。
陳華玉撰。「初期大乘佛教的佛身觀──以《大智度論》做為探究」。《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佛身論》。(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7):頁107。
陳燕珠著。「大智度經論一百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臺北永和:覺苑,1995)。
彭向前。「中國藏西夏文《大智度論》卷第四考補」。《西夏學(第二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游祥洲。「龍樹的詮釋學理念之哲學省察──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學『三乘共貫』的詮釋學蘊涵」。《印順思想 :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初版。新竹竹北:正聞,2000):頁181-219。
游祥洲。「龍樹的詮釋學理念之哲學省察-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學『三乘共貫』的詮釋學蘊涵」。《世界佛教友誼會》。(2005):頁1-53。
馮煥珍。「佛法中的布施波羅蜜及其現代價值──以《大智度論》為中心的研究」。《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版。中國北京:東方,2003)。
黃卓越主編。「大智度論」。《中國佛教大觀. 上》。(第二版。中國哈爾濱:哈爾濱,2002)。
黃國清。「《大智度論》中『諸法實相』的意義」。《《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頁32-36。
黃國清撰。「《大智度論》相關文脈之考察」。《《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民89):頁21-27。
黃連忠。「從《大智度論.六度相攝品》論龍樹的六度相攝觀──以布施波羅蜜為中心的探討」。《渡江微波集》。(1995):頁9-20。
黃連忠。「從龍樹《大智度論》與印順《佛法概論》中對佛法的詮釋比較論三法印的現代意義」。《渡江微波集》。(1995):頁1-8。
黃雪梅撰。「以《大智度論》為主的討論」。《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8)。
塚本啓祥。「大智度論と法華經:成立と翻譯の問題に關連して」。《法華經の中國的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1972):頁611-。
溫宗坤撰。「曇鸞與《中論》、《大智度論》及僧肇的交涉」。《世親《淨土論》與曇鸞《淨土論註》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頁114-119。
萬金川著。「龍樹的語言概念:以《大智度論》為中心的一個研究」。《龍樹的語言概念》。(初版。南投縣:正觀,民84)。
聖凱法師。「《大智度論》在南北朝的流傳及其影響」。《覺群佛學200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鳩摩羅什譯;村中祐生編。「大智度論(抄) 和譯」。《天台宗教聖典. 1:所依經論集》。
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造。「大智度經論 卷51〜卷100」。《房山石經(遼金刻經)第7冊》。
榮原永遠男, 西山良平, 吉川真司編。「古代寺院の諸相(古代寺院の食堂;既多寺大智度論と針間國造 ほか)」。《律令國家史論集》。(東京:塙書房,2010)。
福島光哉著。「智顗の般舟三昧:『十住毘婆沙論』及び『大智度論』との關係を中心に」。《宋代天台淨土教の研究》。(京都:文榮堂書店,1995)。
褚柏思著。「大智度論簡介」。《經論序跋集》。(臺北:新文豐,民70)。
榎本正明著。「頭陀說の諸相について:『佛說十二頭陀經』と『大智度論』の頭陀說を中心として」。《佛教の修行法:阿部慈園博士追悼論集》。(東京:春秋社,2003):頁111-130。
劉英孝撰。「《大智度論》中所見的空義」。《龍樹的中道緣起思想》。(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4)。
慧遠。「大智論鈔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慧遠。「大智論鈔序」。《現代佛學大系. 4 :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 佛經文學故事選》。(初版。臺北新店:彌勒,民71-73)。
慧影。「大智度論疏[現存1,6,14,15,17,21,與24]」。《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46:中國撰述 大小乘釋論部. 2》。(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
潘桂明,吳忠偉著。「《大智度論》的實相涅槃論」。《中國天台宗通史》。(第一版。中國南京:江蘇古籍,2001)。
潘桂明著。「《大智度論》的實相涅槃說」。《智顗評傳》。(第一版。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潘慧燕。「《涅槃經》與《大智度論》的『三種緣』慈悲」。《《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頁132-134。
蔣義斌。「《大智度論》中的淨土觀」。《印順思想 :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初版。新竹竹北:正聞,2000):頁221-244。
蔣維喬著。「慧文禪師與大智度論中論」。《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臺北:國史研究室,民61)。
蔣維喬撰。「文禪師與大智度論中論」。《現代佛學大系. 28 : 中國佛教史 ; 明季滇黔佛教考》。(初版。臺北新店:彌勒,民71-73)。
鄭郁卿著。「弘始四年譯〈阿彌陀經〉、〈賢劫經〉、〈大智度論〉、〈思益梵天所問經〉、〈百論〉」。《鳩摩羅什研究》。(臺北:文津,民77)。
鄭素如(釋正持)撰。「『無諍三昧』與《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之關係」。《慧思禪觀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民97):頁90-91。
黎毓雯撰。「《大智度論》中的釋提桓因」。《姚興政權與佛教》。(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0):頁114-124。
學術文獻刊行會編集。「大智度論卷第十六『鹿王』物語」。《國文學年次別論文集. 上代1平成20(2008)年》。(東久留米:朋文出版,2010)。
龍樹;鳩摩羅什譯。「大智度經論 卷第1〜卷第50」。《房山石經(遼金刻經)第1冊》。
謝希堯編著。「大智度論」。《佛經寓言精選》。(初版。臺北:國家,民78)。
藍吉富主編;梅鼎祚輯。「大智度論」。《現代佛學大系. 8 : 釋文紀》。(初版。臺北新店:彌勒,民71-73)。
鎌田茂雄著;轉瑜譯。「以《大智度論》為指南」。《天台思想入門》。(初版。高雄:佛光,民78)。
鎌田茂雄著;轉瑜譯。「慧文禪師與《大智度論》」。《天台思想入門》。(初版。高雄:佛光,民78)。
羅因著。「《大智度論》中無實體的『空』義」。《「空」、「有」與「有」、「無」 : 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初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92)。
羅因撰。「《大智度論》中無實體的『空』義」。《「空」、「有」與「有」、「無」----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
藤井教公著。「天台智顗と『大智度論』」。《インド學佛教學論集 : 高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87):頁561-574。
藤澤益夫著。「一切寶中人命第一—『大智度論』」。《長壽譚》。(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4)。
嚴瑋泓。「論《大智度論》釋〈三假品〉對於『假名』的評破」。《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六)》。(初版。臺北:臺北華嚴蓮社,民82-)。
釋心宏(盛崑宏)撰。「《大智度論》的佛身論」。《《般舟三昧經》的研究》。(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7)。
釋日慧著。「大智度論中涅槃常樂一語辨偽」。《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記智度論菩薩七住欲入涅槃辨疑」。《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及禪經中之念息十六行校說」。《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示菩薩欲知四緣當學般若波羅蜜解說」。《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記佛說法華經時間之議」。《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援引中論偈拾殘」。《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釋十喻中如鏡中像義記」。《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釋初品中禪波羅蜜辨訛偶拾」。《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釋持戒生精進波羅蜜中片段文句訂正」。《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釋持戒生禪波羅蜜中片段文句訂正」。《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釋無心定義述疑」。《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釋發趣品後三地經論辨誤」。《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釋集散品舉偽」。《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智度論讚般若偈作者辨」。《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釋智度論平等品破壁是空喻」。《伏心察聞思集. 下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日慧著。「讀大智度論專論」。《伏心察聞思集. 上冊》。(初版。臺北:慧炬,民95)。
釋本密。「略論菩薩自利與利他--以《十住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535-572。
釋印定。「大智度論的般若思想初探」。《福嚴佛學院第七屆學生論文集》。
釋印定。「試論《大智度論》中菩薩般若與聲聞般若」。《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頁317-342。
釋印海著。「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的彌陀淨土思想」。《法印集. 24 : 自珍文集》。(初版。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釋印順著。「《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初版。新竹竹北:正聞,2004):頁1-121。
釋如戒。「《大智度論》內空.外空.內外空之探討」。《福嚴佛學院高級部學生論文集. 第八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頁233-274。
釋如戒。「十八空之研究 : 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363-418。
釋如定。「『心念處』之探討 -- 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 上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319-367。
釋如嵩。「《大智度論》法身說之探討」。《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275-316。
釋如嵩。「從僧叡的法身觀探討其與《大智度論》法身說之關係」。《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頁511-540。
釋如源。「無生法忍初探─以《大品般若》及《大智度論》為主」。《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九) : 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初版。臺北:華嚴蓮社,民82-)。
釋如聖。「九相觀初探 -- 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405-424。
釋安慧。「初探《大智度論》中的三三昧」。《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369-403。
釋安慧。「般若波羅蜜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頁793-835。
釋見法。「從出家菩薩之生活方式談其財布施--以《十住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573-614。
釋空理。「『頂墮』與『墮頂』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477-510。
釋厚觀。「《大智度論》中的般若波羅蜜」。《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初版。臺北:東大圖書,民84):頁87-136。
