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百喻經解題

經名百喻經
著譯者僧伽斯那著;求那毘地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百喻經》又名為《百句譬喻經》、《百句譬喻集經》、《百譬經》,《百喻集》共四卷,印度僧人僧伽斯那著,其弟子求那毘地譯於南齊永明十年(492),收於《大正藏》第四冊。本經於十二部經中,屬於譬喻一類,每篇都有喻和法兩部分合成。是以寓言形式,用一百則(實為九十八)故事來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每卷之首列有全卷故事之名,而且每則故事名之末尾皆冠有「喻」字,以切經題,故事之名則是內容的要點。每則故事均是由一譬喻故事以及此譬喻故事中佛教教理的訓示兩部分合成。
本經的卷數,從藏經目中依時間先後的記載在《出三藏集》、《歷代三寶紀》、《大唐內典錄》皆載是十卷;《眾經目錄》、《開元釋教錄》記載四卷,宋元明清各版藏經說是二卷;但《高麗藏》及《法寶勘同目錄》則說四卷。本經卷數的記載雖有所不同,但皆記載為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譯,可見其篇幅歷代雖有變動,內容則應無多大差異。又所收錄故事如出《三藏集記》、《開元釋教錄》,皆云有百事。然而至《法寶勘同目錄》則記載為九十八喻,現今《大正藏》,《高麗藏》中收錄的亦是九十八喻。
本書的寫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學的盛時,也是有名的《五卷書》(婆羅門學者所撰用來教授貴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時代,可應當時印度所流行的文體,但印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本經的梵本。依學者推測本經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從前民間所流傳,後為佛教學者採取應用。
在本經的末尾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花鬘竟」一句,因此「癡花鬘」可視為百喻經的原名。華鬘是以絲綴花而成花圈,可掛在頸間或裝飾在身上,為印度的風俗之一。故本經是把各種不同的故事寓言用佛教說貫串起來,故名「華鬘」。而經中多借愚人的行事做譬喻,遂冠以「癡」字,實在非常妥貼,有趣而雅緻。在本經末的偈頌中說:「此論我所造,和合喜笑語,多損正實說,觀義應不應。如似苦毒藥,和合於石蜜。藥為破壞病,此論亦如是。正法中喜笑,譬如彼狂藥,佛正法寂定,明照於世間。如服吐下藥,以酥潤體中,我今以此義,顯發於寂定。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僧伽斯那以輕鬆諧笑的筆調,不取嚴肅的說教,以使佛法的易於深入人心,「癡鬘」,正能表示這個意義。
本經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經形成的年代大約是在公元二、三世紀之間,而此時是部派佛教衰落,大乘佛教興起的時期,內容對大小乘的調和及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的思想做了概括和總結,透過故事用比喻的形式把這些深奧的佛教哲理表現出來。
二、本經佛教思想很豐富,內容蘊含佛教的倫理思想,如對戒律的重視及貪、瞋、癡三毒的克制等等,這些思想對於認識和研究那一時期的社會狀況和佛教思想都有著一定的史料價值。
三、本經的寓言以它的集中和獨具的特色,在漢譯佛經寓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四、本經漢譯的目的原是為了宣揚佛法,卻無意間為我國寓言文學創造了一批具有印度色彩的又極其中國化的寓言作品,並表現自身的獨具特色,為中國寓言文學創作平添了幾分光彩,拓展了極富想像的空間。
五、本經中的故事,篇幅雖短,卻生動有趣,長期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不衰,在文學史上亦有其重要地位,近代魯迅先生曾出資在金陵刻經處刻印此經。另有不少人將其中的故事白話化,使其影響更加深遠。
本經集錄九十八則譬喻故事,每則故事的結構大體一致,皆是由一譬喻故事,結尾為佛教教理說明。其中大部分故事是以一般民眾為教化對象,也有對外道、出家眾、國王等而說。各卷喻名如下:
卷一:共二十一則譬喻,用反喻說明對治貪、瞋、癡、慢、疑等十種煩惱及正確的知見和修行方法等諸道理。
  一、愚人食鹽喻           一二、煮黑石蜜漿喻
  二、愚人集牛乳喻          一三、說人喜瞋喻
  三、梨打破頭喻           一四、殺商主祀天喻
  四、婦詐稱死喻           一五、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五、渴見水喻            一六、灌甘蔗喻
  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一七、債半錢喻
  七、認人為兄喻           一八、就樓磨刀喻
  八、山羌偷官庫喻          一九、乘船失釪(盂)喻
  九、歎父德行喻           二○、人說王縱暴喻
