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增壹阿含經解題

經名增壹阿含經
著譯者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51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冊,經號125。
增壹阿含經,又作《增一阿含經》,梵語作Ekottarikagama,是漢、梵的義、音合譯而成。意思就是:以「法數」彙集傳來的聖教,從一法逐次增一(至十一法),正如《增壹阿含經‧序品》所記載「尊者阿難作是念:如來法身不敗壞,永存於世不斷絕,天人得聞成道果。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不可憶;我今當集一法義,一一相從不失緒。亦有二法還就二,三法就三如連珠……十法從十至十一;如是法寶終不忘,亦恆處世久存在。於大眾中集此法,……從一增一至諸法,義豐慧廣不可盡;一一契經義亦深,是如名曰增壹含」。是北傳四阿含之一,也是四阿含中成立最晚的一部經。
關於本經的增數有二說:(一)據《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九等所舉,《增壹阿含經》原從一法順次增至百法,後因亡失,故僅傳十法。(二)據《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分別功德論》卷二等所舉,本經從一法順次增至十一法,總計有十一法,後者說法與現存《增壹阿含經》的內容較相符。
本經最初是由曇摩難提口誦出梵本,竺佛念譯傳,曇嵩筆受,共得四十一卷(現行本成五十一卷),但後半十五卷每品或大段末尾原有的錄偈卻沒有譯出,雖經道安與法和加以補訂,全經譯文還是未能盡善,所以僧伽提婆又略加改訂,因此現行本多題作「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又本經與南傳五部中的增支部相當。而據日本學者姊崎正治《漢譯四阿含》,及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所載,漢譯增壹阿含四七二經中,與巴利文增支部內容相當或可資對比者,僅有一三六經。同書又舉出,增支部中不含漢譯經之大乘思想,且少增廣及竄改之痕跡,故其完成編纂應較漢譯經為先,可能在西元第一世紀左右就已存在。此外,《佛光大藏經‧增壹阿含經》的題解則認為,增壹阿含與增支部相當經或類似的經,共有一五三經。漢譯增壹阿含的別譯本,有阿羅漢具德經一卷等共計二十八種。近代在我國新疆地方發現的梵文殘卷中,有相當於漢譯增壹阿含經善聚品第五經的文本。另外西藏大藏經所收的慈氏所問品經相當於增壹阿含經善知識品第六經;大微妙幢經相當於高幢品第一經;四諦經相當於四諦品第一經;利益指鬘經相當於力品第六經;慈觀想經相當於放牛品第十經。
關於增壹阿含的部屬,據法華經玄贊卷一本、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八等所舉,四阿含均為大眾部所傳;但是分別功德論卷二認為是薩婆多部所傳;而日本學者水野弘元則認為是大眾部末派所傳。
據《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記載,增壹阿含是佛陀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總集而成。經中所說多為漸次趨入佛法的施、戒、生滅、涅槃等道理。另外也記述了佛陀和弟子們的事蹟,闡述出家僧尼戒律和對在家人的規定,並以各種因緣故事勸化人們去惡向善,趣於涅槃,帶有濃厚的大乘思想色彩。而經中每講一法,都從一、二、三依次講到十,層層遞進,條理清晰。
在星雲法師編著的《佛教‧經典》增一阿含經中即歸納此經的特色有:一、依增一法數持誦佛法,方便憶念,亦便於教化;二、有大乘菩薩道的思想;三、人間佛陀的闡揚;四、空義的發揮;五、有他方恆河沙佛土的思想;六、書寫經養經典的提倡。
而此經中介紹了佛陀早期的弘法情況和佛法的基本教義,保存著不少早期佛教曲折發展的珍貴資料,不僅可以了解早期佛教思想,還有助於了解古印度社會歷史概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經內容結構,舊傳有四分八誦,但現行本只有十一法的〈放牛品〉標注第四分別誦,其餘段落不明。全經共五十二品,472經。即︰(1)〈序品〉;(2)一法,有十三品,109經:(3)二法,有六品,65經;(4)三法,有四品,40經;(5)四法,有七品,61經;(6)五法,有五品,47經;(7)六法,有二品,22經;(8)七法,有三品,25經;(9)八法,有二品,20經;(10)九法,有二品,18經;(11)十法,有三品,26經;(12) 十一法,有二品,20經;以及非常品與大愛道般涅槃品二品19經,而在各品及各經之最後,多有「總頌」以結撮該品或該經之大要。
各品及小經之大要如下:
序品第一:主要敘述 (一)結集經典的因由。(二)結集增壹阿含經的方法及目的。(三)菩薩發心與六度行法。(三)增壹阿含包含三乘教化,天龍八部發心護持,彌勒大士告囑賢劫中諸菩薩等,諷誦受持增壹尊法,使其廣演流布。(四)阿難因優多羅已連續為七佛奉持「增壹法」,而以增壹阿含付囑優多羅,並敍說優多羅的本生事迹。
【一法】有十三品,109經。
1.十念品:敘述修持念佛、念法、念眾、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十念法,可以成就神通,去諸亂想,自致涅槃。共10經。
(1)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佛」一法。
(2)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法」一法。
(3)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眾」一法。
(4)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戒」一法。
(5)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施」一法。
(6)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天」一法。
(7)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休息」一法。
(8)世尊勸諸比丘念當修行「念安般」一法。
(9)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身非常」一法。
(10)世尊勸諸比丘當修行「念死」一法。
2.廣演品:對十念品中的十念一一分別廣演。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佛者,當觀如來形體,念如來十力具足、四無所畏、戒德成就等諸功德,便有名譽,成就大果報。
(2)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法者,當專精念法。除諸欲愛,離諸結縛和眾蓋,便有名譽,成就大果報。
(3)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僧者,當專精念僧。如來之聖弟子,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是世之福田;若念僧者,便有名譽,成就大果報
(4)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戒者,當專精念戒。因戒能息諸惡,成正道,行禁戒者,能成就大果報。
(5)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施者,當專精念施。於所施、永無悔心,無返報想;於我所施者,施意不絕,便成就大果報。
(6)世尊為諸比丘說廣說修行念天者,當專精念天。身口意清淨,不造穢行,行戒成身,眾行具足,便成就大果報。
(7) 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休息者,當專精念休息。休息者,心意想息,恆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便成就大果報。
(8) 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安般者,當專精念安般。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便成就大果報。
(9) 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身者,當專精念身。念身之髮、毛、爪、齒乃至髑髏、腦等,何者為身?為四大種所造耶?為父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如是念身,便成就大果報。
(10) 世尊為諸比丘廣說修行念死者,當專精念死。念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之朽木,命根斷絕,宗親分離,無形無響。如是念死,便成就大果報。
3.弟子品:記說以阿若拘鄰比丘為首的百位聲聞中,諸德行第一的比丘。共10經。此品及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等四品與法賢《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同本。
(1)說弟子中阿若拘鄰比丘、優陀夷比丘、摩訶男比丘、善肘比丘、婆破比丘、牛跡比丘、善勝比丘、優留毘迦葉比丘、江迦葉比丘、象迦葉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2)說弟子中馬師比丘、舍利弗比丘、大目揵連比丘、二十億耳比丘、大迦葉比丘、阿那律比丘、離曰比丘、陀羅婆摩羅比丘、羅吒婆羅比丘、大迦旃延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3)說弟子中軍頭婆漠比丘、賓頭盧比丘、識比丘、鵬耆舍比丘、摩訶拘絺羅比丘、堅牢比丘、難提比丘、今毘羅比丘、施羅比丘、浮彌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4)說弟子中狐疑離曰比丘、婆嗟比丘、陀素比丘、尼婆比丘、優多羅比丘、盧醯甯比丘、優鉗摩尼江比丘、刪提比丘、曇摩留支比丘、迦淚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5)說弟子中婆拘羅比丘、滿願子比丘、優波離比丘、婆迦利比丘、難陀比丘、婆陀比丘、斯尼比丘、天須菩提比丘、難陀迦比丘、須摩那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6)說弟子中尸婆羅比丘、優波先迦蘭陀子比丘、婆陀先比丘、摩訶迦延那比丘、優頭槃比丘、拘摩羅迦葉比丘、面王比丘、羅雲比丘、般兔比丘、周利般兔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7)說弟子中釋王比丘、婆提婆羅比丘、羅婆那婆提比丘、鴦迦闍比丘、阿難比丘、迦持利比丘、月光比丘、輸提比丘、天比丘、果衣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8)說弟子中鴦掘魔比丘、僧迦摩比丘、質多舍利弗比丘、善來比丘、那羅陀比丘、鬼陀比丘、毘盧遮比丘、須菩提比丘、耆利摩難比丘、焰盛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9)說弟子中梵摩達比丘、須深比丘、娑彌陀比丘、躍波迦比丘、曇彌比丘、比利陀婆遮比丘、無畏比丘、須泥多比丘、陀摩比丘、須羅陀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10)說弟子中那伽波羅比丘、婆私吒比丘、須夜奢比丘、滿願盛明比丘、彌奚比丘、尼拘留比丘、鹿頭比丘、地比丘、頭那比丘、須拔比丘等各專長一法。
4.比丘尼品:記說以大愛道比丘尼為首的五十位聲聞中,諸德行第一的比丘尼。共5經。
(1)說弟子中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識摩比丘尼、優缽華色比丘尼、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奢拘梨比丘尼、奢摩比丘尼、波頭蘭闍那比丘尼、波羅遮那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最勝比丘尼等各專長一法。
(2)說弟子中扙陀迦毘離比丘尼、醯摩闍比丘尼、輸那比丘尼、曇摩提那比丘尼、優多羅比丘尼、光明比丘尼、禪頭比丘尼、檀多比丘尼、天與比丘尼、瞿卑比丘尼等各專長一法。
(3)說弟子中無畏比丘尼、毘舍佉比丘尼、拔陀婆羅比丘尼、摩怒呵利比丘尼、陀摩比丘尼、須陀摩比丘尼、[王*劦]須那比丘尼、奢陀比丘尼、優迦羅比丘尼、離那比丘尼、阿奴波摩比丘尼等各專長一法。
(4)說弟子中優迦摩比丘尼、清明比丘尼、素摩比丘尼、摩陀利比丘尼、迦羅伽比丘尼、提婆修比丘尼、日光比丘尼、末那婆比丘尼、毘摩達比丘尼、普照比丘尼等各專長一法。
(5)說弟子中曇摩提比丘尼、須夜摩比丘尼、因陀闍比丘、龍比丘尼、拘那羅比丘尼、婆須比丘尼、降提比丘尼、遮波羅比丘尼、守迦比丘尼、拔陀軍陀羅拘夷國比丘尼等各專長一法。
5.清信士品:記說以三果商客為首的四十位在家弟子中,諸德行第一的優婆塞。共4經。
(1)說弟子中三果商客、質多長者、犍提阿藍、掘多長者、優波掘長者、呵侈阿羅婆、勇健長者、闍利長者、須達長者、泯兔長者等優婆塞的功德。
(2)說弟子中生漏婆羅門、梵摩俞、御馬摩納、喜聞笒婆羅門、毘裘婆羅門、優婆離長者、殊提長者、優迦毘舍離、最上無畏優婆塞、頭摩大將領毘舍離等優婆塞的功德。
(3)說弟子中毘沙王、光明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優填王、月光王子、造祇洹王子、師子王子、無畏王子、雞頭王子等優婆塞的功德。
(4)說弟子中不尼長者、摩訶納釋種、拔陀釋種、毘闍先優婆塞、師子大將、毘舍御優婆塞、難提婆羅優婆塞、優多羅優婆塞、天摩優婆塞、拘夷那摩羅等優婆塞的功德。
6.清信士女品:記說以難陀難陀婆羅為首的三十位在家弟子中,諸德行第一的優婆夷。共3經。
