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大乘起信論

論名大乘起信論
著譯者馬鳴造;梁.真諦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大乘起信論》,梵文Mahāyāna śraddhotpada śāstra,又稱《起信論》,馬鳴造,梁.真諦譯,全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mahā意為大,含有偉大、高貴等義;yāna為車乘,運載之義。謂能將無量眾生從生死此岸運載至覺悟彼岸,故名大乘。本論以如來藏為中心理論,和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從理論、實修兩方面為發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論書,為佛學思想的重要入門書。另有一說為大乘如來藏思想和唯識說結合為一之思想,本論之文義明達,解行兼重,古今佛教學人盛行傳誦研究。
本論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論為歷代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賢首宗、天臺宗、禪宗、淨土宗、密宗等各派學人對於此論盛行講說。
二、近代世教、禪、淨各家,以此論為入道的經典。
三、唐代佛教界對於此論的傳習甚廣,相傳玄奘在印度時曾談到本論真如受薰之說,受到當地學者驚異。故玄奘回國後又將此論譯成梵文,傳往印度。
四、本論中所談的發心、修行、證果,屬於法界圓覺宗或真常唯心論,在佛教思想有其研究價值。
五、從染淨所依說來說本論約法界與明覺的統一說,所以覺又是本覺,是與法界不離的本覺性。故以法界為本,即般若為本。
六、把理性與事象,物質與精神,都統一於眾生心的唯心論。
本論的大意:
本論全一卷,內容可分為序說、正說、結說。最初皈敬頌三頌為序說,中間的長行五分為正說,最後回向頌為流通結說。
壹、序說,皈敬與造論的意趣
一、皈敬: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二、造論的意趣: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貳、正說:為了對大乘升起信心,故本論從,因緣、立義、解釋、修行信心、勸修利益,五大項來論說。
一、因緣分:說明造論的緣起有八種
(一)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
(五)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六)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二、立義分:說明大乘的實質有法義二種。
(一)法:即是眾生心,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心真如相,即示大乘體;心生滅因緣相,能示大乘自體相用故。故依於此心,顯示大乘義。
(二)義:從體、相、用三個角度去探討。
1. 體: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
2. 相: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
3. 用: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
三、解釋分,依著立義分的法義,再分三大段加以論說。
(一)顯示大乘正義:分心真如門及心生滅門二大項。
1. 心真如門:真如是一法界的大總相法門體,不生不滅,並說明心性離相及法體離言,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真如依言說分別有如實空和如實不空二義。
2. 心生滅門,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它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並說明一切法的體、相、用。
(1) 心的生滅:分覺及不覺,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並說明本覺及始覺義。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並說明其體相及同異。
(2) 生滅的因緣:依心、意、意識轉故。依心起意,而有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等五相,所以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意識即相續識,諸凡夫取著轉深,依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並說明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之染心的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等還滅,及無明的還滅及和其相應不相應法、煩惱礙智礙等。
(3) 分別生滅相:從生滅明不滅,以及從麤與心相應及細與心不相應二種生滅。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依因依緣而滅,但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另說明有淨法、一切染因、妄心、妄境界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說明熏習起染法不斷和淨法不斷、染淨以真如法常熏習故無有斷及說明真如的體相用和其種種功德。
(4) 從生滅門入真如門: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
(二)對治邪執:一切邪執,皆人我見、法我見二種,若離於我,則無邪。
1. 人我見:凡夫有 (1)虛空是如來性 (2)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3)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 (4)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 (5)眾生有始等人我見及其對治法。
2. 法我見: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及其對治法。
(三)分別發趣道相:菩薩發心修行的過程中有信、解行、證三種發心,是信滿乃至十地菩薩發心修行之相。
1. 說明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並有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種信成就發心相,及行根本、能止、發起善根增長、大願平等四方便法門,則能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及退不退等。
2. 說明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隨順廣修檀、尸、羼提、毗黎耶、禪、般若等六波羅密。