  一○、三重樓喻           二一、婦女欲更求子喻
  一一、婆羅門殺子喻
卷二:共二十則譬喻,用反喻說明如何修行善法、持戒、五欲過患、守護諸根、生老病死苦和一佛乘三乘道等道理。
  二二、入海取沉水喻         三二、估客偷金喻
  二三、賊偷錦繡用裹氀褐喻      三三、斫樹取果喻
  二四、種熬胡麻子喻         三四、送美水喻
  二五、水火喻            三五、寶篋鏡喻
  二六、人效王眼瞤喻         三六、破五通仙眼喻
  二七、治鞭瘡喻           三七、殺羣牛喻
  二八、為婦貿鼻喻          三八、飲木桶水喻
  二九、貧人燒粗褐衣喻        三九、見他人塗舍喻
  三○、牧羊人喻           四○、治禿喻
  三一、雇借瓦師喻          四一、毘舍闍鬼喻
卷三:共二十四則譬喻,用反喻說明世間虛妄、持戒、布施、正確的知見、五蘊皆空及一乘三乘融合等道理。
  四二、估客駝死喻          五四、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四三、磨大石喻           五五、願為王剃鬚喻
  四四、欲食半餅喻          五六、索無物喻
  四五、奴守門喻           五七、蹋長者口喻
  四六、偷犛牛喻           五八、二子分財喻
  四七、貧人作鴛鴦鳴喻        五九、觀作瓶喻
  四八、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      六○、見水底金影喻
  四九、小兒爭分別毛喻        六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五○、醫治脊僂喻          六二、病人食雉肉喻
  五一、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六三、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
  五二、伎兒作樂喻          六四、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
  五三、師患付二弟子喻        六五、五百歡喜丸喻
卷四:共三十三則譬喻,反喻說明正確的修行、持戒、布施、瞋恨的過患、解脫方法等道理。
  六六、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八三、獼猴喻
  六七、夫婦食餅共為要喻       八四、月蝕打狗喻
  六八、共相怨害喻          八五、婦女患眼痛喻
  六九、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八六、父取兒耳璫喻
  七○、嘗菴婆羅果喻         八七、刼盜分財喻
  七一、為二婦姑喪其兩目喻      八八、獼猴把豆喻
  七二、唵米決口喻          八九、得金鼠狼喻
  七三、詐言馬死喻          九○、地得金錢喻
  七四、出家凡夫貪利養喻       九一、貧人欲與富等財物喻
  七五、駝甕俱失喻          九二、小兒得歡喜丸喻
  七六、田夫思王女喻         九三、老母捉熊喻
  七七、搆驢乳喻           九四、摩尼水豆喻
  七八、與兒期早行喻         九五、一鴿喻
  七九、為王負機喻          九六、詐稱眼盲喻
  八○、倒灌喻            九七、為惡賊所刼失[疊*毛]喻
  八一、為熊所囓喻          九八、小兒得大龜喻
  八二、比種田喻
和本經同屬譬喻經典體系的在藏經中共有六部:
1. 後漢.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集錄十二則譬喻。
2.失譯,《雜譬喻經》,二卷,《大正藏》第四冊,集錄三十二則譬喻。
3. 吳.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又名《雜譬喻集經》、《雜譬喻經》、《舊雜譬喻集經》、《集譬經》,二卷,《大正藏》第四冊,集錄六十一則譬喻。
4. 道略集,《雜譬喻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集錄三十九則譬喻。
5. 道略集;鳩摩羅什譯,《眾經撰雜譬喻》,二卷,《大正藏》第四冊,集錄四十四則譬喻。
另有單譯的譬喻經,如:
1.吳.支謙譯,《猘狗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
2.西晉.法炬譯,《群牛譬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
3.東晉.竺曇無蘭譯,《大魚事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
4.唐.義淨譯,《譬喻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
5.宋.施護譯,《灌頂王喻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
6.宋.施護譯,《醫喻經》,一卷,《大正藏》第四冊。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