(1)說弟子中難陀難陀婆羅優婆斯、久壽多羅優婆斯、須毘耶女優婆斯、毘浮優婆斯、鴦竭闍優婆斯、跋陀娑羅須焰摩優婆斯、婆修陀優婆斯、無優優婆斯、婆羅陀優婆斯、須頭優婆斯等優婆斯的功德。
(2)說弟子中摩利夫人、須賴婆夫人、捨彌夫人、月光夫人、雷電夫人、摩訶光優婆斯、毘提優婆斯、拔提優婆斯、難陀母優婆斯、照曜優婆斯等優婆斯的功德。
(3)說弟子中無優優婆斯、毘讎先優婆斯、優那陀優婆斯、無垢優婆斯、尸利夫人優婆斯、鴦竭摩優婆斯、雷焰優婆斯、最勝優婆斯、泥羅優婆斯、脩摩迦提須達女優婆斯、藍優婆斯等優婆斯的功德。
7.阿須倫品:記敘如來出世有饒益眾生、安穩眾生、無明大暗滅除、三惡道減少等大利益。共10經。
(1)世尊說明阿須倫雖形大而甚可畏,能令日月王恐懼,但因日月日月威德有大神力,所以阿須倫不能觸惱日月王;以此比喻波旬雖化極妙奇異六情,欲迷亂諸比丘,但不能如意。因比丘要當專意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能消化,並不起染著。
(2)說如來出世,多饒益人,安隱眾生,愍世羣萌,欲使天、人獲其福祐。
(3)說如來出世,諸道法便出現於世。
(4)說如來出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現於世。
(5)說如來出世,無明大冥便自消滅。
(6)說如來出世,便有三十七道品出現於世。
(7)敍說如來沒盡於世,則天、人普失廕覆,三十七道品亦復滅盡。
(8)敍說如來出世,則天、人便蒙光澤,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如滿月普照一切。
(9)敍說如來出世,則天、人熾盛,三惡道眾生便自減少。
(10)敍說如來出世,則天、人無與等者,是信、戒、聞、施、智慧,皆悉具足。
8.一子品:敘說唯有一子一女的父母,恆念其子女成就大德行。若在家,如上首第一優婆塞、優婆夷;若出家,則如上座第一比丘、比丘尼。又說當發淨意,降伏惡心,勿生穢行,令趣善道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猶如篤信的優婆斯教獨生子成人,若在家當如質多長者、象童子,若出家當如舍利弗、目犍連,所以比丘應當善念專心,求於果證,莫生染著。
(2)世尊為比丘說猶如篤信的優婆斯教獨生女成人,若在家當如拘讎多羅、難陀母,若出家當如讖摩、優鉢花色,所以比丘應當善念專心,求於果證,莫生染著。
(3)世尊為比丘說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猶如獼猴捨一取一,故常當降伏心意,令趣善道。。
(4)同第3經,文略縮減。
(5)世尊為比丘說由於惡心,屈伸臂頃墮泥黎中,所以應當降伏心,勿生穢行。
(6)世尊為比丘說生善妙心,便得生天上,故當發淨意,勿生穢行。
(7)世尊為比丘說不見一法如女色眩惑於人,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迴轉五道,動歷劫數,故當除諸色,莫起想著。
(8)文同第七經,偈不同。
(9)世尊為比丘說若作亂想,五蓋便起,已起增多,故莫作亂想,常當專意。
(10)世尊勸比丘常當專意觀不淨想,則五蓋不生,已生使滅。
9.護心品:敘說當學無放逸行,當守護心;不惱不害一切眾生,平等心行施,為福莫厭,一心念佛等。共10經。
(1)世尊勸比丘當學無放逸行,常守護心,恆自謹慎,則三漏不生,已生使滅。
(2)世尊勸比丘當於諸善法無放逸行。無放逸行即不觸嬈、不害、不惱一切眾生;善法指八正道。
(3)世尊為比丘說觀檀越之布施,能成就戒、聞、三昧、智慧,因此莫忘恩惠,當有慈心於檀越,說身、口、意清淨之行,使檀越功不唐捐。最後以偈說檀越布施的果報。
(4)世尊為比丘說檀越當承事供養精進持戒之諸賢聖人,所以比丘當除棄五盛陰病,求入無畏泥洹城中。最後又說阿那邠持廣作惠施之事,並讚嘆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布施,即須達長者。
(5)佛勸阿那邠持長者當平等意而廣惠施。
(6)世尊為諸比丘說佛陀審知眾生根源所趣及布施之果報,然眾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墮落,恆有慳嫉之心,纏裹心意;若能平等惠施,必獲其福祐。
(7)世尊為諸比丘說為福莫厭,當畏無福。造福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無福是苦之本原,不可稱記。造福者恆求聖賢之道,盡除苦,後無有憂。
(8)世尊為諸比丘說為福莫倦,因功德福業能降伏魔怨而成佛道。
(9)世尊為諸比丘說心無篤信,不壞敗惡趣;心行篤信,得趣善處,所以恆專一心念,得至泥洹。
(10)世尊為諸比丘說如來出世,眾生類便增壽、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故當專精一心念佛。
10.不還品第:敘述降伏貪瞋癡等惡心,證阿那含果等。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滅貪欲一法,成阿那含。
(2)世尊為諸比丘說滅瞋恚一法,成阿那含。
(3)世尊為諸比丘說滅愚癡一法,成阿那含。
(4)世尊為諸比丘說滅慳貪一法,成阿那含。
(5)世尊為諸比丘說惡心不降伏,受諸苦報,所以應當分別心,思惟心,善念諸善本。
(6)世尊為諸比丘說降伏惡心,受諸善報,所以應當當分別心,思惟心,善念諸善本。
(7)世尊為諸比丘說繫念財物,心生染著,甚難捨,便於大眾中作妄語,令人墮三惡道中,故染著財物之心,已生者當捨,未生者令勿生。
(8)經意同上經。
(9)世尊為諸比丘說提婆達兜愚癡,貪著利養,作五逆罪,經累劫不可救拔,譬如有人墮深厠中,無一淨處,或有人欲援拔之,以穢故,又捨之而去。
(10)有一比丘懷疑佛記調達之罪,問於阿難,阿難請佛開示。佛又為該比丘再說提婆達因利養入泥犁之事。
11.壹入道品第:敘說依一入道,得證涅槃,故當修慈忍,當供養如來。又說瞻視病者得大果報及修頭陀行,不應貪著利養等。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依一入道,則可滅五蓋,思惟四意止,修八正道,遠離愁憂,無憂喜想,便得智慧,證涅槃。一入者,專一心;道者,八正道。。
(2)世尊勸比丘於身口意當修慈忍。
(3)世尊為諸比丘說如來為無與等者,為第一福田,可事可敬,比丘當常供養如來。
(4)世尊為諸比丘說瞻視病者,即瞻視如來,將得大果報、大功德。
(5)世尊向諸比丘讚嘆阿練若行、持三衣頭陀行等,並勸比丘學大迦葉。
(6)大迦葉年老,佛勸其捨頭陀行,迦葉不從,佛讚嘆大迦葉及頭陀行,認為頭陀行在世,佛法亦當久住於世,並增益天道,減少惡道。
(7)世尊為諸比丘說利養甚重,令人不得無上真正之道,提婆達兜日受婆羅留支供養五百釜食,起五逆罪,命終墮地獄,即是例證,故比丘不可貪著利養。
(8) 提婆達兜犯五逆罪,卻在大眾中挑撥無因果,諸比丘告訴佛。世尊在為比丘說善惡終歸有報,提婆達兜愚癡不知,故說無有善惡報;病勸比丘當遠離諸惡,為福莫倦。
(9)世尊為諸比丘說利養深重之害,並勸勿生利養心,已生令除。
(10)世尊以師利羅為例,為比丘說利養深重,壞清淨行,所以利養心未生當令不生,已生當令斷。
12.利養品:敘說利養的禍害以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共7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修羅陀比丘本修頭陀行,後因受蒲呼國王供養,心生染著,漸捨阿練若行,為白衣屠牛殺生,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因此知利養甚重,使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
(2)世尊為諸比丘說佛滅味欲一法,得證神通果。
(3)摩利夫人藉城內一長者喪子事件為波斯匿王解說恩愛別離、怨憎會苦,皆是愁憂,無有歡樂,終於使王歸信佛陀。
經意同《中阿含‧愛生經》、竺法護《生經‧佛說子命過經》、安世高《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4)佛為那憂羅公長者說身是苦,雖身有病,應令心無病。舍利弗復為那憂羅公長者廣釋此義。
經意同《雜阿含》第107經。
(5)佛為婆羅門說有二十一結染著心者,必墮地獄,反之將生天上,江側婆羅門聞法出家,證阿羅漢果。二十一結是:一瞋,二害,三眠,四調,五疑,六怒,七忌,八惱,九嫉,十憎,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幻,十四姦,十五偽,十六諍,十七憍,十八慢,十九妒,二十增上慢,二十一貧。
經意同《中阿含‧水淨梵志經》、失譯《佛說梵志計水淨經》,亦可參閱《別譯雜阿含經》第99經、《雜阿含》卷第1185經。
(6)釋提桓因以偈問佛,施誰福最尊。佛以偈回答,施僧福最勝,獲福無量。
(7)釋提桓因探須菩提病,須菩提為說: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以白治白,以黑治黑;猶如有毒藥,亦有害毒藥;三毒一切皆空,無人、無我,乃至無有男女。
13.五戒品:敘說犯、持五戒的果報。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殺生之惡報,並勸持殺戒。
(2)世尊為比丘說不殺生之善報,並勸持殺戒。
(3)世尊為比丘說偷盜之惡報,並勸持偷盜戒。
(4)世尊為比丘說廣行布施之善報,並勸行廣施,勿有慳心。
(5)世尊為比丘說淫逸無度,好犯他人妻女之惡報,並勸莫行淫想,莫行他淫。
(6)世尊為比丘說不犯他淫、貞潔之善報,並勸莫行邪淫,莫興淫意。
(7)世尊為比丘說妄語、綺語、鬥亂是非之惡報,並勸至誠莫妄語。
(8)世尊為比丘說不妄語之善報,並勸持妄語戒。
(9)世尊為比丘說飲酒之惡報,並勸持飲酒戒。
(10)世尊為比丘說不飲酒之善報,並勸持飲酒戒。
【二法】有六品,65經。
1.有無品: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於有、無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
(2)世尊為比丘解釋有見、無見的內容和分科,並勸比丘捨此二見。
(3)世尊為比丘說有財、法二施,法施為施中之最,比丘當學法施。
(4)世尊為比丘說有法、財二業,法業為諸業之最,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
(5)世尊為比丘說有法、財二恩,法恩為恩中之最,比丘當修行法恩。
(6)世尊為比丘說愚者有「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二相像貌;智者有「不能成辦事不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二相像貌。比丘當捨離愚者二相像貌,當修行智者二相像貌。
(7)世尊為比丘說當習智慧、滅盡二法,以禮如來。
(8)世尊為比丘說當習力、無畏二法,以禮法寶及如來神廟。。
(9)世尊為比丘說當內自思惟「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二法,專精一意,禮如來寺。
(10)世尊為比丘說受法教化、內思止觀二因二緣起於正見。
2.火滅品:敘說有餘、無餘涅槃界;佛以烏、豬二喻說人行惡悔與不悔;又以驢、牛二喻誨弟子當清淨諸根;又說行十善十惡的果報;佛陀以忍力、思惟力降魔成正覺等。共10經。
(1)魔行天子欲亂難陀戒行,向孫陀利女散布難陀將返俗的流言。波斯匿王信以為真,難陀闢謠,說明自己已成阿羅漢。魔行天子不死心,親向難陀說偈挑情,難陀不為所動,佛因此讚說難陀多項德行。
(2)世尊為比丘說不還果為有餘涅槃界,阿羅漢果為無餘涅槃界;並勸比丘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3)世尊以烏、豬二喻,勸比丘於閑靜處作諸惡行,當行自悔,如烏雖食不淨,而後知拭嘴,以免他人嘲笑;若犯戒不悔過者,如豬。
(4)佛以驢喻犯戒比丘,牛喻清淨比丘,而為比丘說若不能清淨諸根,無有威儀,行止有違禁戒,遭人譏憚,卻自詡為比丘,猶如驢偶入牛群中,卻自稱為牛,觀其身,裏外無一處似牛。反之,如良牛入牛群,自稱為牛,毛、角、耳、聲具是牛,眾牛相來舐體。勸比丘當如牛,善習諸禮節、威儀,善守護諸根。
經意同《雜阿含》第828經。
(5)世尊為比丘說行十善、十惡之果報,並勸遠離惡行,修諸善行。
(6)世尊為比丘說有八正、八邪二微妙法。
(7)世尊為比丘說貪淫、瞋恚、愚癡盡為燭明,八正道為由燭趣道之業。
(8)世尊為比丘說佛以忍、思惟二力降魔成正覺,比丘亦當修此二力以成就果位,自致涅槃。
(9)敘述阿那律為梵志闍拔吒開示天眼及無上智慧眼的妙用和修法,諸天和佛皆讚歎阿那律。
(10)諸比丘不知羅雲比丘何以奉修禁戒,無有觸犯,但仍是有漏心,不得解脫。佛為說具足禁戒,諸根成就,諸結使將逐漸盡,便得解脫。
3.安般品:內容有佛陀教羅雲行安般法,證阿羅漢果;如來、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難;觀惡知識如月盡,善知識如月滿;善惡知識法的差別等。共11經。
安般品之一
(1)羅雲比丘依佛所教修安般之法,終自證阿羅漢果,獲佛讚許。
安般品之二
(1)世尊為比丘說如來、轉輪聖王出世甚為難得。
(2)世尊為比丘說辟支佛、漏盡阿羅漢出世甚為難得。
(3)世尊為比丘說作眾惡、不造善行,為世間二煩惱法,比丘當覺知。
(4)世尊為比丘說邪見眾生,身、口、意皆行惡,無可貴者,如苦果子,雖植於良田,復苦,為人所不喜。當除邪見,習正見。
(5)世尊為比丘說正見眾生,所念、所趣,一切行皆可貴,如甘美之果子,植於良田,所生之果皆甘美,為人所喜,是故當習正見。。
(6)佛為阿難說說興愛欲想,便生愛欲,長夜習之,無有厭足。並舉往昔為轉輪王頂生,因貪得無厭,而致敗德、墮落之本生事為例,告誡世人勿興貪欲心;欲求厭足,當從聖賢智慧中求。
經意同《中阿含‧四洲經》、法炬《頂生王故事經》、曇無讖《文陀竭王經》,亦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轉輪聖王品》。
(7)佛為生漏婆羅門開示:觀惡知識猶如月向盡,觀善知識猶如月盛滿;當學如新月,漸趣盈滿。
可參閱《雜阿含》第94經、《中阿含‧何苦經》。
(8)佛為諸比丘分別善、惡知識法。常自貢高,毀呰他人,名為惡知識法;不自貢高,不毀他人,名為善知識法;惡知識法當共遠離,善知識法當念共修行。
可參閱《中阿含‧真人經》、安世高《佛說是法非法經》。
(9)敍說尊者周利槃特及舍利弗降伏世典婆羅門。