3.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其證智的智體及智用。真心、方便心、業識心三種發心相。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
四、修行信心分,解說起信的部分。
(一)依未入正定眾生,要有信根本念真如法、信佛有無量功德、信法有大利益、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等四種信心。
(二)修施、戒、忍、進、止觀五門修行。並詳細說明止觀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三)為修大乘法心怯弱者顯示淨土法門,令專念佛往生淨土。
五、勸修利益分,說明聞持大乘法的利益功德。
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若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眾生應勤修學。
叄、結說:本論的結語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順總持說,迴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眾生界。
本論的注疏繁多,較著名有隋.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起信論疏》、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三疏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大乘起信論義記》為最重要,注疏如下:
一、陳.智愷作《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一卷,三千多字。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
二、新羅.元曉撰《起信論疏》(海東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三、隋.曇延撰《大乘起信論義疏》,上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此疏原二卷,傳說下卷同海東疏,故不傳。
四、隋.慧遠選《大乘起信論義疏》,四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卍續藏》第七十一冊。
五、新羅.元曉撰《起信論別記》,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六、新羅.元曉撰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六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將別記會入疏中,故稱會本。釋論三門:標宗體,釋題名,依文顯義。
七、新羅.太賢作《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卍續藏》第七十一冊。釋論二門:述論大意,探論中義。
八、唐.見登集《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二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集起信、唯識二論同異,略分(一)建立真理同異門,(二)建立真智同異門,(三)建立八識同異門,(四)建立唯識同異門,(五)建立熏習同異門,(六)建立三身同異門,(七)建立執障同異門,(八)建立位行同異門。等八門。
九、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五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卍續藏》,第七十一冊,名《起信論義記》,七卷。釋論十門:教起所因,諸藏所攝,顯教分齊,教所被機,能詮教體,所詮宗趣,釋論題目,造論時節,翻譯年代,隨文解釋。
十、唐.沙門法藏撰《大乘起信論別記》,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卍續藏》第七十一冊,名《起信論別記》,一卷。有三十五章,會刋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
十一、唐.法藏述;宗密錄之隨科注於論文之下《大乘起信論疏》,四卷,收於《中華大藏經》第九十二冊。
十二、宋.子璿《起信論疏筆削記》,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釋唐.法藏撰之《大乘起信論義記》。
十三、明.真界纂註《起信論纂註》,二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四四五─四七五)。
十四、明.正遠註《起信論捷要》,二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二冊。僅就論文提挈綱領,庶使展卷便見指歸。
十五、明.通潤述《起信論續疏》,二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二冊。
十六、明.德清述《起信論直解》,二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二冊,依唐.法藏撰之《大乘起信論義記》直解。
十七、清.續法會《起信論疏記會閱》,十一卷。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二冊,以唐.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述疏,唐.宗密《大乘起信論疏》錄註,宋.子璿《起信論疏筆削記》修記,合為一部,便於閱覽。
十八、民國.太虛編《大乘起信論略釋》,收於《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九冊。
十九、民國.太虛講《大乘起信論別說》,收於《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九冊。
二十、民國.圓瑛講《大乘起信論講義》,見《圓瑛大師法彙》。
二十一、民國.寶靜講。通懷、顯明記《大乘起信論演義》。
二十二、民國.慈舟述。妙燈、二埋記《大乘起信論述記》。
二十三、民國.守培著《大乘起信論妙心疏》。
二十四、民國.印順講《大乘起信論講記》。
另有異譯
一、《大乘起信論》,唐.實叉難陀譯,苻秦.二卷,一萬餘字,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分為作因分、立義分、解釋分、修信分、利益分。
異譯注疏
一、明.智旭《起信論裂網疏》,六卷,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卍續藏》第七十二冊。智旭大師覺得此譯本比梁譯文更通順。主張起信、唯識,皆宗楞伽。而註疏家,不能以義定名,漫爾依名定義,致令二論乖同水火。今為剖盡兩宗迷執,名之為「裂網疏」。
另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
一、日本鈴木大拙譯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1900年於美國刊行。
二、Timothy Richard 譯The awakening of faith,1907年於上海發行。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