釋厚觀授課。「《十住毘婆沙論》云:『共利(自利利他)為上人』:但《大智度論》云:『但利他為上人』.試比較二論之旨」。《《十住毘婆沙論》講義》。(新竹:福嚴佛學院,2001-2002)。
釋昭慧著。「尊重古說,抉擇新論──印公導師新著《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跋」。《如是我思(第二集)》。(初版。臺北板橋:法界,民82)。
釋星雲。「大智度論」。《佛教叢書之二:經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釋玅境講授。「引大智度論〈分二科〉」。《我空觀與法空觀》。(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
釋悟耿。「《大智度論》中『無生法忍』之初探」。《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765-792。
釋悟耿。「《大智度論》的十善道之概觀」。《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743-764。
釋海仁主講;釋文珠筆記。「大智度論. 卷十二」。《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台南:和裕,民78)。
釋海弘。「《大智度論》與《十住毘婆沙論》中之般舟三昧略探」。《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725-741。
釋海實。「《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707-724。
釋祖仁。「《大智度論》之淨土思想」。《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九) : 第九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初版。臺北:華嚴蓮社,民82-)。
釋祖仁。「《大智度論》之淨土思想」。《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209-232。
釋祖蓮。「涅槃為所緣』初探 -- 以《大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223-260。
釋祥雲著。「大智度論勘印跋語」。《慧絮集》。(初版。臺北:世樺印刷承印,民82)。
釋傳煦。「《大智度論》的定義」。《身念處探究--以《大念處經》為中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釋傳璽。「《智度論》的法身說」。《曇鸞淨土教思想》。(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頁55-56。
釋圓因著。「大智度論」。《放生問答 : 放生文集》。(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
釋慈律。「《大智度論》中之十地思想」。《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511-533。
釋聖嚴。「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7》。(臺北:大乘文化,1980):頁207-222。
釋僧叡。「大智釋論序」。《出三藏記集》。(初版。高雄:佛光,1996)。
釋寬慧撰。「從《大智度論》考察覺意三昧」。《智者大師覺意三昧之研究》。(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92)。
釋廣化講述。「引《大智度論》」。《戒學淺談》。(臺中:南普陀佛學院倡印,民84)。
釋慧通。「迴向之研究 -- 以《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頁869-886。
釋慧遠。「大智論抄序」。《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縣名間鄉:正觀,民85)。
釋慧遠。「大智論抄序」。《現代佛學大系. 8 : 釋文紀》。(初版。臺北新店:彌勒,民71-73)。
釋慧遠。「大智論抄序」。《慧遠研究 : 遺文篇》。(日本東京都:創文社,昭和35)。
釋慧遠著。「大智度論鈔序」。《增篇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初版。基隆:法嚴寺,民87)。
釋慧遠著;釋僧懺選輯。「大智論鈔序」。《高僧選集慧遠大師集》。(初版。臺北:佛教,民69)。
釋慧影撰。「大智度論疏七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慧嶽著。「法華經與大智度論的弘揚」。《智顗》。(二版。臺北:臺灣商務,民67)。
梶山雄一。「《大智度論》中的宇宙觀與佛陀觀」。《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學位論文
Chou, Po-kan。「The translation of the Dazhidulun : Buddhist evolution in China in the early fifth century」。Thesis (Ph. D.)。University of Chicago, Commitee on History of Culture,2000。
尹邦志。「實相之門——《大智度論》禪觀研究」。博士論文。四川大學,2004。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の研究 : 著者「龍樹」の思想とその展開」。博士論文。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2002。
陳建敏。「《大智度論》複音詞研究」。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2009。
陳香珠。「六波羅蜜的研究:以大智度論為主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游祥洲撰。「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4。
溫鈺華撰。「四梵住實踐義涵之比較研究 : 以《清淨道論》、《大智度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思想傳承為主」。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4。
葉宣模撰。「舊譯漢傳佛教論典翻譯品質諍論之研究 : 以《大智度論》與《中邊分別論》為主」。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民98。
歐陽志宏。「《大智度論》的道次第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班,民94。
鄭惠昭。「《大智度論》羼提(忍辱)波羅蜜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鄧華祥。「《永樂北藏.大智度論》“音釋”研究」。碩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2009。
釋厚觀。「三三昧、三解脫門──《大智度論》を中心として」。修士論文。東京大學,1991。

□會議論文
加藤純章。「關於《大智度論》的卷數」。《鳩摩羅什和中國民族文化:紀念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第一版。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2001)。鳩摩羅什和中國民族文化:紀念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周伯戡。「《大智度論》的譯本和作者」。東方宗教討論會第六屆年會,東方宗教學會主辦,1993年10月1日。
長慈法師。「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慈濟大愛電視台、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承辦,2006年5月20日至21日。
厚觀法師。「印順導師與中觀思想研究——以《大智度論》為主」。《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七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大會手冊.會議論文》。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新書發表會/印順導師思想研習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法源講寺協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承辦,2008年5月31日至6月1日。
游祥洲。「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對於《般若》與《阿含》兩大經系同尊共貫的詮釋學蘊涵」。《印順思想 : 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印順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民89。
游祥洲。「龍樹的詮釋學理念之哲學省察: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學『三乘共貫』的詮釋學蘊涵」。《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頁181-220。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現代佛學教會主辦,2000年1月22日至23日。
黃連忠。「從龍樹《大智度論》與印順《佛法概論》中對三法印的詮釋比較論三法印的現代意義」。第五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1994年9月。
葉宣模。「《大智度論》名相翻譯的譯名精確度探討」。2009台灣宗教學會年會【台灣宗教研究的歷史、現況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暨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輔仁大學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09年6月27日。
歐陽志宏。「《大智度論》道次第的研究」。《第十四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 會前論文集》。(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民92)。第十四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文理學院籌備處主辦,2003年9月6日至7日。
蔣義斌。「《大智度論》中的淨土觀」。《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頁221-244。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現代佛學教會主辦,2000年1月22日至23日。
蔣義斌。「大品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中的菩薩」。《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頁171-191。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主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承辦,1994年7月23日至25日。
嚴瑋泓。「《大智度論》對「說一切有部」實在論的批判 -- 以「無相」、「行相」與「所緣」之議題為例證」。Conference of Buddhist Epistemology,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辦,2009年12月19日。
釋本圓。「『十想』之探討:以《大智度論》為主」。《第十六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 會前論文集》。(民94)。第十六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辦,2005年9月11日至12日。
釋印定。「試論《大智度論》的『般若波羅蜜』義」。《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一場至至第十四場)》:頁[6]1至13。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8月20日至22日。
釋宗證。「《大智度論》自力思想之考究──從『初得無生法忍菩薩欲墮二乘』等問題談起」。2006年南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南山放生寺主辦,2006年10月20日至22日。
釋長恆。「二乘人與大乘菩薩十二因緣觀之比較──以《大智度論》為主」。《第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前論文集》。(民96)。第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2007年9月15日至16日。
釋長恆。「二乘人與大乘菩薩十二因緣觀之比較──以《大智度論》為主」。《第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後論文集》。(圓光佛學研究所)。第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2007年9月15日至16日。
釋長慈。「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 : 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大會手冊.會議論文(上)》。(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民95):頁1-38。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