(10)提婆達多勸誘婆羅留支王子弒父作新王,而自己則害佛作新佛。諸比丘聽聞之後告訴佛,佛因此說當捨非法而行正法。
4.慚愧品:內容有敘說慚、愧二法能擁護世間;世間有施與不施二種人;佛陀告誡弟子常習法施,勿習食施;提婆達兜令阿闍世王害佛;說誹謗佛陀與不誹謗佛陀的二種人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慚、愧二妙法,能擁護世間,使倫常有別、六畜互異;故當習有慚、有愧。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3經,亦可參閱安世高《佛說七處三觀經》。
(2)世尊為比丘分別世有得財物,恆守藏之與歡喜布施的二種人。第一種人,所得之物悉不與他人,卻與五家共有;第二種人,能造諸功德,種天上福。故當學第二種人,得而廣施。
(3)世尊為比丘說假若如來弟子貪著利養,則不行於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得至涅槃道;若恭敬於法,不貪財物,能得稱譽,名聞四遠。故當法施,勿習財(食)施。舍利弗復廣釋其義。
可參閱《中阿含‧穢品‧求法經》。
(4)敘說佛令大迦葉受梵志婦供養,使其得度,佛並為其夫婿說沙門法,使其證果。
(5)世尊為比丘說提婆達兜教唆阿闍世王釋放醉象害佛,佛以神力化師子王降伏之,並為醉象說偈,使其得度;當時觀佛降醉象之男女六萬餘人,亦皆得度。
(6)敍說佛訶責難陀比丘不應律行,不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著極妙之衣,摩治形服,與白衣無異;並勸難陀持阿練若行,樂沙門法。
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5經,亦可參閱《雜阿含》第1067經。
(7)難陀不堪行梵行,欲脫法服,過在家生活,而且還眷念孫陀利釋女。佛顯神通,令難陀上忉利天,下地獄去見識;難陀因此懺悔罪緣,精進梵行,佛更以種種法向難陀開示,令得證果。
(8)佛為大愛道瞿曇彌說禮如來法為最勝、最上。
(9)佛為比丘說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此二種人誹謗如來;非法言非法,真法言真法,此二種人不誹謗如來。
(10)敍說應譽者便歎譽之,不應稱者亦不稱歎之,此二種人獲福無量;可稱歎反更誹謗之,不應稱歎者而更稱歎之,此二種人獲罪無量。
5.勸請品:內容有敘說梵天請佛陀轉法輪;有二法令人無智慧,二法令人成就大智慧;有二法令人貧賤,二法令人富貴;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等。共11經。
(1)敍說佛陀初於菩提樹下證道,念所得妙法,眾生難以了解,不能信受奉行,遂默然不欲說法,梵天即勸請佛轉法輪。。
(2)佛為五比丘說當捨欲、樂二事,習至要之八正道。
(3)佛為釋提桓因解答比丘如何斷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之後目犍連往忉利天試驗帝釋,帝釋使觀最勝講堂,目犍連以神足令天宮殿震動,帝釋乃為敘述禮佛問法之事。目犍連與帝釋同返佛前,重請說其義。
可參閱《雜阿含》第505經。
(4)佛為比丘說獸王師子、漏盡阿羅漢見雷電霹靂,無有恐怖;比丘當學漏盡阿羅漢。
(5)佛為比丘說不喜問勝人、不精進二法,令人無智慧;好問、勤精進二法,令人成大智慧;當遠離惡法。
(6)佛為比丘說阻施、不施二法,令人貧賤;見施隨喜、好施二法,令人富貴;當學惠施,勿有貪心。
(7)佛為比丘說不孝、不事勝己者二法,令人生貧賤家;恭敬、惠施所有二法,令人生豪族家。
(8)佛涅槃後,須深女問拘絺羅,為何世尊不記優蹋藍弗、羅勒迦藍二人當盡苦際,並請拘絺羅宣述其義。
(9)敍說迦遮延為上色婆羅門說老地、壯地法。婆羅門即自歸三寶,及不復殺生。
(10)佛為比丘說能說法者、聞法奉行者,此二種人出世,甚難值遇。
(11)佛遊毗舍離闇婆婆利園,五百童子與闇婆婆利女爭供養佛。佛即為五百童子開示當學知恩不忘、應念反復二法;又受闇婆婆利女供養飲食及園林,並為女說法祝福。
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
6.善知識品:內容敘說當近善知識,勿近惡知識;當學反復,勿學無反復;當念精進,勿有懈怠;當修止、觀二法;又說二難事,二易事等。共13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
(2)敘說提婆達兜的五百弟子,聞佛說莫近惡知識偈,便至佛前頂禮悔過,終證阿羅漢果。
(3)佛因曇摩留支觀前身為大魚,為諸比丘斷狐疑,而述說於往昔定光如來時的本生故事。
(4)世尊為諸比丘說有人若得利養,不起染著,不得利養,不起亂想,猶如師子食噉小畜;有人若得利養,起染著心,不得利養,恆生想念,猶如羊食糞屎而自貢高。比丘受四事供養當不起想著,不得亦不起諸念。
(5)世尊為諸比丘說若知反復,則近如來;不知反復,遠離如來,所以比丘當學反復。
(6)世尊勸諸比丘當念精進,勿有懈怠;佛以精進故,超彌勒前成佛。
可參閱菩提流志《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
(7)世尊為諸比丘說阿練比丘當修行止、觀二法,如此則能證果;諸菩薩亦由止、觀而成佛,所以比丘當學止、觀二法。。
(8)世尊為諸比丘說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恆當恭敬,發歡喜心;常當精進,莫有懈慢;悉當解了諸法之要。
(9)世尊告訴諸比丘要為無信之人說信法,為慳貪之人說施法,此二事甚難;為有信之人說信法,為不慳貪人說施法,此二事甚易。
(10)世尊為諸比丘說供養父母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故當常念孝順供養父母。
(11)世尊為諸比丘說父母恩重難報,若有人左肩父、右肩母,經歷千萬歲,四事供養,乃至於肩上放屎溺,猶報恩不盡,故當供養孝順父母,不失時節。
可參閱求那跋陀羅《佛說阿速達經》。
(12)朱利槃特因不持戒,為兄訶責並予驅逐,佛教使執掃[打-丁+彗]而誦之,遂悟除垢義,證阿羅漢果。
(13)世尊為諸比丘說怨憎共會與恩愛別離,世人所捐棄;怨憎別離與恩愛共會,世人所喜悅;此皆由愛生成,故當學除愛,並使令不生。
【三法】有四品,40經。
1.三寶品:內容有敘說皈依三寶的功德;;施、平等、思惟三福業;受胎三因緣;修學身口意三善行;三大患以三藥醫治;於身、命、財三不牢要,求於牢要等。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敍說三自歸佛法僧之功德。
可參閱《雜阿含》第894、902-904經。
(2)世尊為諸比丘敍說三福業:一施,二平等、四無量心,三思惟七覺支。
(3)世尊為諸比丘敍說識神受胎有三因緣:父母共集一處而有欲意、無病患、俱相有子,勸比丘當求方便,斷此三因緣。
(4)世尊為諸比丘敍說欲起慈心,當於佛法僧三寶安意,令不移動。
(5)瞿波離身、口、意不行善,因毀謗舍利弗、目揵連,而墮蓮華地獄,身體受烈火焚燒,且遭百牛犁舌;目揵連愍之,前往教化,瞿波離非但無悔心,竟再吐惡言,致遭受千牛犁舌。世尊因此勸比丘當修學身口意三善行。
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第276經、《雜阿含》第1278經。
(6)世尊為比丘說成就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三法,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則能盡有漏。
(7)世尊為諸比丘說風、痰、冷三大患,各以酥、蜜、油為良藥;貪、瞋、癡三大患,各以不淨、慈心、智慧因緣三觀為良藥;勸比丘當以方便,求此三藥。
經意同安世高《佛說七處三觀經》第45經。
(8)世尊為諸比丘說當捨身口意三惡行,當修身口意三善行。
(9)世尊為諸比丘說欲、色、痛各有味、有過、有捨離法,當念在樹下空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
經意同《中阿含‧因品‧苦陰經》、失譯《佛說苦陰經》,可參閱《中阿含‧因品‧念處經》。
(10)世尊為諸比丘說身、命、財為三不牢要,當求轉成牢要。
2.三供養品:內容有勸世人應供養佛陀、阿羅漢及轉輪聖王三人;三善根不可盡,能至涅槃;當修戒定慧三法;眾生因貪欲、睡眠、調戲三事而入三惡趣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世人應供養如來、阿羅漢、轉輪聖王三人。
(2)世尊為比丘說當於如來、正法、聖眾三寶處種功德,此三善根不可窮盡,能至涅槃界。
(3)世尊為比丘說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各為欲愛使、瞋恚使、癡使,當以四念處滅此三痛。
可參閱《雜阿含》第468經。
(4)世尊為比丘說女人、咒術、邪見三事宜覆隱;日、月、佛法三事宜露現。
(5)世尊為比丘說當知生、老、死三有為相,善分別之。
(6)世尊為比丘說當捨離愚者身口意三相三法,當念修行智者身口意三相三法。
(7)世尊為比丘說當念修行戒、定、慧三法。
(8)世尊為比丘說三法可愛而不可保:謂少壯、無病、長壽。
(9)世尊為比丘說少壯、無病、壽命三法,世人所貪愛;老、病、死三法,世人所不貪愛。應學:雖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雖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
(10)世尊為比丘說貪欲、飲酒、睡眠三法,令人不知厭足,當捨離,不親近之。
3.地主品:內容有敘說告誡波斯匿王做福當無厭,並以地主王本生為例,說明過去世供養三寶無厭足;二十億耳比丘行誼;當離三不善根,修三善根等。共10經。
(1)敘述波斯匿王供養佛及僧三月,自謂功德無量,佛及告誡王作福當無厭,因說本生為地主王時,曾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比丘,又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廣修功德,然當時只求於生死中獲福祐,不知求解脫,故教波斯匿王修福宜求解脫,王遂悔過。又記敘迦旃延尼自述本生為使人純黑時,供養式詰如來,發願求解脫之事以佐證,佛並讚迦旃延尼為信解脫第一。
(2)釋提桓因遙見婆拘盧已成阿羅漢,但不為他人說法,於是前往試之,知彼能說法,因眾生種類太多,皆著我所、非我所,故默然不說法;帝釋憶及昔日佛語世界殊異之事,遂讚歎婆拘盧能說法。
(3)敍說二十億耳精進苦行,不得解脫,思捨法服還俗,佛為說琴絃不緩不急之喻,教示修行當循中道,二十億耳依法修行而成阿羅漢,佛讚其為精勤苦行第一。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沙門二十億經》、《雜阿含》第254經,亦可參閱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四分律》卷三十九、佛陀什共竺道生等《五分律》卷二十一。
(4)婆提病歿,以無子息,波斯匿王親臨收攝財寶入官庫已,即詣佛所,佛言婆提前世福報享盡,今生未造新福,故墮涕哭地獄;又述婆提本事,以曾施辟支佛,後有悔心,致現世雖富有,而不能受用;故勸世人要廣行布施。
經意同《雜阿含》第1233經、《別譯雜阿含》第60經。
(5)世尊為阿難說戒、聞、施三香,為諸香之冠,逆、順、逆順風皆香,當求方便,成此三妙香。
經意同《雜阿含》第1073經、《別譯雜阿含》第12經、竺曇無蘭《佛說戒德香經》,亦可參閱法賢《佛說戒香經》。
(6)記敘佛入城乞食時,遙見提婆達多,即遠避之,因此誡阿難,不應見愚人,若與惡知識從事,則無信、戒、聞、智,若與善知識從事,能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
(7)佛因提婆達多恆受阿闍世王五百釜食供養,虛名遠播,起貢高,滅諸善功德,而為比丘說當發善心,不著利養,能獲戒、定、慧三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1064經,亦可參閱《別譯雜阿含》第3經。
(8)世尊為比丘說有貪、恚、癡三不善根,則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有不貪、不恚、不癡三善根,則能生人、天中,乃至漏盡涅槃。
(9)世尊為諸比丘分別有等聚、邪聚、不定聚、善聚、定聚,當遠離邪聚、不定聚,奉行正聚。
(10)世尊勸諸比丘當遠離欲、瞋恚、殺害三觀想,常念修行出要、不害、不恚三觀想。
4.高幢品:內容有敘說恆念三寶,可得無畏,如諸天念三幢,恐怖自滅;佛陀本生以惠施、慈仁、自守三因緣而為轉輪聖王;信、財、持梵行三法現前,使人獲福無量;三结使繫縛眾生。等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恆念三寶,得無畏,猶如諸天念三幢,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可參閱《雜阿含》第981經。
(2)敍說佛度那優羅小兒及降伏毗沙惡鬼,並教化拔祇國人。
(3)敍說佛為諸釋種說法王最尊、最上,無上能及,勝於轉輪聖王,故當求方便,以正法治國。
(4)佛為一比丘說無常法,並舉自己往昔曾以惠施、慈仁、自守三事成就轉輪聖王身,爾時福祐,今已永滅無餘,以說明無有一法恆在而無有變易。比丘受教,遂證阿羅漢果。
(5)敍說佛初成道時,於波羅[木*奈]仙人鹿園度五比丘,說四諦之法;又往優留毗村降伏惡龍,並度三迦葉及弟子千人,以神足、言教、訓誨三事教化,時千比丘盡成阿羅漢;再往迦毗羅衛國,度諸釋種,並為父王說法,廣演妙義,當時父王即集合臣民而說:諸有兄弟二人者,當聽取一人出家學道。於是,阿難、阿那律等諸王子皆於此時出家學佛。
(6)世尊為比丘說敍說三齋日四大天王、天王使者、太子案行天下,伺察人間善惡,是日當持八關齋法,閉塞六情,防止五欲。並說佛教四部眾如何傳授優婆塞、優婆夷八關齋法。最後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八關齋戒者,所願皆成。
可參閱《中阿含‧晡利多品‧持齋經》、支謙《佛說齋經》、失譯《優陂夷墮舍迦經》、沮渠京聲《佛說八關齋經》。
(7)世尊為比丘說信、財、持梵行三法現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所以當求方便,成此三法。
