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第 109-1 期

無限遠的一扇窗—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願的重要


四弘誓願,是佛陀的教誨,諸佛菩薩的通願。印順
導師(1906-2005 )曾說道:「修學佛法,以發
願為先,可說為成佛的根本。菩薩在因地所發誓願,
有通有別。如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及「『眾生無
邊誓願度』等四弘誓願,名為通願,是每一菩薩都
如此發的。如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藥師
佛因地的十二大願,便是別願。」

佛教的修行中,「發願」是凡夫趨證佛果的動力。
不獨北傳,就是其他傳承的佛教系統,無願也同樣
不能成就。所以,修學佛法,無論解脫道或菩薩道,
首先必須立定志願,然後從「願」起行,依行得證。

釋義


立願如此重要,四弘誓願又是通願,佛陀便不厭其
詳從各角度來教導。如《菩薩瓔珞本業經》教導大
眾從「苦集滅道」四聖諦來實踐四弘誓:「所謂四
弘誓: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
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妙法蓮華經》的用字較簡潔:「未度者令度,未
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則說:「一切菩薩復有四願,
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云何為四﹖
誓度一切眾生,誓斷一切煩惱,誓學一切法門,誓
證一切佛果。」

被尊為「中土釋迦」的智者大師(538-597)在所
開示的《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中,整理眾說:「
四弘誓願者:一未度者令度,亦云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煩惱無數誓願斷。三未安者令
安,亦云法門無盡誓願知。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亦云無上佛道誓願成。此之四法,即對四諦。故《
纓絡經》云: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
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證滅諦令證滅諦。」

智者大師又針對大眾的疑惑:「無量的眾生怎麼度
得完?無數煩惱如何斷盡呢?」在《摩訶止觀.卷
五》,從「空」、「假」、「中」三觀來作解答: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眾生雖如虛
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
有之煩惱。雖知眾生數甚多,而度甚多之眾生;雖
知煩惱無邊底,而斷無底之煩惱。雖知眾生如如佛
如,而度如佛如之眾生。雖知煩惱如實相,而斷如
實相之煩惱。何者?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
雜毒,故須觀空。若偏觀空,則不見眾生可度,是
名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遍見眾生可度,即墮愛
見大悲,非解脫道(云云)。今則非毒非偽,故名
為真;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如鳥飛空,終不
住空。雖不住空,跡不可尋。雖空而度;雖度而空,
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鬪。故名真正發菩提心。」

智者大師先以「空觀」說明雖眾生空、煩惱空,而
仍誓願度如空之眾生,斷無所有之煩惱;再從「假
觀」來談雖眾生甚多,煩惱無邊,仍誓度無量眾生,
斷無邊煩惱;又從「中觀」來說,雖知眾生如如佛
如,煩惱如實相,而仍度如佛如之眾生,斷如實相
之煩惱。

智者大師強調要不落空、假、中三邊,就如鳥在空
中飛翔而不在空中停留;空中也尋不到飛鳥留下的
痕跡,就是「雖空而度;雖度而空」,即空、即假、
即中的真正發菩提心。  

另外也常看到的四弘誓願的文字,是出自《六祖壇
經》︰「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
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六祖惠能大師認為凡夫有「邪迷心、誑妄心、不善
心、嫉妒心、惡毒心」等,都是自己心中眾生。以
般若智慧來打破心中的愚痴、迷妄眾生;從心地上
用功,用般若智慧來度眾生、斷煩惱;用明心見性
來學法門、成佛道。

無論面對的是解除煩惱,還是廣度眾生,以願做為
修學持續不斷的原動力,是每位佛弟子日日夜夜憶
念的功課。

語譯

立誓發願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立誓發願斷除無窮
無盡的煩惱;立誓發願學習無量無數的法門;立誓
發願修得無上佛道,證得圓滿菩提道果。