釋長慈。「菩薩得「必定」之初探──以《十住毘婆沙論》與《大智度論》為中心」。《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臺中:慈光圖書館,民91)。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釋祖仁。「從《大智度論》看『菩薩般若』與『二乘般若』之異同」。《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一場至至第十四場)》:頁[10]1至15。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1999年8月20日至22日。
釋圓融。「從《大智度論》所引的文獻來窺探四悉檀之宗趣」。《第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後論文集》。(圓光佛學研究所)。第十八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2007年9月15日至16日。
梶山雄一。「〈大智度論〉中的宇宙觀與佛陀觀」。《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1985-1995)》。(中國社會佛學出版社,1997)。中日第五次佛教學術會議,日本《中外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1993年10月17日至18日。

□期刊論文
Arakawa Shintaro。「Tangut Fragments preserved i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The Tangut Version of the Mahaprajnaparamitopadesa」。《Kyoto University Linguistic Research》vol. 22(2003)。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壹章) --《大智度論》之緣起」。《諦觀》63期(1990年10月):頁1-118。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貳章) --釋『如是我聞一時』」。《諦觀》64期(1991年1月):頁1-36。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參章) --釋總說如是我聞」。《諦觀》65期(1991年4月):頁31-89。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肆章) --釋婆伽婆」。《諦觀》66期(1991年7月):頁37-106。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伍章) --釋住王舍城」。《諦觀》67期(1991年10月):頁81-143。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陸章) --釋初品中共摩訶比丘僧」。《諦觀》68期(1992年1月):頁37-84。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柒章) --別釋初品中三眾義」。《諦觀》69期(1992年4月):頁1-4。
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初品(第捌章) --釋初品中菩薩」。《諦觀》69期(1992年4月):頁5-106。
E.ラモット;加藤純譯。「『大智度論』の引用文獻とその價值」。《佛教學》5號(1978年4月1日):頁1-25。
Etienne Lamotte;郭忠生譯。「《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法文譯《大智度論》第三冊序文]」。《諦觀》62期(1990年7月1日):頁97-179。
John Alexander Jorgensen。「Review of TAKEDA Kōgaku, “Daichidoron o ikkansuru shudai wa 'fujūnehan no shisō' de wa nai no ka – E. Ramotto e no hanron.”」。《Indogaku Bukkyōgaku kenkyū》49, 2(March 2001):頁801-803。
Karel Werner。「Book Review: "The Six Perfections. An Abridged Version of E. Lamotte's French Translation of Nagarjuna's 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Chapters 16-30", by Tadeusz Skorupski」。《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13 n.2(2003年7月1日):頁262-264。
OHNO Hideto。「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Thought of the Mahaprajnaparamitopadesa in China」。《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fion for Cuitural Stodies》No.16(2001):頁1-44。
Robinson, Richard H. 著;大容譯。「釋慧遠〈大智度論抄序〉註」。《諦觀》22期(1985年2月1日):頁17-31。
Stefano Zacchetti。「Some Remarks on the "Peaka Passages" in the Da zhidu lun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Pāli Peakopadesa」。《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硏究所年報》5號(2001年):頁67-85。
Tran Thuy Khanh。「『坐禪三昧經』における菩薩の五觀法と『大智度論』との關連について (四國大學における第五十八回學術大會紀要(2))」。《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卷2號=通號114號(2008年3月20日):頁971-967。
了翁。「影印大智度論序」。《佛學半月刊》209期(1940年7月16日):頁4-5。
十力。「讀智論抄」。《世間解》3期(1947年9月15日):頁3-8。
十力。「讀智論抄(續)」。《世間解》4期:頁7-10。
十力。「讀智論抄(續)」。《世間解》5期:頁8-12。
十力。「讀智論抄(續)」。《世間解》6期(1947年12月15日):頁13-16。
十力。「讀智論抄(續)」。《世間解》7期(1948年1月15日):頁13-15。
三友健容。「『婆沙論』と『大智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8卷1號=通號119號(2009年12月):頁379-373。
三友量順。「『大智度論』に引用された法華經」。《立正大學短期大學部紀要》24號(1989年):頁13-22。
三友量順。「『大智度論』に引用された法華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卷2號=總號68號(1986年3月25日):頁883-891。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心》25卷2號(1972年2月):頁94-100。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2-」。《心》25卷3號(1972年3月):頁77-83。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3-」。《心》25卷4號(1972年4月):頁81-92。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4-」。《心》25卷5號(1972年5月):頁84-91。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5-」。《心》25卷6號(1972年6月):頁71-77。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6-」。《心》25卷8號(1972年8月):頁69-73。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7-」。《心》25卷10號(1972年10月):頁86-92。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8-」。《心》25卷11號(1972年11月):頁81-86。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9-」。《心》26卷2號(1973年2月):頁51-57。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0-」。《心》26卷3號(1973年3月):頁78-84。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1-」。《心》26卷5號(1973年5月):頁73-79。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2-」。《心》26卷6號(1973年6月):頁73-79。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3-」。《心》26卷8號(1973年8月):頁69-74。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4-」。《心》26卷10號(1973年10月):頁91-96。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5-」。《心》27卷4號(1974年4月):頁93-97。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6-」。《心》28卷6號(1975年6月):頁77-81。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7-」。《心》28卷11號(1975年11月):頁151-156。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8-」。《心》29卷3號(1976年3月):頁98-101。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19-」。《心》29卷5號(1976年5月):頁74-82。
三枝充悳。「『大智度論』の物語」。《心》29卷8號(1976年8月):頁84-93。
三枝充悳。「ナーガールジュナの『中論』--『大智度論』をそえて(一冊の本)」。《理想》通號533號(1977年10月):頁2-8。
三枝充悳。「十住毘婆沙論への引用と物語:大智度論との比較」。《佛教學》2號(1976年10月25日):頁1-25。
三枝充惪。「大智度論に說かれた六ハラミツ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2號=總號4號(1954年3月30日):頁188-192。
三枝充惪。「大智度論に說かれた菩薩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1號=總號3號(1953年9月30日):頁322-325。
三枝充惪。「大智度論所收偈頌と中論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卷1號=總號29號(1966年12月25日):頁85-97。
三枝充惪。「智度論に引用された諸經典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卷2號=總號2號(1953年3月25日):頁132-133。
土居夏樹。「『二教論』における『大智度論』法性身說法について」。《密教學研究》37號(2005年3月):頁59-73。
大久保良峻。「神通乘について:圓密二教における大品般若、大智度論の受容を中心に」。《天台學報》28號(1986年10月5日):頁160-163。
大坪併治。「『大智度論』卷第97古點について」。《ビブリア天理圖書館報》100號(1993年10月):頁9-35。
大坪併治。「大矢透博士著『仮名遣及仮名字體沿革史料』所收『大智度論』の傍訓について」。《訓點語と訓點資料》117號(2006年9月30日):頁1-10。
大坪併治。「大智度論卷第十六『鹿王』物語」。《岡大國文論稿》36號(2008年3月):頁1-11。
大坪併治。「大智度論卷第四、『須陀須摩王』物語」。《岡大國文論稿》37號(2009年3月):頁1-8。
大坪併治。「石山寺本『大智度論』天安點における文法上の諸問題」。《訓點語と訓點資料》111輯(2003年9月30日):頁1-19。
大坪併治。「石山寺本大智度論天安點における誤譯の問題」。《國語國文》73卷12號=通卷844號(2004年12月25日):頁1-9。
大坪併治。「石山寺本大智度論天安點のソリアガルをめぐって」。《訓點語と訓點資料》113輯(2004年9月30日):頁83-87。
大坪併治。「石山寺藏大智度論加點經緯考」。《國語國文》11卷1號(1941年1月):頁61。
大坪併治著。「石山寺本大智度論古點における『誰……者』の訓法について」。《訓點語と訓點資料》121輯(2008年9月):頁85-93。
大野榮人。「『大智度論』の中國的展開」。《人間文化:愛知學院大學人間文化研究所紀要》16號(2001年9月20日):頁1-44。
大野榮人。「『大智度論』和譯(1)」。《愛知學院大學禪研究所紀要》14號(1986年):頁161。
大野榮人。「『大智度論』和譯(2)」。《愛知學院大學禪研究所紀要》16號(1989年):頁109。
大野榮人。「『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より『次第法門』への實踐體系の展開」。《宗教研究》52卷3號=總號238號(1979年2月1日):頁172-174。