(8)世尊因拘深比丘常好鬥訟,犯諸惡行,乃說長壽王之事,告誡當同一師侶,共一水乳,勿共鬥訟,拘深比丘猶不聽取,佛乃捨去。後至跋耆國,見阿那律、難提、金毗羅三人和合共住,精進修持,便與阿那律論上人之法,時長壽大將至,佛乃讚歎此三族姓子:若憶此三人者,能獲大利,當於此三族姓子,起歡喜心。
可參閱《中阿含‧長壽王品‧長壽王本起經》、《中阿含‧雙品‧牛角娑羅林經》、康僧會《六度集經》第10經、失譯《長壽王經》、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四分律》卷四十三、佛陀什共竺道生等《五分律》卷二十四。
(9)世尊為比丘說身邪、戒盜、疑三結使,能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故當求方便,滅此三結。
(10)世尊為比丘說空、無願、無想三三昧,不得此三三昧者,久在生死,不能自覺;故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
【四法】有七品,61經。
1.四諦品:內容敘說當修苦諦、集諦、盡諦、苦出要諦四諦,斷生死根本;當捨離卵、胎、濕、化四生,成就四諦法;以四種鳥喻四種人。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若不覺知苦、苦集、苦盡、苦出要四諦,則墮五道中,輪轉生死;若得此四諦,能斷生死根本;故當做方便,成此四諦。
(2)世尊為比丘說親近善知識、聞法、知法、法法相明四法,多饒益人;當求方便,成此四法。
可參閱《雜阿含》第843、1125經。
(3)佛為阿難說若如來出世,能成就四未曾有法;當發喜心向如來所。
可參閱《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未曾有法經》
(4)世尊為比丘說五盛陰為擔、人身為持擔人、愛著因緣為擔因緣、永盡愛結為捨擔;當作方便,捨離於擔。
經意同《雜阿含》第73經。
(5)世尊為比丘說當捨離卵、胎、濕、化四生,成就四諦法。
(6)舍利弗為比丘詮釋:世間之四種人:與結相隨而不知者、與結相隨而如實知者、不與結相隨而如實不知者、不與結相隨而如實知者。並說惡、不善法、起諸邪見,名為結,結使已盡之比丘,四部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最後目犍連讚歎舍利弗所說法。
經意同《中阿含‧穢品‧穢品經》、法炬《佛說求欲經》。
(7)佛以果之生熟為喻簡別四種比丘:(一)雖具威儀而犯戒者,如果生而似熟;(二)威儀似缺而戒全者,如果熟而似生;(三)戒律威儀俱缺者,如果生而實生;(四)戒律威儀悉成就者,如果熟而實熟。當學熟果之人。
(8)世尊說比丘為捨戒,棄衣鉢等物,還俗作白衣,猶如隨嵐風吹殺飛鳥,身首異途。
(9)佛以四種鳥為喻簡別四種比丘:(一)身儀好而戒法劣者,如騺鳥形好而聲醜;(二)戒法好而身儀劣者,如拘翅羅鳥聲好而形醜;(三)身儀、戒法皆劣,如兔梟聲形俱醜;(四)身儀、戒法皆好者,如孔雀聲形俱好。當學聲形俱好。
(10)佛以四種雲雷雨為喻簡別四種比丘:(一)善誦諸經而不說法者,如有雲雷而不雨;(二)身儀好、修法無失,雖不多聞、不誦諸經,然能受法、好從善知識、好說法者,如有雲雨而不雷;(三)身儀不好,又不修善法、不多聞、不誦不修諸經、不說法者,如有雲卻不雨不雷;(四)身儀好,喜學問、受不失、好說法、善教化他人者,如有雲亦雨亦雷。
安世高《佛說七處三觀經》第10經。
2.四意斷品:內容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當無放逸,修四意斷;有四種人應起塔供養。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由住不放逸地而滋長,如萬物依於地長大,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2)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如諸王中轉輪聖王為尊,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3)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如諸星宿光中,月光為第一,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4)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如諸花中婆師華為第一,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5)佛為波斯匿王說世間有四種人:(一)先闇後明,指貧賤者、六根不具者,勤修善法,終生天上。(二)先明後闇,指顏貌端正之豪貴者,無真知見,不修善法,死墮地獄。(三)從闇至闇,指貧賤者、六根不具者,無正知見,不修善法,死墮地獄。(四)從明至明,指顏貌端正之豪貴者,勤修善法,終生善處。當學先明而後明,莫學先明而後闇。
可參閱《雜阿含》第1146經、《別譯雜阿含》第69經、玄奘《集異門足論》、求那跋陀羅《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6)世尊為比丘敍說少壯、無病、壽命、恩愛集聚四法,世人所愛;少壯之後老病、無病得病、壽夭、恩愛集聚復別離四法,世人不愛,但諸天、人、轉輪王,乃至諸佛,不得免除,故如來受衰老之報;若覺知戒、定、慧、解脫四法,則斷生死根;當求涅槃,出離生、老、病、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0經、《別譯雜阿含》第67經。
(7)波斯匿王因母命終而愁憂,不奢蜜大臣善巧方便予慰導。佛為波斯匿王述老、病、死、無常,猶四方大山來壓眾生,非力所能卻;並勸波斯匿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而名此法為除愁憂之刺。
經意同《雜阿含》第1227經、《別譯雜阿含》第54經、法炬《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8)世尊為比丘說如來了知並證得無常、苦、無我、涅槃四法,為天上、人中獨尊。
可參閱《雜阿含》第972經、《別譯雜阿含》第206經。
(9)內容有:(一)佛脊痛小息,而敕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二)目揵連乞食途中,為外道打殺,骨肉盡爛,以神足回精舍辭舍利弗,將先其入涅槃。(三)舍利弗請先佛涅槃,得佛允許,即入定、出定為眾說無常、苦、無我、涅槃四法本末;將返本生處入滅,途中罹疾,釋提桓因親自供養,為除不淨。(四)均頭持舍利弗之舍利及衣缽至阿難處,佛開示諸行無常。(五)佛感慨僧團損失,猶如大樹失枝。(六)目揵連三請,佛允其入滅。(七)佛歎僧團減損,然如來沒有愁憂。(八)佛為阿難說轉輪聖王、阿羅漢、辟支佛、如來四人,應起塔供養。
可參閱《雜阿含》第638經。
(10)敍說婆迦梨久患病,求刀自殺;臨自刺時,思惟五陰,知有生法皆死法,即得解脫,入無餘涅槃。魔欲覓其生處,了不可得;是佛弟子中,信解脫第一。
經意同《雜阿含》第1265經。
3.等趣四諦品:內容敘說佛陀常說四聖諦,舍利弗以無數方便廣演四諦;佛國說菩薩為眾生上首的四法;有四種人可敬可貴,是世間的福田等。共10經。
(1)內容有(一)佛陀常說四諦法,並敕諸比丘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二)舍利弗以無數方便廣演四諦,令無數眾生快得善利;當求方便,行此四諦。
可參閱《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安世高《佛說四諦經》、弗若多羅共羅什《十誦律》卷六十。
(2)世尊為比丘說外道不能分別欲、見、戒、我四受,若能具有妙法(平等之法),則能分別諸受,與法相應而無違,於諸行無有缺漏,成就四沙門果;此妙法為法行之本,更無復有沙門出此上者,能勝此者。
可參閱《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師子吼經》。
(3)佛為阿那邠邸長者說以慈心、誠心、平等心行布施,獲福無量,並舉本生為毗羅摩婆羅門時,曾作大施,但功德不及作僧房舍、受三皈、持五戒;若能於彈指頃慈愍眾生,以歡喜惠施,並不起想著,此福功德不可稱計。
經意同《中阿含‧梵志品‧須達哆經》,亦可參閱法天《佛說長者施報經》、失譯《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求那毗地《佛說須達經》。
(4)佛以日出、人民普共田作、百鳥悲鳴、嬰孩啼哭四事,比喻如來出世、檀越四事供養、高德法師演微妙法、魔波旬驚怖。
(5)佛為彌勒菩薩說菩薩以平等、歡喜、不為己、思惟菩薩為眾生上首四法,成就檀波羅蜜,具足六度,疾成無上正等正覺。
(6)佛為比丘說如來出世以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故比丘當成就四無所畏。
(7)佛為比丘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聰明勇悍、多聞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在大眾中最為第一,當學之。
可參閱《雜阿含》第873經。
(8)佛為比丘說有四種金翅鳥能食四種龍,然不能食事佛之龍,因如來行慈、悲、喜、護四等心;所以比丘當行四等之心。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龍鳥品》。
(9)佛為比丘說善知識以知時、自手、淨潔、極妙四事行惠施,能獲大福業,得甘露滅;當具此四功德。
(10)佛為比丘說有持信、奉法、身證、見到之四種人,可敬可貴,為世之福田;其中見到人能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故當念修身證之法。
4.聲聞品:記述目揵連、迦葉、阿那律、賓頭盧四大聲聞共議度化掌者跋提及其姊難陀;佛陀以日月四重翳喻覆蔽人心的四结。共7經。
(1)內容有(一)目揵連、迦葉、阿那律、賓頭盧四大聲聞,共議化度羅閱城中不信三寶、不作功德者。(二)阿那律、迦葉、目揵連各往跋提處度化,目揵連為說五大施,跋提終捨慳悋而得法眼淨。(三)賓頭盧往化老母難陀,令持餅至佛所,如來教施餅於佛及四眾,並為說法,老母難陀即得法眼淨。(四)優婆迦尼聞兄姊受如來法化,欣喜至佛所;又因阿闍世賜予飲食之故,遣使問佛有關優婆塞飲食及持戒之法。佛言能使善法增益,不善法減損之飲食可親近;犯一戒,死墮地獄;若能持戒,得生善處。(五)佛教比丘授三皈五戒法。
(2)佛為比丘說雲、風塵、煙、阿須倫四重翳,能覆日月光明;欲、瞋恚、愚癡、利養四結,亦覆蔽人心不得開解;所以當求方便,滅此四結。
(3)佛為手阿羅婆長者子說若起欲意、瞋恚、愚癡,不得善眠;並說卑座、天座、梵座、佛座,如來以坐四神足座,快得善眠,不起三毒,而般涅槃。
(4)佛令鹿頭梵志擊髑髏,能辨男、女、病源、藥治、所生處,惟不能辨阿羅漢骨,遂從佛出家,旋證阿羅漢果。之後鹿頭向佛說四界義有八界,命終時四大各歸其本;佛開示無常與有常,不可並論,雖有八界,實為四界。
(5)佛為比丘說契經、律、阿毗曇、戒四大廣演之義,能簡別異方比丘之說,或非經本,或是義說,或戒行與味相應,或真是佛說。當持心執意行此四事。
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
(6)波斯匿王興兵討賊畢,往詣如來,佛為說清旦早起、服油酥、服藥、家業娉娶四事,先苦而後樂。佛又告訴諸比丘修習梵行、誦習經文、坐禪念定、數出入息四事,先苦而後樂,能獲沙門四果,當求方便,成就此先苦而後樂法。
(7)佛以 (一)須陀洹如黃藍花朝取暮長;(二)斯陀含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三)阿那含柔軟;(四)阿羅漢柔軟中柔軟等四喻喻四沙門果,勸比丘當求方便,於柔軟中作柔軟沙門。
5.苦樂品:內容有敘說由苦樂的先後,,可分為四種人;由四事成就,可得生梵天的福報;四食使眾生流轉不已;四種辯才;四姓出家,同稱釋迦弟子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世有四種人:(一)先苦後樂者,雖生卑賤家,知有善惡果報,勤修福業;(二)先樂後苦者,雖生豪族家,但懷邪見,不信罪福;(三)先苦後苦者,生於貧賤家,又身抱邪見,不好布施,不奉持戒;(四)先樂後樂者,生於富貴家,具有正見,勤修福業。若有眾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
(2)世尊為比丘說世有四種人:(一)身樂心不樂者,作福之凡夫人,於四事無乏,但不免惡趣;(二)心樂身不樂者,阿羅漢不作功德,於四事供養不能得,但能免於惡趣;(三)身心俱不樂者,凡夫之人不作功德,四事短乏,又不能免於惡趣;(四)身心俱樂者,作功德之阿羅漢,四事供養無乏,又能免於惡趣。當習身心俱樂者。
(3)世尊為比丘說塔、治故寺、和合聖眾、請轉法輪等四事成就,則受梵天之福;(二)梵天之福無量,欲求此福者,當以方便成其功德。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閻浮提洲品》。
(4)世尊為比丘說摶食、更樂(觸)食、念食、識食等四種食,眾生以此流轉生死,故當共捨離此四食。
(5)世尊為比丘說義辯、法辯、辭辯、應辯等四辯,摩訶拘絺羅具此四辯,能與四部之眾廣分別說;當如拘絺羅,成就四辯才。
(6)世尊為比丘說有眾生、世界、龍國、佛國境界四事不可思議,此四事無善根本,但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不能修得梵行,至涅槃處;當思議四諦,四諦有義理,能修得梵行,行沙門法,得至涅槃處。
可參閱《雜阿含》第407-408經。
(7)世尊為比丘說欲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自在、心、精進、誡等四種三昧行盡神足。
(8)世尊為比丘說有四起愛之法,於四事供養生貪染愛著,當生起愛著之不善法時,不可親近;若心不生愛著之善法時,此可親近;欲使施主獲得功德,受福無窮,得甘露滅,當親近善法,除去惡法。
(9)世尊為比丘說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當滅本名字,同稱釋迦弟子;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當求方便,得作釋迦弟子。
