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602-02 
論文名稱金剛般若經空義的研究
研究生陳素卿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張瑞良
年度79
地區台灣
提要  般若學,在中國曾經有過興盛的研究,東晉的六家七宗,就是初期研究般若思想的代表,只是當時是以「格義」的方式來了解,比擬附合中國的思想,難免有失於原義之弊。至鳩摩羅什來華,不僅新譯許多般若的典籍和相關之論書,並宣揚印度的中觀思想,由此恢復般若學的真義,從與玄學合流的趨勢中獨立而大盛,並影響後世三論、天臺學派思想的建立。而什門的弟子中,以僧肇、僧叡、道生、道融等人為代表,不僅深入有成,也開展以後般若之學的研究方向。
  大體而言,自從三論、天臺等宗派相繼形成以後,般若即成了各宗共通的經典,般若思想是其理論的基礎,如吉藏、智顗等人,皆本於般若而發揮,因此雖然不再有專宗般若的研究,但是般若的精神仍為宗派所重視,尤其是禪宗,更是把般若無住無礙的旨趣,融匯於日常生活的履踐,由此可知般若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及其重要性。
  雖然隨著宗派的沒落,般若義學的研究於中國也趨於式微,但是般若思想的價值,應是與時無減,這正是當代還有許多人孜孜研究的理由,其中以日本學者最多。至於他們的研究方式,則是充分利用歷史、語言等文獻學的成果,探討般若思想的形成,及對義理的詮釋,使般若學的研究呈現多元化的局面。無可否認的,他們的研究成績是可觀的,有許多值得參考、學習之處。
  因此,筆者一方面有鑑於般若思想的重要,需要有更多人投入研究外,同時也深感生逢現代的幸運,得以累積前人和當代學者的經驗,掌握較齊備的研究資料而進行探究,所以擬選一部自己深感興趣的經典──《金剛般若經》為中心,希望能透過對本經「空」義的探討,藉以深入般若義海,由此而了解佛學之精華及其價值。
  本經自古以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廣被流傳和讀誦,主要原因是文簡意賅,也因此特性,所以在研究上,需要去追蹤線索,了解整體的義理脈絡。因此本文的寫作,除了探討本經之背景及其組織大意,和般若的深義外,其次即是從本經所流露的無我思想為開始,探討從無我、緣起到空,這一連串具有相關性的理論之本義,及其交涉的情形,論證無我與空同義,由此探討「空」義的深蘊,空有之關係和中道之意義,最後則落實於實踐的層面,探究本經於踐履上如何完成般若等行。總之,全文不外是以理解本經所蘊涵空之理論與實踐為重點。
  基本說來,不論是本經,或是其它般若經典,都存在有一基本的性格,即是所謂「不分解的說法立教義,但只就所已有之法而蕩相遣執,皆歸實相」,也就是說,般若思想是立於一超越的層次,來看待佛法中已有的教相,以掃蕩執著之「破」的方式,來導令學習者直觀真實。因此本文有就此點加以討論外,還以溯源方式來論究原始經典已有的說法,正是基於這樣的理由,亦可說這些理由都是般若思想的基礎,了解此基本思想,便能知道般若所用以遮法來詮釋的方式,究竟表達著什麼內涵,及對佛法的真義有所融會等。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