大鹿實秋。「『大智度論』の女性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2號=總號38號(1971年3月31日):頁359-363。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03期(1940年4月16日):頁1。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04期(1940年5月1日):頁1。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07期(1940年6月16日):頁3。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11期(1940年8月16日):頁6。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14期(1940年10月1日):頁5。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33期(1941年7月16日):頁8。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63期(1942年10月16日):頁3。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75期(1943年4月16日):頁6。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81期(1943年7月16日):頁4。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87期(1943年10月16日):頁4。
「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98期(1944年4月1日):頁7。
「大智度論:四種悉壇」。《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19期(1996年12月):頁22-24。
「大智度論:四種悉壇(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0期(1997年1月):頁31-33。
「大智度論:四種悉壇(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1期(1997年2月):頁24-25。
「大智度論:四種悉壇(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2期(1997年3月):頁22-24。
「大智度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3期(1997年4月):頁24-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4期(1997年5月):頁25-26。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5期(1997年6月):頁23-24。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6期(1997年7月):頁25-27。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7期(1997年8月):頁26。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8期(1997年9月):頁26-27。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29期(1997年10月):頁29-30。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0期(1997年11月):頁27-28。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1期(1997年12月):頁30-31。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2期(1998年1月):頁27-28。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3期(1998年2月):頁26。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4期(1998年3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5期(1998年4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6期(1998年5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7期(1998年6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8期(1998年7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39期(1998年8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0期(1998年9月):頁27。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1期(1998年10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2期(1998年11月):頁22。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3期(1998年12月):頁29。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4期(1999年1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5期(1999年2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6期(1999年3月):頁26。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7期(1999年4月):頁27。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8期(1999年5月):頁26。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49期(1999年6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0期(1999年7月):頁27。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1期(1999年8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2期(1999年9月):頁26。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3期(1999年10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4期(1999年11月):頁23。
「大智度論摘譯」。《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5期(1999年12月):頁26。
「大智度論摘譯:佛為無上調御師」。《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6期(2000年1月):頁25。
「大智度論摘譯:放牛人問難」。《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7期(2000年2月):頁22-23。
「大智度論摘譯:放牛人問難(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8期(2000年3月):頁26-28。
「大智度論摘譯:大智度論卷第三──釋初品中住王舍城」。《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59期(2000年4月):頁27。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王舍城(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0期(2000年5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王舍城(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1期(2000年6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王舍城(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2期(2000年7月):頁28。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王舍城(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3期(2000年8月):頁22。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摩訶迦葉與耆闍崛山」。《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4期(2000年9月):頁23。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摩訶迦葉與耆闍崛山(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5期(2000年10月):頁27-28。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舍利弗為梵志女淨目解釋清淨活命」。《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6期(2000年11月):頁25-26。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須跋陀梵志經」。《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7期(2000年12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須跋陀梵志經(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8期(2001年1月):頁22。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眼見求淨無是處」。《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69期(2001年2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阿難云何作字」。《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0期(2001年3月):頁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阿難云何作字(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1期(2001年4月):頁24。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阿難云何作字(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2期(2001年5月):頁24-25。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三 出家功德」。《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3期(2001年6月):頁28。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四 釋迦牟尼菩薩遇弗沙佛」。《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4期(2001年7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四 尸毗王」。《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5期(2001年8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四 尸毗王(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6期(2001年9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四 尸毗王(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7期(2001年10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四 不妄語的須陀須摩」。《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8期(2001年11月):頁21-23。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79期(2001年12月):頁21-23。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0期(2002年1月):頁20。