(10)世尊為比丘說慈、悲、喜、護四等心,又名四梵堂,欲度欲界之天,處無欲之地者,當求方便,成此四梵堂。
6.須陀品:內容有敘說須陀沙彌於佛陀前演法無礙,佛陀允許其為大比丘;修摩那沙彌善修四意斷,證得四神足及四聖諦等。共3經。
(1)佛問須陀沙彌:有常色、無常色,有漏義、無漏義,聚法色、散法色,受義、陰義,有字、無字,各為一義或若干義?須陀能演法不滯礙、無怯弱,佛讚許之,聽其為大比丘。
(2)長老比丘向佛舒腳而眠,修摩那小沙彌結跏趺坐,佛以偈言長老之義,並記長老比丘對三寶無恭敬心,死後當生龍中;修摩那以恭敬心向三寶,七日後當得四神足、四諦。故勸比丘當勤加恭敬三寶。
(3)內容有(一)須摩提嫁予滿財長者子,寧死不肯禮敬外道。(二)修跋梵志向滿財稱讚釋子,及昔日見均頭沙彌現神變之事。(三)滿財令須摩提請佛。(四)佛敕阿羅漢取舍羅應供,諸大弟子先往滿富城,顯諸神變。(五)佛率諸比丘於舍衛城空中現神通,六千外道遙見,如獸蟲馳走,滿財、須摩提、八萬四千人民,皆得法眼淨。(六)佛為諸比丘說須摩提之本生因緣──曾於迦葉佛時行布施、愛敬、利人、等利四事不乏,並發心度八萬四千眾。
與施護《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支謙《須摩提女經》、竺律炎《佛說三摩竭經》同本。
7.增上品:內容敘述如來正法中有慈、悲、喜、護四園;佛陀依戒、定、慧、解脫四法而成無上道等共11經。
(1)佛為生漏婆羅門說閑居靜處修道之法。
(2)優填王向一比丘問禪中間事,比丘默然不答,佛勸導該比丘,當求方便,持慈、悲、喜、護四等心,教眾生善知識、父母及知親等,恭敬三寶,受持戒律。
(3)佛為比丘說樂行跡所行愚惑、樂行跡所行速疾、苦行跡所行愚惑、苦行跡所行速疾等四事行跡,比丘當捨前三行跡,奉行後一行跡。
(4)佛為比丘說四梵志得五通,皆不得免死,欲得免死者,思惟無常、苦、無我、滅盡四法本,便得了脫生、老、病、死,苦之元本;當求方便,成就四法本。
與安世高《佛說婆羅門避死經》同本。
(5)佛為比丘說三十三天有四園觀、四浴池,如來之正法中亦有慈、悲、喜、護之四園,四三昧之四池,於此中洗浴,能滅二十一結,度生死海,入涅槃城;當求方便,滅二十一結,入涅槃城。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
(6)佛舉四大如四毒蛇、五盛陰如五持刀劍者、欲愛如六怨家、內六入如空村,欲逃離諸害者,當以善權方便,和精進之力,乘八正道之筏渡過四流,由身邪之此岸到滅身邪之彼岸。
經意同《雜阿含》第1172經。
(7)內容有(一)若人能身、口、意、命清淨無瑕穢者,命終得生人中。(二)習行身、口、意、命不清淨者,生地獄中。(三)習修行惠施、仁愛、利人、等利者,生善處天上。(四)能行四禪法者,身壞命終,盡有漏成無漏。欲生人中,當求方便,行三業命清淨;欲得生天上者,當行四恩;若得盡有漏成無漏,當行四禪法。
(8)敘說佛未成道之前,修日食一麻一米等種種苦行,行經六年,未能得道;後依戒、定、慧、解脫等四法而成無上正真之道。故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四法,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難。
(9)佛往昔為諸天人說四流、四樂、四諦之法,諸天專心思惟,故得法眼淨;並以此勸誡諸比丘當學之。
可參閱《雜阿含》第576經、《別譯雜阿含》第161經。
(10)世尊說比丘當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已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三界愛,無明、憍慢亦永盡。
(11)目連與阿難二人同聲經唄,共諍勝負,餘比丘以此事稟報佛;佛為說比丘勿懷勝負心、共諍訟心而共競爭,當思惟四緣法,意與經、律、論共相應。
可參閱《雜阿含》第1138經、《別譯雜阿含》第113經。
【五法】有五品,47經。
1.善聚品:內容敘述五根為善聚;;五蓋為不善聚;禮佛有五事功德;天子五死瑞應;五事不可得;有五法使病不能得癒;有五法能令病得癒;惠施有五功德等。共12經。
(1)世尊為比丘說信、精進、念、定、慧五根為善聚,能令人證果;故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根。
(2)世尊為比丘說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五蓋為不善聚,諸惡法皆由此起,三惡道於焉而有;故勸比丘當求方便,滅此五蓋。
可參閱《雜阿含》第767經。
(3)世尊為比丘說如來有信、戒、聞、慧、善色成就,故承事禮佛能成就端正、好聲、多財饒寶、生長者家、生善處天上五種功德;故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此五種功德。
(4)內容有(一)佛能以天眼觀得眾生所趣處,如於屋中知出入往來者;(二)閻羅王以生、老、病、死、賊五天使,責問罪人之不知修善法;(三)罪人受諸地獄苦;(四)閻羅王發願脫離地獄苦難,生人中,出家學道;(五)佛囑比丘當令身口意行無缺,滅卻五結,修行五根。
經意同《中阿含‧王相應品‧天使經》、慧簡《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竺曇無蘭《佛說鐵城泥犁經》,亦可參閱竺曇無蘭《五苦章句經》、曇無蘭《佛說泥犁經》、《長阿含‧世記經‧地獄品》。
(5)受歲之日,佛敕阿難擊楗椎集眾,僧眾自恣,清淨無咎;多耆奢以偈讚歎佛及諸比丘,佛印可其為造偈第一、所說無疑難。
與竺曇無蘭《佛說新歲經》、竺法護《佛說受新歲經》同本,亦可參閱法賢《佛說解夏經》、《雜阿含》第1212經、《別譯雜阿含》第228經(、《中阿含‧大品‧請請經》。
(6)世尊為比丘說三十三天子五衰相現,當墮豬胎;帝釋教令自歸三寶,得免惡道,降生為長者子,出家證果;於佛前宣述四諦,佛聽許為大沙門。
(7)文荼王因第一夫人命終而憂愁,那羅陀為說除憂之患經,教令不憂於應失、應滅、應老、應病、應死之物;文荼王遂除諸愁苦,自歸三寶,不復殺生。
(8)佛為比丘說病人不擇飲食、不隨時而食、不親近醫藥、多憂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有此五法,不得時差;病人擇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有此五法,便得時差;故當捨離前五法,奉行後五法。
(9)佛為比丘說瞻視病人,不得時差與得時差各有五法。
(10)佛為師子大將說惠施有名聞四遠、於尊貴者間不畏難、眾人愛戴、死後生人或天中、智慧超羣而現身漏盡等五功德;若於布施時知四諦法,欲得證果,皆悉如意。
(11)佛為比丘說檀越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欲得長壽、端正、無病、無能勝、無上正真之辯等五種功德,當行施命、施色、施安、施力、施辯等五事。
與失譯《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同本。
(12)佛為比丘說應時之施有五事:施遠來人、施遠去人、施病人、儉時施、初得食先施持戒精進人。欲行此五事,當念隨時施。
可參閱安世高《佛說七處三觀經》。
2.五王品:內容敘述五大國王談五欲;;佛以五種戰鬥人簡別五種比丘;掃塔有五事不能成就功德,有五事能成就功德;恆一處住,有五種非法等。共10經。
(1)波斯匿王、毗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等五大國王共論色、聲、香、味、觸五欲,各偏其一,因往問佛。佛示:當平等論之,五欲隨所好各有妙,然各有過失,各有出要,有所樂,心即染著。
經意同《雜阿含》第1149經,亦可參閱《別譯雜阿含》第72經。
(2)內容有(一)佛記月光長者子尸婆羅極有大福,當與五百童子出家學道,得阿羅漢,為福德第一;(二)尸婆羅得道後,在人間遊化,極受人、天供養,並前往舍衛城,度化叔父,使歸敬三寶;(三)佛為諸比丘說尸婆羅之本生因緣。
(3)佛以五種戰鬥人簡別五種比丘:(一)見色便起欲想,捨法服之比丘,如第一戰鬥人,見風塵便懷恐怖;(二)共語便起欲想,捨法服之比丘,如第二戰鬥人,但見高幢便懷恐怖;(三)被觸便起欲想,捨法服之比丘,如第三戰鬥人,見弓箭便懷恐怖;(四)雖被觸起欲想,但不捨法服之比丘,如第四戰鬥人,入陣被捉,或喪命根,不得逃出;(五)雖見色、共語、被觸不為所動,更能修不淨觀得解脫之比丘,如第五戰鬥人,打退眾敵,而自遊化。當觀惡穢淫不淨行,除去色欲。
(4)佛再說五戰鬥人以喻比丘,經意大同於上經。
(5)佛為比丘說掃地有五事不能成其功德,有五事能成其功德。
(6)佛為比丘說掃偷婆(塔)五事成大功德,五事不能成其功德。
(7)佛為比丘說長遊行人有五艱難,不多遊行人有五功德。
(8)佛為比丘說恆一處止,有意著屋舍、意著財產、多集物、貪著親親、恆共白衣往來等五非法;故當求方便,勿一處住。
(9)佛為比丘說不一處住人有不貪屋舍、不貪器物、不集財物、不著親族、不與白衣共相往來五功德;故當求方便,行此五事。
(10)佛因見大樹為火所燒,為比丘說:寧投身火中,不與女人交往;寧以利劍斷手足,不以無戒受人恭敬;寧以熱鐵鍱纏身,不以無戒受人衣裳;寧吞熱鐵丸,不以無戒受人信施;寧臥熱鐵牀,不以無戒受人牀敷;寧受須臾之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獄中受無量苦。當念修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分法身,使今世獲其果報,得甘露道,又能使檀越受福無窮。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木積喻經》。
3.等見品:內容敘說流離王滅釋種的本末因緣;;沙門五毀辱法;世間五事不可得;五種人不可療治等。共10經。
(1)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持戒比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均當思惟五盛陰為無常、苦、惱、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
可參閱《雜阿含》第259經。
(2)記敘流離王滅釋種的本末因緣。
(3)釋尊為諸比丘說諸天臨命終時,有五衰相現,諸天以人間為善處,於如來法中出家學道,得三達明。
(4)世尊為比丘說沙門出家有髮長、爪長、衣垢、不知時宜,多有所論等五毀辱法;而多論說者復有人不信言、不受其教、人不喜見、妄言、鬥亂彼此等五事;故當除此五事,並無邪想。
(5)內容有(一)頻毗娑羅王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如來及比丘僧,佛為王和群臣演說微妙法,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得法眼淨。(二)貧匱之雞頭梵志發心以所貸得的三兩金錢,備辦食具供養如來、漏盡阿羅漢及比丘僧,諸天奉佛旨意,特為襄助。雞頭梵志以此功德,求作沙門,終於成阿羅漢。
與法炬《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同本。
(6)世尊為比丘說世間有應喪之物欲使不喪,應盡之物欲使不盡,應老之法欲使不老,應病之法欲使不病,應死之法欲使不死等五事最不可得;故當求方便,修行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轉有漏成無漏。
(7)世尊為比丘說諛諂、姦邪、惡口、嫉妒、無反復等五種人不可療治;當學正意,所行如法。
(8)釋提桓因與阿須倫共鬥,諸天得勝,阿須倫被縛,若阿須倫王心念諸天法正,則身無繫縛,若念諸天法非,則身被五繫;比丘若興結使,則在魔境界,為魔所縛,不得脫諸苦惱;當求方便,無有結使,越出魔界。
可參閱《雜阿含》第1110、1168經、《別譯雜阿含》第39經。
(9)世尊為阿難說五盛陰以無欲、無作為磨滅法,以滅盡者,名為滅盡;當知五盛陰滅盡,更不復生。
(10)世尊為生漏梵志說由於人民慳貪,結縛習行,愛欲之所致,使風雨不時,所種不長,國土毀壞,民不熾盛。
4.邪聚品:內容敘述五種非人;如來為五事而出現於世;有五施不得其福,有五施得大福;有五時不應向人禮;女人五惡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由應笑不笑、應喜不喜、應慈不慈、作惡不恥、聞善不著意等五事,知此人住邪聚;由應笑則笑、應喜則喜、應慈則慈、可恥則恥、聞善著意等五事,知此人住正聚。當除邪聚,住於正聚。
(2)世尊為比丘說如來為轉法輪、度父母、無信令信、使發心、授佛決等五事出現於世;故當起慈心向於如來。
(3)世尊為比丘說以刀、毒、野牛、淫女、神祠等五者施人不得其福;以園觀、林樹、橋梁、大船、房舍等五者施人能得大福;故當念修行五惠施。
(4)世尊為比丘說女人依色、親族、田業、兒、自守等五力輕慢夫主,夫主以富貴力覆蔽女人;弊魔波旬有色、聲、香、味、細滑(觸)等五力,若聖弟子能成就無放逸力,勝魔五力,度諸畏難,至無為處;故當念修行而不放逸。
(5)世尊為比丘說女人有生豪貴家、嫁富貴家、使夫言從語用、多有兒息、在家獨得由己等五欲想;比丘亦當有戒、聞、定、慧、解脫等五事可欲之想,故當求方便,行於善法,除去不善法。
(6)世尊為比丘說在塔中、眾中、道路、病臥、飲食等五時,不應向人作禮;不在塔中、不在眾中、不在道路、不病臥、非飲食等五時,為知時之禮。當作方便,知時之行。
(7)優頭槃度化毗舍羅先,佛為記說毗舍羅先施湯浴佛之功德,於六十劫中不墮惡趣,復為人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
可參閱《雜阿含》第1181經、《別譯雜阿含》第95經。
(8)有一比丘欲捨戒還作白衣,佛為說女人有穢惡、兩舌、嫉妬、瞋恚、無反復等五種惡,復為說不淨觀,勸修梵行;比丘聞法已,精進修持,便成阿羅漢。
安世高《佛說阿難同學經》
(9)世尊讚嘆多耆奢因觀五陰而斷欲證果,當觀察五陰之本,皆不牢固。
經意同《雜阿含》第1214經、《別譯雜阿含》第230經。
(10)僧迦摩捨家,出家學道,經七返降魔,方成阿羅漢道,佛因此聽許七返出家,過此限者,則為非法,並讚其為能七返降魔第一比丘。
與慧簡《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同本。
5.聽法品:內容敘說隨時聽法有五種功德;造作浴室有五種功德。共5經。
(1)世尊為比丘說隨時聽法有未聞得聞、已聞重諷、見不邪傾、無有狐疑、解甚深義等五種功德;當求方便,隨時聽法。
