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解題

經名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著譯者後漢安世高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又稱《阿難問事佛經》、《阿難問事經》,全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敘述學佛者,能夠從善知識,聽聞正法,依教奉行所得果報是吉祥的,若反之則諸事不諧,即是凶,並以殺生為例說明持戒的精神與功德,接著說明良好的修學態度,最後是佛法落實在生活上的實踐。本經之高麗本與宋、元、明等三本的內容一致,但文句有些許差異。
本經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經說明學佛做人的基本道理,是初學佛的入門教材。
二、本經雖說明個人修行之法,但實為大乘佛法的根基。
三、本經著重在生活倫理的落實。
本經近二千字,前言、正說、以頌勸請、結說共四部份,其內容大意如下:
前言:本經之前言概介。
阿難啟請,提出有人是學佛得到富貴,但有的人反而失去原有的福報,為何同樣是學佛為何有不同的果報。
佛陀先說明善果可分受戒信行、禮拜供養齋戒及現蒙護後得道三部份。
(一)受戒信行:修學佛法,先從明師受戒,精進奉行。
(二)禮拜供養齋戒:從禮拜(身)、供養(心)、齋戒(行)去修正自己的身心的修學要領。
(三)現蒙護後得道:只要如法的修學,現為諸天等擁護,後必得道。
佛陀接著說明惡果為不值明師乘戒俱無、昏憒犯戒無敬詈嫉、不齋殺生褻瀆經典、邪信妖巫惡鬼衰耗、死後惡報輪轉三塗等五部份。
(一)不值明師乘戒:沒有遇到善知識,雖受戒,但無法聽聞正法。
(二)犯戒無敬詈嫉:雖有受戒之名,但無法理解而盲修瞎煉。對經典沒有敬重,對禮拜燒香抱持懷疑的態度等不善之因。
(三)不齋殺生瀆經:不持齋,殺害眾生,對經典如對世俗書一般不尊重。
(四)邪信妖巫惡鬼:不了解因緣果報遇到事情即求神問卜。
(五)死後惡報輪轉三塗:由於造種種惡,故往生後趣惡道之輪迴之苦。
貳、正說:說明如何修行之道。可分為基本準則,殺戒為例,師生之道,實踐之道。
(一)基本準則:先明因果,了解善惡標準,且佛法難聞應依教奉行。
1.破迷及執:愚人不明三世因緣果報,對佛法不夠堅定,遇到不如意即怨僧天地,為三塗之見所縛,故不可不慎。
2.善惡標準: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渡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不是神授與。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
3.三寶難遇:因宿有福因才能得逢佛法,故應念報恩,依教奉行為作福田。
(二)殺戒為例:阿難啟問:「人不自手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佛陀回答:「教人殺生,重於自殺。」若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為縣官所見促逼,不自出意,罪較輕。知而故犯,趣手害生,無有慈心罪較重。怨對相報,世世受殃,無有斷絕,三塗八難之苦如是罪深。
(三)師生之道:教與學相互的成就,分為惡師之罪、為師本分、背師罪果。
1.惡師之罪:阿難啟問:「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佛陀回答:「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並以喻說明寧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並再三叮嚀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因有戒德者,感動諸天鬼神,故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
2.為師本分:阿難啟問:「為人師者,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佛陀回答:「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教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祟禮律,不使怨訟。並勸誡師生不可互相誹謗。
3.背師罪果: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法、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
(四)實踐之道:了解罪福有證,於落實生活上。
1.如何修持:現觀末世人諸惡人輩,造諸眾惡,死墮惡趣。當念報佛恩,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罪福有證,應慎行修行。
2.落實生活:阿難啟問:「末世弟子,因緣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當云何?」佛陀回答:「有受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善護身口意,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阿難又問:「什麼是世間事、世間意?」佛陀說明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為世間事也。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求神問卜等。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鬼神,無不敬伏!善惡之事,由人心作,禍福由人,如影追形,嚮之應聲。
參、以頌勸請:阿難有感而發,自幸今值佛世,但悲憫世間人多惡少信,故重說偈言。
(一)請佛住世:佛為三界護,恩廣普慈大;願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二)疑謗重罪: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諛諂諀訾聖,邪媚毀正真。
(三)各罪別報: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食鬼好伐殺,鑊湯涌其中等種種惡報。
(四)五戒別果:不殺得長壽,無病常康強;不盜後大富,錢財恒自滿。不淫香清淨,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為大王。至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不醉後明了,德慧所尊敬!
(五)疑罪惡報:末世諸惡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別道,罪深更逮冥!
(六)世意惡報::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問,祭祀傷不仁,無道墮惡道,求脫甚為難。
(七)結勸:人身難得,佛經難聞,應普奉行。
肆、結說
與會大眾,一時信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從是得度。開示道地,為作橋樑。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受教奉行。
和本經同本異譯的另有二部:
1. 乞伏秦.釋法堅譯,《阿難分別經》,一卷,一千七百餘字,《大正藏》第十四冊,與本經之別本文句雷同。
2. 西晉.釋法炬譯,《慢法經》,一卷,五百多字,《大正藏》第十七冊。為本經前分的異譯。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