「大智度論摘譯:卷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1期(2002年2月):頁20。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2期(2002年3月):頁18-20。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3期(2002年4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4期(2002年5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5期(2002年6月):頁19-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6期(2002年7月):頁21-23。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7期(2002年8月):頁18-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88期(2002年9月):頁19-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六 十喻釋論(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0期(2002年11月):頁25-26。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1期(2002年12月):頁18-19。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2期(2003年1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3期(2003年2月):頁18-19。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4期(2003年3月):頁18-19。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5期(2003年4月):頁20-21。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6期(2003年5月):頁18-19。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7期(2003年6月):頁18-19。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8期(2003年7月):頁17。
「大智度論摘譯:卷第一 緣起論」。《萬佛城:金剛菩提海》399期(2003年8月):頁18-19。
「大智度論摘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萬佛城:金剛菩提海》400期(2003年9月):頁22-23。
「大智度論摘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萬佛城:金剛菩提海》401期(2003年10月):頁17-19。
「大智度論摘譯(續):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萬佛城:金剛菩提海》402期(2003年11月):頁22。
「大智度論摘譯(續):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萬佛城:金剛菩提海》403期(2003年12月):頁19。
「大智度論摘譯(續):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萬佛城:金剛菩提海》404期(2004年1月):頁20-21。
「《大智度論》講義選粹」。《福嚴會訊》6期(民94年4月):頁59-70。
大禮。「從《大智度論》之〈三假品〉談假名(一)」。《人乘》21卷9期(2000年6月10日):頁42-47。
大禮。「從《大智度論》之〈三假品〉談假名(二)」。《人乘》21卷10期(2000年7月10日):頁46-50。
大禮。「從《大智度論》之〈三假品〉談假名(三)」。《人乘》21卷11期(2000年8月10日):頁44-50。
子韜。「讀『讀智論抄』」。《世間解》4期:頁14-15。
小川隆。「敦煌本《大智度論》の惠能傳に關する一試論」。《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8號(1985年):頁44-49。
小寺文穎。「寶地房證真の大智度論略抄について」。《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9號(1970年6月30日):頁80-84。
小妻典文。「『論註』における引文の課題:『維摩經』並びに『智度論』を中心に」。《大谷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7號(1990年12月1日):頁1-22。
小峰彌彥。「『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大小二乘の發心修行」。《智山學報》27號(1978年3月):頁76-89。
干潟龍祥。「大智度論の作者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卷1號=總號13號(1958年12月1日):頁1-12。
干潟龍祥著;賴顯邦譯。「論《大智度論》的作者」。《諦觀》68期(1992年1月1日):頁85-121。
中田直道。「ふたたび巴豆について」。《鶴見大學紀要. 第4部. 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編》36號。
中田直道。「大智度論における精進の一様相」。《鶴見大學紀要. 第4部, 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編》32號(1995年3月):頁199-209。
中田直道。「巴豆-大智度論(405AD.羅什譯)と神農本草經とにおける」。《鶴見大學紀要第4部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篇》33號(1996年3月):頁61-65。
中田直道。「行為のもととしての精進とその宗教的意義 -- 『大智度論』での一定義と医學上での定義をめぐって」。《東方》11號(1995年12月31日):頁154-160。
中祖一誠,諏訪義純,大野榮人,吉田道興。「大智度論和譯(一)」。《禪研究所紀要》14號(1985年12月15日):頁141-302。
中祖一誠,諏訪義純,大野榮人,吉田道興。「大智度論和譯(二)」。《禪研究所紀要》16號(1988年2月31日):頁77-186。
尹邦志。「《大智度論》對“菩薩禪”的論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2008年):頁41-49。
尹邦志。「《大智度論》禪觀管窺」。《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2期(2004年1月1日):頁34-41。
五島清隆。「『大智度論』が引用する『德女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1號=總號95號(1999年12月1日):頁113-118。
方興。「《大智度論》提要卷31-4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心一。「《大智度論》提要卷91-10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日下俊文。「『大智度論』の菩薩思想 -- 自利と利他とを中心に(西山學會研究發表梗概)」。《西山學報》35號(1987年3月30日):頁88-91。
日下俊文。「大智度論における方便思想」。《日本佛教學會年報》48號(1982年1月1日):頁103-118。
日下俊文。「大智度論の方便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1號=總號61號(1982年12月25日):頁334-337。
日下俊文。「方便思想の展開III : 大智度論を中心に」。《西山學報》31號(1983年3月30日):頁29-54。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及大乘運動空密關係」。《五臺山研究》1987年4期(1987年):頁3-10。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續一)——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及大乘運動空密關係」。《五臺山研究》1987年5期(1987年):頁3-8。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續二)——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大乘運動空密關係」。《五臺山研究》1987年6期(1987年):頁3-10。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續三)——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大乘運動空密關係」。《五臺山研究》1988年1期(1988年):頁14-21。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續四)——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大乘運動空密關係」。《五臺山研究》1988年2期(1988年):頁7-15。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續五)——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及大乘運動空密關係」。《五臺山研究》1988年3期(1988年):頁26-31。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續六)——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及大乘運動空密關係」。《五臺山研究》1988年4期(1988年):頁3-7。
王世安。「讀《大智度論》(續完)——評介般若空宗六波羅蜜兼及大乘運動空密關係 十二、空宗與密宗的關系」。《五臺山研究》1989年1期(1989年):頁15-19。
王玉華。「善導の『觀經疏』『散善顯行緣』における『三衣說』の背景--『大智度論』との關係を中心に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卷1號=通號113號(2007年12月):頁134-137。
仙石景章。「天台三大部の引用經論について -- 『止觀』『輔行』と『大智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1號=總號65號(1984年1月1日):頁161-164。
加藤純章。「《大智度論》の引用文獻とその價值」。《佛教學》5號。
加藤純章。「羅什と『大智度論』」。《印度哲學佛教學》11號(1996年10月1日):頁32-58。
加藤純章著;宏音譯。「《大智度論》的世界」。《諦觀》52期(1988年1月1日):頁1-47。
加藤精一。「『大日經疏』と『大智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號=總號54號(1979年3月31日):頁233-236。
加藤精一。「『大智度論』と弘法大師教學との關係」。《豐山教學大會紀要》12號(1984年10月9日):頁17-25。
北堀一雄。「『次第禪門』の『大智度論』引用一覽」。《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9號(1986年2月):頁1-9。
平川彰。「E, ラモット教授の『大智度論フランス語譯註』第三卷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2號=總號38號(1971年3月31日):頁435-444。
平川彰。「大智度論に於ける阿波陀那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學會年報》15號(1950年9月1日):頁84-125。
平川彰。「佛陀觀と心-大智度論を中心として-」。《佛教學》9.10號(1980年10月25日):頁1-24。
本田義英。「敦煌出土智度論に就て」。《宗教研究》新6卷2號(1929年3月):頁99-118。
本部圓靜。「『智度論』における般舟三昧」。《佛教論叢》20號(1976年10月1日):頁163-。
永田瑞。「『大智度論』の女性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2號=總號56號(1980年3月31日):頁200-203。
永田瑞。「『大智度論』の母性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號=總號57號(1980年12月):頁266-269。
玉井威。「『大智度論』の著者について:"É. Lamotte, Der Verfasser des Upadeśa und seine Quellen"」。《佛教學セミナー》24號(1976年10月30日):頁21-36。
瓜生津隆真。「ナーガールジュナを讀む(6)著作のあらまし(2)『中論』、『大智度論』を中心として」。《大法輪》69卷8號(2002年8月):頁148-155。
田上太秀。「『智度論』『十住論』における作佛と濟度眾生との實踐關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1號=總號35號(1969年12月25日):頁164-166。
伊藤進傳。「常行三昧と『大智度論』-『般舟三昧經』をめぐって-」。《叡山學院研究紀要》13號(平成2年)。
印順法師。「《大智度論》校勘記」。《內明》93期(1979年12月):頁3-5,.27。
印順法師述;昭慧法師記。「《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東方宗教研究》1期(1991年10月):頁9-67。
吉津宜英。「大智度論研究における諸問題」。《佛教學研究會年報》25號。
吉津宜英。「大智度論研究における諸問題」。《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2號(1968年3月):頁75-84。
吉津宜英。「北土智度論師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2號=總號34號(1969年3月31日):頁279-281。
吉津宜英。「慧影の『大智度論疏』をめぐる問題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1號=通號31號(1967年12月25日):頁134-135。
吉祥真雄。「智度論拔書」。《密宗學報》2,6,12號。
早船慧雲。「智度論に見へたる菩薩論」。《和融誌》15卷8號。
早船慧雲。「智度論の方便示現說 1,2」。《和融誌》15卷1,2號。
竹本晃。「經卷調査の意義--既多寺大智度論の事例」。《市大日本史》11號(2008年5月):頁29-42。
臼田淳三。「敦煌出土《大智度論》の諸相(上)」。《佛教學研究》35號(1979年1月):頁67-94。
臼田淳三。「敦煌出土《大智度論》の諸相(下)」。《佛教學研究》37號(1981年3月):頁46-67。