(2)世尊為比丘說造作浴室有除風、病差、去垢、體輕、肥白等五種功德;欲求此五種功德者,當求方便,造立浴室。
(3)世尊為比丘說施人楊枝有除風、除涎唾、生藏得消、口不臭、眼得清淨等五種功德;欲求此五種功德者,當念以楊枝惠施。
(4)世尊為比丘說屠殺牛羊等生靈者,無善根,殺心招諸惡報,不得搭乘車馬、大象等;當對一切眾生起慈心,持不殺戒。
(5) 內容有(一)釋提桓因勸請佛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時二龍王阻撓,目連前往降伏,使歸敬三寶。(二)二龍王因不起迎波斯匿王,時王念當取殺之,二龍王遂興瞋恚害王,佛令目連往救之。(三)佛為使四部眾渴仰佛法,故不告而往三十三天為母及諸天說法,並以神力隱形,使眾人不見。(四)閻浮提人渴仰如來,優填王造立栴檀像,波斯匿王造立金像,以解思佛之念,是為有佛像之始。(五)佛從天降,須菩提以觀空見佛,優鉢華色比丘尼化輪王迎佛,佛稱讚須菩提為最先禮見如來者。(六)佛教五王於池水側造大神寺,並為記福。
可參閱《雜阿含》第505經。
【六法】有二品,22經。
1.六重品:內容記敘佛說六重法;;咒願有六大功德;有六法入地獄,有六法得生天,有六法至涅槃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六重法: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同法利、同禁戒、同正見;並勸比丘當修身、口、意行,設得利養之具,當念分布,莫起貪想。
(2)內容有(一)佛與諸比丘於阿耨達泉,龍王未見舍利弗,願佛敕人延請。(二)目連與舍利弗比試神足。(三)佛說舍利弗神力最大,所入神足三昧之法,目連不能知。(四)諸比丘輕慢目連,佛敕目連現神力。(五)目連至東方奇光如來佛土,在鉢盂緣上行,彼土比丘見其形小而生輕慢,奇光如來敕目連現神足,目連以鉢盂絡盛五百比丘至梵天,左腳登須彌山,右腳著梵天上,並說勤修佛法偈,音響遍祇洹精舍。(六)釋尊為諸弟子說目連所在及神足。(七)目連將東方世界五百比丘至釋尊所,佛為說六界、六入、六識。(八)釋尊為諸弟子說目連為神足第一。
可參閱竺法護《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會》
(3)內容有(一)六大聲聞各說在牛師子園中之快樂法,阿難謂多聞、離越謂閑靜處坐禪、阿那律謂天眼、迦葉謂阿練若、目連謂神足、舍利弗謂降伏心。(二)佛咸印讚之,並謂依村落住,時到入村乞食,還止樹下修證,有漏心得解脫,是樂於牛師子園中。
經意同《中阿含‧雙品‧牛角娑羅林經》,亦可參閱竺法護《生經‧比丘各言志經》。
(4)世尊為比丘說咒願能獲六大功德:(一)施主得信根、戒德、聞等三種成就;(二)施物得色、味、香等三種成就;欲成就此六事,當念惠施。
(5)世尊為比丘說若欲求佛之教示、四事、知足、多知識、四禪、四神足、八解脫、天耳、他心通、無量神足、宿命、天眼、漏盡,皆當念戒德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具足,為世福田所不及。
(6)有一比丘誹謗舍利弗,舍利弗於大眾中辯明,佛令穢行比丘向舍利弗悔過,舍利弗聽受其懺悔,並為說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
經意同《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師子吼經》。
(7)佛為比丘說觀六入因緣生滅,皆為空寂,此名第一最空之法;當於閑居之處,坐禪思惟,修行其法。
可參閱《雜阿含》第335經、《增壹阿含‧非常品》第461經。
(8)佛為生漏梵志說剎利、婆羅門、國王、盜賊、女人等,乃至比丘,所求、行業、所著、所究竟,各各不同;比丘所求為涅槃。
經意同《中阿含‧梵志品‧何欲經》。
(9)佛為梵志說若戒律具足、六根不染六塵,為清淨梵行;若因女人而起淫、怒、癡,為漏行不具足。生漏遂自歸三寶,不復殺生。
(10)記敘薩遮尼揵子與佛論議無常之理,終於歸依三寶,不復殺生,並供養佛及比丘僧;又因聽佛說法而得法眼淨,命終生三十三天,當來見彌勒佛已,能盡苦際。
可參閱《雜阿含》第110經。
2.力品:內容記敘六凡常之力;佛陀於六法無有厭足;六內情如六種蟲,性行各異,所行不同;波斯匿王讚嘆佛陀有六種功德等。共12經。
(1)世尊為比丘說六凡常之力:小兒啼、女人瞋恚、沙門婆羅門忍、國王憍慠、阿羅漢專精、佛大慈悲。當修大慈悲力。
可參閱《雜阿含》第692-693經。
(2)世尊為比丘說當思惟、廣布無常想;不修無常想者,命終墮入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中;修無常想者,命終生天上、人間、涅槃三善處。
(3)佛為梵志說外六塵、內六入之法;梵志即得法眼淨。
經意同《雜阿含》第101經、《別譯雜阿含》第267經。
(4)佛昔日為菩薩未成道時,思惟十二因緣之生滅,只知「識」為原首,令人致生、老、病、死,但不能如實了知生、老、病、死之原本,因從古昔諸佛學道,即知生、老、病、死之原本,了知四諦、十二因緣之生滅法則,而與眾說法;猶如有人在山林中,發現古人行道及無人之美好國邑,還歸稟王,王令人民移居古城,快樂無比。六入滅則生、老、病、死滅,當求方便,滅於六入。
經意同《雜阿含》第287經、支謙《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玄奘《緣起聖道經》、法賢《佛說舊城喻經》。
(5)佛訶阿那律睡眠,阿那律精進不眠,雖致肉眼失明,卻因此而修得天眼。後阿那律將補衣,祈願阿羅漢、欲求福者代為貫針。佛親為阿那律貫針,而說於六法無有厭足:一施,二教戒,三忍,四法說義說,五將護眾生,六求無上道;並囑比丘當求方便,修此六法。
(6)內容有(一)掘魔殺人取指為鬘,佛往降伏之,令憶梵書所載佛說滅六見法之事,終受感化,求作沙門,並得法眼淨。(二)波斯匿王欲誅伐鴦掘魔,於佛所知其已出家,願以四事供養。(三)鴦掘魔修阿練若行,終證阿羅漢果;於入舍衛城,發至誠言以救婦人產難;乞食時,忍受眾人之打傷,佛說其已受永劫之罪報。(四)佛為諸比丘說鴦掘魔之本生因緣。(五)佛讚許鴦掘魔為第一聰明捷疾智弟子。
與竺法護《佛說鴦掘摩經》、法炬《佛說鴦崛髻經》同本;可參閱《雜阿含》第1077經、《別譯雜阿含》第16經、求那跋陀羅《央掘魔羅經》。
(7)佛為比丘說諸山古今各有異名,唯仙人掘山古今同名,因恆有菩薩、羅漢、辟支佛、諸仙人、佛居止故;當親近此山,承事恭敬,能增益諸功德。
(8)佛為比丘說六情如狗、狐、獼猴、鱣魚、蚖蛇、飛鳥等六種動物,各有性行,若繫著於一處,則不得四散奔馳;專精,則意不錯亂,魔不能侵,諸善功德得以成就。
可參閱《雜阿含》第1171經。
(9)佛述往昔有長者女,見辟支佛起欲心,大事挑逗;辟支佛不為所動,並掏捨眼目以說明六根不牢固,幻偽非真,漏而不淨,悉皆無常,並昇虛空現十八神變。長者女依辟支佛所教,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命終生梵天;故勸修無常想。
(10)內容記敘(一)佛為波斯匿開示以法治化,能生天上,死後名稱不朽;身在天上,能增天壽、天色、天樂、天豪、天光等六事功德。(二)波斯匿王讚歎佛有六種功德,應受人禮拜。(三)佛教波斯匿王常當發心向於如來,並敕諸比丘當供養、諷誦、演義波斯匿王之所說。
經意同《中阿含‧例品‧法莊嚴經》。
(11)內容有(一)毗舍離城鬼神充斥,害人致死,人民渴望請佛除其苦患,然佛已受阿闍世王之請,於羅閱城夏坐。(二)毗舍離城代表最大長者依佛的授意和方法,取得阿闍世王同意佛往救毗舍離城民。(三)佛因二千五百寶蓋來遮之事,及應阿難之問,說自己昔日為善化王,嘗以一蓋覆辟支佛神寺之本生事;並勸當求方便,供養諸佛。(四)佛將諸比丘往毗舍離城,鬼神馳走,人民病除,得安隱。(五)輸盧比丘尼降伏六師外道,佛讚許其為能降伏外道第一比丘尼。
(12)世尊為比丘說染著六情,則流轉生死;思惟不淨,即見道跡。當求方便,滅此六情。
【七法】有三品,25經。
1.等法品:內容敘說成就七法能得樂漏盡;七事水喻;比丘成就七法,則魔波旬不得其便;七識住處;輪王七寶;七清淨道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成就知法、知義、知時、自知、知足、知入眾、觀察眾人等七法,能得樂斷漏。義者,如來機趣。時者,止觀語默等。自者,善能修己。足者,行住進止之宜,皆知止足。眾者,剎利、梵志、長者、沙門等語默法則。觀察眾人者,知其根原勝劣。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經》、支謙《佛說七知經》,亦可參閱失譯般泥洹經(大一‧一七六上)。
(2)佛舉晝度樹之華葉凋落、華實棄地、樹作灰色、樹生羅網、樹生雹節、雹漸開敷、華開而香遍,比喻賢聖弟子之發心出家、出家捨俗、遊初禪、遊二禪、遊三禪、遊四禪、證果之戒德香。當求方便,成就戒德之香。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晝度樹經》、施護《佛說園生樹經》。
(3)佛以七種事水者作譬喻,簡別七種不同層次之人:(一)不善法遍身之人,如常沈沒在水底者;(二)退失善法且造惡之人,如已出水還沒者;(三)有信善根而不進之人,如出水觀看者;(四)證須陀洹之人,如出水而住者;(五)證斯陀含之人,如欲渡水者;(六)證阿那含之人,如欲至彼岸者;(七)證阿羅漢之人,如已到彼岸者。當在閑居靜處、樹下坐禪,勿起懈怠。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水喻經》、失譯《佛說鹹水喻經》。
(4)世尊為比丘說聖王成就城郭、城門、城池、穀米、薪草、兵器、知人等七法,則不為怨家盜賊所擒獲;比丘成就淨戒、護根、多聞、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別陰界入及十二緣起等七法,則魔波旬不得其便。
《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經》。
(5)世尊為比丘說七種神識之住處;故當於閑居樹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
(6)均頭比丘病重,佛令其說七覺意而病除;故當求方便,修七覺意。
(7)世尊為比丘說轉輪聖王出世,便有七寶應現;如來出世,便有七覺意寶應現。當求方便,修此七覺意。
可參閱《中阿含‧王相應品‧七寶經》、《雜阿含》第721-722經、施護《佛說輪王七寶經》。
(8)內容有(一)佛廣演轉輪聖王之七寶、四神足及命終生天等事。(二)有比丘貪慕輪王果報,佛誡其:輪王猶不免墮三惡趣,如來七覺意寶勝輪王七寶,當修梵行,盡於苦際,比丘遂得證果。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轉輪聖王品》、施護《佛說輪王七寶經》。
(9)天人告訴童真迦葉:舍有夜煙晝火、婆羅門、智者、鑿山、刀、負物、山、蝦蟆、肉聚、枷、二道、樹枝、龍等喻。佛為迦葉解此義,迦葉遂悟證阿羅漢果。
可參閱《雜阿含》第1079經、《別譯雜阿含》第18經、施護《佛說蟻喻經》。
(10)諸比丘歎譽滿願子之德,佛給予讚可,舍利弗遂往問滿願子七清淨道,滿願子以七車為喻解說之。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七車經》。
2.七日品:內容敘述敗劫時,有七日出,世界壞滅;比丘七不退轉法;以七覺意對治七使;佛陀為均頭說七事得增益功德。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敗劫時,七日出,世界壞滅,一切諸行皆歸無常;成劫時,世界生成,光音天眾來此世界,部份天眾因貪食,淪落人間定居,衍生子息,爾後漸有四姓、五種穀子,便有生、老、病、死,致今日有五盛陰身,不得盡苦際。當樂閑居靜處,當念坐禪,勿起懈怠。
可參閱《中阿含‧七法品‧七日經》、法賢《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長阿含‧小緣經》。
(2)內容為(一)阿闍世王欲征伐拔祇國,遣婆利迦請示佛陀。(二)佛為說拔祇人修七不衰退法,非外寇所能侵,阿闍世王因是作罷。(三)佛說比丘七不退轉法。
可參閱《中阿含‧梵志品‧經雨勢經》、《長阿含‧遊行經》、白法祖《佛般泥洹經》、失譯《般泥洹經》、法顯《大般涅槃經》、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3)世尊為比丘說貪欲、瞋恚、憍慢、癡、疑、見、欲世間等七使,使人流轉生死,不得解脫,當以念、法、精進、喜、猗、定、護等七覺意對治之。
(4)世尊為比丘說修行慈、悲、喜、護、空、無想、無願等七種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於現法中得獲果報;故當勤加勇猛修此七法。
(5)佛為阿難說毗羅先長者於七日後將命終,墮入地獄。阿難度令出家一日,勤修十念,當日命終生四天王中;佛為記說毗羅先當七變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當求方便,修行十念。
(6)世尊為比丘說緣見、恭敬、親近、遠離、娛樂、威儀、思惟等七法能淨諸有漏法;具足一切威儀,能斷結、去愛,度於四流,越於苦際。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安世高《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7)佛為均頭說起僧伽藍、施牀座、施食、施雨衣、施藥、作井、近道作舍等七事得增益功德,其福不可稱量;當求方便,成辦此七種功德。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世間福經》。
(8)佛敕比丘修行、思惟死想,當如婆迦利厭患此身惡露不淨,念出入息往還之數,並於其中思惟七覺意;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9)波斯匿王誤以尼揵子、裸形人、黑梵志、裸形婆羅門等之裸形、極端苦行為阿羅漢行,佛為說七裸形梵志等非是梵行人。
經意同《中阿含‧梵志品‧阿攝[和/心]經》。
(10)迦栴延為諸比丘廣演「佛之所論非天、世人所能及,非著世、非住世」之深義;佛讚許迦栴延聰明辯才,能廣演如來說法之妙義。
經意同《中阿含‧林品‧蜜丸喻經》。
3.莫畏品:內容敘說佛陀教比丘觀七處之善,觀察四念處法,是為上人;當行八種道及七種法等。共5經。
(1)摩呵男請問斷三結使,成須陀洹,名不退轉,然見暴牛等,尚生恐懼,命終是否墮落?佛為說賢聖弟子諸苦永盡,永無復有,雖尚有餘存,如一滴水耳;須陀洹至遲七返生死,即得盡苦際,若勇猛精進,便轉進為家家。
