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書解題資料庫檢索系統
詳細資料


【四十二章經】  《佛書解題(香光版)》
  《四十二章經》,一卷,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經文共分四十二篇或稱四十二段,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篇內容簡短扼要,多者僅百餘字,少者僅十八字。本經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作簡要說明,內容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修布施、持戒、禪定而生智慧,即可得證四沙門果,與《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為何以「四十二」為其章數?呂澂認為與某些經論的記載均以四十二之數有關,而印順認為「四十二」在印度為根本數,為佛教眾所熟悉,因而用以敘述菩薩行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為四十二位,隱隱當中象徵了成佛的四十二個階段)。因此初傳中國的《四十二章經》即採用此數。但民間講經者流傳的是:「佛成道後,外道比丘的四十二人,將他們所不懂的、疑難的,說出來請佛解釋,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真相如何,仍待考證。
  本經的地位及特色:
  一、《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此三經乃末法之導師,括三藏而無遺,統三乘而宗極;古德列為日誦經典。
  二、《溈山警策》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祖三經,是禪宗初學者入門必讀之典籍。
  三、《佛說四十二章經》在歷史上被認為中國最早譯經,本經的古本是小乘經典的抄錄,新本在義理上加上了禪宗的觀念,並在晚唐之後加入中國佛經的陣營被當作宣教的材料來使用並注解。因此它的內容形成以禪宗宗門所理解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融通小乘精神的教義理論,提出的一部最簡易的佛教思想綱要之作。
  四、這部經的文辭,簡單、明白、扼要。本經共計有二千三百三十九個字,分四十二章(段),每一章的文字都很簡短,最長的只有一百餘字,一般都三、五十個字,還有一章只有十八字。體裁就像《論語》和《孝經》,條列式簡明,可以用心去欣賞、研究。
  五、本經既包括了事,也涵蓋了理,可說是部理事圓融的經典。本經一開始說明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及他說法度眾生等事蹟經過,這是屬於事;並包括了世間的和出世間、大小乘等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教義等理的部份。
  六、《四十二章經》翻譯的技巧,文筆非常信雅。其翻譯技巧完全符合了信、達、雅的三個翻譯條件。後世經論譯名多由此出,如四諦法輪、無為法等,可以作為後代翻譯家的典範。
  七、本經開端即出經義,直接了當,異於其他諸經。流傳廣泛,中、日、英、法皆有譯作。
  八、它的文體形式跟後世所翻譯的經論不一樣,曾經被中國的一般文人學者所疑惑,認為它是偽造,引起了梁啟超、胡適之等學者加以考證、筆戰和辯論,但目前尚無定論。
  本經大意:
  本經內容敘述佛陀成道後,比丘出了各種疑問,佛陀一一解惑,內容分序說、正說、結說。
  壹、序說:
  記載世尊成道說法的前後事蹟。
  貳、正說:
  三乘共教行果:以了脫生死為本。(一至三章)
  第一章:出家修行證聖果:首先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出世俗家;持戒修行,斷諸愛欲,證得四果。
  第二章:除欲念棄貪求:沙門以斷欲去愛,悟無為法為道。
  第三章:斷愛欲去貪心:沙門捨去世間資財、出家、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等去除愛欲。
  二、五乘善惡通義:說明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四章至八章)
    第四章:善行惡行併明:說明十善十惡的內容。
    第五章:轉重罪成輕罪:若人有過,自解懺悔,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第六章:忍惡擾無瞋怒:惡人聞善來撓亂,自禁息當無瞋責。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惡罪還歸已身:以不受禮譬喻為惡者終當自受,勸人勿為惡。
    第八章:揚塵唾吐自污:害賢招報,如仰天而唾,唾從己墮,逆風揚塵,還坌己身。
  三、大乘不共法:說明大乘不共行,並包括六度萬行。(九章至三十八章)
  (一)總說六度萬行:
  第九章:返照本心體正道:博聞愛道,道必難會;須以堅定信心體道,才能成道。
  參、布施
  第十章:隨喜布施必獲福:以一炬之火分千炬火,譬喻行施隨喜的功德。
  第十一章:施飯功德轉超勝:布施時,依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第十二章:列舉難行廣勸修。列舉人有二十難,說明修道的障礙。
  (二)持戒
  第十三章:如何得道知宿命: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第十四章:何是最善及最大:行道守真為善,志與道合為大。
  (三)忍辱
  第十五章:何是多力及最明:忍辱多力,必為人尊。忍辱心垢滅盡,是為最明。
  (四)禪定
  第十六章:捨愛欲得悟覺道:以水譬喻人心的澄濁及見道的方法。
  (五)般若
  第十七章:智慧明來煩惱暗:以持炬入暗室,譬喻行者見道。
  第十八章:念行言修等本空:說明第一義諦是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第十九章:虛假真實並觀照:覺悟天地、世界一切無常,識靈覺即菩提,速能得道。
  第二十章:推知我身本空幻:身中四大,無我如幻。
  第二十一章:虛名聲望喪本體:以燒香譬喻有情迷真逐妄,終至喪身。
  第二十二章:錢財美色招苦果:以刀上舐蜜譬喻不捨財色的禍害。
  第二十三章:妻子情愛甚牢獄:說明妻子的禍患遠超於牢獄。
  第二十四章:色情愛欲障得道:色欲於諸欲中為害最大,無能為道。
  第二十五章:情欲烈火燒身心:以執炬逆風而行,譬喻愛欲的禍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獻女嬈佛心:敘述佛退魔嬈。