「佛言祖語──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法音》2000年第3期(總第187期)(2000年1月1日):頁1。
「佛言祖语──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義第二十四”」。《法音》2002年第11期(總第219期):頁1。
「佛言祖语──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義”第二十六」。《法音》2002年第12期(總第220期):頁1。
佐佐木教悟。「E. Lamotte: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Tome」。《佛教學セミナ》33號(1981年5月30日):頁60-63。
佐藤心岳。「六朝時代における《大智度論》研究講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2號=通卷42號(1973年3月31日):頁305-312。
妙湛。「《大智度論提要》序言」。《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志水正司。「飛鳥池木簡と『大智度論』」。《日本歷史》689號(2005年10月1日):頁83-84。
戒斌。「《大智度論》提要卷71-8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李安。「大智度論」。《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1日)。
李奇茂。「影畫版:智度論六.中阿含五十四」。《菩提樹》113期(民51年4月8日):頁55。
杉山龍清。「『眾經撰雜譬喻』と『大智度論』との關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卷2號=總號80號(1992年3月20日):頁68-70。
沈寐叟。「記大智度論後」。《佛學半月刊》204期(1940年5月1日):頁6。
汪志強。「《大智度論》淨土思想研究」。《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2009年):頁99-103。
禿氏祐祥。「大智度論の古本に就て」。《龍谷大學論叢》257號(1924年8月20日):頁19-32。
釆睪晃。「中國における『智度論』受容」。《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1號=總號95號(1999年12月1日):頁229-231。
周伯勘。「《大智度論》略譯初探」。《中華佛學學報》13. 1期(2000年5月):頁155-165。
周伯戡。「大智度論之作者」。《Sources of Chinese Buddhism》(1993年1月1日)。
周伯戡。「重論《大智度論》的作者」。《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34期(2004年12月1日):頁281-327。
周伯戡。「庫車所出《大智度論》寫本殘卷之研究 -- 兼論鳩摩羅什之翻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7期(1992年12月1日):頁65-106。
念佛僧。「大智度論今版記」。《菩提樹》324期(民68年11月8日):頁11。
服部純雄。「『往生論註』の思想材としての『大智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卷1號=總號67號(1985年12月25日):頁202-205。
服部純雄。「曇鸞の歸淨と『大智度論』」。《宗教硏究》60卷4輯(1987年):頁202-203。
果利。「《大智度論》提要卷11-2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果清。「《大智度論》提要卷61-7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松本包夫。「調卷形式より見た聖語藏大智度論について」。《書陵部紀要》7號(1956年6月):頁116-130。
武田和博。「『大智度論』におけるアビダルマ說--煩惱說の場合」。《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卷1號=通號93號(1998年12月):頁128-130。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と四十卷本『大乘涅槃經』との密接な關係--『真空妙有』說の前提」。《東アジア佛教研究》2號(2004年5月):頁3-16。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得無生法忍』の意義 -- 所謂『七地沈空の難』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卷1號=總號83號(1993年12月25日):頁211-213。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に顯れる『得無生法忍』の意義:佛傳と般舟三昧との關聯から」。《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4號(1997年3月25日):頁113-131。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の思想的獨創性から著者問題を再考する」。《宗教研究》73卷4號=通323號(2000年3月30日):頁204-205。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の著者はやはり龍樹ではなかったのか : その獨自の般舟三昧理解から羅什著者說の不成立を論ずる」。《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3號(2000年3月):頁211-244。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は『本有今無』偈を如何なる空理解のレヴェルで論じているのか:四十卷本『大乘涅槃經』成立論との連關における一考察」。《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4號(2001年3月31日):頁203-235。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を一貫する主題は『不住涅槃の思想』ではないのか--E.ラモット氏への反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2號=通號98號(2001年3月):頁801-803。
武田浩學。「龍樹の虛像と實像 -- 『大智度論』研究の現狀と展望」。《東方》20號(2005年3月31日):頁65-78。
武田浩學。「釋尊および大乘菩薩の『入涅槃の危機』について -- 『大智度論』から佛傳を考察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卷1號=總號87號(1995年12月20日):頁27-29。
武宇林。「日本東京大學所藏西夏文《大智度論》殘片研究述評」。《《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2009年):頁86-89。
沼田一郎。「Manusmrti第7章における酒の弊害 -- 『大智度論』第十三卷に見られる飲酒の問題に關連して」。《佛教學》46號(2004年12月1日):頁25-34。
采睪晃。「北朝における『智度論』受容─慧思を手がかりとして─」。《大谷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15號(1998年12月):頁71-88。
金子明美。「大坪併治著『石山寺本大智度論古點の國語學的研究 上』」。《岡大國文論稿》34號(2006年3月31日):頁105-106。
厚德居士撰。「數位化法身舍利──上印下順法師學學著作集、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光碟》」。《風城法音》14期(2005年9月):頁77-80。
研究生部。「閩南佛學院研究生部《大智度論》研究工作總結」。《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貞包哲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三三昧について」。《佐賀龍谷學會紀要》9.10號(1962年12月20日):頁102-120。
貞包哲朗。「大智度論における禪定」。《佐賀龍谷學會紀要》6號(1958年12月25日):頁22-47。
唐大圓。「讀大智度論談結使處說頌」。《東方文化》4期:頁26。
姬佛陀。「大智度論敘」。《佛學半月刊》211期(1940年8月16日):頁6-7。
宮地廓惠。「『大智度論』索引(一)」。《宗學院論輯》16號:頁1-16。
宮地廓慧。「『大智度論』索引(二)」。《宗學院論輯》17號:頁18-31。
宮地廓慧。「『大智度論』索引(三)」。《宗學院論集》19號:頁35-48。
宮地廓慧。「『大智度論』索引(四)」。《宗學院論輯》20號:頁49-62。
宮地廓慧。「智度論の本文批評に於ける一觀點」。《龍谷大學論叢》304號(昭和7年)。
悟源。「《大智度論》提要卷51-6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書評と紹介 『大智度論の研究』武田浩學著,山喜房佛書林,2005年10月」。《東方》21號(2005年):頁297-307。
荒川慎太郎。「東京大學所藏西夏文斷片について : 西夏語譯『大智度論』斷片」。《京都大學言語學研究》22號(2003年12月26日):頁379-389。
酒井亮一。「『徹選択集』における『大智度論』の受容 -- とくに『不離佛值遇佛』について」。《大正大學淨土學研究室大學院研究紀要》3號(1977年1月1日):頁14-16。
高野克宏。「『大智度論』に引用された『中論』について」。《福島工業高等専門學校研究紀要》41號(2001年):頁183-174。
高銘。「《大智度論》提要卷41-5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惟明。「《大智度論》提要卷81-9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莊崑木。「《大智度論》禪定學初探」。《諦觀》67期(1991年10月1日):頁191-253。
郭忠生。「試論《大智度論》中的『對話者』」。《正觀》2期(1997年9月25日):頁63-177。
郭忠生中譯。「Lamotte教授法文譯注:É. Lamotte Le Traité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 Mahaprajñaparamitasastra ), Tome I-V」。《諦觀》62-69期(1990年7月~1992年4月)。
郭忠生譯。「《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補正勘誤」。《諦觀》63期(1990年)。
郭勤正。「從《大智度論》看佛法的解脫觀(下)」。《慧炬》245期(1984年11月):頁11-14。
郭勤正。「從《大智度論》看佛法的解脫觀(上)」。《慧炬》244期(1984年10):頁4-7。
陳柏達。「大智度論 -1-」。《菩提樹》274期(民64年9月):頁17-21。
「智度論云」。《大雲》83期:頁82。
智銘。「三藏結集因緣──『大智度論』集粹之二」。《內明》111期(民70年6月1日):頁15-16,36。
智銘。「釋佛名號──『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內明》112期(民70年7月1日):頁27-29。
智銘。「比丘, 羅漢, 菩薩, 佛──『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內明》113期(民70年8月1日):頁23-25。
智銘。「說菩薩功德──『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內明》114期(民70年9月):頁22-23,32。
智銘。「菩薩巧喻妙慧度眾生──『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內明》115期(民70年10月):頁26-27,16。
智銘。「菩薩巧喻妙慧度眾生──『大智度論』集粹之八」。《內明》117期(民70年12月):頁31-32。
智銘。「佛為度眾生,方便受諸罪──『大智度論』集粹之九」。《內明》118期(民71年1月):頁30-31。
智銘。「菩薩皆集佛所恭敬供養聞法──『大智度論』集粹之十」。《內明》119期(民71年2月):頁23-24。
智銘。「佛與舍利弗、須菩提共說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十一」。《內明》120期(民71年3月):頁17-19。
智銘。「論檀波羅密──『大智度論』集粹之十二」。《內明》121期(民71年4月):頁14-16。
智銘。「論持戒--尸羅波羅密──『大智度論』集粹之十三」。《內明》122期(民71年5月):頁16-20。
智銘。「論菩薩應修生忍──『大智度論』集粹之十四」。《內明》123期(民71年6月):頁26-28。
智銘。「論菩薩應修法忍──『大智度論』集粹之十五」。《內明》124期(民71年7月):頁16之十8。
智銘。「菩薩應勤修精進──『大智度論』集粹之十六」。《內明》125期(民71年8月):頁29-31。
智銘。「菩薩應修禪定──『大智度論』集粹之十七」。《內明》126期(民71年9月):頁28-32。
智銘。「菩薩應具足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十八」。《內明》127期(民71年10月):頁25-30。
智銘。「菩薩應觀卅七品成一切種智──『大智度論』集粹之十九」。《內明》128期(民71年11月):頁31-33。
智銘。「菩薩應觀卅七品成一切種智(續完)──『大智度論』集粹之十九」。《內明》129期(民71年12月):頁28-30。
智銘。「論三門與助開門法──『大智度論』集粹之二十」。《內明》130期(民72年1月):頁19-23。
智銘。「菩薩應修九想與八念(續完)──『大智度論』集粹之廿一」。《內明》132期(民72年3月):頁26-28。