經意同《雜阿含》第930經、《別譯雜阿含》第155經。
(2)有一婆羅門在七日中,親族死亡二十七人,憂愁苦惱不已,那伽波羅為其說法,並示觀無常之法;婆羅門遂發心出家學道,精進修持,證阿羅漢果。
(3)佛教示比丘當觀慈、悲、喜、護、空、無相、無願七處善及觀察四念處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42經、失譯《雜阿含經‧佛說七處三觀經》、安世高《佛說七處三觀經》。
(4)舍利弗為北遊比丘說當修行八種道及七種法,便得阿那含、若阿羅漢二果。
可參閱《雜阿含》第108經。
(5)佛讚許迦葉雖年已朽邁,猶不捨頭陀行,為世間人民作良友福田;亦讚歎阿難勝於過去諸佛之侍者,能於如來未發語便知悉;並以此因緣,將法寶授付迦葉、阿難二人,令無有缺減。
經意同《雜阿含》第1141經、《別譯雜阿含》第116經。
【八法】有二品,20經。
1.八難品:內容敘說當求方便,,遠離八難;墮八大地獄的因果;八未曾有法;八大人念;行八邪與八正的果報。共10經。
(1)佛告訴諸比丘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根缺、邪見、無佛世等八難,使人不聞佛法,不得修行;故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2)世尊為諸比丘說八大地獄及所附小地獄之因果,墮入其中者,受苦無量,不可稱計,罪畢乃得出離;故應修八正道以遠離之。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地獄品》。
(3)內容有(一)佛告別毗舍離,以四法印作最後之遺教,勸諸人民勿懷憂愁,並留下鉢,令毗舍離人供養之。(二)佛往拘尸那竭,以父母力起大石,降伏五百力士,並為說如來之神力、智慧遠勝目犍連、舍利弗百千萬倍。(三)荼羅繫頭比丘尼依佛言教證三達智,佛聽許其先取滅度,並記為智慧捷疾第一比丘尼。(四)佛在雙樹間,將入涅槃,阿難悲泣,佛開示轉輪聖王與阿難所各具有之四未曾有法。(五)佛說待女人之法。(六)佛開示罰車那比丘之法。(七)度拘尸那竭五百摩羅為最後之在家弟子,須拔為出家弟子。(八)佛說最末之教誡,並囑付弟子,大稱尊,小稱賢,相視如兄弟等。
與竺法護《佛說力士移山經》、竺法護《佛說四未曾有法經》同本,亦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
(4)阿須倫告訴佛,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使諸阿須倫樂在其中。佛開示阿須倫,如來法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使諸比丘樂在其中;阿須倫聽佛開演教法後,向佛懺悔所造之不善業。
經意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阿修羅經》。
(5)釋尊為比丘說天地大動有八因緣:(一)大風、火、水、地起變動。(二)菩薩從兜率天降入母胎。(三)菩薩出母胎。(四)菩薩出家學道成正覺。(五)如來取滅度。(六)神足比丘變現神通。(七)諸天由宿福得作帝釋、梵天王。(八)眾生福盡,國王不樂本邦,各相攻伐。
經意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地動經》、《長阿含‧遊行經》。
(6) 阿那律思惟八大人念義,並往問世尊。佛為阿那律開示戒勝於聞,少欲、知足、閑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中,精進最上、最勝,無有能比者;四部眾當修習此八大人念。
經意同《中阿含‧長壽王品‧八念經》、支曜《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7)釋尊為比丘說少欲、知足、閒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之成就,勝於剎利、婆羅門、長者、沙門、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天王等八部眾;故當修行此八法。
(8)阿那邠邸長者於四城門、大市、家中及佛、比丘僧八處平等惠施,佛讚歎之,並為說施予賢聖之眾,能施少獲福多,施多獲福多;勸當以喜悅心,供養聖眾。
(9)世尊為比丘說須以隨時、鮮潔、自手、無憍恣心,不望回報、求解脫、求施良田、為眾生而不為己等八事行財物惠施,所獲福報無量,漸至滅度。
(10)世尊為比丘說說八邪道為趣泥犁之路;八正道為向涅槃之道。
2.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內容敘說佛陀為馬血天子說示三世諸佛皆以正見等賢聖八品,得盡生死邊際;佛陀為優波離說修持八關齋戒及發願功德;習八邪道,墮入惡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隨世迴轉等。共10經。
(1)佛為馬血天子說三世諸佛皆以賢聖八品道得盡世界之邊際,馬血天子聞此,即於座上得法眼淨。
可參閱《雜阿含》第1307經、《別譯雜阿含》第306經。
(2)佛為優波離說修持八關齋戒及發願功德,並舉示自己昔日在寶藏如來及燈光如來之時,發願成佛而蒙授記之本生事,說明發願功德不可稱記,能至甘露滅盡處。
(3)佛因見水漂木,為諸比丘說漂木若不逢八事,便將漸入海,以喻行人之修道,若無八事,便將至涅槃。牧牛難陀聞此喻,發心出家。
經意同《雜阿含》第1174經。
(4)阿闍世太子日遣五百釜食供養提婆達兜,比丘聞此,稟告佛陀,佛為說提婆達兜貪著利養,必不能獲得智慧、三昧,亦不能具足戒行;貪著利養者,習八邪道,將墮至惡處,已起利養心者,當求方便而滅之。
(5)內容有(一)佛舉乘船筏之譬喻,以示弟子:善法猶可捨,何況非法。(二)佛舉示昔日降魔事跡。(三)佛示依慢減慢,慢已滅盡,則無諸惱亂之想;設為賊所擒,勿起惡情,當以慈、悲、喜、護、心治之;心當如地,納受一切穢惡好壞。
參閱《中阿含‧大品‧阿梨吒經》
(6)佛舉摩竭牧牛人愚惑、少智慧,渡牛無方,致牛群和自己均遭受困厄,以喻心智闇鈍不明,不習禁戒之比丘。又舉善牧者知牛性,知水性,導牛有方,能使牛羣安然渡河,如來以八正道自度度人,正如善牧之人。比丘當以無放逸行,修習八正道。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8經。
(7)阿闍世王於七月十五日受歲之日,受耆婆伽之勸請,與諸侍從,往梨園晉見世尊,求佛受悔殺父之過,並誓願改往修來。佛受阿闍世悔過,並為廣演法義;王聞法,信受教義,歸命三寶。佛又囑付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並讚許阿闍世為優婆塞中得無根之信者。
經意同《長阿含‧沙門果經》,亦可參閱竺曇無蘭《佛說寂志果經》。
(8)佛為比丘說當除世間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
(9)佛為比丘說如來出現世間,不著世間八法,猶如蓮華出淤泥,卻不著塵水。當勤精進,勿為世間八法所染。
(10)佛為比丘說四向四果流轉生死,而不住生死;當求其方便,度生死之難,勿住生死。
【九法】有二品,18經。
1.九眾生居品:內容敘說九眾生居處;嚫願九德;九種人離於苦患;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異。共11經。
(1)世尊為比丘說有九眾生居處,為眾生所曾居、已居、當居;故當求方便,離此九處。
(2)世尊為比丘說嚫願有三類九種之德:(一)施主成就信、誓願、不殺生;(二)所施物成就色、香、味;(三)受施者成就戒、慧、定。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
(3)世尊為比丘說惡比丘成就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健忘、少睡、淫泆隱匿、無返復、念不捨離等九法;當捨此諸惡法。
(4)佛以孔雀鳥成就九法,比喻賢善比丘成就顏貌端正、音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少欲知返復等九法。
(5)世尊為比丘說女人有九法繫縛男子,更樂(觸)縛人最急,能牢繫男子;當念捨此九法。
(6)佛為諸比丘說一切諸法之本;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
(7)世尊親自瞻視病患比丘,並為說法,比丘遂得三明,漏盡意解。又集諸比丘,教示當展轉相瞻視病苦,瞻病者無異於瞻視如來。
(8)佛為比丘說四果、四向、向種性人等九人可敬可貴,供之得福。
(9)內容有(一)滿呼王子請供佛及比丘僧,但因輕視朱利槃特而不予延供。(二)佛留缽於朱利槃特所,令滿呼親往取缽。(三)朱利槃特分形坐於五百樹下,滿呼無策而歸,佛授教往請朱利槃特。(四)滿呼於佛前懺悔,佛為說有九種之人出世,並讚歎朱利槃特能以神足度人、阿難能觀相如意,唯二人能於空中取滅度。(五)滿呼白佛願恆供養朱利槃特,佛令其先向朱利槃特懺悔。(六)佛為滿呼說妙法及咒願。
(10)佛為阿難說善知識是全梵行人,能引人向善道以至無為處。
經意同《雜阿含》第726、768經。
(11)佛為釋提桓因說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異。
2.馬王品:內容記敘佛陀說馬王本生;當求方便,修行慈心等。共7經。
(1)有一婆羅門以女獻佛,佛婉拒不受;有一比丘請留之,佛予以斥責,並開示女人有九惡,不可繫意於彼。又為該比丘舉說往昔為馬王時,救度商人逃離羅剎女之本生因緣。
可參閱《中阿含‧大品‧商人求財經》
(2)內容為(一)舍利弗、目乾連率領五百比丘回到僧團,諸比丘互相問訊,聲音高大,佛敕他去。(二)諸釋種與梵天王代諸比丘向佛謝過。(三)佛問舍利弗、目乾連對如來遣眾,有何想法。(四)佛讚許目乾連為眾中標首,當教誨後學。(五)佛為說不得長大之九法,及有所成辦之九法。
與康孟詳《舍利弗摩訶目連遊四衢經》同本。
(3)內容有(一)比丘依村落居止,若惡法逐增,善法減滅,則當遠離村落;若善法逐增,惡法減滅,則不應遠遊。(二)阿難問佛,四大依食而存,諸善依心而生,比丘當如何才能依村落住,勞苦精神,長養善法而不遠遊。(三)佛說專念四事供養,所欲不果則苦;若知足,不起想著,則諸天、人民代其歡喜。故佛教比丘當念少欲知足。
可參閱《中阿含‧林品‧林經》。
(4)魔令人民不施食予佛,佛為魔說拘樓孫佛時,魔亦令聖眾托空鉢,彼佛告諸比丘當捨揣、更樂、念、識等四種人間食,成辦禪、願、念、八解脫、喜等五種出世間食,魔前計無功,即令人民以利養惑比丘,彼佛敕比丘當勿著利養。
可參閱《雜阿含》第1095經。
(5)內容有(一)心行慈,能消除瞋恚;昔有惡鬼坐於帝釋座,諸天瞋恚,鬼顏貌轉勝;帝釋行慈心,鬼顏貌轉醜而即時形滅。(二)心行慈,能生善處,遠離八難,證阿羅漢、證辟支佛,乃至成佛。
參閱《雜阿含》第1107經、《別譯雜阿含》第36經。
(6)佛讚舍利弗能遊於空三昧;並說若無空三昧,便流浪於生死中,不能得究竟解脫;得空三昧,則能證入佛果;空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為第一,佛昔時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不曾眴,當求方便,成辦空三昧。
可參閱《雜阿含》第236經。
(7)尸利掘長者聽從六師外道所教,備火坑與毒食,供佛與比丘僧。佛顯神變,尸利掘悔過,佛為說法,尸利掘及八萬四千眾得法眼淨,歸依三寶並受五戒。
【十法】有三品,26經。
1.結禁品:內容敘說佛陀以十事功德,與諸比丘說示禁戒;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佛陀成就十力;非法親近國家有十難;國王成就十種非法,則不得久存等。共10經。
(1)佛以十事功德,與諸比丘說禁戒,並囑咐當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2)世尊為比丘說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三世諸聖常處其中。
可參閱《雜阿含》第71經。
(3)世尊為比丘說如來成就十力,自知無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無上大法輪,教觀四諦、五蘊、十二因緣;比丘當精進修梵行,無放逸,並承事諸佛,禮敬供養。
經意同《雜阿含》第348經。
(4)世尊為比丘說如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當求方便,成此十力、四無所畏。
可參閱《雜阿含》第684、701經、勿提提犀魚《佛說十力經》、施護等《佛說十力經》、法賢《佛說信解智力經》。
(5)世尊為比丘廣分別修行念佛、法、僧、戒、施、天、止觀、安般、身、死等十念,能斷諸煩惱。
可參閱《增一阿含‧十念品》、《增一阿含‧廣演品》。
(6)世尊為比丘說非法親近國家(進入王宮)有十難,故比丘莫非法入國王宮室。
(7)世尊為比丘說若國王成就十種非法,不得久存,多諸盜賊;若國王成就十種正法,能久住於世;若比丘成就十種非法,不增善本功德,死墮地獄;若比丘成就十種正法,能生天上。當捨離十種非法,奉修十種正法。
(8)外道異學問諸比丘,彼之教法與佛之教法有何異,諸比丘以此白佛,佛為諸比丘開示一論一義一演乃至十論十義十演之甚深法。
十論十義十演:一依食,二名色,三受,四諦,五根,六重,七神止處,八世法,九眾生居,十念。
可參閱《雜阿含》第186-489經。
(9)佛勸比丘修行白骨、青瘀、膖脹、食不消、血、噉、有常無常、貪食、死、不可樂等十想,能至涅槃。
(10)有一比丘因欲心重而不能修十想,佛為說欲有種種不淨,應當遠離,令重思惟十想;比丘悔過,遂證阿羅漢果。
2.善惡品:內容記敘修行十惡、十善、十念的果報以及平等施法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修行十惡,則墮惡趣;修行十善,得生天上;修行十念,能至涅槃。當捨離生天及惡趣,善修十念至涅槃。
可參閱《雜阿含》第1056經。
(2)世尊為比丘說十惡之果報;當捨離十惡,並修行十善。
(3)佛為波斯匿王說平等施、迴轉幻法,並勸王發心,供養當來過去諸佛及聲聞弟子。
(4)諸比丘食後集於普會講堂論世事,佛阻止之,並敕諸比丘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之論,十事之功德能遠離惡趣,至涅槃。
(5)諸比丘集於講堂論乞食,希求妙色、妙觸、四事供養,佛斥其非正法,敕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離於心。