  (六)精進
  第二十七章:無所執著必得道。以木頭尋流而行譬喻行者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必定得道。
  第二十八章:心猿意馬勿放縱:告誡弟子,勿信汝意,莫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第二十九章:正念觀照敵色慾:正念觀察眾生: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惡念。
  第三十章:五欲烈火當遠離:以披乾草遇火譬喻修道者須遠離欲火。
  第三十一章:心清寂靜欲自除:以迦葉佛偈說明修行人意以思想生,心寂靜欲自無法行動。
  第三十二章:我執斷空憂怖滅:謂人若能離愛欲,則憂怖自除。
  第三十三章:智慧明破煩惱魔:學道如同一人與萬人作戰,必須精進勇猛,才能得道。
  第三十四章:處中不偏必得道:以學道如彈琴,譬喻必須緩急適中,才能得道。
  第三十五章:去垢心淨慧明存:以鍛鐵去滓譬喻修道人必須去除心垢,道行才能清淨。
  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得殊勝難:說明證得佛果,圓滿菩提是十分難行。
  四、總明教、理、行,說明是教當信,是理當解,是行當修。(三十九章至四十一章)
  第三十七章:憶念戒即近佛道:闡明持戒近佛必得道,違戒遠佛終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有出生即有滅亡:以問答說明人命在呼吸之間。
  第三十九章:佛教誨法無差別:以食蜜中邊皆甜,譬喻信受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章:修行佛道在心修:說明修行以心為主導。
  第四十一章:唯直心求出情欲:以牛負重行淤泥,譬比喻行道的人要直心念道,才能出離苦海。
  參、結說:總結全經:說明佛陀以智慧觀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
  第四十二章:通達世理知虛幻:輕視富貴如過客,視金玉如礫石等,世間一切種種皆虛幻。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的傳譯:
  有關本經傳譯的記載,與漢明帝求法傳說有密切關係。漢明帝求法有種種不同說法,因此有關本經傳譯的記載也有許多異說。本經的傳來,最早的記載是〈四十二章經序〉、《牟子理惑論》。《牟子理惑論》是漢獻帝時候的作品(約西元二○○年頃),說到了明帝夢見金人,遣使求法。〈四十二章經序〉敘述明帝的遣使求法,與《牟子》大體相同,多少簡略一點。《理惑論》已明顯的引用《四十二章經》,所以經序應曾為《理惑論》所參考。關於這個傳說的來源與真偽,清末以來的學者,有許多研究與爭議,但由於證據缺乏,迄今尚無定論。
  本經之異譯本甚多,有漢譯、日譯、英法等譯。分述如下:
  一、漢譯版本主要有五種:
  1. 《麗藏》本出於北宋初蜀刻,為現存各異本中最近於舊寫本的一種,其後宋、元大藏經皆依之,其最能保持本經的古型。
  2. 唐《寶林傳》本(《金藏》殘本),現存本缺第五章前半各段,但真宗註本新加的十五難和十喻,此本俱有,且比真宗註本更大量增加了禪宗思想的字句。
  3. 宋六和塔本,是杭州六和塔現存的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石刻。第五章以上略同真宗註本,但將註本第一章開為兩章。其餘內容則與《寶林傳》本幾乎全同。
  4. 宋朝真宗注本,收於明朝之南藏。
  5. 宋朝守遂注本,是禪宗佛祖三經之一,流傳較廣,明朝智旭之解、了童之補注、及清朝道霈之指南、續法之疏抄等,都採用此本。
   據學者研究,《麗藏》本所據,乃南朝以來的舊文,而《寶林傳》本為晚唐改作。六和塔本、守遂註本與《寶林傳》本同一類型,真宗註本則是從《麗藏》本演變為《寶林傳》本過程中間的產品。
  二、其他譯本:
  1. 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敕依《明藏》本轉譯本經為滿、蒙、藏三種文字,連同漢譯為四體合璧本印行。
  2. 山上曹源譯,《 四十二章經》,《國譯大藏經》經部第十一,日譯。
  3. 高島寬我譯,《現代意譯四十二章經》,《現代意譯佛教聖典叢書》第六,日譯。
  4. 山上曹源譯,《佛說四十二章經》,日譯。
  5. 裏見達雄譯,《四十二章經》,日譯。
  6. 英法譯本有:(1)西元一八七一年,比兒譯,英文版。(2)西元一九○六年,鈴木大拙譯,英文版。(3)西元一八七八年,費兒譯,法文版,校印了漢、藏、蒙文。(4)西元一九四七年,倫敦出版的《四十二章經》及其他兩經的合本。
  主要註疏有:
  1. 宋.真宗注,《四十二章經禦注》,一卷,大藏第三十九冊。
  2. 宋.守遂注;明.了童補注,《四十二章經注》,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3. 明.智旭撰,《四十二章經解》,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4. 清.道霈撰,《四十二章經指南》,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5. 清.續法撰,《四十二章經疏鈔》,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6. 民國.太虛講,《四十二章經講錄》,一卷,大虛大師全集第六冊。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四十二章經】  《大明釋教彙目義門》
  一卷,後漢中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佛教西來最初譯出,撮略經要四十二章,開導未悟明,捨惡趣善,除惑斷障,超凡入聖之深旨也。


【四十二章經】  《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漢朝初至說四十二法門誡出家人,此乃佛教入中國之始也。


【四十二章經】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一卷。
  漢明帝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光明赫奕,飛在殿前。乃詔郎中蔡愔等十八人,往天竺尋訪佛法。永平十年,遂與摩騰同來。帝甚賞接,所將像馱以白馬,因建寺曰白馬,譯出此經,是漢地經法之祖也。自此釋教相繼雲興,以大化初傳,人未深信,蘊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經要以導時俗

回條列式查詢結果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