智銘。「菩薩應修十想十一智──『大智度論』集粹之廿二」。《內明》133期(民72年4月):頁15-18。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佛十力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廿三」。《內明》135期(民72年6月):頁23-27。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徧知佛四無所畏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廿四」。《內明》136期(民72年7月):頁18-20。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編知佛十八不共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廿五」。《內明》138期(民72年9月):頁14-16。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徧知佛大慈大悲等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廿六」。《內明》139期(民72年10月):頁26-29。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等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廿七」。《內明》140期(民72年11月):頁17-20。
智銘。「菩薩摩訶薩隨喜迴向諸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廿八」。《內明》141期(民72年12月):頁25-29。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修諸善根度眾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廿九」。《內明》142期(民73年1月):頁26-29。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修諸善根度眾生當學般若波羅蜜(續完)──『大智度論』集粹之廿九」。《內明》143期(民73年2月):頁30-32+。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內明》144期(民73年3月):頁21-24。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往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續完)──『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內明》145期(民73年4月):頁9-12。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知四緣義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一」。《內明》146期(民73年5月):頁23-27。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到彼岸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二」。《內明》148期(民73年7月):頁28-33。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信持諸佛所說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三」。《內明》149期(民73年8月):頁23-25。
智銘。「菩薩摩訶薩心不著五欲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四」。《內明》150期(民73年9月):頁12-13,11。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習相應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五」。《內明》151期(民73年10月):頁33-36,15。
智銘。「菩薩摩訶薩欲習相應當學般若波羅蜜(續完)──『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五」。《內明》152期(民73年11月):頁28-34。
智銘。「說菩薩往生因緣──『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六」。《內明》153期(民73年12月):頁35-38。
智銘。「說菩薩墮頂與學──『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七」。《內明》154期(民74年1月):頁11-12。
智銘。「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諸法無集散亦不住──『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八」。《內明》155期(民74年2月):頁22-25。
智銘。「說菩薩無相──『大智度論』集粹之三十九」。《內明》156期(民74年3月):頁27-30。
智銘。「說菩薩句義──『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內明》157期(民74年4月):頁14-16。
智銘。「釋摩訶薩意義──『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一」。《內明》158期(民74年5月):頁29-31。
智銘。「釋摩訶薩意義(續完)──『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一」。《內明》159期(民74年6月):頁25-27。
智銘。「說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二」。《內明》160期(民74年7月):頁23-25。
智銘。「何謂四念處──『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三」。《內明》161期(民74年8月):頁27-29。
智銘。「論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四」。《內明》162期(民74年9月):頁33-36。
智銘。「論摩訶衍之含受性──『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五」。《內明》163期(民74年10月):頁29-30。
智銘。「論無生──『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六」。《內明》164期(民74年11月):頁16-18。
智銘。「論如幻──『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七」。《內明》165期(民74年12月):頁19-20。
智銘。「論隨喜福德──『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八」。《內明》166期(民75年1月):頁29-31。
智銘。「論信毀般若波羅蜜因果──『大智度論』集粹之四十九」。《內明》167期(民75年2月):頁28-29。
智銘。「論般若波羅蜜無作義──『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內明》168期(民75年3月):頁11-13。
智銘。「論如來如相──『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一」。《內明》169期(民75年4月):頁38-40。
智銘。「論聞持般若波羅蜜果報──『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二」。《內明》170期(民75年5月):頁17-19。
智銘。「論菩薩轉與不退轉──『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三」。《內明》171期(民75年6月):頁17-18。
智銘。「論菩薩功德成就──『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四」。《內明》172期(民75年7月):頁24-26。
智銘。「論菩薩夢行與夢誓──『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五」。《內明》173期(民75年8月):頁23-25。
智銘。「論菩薩六度相攝──『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六」。《內明》174期(民75年9月):頁28-30。
智銘。「論菩薩摩訶薩方便力度脫眾生生死──『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七」。《內明》175期(民75年10月):頁30-32。
智銘。「論菩薩行、生、修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八」。《內明》176期(民75年11月):頁30-32。
智銘。「菩薩應學成佛樹饒益眾生──『大智度論』集粹之五十九」。《內明》177期(民75年12月):頁29-31。
智銘。「菩薩摩訶薩應徧學諸道──『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內明》178期(民76年1月):頁16-20。
智銘。「菩薩摩訶薩為度一切眾生應次第行──『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一」。《內明》179期(民76年2月):頁18-20。
智銘。「菩薩一念具萬行──『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二」。《內明》181期(民76年4月):頁33-35。
智銘。「菩薩應善通達諸法相──『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三」。《內明》182期(民76年5月):頁19-21。
智銘。「菩薩為實際而行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四」。《內明》183期(民76年6月):頁25-28+。
智銘。「菩薩當具足菩薩道──『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五」。《內明》184期(民76年7月):頁31-34。
智銘。「菩薩為眾生說四聖諦──『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六」。《內明》185期(民76年8月):頁23-25。
智銘。「諸法平等──『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七」。《內明》186期(民76年9月):頁37-39。
智銘。「如何具足菩薩道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集粹之六十九」。《內明》188期(民76年11月):頁16-18。
智銘。「菩薩如何行檀波羅蜜──『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內明》189期(民76年12月):頁24-26。
智銘。「菩薩化身度眾生──『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一」。《內明》191期(民77年2月):頁32-34。
智銘。「菩薩於空性中度眾生──『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二」。《內明》192期(民77年3月):頁23-25。
智銘。「菩薩修實相度眾生──『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三」。《內明》193期(民77年4月):頁22-24。
智銘。「佛無所來.亦無所至──『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四」。《內明》194期(民77年5月):頁18-19。
智銘。「菩薩住平等法中不動行菩薩事──『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五」。《內明》196期(民77年7月):頁25-27。
智銘。「菩薩應知般若波羅密相──『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六」。《內明》197期(民77年8月):頁18-19。
智銘。「佛陀的囑累──『大智度論』集粹之七十七」。《內明》198期(民77年9月):頁22-24。
曾根宣雄。「『往生論註』所說の二身論と『大智度論』第二十九卷所說の二身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4卷1號=通號107號(2005年12月):頁52-55。
曾根宣雄著。「『往生論註』所說の二身論と『大智度論』所說の二身論について」。《佛教文化硏究》51號(2007年):頁27-35。
游祥洲。「《大智度論》所述『大空』與『無始空』之研究」。《圓光佛學學報》1期(1993年12月1日):頁51-86。
渡邊了生。「『大智度論』所說『三緣の慈悲』とその淨土教的展開(1)」。《岐阜聖德學園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7號(2007年):頁63-93。
無得學人。「震旦三祖と智度論」。《六條學報》129,130號。
菅野龍清。「大智度論における馬鳴著作の引用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2號=總號86號(1994年12月20日):頁194-197。
菅野龍清。「大智度論における禪波羅蜜義について」。《宗教硏究》68卷4輯(1995年):頁244-245。
超敏。「《大智度論》提要卷1-1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서성원(Sung Won Seo)。「『대지도론(大智度論)』의 사실단(四悉檀)(Siddhanta) (1)」。《인도철학》제11권 2호(2002年):頁1-24。
黃連忠。「從《大智度論.六度相攝品》論龍樹的六度相攝觀──以布施波羅蜜為中心的探討」。《內明》275期(1995年2月1日):頁4-14,33。
黃連忠。「論三法印的現代意義──從龍樹《大智度論》與印順《佛法概論》中對佛法的詮釋比較」。《內明》287期(1996年2月1日):頁17-24。
塚本啓祥。「大智度論と法華經 -- 成立と翻譯の問題に關連して」。《法華經研究》4號(1972年3月1日)。