(6)諸比丘集於普會講堂,論王治國界及國主之勝劣,佛阻止之,並敕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離於心。
(7)諸比丘集於講堂論波斯匿王非法事,佛阻止之,敕諸比丘當自修己,熾然法行,興隆法樂,自歸最尊,並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離於心。
(8)有一長者造禪房施羅云,羅云後於人間遊化,長者即將禪房轉施聖眾,佛以此因緣為諸比丘說平等施法。
(9)佛為均頭說諸見之生滅,皆是無常、苦、空,為變易之法;當住於十善之地,除滅六十二見;均頭遂證阿羅漢果。
(10)世尊為比丘說三惡道、四大部洲、諸天壽命之長短,以上除淨居天不來此世,其餘多流轉於生死。並舉說自己昔為療眾病王之本生事,說明昔日閻浮地人民壽命極長,今因殺生之業而壽命短促。
3.十不善品:記敘十惡果報;彌勒出世,三會說法;七佛名號、本末等。共6經。
(1)世尊為比丘十惡之果報;勸當遠離十惡,修行正見。
可參閱《雜阿含》第1047-1048經。
(2)佛於說戒時默然,阿難三請說戒,佛言眾中有不淨者,此後不復說戒。目乾連入定觀察,知馬師、滿宿不淨,將二人驅逐。佛為說七佛出世時聖眾數目、聖眾清淨期限、禁戒偈等;並說過去諸佛滅度後,法不久存,而釋尊法當久存,弟子眾多。
經意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瞻波經》、法炬《佛說恆水經》、《法海經》、鳩摩羅什《佛說海八德經》,亦可參閱佛陀什共竺道生等《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十八。
(3) 內容有(一)彌勒佛示現時,國土豐樂,眾生善良如鬱單曰人,並有蠰佉轉輪聖王出世,七寶具足、四大寶藏應現,食物豐足。(二)彌勒佛三會說法,弟子眾多,皆為釋尊之遺教弟子,並教弟子思惟十想等釋尊之舊法,千歲之中,眾僧清淨,以一偈為禁戒,遺法存八萬四千歲。(三)欲值彌勒佛世,當勤精進不懈,承事諸師,供養諸法。
可參閱《中阿含‧王相應品說‧說本經》、《增一阿含‧非常品》第7經。
(4)佛為諸比丘廣演七佛名號、種姓、道樹、所化弟子眾、侍者、壽命;三世諸佛,皆說七佛之本末,當念奉行此記佛名號經。
與失譯《七佛父母姓字經》同本,經意同《長阿含‧大本經》、法天《佛說七佛經》、法天《毗婆尸佛經》。
(5)內容有 (一)師子長者別請供養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二)佛為羅云說別請五百羅漢之功德,不及供養僧眾所差一人;譬如不能分別飲盡一切江河諸水,由飲海水故,已飲盡諸流;又如酥不得廣普於水,油能遍滿水上;當念供養聖眾比丘僧。(三)佛為師子長者說平等惠施;佛讚許師子能不別凡聖,廣施眾生,為優婆塞中第一平等施弟子。
(6)內容有(一)十千梵迦夷天以偈讚舍利弗。(二)舍利弗入金剛三昧,有惡鬼以拳打其頭,雖頭痛而無損。(三)佛為諸比丘說拘屢孫佛之弟子等壽,入金剛三昧,牧人誤謂其命終,以火焚燒之而不傷;入金剛三昧,能免除一切傷害;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四)佛讚許舍利弗,並勸諸比丘當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
可參閱《雜阿含》第1330經、《別譯雜阿含》第329經。
【十一法】有二品,39經。
1.牧牛品:內容記序牧牛十一法;;佛陀讚嘆迦葉成就十一種苦行;十一種眾生不得道;修行慈心獲十一種福等。共10經。
(1)佛比丘說放牛人牧牛得法與否,各以十一法成就之;而比丘修道如法與否,如放牛人之放牧,亦各有十一法;比丘若能離去十一惡法,成就十一善法者,於現法中所饒益。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9經、鳩摩羅什《佛說放牛經》。
(2)佛為比丘說應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止足、修法、知方便、分別義、不著利養等十一法,如此則必能有所成長;並讚許迦葉成就十一苦行,若能如迦葉者,則為上行。
(3)佛見舍利弗等諸大比丘及提婆達兜各自率領徒眾經行,乃為諸比丘說眾生根源皆自相類聚,惡者與惡者相從,善者與善者相從,如同淨者與淨者相應,不淨者與不淨者相應;當學與淨者相應而去離不淨者。
可參閱《雜阿含》第447經。
(4)象舍利弗還俗後,復出家修行證阿羅漢果,為諸人民說有捨戒、不淨行、殺生、偷盜、殘食、妄語、群黨、惡言、狐疑、恐懼、受餘師及受胞胎等十一法,為阿羅漢所不習,並分別五通與六通之差別。
(5)佛為諸比丘廣演十二因緣甚深法義,又舉昔日為須焰阿須倫王之本生,誡阿難勿輕視此十二因緣法,並說自己初成佛道,以思惟十二因緣,降伏魔眷屬,除無明而得慧明,諸闇永除,無復塵垢,三轉十二說此十二因緣法,當念奉持此十二因緣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298經、玄奘《緣起經》。
(6)內容有 (一)翅甯梵志聞佛說法後,歸依佛成為優婆塞。(二)施羅梵志見佛之三十二相好,歡喜踊躍,便向佛請示道法,佛為說具足八正道者,能得至涅槃,唯除十一種人不能得此八種之道,時施羅梵志及五百弟子皆隨佛出家學道。
(7)佛告訴諸比丘恆受一食,能使身體輕便,氣力強盛,跋提婆羅提出不堪任行此法之說,佛許其通日而食。又迦留陀夷於日暮入城乞食,致使一孕婦因驚怖而流產,佛以此因緣制定比丘當日中乞食,並勸學當如迦葉比丘自行頭陀十一法。經三個月後,跋提婆羅至世尊所懺悔前愆;佛受其懺悔,並為說法,跋提婆羅聞佛教誡,自此精進修持,不久證得阿羅漢。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跋陀和利經》,亦可參閱《中阿含‧大品‧加樓烏陀夷經》。
(8)佛為諸比丘開演習行沙門、誓願沙門、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之義。
經意同《中阿含‧馬邑經上》。
(9)內容有(一)提婆達兜妄自出家,並自稱釋子,隨修羅陀學神通,得神通後,聲名四播。(二)提婆達兜貪著利養,犯五逆重罪。(三)法施比丘尼說提婆達兜之過,反遭提婆達兜瞋心殺害。(四)提婆達兜得重病,然亦生害佛之心,以毒塗指爪甲,至佛所,足才下地,便被大火所燒,便生悔過之心,正欲稱南無佛,未竟,便墮入地獄。(五)佛授記提婆達兜將歷經一劫地獄之苦,終生善處天上,經六十劫中不墮三惡趣,往來天、人間,最後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名曰南無。(六)目連以神足力,入地獄為提婆達兜說法,六萬餘人因聞目連說法,命終皆往生四王天。
(10)佛為比丘說修行慈心解脫,廣演法義者,當獲臥安,覺安,無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俱不侵,得生梵天等十一果報;當行慈心,並廣布其義。
可參閱求那跋陀羅《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2.禮三寶品:敘說當行十一法禮佛、法、僧;當求方便成就信、戒、聞、施、慧五事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禮佛寺十一法。
(2)世尊為比丘說當念十一事,然後禮法。
(3)世尊為比丘說當專十一法,然後禮僧。
(4)內容有(一)佛本生為大天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見白髮生,便出家修道,並囑咐後代紹繼王位之子孫,以正法治國,並應於白髮生時,出家修行。(二)最後聖王名荏(即阿難本生),蒙釋提桓因延請至天上,後返人間,白髮生而出家;其子善盡王(即調達本生),紹繼王位,暴逆不道,斷絕正法,致使十惡生,五減遂至。(三)昔阿難能承擔大天之正法治,今佛以無上道法盡囑累阿難,敕莫為斷種行,莫作邊地人;當成就眷屬,莫作滅族行。
經意同《中阿含‧王相應品‧大天[木*奈]林經》,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序品》。
(5)世尊為比丘說末佉梨、帝舍、提婆達兜、瞿波離等四人墮於地獄之果報。
與竺曇無蘭《佛說四泥犁經》同本。
(6)釋尊為比丘說佛能明知五趣、涅槃之因果;當求方便,具足如來十力、無畏。
(7)世尊為比丘說雪山樹俊好,乃依五事功德長大;善男子、善女人依豪族家,成就信、戒、聞、施、慧等五事。當求方便,成就五事。
(8)茂羅破群與比丘尼親近,誤謂習淫無罪。世尊因此為比丘說若有愚人誦十二部經,然不解義、不順法、不奉行,則如捉蛇尾,反被其害;若有善男子誦十二部經,能知義、順法、無違,則得漸至涅槃。最後又為諸比丘說禁戒。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牟犁破群那經》
(9)佛為生漏梵志說三世劫數無量,眾生長久受苦惱,當厭離此惱。
(10)佛為異比丘說賢劫五佛示現,能令耆闍崛山存在;辟支佛出世,名為小劫;如來出世,名為大劫;劫數長遠不可稱計,當憶此義。
以下二品不屬於十一法。
非常品:敘說眾生流轉生死,流淚、流血多於恆河水;勸求方便斷五心弊,除五心結;勸護六情,無令漏失;須達長者命終生三十三天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眾生流轉生死,經歷諸般苦惱,於中悲號涕泣之淚多於恆河水,故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
可參閱《雜阿含》第938經、《別譯雜阿含》第331經。
(2)世尊為比丘說眾生在生死中,身體毀壞,流血多於恆水,實可厭患,當念捨離。
可參閱《雜阿含》第937經、《別譯雜阿含》第330經。
(3)佛勸諸比丘當常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可斷盡三界諸愛,無明、憍慢永除,佛並舉自己昔日為音響王時,起塔供養辟支佛之本生事告誡弟子。
(4)世尊勸比丘、比丘尼當求方便,斷五心弊,除五心結;若五心弊斷,五心結除,則善法增益,無有損減。
(5)佛為比丘說持戒完具,能正法興隆,命終之後生於天上、人中;當念具足戒律,威儀禮節,無令缺減。
(6)佛為比丘說寧可常眠寐,而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造眾惡業;當護六情,無令漏失。
可參閱《雜阿含》第241經。
(7)阿那邠祁長者以純金誘導四子歸信三寶,佛讚其得福無量,不墮三惡趣,得四大寶藏,並於彌勒佛時,為蠰佉王之典藏主,復廣作福德,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當慈愍有形之類,求其方便,歸向三寶。
與安世高《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同本,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3經,竺法護《佛說彌勒下生經》。
(8)舍利弗與阿難前往瞻視阿那邠祁長者病,並為其廣說妙法,勸令歡喜,使發無上道心。阿那邠祁長者命終,生於三十三天,其壽、色、樂、威神、光明等五事功德,皆勝於諸天。最後佛記阿難博有所知,勇猛精進,念不錯亂,為多聞第一。
可參閱《雜阿含》第1032經、《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教化病經》。
(9)佛為善生女說為婦之道有似母、似親、似賊、似婢等四事,令其悔改,並更為廣說法義,使自歸三尊,而受五戒。
求那跋陀羅《佛說阿速達經》、失譯《玉耶女經》、竺曇無蘭《玉耶經》。
(10)佛告訴舍利弗:眾生長夜為心所縛而流轉於生死中,不為豪族所縛;意欲生者,當發願生豪貴之家,不生卑賤之家,生卑賤家者,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當求方便,降伏於心。
大愛道般涅槃品:內容記敘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事;;隨時聞法有五種功德;施主檀越五種功德;佛陀為波斯匿王解說五種夢等。共9經。
(1)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佛親自供養[蛇-它+也]旬舍利,以報養育之恩。並為耶輸提大將說與如來、轉輪聖王、阿羅漢、辟支佛起偷婆,將受福無量。
與白法祖《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慧簡《佛母般泥洹經》同本。
(2)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之事,並為尼眾說自己昔日供養六如來,求作女人身之本生因緣。佛讚許婆陀為尼弟子中,自憶宿命無數世事第一。
(3)佛以鐵城芥子譬喻為比丘說生死劫長,無有邊際;勸當厭離生死,免除愛著。
經意同《雜阿含》第948經、《別譯雜阿含》第341經。
(4)佛為比丘說生死劫長,不可以數量計算之,並舉天衣拂大石山為喻,說劫數難限;當於此中厭患生死。
經意同《雜阿含》第949經、《別譯雜阿含》第342經。
(5)佛為比丘說隨時聞法有聞所未聞、已聞能持、除疑、無邪見、解深法等五種功德,並勸當念常聞甚深之法。
經意同《增一阿含‧聽法品》第1經。
(6)佛為師子大將說施主有五種功德,身壞命終,生三十三天,有五事勝於諸天;惠施之時,當恆念平等,勿興是非之心。
可參閱《增一阿含‧不善品》第2經。
(7)佛為波斯匿王說施心宜平等,但福田有勝劣,當中以施持戒之人,其福最難量;並為說身、口、意三行中,以意行為第一,能推動身口造業。
(8)波斯匿王因殺庶母百子,而自悔過,詣世尊前懺悔前愆,佛為說四苦難免,十惡報劇,人命極短,在世間僅須臾頃,而生死長遠,多諸畏難;當求方便,施行福業,以法治化,莫以非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1147經、《別譯雜阿含》第70經。
(9)佛為波斯匿王析釋十種夢,並勸王當以法治化。
與失譯《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失譯《舍衛國王十夢經》、竺曇無蘭《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同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