溪英俊。「曇鸞淨土教の研究--『往生論註』における『大智度論』の思想的受容」。《龍谷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30號(2008年):頁65-79。
聖嚴法師。「十善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中華佛學學報》8期(民國80年7月):頁17-38。
葉德生。「『大智度論』における三三昧.三解脱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卷1號=總號83號(1993年12月25日):頁58-60。
葉德生。「『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尸羅波羅蜜」。《インド哲學佛教學研究》2號(1994年9月30日):頁3-18(L)。
葉德生。「『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尸羅波羅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1號=總號85號(1994年12月20日):頁144-146。
道屏。「讀『大智度論』偶得(附誌)」。《人海燈》2期(1935年10月15日):頁21-22。
鈴木一男。「石山寺舊藏『大智度論卷97』について」。《ビブリア天理圖書館報》85號(1985年10月):頁2-4。
端甫。「香嚴閣問答:大智度論疏答問」。《佛學叢報》1期(1925年6月6日):頁8。
齊藤晃道。「『往生論註』に引用された『大智度論』の譬喻 -- 譬喻の性格考察」。《佛教論叢》20號(1976年10月1日):頁56-。
齊藤隆信。「鳩摩羅什の詩と『大智度論』の偈」。《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卷1號=通號110號(2006年12月20日):頁486-480。
榎本正明。「『佛說十二頭陀經』と『大智度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1號=46卷1號(1997年12月20日):頁247-251。
劉丹。「法性與佛影———從《大智論抄序》的義理格局看《佛影銘》」。《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2卷3期(2007年3月)。
劉顯,杜娟。「《大正藏》本《大智度論》校勘札記——以敦煌寫本為對校本」。《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5卷2期(2009年):頁19-29。
劉顯,杜娟。「《大正藏》本《大智度論》校勘舉誤——以敦煌本為參校本」。《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5期(2008年10月):頁105-107。
劉顯,杜娟。「《大藏經》校勘不應忽略敦煌寫本——以《大智度論》為例」。《藝術百家》25卷5期(2009年):頁180-183。
劉顯,杜娟。「論敦煌本佛經的校勘價值——以《大智度論》為例」。《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5期(2009年):頁54-56。
劉顯。「敦煌本《大智度論》學術價值初探」。《《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3期:頁56-58。
劉顯。「敦煌寫本《大智度論》殘卷綴合四則」。《敦煌學研究》2008年1期=總第5期(2008年4月):頁170-195。
劉顯。「敦煌寫本大智度論綴合(二)」。《敦煌學研究》2008年2期=總第6期(2009年12月):頁213-225。
廣岡郁。「『大智度論』に見られる女性觀」。《眞宗硏究》34輯(1990年3月1日):頁15-27。
廣橋連城。「『智度論』中の淨土教」。《六條學報》55號。
「歐陽竟無集藏要第一輯《大智度論》」。《海潮音》11卷2期:頁32。
稻岡誓純。「養●徹定上人の古經蒐集:安土淨嚴院所藏『大智度論』一卷について」。《佛教大學佛教學會紀要》1號(1993年3月25日):頁39-。
稻津稔。「經.論にみる人間觀(3)『大智度論』にみる人間觀」。《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38號(2005年5月):頁152-138。
稻津稔。「經.論にみる人間觀の變遷 -- 『阿含經.相應部經典』,『俱舍論』,『大智度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卷1號=通號105號(2004年12月20日):頁409-407。
編輯室輯。「阿闍黎說故事-貧窮布施之可貴」。《法雲雜誌》2期(1997年3月)。
蔡惠明。「《大智度論》中的大小乘交涉」。《上海佛教》3期(1996年6月1日):頁9-12。
蔡惠明。「《大智度論》中的大小乘交涉」。《內明》216期(1990年3月1日):頁18-21,23。
蔡惠明。「『大智度論』中的大小乘的交涉」。《菩提樹》450期(民79年5月):頁28-31。
橘惠勝。「大智度論成立考(龍樹の著述したるものではない)」。《新佛教》15卷6號。
橋本芳契。「智度論における維摩經」。《宗教硏究》62卷4輯(1989年):頁187-188。
築島裕。「正倉院聖語藏大智度論古點及び央掘魔羅經古點について」。《宮內廳正倉院年報》7號。
靜谷正雄。「三品經と舍利弗悔過經原始大乘における悔過法の一資料」。《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1期=37期(1970年12月25日):頁77-80。
靜慈圓。「弘法大師の上表文における文章構造の特色 (下)」。《密教文化》116期(1976年11月20日):頁41-63。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43期(1941年12月16日):頁11。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46期(1942年2月1日):頁3。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70期(1943年2月1日):頁4。
龍樹菩薩原著;鳩摩羅什譯;陳柏達改寫語體文。「大智度論(第一百卷)(一)(本刊第一屆菩提獎譯作第一名)」。《菩提樹》274期(民64年9月8日):頁17-21。
龍樹菩薩原著;鳩摩羅什譯;陳柏達改寫語體文。「大智度論(第一百卷)(二)(本刊第一屆菩提獎譯作第一名)」。《菩提樹》275期(民64年10月8日):頁13-17。
龍樹菩薩原著;鳩摩羅什譯;陳柏達改寫語體文。「大智度論(第九十九卷)(二)(本刊第一屆菩提獎譯作第一名)」。《菩提樹》273期(民64年8月8日):頁19-23,34。
龍樹菩薩原著;鳩摩羅什譯;陳柏達改寫語體文。「大智度論(第九十九卷)(本刊第一屆菩提獎譯作第一名)」。《菩提樹》272期(民64年7月8日):頁21-24。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01期(1940年3月16日):頁1。
「龍樹菩薩造論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佛學半月刊》208期(1940年7月1日):頁3。
禪蓮。「《大智度論》提要卷21-30」。《閩南佛學》1993年第2期。
齋藤明。「『大智度論』所引の『中論』頌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43號(2003年3月):頁224-189。
薩爾吉。「《大智度論》中的蜫勒與毗曇」。《法音》2003年第7期=總第227期(2003年):頁17-22。
羅光。「大智度論」。《哲學與文化》7卷6期=73期(1980年6):頁25-33,24。
羅伽陵。「大智度論敘」。《佛學半月刊》211期(1940年8月16日):頁5-6。
藤堂恭俊。「往生論註と大智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1號=通號25號(1965年1月31日):頁58-63。
藤澤桂珠。「西方極樂と無量光明土」。《龍谷教學》22期(1987年2月20日):頁73-83。
蘇榮焜。「略述《大智度論》之旨趣」。《慧炬》526期(2008年4月):頁52-54。
釋大田(莊崑木)。「大智度論の翻譯--『原本』、『略本』と『三分除二』の意味に關して (佛教大學における第五十四回學術大會紀要(2))」。《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2號=通號104號(2004年3月20日):頁754-752。
釋大田。「大智度論と俱舍論に及ぼした甘露味論の影響」。《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卷1號=總號105號(2004年12月20日):頁366-364。
釋日慧。「大智度論僧叡序註釋及臆說」。《慧炬》376期(1995年10月1日):頁12-25。
釋印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東方宗教研究》2期(1990年10月):頁9-70。
釋印順。「大智度論校勘記」。《內明》93期(1979年12月1日):頁3-5。
釋宗證。「試論『觀空』、『三昧空』、『所緣空』等之關聯 -- 以《大智度論》卷12與卷74之三種空為主」。《福嚴佛學研究》1期(2006年4月1日):頁69-91。
釋長慈。「《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福嚴會訊》19期(2008年6月):頁50-77。
釋厚觀,郭忠生編。「《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正觀》6期(民87年9月):頁5-321。
釋厚觀。「《大智度論》における三三昧、三解脫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卷1號(1993年12月):頁487-489。
釋厚觀。「《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尸羅波羅蜜」。《ィンド哲學佛教學研究》2號(1994年9月):頁3-18。
釋厚觀。「《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尸羅波羅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1號(1994年12月):頁379-381。
釋厚觀。「《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護僧》6期(1987年1月15日):頁30-43。
釋厚觀。「《大智度論》之般若波羅蜜與方便」。《法光》36期(1992年9月):頁第2版。
釋厚觀。「《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諦觀》65期(1991年4月1日):頁1-29。
釋厚觀。「《大智度論》簡介(大綱)」。《法光》160期(2003年1月1日):頁6。
釋厚觀。「《大智度論》簡介」。《福嚴會訊》19期(2008年6月):頁6-35。
釋厚觀。「印順導師著《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摘要)」。《福嚴會訊》19期(2008年6月):頁36-49。
釋厚觀著;釋如戒譯。「『大智度論』的尸羅波羅蜜」。《香光莊嚴》57期(民88年3月):頁102-106。
釋圓融。「從《大智度論》所引的文獻探討四悉檀」。《福嚴佛學研究》3期(2008年4月):頁201-239。
釋圓融。「試論菩薩遍學三十七品的理由與方法-以龍樹《大智度論》及慧影《大智度論疏》為中心」。《福嚴會訊》10期(2006年4月):頁46-78。
釋演明。「比較《大智度論》與《攝大乘論》對《般若經》中一段經文詮釋之異同」。《福嚴佛學研究》2期(2007年4月1日):頁161-194。
釋演明。「比較《大智度論》與《攝大乘論》對《般若經》中一段經文詮釋之異同」。《福嚴會訊》6期(民94年4月):頁80-109。
鐙本光信。「詩偈の立場か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2期=70期(1987年3月25日):頁330-332(L)。
龔曉康。「《大智度論》的“念佛”思想研究」。《宗教學研究》2005年1期(2005年):頁147-149。
梶山雄一。「《大智度論》中的宇宙觀與佛陀觀」。《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2期(1994年6月1日):頁27-30。
梶山雄一。「Mitsyoshi Saigusa;Studien zum Mahaprajnaparamita(upadesa)sastra,Tokyo,1969」。《宗教研究》44卷2號(1971年1月):頁109-113。
梶山雄一。「大智度論における阿彌陀佛信仰」。《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年報》7/8號(1990年4月10日):頁1-16。

□研究報告
小宮山晴夫,中祖一誠。「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大乘佛教教理體系の形成とその展開に關する文獻學的研究」。文部省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1987年度~1988年度。
中祖一成。「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大乘佛教教理體系の形成とその展開に關する文獻學的研究」。1982年度~1983年度。
中祖一誠。「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大乘佛教教理體系の形成と展開に關する文獻學的研究」。1987年度~1989年度。
加藤純章等著。「大智度論の總合的研究----その成立から中國佛教への影響まで」。平成11年度~平成13年度(1999年度~2001年度)科學研究會補助金基盤研究(B)(2)研究成果報告書,平成15年(2003年)3月。
佐藤心岳。「中國における『大智度論』の研究講說の實情に關する研究」。1972年度。

□視聽資料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紀念版竹北。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04。CD-ROM1枚。
釋宏印主講。《大智度論. 1-4(1-44集)》。高雄:佛衛電視慈悲台。4片DVD。講於高雄市正信佛青會,台語發音,中文字幕。
釋淨空主講。《大智度論大意(一)~(四)》。民69。34捲卡式帶,69年元旦國語講演。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